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歲孩子談歷史怎麼教育 十歲孩子談歷史如何教育呢
1、給孩子看的歷史讀物,一定要語言非常流利,故事非常生動,同時在史詩中論斷。都體現出了這一特徵。 當然,向青少年講述歷史必須注意區分年齡和文化程度。小學生講點,作為故事點的中學生要通過講線,把這幾點聯系起來,搞清楚來龍去脈,讓大學生看到臘空事物的聯系、事物的蘆禪比較、事物的真正本質在陳衛平看來,要給孩子寫歷史,必須先找歷史故事。
2、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所以選擇目標讀者年齡段可以接受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為了引起足夠的興趣,需要採用輪嘩瞎編劇的手法。 由此可見,以同齡孩子的視角進入歷史現場,回到歷史現場。
❷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有哪些
歷史情境教學的方法
通過開展創設歷史情境教學實踐,我們提煉出行之有效的歷史情境教學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麼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二、恰當、適時的演示恰當、適時地演示課本插圖、地圖、實物等,及播放音像製品等直觀資料,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可以使知識內容圖文並茂,增強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想像、分析、綜合形象思維基礎上進行抽象和邏輯思維。例如:文華老師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配以影視資料和各種圖片,使一幅真實的歷史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歷史事實中,加快接受知識的速度,對史實掌握得更准確、更透徹。從而進行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第四、巧設情境,導引參與教師在講述和演示過程中要不失時機地巧妙設置歷史情境和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導引積極參與的熱情,並抓住關鍵點,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即:換位體驗、激疑設問,發揮自主性,使學生在疑問和驚奇中思維,從而實現目標。如:學習「官渡之戰」時,為反映當時的情景和形勢,倪淑芳老師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編演了一個「許攸與曹操」的歷史短劇。再如:學習「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時,提出:「假如你是當時的一位熱血青年,你會以哪種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緊扣教材適時的組織一些簡短的歷史小辯論等。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深入感受歷史,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演繹能力。
第五、干練、懸念式的結尾歷史情境教學要求課堂小結干練、利索,抓住主線,提升觀點,並以評書演播或歷史劇連播的方式給聽眾一個懸念,為下一節課的導課埋下一個伏筆。即:結語留有情趣,留下思維的尾聲。
第六、巧妙利用活動課依託活動課,安排一些活動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延伸,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鏈接,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經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昭君出塞》,從劇本到演員、道具整個過程,全由學生自己完成。後參加渭濱區表演,受到好評,也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第七、積極、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為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彌補課堂教學的欠缺,要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外活動,把學生「帶入」歷史。如結合鄉土歷史教學,參觀遺址、博物館;邀請革命前輩做報告、編演歷史短劇、撰寫歷史小論文、欣賞歷史書畫;定期舉辦校園歷史手抄報評比、古詩詞朗誦賽等,使學生「重遊」歷史。這些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保證,亦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思維的發展。
❸ 中專中國歷史怎麼講
第一節 先秦時期社會概況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起源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二節
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時期的社會概況和中國文化的起源
練慣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先秦時期的概況,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內容分析(重點、難點)
重點:1.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變革 2. 原始陶器藝術,甲骨文
難點:1.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 2. 圖騰崇拜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新課
先秦:指我國改歲自有人類居住直到秦統一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
講授新課
第一節 先秦時期社會概況
一. 我國的原始社會
1. 早期人類
問:什麼人是中國境內最早的居民?(元謀人)
原始派殲知社會我國境內主要的人群:
元謀人(一百七八十萬年前、最早的遠古居民)、
北京人(70-20萬年前、最為世界聞名、頭蓋骨、原始石器、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使用火、區別於動物的重要特徵)、
2. 氏族公社
山頂洞人(三萬年前、體型、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
磨製石器、原始農業、畜物業、手工業;固定的房屋;
父系氏族 (大汶口文化)、晚期開始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分化
3. 神話和傳說——黃帝、堯舜禹、禪讓、大禹治水
二. 夏、商、周奴隸王朝 (1600多年)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湯滅夏)
商(湯 BC1600年—BC1046年 遷都 武王伐紂)
周(西周、東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三. 春秋時期奴隸制的瓦解
東周(春秋、戰國) 春秋五霸、初稅畝;
四. 我國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
1. 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利事業:都江堰、鄭國渠
2. 各國的變法——重點商鞅變法 3.戰國七雄
第二節中國文化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階段的舊石器遺址這中,迄今還未發現可能稱之為藝術品的東西。中國最早的藝術品,現有的考古成果告訴我們,開始創作於已經進入了氏族公社的山頂洞人時期。
一. 原始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
1.山頂洞人的裝飾藝術 —— 中國文化的起源
2、原始陶器藝術*
河姆渡陶紋,半坡彩陶,紅山陶塑,卡諾陶繪等分別反映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生活狀況。
3、原始玉器藝術
4、原始音樂
5、圖騰崇拜
圖騰:是英文Totem的譯音,原為北美印弟安塵消人的語言,意為某一氏族的徽號或標志。
圖騰崇拜的原因
6. 占卜
❹ 歷史紀錄片應該如何還原歷史
「非虛構性」和「真實客觀」是紀錄片的基本要求,歷史題材紀錄片也不例外。但由於內容的歷史性,這類紀錄片很難找到完全紀實,而又豐富的資料,來支撐起整部影片的架構,為了在保證內容真實性的前提下填補敘事完整度,提高影片可看性,歷史紀錄片不得不運用多種特殊表現手法來豐富畫面。
選用歷史文獻資料
歷史文獻資料是指在歷史事件發生或歷史人物活動的現場拍攝並保存下來的歷史影像資料和歷史文字資料,是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生命本源和主要載體。展示歷史文獻資料對營造歷史氛圍、敘述歷史過程、表達歷史細節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增強影片史實性與文獻價值。
(圖片來源:紀錄片《沖天》)
❺ 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滲透歷史時空素養
中學歷史教學有著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更重大的使命——素養養育,鑄造未來國民的核心素養、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是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歷史學科的真正價值不在教與學的法則,而在於學習歷史對學生的成才、成長、成功、成人的養育價值,即對人性的養育。當歷史教學還在普遍流行歷史知識傳播手段或傳授技術上的不斷花樣翻新、想盡各種法與招式解決學生「怎麼吃」的問題時,我們會經常這樣問自己:對於一個幾近成年的高中學生來說,歷史課堂教學是告訴他們「怎麼吃」重要?還是「吃什麼」更重要?理所當然,中學歷史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吃的問題,而是要基於成長的需要,解決吃什麼,提供什麼樣「營養」的問題,吃什麼比怎麼吃更重要。成長需要營養,它不會管太多這個營養是怎麼吃進來的,如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吃雞蛋是因為它有我們所需要的營養,而不是天天去研究這個雞蛋是哪個母雞生的?是怎麼生下來的?我怎麼把雞蛋吃下去?因此,以養育學生人格人性為主要目的的歷史教學內容選擇與歷史教育價值的挖掘就顯得比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重要得多了。知識固然可以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也能培養能力。但從歷史知識中挖掘出的價值觀卻能決定方向,用真的史實和美的方法養育善的價值觀。歷史知識只有在幫助學生追求真善美時,才是最重要的,智慧與價值觀比知識與能力更重要。如果高中歷史課堂缺乏價值引領的正確選擇,就很容易培養有學問甚至是有藝術修養的惡魔,或精神變態者;任何機會都有可能變成陷阱與危害,能力越大,破壞性越大。素養立意與養育是中學歷史課堂的核心目標與最主要的追求。1.笨鳥也有矮樹枝:人人都是愛因斯坦的人才觀是素養養育的基礎斯黛肥在《這才是判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准》一文中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新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雄也認為:「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自然生命強調長度,社會生命強調寬度,精神生命強調高度」。「學校要通過各種方法,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在學校里呈現出來,讓每個學生在和偉大事物相遇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找到自己,最終成就自己[1]。」而中學歷史教材描述、記錄和呈現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事物」,歷史課堂就是直接讓每個學生與「偉大事物」經常相遇的場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歷史課堂上相遇偉大的事物,歷史教師就首先必須具備全面的人才觀。因為每個生命都會有自己的光芒,即使是一隻笨鳥,上帝也為他准備了一根矮樹枝。這也是中學歷史課堂進行素養養育的基礎。第1,人才不再只是精英的專屬。當今世界既需要少數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大量做普通事的大眾化人才。任何人只要他遵紀守法,對社會有所貢獻,被這個社會所接納或需要,他就是人才。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分層培養,重點應該放在普通人才培養上;不能為了培養少數精英人才而讓大部分普通人才陪玩「高爾夫」。隨著4D工業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人人都是愛因斯坦,喬灌各擅其美,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不可缺乏的人才。喬木大材可以做高大上的棟梁,或桌椅板凳;灌木在社會上同樣不可缺少,可以綠化這個世界,改善人類所需要的空氣;也可以減少霧霾;還可以制葯,或製成黑粗茶或普洱茶。當人們把喬木製成棟梁之才時,灌木黑粗茶也會因為收藏時間長而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寶貝。因此,當今的教育必須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走向「素養」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讓教育不再只是為培養少數幾個精英分子服務,它必須面向所有學生,為所有學生的成長和提高他們素養提供「有機肥」。第2,大眾教育時代的來臨,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基礎化、通識化和大眾化。這種普遍化的大學教育,已無法為學子們提供「超額利潤」,知識已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了,也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階梯。從概率上講,社會所認可的世俗成功,往往只是少數人的成功。事實上,現在的高考早已不再是選拔幾個精英分子了,大學也不僅僅只是培養少數幾個頂尖人才。當大多數人都有機會讀大學時,中學歷史教育就必須要服務於廣大平凡之輩的人性與成長,以良好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坦然面對生活挫析與苦難,培養平凡、平談、平坦、平靜、平常甚至平庸的幸福快樂人是今後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常態,不歧視甚至要鼓勵學生成為幸福的普通人,歷史教育不但要為精英服務,更要為平常人服務。第3,健康、普通而幸福地活著也是人生的成功。為了成功而折壽,或變成了高學歷而野蠻的人絕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養育人格,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幫助他們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而不單單是世俗是認可的陞官發財,或事業有成。「三平兩健康(三平是平淡、平凡、平常,兩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是一種成功,是一種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成功。當學生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遭遇命運的反復無常或不公平時,他能笑著說:我依然能保持著美麗的心靈,繼續追求著做一個善人、好人,因為歷史讓我對未來不再恐懼!第4,適當與適度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才是最好的教育。過去,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基於知識的貧乏和知識對改革開放的重要,人們對知識十分渴求,如同一個人要解決溫飽一樣,中國初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應試教育成為了學生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唯一追求,白加黑(白天加黑夜),橫七豎八(每周課程表橫著看七天,豎著看每天八節),爭分奪秒,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多的知識。殊不知,當教師的知識傳授過度或熱衷於滿堂灌的時候,學生知識過量攝入如同吃得太飽一樣,容易成為不諳世事的書獃子,容易導致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下降,嚴重擠壓學生未來發展與提升空間。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能力」決定一切,能力解決一切,能力證明一切,全社會形成了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制。如果一個人的能力不大,或無法精英化時,他所接受的教育與培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對精英化人才的過度關注與培養,事實上侵犯了其他非精英人才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力,重點中學、重點班的設置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體系,歷史教育都沒有權利強行占滿學生的全部時間和空間。的確如此,成長期間,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但這個主要目標不是學生成長的全部,要給他們留足自我反芻與成長的閑暇時間與活動空間,讓他們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發展作好充分的准備。真正的教育既要為學生成長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又要他們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2.用良知點燃課堂:歷史教學能讓學生習得終生受用的素養「素養是教化的結果,是自身努力、環境影響的結果,由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思想、品性、知識、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進人生命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就是核心素養[2]。」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由遺傳、環境、社會來決定的,其中的學校教育對個人素質的形成起了關鍵性作用,而這種關鍵性作用又主要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和它的核心素養中,多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共同組成與形成了學生個人的素質。當學生走向社會時,他們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也許早就忘記了,但他們學歷史時所形成的核心素養卻讓他們終生受用,他們與哪些沒有學過歷史的人在素質方面、特別是情商方面就是有不一樣的表現。因此,歷史學科在養育學生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核心素養即是「時空邏輯、史料實證、發展眼光、多元聯系、客觀評判、置身理解」等六個方面。讓學生在今後的人生中,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能時時、處處、事事具備「基於時空與實證、立足發展與多元、善於理解與評判」的價值理念與素養[3]。(1)時空邏輯。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與地理條件下發生。歷史時空觀具體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時間邏輯與空間邏輯,通過分期、分段、分地域、分國家、分民族的方式來描述和認識人類過去的發展。並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考察與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時空邏輯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認識任何事情都是建立在時空基礎上的,這是學生未來做人處事的基礎要求。二是時、空、事三者共生相機,歷史事件一定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中,過去的時空,一定有很多我們已知和未知的事情發生了。時間到了,空間也具備了,我們就應該做完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要理解世間有很多事情不能錯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三是要善於把握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意義是完全不一樣,效果和影響也可能是絕然不同的。四是掌握事情發生的、發展乃至整個進程的具體時間和地理環境,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因素,建構起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及因果關系,並能正確理解事物的變遷、延續、發展、進步等意義,正確對待自己人生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或對整個社會的人和事都能做出正確而且合理的解釋與恰當相處。(2)史料實證。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人文社會科學。任何歷史結論與評判都必須基於真實的、可靠的歷史史料,論從史出,證由史來。自覺養成以史料為依據的證據意識,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孤證不立。能夠把有價值和意義的史料作為論證歷史結論的證據,形成歷史論證的實證意識。史料實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史料實證至少能夠養育學生在今後的人生與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形成自覺的實證意識,學會如何搜集、選擇和使用各種信息,並養成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的習慣,並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比對判斷信息能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二是不僅要善於搜集信息,還要善於判明它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史料來源要具有廣泛性,以客觀的態度辨析史料可靠性和史料價值,准確判斷所選史料的價值,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形成較高水平的實證意識,並能從信息中形成新的問題,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敘述和情感態度。四是學會在論證過程中注重邏輯推理;論證過程嚴密,結論必須是建立在真實客觀的史實基礎上的,只有史實史料真實了,結論才可靠。五是虛假或偽造的歷史培養不出善良與誠實的公民,達不到憑證據說話和理性處事是公民社會這個基本要求。只有真實而崇高的歷史才會讓我們擁有走向未來的信心。(3)發展眼光。人類歷史是永無止境地向前發展的,任何人、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在中學歷史教學任務中具體體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線索、變化和發展的基本情況,辯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形態,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潮流。發展眼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對歷史進程中變化、延續、繼承、發展的總體把握能力和具體辨明歷史發展變化基本形態與類型的能力。二是人類歷史是發展變化的,是在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前行的;它不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即便是歷史有停滯或後退現象,那也只是發展過程中的暫時曲折。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歷史學科知識的延續、變化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了只有具備歷史發展變化這個宏大的視野,才能准確把握歷史發展和自己未來發展的總方向和總趨勢。三是理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差異性與演進的關聯性,明了不同時代之間、過去與現在的共同點與區別,以及歷史的傳承;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的借鑒性與現實性。(4)多元聯系。歷史不但是發展,而且聯系是多元的,這種多元聯系往往表現在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具體性與特殊性之中。歷史的多元聯系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多元聯系既體現在民族、國家、地區之間;又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宗教、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也體現在社會中每個個體存在的不同經歷、想法、信仰與態度。了解人類歷史在各個地區、國家、民族以及各個領域的多樣化發展情況及縱橫聯系,需要我們精準把握和認識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多元聯系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學生未來的人生和所處的社會,與我們學過歷史一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有機關聯,多樣性、復雜性、具體性、特殊性不但常常表現為內外聯系,如縱橫聯系、古今聯系和中外聯系等。二是學會從整體關注、把握和解釋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系,不能單一的、獨立的、分散的看待事物。三是具備歷史發展存在多樣性與多元選擇的觀點,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和趨勢,也要看各個文明之間的獨特性、交融共進及相互影響。四是重視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聯系,立足現實,追溯歷史,研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五是善於把各國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發展大背景中進行綜合考察,也要善於挖掘各國文明的影響與價值,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服務。如政治文明中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經濟文明中的「社會公平、整體效率、可持續發展」,精神文明中的「寬容、妥協、尊重、欣賞、開放」等。(5)客觀評判。秦暉認為:「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解釋,去解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去解釋,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4]。」冀朝鼎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一書自序中認為:「新的經驗會導致新的歷史見識,而根據新的見解,又可以闡述新的問題,可以重新審查新老論據,可以從大量似乎無用的資料中挑選出頗有意義的事實來。因此,歷史必須不斷地加以再寫,才能滿足各個特定時代中人們的需要,再寫歷史是人類為駕馭歷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歷史過程的每一轉折點,這一任務都變得特別迫切。」克羅齊也認為「從觀念形態上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以上三位賢哲告訴我們這要樣一個歷史規律:每一代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經驗來看待歷史和重新解釋歷史。對歷史,一代有一代的經驗,一代有一代的解釋。歷史評判是建立在對史實的掌握、理解、解釋的基礎上的,任何歷史敘述實質上是對過去的闡釋與評判,不僅包括史實的描述、整理、組合,也包括敘史者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如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同人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是不相同的,是多元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也有可能不同。客觀評判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就主要表現為: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闡釋,辯明導致歷史解釋與評判不同的原因;能夠對史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判斷,全面客觀地論述歷史問題;能夠運用正確的史觀,全面清晰地論述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不能預設結論進行推理論述,要麼一否到底,缺乏必要的敬畏與溫情;要麼頂禮膜拜,滿是盲從與妖媚。溫情敬畏、折中持平、嚴厲譴責等都可以是自己的觀點與結論,但這種結論或觀點不能是先預設好的,嚴重違背論從史出的研究邏輯。客觀評判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歷史評判必須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史實基礎上的,歷史不是勝利者的宣言書,也不是失敗者的墓誌銘,它因真實而崇高。在課堂上,我們既不能神化、聖化、美化、正統化、維新化、妖媚化歷史,把他捧得縮地戡天;也不能醜化、矮化、僵化、妖魔化歷史,把它罵得天誅地滅。二是立足於當代社會需要,置身當時歷史情境,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正如史學大家袁偉時所說的那樣:「現實環境也會刺激歷史研究者的思考,影響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對史料的選擇和分析。」三是接觸不同的史料的歷史敘述,理解別人的歷史評判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手段和不同方式形成對歷史的解釋,並探究其意圖,客觀評價各種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為什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體系會導致不同的評價。四是通過對歷史進行實事求是的闡釋與評判,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是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評判,讓本質性的認識成為歷史教學的靈魂與學生成長所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這也是學生通過客觀評判歷史獲得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性的養育。(6)置身理解。置身歷史理解是指歷史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歷史理解的認識過程。前者以史料為主,後者以歷史概念、歷史范疇為主;後者以前者為基礎和內容,後者是前者的理論再現;兩者不能等同,後者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了客觀的歷史理解;後者反映前者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與認識,它主要體現在客觀解釋歷史、寬容歷史、認同歷史之中。置身理解具體表現為:能夠理解各種歷史敘述的內容含義與要點;能夠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實,對歷史形成合理的想像與理解;認同並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動機與效果、偶然與必然。這種建立在歷史解釋基礎上所形成的歷史認識,不但是中學歷史的靈魂,更是學生成長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置身理解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將歷史放置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考察、闡釋與理解,設身處地理解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二是讓思維回到歷史現場,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性質、影響,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三是從歷史的角度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不能用現代人的價值觀或標准苛求於古人;從而分析概括出事物的特徵、性質、意義和影響。四是理解是基於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反過來,歷史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有助於養育上述「三觀」。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不僅是機械傳遞人類自己的記憶,更重要為當前社會發展提供歷史經驗教訓與人類共同追求,為社會個體提供成長養分與人生啟示。五是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六是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與胸懷。3.心中時常有風景:歷史教學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並特別強調它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是新一輪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和導航儀。歷史教育的本質是養育人格,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提前准備好從事各種職業或事業所要求的素養基礎,盡量避免德不配位。當一個人智商不夠、能力不強時,超強超足的情商、品德和素養都可以彌補其不足,同樣可以讓他事業成功,人生幸福。但是,當一個人智商超高、能力超強而情商、品德和素養嚴重不足時,高智商和超能力根本無法彌補德行和素養缺陷,人生很難獲取巨大成功,容易遭遇各種障礙,甚至毀滅性打擊。因此,中學歷史要善於挖掘、制定、落實每一個歷史知識的素養目標,讓它們為學生成長服務。第1,挖掘與制定素養目標不可缺失的觀念:以素養養育為核心的中學歷史教學目前存在六大問題:一是對歷史教學素養概念的認識和界定搖擺不定。二是對每個或幾個歷史知識點素養目標的制定含糊其辭。三是對歷史的解讀與認識是一知半解,或過度解釋。四是圍繞素養養育核心目標的教學設計是兩張皮。五是價值觀引領容易扭曲變形。而當前我們的歷史課堂主要是存在第六大問題:課堂以展示教師的優秀為主,遠離以學生為核心。課堂教學中表演的豐富性、游戲比賽與講故事的靈活性、繪畫演講與對話的新穎性等都是用來佐證上課老師的卓越,而不是用來服務學生的。不斷讓課堂來展現上課教師的幽默風趣的語言、超群的專業技能、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手段等,讓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中的配角。學生之間的同伴交流與合作也主要是為襯托老師而做秀,課堂的討論、合作、思考和多姿多彩的活動只是為了製造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假象。即便是這樣的做秀也被嚴格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以不影響展示教師的優秀為目的。學生的討論與真正意義上的探究都是蜻蜓點水,始終處於變相的被壓制狀態;深度思考與思維發展更是淺嘗輒止。上述這些不良現象在各級各類優秀課、示範課、比賽課中表現得更加嚴重。正是基於當前的歷史教學現實,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必須具備幾個不可缺失的觀念。其一,學生是一切素養目標的最終目的,是歷史課堂的出發點和根本所在。養育學生素養、為他們成長提供合適的營養是中學歷史課堂最主要的目標和功能,基如此,歷史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歷史教學內容的恰當選取、歷史教學流程的合理編排、歷史教學評價的選擇與使用等都必須建立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基礎上。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知識構建與技能訓練、能力培養與個性形成、合作競爭與交流互動等都是所有學生的事,人人有份。歷史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效能是既能讓學生廣泛參與,又能學生滿足個性需求。其二,素養目標對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起著指導、引領、輻射作用,是學科素養目標的上位目標,是建立在「目」基礎上的「綱」。知識與技能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培養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決定方向;進一步簡言之即是「知識產生力量、價值觀決定方向」。過去,知識立意與能力培養是學生的整個世界;但知識與能力也如同喂養孩子的母乳,開始不吃,成長會受一定影響,但如果一直吃下去,就一定會精神營養不良。現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已從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走向更為本質的素養體系。因此,再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都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或主旨,課堂一切的主旨是學生的需要與對他們成長的養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永遠只能附從學生素養養育的需要。沒有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的歷史教學課堂,只要它符合上述要求,同樣是精彩的課堂。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再精彩,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傳播手段,是以服務課堂、服務教師、最終服務學生為主旨。萬千課堂,唯此為大。其三,評價一堂好課的根本標準是對學生素養養育程度的高低或是否適合。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可以展示教師播音員般的普通話、幽默風趣的語言、前沿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學理念、淵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靈活豐富的教學策略、獨特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也可以展現整堂課的豐富性、靈活性與新穎性,讓教學有難度、思維有高度、發展有長度、拓展有寬度。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上述所作所為都必須以養育學生素養為中心。基於學生成長需要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朴實簡約重於奢華花哨、內容效果重於形式氛圍、價值導向重於知識能力、素養養育重於考試分數。如果基於學生的素養目標無法成為歷史課堂教學中雄居山頂的導航塔,或被嚴重弱化和邊緣化的話,本該簡約而養育人生的歷史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在繁瑣、雜亂的人灌或機灌面前無所適從。同時,中學歷史課堂還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堂課的功能無限放大,嚴重擠壓學生成長與養育的時間、自主發展的空間。高效不等於容量大,好課不等於目標多。適時、適量、能夠讓大部分學生吸收和消化才是最理想的課堂容量追求。確定一二個教學目標,解決一二個教學問題,運用一二個教學策略,傳授一二個學習技巧,完成一二個教學任務,養育些許人生素養。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是以養育學生素養為核心,教學容量簡約而不簡單;教學活動適度而不紛繁,不能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手段可以豐富多彩但不能變人灌為機灌,更不能眼裡只有優秀生而沒有全體學生。其四,歷史基礎知識是能力培養與價值觀養育的基礎,「任何認識和結論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堅實的史實之上,從歷史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沒有歷史知識作為思考的原料和進行比對的參照,也不可能真實、准確和有實效。從歷史素養的高度看,歷史知識既是具體的,也是整體的,既是獨立的,也需要前後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逢,既要保證知識的完整和獨特,也要對它進行消化、加工、提煉[5]」。高中歷史學科的課程標准和高考考試大綱均對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作了明確的規定。如高考大綱規定了28個一級知識點,90個二級知識點。如果沒有歷史基礎知識作為媒介與依託,學科能力培養與學生人生養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❻ 歷史的現場感是什麼
看槐肆渣你說哪方面
一般指通過文字、圖片、歷史物件想像的場景 和語文中常提到的使讀者身臨其境差不多鉛悄
有時候也指符合歷史事實的場景雹漏 比如拍電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