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歷史街區改造
1、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重點—歷史街區詳細規劃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是多層次的,每個環節實質性的工作內容都不能缺損,但是規劃體系中最重要的是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沒有對歷史建築和歷史環境給予足夠的重視,簡咐多數歷史文化名城的建築遺產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嚴重損失。 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遺產大部分以孤立的形態得以保存,能夠體現出城市部分歷史風貌的就只有一小部分殘留的成片的歷史街區了,加之歷史街區中多數建築缺少《文物法》對文物保護單位那樣明確的法律保護,因而21世紀初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結果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歷史街區未來的命運。
此外,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總體規劃層次的名城保護專項規劃已經完成,保護框架已經明確,保護工作已經向實施總體規劃的下一個層次—詳細規劃轉化。因此,緊緊抓住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並設法保證其編制質量便成為今後一個階段名城保護與建設工作的重點。
總體規劃完成後,在其指導下的詳細規劃其實是有多種結果的,是否選擇合理的並有利於保護的方式進行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誰對歷史地段的詳細規劃以及規劃的具體方式和質量進行選擇和評定呢?讓我們來看一看我國目前的規劃審批制度。
2、現行規劃審批制度中對歷史街區詳細規劃的審批存在弊端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城市規劃法》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了城市規劃的分級審批制度:「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 *** 報國務院審批。 ……設市城市和縣級人民 *** 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市人民 *** 審批。
……城市分區規劃由城市人民 *** 審批。……城市詳細規劃由城市人民 *** 審批;編制分區規劃的城市的詳細規劃,除重要的詳細規劃由城市人民 *** 審批外,由城市人民 *** 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由此可見,城市的總體規劃是由上一級 *** 部門審批的,而詳細規劃的制定和審批權在地方 *** 和地方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對於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歷史街區並沒有特殊的規定。這就是說,歷史街區詳細規劃的質量和具體實施情況都由並僅僅由其所在地的人民 *** 把握。
對歷史建築和許多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的,我國現階段的制度是地方 *** 作攔改純為付出這個代價的主體,為全國乃至全人類保存這些文化遺產,所以,建築遺產保護一直面臨著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矛盾問題。對地方 *** 而言,當建築遺產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時,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就成為經濟上的包袱和城市建設中的障礙。
這樣,地方 *** 在保護中比較難於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其工作的局限性比較明顯。因此,要設法將詳細規劃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控制,這一范圍目前以省為單位來界定是比較合適的。
筆者以浙江省為例來探討省主管部門對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進行控制的問題。 3、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 浙江省是我國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做得比較好的省份,於2002年8月頒布實施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要求》,它規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應包括的內容和深度。
其中第四條「編制保護規劃的內容」中第六點明確包括了歷史地段保護規劃,並要求其中包括重點保護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第六條「編制保護規劃的深度」第一點明確規定「保護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村鎮建設規劃階段的規劃,對於保護殲吵規劃確定的重點保護區、傳統風貌協調區和需要保護整體環境的文物古跡應達到詳細規劃深度」。
(註:浙江省稱將歷史街區稱為歷史地段,並要求對歷史地段劃定重點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 由此可見,浙江省是想在總規階段對歷史地段的詳細規劃進行控制。
雖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問題,但是這種做法對詳細規劃的控制依然是有效的,並且有利於歷史地段的保護。 需要指出的是浙江省的歷史文化名城規模都不太大,對那些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來說,要求其在總規階段將每一個歷史街區都做到詳細規劃程度是非常困難的。
在總規階段控制詳規對中小市鎮應該是適合的,但是並不適合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此,還必須探索和嘗試其它的方式。
4、控制歷史街區詳細規劃的多種途徑 由於全國各省份情況不一,差異較大,不太可能實行統一的政策和方法,現將其簡單歸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在總體規劃中控制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規模較小的歷史文化市鎮,即在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中完成對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
由於城市規模不大,總體規劃涉及的內容不是很龐雜,使它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中有能力深入到詳細規劃程度。 這樣做可以將歷史街區詳細規劃的審批級別等同總體規劃的審批級別,即向上推了一級:歷史文化名城由省一級主管部門審批,歷史文化名鎮則由市一級主管部門審批。
如果省一級的歷史文化名鎮質量較高,所在省份對其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可以規定對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規劃由省主管部門審批。這就是第二種情況,由省級的主管部門專門審批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
由省級的主管部門審批歷史街區的詳細規劃可以使所有的歷史街區的規劃情況控制在省級,。
大連是只有百年歷史的城市。
酒吧街應該是丹東街。 正被改造的有高爾基路。
原來這條街很漂亮,現在被拆得灰頭土臉的。另外南山的一些日式小洋樓也在陸續拆毀中。
拆的老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解放路沿線,這些不多說了。 市區能看到的小洋樓也還有不少,高爾基路東南一側拆得差不多了,西北一側的小洋樓有所保留;漂亮的俄羅斯街身後有20多棟原汁原味的破舊不堪的俄式洋樓,每棟都不相同,是大連建市(達里尼市)後的第一個住宅區,為達里尼市政官吏們居住。
那裡目前尚未進行規劃整治,現在多是外地打工人員租住;南山就不說了,有機會到七七街那一帶走走看吧,南山日式建築和歐式建築都很多。 至於火車站,啟用新火車站之後, *** 也許會對老火車站進行保護性改造吧。
2018年7月27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五次會議,聽取並審議了北京市 *** 關於「聚焦『一核一城三帶兩區』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議案辦理情況的報告。
北京市副市長王寧代表市 *** 作報告時提出,北京將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中心規劃編制工作進度,完成老城整體保護和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的編制工作,基本建立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體系。 同時,北京將創新重點區域文物騰退保護和傳承利用工作;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加強老舊廠房功能性流轉和創意性改造,打造融觀光、展示、體驗、娛樂為一體的文化空間;設立文化創新基金,研究文化體育娛樂扶持政策;持續推進北京市屬媒體改革,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會上,針對該辦理情況報告,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提出多項建議。 其中,針對重點文物建築的騰退和利用,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建議,以疏解非首都功能、向城市副中心搬遷為契機,將空置出的房屋重點考慮用於文物騰退,推動文物建築、歷史文化街區中有價值的房屋和院落的騰退、恢復性修建以及合理利用取得突破性進展。
對於壇廟、王府、名人故居等重點文物要列出項目清單,拿出騰退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還建議,北京應加快研究制定歷史街區和名人故居等建築的認定標准和掛牌標識的工作辦法;將古建技藝傳承納入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整體性保護的方案中,扶持首都特色傳統建築技藝的學術研究;妥善處理老舊廠房改建的文化空間在建設施工、消防安監、工商注冊等方面的問題,讓新型城市文化空間在「陽光」下運行。
數據顯示,北京目前有世界文化遺產7處,是全國入選最多的省市,也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遺產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全城共有備案登記博物館179家,是全球擁有博物館數量第二多的城市。
北京現有文藝表演團體811家。近四年間,北京每年演出約2.4萬場,平均每天上演近70場。
2017年,全市140家營業性演出場所演出收入達到17.17億元。同年,776家京外院團在京演出。
⑵ 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更新的關系
城市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城市的發展水平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類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差局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城市也總會不斷地發展變化以適應人們的需要。在科學技術高度進步、城市迅速發展的今天,由於城市社會背景、經濟結構、生活觀念發生了變更,原有的傳統街區已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為了保證城市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近20年來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然而在大規模的改造中,也發生了許多毀滅性的開發改造,許多有價值的歷史街區也在悄悄地消失。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怎樣具體界定好歷史街區的內涵,區分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城市發展手段如何進行選取等,對於我們在城市化和城市改造當中,釐清拆除與重建,再開發與擴充,修復與保護等等的區別,從而更好地在城市歷史保護當中,將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有機更新等區分開來和結合起來,既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又不失歷史文化底蘊,變得十分必要和急迫。 一、歷史街區與舊城有機更新的內涵 (一)歷史街區:是指保存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歷史建(構)築物且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地區。確定歷史街區,至少應該包含有以下幾個原則:1. 該地區有保存較好的文物建築或傳統建築群主體並構成一定規模。2. 地段或區域的傳統物質環境,即原有街巷格局、河道水系、建築風貌等保存較完整。3. 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因此,歷史街區的劃定應有較為嚴格的標准和明確的地理界限。(二)舊城:是歷史上某一時期的產物,是指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風格,但更多的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且現在仍在發展的城市生活區域。由於舊城大多是以歷史建築為主、新老建築結合的有機體,因此,在這一區域內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亂,環境惡化等問題。歷史街區是城市歷史的見證,是城市文化傳統的載體,反映著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它的存在有助於人們更好地認知和解讀城市。舊城中的歷史街區是城市風貌中最為生動的部分。從二者的涵蓋關系來看,舊城區的界定和臘銀地理界限相對歷史街區來說更為寬泛,可以說,歷史街區是舊城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城市歷史保護「不是為了過去而過去,而是為了現在而尊重過去」。它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城市保護、更新和再開發。這三部分是不斷變化、交替進行的,這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續的生長活動。片面地鼓勵新形式的開發而犧牲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或過分強調保護舊建築,犧牲城市的舒適性和創新性,都是不應該的。也就是說,城市保護不僅是要重現已逝去的舊時風貌,而且要保存現存的美好環境,並指出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舊城的有機更新最主要指的是要重視歷史、尊重歷史,挖掘舊城的歷史文化優勢,延續城市文脈。舊城區中存在的歷史保護建築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但是只有將其置於一定的周邊環境中,才能充分了解它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內涵,才能突出其真正的價值。而一旦離開了原有的歷史環境,只有幾個孤零零的文物保護單位,而缺少周邊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歷史建築就會變得不倫不類,甚至可能被人們虛檔誤解為新建的「假古董」。也就是說,要強調與周圍的環境與景觀相協調。同理,城市的再開發更要注重與原有的保護街區之間的協調與過渡。新建街區要在環境、性質、體量、高度、結構等各方面與歷史街區相協調。城市的再開發應該是以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為前提的再開發。既要保持城市的特色和風貌,又要通過再開發改善城市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這也體現了城市文化與歷史發展的一個趨勢。正如歷史建築的保護整治應將其置於整個歷史街區中來考慮,歷史街區的保護同樣要將其置於整個城市環境中考慮。歷史街區的保護是保護城市的歷史信息,展示城市的歷史延續和文化特色;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是以舊城有機更新為基礎的;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也是以生活環境的改善和提高為目標的。 可見,只有立足於城市整體,辨證、系統地認識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與舊城有機更新二者的關系,將舊城更新和街區保護置於城市整體的發展過程中,整體規劃、統籌安排、綜合開發,才能最終推動城市整體的發展。 二、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有機更新的內容分析(一)舊城有機更新:是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在城市老化地區有計劃地進行城市改造建設,包括再開發、修復、保護3個方面的內容:再開發:是指在布局混亂、城市功能完全喪失、城市環境質量嚴重惡化的城區,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拆除全部建築物和構築物,拓寬城市道路,新建各種必要的城市基礎設施,重新安排進行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環境質量,徹底改變原有地區景觀的大規模城市改造建設。再開發之後的城區,應該具有現代化的理念並與現代化城市有機連接在一起。修復:是指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拆除不良建築物和構築物,對尚可使用或具有保留價值的城市建築物和構築物進行保護性修繕、改造,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再開發,部分地改變原有城區景觀的中等規模的城市改造建設。保護:是指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對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築物、構築物、街區進行保護性修繕,強化城市功能、保護城市環境和原有地區景觀的小規模城市改造建設。保護的理念應該以原有地區景觀為核心來進行。(二)歷史街區保護整治:其實,歷史街區的改造方式也包括保護整治、改造更新和拆除開發三方面內容。只是其對象的范圍有所不同。如果說,舊城有機更新是就一個區域內街區之間的協調而言,屬於宏觀層面的問題。它遠超出了歷史博物館式、單純的對古建築保護的做法,將歷史文化遺產和古建築保護列入城市規劃的通盤考慮,還包括了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結構中各種因素的保護。那麼,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則更多的是在地塊改造的基礎上考慮建築的改造方式,屬於微觀的層面。它首先要保護街區的整體風貌,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各個因素,除建築物外還包括路面、院牆、景觀小品、古樹等細節的保護整修,並可對建築內部進行改善生活的現代化改造。這一過程具體包括:街道建築的保護、街道格局的保護、建築高度與尺度的控制、基礎設施的改造、居住人口與居住方式的調整、街區功能與性質的調整等,可以說是對舊城有機更新的進一步細化。 三、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有機更新的異同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 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有機更新都注重歷史:在過程中挖掘歷史文化優勢,延續城市文脈,充分體現尊重歷史的規劃理念,注重對歷史建築的保護性利用。2. 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有機更新都考慮環境優先:兩者都綜合考慮環境功能,包括綠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環境、交通環境、人文環境和風貌的塑造與延續,以及生活品質的提高,都強調公共空間、綠地、城市交通組織、社區服務設施等的整體規劃。3. 歷史街區保護整治與舊城有機更新,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兩者的「無形文化」在於他們通過保持良好的居住模式、組織形態、生活方式等以保持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在精神和物質上給居民提供更好的環境空間。歷史保護給人以親切感,讓人遐想,回憶過去;城市再開發則賦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內涵。4. 兩者的目標不同:舊城有機更新是一個集開發、修復、保護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改造建設,主要以城市的再造為主,這種方式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強城市的活力;而歷史街區保護整治則是以保護與整治為主,是人們對於歷史價值的充分認識和尊重。 5. 兩者的層面不同:舊城有機更新從區域角度全盤考慮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結構調整,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於純靜態的保護,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歷史街區的保護整治則更多地從建築的角度來考慮環境的整體風貌。歷史街區保護整治是舊城有機更新的深化。(因為有博友詢問芙蓉街拆遷問題,鄉八老特意到這個街上看了看,發現這條街已經面目全非了,盡管有些牆體尚存著幾塊古代的磚頭,但總體上已經是一個現代的建築了。只是看到芙蓉街上的改造,確實是讓人心疼,都是一家一戶的自己改造,全然沒有整體歷史街區保護與有機更新的觀念。倒是在曲水廳邊看到了讓人欣慰的景象,但仍然擔心,這樣的景象還能維持多久?省府前街、東街等等的建設與命名,已經讓這片街區受到了非常大的毀壞。所以,政府的意識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現在將兩組照片上傳上來,作為更新與保護的一種闡釋吧)
⑶ 舊建築改造上會遇到哪些問題
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無法復得的東西,很多歷史建築被成片、成街、成坊的拆除。這種建設性的破壞,已經威脅到城市形態的相容性和延續性。因此,在城市兄塌化進程中對歷史建築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在發達國家,利用廢棄建築(包括廠房,倉庫)進行改造,使其適應其他功能的建築空間的案例很多,已日趨成為開發這類項目的主導方式。目前,建築界對舊建築改造更新與利用常採用如下策略: 1. 對於陳舊且無保留價值的大量性建築採取徹底拆去重建的方式,如:居住區拆遷重建。 2. 對於遭到嚴重破壞的文物建築採取在遺址上重建,努力恢復其原貌,如:圓明園工程。 3. 對於在某一區域有一定的標志性/景觀性的舊建築採取整體保護,局部改造或室內更新,使其適於新的功能需求。對於有利用價值的舊建築,在不破壞城市文脈和環境肌理的條件下,進行改造更新,可以有效的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增強城市發展歷史的厚重感,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從物質到精神雙雙造福於市民大眾。
對舊建築的改造性設計,是一次在空間與形式創造、建築形象與環境藝術設計上的嘗試,是對多相位品質(觀念、生活、技藝、審美等)和多層面知識(建築、環境、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的一次檢驗。現在,許多城市都在大片大片拆除舊建築,城市在向現代化邁進。但是不是高樓林立、道路縱橫就是城市現代化的唯一模式?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發展史,如果一個城市的文脈及其歷史連續性遭到破壞,也就失去了城市個性與歷史的厚重感。相當一部分舊建築仍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要予以保留。其中某些舊建築可以經過改造再利用,成為區域性標志建築。
位於上海的「新天地」就是用舊建築演繹新功能並獲得成功的例子。「新天地」採用的是保護建築的一層外皮,改變內部結構與使用功能,頗類似於巴黎等歐洲城市舊空灶建築改造的方法。「新天地」是位於中共一大會址的周邊地斗塵扮區,分為南北兩個地塊,大片的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特別是花了大量力量和資金精心保留和修復了石庫門建築的外觀立面、細部,對建築內部則做了較大的改造,以適應辦公、商業、居住、餐飲和娛樂等現代生活形態。這個開發項目帶有傳統建築保護的性質,受到了專家、輿論界和房地產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了很多好評,取得了較大影響。
傳統建築的保護與更新和在傳統建築環境中添加新的建築,對於建築師來說一直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命題,因為這項工作不僅意味著要探究歷史而且要為在歷史環境中注入新的生命,二者的「協調」是設計的基礎,雙方的「共生」才是設計的本質。目前,在中國許多城市環境中一大批尚有保留價值但又不是文物遺產的舊建築,正在或將要面臨被無情地拆除。建築是有生命的,某些舊建築在現代的不斷演繹下,可以繼續生存。對某些舊建築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實現其經濟價值的轉移,又體現其文化價值的延續;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負責。對舊建築進行改造更新與利用是一項迫待探討研究的重要任務。
⑷ 屬於歷史文化街區缺乏長期投入維護不利影響的有哪些
商業開發過度、經營分散凌亂、城市規模擴張。
1、商業開發過度。對歷史文化元素沖擊巨大,這是許多歷史文化街區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問題。
2、經營分散凌亂。缺乏統一管理由於歷史文化商業街區大多是個體經濟。
3、鍵陸城市規模擴張。開發力度加大以及房地產價稿轎頃格帆基上漲。
⑸ 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環境改造設計探究論文
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環境改造設計探究論文
1概況
雙龍巷位於開封市老城區的東偏北一帶,擁有優越的交通網路和地理條件,處於人流散集的邊緣地帶。雙龍巷傳統民居保護區規劃范圍北至東棚板街,南至財政廳東街、平等街,西至北興街、右司官口,東至內環路,面積23.08hm2。雙龍巷保護區內的四合院住宅對開封市古城風貌保護、歷史文脈的延續起著重要作用。該地段現存張坊故居、陳慰儒等名人故居,另外還有白慶激衣閣、觀音寺等宗教建築群,是一個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完整的歷史街區,一直以來都被認定為開封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地段。
2在景觀改造設計上面臨的問題
2.1如何挖掘雙龍巷的傳統價值,保持老街的歷史繁華風貌和內涵肌理
雙龍巷是開封古城內傳統風貌留存最多,規模最大的歷史街區,歷史上開封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繁華盡顯之地。如何在設計上融入這些歷史文化元素,並且有機結合到當代,使歷史的延續和更新有機結合在一起,是設侍鄭計首要面臨的問題。
2.2如何在業態比較豐富的老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氣息
雙龍巷街區定位是集旅遊、商業、酒店、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街區,為契合這些業態和功能,同時又要保持雙龍巷原有的生活氣息,讓當地居民依舊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這就必須在景觀設計時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以滿足不同的功能和業態需求。
3景觀環境改造設計的探討
老差頌 3.1確立鮮明的「龍」「、宋」主題
雙龍巷因宋太祖、宋太宗而得名,雙龍巷的景觀也以這兩兄弟開啟大宋為主題。嘗試講述從宋太祖開國到定國、治國的歷史,到後來大宋輝煌的歷史成就。景觀建設強調雙龍街關於「龍」、「宋」的元素,展現千年大宋的偉大成就,包括科技、人物、藝術等方面。
3.2還原街巷空間肌理
延續歷史街巷,恢復傳統街巷空間結構,創造小尺度的開放空間融入歷史肌理。雙龍巷主巷全長520m左右,這個長度是比較適宜人步行的尺度。每隔130m左右有1個開敞的公共活動空間,供遊客駐足休憩,同時,依託這5個節點,向外延展,串聯起周邊巷道。
3.3景觀設計手法
雙龍巷總體色調為青灰色,充分利用開封當地材料,街道鋪裝採用有歷史感的條石和青磚為主。為烘托出雙龍巷老街的氣氛,鋪裝形式建議以採用大條石鋪裝為主,有利於雨水的及時排出,排水設施也都可以設置在條石下面,不會破壞街面的整體性。在支巷和一些小場景可加入小青磚,採用多變鋪裝組合方式豐富平面效果。在關鍵節點適當點綴具有一定意義的地雕。開封有著深厚的文化沉澱,特色傳統元素更是舉不勝舉,活字印刷、火葯、指南針、汴綉、官瓷、朱仙鎮木板年畫等。這些帶著濃郁的宋文化特色的元素都可以成為文化元素融入街道景觀。景觀小品設計充分挖掘這些元素,採用仿古、做舊及情景再現的形式,更好地彰顯雙龍巷所承載的開封歷史文脈。
3.4種植設計
為保留雙龍巷的老味道,確定現狀樹在滿足市政管線建設的前提下全部保留;而對於現狀樹普遍缺少養護和修剪的情況,都應加以修剪整枝;更換樹形不好的'現狀樹。雙龍巷的街巷相對比較狹窄,缺乏大面積的綠地空間。為了盡量增加場地的綠量,必須採用規格相對較大的新栽樹,大樹的分支點也應超過3m,以免對沿街的建築造成不利的影響。增加可移動式樹箱,在增加綠化的同時又有靈活多變好組合的特點。在適當的地方亦可採取立體綠化的方式。
4結語
通過研究與探析開封雙龍巷景觀改造設計思路,更加明確在歷史文化古街區景觀設計中,一定要依據具體的環境構成條件,分析歷史文化傳承和現代的功能,協調好傳統建築與現代景觀設計手法的統一和互補,協調好景觀設施和傳統老街生活氣息的和諧關系。
;⑹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措施
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築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於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築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要特別關注保護實施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總結前一階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可以認為,凡是需要保護的地區,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資金,所以也不應該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進行運作。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制定了好的保護規劃,但由開發商來主導建設,為了平衡資金、追求利潤,只能是不斷修改規劃,其結果是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按著規劃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按規劃實施。同時,要注意採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願,保護居民利益,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政府出資為主,居民出資為輔,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逐步整治,漸進改善」,這樣才可以做好保護區的保護、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遷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價賣出,或變成有錢人居住的新社區、或變成高檔娛樂休閑地、或變成專供旅遊參觀的布景道具,這些都不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向。國外一些城市舊區的成片更新,往往針對的是已衰落的商業區、倉庫、碼頭等,很少有大量遷出原住人口的。從避免社會分隔出發,他們也不贊成「紳士化」的改造。
⑺ 如何體現歷史街區的布局特色
紹興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根據《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紹興古城劃定了八字橋、魯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門檻、新河弄等7片歷史街區進行重點保護。
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書聖故里是先行實施修繕保護的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在越子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之內。
該區 域位於古越城的原址,有紹興知名的府山、環山河和越王台。
圍繞 "山、水、台''這三個核心景觀的是幾條傳統尺度的小弄及成片的保護基本完整的傳統民居區。
一些有相當人文背景的歷史遺跡點綴其中,共同形成了該街區幽遠古樸的景觀特徵。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是以古越城市風貌為特色,以傳統城市人居文化為內涵,集居住、商業、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街區中心線的環山河,北起勝利路,南達魯迅西路,全長1.5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倉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僑等各 式橋梁,河道東西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為主,為紹興城內典型的 "有河無街''格局,民居大多建於清末民初,布局較為完整統一, 其中有各式台門4 3個,集中反映了本地區的建築特色和歷史風貌。
與民居相隔的東西兩側,分別鋪設有倉橋直街、龍山後街、宣化坊、作揖坊等傳統街巷,寬2至3米不等,青石板鋪路。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佔地面積6。
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有居民8 58戶。
書聖故里歷史街區位於紹興市區北部、蕺山南麓,西至蔡元培故居,接解放北路,東至中興路,南至蕭山街南。
街區以與書聖王羲之相關的戒珠寺、題扇橋、筆飛弄而聞名,分布了大量從宋至明清,以至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民居,其間包含著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歷史典故。
書聖故里歷史街區主要道路有蕭山街、蕺山街、西街,橋有題扇橋、探花橋、斜橋、野攔宋梅橋、香橋等,建築布局為前街後河,設沿廊、埠頭,反映了人民生活對水的依賴,個別街巷如筆飛弄,體現了紹興狹窄弄堂的特色扮液。
已實施修繕保護的書聖故里歷史街區1。
街坊佔地面積52398平方米,建築面積44097.5平方米,有居民4 5 3戶。
二、歷史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倉橋直街和書聖故里是先期實行修繕保護的兩個歷史街區,在此以前,這兩個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部分建築質量不佳,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不佳,居住及建密度過高。
解放後,街區范圍內的台門式及院落式住宅公有化,名屬房管處轄下,大量外來居民遷入,居住人口激增。
房管處缺乏必要的資金維修;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戶為爭取使用面積,對原有建築分隔改造;並且在天井內搭建臨時用房,嚴重破壞了建築的原有格局和風貌;由於缺乏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新建築的色彩、體量與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
(二)公用設施嚴重短缺,缺少系統和完善的下水管。
現有下 水管很多是居民自己拉建,排水系統基本用天井內部自然滲水,經常廳脊物造成供水不足和排水不暢;廚衛設施嚴重不足,絕大多數人家還在用煤爐,刷馬桶,在天井裡洗滌,做飯。
(三)台門院落內衛生狀況差。
公用設施的嚴重不足,使台門 院落內部的衛生狀況較差,陰暗潮濕;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叉使各戶住家的通風採光較差;居住在河道邊的住戶亂倒污水和垃圾,街道上水泥電線桿林立,電線亂拉亂接,雜亂無章;沿街店面色彩混亂,招牌廣告平庸化,原有的傳統街景被破壞。
⑻ 歷史街區的城市更新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1、文化延續;2、選擇具有時代特點和胡散歷史文化特點的進行局部保護;3、城市更新要注意適應歷史街區的建築和檔洞文化行做枯特點.
⑼ 關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幾個問題
關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幾個問題
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焦點和難點,在“十五”期間,面對新形勢的挑戰,應當認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確立保護原則,利用市場機制,探索新的保護方法,同時對現存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進行全面而詳細的調查,以便為誇後的保護工作提供依據,為後人留下資料
1面對“第四次浪潮”的挑戰
半個世紀以來,北京的歷史風貌保護工作走過曲折而艱辛的歷程,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受到過四次大的沖擊。雖然在50多年前北京的和平解放使這座古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但由於在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人們缺乏文物保護的觀念,沒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意識,北京的文物古跡和歷史遲敬風貌一度遭到較大的破壞大躍進期間,為大煉鋼運大鐵形成沖擊金屬文物的浪潮,許多珍貴文物消失在冶煉爐中。文革初期掀起對“封資修”文化的批判,文字的和圖案的文物、街景受到巨大沖擊,大量碑刻、雕刻、經卷、書畫毀於一旦,許多重要的文物建築受到極不合理的使用,形成以破壞文化標志物為主要特徵的“第二次浪潮”。在此期間被當作封建帝都標志的城牆被最後拆除,北京的歷史風貌受到很大破壞。“文革”以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城市發展速度的加快,出現了以破壞文物建築本身為主要特徵的“第三次浪潮”,王府大院內見縫插針式的建設和各處對文物建築的拆改,破壞了許多有價值的文物。從9o年代初期起,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城市的開發方式發生變革,由對單座文物建築的拆改破壞演變成對成片街區的剃頭式改造,許多文物建築被拆除,一些很有保留價值的街區化為烏有,“第三次浪潮”演變成為“第四次浪潮”,即破壞歷史文化區域的浪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受到嚴重挑戰。
在北京的歷史風貌經歷一次次破壞的同時,人們為保護文物和歷史風貌的努力也在加強從1957年北京確定了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革之後,作為對文革的反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許多重要的古跡成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越來越多的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尤其是在80年代,保護歷史區域的觀念開始流行,1982年北京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90年北京公布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並在2000年完成了保護區的詳細控規。人們不再滿足於文物的點狀保護,而要碼悄慎實現歷史文化區域的面狀保護,歷史風貌保護的觀念發生重大變化。盡管如此,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任務卻仍然十分艱巨,“第四次浪潮”正襲面而來,嚴峻的挑戰並未結束。
2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緊迫性
實際上“第四次浪潮”造成的挑戰不僅表現在北京,在全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許多地方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都在消亡之中,它是一個時期的現象,是當前歷史風貌保護問題的爭論焦點,是我們這個時代所不能迴避的緊迫問題。
北京是全國99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歷史街區保存最多、其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的一座城市,它的重要性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擬的。北京作為首都對於全國也有著示範、引導的作用,它應當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方面成為全國的表率。北京雖然完成了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規劃,並升始制定相關的法規,但像北京這樣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僅僅保護現有的25片街區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更多的街廄和更多的建築得到保護,需要在那些無法保留的街區中留下必要的標志性建築。以便盡可能保持和延續古都的歷史風貌。
目前北京在歷史街區保護方面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房屋的自然老化在不斷侵蝕著古都的風貌,由於缺乏必要的維修與更新機制和超負荷使用,使許多百年老屋瀕臨危境。另一方面,在北京城市發展戰略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仍未提到應有的位置。在90年代初開始的舊城危舊房改造中,在沒有對危舊房與歷史風貌作出明確界定和認真調查的情況下倉促上馬,形成大面積剃光頭式的舊城改造局面盡管這次大規模改造由於成本過高。在1997年以後減緩下來,但大片有價值的歷史文化街區已被拆除,眾多文物遭到破壞,北京的古都風貌受到嚴重影響。
晟近北京市提出要在5年內完成“危舊房改造”的目標,同時降低了拆遷補償標准,如果一切順利。5年後,除“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外,其他古老的街區、院落,以及那些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古跡都將不復存在,一些有保留價值的文物、四合院和街區可能會在我們尚未認識它的時候就被匆匆拆除,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北京歷史風貌的保護仍然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保護工作艱巨而緊迫,北京能留下多少歷史風貌,關鍵就看今後的5年。
3確立歷史街區保護和改造的基本原則
要在今後5年中推進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使盡可能多的歷史風貌得到保護,不但需要轉變過去點狀保護的觀念,樹立區域保護的意識,而且要確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歷史街區整體保護的原則:像北京這樣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必須堅持街區整體保護的原則,將街區整體保護與個體文物保護相結合。因為只有個體保護,沒有整體保護,就留不下歷史文化名城的特有風貌。整體保護包括保留城市的基本輪廓、格局和街道、胡同系統。
第二,堅持歷史風貌保護優先的原則。在北京舊城范圍內,開發建設應以不破壞原有的歷史風貌、文物古跡為前提。城市的發展戰略、總體布局以及城市道路改造、商業中心建設等各項詳細規劃都要體現這一原則。應將其做為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加以確定:
第三,堅持文物原地保護的原則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本身具有歷史文化的價值,它還是原有城市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城市歷史文化體系的標志物。離開了原有的空間。它的文化價值將大大降低因此不論是新建建築還是道路。在規劃設計上都應盡可能繞開文物,個別實在繞不開的。只可在原地做短距離的整體移動,不可做長距離的搬遷。
第四,確立保留歷史標志物的原則。對於舊城區的改造,應擯棄簡單的“剃光頭”式的改造辦法,在不得不拆除的舊街區內,應規定老建築的最低保留數量,保證在原地留下少量標志性的歷史建築。這些建築不僅包括文物保護單位,還應包括保存較好的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和其他標志性物體,如四台院、會館、衙署、小廟、碑刻、水井等,以保持歷史文化景觀的地域延續性
第五,實行保護與開發利用結合的原則。在舊城區內,不論是文物保護單位還是歷史文化保護區,都是北京城市具有生命力的組成部分。他們的保護應與使用相結合,盡可能加以開發利用,通過利用實現保護。
4建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機制
目前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方面爭論和沖突最大的,是舊城改造中實行的剃頭式改造,用舍棄歷史風貌的代價換取市民住房的解困,從而陷入解困必拆房的窘境。然而,市民住房解困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之間並非是絕對排斥的關系,能否找到既解決市民住房問題又能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辦法,是當前北京城市建設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
從北京過去數百年來城市發展演變的歷程可以看出,大量的住宅建築在數百年問維持不衰,甚至能為我們今人服務,主要不是靠官府資金的支持,而是由於有大量民問資金的投入,有一套自我更新的機制。解放後形成的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房屋所有制形式和低房租政策,使得大量四台院失去了自我維持和更新的機制,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今天要想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四合院,就應該利用市場機制,利用靈活的政策,吸引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資金,包括外省市乃至海外的資金,投向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的維護中來,使歷史街區走上有機更新的良性發展軌道上來,從而擺脫解困必拆房的怪圈。
目前,將四台院投人市場的條件已漸趨形成,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撲始對傳統建築產生興趣,看作是理想的生活、工作環境,欲將其作為未來可以保值增值的財富。為此,可有步驟地進行公有四合院的改制試驗,將房管部門改為房地產公司,將四台院投入市場,在不改變其原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出售,同時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以鼓勵人們投資於四台院的修繕和保護。為配台四台院的改制,可設立一個政府出資為主的歷史文化區整治基金,例如在”十五“期間每年可投人2億元,5年共投入10億元,專門用於歷史文化保護區居民的外遷和歷史建築的修繕。然後將修繕好的或實現原住戶遷出的房屋出售或拍賣,以收回成本。對於私房應積極幫助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幫助一些占房戶搬遷,逐步提高房租,准許自由買賣,使房屋所有者有能力對房屋進行維護和修繕。政府剛應將重點放在街區內市政設施的更新改造上,為改善生活環境創造條件為保證在房屋買賣中歷史風貌得到有教保護,需要制定一套詳細的法規,對房屋買賣和使用過程中的文物與歷史風貌保護做出嚴格規定。
5對城歷史街區進行全面的調查
隨著北京舊城改造速度日益加快,大量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在沒有來得及做全面記錄的情況下已轉瞬間化為平地,這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和利用十分不利。城市建設中出現的許多與歷史風貌保護有關的爭執,都與歷史街區的家底不清有關何況,對於北京這樣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來說,也應該有一套精確的檔案記錄,以便於後人的研究為此應盡快展開對歷史街區的全面的調查,以便摸清家底,留下資料。
歷史街區的調查不同於以往的文物調查,它的調查范圍應包括每一座房屋。涉及每一座房屋的建築歷史、建築形制、建築布局、原有的內部裝飾、使用狀況、居住者狀況、相關的歷史事件、口述史料民間傳說等,同時也包括胡同、街道的立面景觀特徵,通過文字記錄、照片、錄像和圖紙等形式記錄下歷史街區和建築的洋細資料,進行全面的調查,還可以發現一批新的文物和有保留價值的歷史街區為城市的規劃、建設和歷史風貌保護提供依據,並彌補以往文物調查的不足調查可以分區、分階段地進行,首先調查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外的街區,尤其是那些馬上就要拆除的街區。調查經費在初期可完全由政府承擔今後則應要求開發單位在進行改造項目的設計之前,先要對該街區進行詳細調查,並向有關部門提供調查報告,這應成為舊城改造工程的必備程序。
開展全面調查還可以為舊城內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確定提供依據。1990年,北京市公布丁25片歷史文化保護街區。2000年又制定了25片保護區的保護規劃,使這些街區的保護得到規劃上的保障。但目前的規劃也存在著隱患,它是被當作終極的保護范圍提出的,它預示著那些未能列入保護范圍的歷史文化街區可能被名正言順地拆毀。要使更多的街區得到保護,就要有過硬的保護依據就需要有詳細的調查和研究,這也是歷史街區調查應予完成的任務。
目前正值北京歷史街區保護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家財力增強,人們保護意識提高,剃頭式改造的做法必將被拋棄:但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在文化街區的保護方面還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並面對嚴峻的挑戰。在誇後的5年間,應盡快形成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共識,力爭探索出一條適台北京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新路子,真正實現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