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濟寧泗水特產是什麼
濟寧泗水特產是什麼
在每個地方都有屬於當地的特產,那麼在濟寧的泗水都有哪些好的特產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濟寧泗水特產是什麼,歡迎閱讀。
泗水縣地瓜種植有悠久的歷史,為廣大農民積累了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加之泗水縣獨特的土壤、水質、氣候等自然環境以及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推廣,所生產的地瓜不僅具有口感香、甜、面、李子味濃等特點,而且富含澱粉,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種纖維素和多種氨基酸及礦物質等營養元素。我縣地瓜種植面積約7-10萬畝。2004年被國家評為「中國優質地瓜原產地」,2009年榮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今年萬畝,主要品種為徐薯18,濟薯15等。重點分布在南北兩山的泗張鎮、聖水峪鎮、金庄鎮、柘溝鎮、高峪鎮、中冊鎮、星村鎮等鄉鎮。其中,以泗張鎮、聖水峪鎮種植面積最大,分別為1.2萬畝、1.3萬畝。地域范圍泗水地瓜的'地域保護范圍為山東省泗水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7°05′-117°35′,北緯35°28′-35°48′。
泗水豇豆是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的特產。泗水豇豆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泗水物產豐饒,蘊藏著豐富的「山水土」資源,農副產品優勢以糧油、瓜、果、菜、畜最為明顯。 豇豆(學名 Vigna unguiculata),俗稱角豆、姜豆、帶豆。豇豆分為長豇豆和飯豇兩種,屬豆科植物。豇豆屬豆科一年生植物。莖有矮性、半蔓性和蔓性三種。
泗水板栗是山東濟寧泗水縣的特產。
泗水裘皮羊原產於山東省濟寧市的泗河兩岸,培育歷史悠久,生物學特性獨特,公羊頭長2~6隻角,形象威武雄壯,是我國珍貴的畜牧遺產資源。泗水裘皮羊具有適應性強、裘用價值高、肉品質量好等優點,但也存在個體小、生長慢、個體產肉量及繁殖率低等缺點。泗水縣畜禽良種推廣協會申請的泗水裘皮羊地理標志商標證明,通過了國家工商總局注冊並頒發證書。據了解,泗水裘皮羊在2010年被列入山東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濟寧市依託重點場戶,圍繞裘皮羊的保種育種、飼養管理環節,開展泗水裘皮羊的標准制定、多胎高產裘皮羊育種、高產羊毛羊絨裘皮羊選育等課題研究。
泗水縣泉林鎮家禽養殖協會
泗水小麥泗水縣小麥協會
柘溝土陶 柘溝土陶的柘溝陶土屬非金屬礦物。該礦以柘溝為中心,東起洛里村,西至董庄,北起郭家嶺,南到朱家村,面積26平方公里,儲量12.2億立方米。距地面一般0—6米,易於開采,年耗量約2萬立方米。柘溝陶土系單一五色(白、紅、黃、灰、綠)陶土,化學元素齊全,比例適當,耐高溫(1582℃)不僅適宜制陶,也可做翻砂用;膨脹系數小,又是井噴封口的最佳材料。該土含有三氧化二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鈦、氧化鎂等成分。 泗水縣柘溝鎮陶土資源儲量相當豐富,陶土儲量在13億立方,都是裸露礦床,表層20厘米以下是連片陶土,深度達6000多米,儲量大,質量好,易於開采。系單一的白、紅、黃、灰、綠五色陶土,化學元素齊全,比例適當,膨脹系數小,能耐1582℃的高溫。
泗水西紅柿 泗水縣金庄鎮瓜菜協會
黃溝池藕 泗水縣大黃溝鄉蓮藕協會
「泗水綠豆」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綠豆具有糧食、蔬菜、綠肥和醫葯等用途。是中國人民的傳統豆類食物。綠豆蛋白質的含量幾乎是粳米的3倍,多種維生素、鈣、磷、鐵等無機鹽都比粳米多。因此,它不但具有良好的食用價值,還具有非常好的葯用價值,有「濟世之食谷」之說。在炎炎夏日,綠豆湯更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消暑飲料。 功效:綠豆性味甘涼,有清熱解毒之功。夏天在高溫環境工作的人出汗多,水液損失很大,體內的電解質平衡遭到破壞,用綠豆煮湯來補充是最理想的方法,能夠清暑益氣、止渴利尿,不僅能補充水分,而且還能及時補充無機鹽,對維持水液電解質平衡有著重要意義。綠豆粥也有類似功效。綠豆還有解毒作用。如遇有機磷農葯中毒、鉛中毒、酒精中毒(醉酒)或吃錯葯等情況,在醫院搶救前都可以先灌下一碗綠豆湯進行緊急處理,經常在有毒環境下工作或接觸有毒物質的人,應經常食用綠豆來解毒保健。
;⑵ 泗水河的歷史
古泗水是歷史上黃河侵擾和奪占淮河的通道。公元前132年(漢元光三年)黃河在瓠子決慎輪口,經泗水入淮長達23年之久,嗣後五代和宋代黃河多次南決,也多是走悉巧的泗河故道。1194年(南宋光宗紹熙五年)黃河奪占徐州以下的泗河河道變為黃、泗混流。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為避黃而開睜孝鍵加行運,原來入泗河的支流被切斷,隔絕於加運以北,泗河形勢大為削弱,但入入黃門路尚通。到了清康熙年間,關閉了原泗河入黃的徐州鎮口閘,堵絕了泗河入黃出路,從此泗河開始以南四湖為歸宿,由古代流經三省入淮的大河,縮為入南四湖一條省內河道。
⑶ 泗水撈鼎的秦始皇泗水撈鼎揭秘
江蘇徐州漢畫像石館收藏的一方漢畫像石,畫像的下格為秦始皇泗水撈鼎的故事。此格刻畫了一座橋,橋的兩側有眾人用繩索牽引一鼎,鼎內一龍頭伸出欲咬繩索,橋上有秦始皇在等待著得到周鼎。[1]
秦始皇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泗水打撈周鼎之事,已在我國流傳了二千餘年。雖然被寫進了古代典籍,但對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漢代就有人質疑;然而,說實有其事者,更是鑿鑿有據,那就是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言:「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碰蔽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以及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記述:「(秦始皇)使數千人沒水求之,弗鍀,所謂『鼎伏』也。亦雲系而行之,未出,龍嚙斷其系」。
當筆者細讀《史記》中的「周本紀」、「秦始皇本紀」、「封禪書」和其他典籍,並查閱了全國各地出版的漢畫像石集之後,不僅發現古代典籍中記述的前後矛盾及諸多疑點,還堅定地認為:秦始皇根本就不曾到彭城泗水打撈過周鼎。所謂的「泗水撈鼎」,是有人為「君權神授」之需要而編織的一則神話;這則神話的重大意義在於「滅秦興漢」,改寫了我國的歷史!
筆者此說是聳人聽聞?非也!
一、並非真有「泗水撈鼎」其事的依據
1、九鼎世傳大致有序,史料清楚地記載著九鼎已由周入秦:
《漢書·郊祀志》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相傳夏代初期,天下被分為九個州,每個州的名山大川、珍奇異物被鑄於各州的鼎上,陳列在王室的宗廟里,成為王權和江山社稷的象徵;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圖。
《戰國策·周策》中說:「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萬人挽之」。因為當時物產極為匱乏,加之開采礦產的工具簡陋和技術落後,所以當時銅的產量非常有限,似乎不可能鑄成如此大的九鼎。考古發現先秦時期的墓葬中,即使是一面銅鏡,也不是一般墓主所能擁有的,可見銅之稀少珍貴。
正因為九鼎是王權和江山社稷的象徵,先秦時期被奉為傳國至寶。但是也曾發生過諸侯王爭奪九鼎和「問鼎」之事。除《戰國策·周策》所說周伐殷得九鼎之外;《左傳·宣公三年》也記載: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師,楚莊王乘機寬吵差向王孫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和輕重,王孫滿答復說:九鼎的輕重,是不能隨便詢問的!因為「問鼎」即是有圖謀王權的意圖,所以,志在奪取王權的諸侯或庶民,都對周鼎極為關注。
《史記·周本紀》中有如下一些記載:「(周武王)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寶玉。」其後,成王即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慎皮。周公復卜視,卒營築,居九鼎焉。」周定王時,發生過楚莊王問鼎之事。到「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蜀相攻擊,俱告急於秦。秦惠王欲伐蜀國。「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資治通鑒·周紀三》)說明九鼎在周都,秦欲謀取它們。
周赧王「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周朝大臣)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梁王曰:『善』。」馬犯與梁王對話的大概意思是:馬犯為了使魏梁王為周派兵築城,而騙其說周王即將死亡,自己會被作為陪葬者,因而想把九鼎獻給梁王,故請其派兵去周保護自己,致使梁王中計。這段對話,清楚的表明九鼎依然放置於周都。如果九鼎不在,梁王決不會受馬犯的欺騙。此時為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2]
此間,國力日漸衰微的周朝,朝不保夕,周赧王五十九年,在強秦的進攻下,「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周本紀》)此時為公元前256年。《秦本紀》所記載與《周本紀》相同。《史記·封禪書》也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秦」。
由此可知,周之九鼎確已入秦,勿庸置疑。
2、秦漢史料中,對周之九鼎淪沒泗水無只言之記載:
如前文所說:鼎,不能隨便詢問,當然,與國運休戚相關的九鼎就更不能無故丟失。入秦之鼎,倘若淪沒於彭城泗水,何時何故沉沒泗水,乃是朝廷天大之事,為什麼卻不見《史記·周本紀》和《秦本紀》記載?而且九鼎由周都運抵秦都的路線也不經過彭城的泗水,怎麼會「淪沒泗淵」?倘若九鼎淪沒泗水,如此驚天動地之大事,決不會被史官忽略,也不敢忽略而不記入典籍之中。
至於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秦滅周,周之九鼎入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很顯然,前句是肯定周鼎已入秦;後句用「或曰」二字,應理解為「有人傳說」,似乎司馬遷寫史的背後有什麼緣故,致使對「鼎沒泗水」的相信程度打了折扣;或者是把在彭城考察時聽到的民間傳聞寫進了《史記》。
3、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述的泗水撈鼎故事,系以訛傳訛: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現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弗得,所謂『鼎伏』也。亦雲系而行之,未出,龍嚙斷其系」。顯然,酈道元不是僅僅記述故事,而是重在表現秦始皇所以撈鼎「弗得」,是因「龍嚙斷其系」這樣幾個非常關鍵性的字詞。另外,從漢畫 「泗水撈鼎」圖中可知,最遲在漢代已經有秦始皇撈鼎時出現了「龍嚙斷其系」的傳聞了,說明酈道元不是隨意杜撰。
在酈道元的這段表述中,還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文字中說周顯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45年),「九鼎淪沒泗淵」;而《史記·周本紀》卻載: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周之九鼎運抵了秦都,從時間上看,前者明顯與後者相矛盾。《史記》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水經注》是一部文學性地理名著,書中收錄了流傳在全國各地的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兩書相比,應以史書為准,故九鼎淪沒泗淵的說法難以成立。其二,《水經注》中這段文字的後邊幾句,與《史記》大同小異;「或曰」二字,似乎透露出司馬遷的無奈,不得不說;而酈道元則是沿用了司馬遷的說法;二人之說均具有不確定性;當然也就不足以成為認定秦始皇泗水撈鼎是真實事件的依據。其三,兩書中對「泗水撈鼎」的記述,都是采輯自民間的傳說;對此,後文將詳細表述。
4、諸多依據證明,「泗水撈鼎」乃虛妄之言:
從上述可知,《史記》和《水經注》在秦始皇泗水撈鼎的記述上,不但在時間上存在著矛盾,其僅有的文字記述也明顯表現出摸稜兩可,難於自圓其說。
更為重要的是:依《史記》所述,假如秦始皇真在泗水撈鼎以及「龍嚙斷其系」而「弗得」,說明周之九鼎依然沉沒於泗水之中。既然九鼎是王權和江山社稷的象徵,秦二世和漢室帝王,尤其是劉邦為什麼不去泗水打撈九鼎呢?甚至文帝後元元年,建議打撈九鼎者還被以欺詐帝王之罪而殺頭,這又是為什麼呢?也許此間,「泗水撈鼎」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字眼,人們只有噤若寒蟬。但是到了東漢,哲學家王充就對「龍嚙斷其系」的說法,提出過質疑;他認為:「龍」只是古代人們想像中的神獸,並非真實存在,怎麼會「嚙斷其系」呢![3]王充此說可謂是一針見血。王室不去打撈,並且避而不談,不僅反映出九鼎沉沒泗水之說是騙人的虛妄之言,也從側面告訴人們製造和最先在民間傳播此流言者,與漢代王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秦始皇泗水撈鼎既是民間傳說,那麼何時何因才有了這則民間傳說呢?
二、不容忽視的傳說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主旨
有些民間傳說,聽多了,聽久了,往往只注意了傳說的「離奇」,而忽視了何時何地才有了這則民間傳說和這則傳說的主旨,不再去認真進行探究;也許是面對神聖的王權,在漢代無人敢於深入地觸及。而今,我們盡可揮去籠罩著這則傳說的一層層迷霧,逐步看清它本來的面目。
1、什麼時候才有了這則民間傳說?
從以上考證和探究中可知,秦始皇並沒有去彭城的泗水打撈周鼎,其他史書上也沒有過對此事的記載。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丘,秦二世胡亥隨即登基稱帝。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先後有: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安徽宿州甬橋區劉村集南)起義;項梁、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市)起義;劉邦在沛(今沛縣)正式起義;其後,魏、齊、燕、趙等國陸續起義。但是在此期間的史料中也查不到記錄此事的文字。漢王5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關於周鼎淪沒泗水、欲祠出周鼎的事,才在《史記·封禪書》中提起;那不過是方士編造的謊言罷了。
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秦始皇於泗水撈鼎傳說,是有的放矢地把矛頭直指秦始皇,所以,傳說的時間不應該發生在漢代而應當發生在秦朝末年。
2、為什麼要傳說秦始皇在彭城泗水撈鼎?
泗水發源於原魯國東南的叢山中,向西流經瑕丘(山東兗州北),又折向南,經胡陵(山東魚台縣東南),過沛縣東流經彭城北郊……
從秦都咸陽到彭城之間,既有渭水、洛水,又有睢水,偏偏傳說秦始皇到彭城泗水撈鼎,那麼,究竟是為什麼呢?
筆者推想,最初編造此謊言之人,也許對渭、洛、睢水流域的地理、習俗乃至社會風物並不熟悉,而對彭城泗水一帶的各種情況了如指掌,才選定了距咸陽二三千里之遙的彭城泗水。如此看來,此人大約生活在彭城的泗水一帶。
3、秦始皇泗水撈鼎傳說的主旨是什麼?
把原本不曾發生過的離奇之事,編造成一個讓天下都信以為真的故事,必然有其主旨。當然認真審視這則傳說後,不難發現,此傳說的核心不在於講述秦始皇撈鼎,而是重在強調「龍」,「嚙斷其系」。這個觀點可以在《四川漢代石棺畫像集》中,江安縣出土的二號魏晉石棺「荊軻刺秦王.取鼎」圖中發現(如圖)。左側的秦王撈鼎圖中,僅刻畫一鼎、一人撈鼎和一龍咬起鼎的繩系,龍咬鼎才是畫面的主體,撈鼎只是輔助的景象。
《說文》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廣雅》曰:「龍,君也。」《儀禮》載:「君,至尊也。」龍,可上天入地,威力無窮;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劉邦生活過的地方,曾經為楚國疆域,龍受到楚國人的普遍尊崇。
秦始皇暴虐成性,天怒人怨。龍嚙斷其系,使秦始皇撈鼎「弗得」,是蒼天對他的懲罰,也預示著秦王朝的氣數將盡,王權和江山社稷也將失去。龍將代之而起,討伐暴君,摧枯拉朽,扭轉乾坤。這個傳說的編造和傳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黎民百姓崇龍和篤信鬼神的思想。
只要把上述分析連接起來,就會驚奇地發現「秦末、泗水、龍」這樣一些字眼。可以這樣說,最早編造這個「傳說」的主旨,就是要宣告天下:「秦末泗水龍」將要從水火中拯救黎民百姓,開創新宇!
那麼,這個「秦末泗水龍」到底是誰呢?
三、神龍轉世,亡秦興漢
在秦漢史料中,雖然查找不到明確的記載,表明某某人最早編織了這則因「龍嚙斷其系」、使秦始皇撈鼎「弗得」的神話,從史料的記載再結合劉邦為神龍轉世的身份,進而推想:這條「神龍」就是秦末曾經當過沛縣泗水亭(今沛縣城東)長的劉邦!
1、劉邦系神龍轉世:
其一: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寫道:「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其二:再看山東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漢畫,畫面分為三格:上格為劉邦的遠祖劉累飼龍的故事;中格是趙盾救靈輒的描繪;下格中部,一頭飾倭墮髻的女子,右手支撐頭卧息於地,其身上有一龍纏繞;女子兩側有鯢爬行、蜻蜓飛翔和鯰魚游動。左上方有羽人自天上飛來。描繪的是劉邦「神龍轉世」的故事。[4]
《史記·高祖本紀》這段文字,可看作對此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漢畫下格的解讀;下格的畫像,也可看作是《史記·高祖本紀》這段話的形象表現。以不同的文化形式,反映了劉邦為神龍轉世。劉邦這種尊貴的身份,易為當時人們所篤信。有了這個神奇的外衣,劉邦的影響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此外,此畫像中格,暗喻劉邦如趙盾救靈輒那樣,將是受苦受難的黎民百姓的救星,是「真龍天子」;上格反映了劉邦為帝堯後裔的顯赫家族世系。
因筆者曾就此漢畫像撰寫過《武氏祠中「漢承堯運」的漢畫解讀》一文,發表在《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年第七期,故這里不再贅述劉邦為神龍轉世的前前後後。
2、正式起義前,胸懷壯志的劉邦就曾編造過多種神話:
劉邦成年後,在秦都咸陽服徭役時,曾看到過秦始皇隆重出行的場面,遂感嘆地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雖只一句話,卻表現了他不甘心碌碌無為,期望有大作為的豪邁精神和雄心壯志。後來又有人給其相面說「貴不可言」,因此增強了他日後會為人傑的自信心。
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1年),劉邦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刑徒去驪山修墓,因「徒道多逃亡」,按秦法,「失期,法皆斬」,「亡亦死」。(《史記·陳涉世家》)面對生死攸關的嚴峻情勢,劉邦當時不但沒有驚慌失措,反而「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這個現象不符合常理。
劉邦此舉看是反常,其實不然,正是他有預謀、有謀略地利用此計策收買人心。樹有根,水有源。劉邦所在的沛縣,戰國後期為楚地,他和此地區的人們,深受楚國崇龍和祭祀鬼神之風的熏陶。在此危機的時刻,巧妙地利用了楚人對龍及鬼神的迷信並祭起了這一神通廣大的「法寶」,編造了「斬蛇」的神話,即赤帝子(暗喻劉邦)殺白帝子(系指秦始皇)並很快在「願從者十餘人」中傳開;於是,「諸從者日益敬畏之」,果然達到了他預期的目的。
這個斬蛇神話的編織,雖然使劉邦走向了與秦相抗衡的道路,但畢竟才剛邁開第一步。為了保存「火種」,他不得不率領諸從者由豐西澤到芒碭山隱藏等待時機。至於秦始皇說過:「『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游以厭之」的記載,(《史記·高祖本紀》)其實秦始皇東游並非去厭壓「天子氣」,而是去祭祀名山大川和用游歷來「以示強,威服海內。」(《史記·秦始皇本紀》)「東南」方,既與劉邦之家鄉所處的方向相合;所謂的「天子氣」與後來呂後說劉邦上方「常有雲氣」相呼應,(《史記·高祖本紀》)應該是劉邦假借秦始皇之口,說自己有「天子氣」而隱匿,即暗喻其有帝王之氣。據文獻記載,許多遠古帝王和起事者都是在初期階段都為自己製造了「神奇事件」,當帝位確定或起事後就很少有奇聞發生;劉邦、項梁和陳勝等就是如此。通過《秦始皇本紀》和《高祖本紀》的記載再結合筆者的分析可以發現:劉邦在秦始皇東游前編造了自己有「天子氣」,緊接著在秦王向東游歷途中,又發生了秦王撈鼎並有龍嚙斷鼎系的傳言。這不是一種巧合; 「東南」方的「天子氣」與撈鼎時出現「龍嚙斷其系」事件更不是孤立的,正是繼劉邦有了「神龍轉世」、「赤帝子殺白帝子」的身份,而引發的結果,所以只有劉邦才是「秦始皇泗水撈鼎」流言的編造者。也只有劉邦,才與嚙鼎系之「龍」的身份相吻合。其中赤帝子殺白帝子,更能證明此傳言是把矛頭對准秦始皇,是在暗中向秦王挑戰;但是也不應排除劉邦於沛縣正式起義前就散布此傳說,即在秦二世時期。
3、劉邦編造了「龍嚙斷其系」使秦始皇泗水撈鼎「弗得」的故事,旨在滅秦興漢:
秦始皇36年,劉邦就在「諸從者」的輔佐下,編造了自己一系列的神奇身份,因此出現「沛中弟子多欲歸附」,並進行了非正式的起事。但是,劉邦的影響力和兵馬實力等方面,與強秦相比都相去甚遠。他立志推翻秦朝,但如何進行運籌帷幄、奪取王權而主宰江山社稷,不能不說是劉邦此時最大的心病。
雖無歷史記載做依據,但筆者也決非是隨意的推想。此時的劉邦少不了和謀士進行一番密謀策劃,於是一個象徵著「君權神授」的更加合理、更加令官民虔誠信奉、更加具有號召力的隱含劉邦取代秦始皇為真龍天子的「傳說」出籠了,那就是:秦始皇在彭城泗水打撈周鼎、被神龍嚙斷其系、打撈「弗得」的所謂「真實」故事,像插了翅膀一樣在秦泗水郡以及周邊各郡乃至全國傳播開了。
劉邦及其謀士編造並傳播這則故事的要害是:一,鼎是立國重器,秦始皇沒有九鼎,焉能繼續稱帝?泗水撈鼎,鼎又沉沒,系指秦始皇橫征暴斂,民不聊生,是天將亡秦的徵兆;二,龍把系鼎之繩咬斷,使鼎沉沒,表明龍有這個能力使秦失去鼎(王權)。龍成為反抗秦朝帶頭神的化身,龍不僅可以使秦失去王權,更能夠從秦的手中奪得王權。如果說楚莊王問鼎有些莽撞,劉邦此舉則是高深莫測。
沛縣泗水亭距彭城不足百里,劉邦就是此傳說的直接受益者,就是泗水中的龍。實際上,當時讖緯思想盛行,這個故事旨在為了表達秦王朝即將滅亡,具有天子使者身份的龍——劉邦即將興起、取代秦。是劉邦謀士製造的讖言,證明劉邦——龍,將會奪取秦之江山社稷。正是其不斷利用「神龍」作文章;果然,劉邦的反秦兵馬日漸壯大,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終於在公元前206年推翻了秦朝。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從而掀開了我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輝煌的一頁!
總之,上述種種,大概是「泗水撈鼎」的奧秘所在吧!
四、漢畫「泗水撈鼎」簡說
以秦始皇泗水撈鼎為題材的漢畫像石,主要出土在蘇北和山東一帶;此外,河南與四川個別地區也曾有發現。據武利華先生的不完全統計,此類漢畫大約有37塊。[5]盡管區域不同,在物像的組合上略有人數、車騎、建築、雕刻技法等的變化和差異外,其主要構圖元素如鼎、橋、撈鼎者、龍咬繩索等大都類同。
此外,目前發現的此類漢畫存在著諸多的差異,看不到官方或民間有個固定的粉本,大約是各地的藝匠根據個人的理解和技藝,自行組合物像而刻繪。
五、結束語
翻開古代典籍不難發現,先秦時期的統治者和起事者,無不給自己披上一個神奇的外衣,藉此表現自己具有「君權神授」的高貴身份。諸如《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殷本紀》說殷的始祖契,是其母親吃了天上掉下的燕子卵而懷孕所生;《周本紀》說周的始祖後稷,是其母親踩到巨人的足跡有身而生下;《秦本紀》也記載了秦的始祖是吃了燕子卵所生;《陳涉世家》則記載了陳勝假冒公子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起義等等,不一而足。先秦及秦漢時期人們尤敬鬼神、信讖緯,統治者和別有用心的人都在杜撰讓人敬畏的「謊言」,實施在精神上控制百姓,來實現所要達到的目的。
漢初雖然江山一統,劉邦所編造的神話,仍具有鞏固國家政權的作用。自文帝、武帝之後,國富民強,社稷堅如磐石,九鼎在統治者心中地位大大降低,它們的去向也沒有哪位皇帝再去提及,彷彿已經被人們所淡忘。
然而,九鼎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時代的象徵,卻依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見證了歷史的輝煌與衰敗。正如周朝朝臣王孫滿所說,是否能夠擁有九鼎和王權,是「在德不在鼎」。有一個國泰民安的和諧社會就足夠了,有鼎無鼎又有何妨?
[參 考 文 獻]
[1]劉輝﹒秦始皇「泗水撈鼎」略說[N]﹒人民日報,2007年2月6日;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2]中國歷史年代簡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3]王充﹒論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劉輝﹒武氏祠中「漢承堯運」的漢畫像解讀[J]﹒江蘇: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7).
[5] 武利華﹒漢畫泗水取鼎圖考評﹒兩漢文化研究(第三輯)[G]﹒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⑷ 泗水這條河的來歷
泗水又稱泗河,發源於今山東省蒙山南麓,是流經徐淮大地上的一條古河道。泗水又是淮河上的最大支流,其影響范圍幾乎占淮河流域的三分之一。歷史上,泗水曾匯集過古反水、古睢(睢同濉)水、潼水、沂水等諸多著名河流入淮,泗水規模之大由此可以想見。古詩曰「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青山點點或碧愁」,不僅點出了泗水的流向,也吟出了泗水兩岸的憂愁。泗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禹貢》就有過「沿於江海,達於淮泗」的記載。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大多建都在黃河流域,泗水便成了江淮與中原地區的交通命脈,對南北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史籍上記載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也常常與泗水有關,春秋後期吳王夫差企圖爭霸中原,在濟水岸邊大會諸候,就是由長江經過邗溝進入淮河,再由淮入泗而北上的。泗水又是群英薈萃、人才輩出的地方,曾哺育了劉邦、項羽、韓信等一大批歷史名人。一些地方還因泗衫閉舉水而得名,如古代之泗水國、泗陽縣、泗洲城等。因此把泗水說成是具有古老文明象徵的黃金水道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宋金以後,黃河南決頻繁,奪泗奪淮,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逐漸淤沒了泗水河槽,到明代中葉,已成高屋建瓴之勢,決溢不斷。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徒,留在泗水古道上的是一條高出兩岸態消地面4~6米的廢黃河。泗水在江蘇境內雖然不復存在,但泗水的名字連同它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卻依然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⑸ 泗水縣是甲骨邑名最集中的傳承區
《國語·楚語》:「魯有弁費。」韋昭註:「弁即卞也。」《後漢書·郡國志》:「魯國,古奄國。」《今本竹書紀年》:「(盤庚)十四年,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十五年,營殷邑。」商代帝王盤庚是從泗水、曲阜一帶所在的古奄國地區遷往安陽殷墟建都的,盤庚遷往安陽殷墟後,古奄國還依然是商朝的重要版圖。方言是有固定文化沿革區的土著語言,甲骨方言和部分卜辭邑名集中在古奄國傳承區的情況,間接說明甲骨文化的產生與該地區的史前文明有著密切的聯系。現就甲骨文中與泗水縣相關的部分甲骨邑名遺址述證如下,並以此求教於各位方家斧正。
…子卜…東成於丘商(P1609)
勿東成於丘商(P1609)
…申卜夬貞夜戊戌東成於黃奭(P1609a)
貞東成於南,東成於東(P1609)
…未卜東成於逃(P0140)
戊戌卜丙乎雀東成於出日於入日牢(P0682)
「東成」以合文的形式出現在甲骨文中,「東成」與「東城」諧音,疑邑名「東成」與泗水縣泉林鎮的東城遺址是為一處。東城遺址位於雷澤湖北岸的一片坡地上,含有大汶口、龍山、岳石及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見圖片1)。「東成」與「丘商、黃奭、南、東、逃」等分別出現在同版卜辭中,可知「東成」與它們相距不遠。「丘商」與「丘上」諧音,「東成」東南相距約33公里處即平邑縣資邱鄉丘上村西北遺址區應是「丘商」故址。「東成」東北約25公里處即平邑縣魏劉庄鄉的玉皇城遺址應是「黃奭」舊址。「東成」西北約9公里處的南庄應是「南」邑遺址區。「東」在寧陽縣東庄鄉附近。「逃」在「東成」西南6公里處。
…貞婦井乎黍於丘商受年(合集9529)
貞勿乎婦妌伐龍方(P1261)
貞婦妌黍受年,甲午卜展貞有於黃尹(甲選243)
貞夜辛亥乎婦妌宜於磬京(亭)(P05 98)
卜辭中的「婦井」、「婦妌」可理解為同一邑名。「婦井」可與「駙井」諧音。《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今轎頃敗泗水縣東部歷山與雷澤湖之間有駙馬井村,附近民眾也有人省稱為「駙井」
者。駙馬井村北和村西分別有商周時期及岳石文化時期的遺址分布,村西幾塊天然的古磬石疊壓在一起,上層的一塊石磬重達幾噸,擊打痕跡遍布整個磬身,因該磬石像馬的形狀,當地居民俗稱響馬石(見圖片2)。《尚書·泰誓》:「類於上帝,宜於冢土。」《傳》雲:「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甲骨文「京」、「亭」互假,疑響馬石按放處即是「婦妌宜於磬亭」的舊址。《左傳·成公二年》:「二年春,齊侯伐我北鄙,圍龍。」《山東省古地名辭典》載「龍」在泰安郊區北集坡鎮境內,詳址待考。「丘商」在平邑境內,「黃尹」遺址見後文。
…未卜東成於逃(P0140)
合文「東成」遺址區位於泗水縣泉林鎮東城庄老村底中,「東成、逃」同版,亦證兩地相距不遠。《水經注》:「泗水出魯東北。余昔因公事,乎山沿歷徐沇,路經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曰陶墟,舜所處也,井曰舜井。』」桃墟即陶墟,位於「東成」西南約6公里處的安久庄遺址區內,「桃、陶、逃」音諧,疑閉顫安久庄古槐樹附近的遺址區與卜辭邑名「逃」是為同地。
丙寅卜大貞叀協又保自又尹十二月(P0287)
甲骨方言傳承中心區,以「尹」為邑名的古邑,應以泗水縣金庄鄉的尹家城遺址區當之,尹家城當地人多稱尹城,考古成果詳見《泗水尹家城》一書。邑名「保、尹」同版,兩地相距不會很遠。「薄、保」音諧,辭例中的「保」應位於「尹」東約35公里處的潘坡、執事庄遺址區中,即泗水縣泉林鎮潘坡遺址區。
己巳卜行貞今月亡禍在青(P0739)
壬午卜在青貞王田…往…亡災(P0739)
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青亡災(卜通740)
甲午卜在青貞王步於索亡災(卜通740)
《春秋公羊傳》隱公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婁。」「杞、索」分別位於新泰和兗州境內,從「杞」到「索」是兩日的行程。甲骨文存在簡稱記載邑名的情況,從地理位置及行程線路上分析,「青」應以泗水縣泉林鎮龍王崖(音yai)的老村底遺址區當之,龍汪崖曾三改村名,「最早叫青丘庄,二改盤石庄,後改龍汪崖。」疑「青」是「青丘庄」的簡稱。
貞叀品令取子豕寧十三月(P1051)
丙寅卜古貞叀勿令取子豕寧三月(P1051)
弗其取弜馬氏在子豕(P1576)
辭例中「子豕」是一組合文。在卞邑、雷澤湖一帶長期尋證相關古遺址過程中,曾聽賀二村的一位耆老介紹:「聽老人們傳說,泉林陪尾山泉頭東南百餘米處,很早以前有個叫執事的莊子。」因之前曾在這一帶即陪尾山諸泉東南處的老百貨公司家屬院見過少量的龍山、岳石及商周時期的陶片標本,亦證此句傳言不虛。「子豕」與「執事」音諧,疑辭例中的「子豕」舊址與執事庄是同一遺址區。
己未卜貞有弁我直今五月(P0246)
乙丑卜有弁目今日(P0301)
戊午卜至妻御父戊良有弁(P0246)
《路史·國名紀》:「卞,卞明國,湯伐有卞。」《山東通志》「:卞,古卞明國……湯伐有卞,今泗水縣卞城。」《國語·楚語》:「楚申無字,魯有弁費。」韋昭註:「弁即卞也」。弁邑即今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舊址(見圖片3),該遺址周邊墓葬群中近年曾多次批量出土商代雙孔骨制貝幣等。卞邑位處雷澤湖西岸的陪尾山群泉西部,東部約4公里處是「婦井」邑址,東北約6公里處是「東成」舊址,西北約7公里處是「南」邑遺址區。卞邑遺址面積至少在9平方公里以上,東北部為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遺存,西部和西南部以商周文化為主。
貞侑於黃尹三牛(P1476)
己未卜夬貞黃尹弗蚩王(P1476)
貞婦妌黍受年、甲午卜展貞有於黃尹(甲選243)
己亥卜殼貞有伐於黃尹亦有於蔑(P0412)
「黃尹」與「婦妌、蔑」分別出現在同版卜辭中,說明它們應是互為毗鄰的邑名關系。「黃尹」與「黃陰」諧音,疑蔑邑西北8公里處的黃陰集村遺址是卜辭中的「黃尹」故址。黃陰集遺址位於該村西北和東北部的泗河南岸一帶,該遺址東西長近500米,南北寬200至300米不等,是一處岳石文化和殷墟文化為主的遺存,村中地下50厘米處的石輔路舊址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黃尹」東約8公里為「婦妌」舊址。
戊寅卜夬貞雨其蔑(P0894)
乙未卜貞於蔑告秋(P0895)
己亥卜殼貞有伐於黃尹亦有於蔑(P0412)
《今本竹書紀年》:「魯隱公及邾庄公盟於蔑。」《左傳·隱公元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左傳·定公十二年》:「仲尼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費人北。國人追之,敗諸姑蔑。」杜預注曰:「蔑,姑蔑,魯地。魯國卞縣南有姑蔑城。」蔑邑遺址位於泗水縣南陳鄉天齊廟村北,北與「黃尹」相距約8公里。國家文物局曾對蔑邑遺址進行考古挖掘,證實該遺址是一處以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早期文化為主的遺存。
…搭倉(P0604)
甲午卜於搭倉(P0605)
戊…王…有…搭倉(P0274)
「搭倉」是一組會意合文,在辭例中可用為邑名。「搭倉」可與「大廠」諧音,疑「搭倉」遺址位於泗水縣原南陳鄉大廠村東南處的老磚瓦廠遺址區中。
夜庚寅祭大庚(P1559)
己卯卜夜庚辰有於大庚至於中丁一牢(P0041)
辛丑卜乙巳鑽(轉)於大庚(P1141)
方言「夜兒」是指昨天。「大庚」可諧音為「大耿」,疑泗水原南陳鄉耿家莊即大耿家莊村東河南岸的平地遺址區是卜辭邑名「大庚」故址,該遺區內含有紅胎黑皮硬陶、素麵紅陶、灰硬陶等殘片,南邊的丘陵高地是商代早期的墓葬群,西南方向的圍山子上是一處古代的兵寨舊址。
庚申卜旅貞叀元卜用在二月(P0002)
壬寅卜貞母癸丁叀羊茲用(P1550)
泗水縣泗張鎮元卜村河東岸的東檯子是一處商周時期的遺址區,面積不詳,疑元卜遺址與卜辭邑名「元卜」有關。元卜遺址南部緊鄰泗張鎮西部的磚瓦廠曾出土一批帶有銘文的商代青銅器,如《母癸爵》、《母乙爵》、《史母癸尊》等[1]。
辛未貞今日告其步於父丁一牛在祭卜(P0019)
在該辭例中「祭卜」可當邑名使用,方言中「埠、卜」讀音不分,「祭卜」可音訛為「紀埠」。泗水縣踅庄鄉有南紀埠、北紀埠兩個村,因當地民眾有「南紀埠最早叫南昌隂」的傳聞,邑名「祭卜」只能在北紀埠村附近尋找。依據商早期部分素麵紅陶、灰硬陶標本分布情況看,疑卜辭邑名「祭卜」與北紀埠村中古井附近的遺址區是為一處。
…王其麓父…亡災(P0340)
叀麓父獲又大鹿亡災(P0341)
「麓父」是一組合文,「麓父」可諧音為「魯夫」,今泗水縣城關鎮東南4公里處的魯夫和五里廟村之間濟河西南岸,有一處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時期的殘存遺址,農業學大寨時該遺址被毀壞三分之二,疑該遺址與卜辭邑名「麓父」相關。魯夫村東南部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遺址。
庚申卜賓貞今氣王從望乘伐下轤受…(甲選188a)
辛丑卜賓貞令多尹先從望乘伐下轤受有又(甲選255)
王從望乘,令望乘先歸田(甲選199)
2000年在泗水縣卞邑調查遺址時,有人介紹「鄒縣的田黃最早叫田望」,以此可證古奄國地區存在「望、黃」讀音不分的情況。「望乘」今可諧音為「黃城」,疑望乘舊址今位於泗水縣聖水峪鄉黃城西南與營里之間的高台地遺址區內,該遺址含有岳石文化商早期和殷墟文化遺存,是泗水縣境內海拔較高的遺址區之一。
…賓貞葊人伐下轤受有又一月《甲選188b)
丙申卜殼貞今氣王勿伐下轤弗其受有又(P1033)
…用轤方西於妣庚王賓(P1024)
己酉卜殼貞轤方亡其禍五月(P1032)
庚申卜賓貞今氣王從望乘伐下轤受…(甲選188a)
「望乘」西北5公里處的金庄鄉下蘆城遺址,應是「下轤」即下蘆故址,下蘆城一邑雙名,同時亦稱蘆城,該殘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還是面積數萬平米的土台高地,冷兵器時代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現已被夷為平地。「望乘」與「下轤」都是較為稀見的古地名。「妣庚」位於「轤」東北約8公里處。
甲申貞其又打鑽(算)於尹(卜通251)
丙寅卜大貞叀協又保自又尹十二月(P0287)
甲骨方言傳承中心區以「尹」為邑名的古邑,應以泗水縣金庄鄉的尹家城遺址區當之。尹家城當地人多簡稱尹城,考古成果可參見《泗水尹家城》一書。「保、尹」同版,兩地相距不會很遠,「保」與泗水縣泉林鎮潘坡遺址區應為同地。
貞長人於研奠(P1039)
勿於研奠(P1039)
甲骨文「研」字,像用兩塊岩石研磨中間穀物之會意。「研」可借用為「岩」或「鹽」,「嚴奠」與「岩店」諧音,疑泗水縣金庄鎮岩店村西區的遺址是卜辭邑名「嚴奠」的舊址。當地人傳說岩店村名的來歷與歷史上這里曾是食鹽集散地有關。
壬申卜貞王田倉倉往來亡災(P0604)
在倉倉(P0604)
邑名「倉倉」是合文,因此組文字是倉在倉上之會意,可與「倉上」二字的讀音暗合,疑泗水縣楊柳鎮倉上村的遺址區是「倉倉」舊址,該遺址的墓葬區曾出土過許多商周時期的古陶。
在折(P0056)
通過「在折」一語可知「折」應是一處古邑名稱。「折」可諧音為「柘」,甲骨方言傳承區以「折」為邑名的古村邑應以泗水縣柘溝鎮駐地當之,柘溝不僅是宋代「魯柘硯」的出產地,而且從大汶口文化時期直至現代一直是以生產陶器聞名的古鎮,疑柘溝鎮三中附近東至馬庄一帶的河兩岸遺址區與「折」是為同地。
…風侯忒(卜通560)
壬寅卜風侯弗忒眣(卜通560)
甲骨文「忒」可通「退」,上述兩組辭例中「風侯」一詞當做邑名理解可講(見圖片4)。「風」、「豐」音通,「侯」與「後」諧音。疑泗水縣中冊鎮豐後嶺村北的風後廟遺址與卜辭邑名「風侯」是為同處。《炎皇氏族文化考.伏羲考》一書中曾推證風後廟遺址,在明代以前一直是風後人的居地。
…酉…貞中水…只(獲)羌(P1194)
「中水」是一組合文,當邑名理解可通。泗水縣中冊鎮駐地古稱「中水」,卜辭邑名「中水」應位於中冊村『中水大街』兩側、即中心校南面和西面的遺址區中,近現代的民居建在商周時期的遺址區上。「只羌」在相關辭例中與方言「獲犟」表意相同,是胡鬧意。
取單行女(P0210)
在該辭例中,「單行」可當邑名解。疑卜辭邑名「單行」舊址位於泗水縣中冊鎮中楊庄老村底及該庄西南區老子廟附近的遺址區中。至今還有許多當地人,把中楊庄稱為「單家行」或簡稱為「單行」。村名單家行中的「行」字,一直延舊俗讀陰平音ha,「行」為什麼讀「哈」音,當地人也無法解釋,疑它應是該字古音在這一地區延續的結果。疑「取單行女」是某位商代的世王迎娶該邑中某位女子為妃或者為後的一段文字記錄。
叀商方步立於大乙忒羌方(P0417)
參加過第二次文物普查的一位老同志告知,他們在泗水縣故縣村普查時,當時有一位80多歲的耋老介紹「故縣最早的村名叫商荒」。「商荒」可音諧為「商方」,疑「商方」故址與故縣村北的遺址區是為同地。「商方」、「小宗」與「大乙」分別同版,說明三地較為靠近(見後文)。「羌」的造字物象,像人扛曲尺之象形,表意應為「量」或「匠」,「忒羌方」可與方言「忒兩晃」諧音,是猶豫不決之意。
貞中子乎田於勾(旬)(P1018)
「旬」的物象,應該是古代民間系繩木鉤的象形。「旬」是多音字,組合數字使用為「旬」,不組合數字使用多數情況下用為「勾」,「勾」可借為「夠」或「溝」。「於勾」可借音為「玉溝」,疑「於勾」與泗水縣北玉溝村燕柳古橋西側的遺址區是為同地,「於勾」遺址區全部被民居占壓。
弜秦宗於妣庚(P0785)
戊寅卜血牛於妣庚(P0550)
庚申卜旅貞往妣庚宗鑽悠在十二月(P0335)
辭例中「妣庚」二字有當合文使用的情況,「妣、庚」兩處邑址應相距不會很遠,疑前兩組辭例中的「庚」是(P0335)中「庚宗」一詞的簡稱。《左傳·昭公四年》:「初,穆子去叔孫氏,及庚宗,遇婦人,使私為食而宿焉。」《左傳·哀公八年》:「明日,舍於庚宗,遂次於泗上。」王子襄《泗志鉤沉》:「今治即春秋之庚宗,《左傳》叔孫豹奔齊,舍於庚宗,吳伐魯次於庚宗。杜預雲:泗水有庚宗亭,即此。」從魯國都城去齊,沿泗水上游沿南經庚宗東行是一條最近的線路,疑商代的「庚宗」舊址應位於泗水縣古城區北至東窪村和西窪村之間的遺址區中。「妣」應在「庚宗」近區求證,詳址待考。
庚戌卜殼貞於母己即(御)巳(甲選030)
被釋為「御」字的甲骨文當「即」字的異體理解,可組成多句方言使用。「子、巳」是同一個字形。疑「即(御)巳」可諧音為「祭祀」一詞。十幾前筆者曾聽聞泗水治地古城東門外仲廟附近有個叫「母己」的老莊子,疑仲廟西側的仲子亍遺址區即是「母己」故址。
王其焚率錄王於東立豕出離(P1181)
邑名「東立豕」與「東立石」諧音,疑泗水縣城關鎮的東立石村遺址是卜辭邑址「東立豕」故地。疑「出離」是一句方言,意為回來看看。東立石遺址位於東立石村西部,過去曾是一處較大的集市和廟會舊址,遺址上建有前後兩座大廟,當地人把前廟稱做大奶奶廟,把泰山碧霞祠稱做二奶奶廟。
貞王去朿於倉羊(P0549)
丁未卜夬貞王往去朿於倉羊(卜通325)
貞曰氏來乃往於倉羊(卜通462)
乙未卜殼貞王其去朿告(甲選057)
《說文》:「朿,木芒也。象形,讀若刺。」邑名「去朿」可音訛為「曲池」或「曲泗」。《左傳·桓公十二年》:「十二年夏,盟於曲池,平杞、莒也。」疑泗水縣城關鎮曲泗村中北部的遺址區與「去朿」是為同地。「去朿」東北約10公里處是「倉羊」遺址,見後文;「去朿」與「倉羊」同版,與「氏來」間接同版,「氏來」應在新泰市石萊鎮駐地河北岸的老圍子牆舊址中求證。
乙未卜殼貞勿隹王自正豕壇(P0378)
「豕壇」應是一組合文,此字會意有豕在攀登盤口、束頸、鼓腹、圜底的壇壁時發出的聲波意。「豕、寺」同音,方言中「壇」可音轉為「台」,「豕壇」可諧音為「寺台」一詞。疑「豕壇」邑址與泗水縣高峪鄉寺台遺址區是為同邑。曾聽聞「舜曾在古泗水境內築過三寺,寺台的古寺便是其一。」寺台遺址是以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為主的文化遺存,曾出土雲雷紋灰黑胎硬陶,繩紋夾砂黑褐色陶鬲殘件等。
「」即古「曹」字,「豕壇、」同版,亦證兩地相距不遠。疑「豕壇」東北十幾公里處即泗水縣泉林鎮曹家莊遺址是「」邑故址,曹家莊河溝平地處有商代素麵灰硬陶和紅陶標本存在。
貞在北史有隻羌(P0317)
「只羌」在相關辭例中與方言「獲犟」表意相同,是胡鬧或搗亂的意思。「北史」應是一處邑名,「北史」可諧音為「白石」,疑泗水縣高峪鄉北白石村小南溝北的村中遺址區與邑名「北史」是為同地,該遺址以紅胎黑皮陶、商代素麵紅陶和素麵灰硬陶殘片為主,遺址區被民房全部占壓。「羌」可借為「量」的諧音字,「有隻羌」應是口語「又獲犟」的訛音,意為又要胡鬧。
庚辰王卜在轤貞今日步於丑亡災(P1033)
…王卜在丑貞…於果亡災在二月(P0760)
疑卜辭中的「丑」邑遺址與泗水縣高峪鄉丑村遺址是為一處,該遺址位於今丑村老村底一帶,現已全部被民宅占壓,岳石文化晚期和殷墟文化層因素分布於地下1米左右的土層中,其中出土的夾沙黑褐陶粗繩紋甗足殘件與殷墟出土的陶甗器類型相同;遺址區中原有堯王廟等古代建築,惜已全部毀壞。國內以丑為名的村邑僅見泗水一處。「轤」與「丑」同版,「丑」西南約25公里處的下蘆城即蘆城遺址區,應是「轤」邑所在地。「丑、果」同版,亦證兩地較為靠近,疑「果」新泰市果都鎮駐地的遺址區有關。
戊子卜貞王田倉羊往來亡災(P0603)
癸亥卜王…其倉羊大邑(P0711)
壬辰卜方其倉羊見何(P0885)
乙卯卜殼貞今日王往於倉羊之日大采雨王不步(P0651)
貞曰氏來乃往於倉羊(卜通462)
今日往於倉羊(甲選088)
《墨子·尚賢下》:「是故昔者舜耕於歷山,陶於河瀕,漁於雷澤,灰於常陽。」舜即商部族的高祖夔。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起於漁業時期者》中論述了舜帝活動的中心范圍在平邑、泗水、曲阜一帶,常陽舊址當距泗水的歷山、雷澤湖不遠。邑名「倉羊」是甲骨文中較為重要的一處地名,「倉羊」與「常陽」或「相陽」諧音,疑「倉羊」與泗水縣星村鎮北百頂村西的相陽城遺址區是為一處,該遺址區東西長約2公里,南北寬1公里有餘,內有大汶口、岳石和商周時期的文化層分布。「氏來」、「去朿」分別與「倉羊」同版(見前文),它們之間應是互為輔證的邑名遺址。
己丑卜在小宗又打鑽(算)自大乙(P0066)
己丑卜其有鑽於夜日有鑽於大乙(P0934)
甲骨文中的「大乙」一詞,除專指成湯即「大(天)乙」外,在個別辭例中理解為邑名可通。以上辭例中的「大乙」一詞應是古邑名稱,「大乙」可諧音為「大李」。疑大乙遺址與泗水縣星村鎮大李村北100米處的遺址區是為一地,該遺址含有岳石文化和殷墟文化遺存。辭例中「又打鑽」一詞可與口語「又打算」音諧。
乙丑卜在小宗又打鑽自大乙(P0066)
疑「打鑽」可諧音為「打算」一詞。「小宗」在該組辭例中可用為邑名,當商王室的支系宗族理解不通。將「宗」讀陰平音轉通「崇」,疑「小宗」邑址與泗水縣黃溝鄉小崇義村北200米處的後嶺和大崇義村西的遺址區是為同地,該遺址面積不祥,含有商周文化遺存。「小宗」西北約10公里處是「大乙」遺址,邑名「小宗」、「大乙」兩處遺址鄰近,它們是互為輔證的邑名關系。
…其田…於花(P0112)
貞畫受年(P0320)
王其田於畫離大狐(P0320)
甲骨文「花」字繪意陶盆內栽種一棵有花有葉的植物之意。「花」可通「畫、華」,「花」即古「華」字。《三國志·魏武紀》:「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路史·太昊紀》:「伏羲母華胥居於華胥之渚……意有所動,因生伏羲。」王子襄《泗志鉤沉》:「漢華縣,自高陘山,東至華胥山境皆屬華。」泗水縣黃溝鄉老華村村南有南檯子遺址一處,現已沉入華村水庫中。華村水庫水位下降時,在其東岸的河灘上,還能偶爾發現大汶口文化彩繪紅陶、龍山文化黑陶、商代灰硬陶和夾砂繩紋紅褐陶及周代灰陶殘片等。王獻唐先生在《炎黃氏族文化考·伏羲考》中以為華村遺址是古華胥國舊地。
貞東成於南,東成於東(P1609)
「南」在該辭例中可理解為邑名。因東成遺址位於雷澤湖北岸(見前),可知「南」邑當距「東成」不遠,疑泗水縣黃溝鄉南庄村北的遺址與卜辭邑址「南」是為同邑。南庄遺址出土有繩紋夾砂灰硬陶、樹木回紋夾砂棕黃陶、雲雷紋紅褐陶殘片等,其中雲雷紋紅褐陶殘片與商代青銅器習見的紋飾風格一致。南庄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長近400米。
癸亥貞賁禾於蔑,癸亥貞賁禾於河,癸亥貞賁禾於岳(甲選221)
辛未卜燎於河受禾,壬申卜燎於蔑雨(甲選258)
貞夜丁亥乎往河有來(合集8332)
庚申卜殼貞取河有從雨(P1186)
己巳卜亘貞燎於兒,貞往於河有雨(甲選213)
方言「夜」是指昨天,(合集8332)組辭例的內容應是戊子日的一組刻辭,通過「往河」、「取河」的字眼,可以判定「河」是指邑名。「蔑」與「黃尹、河」分別同版,亦證三地相距不遠。「河」與「賀」音諧,卜辭邑名「黃尹、蔑」兩處遺址的分布情況,為確定「河」與泉林鎮的「賀庄」是同一古地名提供了佐證,「黃尹」位於賀庄西南約7公里處的黃陰集遺址中,「蔑」邑故址應與賀庄南偏西約13公里處的古蔑城遺址有關。「岳」或為邑名或為山名,應與「蔑、河」二邑鄰近,詳址待考。「兒」是多音字,可諧讀為「倪」,依據與幾處「兒」同版邑名遺址對應關系看,「兒」與曲阜市王莊鄉倪家村老碾盤附近的遺址應是同一處古邑。
同版卜辭中出現的兩個或多個地名,均是距離較為靠近的古邑,上述文中舉證的部分甲骨邑名,有的是同版或間接同版的邑名關系,難能可貴的是均有商代的遺址和相關的村名信息與之對應。泗水縣是甲骨邑名最為集中的傳承區,新泰、寧陽、曲阜、平邑是亞傳承區,甲骨邑名的數量不如泗水多。參照上述部分甲骨邑名所在的地理位置,我們發現它們在古奄國轄區內是呈網狀結構分布的關系,這也是甲骨文化在該地區的呈現形式之一。(韓雲山)
注釋:
[1]參見解華英《山東泗水發現一批商代銅器》(《考古》1986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