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寶應」的由來
春秋戰國 : 寶應此襪叢地先屬吳,後屬越。
秦朝 : 建東陽縣,屬東海郡。
漢朝 : 此地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先後屬臨淮、廣陵郡。
隋初 : 境內統一為安宜縣。
唐肅宗 : 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沿用至今。
南宋告和櫻 : 此地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
明朝 : 隸高郵州。
清 : 屬揚州府。
民國 : 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
縣境解放時 : 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
建國初期 : 先後屬棚蠢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
1953年1月 : 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
1960年初 : 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
1983年3月 : 實行市管縣體制,寶應縣隸屬揚州市。
❷ 寶應縣的歷史沿革
秦朝建東陽縣,屬東海郡。 漢朝此地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先後屬臨淮、廣陵郡。隋初境內統一為安宜縣。唐朝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陪談辯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沿用至今。南宋此地先後升為侍游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淮陰等縣。明朝隸高郵州。清朝屬揚州蘆缺府。民國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建國初期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寶應縣隸屬揚州市
❸ 寶應近代著名人物以及重大事跡
一、高朗亭(1774~?)
高朗亭,號月官,揚州寶應人,清代京劇演員。高郎亭幼時搭「安慶班」去揚州、杭州等地演戲,16歲出名。工旦角。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隨安慶徽班晉京,賀乾隆帝八旬大壽後,留京作長期演出。
其間,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之長,豐富徽調唱腔。並組建「三慶班」,與著名的「四喜」、「春台」、「和春」並稱為四大徽班。高朗亭為三慶班主,後又為在京戲曲藝人組織的「精忠會」廟首(亦稱會首)。
道光七年(1827 年),高朗亭參與主持重修北京崇文門外由戲曲藝人合建的安慶義園,並制《重修安慶義園碑記》載安慶府籍在京藝人全部名單,為後世拿坦留下翔實的戲曲史料;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慶班主由陳金彩繼任,高朗亭情況不詳,其時或已去世。
二、華克之(1902-1998)
華克之,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氾光湖五里埠人。因為策劃刺殺汪精衛,他的人頭曾被懸賞10萬大洋,而他卻在江湖上神秘的失蹤了,後來,他加入了共產黨,成了黨的秘密戰士,解放後又因潘漢年案件蒙冤入獄,平反後以一個報社編輯的身份平凡的渡過了餘生。
(3)揚州寶應有什麼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說到華克之,人們自然會想到那些五彩斑斕的傳奇故事。他曾用過幾十個別名,化裝過商販、記者、哲學教授、龍井茶種植園主、國民黨高級將領和華僑巨商等各式人物,出入於香港、廣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周旋於日、美、英和汪偽、國民黨的高層人士,從事隱蔽斗爭,出生入死,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29年,華克之遷居上海。在他的周圍,迅速聚攏了幾位曾是國民黨左派或對蔣介石統治極度失望的知交。大家經常在一起探討救國良策。討論的結果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他們下決心要消滅蔣介石,手段則是刺殺!
為刺殺蔣介石,華克之進行周密部署,於1934年11月,在南京設立了一個掩護機關,即晨光通訊社。社長為華克之本人,化名胡雲卿,是一位「出資資助的華僑富商」。總務兼編輯部主任張玉華,采訪主任賀坡光,記者孫鳳鳴。
他們組成一個有特定奮斗目標、行動綱領和工作紀律的戰斗集體。在案發之前,晨光通訊社行早沒受到任何懷疑。華克之等人一方面密切關注日趨惡化的國內形勢,一方面加快了刺殺蔣介石的步伐。他們獲知,1935年消帶桐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將在南京召開,認為機會難得,決定在會上動手。
華克之成為刺殺行動的總指揮,而槍法精熟的孫鳳鳴則毅然擔負起刺客的重任。
❹ 江蘇寶應縣的歷史由來
秦漢建縣,始分東陽、射陽、平安,後迭經動亂,南齊時並稱安宜縣,沿用至唐。「唐上元三年有一尼姑真如在境內獲「八寶」,獻給了皇室。時逢「安史之亂」平息後,唐肅宗視為定國之寶,於是將土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同時又將安宜早沒縣改稱為寶應縣。
寶應縣,隸屬於江蘇省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里下河平原西北部,揚州市北緣,屬寧鎮揚同城化外圍圈層,介於東經119°07′43′~119°42′51′、北緯33°02′46′~33°24′55′之間。
寶應縣東與建湖縣、興化市、鹽城市鹽都區交界。南與高郵市接壤;西與舉核金湖縣、洪澤區相連;北與淮安市淮安區毗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2017年,寶應縣人口89.49萬人,總面積為1467平方千米。
(4)揚州寶應有什麼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此地先後屬吳、越。秦時建東陽縣,屬東海郡。漢為東陽、平安、射陽三縣地,先後屬臨淮、廣陵郡。隋初置安宜縣。
唐肅宗上元三年農歷四月十六日(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獻寶,肅宗傳旨:上元三年改為寶應元年,安宜縣更名為寶應縣。南宋期間,先後升為寶應州、寶應軍,領寶應、鹽城、山陽正睜掘、淮陰等縣。明隸高郵州。清屬揚州府。
民國期間先後屬淮揚道、淮陰行政督察區。縣境解放時,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先後屬蘇北行政公署揚州、泰州專區。
1953年1月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專區。1960年初,析寶應湖以西置金湖縣。1983年3月,隸屬揚州市。
❺ 揚州的故事
有一天夜裡,隋煬帝做了一個夢 ,夢見一種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這花叫什麼名字,產在什麼地方,醒來以答燃擾後,就命令人把他夢中的花畫成圖形,張皇榜尋找認識者。
正好當時在揚州見過瓊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看到這張皇榜,便揭榜進宮,對隋煬帝說,圖上所畫之花叫做瓊花生在揚州,隋煬帝聽後,很想見一見,便開運河,造龍舟,與皇後和嬪妃下揚州看瓊花。
待隋煬帝來到揚州,滿樹瓊花皆落,隋煬帝始終沒有看到瓊花的芳姿。接著爆發了各地的農民起義。還有人傳說,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其妹恨其無道,化作瓊花棒打昏君,楊廣盛怒之下砍倒瓊花樹,在楊廣清旦死後瓊花又重新開放。
(5)揚州寶應有什麼歷史典故擴展閱讀:
古段碧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揚州境內現有10處遺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數量最多、種類最全。
❻ 寶應的歷史
寶應始建於秦桐棗御,古稱安宜,隸屬名揚海內外的揚州市,與周恩來故鄉局岩淮安毗鄰,京杭運河穿邑而過,風光宜人,設施配套,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寶應土地肥沃,湖盪密布,農業資岩虛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示範縣、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特別是荷藕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出口量均為全國之冠,被國家授予「中國荷藕之鄉」稱號。全縣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三個文明和諧推進,是江蘇省文明城市、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寶應縣面積1461平方千米。2004年底,總人口91.99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安宜鎮,郵編:225800。代碼:321023。區號:0514。拼音:Baoying
❼ 揚州寶應——世界之風水寶地
寶應縣位於東經119°07′43〃— 119°42′51〃、北緯33°02′46〃— 33°24′55〃,地處江蘇省中部,夾於江淮之間,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是揚州市的「北大門」。悶大升東接建湖、鹽城、興化,南連高郵,西與金湖、洪澤隔寶應湖、白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鄰。縣域東西長55.7公里,南北寬47.4公里,總面積1467.48平方公里。 寶應屬黃淮沖擊平原,以京杭運河為界,分成東西兩部分,西高東低;沿運河兩岸高亢,東西邊緣低窪;運東南北兩側略高,中間偏低。境內多數地區在海拔兩仿念米左右,屬里下河江蘇淺窪平原區
寶應始建於秦,古稱安宜,隸屬名揚海內外的揚州市,與周恩來故鄉淮安毗鄰,京杭運河穿邑而過,風光宜人,設施配套,悠久歷史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寶應土地肥沃,湖盪密布,農業資源豐富,是國家首批生態示範縣、有機食品基地示範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特別是荷藕種植面積、產量、品質、出口量均為全國之冠,被國家授予「中國荷藕之鄉」稱號。
從縣城出發,經過寶應運河二橋,驅車沿寬闊平坦的鹽(城)金(湖)公路西行不遠,便來到了寶應湖邊。寶應湖屬淺水、封閉型湖泊。據明代《隆慶縣志》載:「清水湖在縣南,東西長十二里,南北闊十八里,西南連汜光湖;汜光湖在縣西南十五里,東西長三十里,南北闊十里,南會津湖,西通灑火湖;灑火湖在縣西南四十里,西通衡陽河,東北入汜光湖;津湖在縣南六十里,東通大運河,西北會汜光湖。清水、汜光、灑火、津湖匯合為一,人稱寶應湖。」隨著地理的變化和區劃的調整,如今的寶應湖南連高郵湖,西接金湖縣,螞老北會白馬湖,總面積約140平方公里,分屬寶應、金湖兩縣管轄。寶應湖水質良好,生態優越,盛產野鴨、莒蒿等多種野生動植物和水產品,其中鳥類就達147種之多,丹頂鶴、白天鵝等珍稀鳥類經常棲息於此。「湖水煮湖魚」,味道鮮美純正。特別是寶應湖大閘蟹,青殼、白肚、金爪、黃毛、膏肥、黃豐、個大、味美,已獲得無公害品牌,與陽澄湖大閘蟹相媲美,遠銷廣東、香港等地,已注冊為國家商標。金秋時節,賞寶應湖風光,嘗寶應湖魚蟹,實乃人生一大快事。網路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