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40年歷史怎麼說

40年歷史怎麼說

發布時間:2023-04-15 23:09:19

A. 請教印度在公元前40年左右的歷史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發達,或者說,文明的創造者是一些斤斤計較的居民。

最能體現這個文明規模的是城市遺址及其建築藝術。在眾多的城市遺址中,較大的只有幾處,其中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最大,而保存較好的是摩亨佐·達羅,因此,我們將通過介紹摩亨佐·達羅城遺址來了解印度河的城市文明。

摩亨佐·達羅城佔地266公頃,城的西部是建在磚台砌高台上的衛城,東部是居民住宅區和商業中心所在地,兩部分有一道寬厚磚牆圍護,使其形成一體。衛城有高厚的城牆和塔樓,衛城內有一系列建築物:中心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浴池,長12米,寬7米,深2.4米,用磚建成,塗以瀝青,以防漏水。浴池附近有供水水井,並有排水溝。學者們認為,這個浴池不單純是為了洗澡,可能也是履行某種宗教儀式的場所。浴池的西邊是大谷倉,東、南、北三面是富麗堂皇的建築物,這顯然是統治者居住、辦公、和集會的地方。下城顯然是按規劃建成的,大街筆直,有東西向,南北向,垂直相交。下城也分區,每區又有若干小巷,也是垂直相交。主要大街寬達10米,街道交叉處建築物的牆角砌成圓形,以免有礙交通。街道還有不少分布均勻的柱子,專家們認為是夜間供照明的燈柱。垂直相交的街道下面,又有一整套下水網路,下水道用磚砌成,上有石板頂蓋。街道兩邊都是建築物牆壁,但這些建築物的窗戶不是臨街而開,而是朝自家的院子開的,門基本上也是臨小巷而開,很少臨街而開。從下城的街、區、建築物來看,顯然是一個貧富差別較大的階級社會。因為有的城區街道整齊,建築物是豪華式的樓層建築,並自備水井和浴室,浴室的地面呈坡度,並有下水管道直接通向室外的街道下水管道,有的建築物還有垂直的陶管,說明樓房的主人把浴室設計在樓上了。有的城區則是另一番景象,街道狹窄,茅屋土舍,街道無下水道,室內無浴室,這些城區顯然是貧民區,想必是熱天臭氣熏天,雨天道路泥濘。

印度河文明的建築物與同時期埃及和蘇美爾的建築物相比,有其明顯的獨特風格。從建築材料來看,埃及是巨石建築,蘇美爾是用太陽曬乾的磚,印度河文明的則是窯內燒的磚,且尺寸標准;從建築風格來看,他們比埃及和蘇美爾似乎更注重實用和實惠。在藝術方面,基本上無壁畫和浮雕之類的東西。但有單獨性的青銅和石制雕刻品,其特產印章上有不少動物圖案,如牛、獨角獸等可謂栩栩如生。石雕的人像雖庄嚴呆板,但發須整潔,一付貴族氣派。青銅雕的舞蹈少女,佩帶著手鐲和臂鐲,梳著披肩發,且身材苗條健美。

文明的毀滅 印度河文明的出土文物無不使人感到驚奇。這些輝煌燦爛的文明是誰創造的呢?由於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沒有釋讀通,所以,專家們提出各種不同的假說:有的認為,這個文明是從蘇美爾輸入的;有的認為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有的說是混血種人創造的。至於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僅靠考古學也無法了解。總之,這個文明後來又突然消失了,毀滅的原因是什麼?學者們同樣有爭論,一說是外族入侵;一說是人民起義。因為下城區一個房子里有13個成年男女和兒童的骨骼雜亂地躺著,其中一個人的頭蓋骨上有146毫米的傷痕,還有一個象牙雕刻匠一家人的屍體,其中5個是兒童。但問題是這些屍體中有些人還帶著手鐲、戒指和串珠等,打劫和起義一般是不會留下寶物的。於是,又有的學者認為是地震等自然災害,並且說這個地震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發生的,地震後又接著引起水災。總之,眾說紛紜。

需要說明的是,印度河文明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中心地區的文明毀滅後,有的地區還在持續發展。據考古所知,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還保存有發達的印度河文化。如一個名叫羅塔爾的地區,城市建設就有很好的規劃,大街兩側的房屋櫛次鱗比,地面和地下均有完備的排水設備。這里還發現約200個印章,還有一個造船台。這顯然是印度河文明的余輝,或者說是一些倖免遇難者。不過,大概是雅利安人太落後,難以繼承這些先進文化。原有的居民又處在被雅利安人驅趕或殺戮的狀態下,所以,印度河文明連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後來人徹底遺忘了。

三、古印度的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

社會經濟 雅利安人是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進入次大陸的,由於他們還處在野蠻狀態,所以在早期吠陀時代,盡管這些入侵者自稱為「雅利安」,意即高貴的人,而當地人被他們蔑視地說成是一種黑皮膚、低鼻子、說邪惡語言的「達薩」或「達休」(男女敵人),但他們的社會經濟是十分落後的。這些長於砍殺的游牧人,最初仍以畜牧業為主,他們馴養的動物有牛、羊、馬、駱駝和象等,並把牛糞作成餅狀充當燃料。後來,他們逐漸以農為主,懂得用兩頭牛牽引一張犁來耕地,用鐮刀收割莊稼,但仍不忘把一部分田地或草地留下來作為牧養性畜的地方。他們也會製作戰車、運物車、船、犁及各種家庭用具。金屬匠製作各種銅和青銅的工具和器物,也製作各種金銀裝飾品。鐵器也開始出現。不過,從農業和手工業的情況來看,極有可能是從印度河文明的余輝那裡學來的,因為這是生活必需品范圍,不像印章上的文字,對野蠻人來說用不用關系不大。

在後期吠陀時代,由於鐵器有了一定的推廣,這為開發恆河中下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此時,農業上已用重犁耕地。據文獻記載,有時竟用24頭牛來牽引卧式重犁,為得是深耕。田地里有畦溝,動物肥施用已受重視,並有了一些灌溉系統。畜牧業在經濟生活中仍佔有一定地位,這是野蠻人的遺風。手工業較前有一定的發展,文獻提到的職業比較多,如木匠、鐵匠、金匠、珠寶匠、弓弦匠、織席匠、陶匠等,甚至還有制飲料的人、剃頭匠、送信人、擺渡人、鼓手等。這表明,勞動分工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商品交換還處在物物交易階段,不過,也出現了放貸牟利之人。

列國時代的社會經濟有重大變化。首先的鐵器使用普遍。農業方面生產水平和產量有較大的提高,水稻的種植相當普及。畜牧業仍然比較重視,各村有公用的牧場。手工業分工更加專門化,文獻提到有18種手工業匠人,重要的手工業行業還組織有行會,行會的頭人通常都是能接近國王的有勢力的人物。列國時代最大的變化是商業特別活躍。當時有八大城市,商業在各城市的市場進行,城市之間有商路連接。商人還組成商會,目的是控制價格,謀求厚利。物物交換已被淘汰,交換媒介是銀和銅鑄成的貨幣。受人遣責的高利貸和正常的借貸都有。對外貿易也很活躍,同斯里蘭卡、緬甸、西亞都有商業往來,商人通常結成商隊,由保鏢護送,商隊的規模也比較大,這表明已有合夥經營性質。但商隊的人數文獻記載通常不夠嚴肅,如《雜阿含經》中記載居薩羅國有500輛商人貨車遇500群賊而免於劫掠的故事。《增一阿含經》中提到500商人入海采寶在島上被害。此外,文獻還提到波羅尼斯城有50豪族,迦毗羅衛國有500叛奴等。顯然,這些數字只能供參考。古印度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口述為憑證,書寫的則無效。

孔雀帝國時代,是社會經濟繁盛時代。在農業方面,水利灌溉事業較前有了進一步的擴展。尤其是工商業有顯著的發展。當時的首都華氏城是帝國工商業的中心,城內設有專門管理工商業具體業務的職能部門。城市的手工業者一般都住在城內的各個街坊,組成同行業公會。國內外貿易都很活躍,通常的貿易商品是王公貴族所需要的貴重紡織品、寶石、裝飾品和香料等,礦產品、鹽和酒之類的民需品由國王專利。此時,內陸貿易有一條從西北邊境通過首都華氏城直達東方的皇路,構成內陸貿易大幹線。海外貿易與斯里蘭卡、緬甸、西亞、埃及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有的研究者認為,此時中國的絲織品已輸往印度。不過,當時的商業貿易主要是為上層服務的,這歙使城市經濟與農村很少發生聯系,從而使農村長期處在帶有農村公社殘余的自然經濟狀態。

到貴霜帝國時代,由於該帝國包括了許多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所以帝國的建立為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條件。帝國又處在橫貫中亞的「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顯然有助於帝國海內外貿易的發展。在迦膩色迦時,帝國西與羅馬和安息,東與中國東漢帝國都有頻繁的貿易往來。印度的珠寶、香料、象牙,埃及和西亞的玻璃,以及中國的絲綢、漆器等,在東西方貿易中都得經過帝國領地,這使貴霜統治階級和商人大獲其益。貴霜製造的金、銀、銅幣在各地的發現,表明當時帝國的商業貿易是很活躍的。

政治制度 也是由貴族政治到中央集權制,由列國並舉時的多樣性到統一帝國出現後的單一性。

在早期吠陀時代,因雅利安人還處在野蠻時代,所以還存在著原始社會所特有的氏族部落組織和軍事民主制機構。雅利安人的軍事首領稱「羅舍」,貴族會議稱「薩巴」,民眾會議稱「薩米提」。

到後期吠陀時代,民選的羅舍已發展為世襲的君主。文獻中提到有「十世相承」的王國,不過,這些小君主雖能世襲,但也有被罷免、重選,甚至放逐的情況,這說明君主的地位還不鞏固。薩巴和薩米提兩種會議仍存在,這是對王權的限制,也標明此時的政治制度還處在貴族政治階段。

列國時代的政治制度呈多樣化。16個大國中只有兩個是共和國,其餘已發展為君主國。16大國以外的小國,則多為小共和國,同時,這些小國的政治機構也形式多樣,不完全相同。16大國中,摩揭陀最為強大。文獻誇大說,該國統轄有8萬個村鎮,每個村鎮都設有村長和村長領導下的村議會。此時,王權加強,但有五個國王都是靠殺父即位上台的。國王之下,有大批官吏分管行政、司法和軍事,還有由村長組成的大議會。摩揭陀國還不斷向外擴張,到難陀王朝時,文獻記載說有2萬騎兵、20萬步兵、2千戰車、3千戰象(還有一說是8萬騎兵、8千戰車、6千戰象、20萬步兵),難陀王朝不僅統一了恆河流域,同時也初具帝國規模,不過,這個進程被亞歷山大的東侵給打斷了。

孔雀帝國建立後,政治制度由多樣性轉為單一性。此時,最高統治者國王已集軍事、行政、司法大權於一身,並開始神化。第三個國王阿育王就自稱是「諸神的寵愛者」。《摩奴法典》則宣稱國王是帶有人的外形的神,如同太陽,眼睛和心燃燒著,地上的任何人不能看他。國王之下設有龐大的官僚機構,大臣分管中央各部,地方劃分為若干行省,由總督統治,總督多為王子,所以也是家天下色彩。為了強化統治,帝國建有號稱60萬人步兵、3萬騎兵、9千頭大象和1萬輛戰車的軍隊。此外,精乾的密探無處不在,通過信差和信鴿將一連串的報告送交首都。維持秩序的手段是無情的,這是一個嚴厲的官僚政治社會,體現了開國君主旃陀羅笈多的謀臣喬底利耶的名言——「政治學是懲罰的科學」。帝王的生活也極其奢侈。據文獻記載,國王行獵時,伴隨國王的全是武裝起來的女獵手,她們或駕馭戰車,或騎馬,或乘象,儼如出征一樣。在舉行某種宗教大典時,宮庭***隊伍有用黃金和白銀裝飾起來的許多大象、有四馬戰車、有拿著盛滿貴重寶石的各種黃金或黃銅器皿的侍從、還有許多水牛和馴服好的獅子和豹子等,國王通常駐被24頭大象保護著。王室服務的除侍從外,還有宮女、舞女、歌手、樂師、乳媼、按摩者、看門人等。但帝王的享樂並不是高枕無憂的,國王在夜間常常更換自己的寢室,以防突然事變,這表明宮庭中隱藏著尖銳的矛盾。

孔雀帝國的君主善於採取寬猛相濟、恩威並用的統治政策。如阿育王最初據說是個窮凶極惡的暴君,為奪得帝位,竟誅殺了99個兄弟。他還專門挑選最凶惡的人設立「人間地獄」,任意殘害人民。在征服南印的羯陵伽國時,阿育王擄走15萬人,戰場上殺死10萬人,還有若干倍於此的人死亡。但這次戰爭後,據說他表示懺悔,轉而信奉佛教。這與其說是懺悔,不如說是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阿育王的統治政策確有改變,即由暴力轉為精神征服,如派傳教團宣揚「聖法」等。這當然是為了緩和矛盾不得不採取的一種統治政策,因為,帝國已建立,繼續搞暴力征服已無必要。所以阿育王宣揚仁愛與慈悲,主張宗教寬容,不許各教派互相攻擊,他曾明確地說,他關心的不是臣民信仰什麼,而是他們的行為和態度。他宣揚非暴力,要求不殺生,甚至規定王室生活應吃素等。阿育王還倡導公益事業,如修路、種樹、掘井、建亭等,以利行旅之便。他還改善醫治病人的設備,並派官員詢察民眾疾苦。阿育王是古代有名的勤於政事的帝王,據說他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也捨不得浪費,仍讓報告者向他報告國事。為了紀念他的威望,他還在帝國各地立了許多巨大的砂石柱,這些石柱均用整塊石頭打鑿而成,高達40多英尺,是波斯的鍾形柱頭,上有動物造型,柱上刻有百姓應該遵守的宗教法規。但阿育王的一切努力不可能世代相傳,他的後繼者們多是平庸之輩,缺乏他的統治才能。所以阿育王一死之後,帝國就分裂了,直至末帝被巽伽族出身的將軍包殺。

動盪了近兩個世紀的古印度,到貴霜帝國的第三王迦膩色迦時,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又進一步加強。迦膩色迦雖不是印度人,但為了鞏固帝國的統治,同樣崇信佛教,並把一批出色的佛教學者招到自己的宮庭,使佛教成為帝國統治的精神支柱。但迦膩色迦也不排斥其它宗教,貴霜帝國的錢幣背面有希臘的、兩河流域的、波斯的和印度的神像,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維護帝國的統治,或者說他不能不利用各地的神來作為其帝國政治統治的精神工具,不能不採取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不過,盡管他設法緩和帝國存在的各種矛盾,但貴霜帝國依然是一個曇花一現的帝國,迦膩色迦本人就是死於非命的。

社會性質 多分裂少統一的古印度是什麼社會性質,當然只能從其短暫的統一時代去考察。一般認為,孔雀帝國是奴隸社會,貴霜帝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但實際上這個問題也存在著意見分歧。

從土地制度來看,孔雀帝國的土地表面上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實際上是分三類:一是國家和國王佔有的土地;二是僧俗貴族佔有的土地;三是農村公社佔有的土地。國家的土地是指全國的山林、水源、地下礦藏、無人佔有的荒地和農田,這類土地的耕種者對份地只有使用權,無所有權,要向國家納稅;國王的土地是指其直接經營的王莊,其收益歸王室,王莊上的勞動者是奴隸、僱工、罪犯,這些人不佔有份地,由王莊視其勞動情況發給口糧或工資。僧俗貴族的領地也有兩種情況:一為封邑,即國王賜與的土地,這類土地可免稅,也可繼承,但無所有權,不得買賣和轉讓;二為直接經營的私人農庄,這種土地一部分由自己的僕人和奴隸耕種,一部分交給僱工耕種,這種土地可買賣和轉讓。農村公社佔有的土地情況也不同,一為公有制;二為公私並重,即水源、森林等屬公有,份地則分給每個家庭使用,村社社員要向國家交納賦稅。此外,經濟發達區也有小土地所有制。

從奴隸制度來看,孔雀帝國之前是家內奴隸,是小農帶著奴隸種地,或小農種地奴隸送飯。孔雀帝國時,王莊和貴族領地有生產性的奴隸。從《摩奴法典》可知,奴隸來源大體分七種:戰俘、家生的、買來的、授贈的、繼承的、為取得給養自願的、犯罪的。但帝國對奴隸也有種種規定:一是雅利安人一般不允許淪為奴隸,如出賣或抵押孩子為奴隸的家長,要受處罰;二是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隸,應由其親屬盡早贖回,以恢復其自由身份,非雅利安人出身的奴隸,也不能隨便虐待,如讓奴隸搬運死屍,清掃糞便,或打罵奴隸,破壞女奴隸的貞操等,就要給受害奴隸以自由,所以有人說這是溫和奴隸制。有的長期研究古印度史的權威專家甚至認為,奴隸在生產領域的使用規模也是有限的。這樣,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因為在生產領域使用有限,就意味著奴隸制度在當時的社會不佔主導地位,或者說這個社會不是奴隸社會。所以,這個問題還有待深入探討。

三、多種姓與多教派

種姓制度 這是古印度的特產,西方人通常稱此為「卡斯特製度」,印度人稱此為「瓦爾那制度」,瓦爾那意即顏色、品質或膚色。這種制度在早期吠陀時代就萌芽了,進入次大陸的雅利安人,自稱為「雅利安瓦爾那」,即把自己當作高中貴者集團,而把當地居民稱為「達薩瓦爾那」,意即敵對集團。隨著雅利安人的內部分化,部落中出現了平民與貴族的差別,平民稱為「吠舍」(vis氏族成員的意思),貴族稱為「羅舍尼亞」(

B. 為何說夏侯淵和關羽的死,影響了三國40年的歷史走向

三國時期波瀾壯闊,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其中很多人甚至直接左右了歷史的走向。今天我們就要聊聊三國中的兩個人,因為他們的死直接改變了三國40年的走向,如果他們不死,三國絕對會大不一樣!

結語

夏侯淵的死,直接奠定了劉備奪取漢中的勝利。使得劉備驕傲自滿,直接稱王,令魏、吳兩家擔憂憎恨,導致了兩家聯合攻擊荊州。而關羽的死,則使得劉備軍力大減,情感和事實上大受打擊,迫不及待地發動了對吳作戰,最終遺憾敗亡,使得蜀漢再也沒有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可以說,這兩人的死,直接影響了三國40年的歷史走向,如果他們不死,三國走向絕對會大不一樣!

C. 1870年後大約40年裡世界歷史的發展特點

這個應該也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或者說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當時整個世界的一個局勢都發生了一個比較絕悄大的變化,比如說歐洲地區德意志統一,這對於歐洲形勢的影響是非裂臘常重並源渣要的,另外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這些國家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變化,最重要的是美洲的一個發展。

D. 40年彈指一揮間,除了狗不理包子,還有哪些品牌店出現在歷史痕跡上

40年前的中國還與貧窮抗爭,但40年後的中國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只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追上了西方發達世界幾百年的發展歷史。這在40年前是不敢想像的事情,中國人創造了奇跡,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沉睡的東方雄獅覺醒了。

40年彈指一揮間,雖然有的品牌消失了,但卻在我們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美襪散好記憶。

E. 為什麼說夏侯淵和關羽兩人的死,影響了三國40年的歷史走勢

有戰爭,便有傷亡,一個將軍,一個士兵,戰死沙場,是他的宿命。三國時期,每逢大戰,傷亡人數少則數千,多則數萬,連大將也有不少馬革裹屍的。其中有兩個上將的死,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歷史走勢,他們分別是誰呢?

第一個:征西將軍夏侯淵

夏侯淵戰死的直接後果:飢培衫蜀漢占據漢中,保住了益州門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親自帶兵渡過沔水,與定軍山的夏侯淵大軍相抗衡。劉備先全力攻打張郃,張郃抵擋不住,向主將夏侯淵求救,夏侯淵於是分兵一半去支援張郃。

第二個:荊州丟失,標志著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破滅。

在諸葛亮出山前,給主公劉備提出了戰略《隆中對》。他是這么構想的,劉備從荊州進入益州,占據荊益二州,與曹魏、東吳三足鼎立。劉備從益州漢中出兵北伐,同時派一員上將從荊州出發,配合劉備主力北伐,只要配合恰當,天下可得。《隆中對》中相關內容如下: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不討論諸葛亮的《隆中對》可行與否,關羽大意失荊州,已經宣告了這個戰略的破滅。此後,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姜維,只能從漢中出發,走祁山路線北伐,事倍功半,徒勞無功。試想,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在天下大變時,配合劉備諸葛亮主力,從荊州北伐,將有很大的概率獲得成功。

因此,關羽之死,同樣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走勢。

結語

夏侯淵和關羽應該是三國期間戰死沙場最大的兩個上將了,夏侯淵是曹操在關中、漢中的最高統帥,而關羽是蜀漢在荊州的主將。他們兩人的犧牲,都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了三國四十年的歷史走勢。

F. 「中國不再是40年前的中國了,歷史證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用英語怎麼說

China is no longer the former China in forty years ago and the history has proved that Chinese is invincible.

順液碼便糾正一樓,chinese後面滑鍵不信埋巧用加people~

G. 鄂爾多斯40年的歷史和發展調查經過怎麼寫

鄂爾多斯公交40年變遷史,滿滿的都是回憶!

H. 「我們的學校是一所中等職業學校,有著四十多年的歷史,有很多畢業生都已成名。」請問用英文怎麼翻譯,...

Our school is a secondary school, with more than 40 years of history, there are many graates have become famous.

I. 隋朝只有不到40年歷史,為什麼能夠躋身中國古代八大歷史王朝呢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紛爭之後,中國再度回歸一統。隋朝的各種政治、經濟舉措,對後世也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隋朝又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之一。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次,表面的富庶也使得統治者忘乎所以。隋煬帝本來就是一個好大喜功之人,他看到政府手裡所掌握如此巨大的財富之後,就更加忘乎所以了。輕易發動了對外戰爭,本人又巡行無度,加劇了隋朝崩潰的速度。剛愎自用的隋煬帝,更是到死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到底為什麼成了亡國之君。

J. 大致瀏覽啦美國人斯塔夫里。阿若斯的《世界通史》,說實話我覺得他對現代世界40年的歷史理解較為模糊,

《當代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

閱讀全文

與40年歷史怎麼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