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貴溪有多少歷史
貴溪市城區三面環水,信江呈U字型抱城市而過。
依江而建的城市獨享慶旦著天然的風景,歷來受人推崇。
你看,貴溪的夜晚,兩岸燈火璀璨,譽陸擾映紅江面,那份景緻令人心曠神怡。
尤其是夏夜,江風輕拂,倍覺舒爽。
)b,s-D+M3{-b7l不過正因為是三面環江,橋就顯得特別重要。
1980年,貴溪竣工建設了貴溪信江大橋,依照當時標准和發展要求,設有兩車道和人行道,那是符合需要的。
這些年來,這座橋就像一個默默無聞的負重老者,不僅聯系著江南江北,更承受著貴溪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重。
:v+G&E0F J-P貴溪|貴溪論壇|貴溪網站|江西貴溪|貴溪人|貴溪一中|江銅|銅都我愛貴溪&P:x,? l*V,W5s/g9q,w3_
時光流轉,到現在這座橋老了,真的老了。
這座橋不僅病悉巧害叢生,在近三年之中就維修過兩次,而且新的大橋也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但是貴溪人民對這座功勞不小的老橋,充滿了深厚的感情,為他裝飾了漂亮的霓虹燈,每當夜暮降臨,華燈初上,大橋靜卧,河水自流。
潺潺的向人們講述他見證的貴溪的歷史,發展和變遷。
⑵ 貴溪是哪個省哪個市
貴溪是江西省鷹潭市。
貴溪,江西省鷹潭市縣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弋陽縣、鉛山縣相連,東南與福建省光澤縣交界,南與資溪啟遲縣相鄰,西與鷹潭市月湖區、余江區和金溪縣接壤,北與萬年縣毗鄰。
全市面積2480平方千米,18個鄉(鎮)、3個街道、7個林(墾殖、園藝)場。2021年末,貴溪市有常住人口54.03萬人。
貴溪的歷史沿革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為番縣地,屬九江郡。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屬九江郡餘汗縣。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屬豫寬歲章郡余汗縣。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分屬葛陽縣西境及余汗縣之南境。
隋開皇十二慎旁睜年(592年),改葛陽為弋陽,貴溪分屬饒州弋陽、余干2縣。
唐乾元元年(758年),割饒、建、衢、撫四州地置信州,貴溪地分屬信州弋陽縣和饒州余干縣。永泰元年(765年),以弋陽西境及余干東南境置貴溪縣,為信州所轄。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信州為信州路,屬江浙行省。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部胡大海取信州,改信州為廣信府。
清順治四年(1647年),清兵占廣信,貴溪屬江西省廣信府。
⑶ 貴溪有多少歷史
貴溪的歷史典故
雄石鎮,是江西省鷹潭市下轄的貴溪市市政府所在地,是貴溪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心,雄石鎮名從何而來呢?
在貴溪城東,信江北岸,有一紅砂巨石半浸水中。信江東來,直撞石壁,水流受阻,稍折而南,復又西去,於是為貴溪留下了一塊大致三面環水的城關寶地。故而舊志稱此石「雄踞流水;為邑左障。」因此被稱做"雄石";更有清人琚廷煥更作詩贊嘆:「一石溪頭似虎蹲,巍然獨自障東門。千村綠樹連雲鎖,萬里洪濤向日吞。」據傳歷年洪水從未浸沒此石,故稱浮石。意謂此石若浮水中然。民間流傳「浮石浮不得」一語,當指石若浮,則「水漫金山」,貴溪縣城一變而為汪洋了。
雄石又叫浮石,座落在老縣城東門外的信江邊。據說它會隨信江水位的升降而浮沉,如中流砥柱,護衛著縣城免遭洪水浸害。人們為了頌揚它的功績,便將縣城稱為雄石鎮。
雄石為什麼會浮?相傳有一個端午節發洪水,大水涌進了城,情況十分險惡。可是,一幫劃船的好手,照舊在信江里舉行龍舟競賽。城裡、城外的老百姓也不懼浪高流急,壯著膽子,登上城牆觀看助興。
江邊有座青蓮寺,寺內的菩薩見老百姓戰洪水,斗惡浪,賽龍舟十分熱烈,盛狀大大超過歷年廟會,心裡很不痛快。當一艘十八艙的新龍船劃到寺門前的雄石附近,便揮動佛帚,在信江上掀起一排巨浪,朝這艘龍船撲來,只聽「嘩啦」一聲,這艘龍船連人帶船一齊被卷進了雄石的底部岩洞里。其中,打鼓手卻很機靈,趁惡浪卷船之際,便抱起大鼓跳進浪中,擺脫了困難。
被捲入雄石底部岩洞的三十六名水手一個也沒被淹死,但由於缺了打鼓手,而無法浮上水面再劃船了。第二年端午節劃龍船的時候,青蓮寺的菩薩又施法術卷進一個打鼓手,使配搭齊全的龍船又重新活躍起來了。
自此之後,雄石這塊巨石就有了靈氣,它能隨洪水的漲落而升降,巨石本身也沒有被洪水淹沒過。正是由於不沉的巨石浮在江面擋住奔騰四流的信江水對貴溪縣城的浸害,人們始稱它為雄石,貴溪市也由此而得名。
在貴溪城東,信江北岸,有一紅砂巨石半浸水中。信江東來,直撞石壁,水流受阻,稍折而南,復又西去,於是為貴溪留下了一塊大致三面環水的城關寶地。故而舊志稱此石「雄踞流水;為邑左障。」因此被稱做"雄石";更有清人琚廷煥更作詩贊嘆:「一石溪頭似虎蹲,巍然獨自障東門。千村綠樹連雲鎖,萬里洪濤向日吞。」據傳歷年洪水從未浸沒此石,故稱浮石。意謂此石若浮水中然。民間流傳「浮石浮不得」一語,當指石若浮,則「水漫金山」,貴溪縣城一變而為汪洋了。
雄石又叫浮石,座落在老縣城東門外的信江邊。據說它會隨信江水位的升降而浮沉,如中流砥柱,護衛著縣城免遭洪水浸害。人們為了頌揚它的功績,便將縣城稱為雄石鎮。
雄石為什麼會浮?相傳有一個端午節發洪水,大水涌進了城,情況十分險惡。可是,一幫劃船的好手,照舊在信江里舉行龍舟競賽。城裡、城外的老百姓也不懼浪高流急,壯著膽子,登上城牆觀看助興。
江邊有座青蓮寺,寺內的菩薩見老百姓戰洪水,斗惡浪,賽龍舟十分熱烈,盛狀大大超過歷年廟會,心裡很不痛快。當一艘十八艙的新龍船劃到寺門前的雄石附近,便揮動佛帚,在信江上掀起一排巨浪,朝這艘龍船撲來,只聽「嘩啦」一聲,這艘龍船連人帶船一齊被卷進了雄石的底部岩洞里。其中,打鼓手卻很機靈,趁惡浪卷船之際,便抱起大鼓跳進浪中,擺脫了困難。
被捲入雄石底部岩洞的三十六名水手一個也沒被淹死,但由於缺了打鼓手,而無法浮上水面再劃船了。第二年端午節劃龍船的時候,青蓮寺的菩薩又施法術卷進一個打鼓手,使配搭齊全的龍船又重新活躍起來了。
自此之後,雄石這塊巨石就有了靈氣,它能隨洪水的漲落而升降,巨石本身也沒有被洪水淹沒過。正是由於不沉的巨石浮在江面擋住奔騰四流的信江水對貴溪縣城的浸害,人們始稱它為雄石,貴溪市也由此而得名。
信江流經貴溪市境長約六十公里,稱薌溪,以城南白芒洲古產鬱金香草而得名(薌同香)。這一段江岸山石詭異,風光奇特,向為攀登瀏覽的勝地。民間流傳的「貴溪十不得」便是對這些自然美景的巧妙概括。
(一)「掛榜山掛不得」
掛榜山,又名五面峰,地處市城西南五里。《貴溪縣志》記此山「鳥道紆盤,奇石卓詭。攀籮結掛,多見淹留。下瞰平壤,城堞參差,渺在林際。」明代李夢陽詩雲:「東華山北五面石,削成四面何嶙峋。」清人鄭日奎贊道:「溪南多奇勝,首數五面石。」現仍可見巍峰屹立,陡峭如劈,形同懸榜半空,人不可攀,是以有「掛榜山掛不得」之謂。明代旅遊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繞道山之東南,始得達其峰巔。據《徐霞客游記》載,五面峰之巔為佛宇峰,時山腰有僧寺,霞客曾於此避雨小憩。如今廟宇傾頹,僅存瓦礫了。倘循霞客足跡登高鳥瞰,可見信水橫流,江橋雄踞,上下十數里間,竟有四橋依次,十分壯觀。移目江北,則層樓錯落,人行如蟻,城池街道盡收眼底。遊人至此,如身處去端,清風迎面,松濤在耳,真不失為工余之一樂了。
(二)「一線天現不得」
自五面峰拾級南下,於峽谷中穿行百步許,即到一線洞天。此處山裂為二,其間不過十米寬,而直壁雙聳,高近百米。真可謂人物於其內,隔天日於其外,實在是個展現不得的奇異所在,故而有「現不得」一說。據史載,唐吳面力出仕前曾於此建齋讀書,人稱潛谷先生,因而一線天又名潛谷洞。元朝趙孟兆頁有詩雲:「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何殊五陵路,雞犬自成村。」明人江如瑾《游一線天》有詩句曰:「石煉天能補,何餘一線天。」《貴溪縣志》對此洞也稱頌備至:「洞壑奇峭,類神施鬼設。入其中,阝危塞幽瓊。久之出坎,仰視寥廓,未嘗不嘆其虛詭自然也。」今人游洞,四季皆宜,但以春雨初晴為最佳。是時山水滲珠,飄然飛陣,觸石一濺,細沫萬千,映睛光而現七彩,化雨露而聚甘泉。明代鄉人汪俅以「碎滴天漿聲不斷」以喻此景此情此聲,也算得上是佳句了。而徐霞客則更用「可以冠平生者」之嘆以譽之,可見洞天之奇實不在江南名勝之下。
(三)「金銀倉開不得」
貴溪市雄石鎮西南山腳,一石嵌壁間,嚴然洞門,此即為金銀倉。相傳某石匠偶經洞口,見洞內流出金銀,大喜過望。手拿袋裝,始嫌量少,於是將金銀掃回洞中,並搬一石堵洞口,以防他人得見。旋即飛跑回家,挑空籮一擔反至洞口,意欲滿載而歸。不料所堵之石竟推搬不動,有如著地生根一般。石匠氣急,以鐵釺鑿石。忽聞雷聲大作,石塊化為石門,永封洞口,至今不得開啟,因而民間有「金銀倉開不得」之說,大概也是對世人勿貪財過份的規勸。
(四)「仙人橋過不得」
貴溪市城東南三里,信江南岸群山中,有巨石如虹,天然而成獨拱石橋,名仙人橋。一名月橋岩。於橋下仰視,橋拱高穹園整,樑柱方棱直立,拔地而起二、三十米,竟如人工砌造而成。自橋東循崖登其上,橋面修廣、平直,長達五、六十米,足可昂首闊步而行。然行至西端,則懸崖陡壁,無階可下。距此十米處,一石如人坐守橋頭,似向行人告警。遊人不得己只好轉身沿原路而返,是以民間有「仙人橋過不得」之傳。橋身石壁曾有多處石刻,那「此處神仙跡,神仙到此么?山花常帶笑,野鳥自來歌。」的陰刻,雖然有所剝落,但仍依稀可辨。元朝趙漢詩曰:「萬山縈合處,窈窕洞門開。」明人高賓《詠仙橋》詩曰:「奇石自雄跨,仙橋誰侈石」。清人朱彝尊《貴溪》一詩也提及此景,有「連山奇復釜,獨石忽成橋」之句。舊志載:「自山麓中仰眺,生態遠出。」是以當年徐霞客行至山下,見一橋高架山間,大異之,遂以勃勃之興往游,其稱道之句記於《江右游日記》中。
(五)「大肚羅漢戲不得」
仙橋西端之石人,挺胸凸肚,盤腳打坐,人稱大肚羅漢。或因其有佛門之尊,不得戲謔;或因其為龐照大物,無法把玩,故而民間流傳有「大肚羅漢戲不得」一語。是敬之若鬼神,還是諫人以風范,不可考。但事實上若非架樓攀梯,確也很難爬到這位羅漢身上去。
(六)「浮石浮不得」
貴溪城東,信江北岸,有一紅砂巨石半浸水中。信江東來,直撞石壁,水流受阻,稍折而南,復又西去,於是為貴溪留下了一塊大致三面環水的城關寶地。故而舊志稱此石「雄踞流水;為邑左障。」清人琚廷煥更作詩贊嘆:「一石溪頭似虎蹲,巍然獨自障東門。千村綠樹連雲鎖,萬里洪濤向日吞。」據傳歷年洪水從未浸沒此石,故稱浮石。意謂此石若浮水中然。民間流傳「浮石浮不得」一語,當指石若浮,則「水漫金山」,貴溪縣城一變而為汪洋了。
⑷ 江西鷹潭的貴溪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貴溪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歸鷹潭市管轄。它有著上千年的 歷史 ,縣域面積為2480平方公里,人口破60萬,在 歷史 上名人也是很多的,這里就僅列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人物吧!
張留孫
元朝時期人氏。他是元代龍虎宗支派玄教創始人,是張宗演弟子,當時的道教領袖。他經歷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備受寵遇,被加封為玄教大宗師。
劉祥興
清朝時期光緒年間人氏。曾多年傳教,組成齋教,教徒已有三千餘人,其致力於反抗洋人,曾締造了震驚中外的古田華山教案。
黃維
民國時期,國軍著名高級將領。他是黃埔一期學生,是方誌敏、陳庚等人的同學,曾參加過過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勛。
彭程萬
清末民初時期人物。他曾擔任民國時期江西都督,江西民政長等官職。他參加過北伐和抗日戰爭,功勛卓越,晚年於故鄉養老。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江西省人大特邀代表。
除了這幾個典型代表人物外,貴溪還有眾多革命烈士,貴溪曾有5540名志士為中國革命獻出了生命。朱德、方誌敏等中共高級領導人都在此留下過戰斗足跡。
貴溪,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是中國最具活力三角區的黃金接點,擁有著四省通衢的美稱。貴溪不僅環境優美,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而且 歷史 悠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 歷史 。在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貴溪曾涌現出了許多的 歷史 名人出來。
夏言(1482年-1548年),字公謹,貴溪(今江西省貴溪市)人。他是明朝中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曾歷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上柱國等官位。夏言在擔任期間,豪邁強直,縱橫辯博,敢於直言勸諫,因而深受當時皇帝的信任。但有一次,夏言支持收復河套地區,嚴嵩趁機誣陷,最終被皇帝下令處死,終年六十七歲,可憐一代名臣就這么沒了。等到明穆宗的時候才恢復他的官,被追謚為文愍。夏言不僅是位有名的政治家,而且其文學也十分出彩,他所作的《桂洲集》及《南宮奏稿》等作品流傳於世。
徐貞明(約1530年—1590年),字孺東,江西貴溪人。徐貞明在隆慶五年(1571年)考中了進士,從而開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徐貞明曾歷任了浙江山陰知縣,工科給事中等職。在任職期間,徐貞明勤勤懇懇,注重農田水利建設,但並未受重視,反而被貶了官。可他並未放棄,依舊注重興修水利,並且完成了著作《潞水客談》。萬曆十三年(1585年),他重新任命為尚寶司少卿,負責興修水利。但在興修水利時觸動了豪強貴族的利益,經過他們的阻撓,工程不得不停止,最終徐貞明抱著遺憾病逝在家中,終年六十歲。徐貞明是明代萬曆年間倡導海河水利的代表人物,作品《潞前哪茄水客談》也被清人評為:」終明代良策,無以逾此「。
黃維(1904年—1989年),字悟我,江西貴溪人。他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的畢業生,是中華民國的陸軍中將,抗日戰爭名將。他曾參加了淞滬戰爭、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戰役,在抗日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解放爭中,黃維被俘,直至1975年才被赦。被特赦以後,黃維擔任了全國政協委員,專門研究軍史。1989年,黃維病逝於北京,終年85年。
江西貴溪 歷史 上名人輩出,為了表示對江西老表的敬重,我抽空略寫幾個代表人物作答,首推抗日名將黃維,第二位少將劉亨雲,3位是夏言,(內閣首輔)丞相,4位是邵元節,總領天下道教,5位是徐九思,明臣,一生官職不算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6位是明朝水利學家徐貞明。7位是元代畫家方從義等等,還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請諸君諒解為予,謝謝!
江西貴溪地處龍虎山、圭峰、三清山、武夷山、五府山等「五山環繞地」,境內有國家級風景區龍虎山、中國道教聖地「嗣漢天師府」、象山森林公園等名勝古跡, 歷史 名人也層出不窮。
一、吳武陵(784一835)
唐慧察朝時期人物,與柳宗元交好,著作有書一卷 《新唐書志》 ,詩一卷 《全唐詩》 ,流傳後世。《柳宗元集》中,涉及緩譽 吳武陵 的詩文就有《貞符並序》、《復吳子松說》、《同吳武陵送杜留後詩序》、《同吳武陵贈李睦州詩序》、《小石潭記》、《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初秋夜坐贈吳武陵》、《零陵贈李卿元侍御簡吳武陵》等八篇。
二、陸九淵,(1139—1193)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 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明朝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 「陸王學派」 ,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因為在 「象山書院」 授課,後人又稱他為陸象山。
三、張留孫(1248 1321)
又名張宗師,幼時學道江西龍虎山上清宮,為龍虎山上清宮道士,是張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領袖之一。忽必烈時期全真教和佛教爭斗辯論,因偏袒佛教,道教受挫。張留孫積極活動,道教在元朝時期重新獲得重視。他出自正一道,地位提高後,自立門戶,稱為 玄教 ,得到元朝統治者的承認。是北京東岳廟的開山始祖,裡面有張留孫的塑像。
四、夏言(1482-1548)
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學家。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為內閣首輔,被嚴嵩構陷致死。著作有:《桂洲集》及《南宮奏稿》傳世。
五、邵元節(1459—1539)
龍虎山上清宮達觀院道士。因拒絕寧王(反叛被抓)招募而成名於當時,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以「立教主靜」之說得到明世宗認可。在嘉靖身邊15年,直到去世。
六、徐貞明(1530—1590)
萬曆十三年(1585年),徐貞明被任為尚寶司少卿,受命興修水利。遍歷諸河,窮流溯源,准備推廣墾田。因觸動豪強權貴利益,受到阻撓及言官彈劾,工程被迫停止。著作有《潞水客談》,徐貞明在治水問題上提出了一個重要理論: 「治水先治源」 。是治本原則,至今仍有著重要的價值。
七、徐九思(1495--1580年) ,
為明朝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一生官職不高,但剛正廉潔,愛民如子。他的愛民三字經說: 「勤則不隳,儉則不費,忍則不爭」。 流傳比較廣。
八、桂永清(1900-1954)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參加過第一次東征、第二次東征、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任師長、軍長、 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 , 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 ,國民革命軍海軍一級上將,1954年病逝於台灣。
抗日戰爭初期擔任「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參與松湖戰役和南京保衛戰,在南京教導總隊奉令據守紫金山、天堡城、光華門等處,給日軍以重創。
九、黃維(1904-1989)
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在抗日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勛。曾任十二兵團司令長官,俗稱「黃維兵團」,是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1975年特赦,全國政協委員,致力於軍史研究。
十、劉亨雲(1913-1992)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29年參加紅軍,曾在紅21師當過連長,粟裕任紅七軍團參謀長時,他做粟裕的參謀。歷任浙東游擊縱隊參謀長,山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三旅副旅長兼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三師師長。建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浙江軍區副司令員,浙江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顧問。
江西貴溪龍虎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是道教第十五洞天三十二福地。龍虎山嗣漢天師府是歷代張天師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地方,又是中國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和張天師曾經掌管天下道教事務的辦公衙門。
歷代張天師都是由張道陵的子孫擔任,而張道陵是西漢張良的的八世孫。天師都是張良的後人。也除了很多著名的道教人物。
介紹幾位江西貴溪籍名人,他們是:
黃維(1904年-1989年),江西貴溪人,國民黨高級將領,曾任十二兵團司令長官,又稱「黃維兵團」,他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在抗戰中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戰役,為抗日戰爭勝利立下了戰功。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被我軍俘虜。經過戰犯改造,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赦。後來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任文史專員,曾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桂永清(1900年-1954年),江西省貴溪縣鷹潭鎮(今鷹潭市)人,國民黨海軍總司令、一級上將。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是蔣介石十三太保之一。歷任國民黨師長、軍長、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國民政府國防部參謀總長等職務。
劉亨雲(1913年一1992年4月)。江西省貴溪縣人,解放軍少將。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南征北戰,戰功卓著。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海軍後勤副司令員、東北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石家莊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浙江軍區副司令員、浙江省軍區顧問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貴溪還有其他名人,歡迎大家補充。
給人民帶來福址就是名人。
確切的說他們應該是上饒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鷹潭設市,而這時的他們早已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