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問一下包青天是什麼朝代的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人。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脊銷念(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人,官至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色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
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
人物評價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櫻困征。
包拯性情斗搏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② 包青天是什麼朝代的人物
包青天是北宋的人物。
包拯以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斷案如神著稱,被世人贊譽為「包青天」。他是廬州合隱判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
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包拯的主要事跡咐改
包拯尤為人稱道的是其斷訟執法的明敏正直。出知天長縣時,包拯遇到一件棘手的案子。某日有一農人至縣衙,狀告歹徒割去其家耕牛的舌頭,請求捉拿罪犯。割去牛舌並無財利可圖,故包拯推斷此事必屬怨家的報復行為,於是命農人宰牛賣肉以引罪犯上鉤。宋代宰殺耕牛是犯法的,不出包拯所料,割牛舌者見牛主殺牛,欲加其罪,果然前往縣衙首告,遂自投羅網,疑案立破。
包拯執法之剛正不阿在其出知廬州時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廬州是包拯的家鄉,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多以為可得其庇護,幹了不少仗勢欺人,甚至擾亂官府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時恰有一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在公堂上將其依法責撻一頓,自此以後,親舊皆屏息收斂,再不敢胡作非為灶簡改。
③ 包青天是什麼朝代的人物
包拯是北宋時期的人物。
包拯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在為官期間公鎮李正廉潔,不偏不倚,大公無私,深得百姓愛戴,後人甚至稱贊他為「魁星轉世」。包拯字希仁,又叫包青天,為人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懼強權,是清正官員中的傑出代表,北御舉遲宋時期名臣。
包青天的人物形象
包拯出生於書香門第世家,少年時候便勤學善思,深受中國傳統答敏儒家文化的熏陶,立志做一個好官。包拯以清正廉潔,鐵面無私,斷案如神著稱,因此被世人贊譽為「包青天」。包拯為人正直清廉,這種性格在御史台工作非常合適,因為御史台的本職就是糾察、彈劾、整肅綱紀。
④ 包青天是什麼朝代
包青天是北宋朝代。
包拯,北宋時期的人物,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但是正史上記載不多,只知道他為官清廉,善於斷案,後人就根據這些便把他寫入小說和戲曲慧激,後來又經過電譽隱視慶碧廳劇的誇大,以至於現在是家喻戶曉,成為了正義的代表。
人物評價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產、鞏固國防、舉賢任能、為民請命,頗有政績,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傑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為清廉的象徵。
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雖然地位高貴,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
⑤ 包青天是什麼朝代的人包青天時期的皇帝是誰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許多豐功偉績的官員,更是有著許多歷史流芳的清官,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包青天和狄仁傑,這兩位不僅僅是歷史上著名的官員,更是對當時的朝代有著卓著的功勛,而且這里那個味官員更是歷史上著名的破案高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一位包青天的歷史。⑥ 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人
包拯(包青天)是北宋人。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人,官至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封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色金魚袋。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包拯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將他奉為神明崇拜。中國民間信仰傳其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之一,亦稱森羅殿主及閻羅天子、包府千歲、文曲星君。
(6)歷史包青天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生平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扒州笑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由於春含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傳說故事
四大小說之一的《水滸傳》曾指出包公是文曲星的轉世,他與狄青一文一武開創了北宋的全盛時期。
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以包公為主人公。相傳為文曲星轉世,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稱號。但是在歷史中,他的皮膚並不黑,只是為了塑造鐵面無私的形象,劇中才把它的臉變黑,到了現在許多人反而認為他原本就是黑臉。
民間傳說包公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御貓」之稱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為左右文武助手,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在皇室,有八賢王趙德芳撐腰;在朝廷,有丞相王齡為其後盾,並擁有太祖(趙匡胤)御賜尚方寶劍,有「先斬後奏」之權,連當朝皇帝宋仁宗趙禎都得畏他三分,因此不論皇家貴族、朝野官宦,乃至平民百姓、販夫走卒,均使正義得以伸張,真正落實「太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開封府大堂,有常設三口鍘刀:龍頭鍘(火龍鍘)專鍘無道謀逆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文武貪濁污惡之百官,而狗頭鍘(犬頭鍘)專鍘窮凶極惡之平民百姓,三口鍘刀亦有先斬後奏之權。傳頌的案件包括《鍘美案(鍘駙馬)》、《狸貓換太子(打龍袍)》、《鍘龐昱》、《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陳州糶米》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攔路喊冤(趁包公坐轎出巡時攔路向包公申冤)、擊鼓鳴冤(傳說開封府公堂門前有一鼓,任何人擊鼓後,包公便會升堂聆聽喊冤者的冤情)。
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夜審陰,日審陽跡悔,亦即其晚上靈魂出竅,到陰司審判鬼魂,所以民間流傳的包拯肖像,都在額上畫一枚弦月。華南地區有傳說謂包拯死後被封為十殿閻羅王中的五殿森羅王。
(6)歷史包青天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網路:包拯
⑦ 包青天是什麼朝代的
包青天是宋代的。包青天一般指包拯。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虧鬧東)人,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嘉_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_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核蘆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銷氏罩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⑧ 包青天是哪個朝代的
包青天是北宋的。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肆族運使。
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耐睜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8)歷史包青天在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包拯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曾建議在邊境無事時將軍隊移到內地,但沒有得到答復。現在,包拯請求:「罷除河北的屯兵,將他們分別安置在黃河以南的兗、鄆、齊、濮、曹、濟各州,即使邊境告急,也無需擔心來不及調遣。
如果說邊境的守兵不能一下子減少昌雹歲,那麼就請求朝廷訓練義勇,減少干糧,每年的花費,比不上屯兵一個月的費用,一州的財賦就很充足了。」沒有得到答復。
移任瀛州知州,各州用公家的錢進行貿易,每年累計虧損十多萬,包拯上奏全部罷除。因為兒子去世,包拯請求在方便的州郡任職,做揚州知州,又移任廬州,升為刑部郎中。因為保薦官員有失而獲罪,被降為兵部員外郎、池州知州。
官復原職,移任江寧府知府,朝廷召任權知開封府,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毅,貴成宦官為之收斂,聽說過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黃河水清了,兒童婦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為「包待制」。
京城稱他說:「關節不到,有閻王爺包老。」以前的制度規定,凡是告狀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開官府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直接到他面前陳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騙長官。
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謝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