① 中國古詩詞發展史
對於古詩詞的發展順序可概括為: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
詩經:《詩經》是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詞總集,也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楚辭:公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的楚國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加上北方文化的影響,孕育出了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響的宋玉等人創造了一種新的詩體棗楚辭。楚辭發展了詩詞的形式。它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形式,從三、四言發展到五、七言。在創作方法上,楚辭吸收了神話的浪漫主義精神,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
漢賦:詩經、楚辭之後,詩歌在漢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即漢樂府民歌。漢樂府民歌流傳到現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寫成,後來經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晉時代成為主要的詩詞形式。
唐詩: 盛唐時期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個時期除出現了李白、杜甫兩個偉大詩人外,還有很多成就顯著的詩人。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另一類是邊塞詩人,他們中的高適和岑參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齡、李頎、王之煥也是邊塞詩人中的佼佼者。
宋詞:經過了唐詩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詩無以為繼。但是宋代詩人另闢蹊徑,也走上了不遜色於唐詩的另一高峰。唐詩重在自身感情的迸發,文辭華美,故顯得肥腴;而宋詩重在理趣,在平淡無華的詩句中見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顯其瘦勁。北宋大家有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南宋出現了宋詩的頂尖的天才詩人陸游,酷肖李白的才華、強烈的愛國精神、多種的詩歌風格,使陸游成為宋詩第一人。同時期還有閑適自然的楊萬里,後來南宋末出現鬆散的江湖詩人群。
元曲:在元代登壇樹幟、獨領風騷的文學樣式是元曲。而人們通常所說的 元曲,包括劇曲與散曲。劇曲指的是雜劇的曲辭,它是戲劇這一在舞台表演的綜合藝術的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散曲則是韻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員,是繼詩、詞 之後興起的新詩體。
現代詩:「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的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白話詩8首,並提出「詩體大解放」的主張,倡導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的「胡適之體」詩。在新詩誕生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創作主力。經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沒有一定格律,不拘泥於音韻,不講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質朴,以白話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嘗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兒》和郭沫若的《女神》。
② 古詩有多少年的歷史
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開始,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③ 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已有多少年歷史
1、初唐時期
在文風上,初唐時期的詩人作品中氣象萬千,雄渾博大,已經從南北朝爭相纖構狹小的宮體詩中逐漸走了出來,開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時期
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發展至頂峰時期,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邊塞詩派」與「田園詩派」等。
3、中唐時期
在中唐時期,分為前期與後期,前期處於低潮,後期則重現繁榮景象。
4、晚唐時期
晚唐時期為夕陽返照時期晚唐詩人較著名的有: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韋庄等。其中,李商隱和杜牧被人們稱為「小李杜」。
(3)中國古詩詞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唐詩主要體裁,是古風(五古、七古)、絕句(五絕、七絕)、律詩(五律、七律)。六言詩,也常出自詩人的筆下。
唐朝詩人劉長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芳草萋萋。」寫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對皆妙,可稱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式,雖非主流,但從漢魏到清代,許多名家均有六言詩佳作傳世。而且,唐朝的六言詩對後世亦有影響,及至宋代,王安石、黃庭堅、蘇軾等大家均有六言詩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詩人中的大腕,《宋詩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絕句《題西太一宮壁(二首選一)》:「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有趣的是,齊白石在為人書寫篆字時,多次寫下這首詩,以表達他久別湖南而居北京,白發蒼顏之思鄉情切。
④ 古詩在中國有多少年歷史文化
從周朝開始,到現在應該是3500年左右吧
⑤ 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已有多少年歷史
唐詩,泛指創作於唐代(618年—907年)的詩,但也可以指以唐朝風格創作的詩。已有近一千四百年歷史。
⑥ 我國的古詩詞文化有幾千年的燦爛歷史 作業幫
從詩詞產生的上古時代開始,經過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直到近代,以時間為軸,縱向有詩詞的起源及其發展演變的歷史。
⑦ 中國詩詞發展歷程
中國詩歌發展到今天,大致經歷了八個階段。
北島、顧城、舒婷、芒克、王小妮、海子……
偉大領袖也是現代詩的傑出代表,主席詩詞「湖海盪波瀾,全無斧鑿痕」。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⑧ 古詩的歷史有幾千年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⑨ 唐詩距離現在多少年
唐詩曾經以物種滅絕般的速度在失傳,到明朝時就已經至少消失了一半。
李白的詩,只留下十分之一;杜甫四十歲之前的詩幾乎全部失傳,而他只活了五十八歲。
這時候歷史上有四個人站了出來,是他們,阻止了唐詩的滅絕。
一
距離今天大約四百年前,大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公公正權勢熏天的時候。
在浙江海鹽縣,有一位老人默默脫下了官袍,整齊疊好。這是一件綉著精緻白鷳鳥的青袍,代表著他是五品官員。
外面有人喊:胡書記,你怎麼還不出來?我們等著接你去德州上任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語:再見了,官場!對於你,我早已厭倦。①我要回到家鄉,用剩餘的歲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
「編一部最全的唐詩集,不要再有遺漏,不要再有散佚,讓後世子孫都能讀到它!」
讓我們記住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現在人可能很難理解,不就是編本唐詩的集子,很難嗎,用得著這么發狠嗎?事實是,在那個年代,真的好難。那時可沒有這么多出版社、印刷廠、圖書館,沒有那麼多搜索引擎。你要查找一首詩,就要翻無數的書,說不定還要跋涉千山萬水去抄,也不一定能抄到。
如果老胡偷懶,不編這本唐詩集,會怎麼樣?答案是:後果很嚴重。
那時候,唐詩正以今天物種滅絕般的速度在失傳。據胡震亨估算,到他所處的年代,唐詩已經至少失傳了一半。
你也許以為:詩怎麼會失傳呢?只要詩人夠棒,寫得夠好,就會口口相傳留下來。
呵呵,你以為是你們家菜譜呢?
先問一個好像不太嚴謹的問題:在所有唐詩里,最牛的是哪一首?可能有不少人會回答:《春江花月夜》,所謂「孤篇壓全唐」嘛。那麼它的作者是誰?不少讀者也能答上:張若虛。
這位張先生寫出了這么牛的作品,一定是個大名人了?沒錯,他當時就被人尊稱為「吳中四士」之一。要是拿武俠小說打比方,張先生的江湖地位就算不如明教四大護教法王,也差不多夠「五散人」的級別了。
然而,這么了不起的一位先生,到今天留下來了多少詩呢?一百首?八十首?答案令人震驚——只有兩首。
由於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宋代人在編一本樂府詩集時,收錄了張若虛的這首詩,②讓它得以流傳下來。不然,我們壓根不會知道這首詩。
此外,唐代的五言絕句里哪一首最牛?有很多人會脫口而出:《登鸛雀樓》,就是每個人小時候都背過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般認為,它的作者是王之渙。
這個王猛人有多少詩留了下來?答案觸目驚心,只有六首。
一千多年裡,也不知道有多少「白日依山盡」「海上明月共潮生」湮滅失傳?
二
王之渙、張若虛同學的遭遇,並不是偶然的。
李白有多少詩留了下來?最慘的說法是:大概十分之一。③這個偉大的天才寫了一輩子詩,總數估計有五千到一萬首,也許十之八九我們永遠見不到了。
李白去世前整理了畢生稿件,鄭重託付給了族叔李陽冰,④請他為自己編集子,以便流傳後世。李陽冰沒有辜負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十卷,然後……失傳了。
再說杜甫。這個同樣偉大的詩人,四十歲之前的詩幾乎全部失傳,⑤而他活了多少歲呢?只有五十八歲。從這個意義上說,可謂大半輩子的詩白寫了。
同時期的另一個大腕兒王維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開元年間他寫了成百上千首詩,最後十成里留不到一成。⑥
還有「初唐四傑」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沒錯,就是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那個。他的集子艱難地流傳了幾百年,終於在明代徹底湮滅。直到明朝都快亡了,人們才從別的圖書里找出一些他的詩文,甚至要跑到日本去找一點抄本殘卷,攢成集子,讓我們感受王勃的風采。
這就好比《金庸全集》全部失傳了,你只能跑到六神磊磊的專欄里去找幾段金庸原文來過癮,想想都要哭。
偉大的孟浩然算是幸運的,死了沒幾年,就有人給他編詩集,但許多詩當時仍然已經散佚。還有偉大的李商隱,就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位,曾親自編了四十卷詩文集,可惜全部失傳,沒一卷留下來。他的詩是多年之後人們陸續一點點搜求到的。
那些湮滅掉的詩文,都是因為水平糟糕,大家才記不住嗎?不是的。即便是名動一時、口口相傳的詩文,也照樣會亡佚。比如唐代人記載說,李白的《大鵬賦》和《鴻猷文》特別偉大,比漢代辭賦霸主司馬相如和揚雄的水平都高。⑦今天,《大鵬賦》幸運地流傳了下來,但《鴻猷文》呢?對不起,沒有了,永遠淹沒在了歷史中。
又比如晚唐詩人韋庄,不少讀者都知道他那首浪漫的《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但韋庄還有一首非常珍貴的長篇敘事詩,叫作《秦婦吟》,詳細描繪了唐末黃巢起義前後的歷史畫面,其中有一句,是寫農民軍進入長安後的景象的,尤其有名,叫「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可是《秦婦吟》的全文卻不幸亡佚了,宋、元、明、清四代人都沒能讀到它。萬幸的是,後來在敦煌石室發現了一首長詩的抄本,仔細一辨認,居然就是傳說中的《秦婦吟》,我們這才有機會見到它的真面目。
不光是詩歌在消失,前人編的各種詩集、詩選也在消失。何況,過去不少學者編詩集有偏見。有的人拚命選盛唐詩,中唐、晚唐的詩選得很少。有的人只愛選些清湯掛面的詩,粗獷豪邁的一首都不選。
在當時,號稱最全、最完整的一本唐詩,叫作《唐詩紀》。胡震亨找到這套書,只翻開第一卷就不滿意了:「開篇就把唐高祖李淵的一首詩給記漏了,這也號稱是最全的唐詩嗎?」⑧
他下定決心:我距離唐朝已經七百年了,再不編一本完整的唐詩出來,我們怎麼對得住那些偉大的前輩詩人?
三
有人不解:老胡,這么難的事情,你一個人干,憑什麼能幹成?
老胡充滿信心:就憑我家的萬卷藏書!
所謂「萬卷藏書」,一點兒也沒有吹牛。他家有一個巨大的藏書樓,叫作「好古樓」,⑨包羅萬象,「收藏圖書萬余卷」。除了藏書,老胡本人的學問也很淵博,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九歲中舉人。⑩他還涉獵廣泛,連兵書都啃,連當時的抗倭名將「劉大刀」劉鋌都是他的朋友。
1625 年,老胡挽起袖子,幹了起來。
「我不但要收錄最全的盛唐詩,也要收錄最全的中唐詩、晚唐詩、五代詩!
「我不但要收錄詩歌,還要整理出每一個詩人的小傳、評語,讓他們名垂千古。
「我不但要收錄完整的詩,還要收入斷篇零句,甚至詞曲、歌謠、諺語、酒令,什麼都不遺漏。」
我讀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時,每當讀到大高手黃裳寫《九陰真經》這一段,就往往想起胡震亨老先生編全唐詩的情景來。
秋去春來,無數個晝夜過去了。終於有一天,胡震亨放下了筆,完成了這部著作。此時已經是 1635 年,他已整整工作了十年。這部巨著,被取名為《唐音統簽》。
這部超級大書有一千零三十三卷,按天干之數分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等十簽,不但收錄了當時最完整的唐代和五代詩,以及詞曲、歌謠、諺語、酒令、占辭等等,還有極其珍貴的文學評論、傳記史料,堪稱中國古代私人編書的超級王中王。
更誇張的是,老胡還不過癮,又用了七年時間,吭哧吭哧寫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詩通》《杜詩通》兩部大書。
這時,已經七十四歲的老人方才露出微笑:我終於完成了一生的夢想。這才叫不辜負我的時代。
這樣一個人,《明史》中卻沒有他的傳,各類書籍史料中也沒見過他的一篇生平傳記傳世。但那又怎麼樣呢?歷史無視他,卻不敢無視他的巨著,《明史·藝文志》里收錄了他不少書。⑪
四
那麼,全唐詩的編纂偉業算是完成了?還早呢。
第二位牛人登場了,他的名字叫作錢謙益。一聽到這個名字,估計立刻有人開罵:「呸!大漢奸!千刀萬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