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陽縣有什麼名人
1、陸仲遠
陸仲遠(生卒年月不詳),江南有名中醫。明初,行醫至青陽,愛九華風景,遂移家遷居 青陽姑溪。學識淵博,精通中醫理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四鄉登門求醫者,每日數以百計 。精心研究讀唐思邈的《千金方》,逐一臨床實驗,經過長期實踐,寫成《千金聖惠方》傳世。
2、羅尚忠
羅尚忠 (1584-1627),字孝可,號心華,青陽(今安徽省青陽縣杜村)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中進士,先後任浙江平湖知縣、江西建昌知縣。他為官清廉,惠政愛民,任內,曾捐俸置田,建義倉,以周濟貧民。以政績遷升戶科給事中及刑科、兵科給事中,其間,曾13次上疏彈劾宦官魏忠賢罪行,有《請補建文君謚號》、《恤蔭孫過諸臣》、《保楊漣》等疏奏(載《皇明通志》。後晉升太常寺正卿,並先後任江西鄉試、禮部會試考官。天啟七年(1627),奉命出行,途中猝然病逝。
3、章允賢
章允賢(1503-1549)字海愚,乳名勤龍,安徽青陽縣二十都(今酉華石安)人。嘉靖八年(1529) 年進士,會試壓魁。歷任江西貴溪,河北成安知縣,以廉正愛民著稱。後升禮、吏二科左右給 事中。秉性剛直,不畏權貴,屢次上疏檢舉貪官污吏,曾上書彈劾武定侯郭勛及都御史胡守忠 擅權違法罪行,均被採納,使郭、胡受到嚴懲。曾因監修九廟有功三次獲「御贈」,並賜宴朝天 宮。後因直言觸犯嘉靖帝,被罷職。著有《諫議集》行世。
『貳』 姓梁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如下:
1、梁鵠
大書法家梁鵠,他的作品受到曹操的喜愛,並且寫詩加以稱贊。梁鵠,字孟皇(也有記作孟黃,與《襄陽記》中記載的「梁孟星」應為同一人),生卒年不詳,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東漢末年至曹魏時期著名的書法家。
少好書,受法於皮岩櫻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初舉孝廉為郎。光和元年(178),入鴻都門學,出任涼州刺史,後入朝提升為尚書。時值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梁鵠奔赴荊州(今屬湖北),投歸劉表。建安十三年(208),荊州破,梁鵠復歸曹操,被待為上賓,授以軍假司馬,使在秘書以勤書自效。
『叄』 池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關於池州市歷史名人:池州市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北臨浩盪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
全市生態環境良好,經濟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
文化積淀深厚。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州府建制以來,池州已有1380多年歷史,其間人文薈萃,佳話連篇。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此外,還有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飛、朱熹、陸游、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被稱作"千載詩人地"。
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九華山,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煙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
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
生態環境優美。
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沖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
境內有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著"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汪老液56%以上。
區位交通良好。
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里,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池州港是長困物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船舶,目前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即將動工,並且正在籌建九華山旅遊機場。
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路。
物礦資源豐富。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葯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特種水產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
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葯材就有1300多種。
已探明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餘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采方便。
旅遊特色鮮明。
池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勝地。
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色秀美,同時有著燦爛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廟、僧尼的數量上居冠,特別是自唐代以來已有15位大德高僧含賣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為海內外佛教史上的奇跡,正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大歷山、溶洞群、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和珍貴的貴池儺戲、杏花村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
境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正成為森林旅遊、生態觀光、漂流探險、科學考察的新熱點。
經濟蓄勢待發。
池州是一個撤地設市才三年的年輕城市,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很大。
我們將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生態資源,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第一要務,優化環境,改革創新,加快發展。
歡迎來池州投資興業!歡迎來池州旅遊觀光!
再具體到每個人,你可以進下面的網頁仔細看!
://czdmw/%CE%C4%BC%FE%A1%A2%B8%E5%BC%FE/%B3%D8%D6%DD%C8%CB%CE%C4%A3%A8%C0%FA%CA%B7%C3%FB%C8%CB%A3%A9.
『肆』 池州的名人
1、梁紅玉 (南宋抗金女英雄),原籍安徽池州,首粗備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
2、杜荀鶴,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縣)人,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
3、許世英,安徽省至德縣(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人。19歲中秀才,光緒23年(1897)以撥貢生選送京師參加廷試,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發刑部主事,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4、周馥,安徽至德(隸屬於安徽省池州市)人,周馥初為李鴻章文牘,在北洋海軍、武備學堂、天津電報局及開者毀平煤礦創辦過程中均有作為,是後期洋務運動實際上的操盤手。
5、姚依林,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人,曾用姚克廣一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伍』 歷史上著名的池州事件,是如何發生並造成哪些結果
從李秀成《自賣汪激述書》中可知,因東王楊秀清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經常藉助“天父下凡”開欺負同僚,乃至天王都被威脅杖責。為此,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等便聯合起來一起對付東王,組成戰略同盟,共進退,“北與翼密,誅殺東王及兄弟仨,原清、輔清,其餘皆不得多殺”。可惜,洪、韋、石等三人同盟並不牢固,洪秀全玩“借刀殺人”,未能在事變爆發時出來頒布詔書,承認事變合法性。如此一來,本是奉詔勤王的韋昌輝卻成了“亂臣賊子”。盟友石達開先是躲在武昌不回,後則斥責自己濫殺,北王處境被動,只能一殺到底,最終將自家性命賠了進去。天京事變爆發,2萬余精銳死於內斗,兄弟之間自相陵搜殘殺,太平天國元氣大傷,這鍋,北王韋昌輝是背定了。但是,天京事變並未結束,而是延續到1859年之“池州事變”,兄弟之間再次反目成仇,造成之後果更加嚴重。
綜上所述,1859年“池州事變”爆發,韋俊、陳玉成、楊輔清等反目成仇;這是天京事變之尾聲,是兄弟之間繼續自相殘殺之悲劇。究其原因,天王洪秀全不能主持公道,穩定人心,搞好內部團結是關鍵;陳玉成、楊輔清等同僚咄咄逼人,公報私仇,不顧全大局是其次。如此,太平天國亂成一鍋粥,只能走向滅亡。
『陸』 安徽東至縣出過那麼名人
1,丁常青
丁常青,男,1973年出生於安徽池州東至縣,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棒球協會青少部副主任、安徽省青年創業者協會副會長、北京池州籍同鄉獎學助學基金監管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貝盟國際建築裝飾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
2,王恆
王恆,1983年12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2010年受邀上海世博會,參加生命陽光展示館活動,向五大洲朋友現場展示中國書畫藝術;200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廣告系藝術設計專業,入選中國大學生年度百強人物。
3,馮永利
馮永利,出生於安徽東至,影視製片人、出品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安徽電影電視評論學會執行會長,代表作品《大餅的莎士比亞》、《天堂的禮物》、《拳來拳往》等。
4,沈傑松
沈傑松,字松子,號黃山松,齋號松雲軒,安徽東至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青年實力派書畫家。
5,朱峰
朱峰,出生於安徽省東至縣,中國大陸知名青年男演員、製片人。職業歌手出身的朱峰,曾榮獲第三屆全國金號獎青年歌手大賽通俗組冠軍。
『柒』 池州被譽為「千載詩人地」的詩人是誰
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歷史名人曾先後任池州刺史、知滲源府,李白、蘇軾等眾多文人雅士都曾駐足尋芳,留下了笑旁千餘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叢升態篇,為池州贏得了「千載詩人地」的美譽。
網路搜索
池州點搜網
『捌』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
1.馬援:老當益壯 平定叛亂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楊凌西北)人。馬援一生,主要功績有三件:二定交趾、助破隗囂、撫平羌亂。如今2000年過去了,留在當世的,桂林有座伏波樓,湘西有座漢伏波將軍廟,扶風縣有伏波祠。而在馬援墓之東西,各有一個伏波村。
2.蘇則:體恤百姓 鄙視佞臣
東漢名臣蘇則自幼品德端正、操行優良。當時正值東漢末年,朝廷動盪,叛亂頻發,蘇則立志報國濟民,無論鄉里推舉他出仕,還是州郡徵聘他做官,他都推辭不就。
一日,董昭跟蘇則同席議事,董昭睏倦,順勢枕在蘇則腿上休息。董昭先為袁紹效力,後來投奔曹操,蘇則看不慣他一臣事二主的行為,便不願與他為友,直言:「蘇則之膝蓋非佞人之枕也!」
3.段秀實:正直不阿 精忠報國
唐玄宗後期,政治日益腐化。境外東突厥、大食國等時有侵擾。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唐軍遠征大食國,結果大敗。正當全軍要潰敗之際,段秀實向副將李嗣業大呼:「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而陷眾,非仁也。軍敗而求免,非丈夫也。」 李嗣業聽到後倍感慚愧,便和段秀實收拾殘兵,退還安西,減少了唐軍的損失。
4.吳玠 吳璘:守衛川陝 抗擊金兵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西北抗金戰場上活躍著一對兄弟,他們驍勇善戰,打得金兵聞風喪膽,終不敢入侵四川。這兩兄弟就是吳玠和吳璘。在寶雞人心目中,吳玠吳璘有膽有謀,拚死保衛國家,是當之無愧的抗金英雄。
5.南宋愛國重臣王剛中
王剛中自幼酷愛讀書,以博覽強記聞名鄉里,後跟隨兄長王必中進高陽書院攻讀,研究經史文學。青少年時代即與同鄉羅鞏(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以藝文稱雄一方,20歲時,他參加鄉校考試,名列第一,與羅鞏同選為饒州貢士。
紹興十五年(1145),剛中又與羅鞏同登進士。據說,剛中在集英殿試對策時,「不識忌諱」,淋漓慷慨地抒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對略雲:「法祖宗厚風俗,願事事以太祖太宗真宗為鑒……」高宗趙構贊賞,稱他是「可謂練達故事者矣。」親擢為進士第二名,授秦國推官。
(8)池州有什麼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馬援平定外亂鎮守邊關,蘇則諫言君主憐惜百姓,段秀實為國效命捨身取義,吳玠吳璘兄弟守土有責抗擊金兵……自古以來,西府大地上,從不缺少愛國愛民的忠臣良將,他們把個人前途與國家、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甘願為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赴湯蹈火,留下了一個個正義的身影,也留下了一串串動人的故事,值得後世去紀念、去弘揚、去學習。
網路-愛國主義歷史人物故事100個
『玖』 都昌十大風雲人物
江萬里(1198-1275),字子遠,號宴塵檔古心,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自幼神雋穎異,少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度宗即位,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秉性峭直,力主抗元。咸淳九年,予祠。元兵至,為游騎所執,後伺機脫歸。元兵攻破饒州時,江萬里率子江鎬等投水殉國。著有《宣政雜錄》。
江萬里是都昌縣宋代的傑出人物,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熱衷教育 創辦書院
江萬里與朱熹一兄早樣,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生熱衷於教育事業,熱心於創辦書院,倡導教育為本,人才當先,獎掖後學,不遺餘力,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他曾游學三所著名的學校(白鹿洞、東湖書院和太學),創辦過三所著名的書院(白鷺州、宗濂、周程),又兩度出任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行政長官——祭酒。他是廬山白鹿洞書院的學生,為朱子的三傳弟子(朱熹——林蘷孫——江萬里)。更與元初白鹿洞山長、都昌陳澔是表兄弟,陳澔之父陳大猷,是江萬里的舅父,而陳澔是朱子的四傳弟子(朱熹——饒魯——陳大猷——陳澔)。
江萬里老師林蘷孫,字子武,號蒙谷,福建古田人,為朱熹掌白鹿洞書院時門人。」黨禁起,學者更事他師,惟夔孫從熹講論不輟。」著有《書本義》、《蒙谷集》等書稿傳世,是個氣節不屈,學識不錯的學者。林約在嘉定年間中期在白鹿洞講學,江萬里即在此時受業於林,時間兩年左右(嘉定八年至十四年之間)。江萬里後又游學南昌東湖書院,時間一年有餘。到嘉定十四年(1221)時,江萬里才離開江西進入臨安太學讀書。學生劉辰翁記雲:「先生生慶元戊午,遭偽禁之世,父師竊竊傳習朱氏,處白鹿,游東湖,所交多考亭門人,出入端平諸老。」青年時的江萬里已名聲在外,宋理宗趙昀為太子時,「書其姓名於幾研間。」江萬里高中進士後,首任即為學官——池州(今安徽貴池)教授。後又出任秘書郎兼庄文府教授,著作佐郎兼沂惠王府教授,成為皇族子弟的老師。
嘉熙四年(1240),江萬里知吉州兼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公事,即在贛江邊上的白鷺洲傍仿白鹿洞建制創立書院。先立文宣王廟、欞星門,又建六君子祠(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和朱熹),築雲章閣、道心堂、萬竹堂、風月樓、沐沂亭以及齋舍、庖廳等,復又置田、聚書、授徒,並抄錄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江萬里還懇請宋理宗御書匾額以贈。後山長歐陽守道記曰:「先生親為諸生講說,載色載笑,從容水竹間。」諸生「忘其為今太守,古諸侯。」其「有意於成就後進者,使之親已如此,此所謂猶父兄之於子弟也。」《白鷺洲江文忠公祠堂記》中說古心:「其為吾州四十有三,聲名德業,高邁前聞,故能創鷺洲如白鹿,深衣入林,媚映前後,不無醉心名理……縉紳德之,吏民憐之,悍卒化之。」江萬里在《聘堂長書》中也說:「某自入境以來,允惟教化,為政先務。」在這里他把教育提到為政之先的重要位置之上。
白鷺洲書院後來成為江西著名的書院之一,廬陵文風,亦為之大振。《白鷺洲書院》志說:「自文忠公創書院,而後制科飆舉,名碩雲蒸,幾宇內之半。」吉州士子投科考舉進士者多,入仕途當官者也多。白鷺洲自創辦之後,胡敬文、劉南甫、郭公度、歐陽守道、黃嘉等知名學者相繼被聘為山長,培養出了如文天祥、劉辰翁、鄧光薦、歐陽龍生、劉過、聶濟、聶吉甫、陳偉器、趙介如、汪華、倪鏜等愛國志士、愛國詩人。可以說,江萬里創辦白鷺洲書院晌亂開啟了廬陵文化鼎盛的新階段。
淳祐二年(1242),江萬里任江西轉運判官兼權知隆興府(今南昌),即府治望雲門(後改德勝門)外龍沙岡倡建宗濂精舍,復請宋理宗御筆賜額。同年,他又囑托南安知軍林壽在大余縣縣學之東興修周程書院(後改名道源書院)。江萬里還奏請朝廷旌表撫州金溪青田陸門(即陸九淵家族),奏稱:「撫州金溪青田陸氏,義居十世,閨門雍肅,著於江右。是為淳熙名儒文達、文安之豪,揆之令典,蓋表宅里,以厲風化。」開慶年間,江萬里兩度出任國子監祭酒兼侍讀,主管最高學府,負責天下人才培養與選拔。
為官清廉 敢斗權奸
江萬里一世經歷坎坷,既做過地方官、封疆大吏,又入主中樞多年。凡言官、監察官、參謀官、司法官,凡刑部、吏部、樞密院都曾干過,乃至參知政事、左丞相、進封南康郡公,入閣拜相,身處高位。但她始終謹言慎行,恪盡職守。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提撕薦進」,敢作敢當。政績斐然,口碑甚好。努力在實踐著自己的諾言:「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民眾「莫不舉手加額」為之慶幸。弟子文天祥認為他用人「以君子不用為我恥,以小人未退為已憂。」弟子劉辰翁也認為「先生閑居,其志念在國家,其精神在廬陵。」史書亦稱「問學德望,優於諸臣,議論風采,傾動一時。」
賈似道,宋末權臣,理宗賈妃之弟。因其姐受寵於帝,他有恃無恐,荒淫無度,把持朝綱,官至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度宗時,權勢尤盛,加平章軍國重事、太師,稱「周公」。他賄賂公行,群小齊進,朝政日非。《宋史•江萬里傳》稱:「萬里始雖俯仰容默為似道用,然性峭直,臨事不能無言,似道常惡其輕發,故每入不能久在位。」因得罪觸犯賈似道,江萬里被貶為資政殿學士奉祠,後又憤而辭職。度宗知江為人忠直,不顧賈似道中傷誹謗,揮淚予以挽留。後元兵攻襄陽,江萬里力主派兵救援,但賈似道陽奉陰違,貽誤戰機。江萬里痛哭不已,無可奈何,棄官歸隱於饒州芝山。
江萬里無論是做外官還是為京官均清廉自守,潔身自好,辦事不謀私利,出於公心。他曾賦詩明志:「萬里為官徹底清,舟中行止甚公明。如今若有虧心事,一任碧波深處沉。」又「去國離家路八千,平生不愛半文錢。蒼生鑒我無私意,莫使妖禽夜叫冤。」官能做到如此,確實難能可貴。江萬里還有一首《知螺江府勸農詩》寫出了勸課農桑,與民同樂,共話豐年的喜悅心情和熱切願望:「農豈猶需我勸農,且從人意卜年豐。喜聞布穀聲聲急,莫為催科處處窮。父老來前吾語汝,官民相近古遺風。欲知太守樂其樂,樂在田間歡笑中。」
忠烈滿門 慷慨殉國
咸淳九年(1273),江萬里出任湖南安撫使知潭洲,與弟子文天祥相會,師徒兩人情誼甚篤。文天祥仰慕江萬里之為人,比之為北宋范仲淹和司馬光。而江萬里則「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事之責,其在君乎?君當勉之。」把恢復疆土,抗擊元兵,挽狂瀾於既倒的願望寄託在文天祥身上。此次會見,對文天祥後半生影響甚大,也成就了師徒兩人共赴國難,千古流傳的佳話。江、文師徒均為書院生員,又都是朝廷重臣——丞相,只不過一為左相,一為右相,一個在南方赴水慷慨就義,一個在大都迎刃含笑犧牲,千古美談,何其壯哉。從白鹿洞到白鷺洲,從朱熹到江萬里到文天祥,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愛國思想、愛國情操的依承關系和發展脈絡。正如江西著名史學家姚公騫先生所題楹聯:「事業鑄千秋,白鹿導前迎白鷺;忠貞搏萬里,丹楹啟後育丹心。」
咸淳十年(1274),元兵大舉渡江,江萬里聞之,泰然處之,不走不逃。憤而怒曰:「大勢不可支,余雖不在位,當與國共存亡。」德祐元年(1275),饒州城破之日,正是江萬里率子侄多人投止水自盡殉國之時。朝野上下為之震動,國人志士無不致哀,文天祥更是哭曰:「星抒台衡地,斯文去矣休。湖光與天遠,屈注滄江流。」後張世傑收復饒州,宋恭帝為之輟朝哀悼,詔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謚號文忠。江萬里之門人後學,或追隨文天祥起兵,或與義軍轉戰南北,或為嶽麓書院諸生保衛潭州,或隱匿山林屢征不出,或就教書院終老林泉。
江萬里之曾祖江瑛(1134-1198),「質實而去華,倜儻而危義。門有蒯緱之客,倒履起迎;室無擔石之儲,輝金未已。居里著躬行之譽,傳家留手澤之書。」
江瑛子江璘(1150-1214),字師心,號儲山,隱居鄉間教書。「姿俊質純,以詩書抗門戶,後進多從之者。嚴訓諸子,並擢高科。」生子六人,江燁行三。
江萬里之父江燁(1176-?),號韋齋,執教書堂,「戶履常滿」。弟子」經其指授,多所成達。」後以薦辟入仕,先後任州學教授,縣尉、縣令,江東、江西提舉常平茶鹽司、大理司直等。生子五人:萬九、萬里、萬頃、萬金、萬合。
江萬頃(1211-1275),行三,字子洪,號古崖,自小嗜學,得父兄真傳,歷官縣尉,屯田郎官,干辦公事,知縣、知軍、提舉市舶司、知府、江西提舉常平、戶部尚書等。江萬頃在任上嚴於律己,清儉廉潔,「清節愈勵」,杜絕貪污受賄,「延見吏民,靡不歡欣。」又關心文教,講學書院。德祐元年(1275),萬頃赴饒州探望兄長,圖謀報國,不幸城陷被俘。元兵勒索金銀,萬頃無以滿足,復罵賊不絕,竟被肢解而死。萬里與子鎬、萬頃與子鐸均同日殉國,氣壯山河。
『拾』 關於池州的一些歷史
池州是個開發較早、歷史悠久的地區。
早在約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修養生息、辛勤耕作。1977年和1983年先後在貴池灌口鄉古石城舊址和里山鄉紅旗村出 土了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有兵器、錢范、生活用具、生產工具等),這些青銅器玲瓏別致,鑄造精美,具有長江流域的獨特風格,說明當時這里的人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
秦漢時期,這里的冶鐵、造船、鑄造等手工業比較發達。古石城是當時江南經濟較為繁榮的城鎮之一,同時也是水陸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是歷代屯兵之地。
永泰元年(765),唐王朝為了政治、軍事的需要,復置池州,移治於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開成、會昌年間(836--841),池州刺史在城東南湖中築翠微堤,開始了城內的建設。明正統十年(1440),知府何紹正費銀33000兩,修築府城(舊府址在元伯顏下江南時毀於兵火)。新城將近10里,開有6門,其中九華門樓3層,高6級,宏偉壯觀。後來知府陸崗、錢檟相繼建造百牙塔、清溪塔。雙塔凌雲對峙,彷彿府城衛士,城牆巍然屹立,猶如天然屏障。新府城充分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繁榮,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唐代以後,池州經濟繼續向前發展,茶、麻、桑等作為傳統經濟作物,不斷發揮其優勢,手工業產品也逐漸嶄露頭角,池州白麻紙在唐代被列為土產貢品。宋時,這里生產的紙質量較高,《東坡志林》上將「池紙」與「宣墨」並稱。印刷業也很發達,刻有《昭明文選》、《朱子語錄》等。近年在山西祁縣發現南宋紹興二年(1229)池州所刻朱寂《昌黎先生集考據》,印刷精美,為名貴善本。清代,建德縣盛產綠茶,名曰「朱蘭茶」,又名「千兩茶」,享有盛名。清光緒元年(1875)。歙縣人余干臣在堯渡街創辦「紅茶莊」,試制功夫紅茶獲得成功。數年後,余干臣將其經商中心移至祁門,故名曰「祁紅」,飲譽海內外。民國年間,今東至縣徐村竹編工藝品製作精美,曾作為中國民間工藝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展覽,為祖函贏得了榮譽。
池州人民不僅勤於耕作,而且敢於斗爭。在長期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為了保家衛國,他們同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南宋末年,池州是抗元重地,池州知州趙昂發,為抗擊元朝伯顏大軍,率領軍民,奮力守城,城破之後,全家自盡,後人為其立祠。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池州人民擁護太平軍,與之協同作戰,屢次擊敗清軍,太平軍曾在池州建立農民政權。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貴(池)秋(浦)東(流)地區,發生了三次農民武裝暴動:
1932年9-10月間,中共秋浦縣委在貴秋邊區發動和組織農民暴動,由於泄露機密而未成功。
1935年1月,中共貴秋東中心縣委以貴池鄭家村為中心,領導農民武裝暴動,歷時9天, 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太大而失敗。
同年9月,中共江南特委以高山為中心地帶,領導了貴秋東地區的第三次農民暴動。江南特委在紅軍獨立團的有力配合下,從7月開始,舉辦培訓班,培訓黨的幹部、積極分子和婦女幹部,召開幹部會、代表會和群眾大會,宣傳和發動群眾,組織暴動隊伍。中秋節這天,秋浦北山歐村2000多農民群眾,攜帶土槍、刀、矛、叉、棍等武器,進行示威遊行,附近地區農民群眾紛紛響應。一天之內,以高山為中心,東起貴池獅茅嶺,西至東流白水張家,南起秋浦雞頭嶺,北達貴池雞公崗的廣闊地區,5萬暴動群眾,沒收土豪劣紳財產,捕捉頑固分子,處決罪大惡極的反動地主。貴秋東地區的國民黨政權和地主武裝被摧毀。暴動勝利後,成立了江南特區蘇維埃政府及特區總工會、婦女會、青年團、互救會,領導人民鞏固勝利成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池州人民為趕走侵略者,打倒反動派而前赴後繼、英勇奮戰,,涌現出許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們的業績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1949年4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當家作主,池州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