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顧茅廬是什麼朝代
三顧茅廬是三國期間的故事,具體的朝代是 東漢末年。
『貳』 三顧茅廬的故事發生於什麼時期
三顧茅廬發生在東漢末年。
那個時候,劉備還沒有建立蜀漢,所以,還不是三國時代。
在那會,劉備到諸葛亮的草屋那,想拜訪諸葛亮,只可惜,諸葛亮當時不在家。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剛好諸葛亮在家裡睡覺,由於不敢打擾到先生。就在門外靜候。
後來諸葛亮接見了劉備,劉備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當下局勢,並且告知劉備要怎麼做。這也就是最著名的,隆中對策。
最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在四川那邊,建立了漢朝,歷史稱之為蜀漢,或者是蜀國。
『叄』 三顧茅廬的故事 出自哪個歷史時期主人公是誰
三顧茅廬這個成語很多人都是聽過的,現在比喻誠心實意的一再邀請別人。那麼三顧茅廬的故事,出自哪個歷史時期?主人公是誰?這個人在歷史上十分有名,他就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而他請的人則是蜀漢後來的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被劉備的誠心打動,於是就跟隨劉備一起開始征戰天下,先是在赤壁聯合孫權大敗曹操,後來又相繼奪佔了益州,漢中等地,並且擁立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至此三國開始正式形成,而諸葛亮也是蜀漢政權的第一任丞相,後來劉備在夷陵之戰兵敗去世,臨終前將劉禪交給諸葛亮輔佐,並還說要是劉禪無法輔佐諸葛亮可以自立,諸葛亮感念劉備的恩德,一直到死都是殫精竭慮,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現在大家不但了解了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還了解了相關的故事。這些都是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也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才可以一直流傳千古。
『肆』 "三顧茅廬"是出自哪個歷史時期
三顧茅廬出自東漢末年,故事是劉備三次光臨諸葛亮的茅廬,三請諸葛亮。
『伍』 三顧茅廬是什麼時候
問題一: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是公年什麼時候 建安十二年(207年)
三顧茅廬本為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卧龍崗上(今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4]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顧茅廬《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 三顧茅廬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南陽,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的宏偉藍圖,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茅廬對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卧龍崗上(今河南省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4]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顧茅廬《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 三顧茅廬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
問題二: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哪個年代 三國時
問題三:三顧茅廬在什麼時期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
問題四:三國時代的三兄弟的三顧茅廬是什麼時候 三顧茅廬
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識,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他出山輔佐.第一第二次諸葛亮都不在,劉備誠信求教.直到第三次拜訪時,才遇到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火燒赤壁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空城計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問題五:三顧茅廬是什麼時期 三顧茅廬發生在東漢末年,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城西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問題六: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哪個年代 三國時代,公元207年
問題七:劉備三顧茅廬前後共花去多久時日? 《荀子・儒效》中說:「《春秋》言是,其微也。」所謂「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並不是就人物和事件的真實記錄而言,而在於強調歷史敘事中所蘊含的價值判斷。如果說在歷史敘事中蘊含作者價值評判的方式還只是「實錄」、微言大義;那麼在文學敘事中一方面作家的價值評判更加地顯露,另一方面借著文學虛構的空間,作家把自己的、時代的審美趣味帶了進來。在《三國志》(卷三十五)中,「三顧茅廬」的故事中「三顧」只五個字,「凡三往,乃見」。而《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中,對劉備司馬徽、徐庶見劉備也是直白明了。而同樣「諸葛亮出山」的故事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卻是一波三折、懸念叢生。毛宗崗評點《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中說:「孔明乃《三國志》(即《三國演義》)中第一妙人也。讀《三國志》者,必貪看孔明之事。乃閱過三十五回,尚不見孔明出現,令人心癢難熬。」從第三十五回至第三十八回,羅貫中為寫諸葛亮出場不惜繁復鋪墊。寫諸葛亮先寫劉備南漳遇司馬徽得知有「伏龍、鳳雛」,寫徐庶夜訪司馬徽,又寫徐庶狂歌於市遇劉備為劉備所用;寫曹操用計囚徐母,寫徐庶回馬推薦諸葛亮,又寫司馬徽推薦諸葛亮。經過這一系列波折,劉備心中對諸葛亮的選擇幾近無可替代,方才有了三顧茅廬。這是情節的波折,而在細節上羅貫中更是層層暗示。我們可以對比《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關於司馬徽、徐庶薦諸葛亮的敘述: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架顧之。」從劉備意欲讓徐庶攜諸葛亮來見,到三顧茅廬,歷史對這個心理轉變的敘述是空白的,羅貫中填補了這個空白,而且填補空白的方式達到了鋪墊和製造懸念的效果,可謂精彩。例如劉備遇牧童,牧童信口道出「徐庶」、「龐統」,而劉備問「伏龍、鳳雛」、問夜訪的徐庶,司馬徽卻只道:「好!好!」正如毛宗崗所說:「玄德自言伏龍、鳳雛之後,不知伏龍、鳳雛為誰,刻刻以此關心,處處以此猜測。」[1]這實際上使得劉備在心理上更加趨近諸葛亮,而更重要的是這種懸念的設置反映出了作家的藝術自覺,「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羅貫中『據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好尚』(高儒《百川書志》),創作了《三國志演義》這部歷史演義的典範作品。」[2]而比起「凡三往,乃見」,羅貫中寫「三顧茅廬」也實在讓讀者不省心。「一顧」時,劉備聽得童子說諸葛亮出去了,「蹤跡不定」,「歸期亦不定」,失落欲回,卻見一人舉止逍遙,以為是諸葛亮,沒想到卻是崔州平。「二顧」更為精彩,劉備先遇二人對歌,歌意清高,以為諸葛亮必在其中,不料卻是石廣元、孟公威;童子說先生在堂上讀書,又見「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大幅對聯,又忽見一少年擁膝而歌,想無疑是諸葛亮,但卻是其弟諸葛均;後見黃承彥雖沒有如此緊張的氛圍,然而卻也是一折。毛宗崗說這是「玄德望孔明之急」,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卻實在是小說製造懸念的需要。「三顧」中所謂「曲折武夷」(毛宗崗語)也可以做這兩方面的解釋。羅貫中在塑造懸念的同時,塑造了三類人物,或者說三種生活態度。毛宗崗評點第三十七回中說:「水鏡之薦孔明,與元直之薦孔明,又自不同。元直則相告相囑,唯恐玄德之無人,唯恐孔明之不出,是極忙極熱者也。水鏡則自言自語,反以元直之薦為多事,反以孔明之出為可惜,是極閑極冷者也。」極忙極熱、極閑極冷,這便是兩種生活態度,《三國演義》「三顧茅廬」故事中這兩種生活態度時時......>>
問題八:三顧茅廬的具體事件。人物。時間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
劉備 諸葛亮 門生 關羽 張飛
三國時期
問題九:三顧茅廬是什麼朝代 東漢末年
(註:根據歷史所述,三顧茅廬的時候劉備軍團還沒建立蜀國,三國是從公元222才真正形成
220年 1月曹操病亡。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 4月劉備稱帝。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孫權稱吳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