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河北各市都出過哪些皇帝
河北皇帝還是不少的:
李世民祖籍河北,可能屬於年代久遠的那種祖籍;趙匡胤出生於河南,不過他父親那一代才從河北涿州搬過去的,可以算地道的河北人吧;還有就是王莽和劉備了,這倆祖籍可能不是河北,但是肯定是生於河北、長於河北,而且祖上已經很多代在河北生活的那種。
主要的就是這四個,其他就是春秋戰國,或者五代十國時候的皇帝了,小國皇帝。再遠了說,炎帝和黃帝也可以沾點邊的,傳說炎黃打敗蚩尤主要就是在河北,不過這就真扯遠了。
所以說,河北黃帝肯定是不算少的!樓上那位有些孤陋寡聞了
B. 河北省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1、紀昀(1724~1805年),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省獻縣)人。清朝政治家、文學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以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 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
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謚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著有《紀文達公遺集》。
紀昀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展開在十八世紀中後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紀昀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之役、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
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因此,紀昀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一生悉付《四庫全書》,其《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傳世。
《四庫全書》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開「四庫館」,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關閉「四庫館」,共經歷了14個年頭。紀曉嵐始終擔任總纂一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共200卷,收正式入庫書3461種;存目書6819種,93500餘卷。
因《總目》卷帙浩繁,翻檢不便,又刪節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20卷。《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其進獻之書有105種,入存目者41種。藏書鈐有「春帆校正」、「心與古人會」、「校書天祿」、「河間紀昀」、「瀛海紀氏閱微草堂藏書之印」等。
2、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
早年師從劉秉忠、張文謙,官至太史令、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世稱「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歲。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種天文歷法著作。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1970年,國際天文學會以郭守敬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 1977年3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小行星2012命名為「郭守敬小行星」
3、孫伏伽,隋朝開皇年間生於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隋朝末年,孫伏伽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升遷,至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是萬年縣頗有點要勢的官員。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武德初年,針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孫伏伽向唐高祖李淵進諫三策:
其一,「天子有爭臣,雖無道不失天下」。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不聞其過」,因此勸告皇帝虛懷納諫,「開不諱之路」,選賢任能,勵精圖治。
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他認為,隋末皇帝貪圖安逸享樂,官場淫風四起,是王朝滅亡的徵象,勸告皇帝不要沉迷於聲色犬馬,要雅正社會風氣。
其三,「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身邊的人亂國,因此,他勸告皇帝慎重挑選皇太子及諸王身邊的人,防止身邊的人誤國壞事。孫伏伽指陳得失,無所迴避,慷慨至誠,使唐高祖深受感動。唐高祖認為孫伏伽「既懷涼直,宜處憲司」,遂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
4、孟知祥(874~934年),字保胤,邢州龍岡縣(今河北邢台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開國皇帝。
以姻親之故,深得晉王李克用賞識。李存勖嗣位,歷任中門使、馬步軍都虞候、北京留守。前蜀滅亡後,出任西川節度使。
後唐明宗統治後期,孟知祥漸生據蜀自立之心,不聽朝令,舉兵反叛。長興四年(933年),率軍吞並東川,盡占兩川之地,擊潰朝廷征伐部隊,拜成都尹,加封蜀王。
應順元年(934年)正月,正式稱帝,建立後蜀,改元明德。同年去世,終年六十一,廟號高祖,謚號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葬於和陵。
孟知祥稱帝後,任命趙季良為司空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王處回為樞密使,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趙廷隱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業為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張公鐸為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侯弘實為奉鑾肅衛指揮副使,毋昭裔為御史中丞,李昊、徐光溥為翰林學士。
5、宋璟(663年—737年),字廣平,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縣閻里鄉宋台)人 。唐朝名相,北魏吏部尚書宋弁七世孫。
博學多才,擅長文學。考中進士,授上黨縣尉,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官至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開元十七年(729年),拜尚書右丞相、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五,追贈太尉,謚號文貞。
先後歷仕武後、唐中宗、唐睿宗、唐殤帝、唐玄宗五朝,一生為振興大唐勵精圖治,與姚崇同心協力,輔佐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與房玄齡、杜如晦、姚崇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宋璟同姚崇一樣,是唐代歷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間,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史書上一向姚宋並提,並有「崇善應變以成務,璟善守文以持正」的贊詞。
玄宗和宋璟等重臣連續保持了穩定的關系,這不僅使得寒門士子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也使得整個社會表現出積極樂觀,剛健進取的人文氛圍。
朝野贊譽宋璟為「有腳陽春」。意言宋璟如一縷春風,趟到哪裡哪裡似春風煦物,倍感溫暖,不為自己爭名謀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均體現了他愛民恤物的高尚品德。
C. 河北出過多少位皇帝
後趙:319--352 歷7帝,羯族人,建都:襄國(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閔 3年。
前燕:357--37O 歷三帝,鮮卑族,建都:鄴(河北臨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D. 河北歷史上出了多少帝王(全部統計)
1、堯,據傳說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出生在順平縣 ( 原完縣 ) 的伊祁山 , 因此伊祁山就又稱作堯山。後人稱其為唐堯.
2、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 名雍,戰國時期趙國國君,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
3、劉備,河北涿州人,蜀漢皇帝。
4、李淵,唐開國皇帝,甘肅成紀人,其祖乃趙郡隆慶(河北隆堯)人。
5、趙匡胤,祖籍河北涿州,生於洛陽,常年居住在開封,死後葬於鄭州鞏義的宋陵。
綜上所述,5人。
E. 歷史上哪個皇帝姓周祖籍河北
周姓是中國當今第九大姓,其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2.12%。周姓歷史悠久,最早也可以上溯到遠古的皇帝時代。據《逸周書》等記載,皇帝將領有周昌,商朝有大使周任。但因周昌、周任均無世襲可考,所以,古代許多譜牒學家皆將周姓起源下延至周朝,認為周姓原為姬姓,是皇帝的後裔,被帝舜封於邰,別姓姬氏,是為周之始祖。後稷的裔孫周太王為狄族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周太王的孫子姬昌。在商紂王時為西伯,使周族不斷發展壯大,後其子周武王姬發聯合四方諸侯,功滅商朝,建立周朝,史稱西周。西周歷十三王,至周平王時,於公元770年遷都洛陽,史稱東周。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封為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傳至第十八世孫姬 時,秦朝在其地制汝南郡,於是姬 及其後人便以周為氏。周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報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 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至憚狐(今河南汝州西北),當地人也稱他們為周家於是他們也以周作為他們的姓氏。又,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裔周黑肩企圖殺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
其後代也稱周氏。此外,北魏獻文帝次兄原為普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改革,將其改為周氏,這是周氏的另一來源。綜上所述,周姓雖多種來源,而且分布在許多地方,但其祖根主要在河南,汝南、汝州、洛陽應是海內外周姓華人尋根拜祖的聖地。
F. 哪個皇帝葬於河北
清朝的皇帝,除了努爾哈赤、皇太極,都葬在河北。
G. 河北省在古代有多少個皇帝
秦始皇,生於邯鄲。南越武帝趙陀,河北正定人。新朝王莽,河北大名人。漢桓帝劉志,河北博野人。蜀漢劉備,河北涿州人。北齊高歡,河北景縣人唐朝李淵,祖籍河北隆堯人。後唐李從珂,河北平山人後蜀孟知祥,河北邢台人。後周郭威,河北隆堯人。後周柴世宗河北隆堯人。宋太祖趙匡胤,河北清苑人。楚皇帝張邦昌,河北東光人。民國總統馮國璋,河北河間人。
H. 河北歷史上出過哪些名人
1、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扁鵲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難怪司馬遷稱贊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時間,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在診斷、病理、治法上對祖國醫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佔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歷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2、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後,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趙雲被追謚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被廣為流傳。
趙雲曾兩次救出了幼年時期的劉禪。長坂坡之戰,劉備在逃亡過程中,丟下了妻子和兒女,兩個女兒都被曹操帳下虎豹騎統領曹純擄走,劉禪及甘夫人賴於趙雲的保護才倖免於難。後來孫東吳孫權趁劉備入川時派遣船隊迎接孫夫人回吳,孫夫人趁機帶走了劉禪。
當時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駐守荊州的治所公安,劉備的家眷及孫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為孫夫人驕橫跋扈,劉備又特命趙雲掌管內事,獲知孫夫人攜帶劉禪逃走後,趙雲及時追趕,與張飛一同在江面上將劉禪截回。
兩次差點落入敵手的劉禪成為了後來蜀漢的皇帝。蜀漢後期,劉禪下令追謚趙雲時說趙雲當初跟隨劉備的時候不但功績顯著,更是在艱難險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維等認為趙雲當時救主行為的情義是可以貫穿金石的。
3、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一生鑽研自然科學,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製造三方面。他在劉徽開創的探索圓周率的精確方法的基礎上,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祖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6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打破了這一紀錄。
由他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後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邊論》《綴術》《述異記》《歷議》等。
圓周率的應用很廣泛,尤其是在天文、歷法方面,凡牽涉到圓的一切問題,都要使用圓周率來推算。如何正確地推求圓周率的數值,是世界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古代數學家們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研究也很早。
在《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中就提出徑一周三的古率,定圓周率為三,即圓周長是直徑長的三倍。此後,經過歷代數學家的相繼探索,推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日益精確。
4、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武安君李牧」。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孫臏、田單、廉頗、趙奢、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牧。
5、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 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6、後周世宗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型大小不詳,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從小在郭威家長大,謹慎篤厚,成為郭威養子。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沉重寡言。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登基為帝。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經濟開始復甦。
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等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顯德六年,商議攻取幽州時候病倒。不久去世,年僅三十九歲,廟號世宗,謚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於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