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課程目標中的能力指什麼

歷史課程目標中的能力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10 06:07:04

⑴ 課程目標的關鍵能力是指

課程目標的關鍵能力是指學科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⑵ 如何制定歷史教學目標

格式要求是: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2.思想教育目標:
3.能力培養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2.難點:
(三)教學時數: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五)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
[導入 新課]
[講授新課]
[鞏固小結]
(七)作業
(六)板書設計

新老師試講,關鍵不在與教案格式,而在於有沒有新的教育教學思想,能否領會新教材的精髓,能否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等。給你一篇文章參考。

「走進新課程,我們怎樣教?」這是從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的教師們應不斷實踐、探索和反思的。根據調研聽課,發現目前在對待教案設計上,教師們主要有三種不同的態度和做法。一是精心設計,推陳出新——他們大多是歡迎新課改、有著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和充滿活力、善於接受新理念新事物、敢於實驗的青年教師。另一種是沿襲舊路,老方法教新課程——主要是因為對課改的認識尚不深刻,認為課改不外乎是教材的改變,用舊觀念對待新課改,用老教案備新課,因此教案基本是過去教案的翻版,甚至還有不備詳案、只寫提綱等現象。還有一些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缺少實踐,盡管有努力的願望,但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不知如何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教案。

針對上述情況,更有必要強調認真備課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是課改實踐的主要場地。要把課改的「理想"變為現實,必須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我們強調教學要做到「六認真」,首先是認真備課。認真備課具體反映在精心設計教案。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中,怎樣設計體現新課改理念、以新的呈現方式撰寫,特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從事新課程教學的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依據課標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融「三維」目標為一體

如果把課程改革比作航程,.那麼課程目標就是引領課改的航標燈。如果不認准目標,課改就會迷失方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反映了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課程目標。而課程目標是要通過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實現,教學目標和學科課程目標的要求是一致的,也就是上述所說的「三維」目標。

因此,教師在設計新課程每一課教案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首先要考慮確定這節課的具體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是指教師和學生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目標和標准,是教學的總要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具體化,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出發點,是評價、檢驗課堂教學能否達成目標的依據之一。確定課堂教學目標要依據學科課程標准,對教師備課的首要工作來說,就是心中時刻要有課標意識,自覺嚴格執行課標,不斷鑽研、理解課標,在教學中細化課標。

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教師要在認真學習、領會課標三個維度的基礎上,制定出「三維」目標在每一課的具體運用。在具體課的設計時。可以分別制定和呈現,但在具體實施教學時,要注意這「三維"目標是不能截然分開的。要把「三維」目標統籌考慮。在不同內容的課中,三個維度的所佔比重也是有所區別的。有的課注重史實教學,有的課思想教育功能較強。只有把「三維」目標融合為一體,才能將「三維」目標真正落實到每一堂歷史課的教學中。

二、鑽研課程內容,細化課標於課堂教學之中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採用「模塊一專題」的形式,力圖構建起一個重基礎、多樣化、有層次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內容上,精選有利於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體現出時代性和基礎性,反映了歷史學科與社會進步、學術成果和學生經驗的密切聯系。根據課標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打破了原來的通史形式,分為三個必修模塊、六個選修模塊,共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由於從過去的通史轉變為專題,每個模塊自成體系,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所學的歷史不成系統、支離破碎,不利於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同時,要鑽研課程內容,在教學中要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塊、不同專題之間的有機聯系,有的內容還要和其他課程結合。

學習模塊從體系、結構和內容上以新的形式呈現,對教學和教案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歷史必修(I)為例,它是以中國和世界歷史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典型史實為主要內容的模塊,專題的編排先中國後世界、先古代後近現代。這種編排並不是按照事物發生、發展的自然時序,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完整性也不是很清楚的,這就給備課和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再加上課標的表述是宏觀的、高度概括的,這就尤其需要在備課和設計教學目標時對課標進行細化。

以人教版課標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I)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第l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例,課標表述為:(1)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大意義。(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看起來一課課標就有兩條要求,然而在教學中僅就這兩條是無法將這一理論性較強的課講清楚的。有教師在設計具體教學目標時,將上述兩條細化為下列「三維」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理解並簡述《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意義。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發生的原因、過程,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質,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認識其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上的經驗教訓和歷史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分組完成《共產黨宣言》節選資料的探究學習,讓學生初步感知掌握第一手歷史資料對歷史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性,領悟「感知-積累-理解歷史和現實」的過程與方法。

2.通過編制巴黎公社革命措施的結構表格和對其失敗原因、經驗教訓的分析與歸納,感知分析、綜合、歸納和概括歷史信息的魅力,學習多角度地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資產階級等勢力對共產主義的敵視與馬、恩對資本主義發展冷靜而客觀的分析的對比,讓學生體會理性的智慧和力量,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

2.以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的反復和曲折作鋪墊、以社會主義運動的曲折發展為線索、以「千年第一思想家」的調查結論為點睛,讓學生體會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發展的歷史特點與規律。

盡管這樣的細化還值得進一步推敲,但可以看出教師在學習、研究課標之後進行了再創造,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貫穿於教學過程中,有助於落實「三維」目標。

由此可見,不論教科書如何編寫,內容如何變化,在確定具體課堂教學目標時,都應該也必須以課程標准為依據。當然,也不是簡單地、膚淺地理解課標要求,更不能照搬照用教學參考書的現成設計。而是要根據教師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的鑽研、對學生學情的了解,因校因生因課細化課標,使之更具體化,更易操作,同時也是保證課標得到全面的落實。

三、轉變教學方式,雙向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要求在此次課改要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可以說就是要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有所轉變。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指出:「歷史教學應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改進教學方式是學生改進學習方式的前提,是為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服務的。

在傳統的「滿堂灌」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教師始終是課堂的主角,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常常感到學習是乏味的,課堂氣氛是沉悶的。在新一輪課改中,能否在教學方式上來一場「顛覆性的變化」,師生在課堂的角色能否來一個轉換,是擺在從事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的老師們面前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因為課程是要通過學校的課堂教學來實施的,課堂教學最終是由教師來實施。所以,需要教師在更新課程觀念的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

在實施高中歷史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在變化了的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怎樣轉變呢?新課程的理念告訴我們,教師要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要由歷史的「權威"轉變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還要由管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僅教師的角色要變,學生的角色也要改變,要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自主的學習者。角色變了,學習方式也要隨之改變,要學會各種形式的主動學習方式。能否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落實高中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之一。

因此在設計教案時不能再像以往的那樣,只有以教師活動為中心的教學過程,而是要雙向設計。既有教師的活動,同時有學生的活動,師生互動、師生互補,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充滿和諧的氛圍。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自由交流、主動探究、大膽質疑,學得輕松,學有所獲,學有長進。課堂不僅僅是教師的講台,更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說的、學生能做的,能自己學會的,都可讓學生完成。即使有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不能完成的,教師也貴在及時點撥,給以思路,不再包辦代替。

這種雙向設計教學活動的教案,在義務教育7-9年級的歷史新課程中已經得到一定的推廣。可以說,義務教育的歷史新課程為高中實施新課程做了准備,值得高中教師學習、借鑒。誠然,高、初中教學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高中歷史新課程的教案設計中,還要更注重活動目標的設計和目標達成的檢驗。缺少檢驗反饋是無法把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落到實處,因此在設計教案時需同時考慮。還應該提倡對教案設計的同行評價和教師教後的自我總結反思,這樣有助於推動校本教研的開展,讓歷史教師在課改中自身素質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新課程同成長,共進步。

高中新課程的實施,對廣大高中教師來說是一次寶貴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可以這樣說,在先進的課程理念引領下,設計出體現課改理念、具有新的呈現方式的教案,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是確保實施新課程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知易行難,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努力和探索、改進。

⑶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1.如何認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渣螞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課程結構的設計...

2.什麼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價值觀念 ? 一般來說,價值觀是基於人宴梁衡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是人們認定事物...

3.什麼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必備品格? 高中歷史教育培養的必備品格包含政晌做治思想品質...

4.什麼是歷史學科要培養的關鍵能力? 關於歷史學科的關鍵能力,學術界有不同的認知.我國台灣地區的《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

⑷ 歷史評課標准

歷史課程的評課從哪些角度評最合理

節課的評價標准一、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2、重點和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二、教學程序(體現主體意識)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三、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四、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造新能力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五、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5、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六、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七、教學特色(體現特色意識)1、教學有個性特點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您認為評價歷史的標準是什麼

。歷史評價的標准通常有兩條,一是「歷史評價」,二是「道德評價」。所謂「歷史評價」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作出判斷,凡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利於人類進步的就予以肯定;「道德評價」則是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作出善或惡的判斷,一般而言,人們易用傳統的道德觀念來評價新事物、新觀念。以「殖民擴張」為例,如果僅用「道德標准」評價,哥倫布等航海家、西歐各國的殖民活動恐怕都應當基本否定;反之,如果只以「歷史標准」評價,則又易於美化他們的活動。因此,馬克思認為應當兼用這兩種評價,同時應把維護新事物發展的歷史評價放在第一位,即歷史評價優於道德評價。事實上,哥倫布等人的活動確實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但它又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如印第安人)遭受災難基礎之上的。英國「圈地運動」、法國雅各賓派對土地問題的解決、壟斷組織的出現等歷史事件的評價同樣是如此。

歷史課堂教學評價有哪些原則

1、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針對評價與目標之間的關系提出的。它的基本要求是:課程與教學評價要著眼於或有利於課程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實踐中有兩種對立的現象:一是教學評價左右著教學活動並取代了教學目標,教學評價的要求成了現實的教學目標。另一種現象是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制約著教學評價的實施。

發展性原則就是基於課程與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各種不同關系而提出的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准則,它要求克服教學評價左右教學活動的現象,使教學評價為教學目標服務,發揮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教育性功能。

為了貫徹發展性原則,需要樹立新的教學評價觀念。首先,應確立評價是促進的觀念,即把促進課程與教學質量提高和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課程與教學評價的最高追求。其次,應確立評價是服務的觀念。再次,應確立評價是課程與教學的觀念,使課程與教學評價自覺遵循課程與教學規律、符合課程與教學本性。此外,發展性原則的貫徹還要求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評價的結論,反對用僵化的靜止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學生。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方法,都應科學地設計和安排,應努力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化水平。它主要是針對課程與教學評價中的盲目性、隨意性、經驗主義、科學水準不高等問題提出的。

長期以來,人們在如何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無論是評價標準的確立還是程序安排和結果處理,都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科學的方法。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教學評價常常出現各種各樣的科學性失誤,比如:評價標准不具體、不明確、不合理,評價程序不嚴密,評價結果不符合實際,等等。出現這些偏差,既與人們對課程與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技術掌握得不夠有關,也與某些人缺乏科學精神,習慣於憑經驗辦事有關。

落實科學性原則,需要從多方面努力:首先,要整體提高教學評價理論與技術的科學性。如課程與教學評價論、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等學科自身要加強建設。其次,應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傳播與普及工作,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去了解教育測量、統計、評價的理論與技術,幫助廣大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學評價能力。此外,也要轉變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弘揚科學精神,為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營造良好的精神氛圍。

3、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的要求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准確、全面地收集評價對象的信息,並按照事實進行公正的價值判定。它關注如何在教學評價中減少評價者個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問題。

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評價主體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情感傾向和人際交往等主觀因素影響著評價的結論,往往導致評價結論的失實、失真。客觀性原則強調的是在課程與教學評價中應努力消除這些主觀因素的干擾,其中特別反對評價者依據個人好惡和需要而故意褒揚或貶低某些評價對象這類不公正的丑惡現象。客觀性原則追求的是評價結論與客觀事實的一致性。

為了保證課程與教學評價具有客觀性,應該做到:一、確立明確具體的評價標准,並保持評價標準的基本穩定性。二、應規定嚴密合理的評價程序,並在評價過程中切實遵循程序公正原則。三、要提高評價主體的職業道德修養,弘揚公正評價觀念。

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准》

很高興告訴你!在新課程體系下,歷史教師如何應對挑戰 九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已於 2001 年 7 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並終究要取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綱》。那麼在新時期里,中學歷史教學如何開展,才能更好地貫徹新《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歷史課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無疑是我們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我們的歷史教師不能迴避的問題。我們力圖結合此次歷史課程改革,分析《歷史課程標准》(實驗稿)中提出的諸多先進教學理念,並從歷史教師的角度和立場出發,以「中國古代史」內容為例,探討新時期的歷史教師應如何面對挑戰。 第一 ,歷史教師要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尤其是課程理論,提高自身理論素質,增強課程改革意識,要在行動上支持課程改革,在教學中研究課程改革。 眾所周知,目前正方興未艾進行的歷史課程改革,是建國以來歷史教育改革力度最大最深的一次改革。嚴格說來,歷次的歷史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一種改革,而很少涉及「課程」層面上的改革。 探討歷史教育的本質問題,就不能僅僅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待歷史教育,離開和放棄從課程的層面來解決歷史教育中的問題,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研究的不足。沒有一個科學的課程目標,自然就沒有科學的教學目標。歷史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到底是什麼歷史教育中的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值觀的問題,是「歷史教學」研究的范疇,還是「歷史課程」的探討范圍我認為這是歷史課程所應著力研究的問題。因而必須首先解決好歷史課程的目的和目標,然後我們才能在此基礎上再來探討歷史教學的目標。只有很好地解決了歷史教育在「課程」層面上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認真反思歷史教育在「教學」層面上的現狀、問題和探討解決對策。 歷史教學的多年來的實踐也已經證明,歷史教學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是歷史課程研究的滯後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僅僅依靠「教學」層面的改革,其成效是極其有限的。我們認為,在當代,課程的重要性已遠遠地超過了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在目前歷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必須大力推進歷史課程改革,即一手抓「課程」,一手抓「教學」,通過「全面治理」的辦法,推動歷史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 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課程改革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態度有很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如果新課程不被教師在心理上認同和接受,他們就會產生抵抗反映,新課程實施的結果就更令人擔憂了。一般來說,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變革,往往會和教師的傳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發生矛盾,短期內使得教師的教學過程出現不適應情況,這是經常出現的現象。但是從教育的前瞻性考慮,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考慮,我們的教師必須在心態上、在行動上支持目前推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有多麼大的困難,也應該想辦法去克服。 《歷史課程標准》作為當前歷史教育改革中的一個初步成果,自然存在著一些還值得繼續討論和探索的地方。比如《歷史課程標准》中提到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標志歷史教育在探索一條「返璞歸真」之路,那麼,人文素養的內涵是什麼人文素養的養成與知識能力的形成有何關系呢歷史課程目標的制定是否恰當如何處理歷史課程目標的繼承性和前瞻性的關系如何評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值觀」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研究中不容迴避和並要著力探討研究的重要問題。 第二:《歷史課程標准》與《歷史教學大綱》相比,滲透了史學界許多研究新成果,但仍有滯後之處,為適應歷史課程改革,歷史教師要不斷了解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更新知識結構,適當地把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課堂教學。 如《歷史教學大綱》指出:「大約公前 21 世紀,我國歷史進入奴隸社會。」、「公前 475 年至公前 221 年為戰國時期,從戰國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而《歷史課程標准》的「中國古代史」內容標准中則籠統地指出:「中國古代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其中關於中國古代史上奴隸社會的下限與封建社會的上限問題實際上採取了淡化與削弱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兩個歷史階段之間的分界的態度,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其恰當的處理,也是吸取史學界研究新成果的重要表現。 歷史研究處在發展之中,在不斷吸取歷史學界研究的新成果的同時,《歷史課程標准》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歷史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落後性和滯後性。因而《歷史課程標准》的這種局限與不足是永遠也不能克服的,也只有通過歷史教師積極關注史學界的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才能予以有效地彌補。 比如關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內容。我們認為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中應該了解:中國古代人類文化遺址南北皆有,中華文明的起源不僅限於黃河流域,而是起源於多處,並

歷史課程的評課從哪些角度評最合理

節課的評價標准

一、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

2、重點和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二、教學程序(體現主體意識)

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

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

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

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

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

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四、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

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造新能

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

五、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

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

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

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

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5、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

六、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

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

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

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

七、教學特色(體現特色意識)

1、教學有個性特點

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如何評價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1.明確教學目標――有效教學的起點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還得回歸到如何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上。反思目前歷史教學的現狀,就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膚淺。在一些教師的眼裡,教學目標就是教學參考書中的幾段文字,只要抄上即可,缺乏對教學目標重要性的認識。《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把歷史教學目標規定為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但對部分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原來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換了一種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內化與思考。 為此,歷史老師首先要准確領悟"三維"目標的內涵:"知識與能力"強調的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是課程學習的基本要求;"過程與方法"強調的是歷史認識的過程和方法,要求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過程,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是課程目標的一個閃光點;"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核心與靈魂,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創新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看它是否全面,三個維度是否有遺漏,因為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的連續過程和有機整體。當然,對每一節課來說,要重視對這節課教學目標的分解,使之細化、小化,目標不在於太多,也不是每一項目標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等重要,這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二看它是否明確,即目標闡述是否切合實際,是否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是否考慮到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適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思維結構,能力層次;四看是否將它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只有這樣,教學才會有明確定位,學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2.創設問題情境――有效教學的渠道 2.1 注重問題設計。提問的有效性跟提問的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設計的問題難易要適當,問題過難,會使學生喪失回答問題的信心;問題過易,則不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應以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後能正確答出為宜,即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課堂提問應盡量形成系列,環環緊扣教學內容,對於易混淆、易出錯的知識點應通過提問來加以區別。 2.2 准確表達問題。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准確、簡潔、清晰。盡量避免反問。避免將答案包含在問題之中,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了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象。很多提問是"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的表達方式,或者要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讀一段課文內容,或重復教師剛講過的話,這種缺少思維性、創造性的提問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了興趣與動力,感到歷史學習枯燥乏味。 2.3 做到因人施問。因材施教對於每個教師來說,都很清楚,應用到課堂提問上,就表現為因人施問。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學生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維的方式也不同。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性、層次性,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教師提問後,要善於察言觀色,一般來說,能勇敢地與你目光碰幢的學生,往往期待能站起來回答,而那些低頭不語的學生則可能正在"保佑著老師別叫我回答啊",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3.倡導合作探究――有效教學的關鍵 合作探究學習也是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所謂"合作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並不是簡單地把桌子合並起來,幾個人湊成一堆,隨便說上幾句就行了。我認為有效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首先按個人的興趣、需求、學習基礎等級等標准自主分組。大組還可以再按學習成績,學習能力等自主分成若干個競爭小組,使每個小組都有上、中、下的各類層次,讓小組之間具有可比性,以形成小組之間的競爭機制。"合作"的基礎是分工,沒有分工就不能合作。"分工"對學生來說,首先是獨立學習。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以後再去"合作"。"合作"這一環節,需要師生合作,更需要生生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主要充當導演的角色,重在置疑、激思、點撥,或投石興瀾,或錦上添花。引導學生快速思考、認真歸納、爭相表現。學生的活動方式要豐富多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可以同桌討論。

當老師怎麼評別人的課

評教學效果不同程度的學生的素質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提高,是否有學習方法的獲得,良好習慣的養成,情感的陶冶,學習品德 的升華.是發能做到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六,評教學思想是否體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如: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和諧發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應是學生 學習的促進者;學習應重過程,重體驗,重實踐等等.七,評教學基本功普通話是否達標;語言是否准確清楚,精當簡練,有啟發性;語調是否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於變化.字跡是否 工整美觀,板畫是否嫻熟.教態是否端莊,舉止從容,態度是否熱情.專業功底是否深厚,教具運用,儀器操作是否熟練,實 驗演示的時機,位置把握是否得當,是否達到良好效果.評課要求:1,認真聽課,2,把握標准,3,講究藝術,4,擬好提綱(總體評價,主要優點或特色,需要探討的問題,改進意見建 議).評課的注意事項:1,要根據課堂教學特點和班級學生實際,實事求是的公開評價一節課,切忌帶有個人傾向.2,要以虛 心的態度,商量的口氣與被聽課老師共同分析研討,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頭上.3,要突出重點,集中主要問題 進行評議和研究,不要面面俱到,泛泛而談.4,要以事實為根據,增強說服力.5,要做好調查工作,盡可能較全面了解教師 和學生情況。.

請問如何上好歷史講評課

講評課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課型,講評課不同於新授課、復習課,它是在認真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對學生存在的知識或能力缺陷進行矯正彌補教學的一種課型,其根本的目的是糾正錯誤,分析得失,鞏固所學的知識,學會一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好講評課,對糾正錯誤、揚長避短、鞏固雙基、規范解題、開闊思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上好講評課對歷史課堂教學來說是非常關鍵。怎樣上好講評課,下面是我們平常的一些做法,拿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1、要明確講評目標、重點、難點經過仔細審題後,認真備課,梳理上課思路:明確講評的目標,把握重難點。 如學生出錯率較高、得分率較低的題目及相對應的知識點;具有典型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的題目;在以往教學中已多次接觸,多次矯正,但學生仍未掌握的難點;關繫到後繼學習的重點知識,重點技能;平時教學中疏忽的教學盲區。2、設計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實際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講評課的內容設計,對於實現教學目標有著重要意義。 講評課不同於新授課或復習課,沒有現成的文字材料作依據,是教師創造性勞動的具體表現。這種創造性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教師通過對練習、作業、試卷的全面調查分析,加以整理來確定的,所以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要做到全面和到位。 3、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方法或技巧。 在講評課上給學生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的指導,最好形成序列。如何分析,怎樣解答,選用什麼解題策略,都可以從哪些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今後解決這類問題該注意什麼等等,講解時要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找出學生答題出現失誤的關節點,透徹分析、解疑糾錯,防止類似錯誤的再次發生。 這就要求教師備課前多了解學生對做錯的題是怎樣思考的,多問幾個為什麼學生會在這道題(這類問題)上出錯?找出學生在理解概念、規律上存在的問題,在思維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缺陷,這樣講評才會擊中要害。試卷講評不是訂正答案,學生要能從講評課中受到啟發,掌握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今後遇到同類問題可以用這些方法來解決。 4、選好講評方法,要結合教學實際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啟發性原則。教師通過講解對學生施加影響,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接受教師的影響不是被動的,這就需要在歷史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已發現問題,找准錯因,制定改正錯誤的舉措,堅決反對由教師一切包辦或強硬灌輸的做法。 同時,要注意選好講評的方法,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可以根據試卷、習題、作業的難易程度選擇;也可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選擇。意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5、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和把握命題意圖,以明確應達到的學習目標。 命題意圖主要是指考查學生掌握大綱和教材提供的知識信息和理論要求的程度。

⑸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哪些專業能力

新課標的實施對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讓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各種經驗學會再現他人,與別人進行交往,探索世界,學會繼續不斷地、自始自終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教師的總體要求。

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施的主體是高中歷史教師,老師的專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成敗。

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理念,提高專業能力,以促進高中歷史教師的專業發展。

我從兩個方面談一下:

一、拓展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具備系統、扎實的高中歷史教學專業知識。

第一,應具備系統的歷史學科專業知識。

高中歷史新課程採取中處歷史合編和專題化的課程結構。

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精通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課標所涉及的主要專題史、地區史、國別史、斷代史和史學理論知識等。

第二,應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它涉及到語文、政治、地理、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如歷史(Ⅲ)中的「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19世紀以來世界文學藝術」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等專題。

同時歷史教學一方面要從多角度對重要歷史問題作微觀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綜合的、整體的研究,即宏觀地由前後(時間)、中西(空間)的往復觀照來審視歷史。

這些都要求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掌握歷史學科專業知識,還要掌握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廣博的文化知識,這樣才能把高中歷史學科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才能使自己的歷史課堂教學豐富多彩,滿足學生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三,應具備扎實的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知識。

高中歷史新課標倡導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根據所授高中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

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歷史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

第四,應具備良好的關於學生的知識,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歷史學習情況。

高中歷史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而現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質相當豐富和信息傳播多樣化的現代信息社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和家庭獨居方式的影響,他們的生長、學習無疑都有了根本性變化,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熟悉授課的對象——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要熟悉他們獲取歷史知識的主要途徑,已有哪些歷史知識;熟悉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如何和在高中歷史學習中的疑難點、關注點、興奮點;熟悉他們學習高中歷史的習慣和方法;熟悉他們對新課標課本的感受;熟悉他們學習歷史的願望和要求;熟悉他們對你授課的接受程度乃至他們對你本人的接受度等。

熟悉了這些,你的教學才會目中有「人」,才能真正關注你的學生,關注你的學生的學習,關注你的學生的發展。

二、提升專業理念

專業理念是教師專業發展之魂,是支撐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它指引著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向。

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摒棄傳統觀念中與高中歷史新課標不相符的觀念,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重新構建自己的專業理念體系。

它包括課標意識、課程資源觀、教學觀、學生觀等方面的內容。

(一)增強課標意識

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確立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的思想;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鑽研教材是怎樣體現課標理念、貫徹課標目標和內容的;增強課標意識就是要將新課標的精神,特別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落實到備課、課堂教學、課後作業、教學反思等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中去。

(二)轉變教師觀

教學的根本在於學生的學,教師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

因此,教師的角色亦被賦予新的內涵:教師的職責現在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他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應發生以下變化。

1.由單純的歷史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高中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信息源。

2.由高中歷史教學的「權威」轉變為高中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3.由強制式的教學管理者轉變為高中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三)轉變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1.必須從偏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更關注三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的發展。

2.必須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高中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3.必須從單一的講解、單向的提問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4.必須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

5.必須從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差異性發展。

希望學校和政府能根據新課改的需求,有步驟分階段對老師進行專業培訓,以促進教師盡快成長,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⑹ 高中歷史五大核心素養

新版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課程結構的設計、課程內容的選擇、課程的實施等,都要始終貫穿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任務。」。
那麼, 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認識和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所謂學科核心素養,它是指學生在接受某一學科教育過程中,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或價值觀在內的,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 而是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知識與能力,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 可以說,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
在這里有三個關鍵詞非常重要:正確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內涵的三個重要要素,是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維度目標。這三個維度目標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華東師大崔元漷教授曾舉駕駛素養為例來說明。上駕校絕不是背一點駕駛知識,必須學會駕駛。但一個合格的駕駛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駕駛素養,其駕駛素養包含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個目標。駕駛員的關鍵能力是安全駕駛;必備品格是禮貌行車;價值觀念是尊重生命。每個學科所養成的核心素養內容雖有所不同,但這三個維度是一致的。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歷史課程學習中的具體體現。2017年版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做了明確界定:「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⑺ 歷史教育應培養學生什麼能力

一、 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二、 著重培養學生的答題能力
三、 提高學生解讀材料、 分析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以來, 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在結合教學實際的情況下, 不斷回顧和總結教學經驗, 在經驗的參考下改善教學手段, 完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 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立足於教學, 通過各種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⑻ 初中歷史基本學習能力有哪些

1.指導學生形成科學實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和冊碼戚學生知識現狀以及自學能力,選擇模戚宜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設計問題,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進行指導。自主學習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了對學生自主州陵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開展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題的探究,在課堂教學中推行學案導學、問題探究式教學等新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做起來難度不大而可操作,費時少而收獲多,這樣學生就勤於自學、樂於自學。教師在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方法時,還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以促進學生及時改進學習方法,保證學生自主學習效率的提高;同時還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便教師與學生共同一道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還應注重學生之間學習方法的交流,讓學生暢談心得體會和開展幫扶活動,以利於學生不斷形成科學高效的自主學習方法。 六、構建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評價機制 根據《歷史課程標准》提出「……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歷史教學評價就是對歷史教學過程、教學效果以及影響教學的各種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的價值判斷,它貫穿於歷史教學的全過程,對歷史教育教學起著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歷史課程標准》明確歷史教學評價機制應當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考察,關注影響歷史教學的各種因素,既要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進行量性和質性的評價,還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這有利於學生全面與終身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歷史課程標准》為指導,對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表現進行適當的激勵,對學生自主學習成長過程進行必要的記錄,不斷地提高歷史自主學習能力,在實踐中逐步建立科學的自主學習評價機制。 自主學習作為新課程理念下的一種展新的學習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不僅有利於轉變師生的角色定位,使歷史教學課堂教學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意味著教學變革新時代的到來,將會大大提初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質量。
2.營造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氛圍 營造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應主要包括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確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我調控學習過程、自我評價學習效果、自我調整學習狀態、自我發展學習能力,以及通過學習自省內化為內在品質的過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體現民主平等,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平等對待學生,對學習困難者要尊重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能行,使更多的學生成為歷史活動的參與者和評價者,對歷史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展討論,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情境中,讓他們為挽救民族危亡出謀劃策;對歷史上的秦始皇、武則天、李鴻章、拿破崙、羅斯福等人物進行的評價,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和辯論。構建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既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也有利於歷史教學回歸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新課改理念,更有利於在新的高度上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3.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說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首要措施,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習慣,對學生終身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使學生終身受益。教師應大力宣傳、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向學生講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意義,要讓學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活動的實踐中感到獲取知識的快樂,並且加強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溝通和學生之間自主學習的經驗交流,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
4.、搞好教學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一堂好的歷史課,要充分體現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其「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不同章節的不同內容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現狀、表達交際能力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搞好教學的前端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初中歷史重理論,不像初中歷史重史實,而且在知識內容上更加寬泛,教師對重難點的把握標准不一,同時也要看到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初中歷史知識,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但是由於缺乏歷史知識的系統性,理論素質低下,還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正確方法,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了解到了這些情況,就能夠對症下葯,對各個教學環節進行精心的設計,以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5.、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 新課改強調要凸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好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在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拋棄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包辦一切的教學模式,在教學設計上結合不同知識和學生實際,體現「三維目標」,精心設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學環節,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時間,並且加強教師在問題導入、活動開展、歸納評價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開展。

⑼ 歷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

看這篇論文,很全面了
歷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孟秋伶
能力培養問題是學生在受教育階段應引起教師重視的一個問題。學生能力的高低影響學生學習效率、 影響教師的在高中階段, 歷史課程中所涉及的知識比較多, 並且知識間的聯系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 因此, 歷史學科內容的繁雜以及知識結構的緊密性決定了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中, 部分高中歷史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 導致課堂教學模式的僵化和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 最重要的是其教學手段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幫助不大, 由此導致教學效果的不理想。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實施,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與時俱進, 不斷完善教學理念, 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 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只有這樣才能在保障教學質量和水平的前提下, 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那麼,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呢?
一、 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歷史屬於文科學科, 其主要的特點就是需要學生掌握記憶的知識點比較多, 並且知識點比較雜亂。 事實上, 高中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重的, 除了上課時間和寫作業的時間之外, 他們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並不是特別多, 那麼, 高中生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去記憶知識點, 如何高效的記憶知識變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 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導的作用,因此, 在學生提高記憶力這一方面, 教師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可以說, 教師在引導學生記憶的過程中, 對於記憶方法的選擇以及記憶時間段的安排,都是影響學生記憶效果的因素。那麼,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呢?
首先, 歷史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 應該將自己總結出來的記憶方式傳授給學生。 每一位歷史教師都擁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 與此同時, 其對知識點的認識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間接, 因此, 他們懂得怎樣將知識點聯系起來進行快捷記憶, 所以, 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將自己認為便捷的方式告知給學生, 從而給學生的記憶活動提供一定的指導。
其次, 教師應該合理安排復習時間。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伴隨著新知識的不斷湧入, 其對舊知識會不斷的遺忘, 但是, 其遺忘是有規律的, 因此, 歷史教師要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對學生的復習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教學中恰當的對舊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 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提高學習效率。 最後, 教師應該傳授給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會學生對自己的記憶學習活動進行自我調節。
比如說,學生對書本第一頁的知識總是很熟練, 因為, 大部分的學習都喜歡從第一頁開始復習, 所以, 多次的重復讓學生對第一頁的知識特別熟悉。可以說, 這樣一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可是, 學生們卻依然如故, 原因何在?原因就在於學生對自我學習的調控能力不強, 由此導致其記憶知識的活動出現問題, 所以,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將學習調控的知識以及如何對自我學習進度進行監督和調整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自我處理能力, 借學習進度的優化提高記憶的效率。
二、 著重培養學生的答題能力學生的答題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 高中歷史題目的難度在不斷增大, 出題人對學生的考查不再局限於簡單知識的記憶上, 而是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對知識間聯系的掌握情況。比如說, 不同的民族在一定時期有著相同的行為舉措, 但是, 其影響因素卻是不一樣的, 如地理環境、 人文因素等的不同, 所以, 出題人對學生的考查往往集中於同中有異的部分或是異中有同的部分。 那麼, 結合教學實際情況, 高中歷史教師如何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呢?
一方面, 教師在傳授新課的過程中, 應該將比較典型的習題展現給學生, 讓學生從出題人對知識的考查方式上了解重難點知識。 可以說, 教師在新課階段對典型習題的引入, 能夠讓學生初步了解此部分知識點所涉及到的習題類型, 這為學生將來習題的解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 教師應該加強對知識間的分析和建構,幫助學生整體上認識到知識間的異同之處, 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 此外, 學生對錯題的分析和整理也是幫助學生提高答題能力不可忽視的學習習慣。 錯題集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出現的原因, 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總結經驗, 避免相同題型的再一次出錯。
三、 提高學生解讀材料、 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是與過去有關的事, 尤其是歷史教材中的歷史更是那些發生年代比較久遠的事情, 因此, 在歷史習題的考察中, 出題人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往往需要藉助古代的材料, 對學生的知識點進行考查。因此, 高中歷史習題中的材料很多都是文言材料或是報刊選登的實例, 出題人以此為出題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查。 如果學生對文言知識或是對材料中的信息提取的不夠充分, 那麼, 學生在答題的時候就缺少針對性, 就無法解答到核心內容上。針對這種情況, 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著重提高學生對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分析能力。首先,教師要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言材料進行詳細的解讀。 很多習題中的文言材料都是從教材中截取出來的, 因此, 歷史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必須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每一個內容都做到詳解解讀, 只有這樣, 學生才能全面掌握教材能容, 才能進一步提高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此外, 教師在平日授課的過程中, 應該將往年習題中出現的文言材料對學生進行補充, 或者是將文言材料的答題技巧傳授給學生, 從而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 為習題的解答奠定基礎。
其次,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 部分習題材料之間的聯系性或是可比性比較高, 如果學生遷移運用能力不高, 那麼, 學生在分析材料, 解答習題的過程中就無法做到「對症下葯」 , 從而導致學生的回答不切合題意, 導致失分現象。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 應該對教材中的材料以及習題訓練中的材料進行詳盡的分析, 讓學生在材料中進一步回歸教材知識, 從而建立材料與知識之間的聯系。當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分析能夠進一步回歸教材知識後, 學生的答題能力就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從而其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強化。
最後, 高中歷史教師需要通過綜合性比較強的習題對學生所掌握的能力進行進一步的強化訓練。
眾所周知, 綜合性題目難度較大, 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 因此, 其具有較大的訓練價值, 是教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材料。新課程改革以來, 大部分的高中歷史教師在結合教學實際的情況下, 不斷回顧和總結教學經驗, 在經驗的參考下改善教學手段, 完善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是, 學生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是教師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 因此, 高中歷史教師必須立足於教學, 通過各種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⑽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容

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
1.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5.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程目標中的能力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