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川有多久的歷史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兩個國家:一個是在今川西地區,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另一個是在今川東地區(包括今重慶市),由古巴族為中心建立的巴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巴蜀」。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宋置川陝路,後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元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轄區內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清為四川省,並對川、滇、黔3省省界進行較大調整,基本確定了現在四川的南部省界。
民國時期,今四川西部分治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劃歸四川。1997年將四川分為今重慶直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
自古以來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經濟條件,使四川成為中國經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據考古證明,舊石器時期今四川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在距今4000~5000年時期,成都平原地區是長江上游區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是古蜀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農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很早興起,使歷史上四川的農業、冶金、絲織、建築等都得到一定發展。 遂寧市歷史、人文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恆溫平蜀後,罷德陽郡,並於德陽縣東南置遂寧郡,取息亂安寧之意,遂寧由此得名。遂寧歷來是川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東川巨邑」、「川中重鎮」、「小成都」之稱。東晉以來,曾為郡、州、府、縣、地區和地級市治所。建國初期,即為遂寧專署所在地,轄遂寧、蓬溪、射洪、三台、鹽亭、中江、安岳、樂至 和潼南九縣。1958年10月並入綿陽專區。1985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至於有關 觀音姐妹的就不太清楚了
『貳』 井研的歷史變革
歷史沿革
井研縣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井研,山川秀美,人傑地靈。行政區劃圖宛如一隻蹦躍的幼獅。境內蒼雄神奇的龍泉山麓,蜿蜓幽曲的茫溪河流,燦爛的歷史文明孕育其間。唐宋年間,井研就是蜀中鹽絲產地,為近代深井技術先河——「卓筒井」的發祥地之一。滄桑千餘載,人才輩出,有「人物媲於上州」的贊譽。 漢置井研鎮。井指鹽井,研為精美之意。一說因縣有鹽井,而鹽井之利出於心計,取鹽井研凈之義。 1997年,井研縣面積883.5平方千米,人口42.7萬,轄9鎮17鄉:研城鎮、千佛鎮、馬踏鎮、王村鎮、三江鎮、竹園鎮、研經鎮、東林鎮、周坡鎮、集益鄉、純復鄉、三教鄉、高灘鄉、寶五鄉、四合鄉、磨池鄉、黃缽鄉、石牛鄉、勝泉鄉、門坎鄉、高鳳鄉、金峰鄉、分全鄉、鎮陽鄉、天雲鄉、烏拋鄉。縣政府駐研城鎮
『叄』 井研中學的歷史是
四川省井研縣井研中學由我國著名經學大師廖季平先生於1919年創辦,是樂山市重點中學,樂山市校風示範學校,四川省校風示範學校,四川省文明單位。學校位於井研縣城中心,校園環境優雅。學校佔地53畝,建築面積30000多平方米。學校現有36個教學班,學生2500多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管理嚴謹高效,懸賞措施齊全,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為地方經濟建設和各類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近幾年來,有2名學生考上清華大學,3名學生考上北京大學,500餘名學生考上全國名校。學校升學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學校連續七年獲得市高中教育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
『肆』 羌族的歷史有多久了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於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陝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伍』 井研縣的歷史沿革
井研縣古為蜀國領域。據《光緒井研縣志》記載:「縣未開置,禹貢為梁州之域,在漢為武陽縣地」。《前漢書》:「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犍為郡領縣十二,武陽第三」。
漢置武陽縣井研鎮。
東晉置西江陽郡,北朝西魏於今地置蒲亭縣,屬陵州。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立隆山郡,廢蒲亭置井研縣。
從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建縣起,經唐、宋至元朝初期的六百多年,縣域有所擴大。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將始建縣(即今仁壽縣彰加地區)並入井研縣。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則隆州井研並省為仁壽,人成都路,縣境域為仁壽四鄉之一,曰來鳳」於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太祖朱元璋下詔,撤仁壽縣的來鳳鄉,恢復井研縣。
清順治初歸資州,屬成都府。
雍正五年(1727年)升資州為直隸州。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區治地資中城關鎮)。
1949年後,井研縣一直歸屬樂山市(前樂山地區)。
『陸』 百度知道有多久的歷史了
網路知道
網路知道(http://..com)是一個基於搜索的互動式知識問答分享平台,於2005年6月21日發布,並於2005年11月8日轉為正式版。
『柒』 有多久的歷史
這個嘛,總之很長
『捌』 井研的由來
井研,歲月崢嶸,歷史悠久。自西魏十六年(公元550年)置蒲亭縣,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置井研縣。沿革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井研縣處於一個大鹽礦上方,在漢朝的時候這里就已經有人開礦取鹵。
漢置井研鎮。井指鹽井,研為精美之意。一說因縣有鹽井,而鹽井之利出於心計,取鹽井研凈之義
『玖』 想知道我老家四川歷史有多久了
四川名字由來
北宋真宗咸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合稱「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由古蜀族為中心建立的蜀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蜀」。 大約在夏商時期,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開明九世遷都至成都。 公元前316年,戰國時期,秦國兼並了蜀國,設立了蜀郡。 西漢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巴、蜀二郡劃入全國十三州之一的益州。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孫述起兵占據益州稱帝,取起於成都之意號成家。
『拾』 四川方言的歷史有多久
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內所有漢語方言的總稱,共有三大漢語方言。一是四川官話,一般稱之為四川話;二是屬於客家方言的「廣東話」,一般稱之為「土廣東話」;三是屬於湘方言的「永州話」,一般稱之為「老湖廣話」。簡而言之,四川省境內的四川漢語方言有三大類,即四川話、客家方言和湘方言。這三大類方言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
古代的巴蜀地區,由於鄰近的地緣關系,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與楚國與秦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語言方面,與楚國、秦國相近,如陝西治中地區與蜀地「梁益之間」的語言相近,川東與楚接壤,「巴蜀多楚人」。在以後的歷代戰亂中,如五胡亂華、黃巢起義、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遷入四川境內,語言上與當地人融合。對現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著深遠的影響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兩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戰亂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
一是「避亂入蜀」或「避兵入蜀」。湖北羅田人徐壽輝率領的紅巾軍在長江中上游起事,當時稱之為湖廣(即今湖北、湖南和廣西的一部分)地區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義軍入川留居的。紅巾軍由巫峽入川佔領川蜀留下的義軍,特別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農民政權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數是湖北人。
三是避禍入川的。明朝官軍佔領湖廣之後,一些與紅巾軍有牽連的人,為躲明朝官軍捕殺之禍,從湖廣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處。
四是明軍入川留居的。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湯和、廖永忠率明軍分別從北面和東面進川攻打明升農民政權,因傅友德、湯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學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慶、合川、南溪、廣安四地的58份族譜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戶,其中湖廣佔85戶(85戶中有65戶來自麻城)。
總之,元末明初的數十年戰亂,大批湖廣籍鄉民和部分安徽籍、陝西籍軍民留寓四川,帶來了他們家鄉的方言,隨著世代人口的衍生,他們的鄉間與四川住地的語言相融合。由於湖北籍人為多,故楚語影響大,為清前期移民入川後,以湖北話為基礎的四川官話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二、清前期的移民與四川方言的形成
清朝前期的移民,有朝廷號召與民間自發移民兩種類型,移民時間相繼一百餘年。朝廷號召「移民實川」具有強制性和時間的緊迫性,其強制就如民間傳說的是捆綁入川,時間在移民填川初期,子民被成群結隊的強制入蜀。民間自發性的移民,多是由於原籍天災人禍,難以生存,聞西蜀沃野千里,是求生存的好地方,故舉家、舉族入蜀,這種自發移民的時間持續到乾隆末年。無論是官方號召移民還是民間自發性的移民,都具有地域集中、群體性強的特徵,在入川落業以後,同籍而居、聚族而居十分突出,因而在相當一段時期仍保留在原籍的語言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