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銀川叫什麼名

歷史上銀川叫什麼名

發布時間:2023-04-19 20:49:11

A. 北宋時期銀川叫什麼名字

宋朝時期銀川叫興州,西夏時期名興慶府,後來改名中興府

B. 銀川的來歷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

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

《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

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灧、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

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

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擾豎棗」,「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

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銀川鳳凰碑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

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 *** 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業中心,以發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銀川地處中國西北地區寧夏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是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國- *** 國家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和「塞上明珠」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

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

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

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

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

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緩拆一。

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

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至今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並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 *** 成立,省會駐寧夏城。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纖租和堡(今永寧楊和鎮)。

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

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 *** 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3]

地名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

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

《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

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灧、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

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

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

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銀川鳳凰碑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

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

「銀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於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

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

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2]

鳳凰城名

相傳古時候賀蘭山飛來的一隻鳳凰,看到這里黃河橫貫、麥浪翻滾,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

不忍離去,竟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

東門外的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鳳凰頭挨到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湖泊相連,林茂草密,花團錦綉,那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

C. 銀川在西夏的古稱是什麼

銀川在西夏的古稱是興慶府
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業中心慶坦升,以發信孝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銀川地處中國西北地區譽老寧夏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是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

D. 銀川為什麼又叫鳳城

銀川又稱為鳳凰城,簡稱為鳳城,由來為

相傳古時候賀蘭山飛來的一隻鳳凰,看到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不忍離去,竟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態閉市—銀川。

東門外的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鳳凰頭挨到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神顫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湖泊相連,林茂草密,花團錦綉,那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所以稱為鳳凰城。

(4)歷史上銀川叫什麼名擴展閱讀:

銀川特色風景。

景色秀美風光旖旎閱海公園是西北地區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南起艾依河北京路碼頭,途經西湖游樂園,北通銀川市最大的濕地-閱海。風物變幻,氣象萬千,享有"城市綠肺"之美譽。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其館藏文物近4萬件,有國游閉敗家一級文物159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餘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

E. 銀川的歷史沿革

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
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
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至今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並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會駐寧夏城。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地名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灧、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於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鳳凰城名 相傳古時候賀蘭山飛來的一隻鳳凰,看到這里黃河橫貫、麥浪翻滾,一片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象。不忍離去,竟化身為一座美麗的城市——銀川。東門外的高台寺是鳳凰的頭,鳳凰頭挨到黃河邊;高台寺旁邊有兩眼井,是鳳凰的眼睛;鼓樓是鳳凰的心臟;西塔和北塔是鳳凰的兩只爪子;西馬營湖泊相連,林茂草密,花團錦綉,那是鳳凰的尾巴,一直拖到賀蘭山麓。

F. 銀川的歷史

1.銀川的歷史是

銀川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水洞溝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遺址和遺物表明,早在原始社會時期這里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221年),寧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蒙恬率30萬大軍在此戍邊,境內修築了聞名世界的秦長城,還興修了著名的秦渠,開創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這里的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漢成帝陽朔年間,建北典農城,為銀川建城史揭開了第一頁,迄今逾2000多年。漢武帝劉徹曾兩次巡視寧夏,向境內移民70萬,農業灌溉有了進一步發展。唐高祖儀鳳三年(公元678年)建懷遠新城,即今銀川興慶區所在地。唐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即唐肅宗)。當時,銀川已成為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農業發達,相當富庶。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首領李元昊在此築壇受冊,即皇帝位。當時的西夏疆土包括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北部、新疆東部等中國西北的廣大地區,與宋、遼、金政權對峙達189年。元滅西夏後,於1288年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此後,銀川一直是歷代王朝的戍邊重鎮。

建國後,於1958年成立寧夏 *** 自治區,設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

2.寧夏的來歷

寧夏得名,始於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滅西夏後,改名「寧夏」,含有平定西夏,穩定西夏,西夏「安寧」之意。

寧夏歷史悠久,據考古學者在寧夏靈武縣水洞溝和中衛縣的長流水考古發現,早在3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創造了聞名中外的"水洞溝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收復河套,當時的寧夏地區為北地郡,將大批六國臣民移至此地,開荒種地,修渠灌溉。為寧夏平原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秦代開挖的秦渠,至今仍在使用。漢武帝時,先後又有大批移民湧入寧夏河套地區。隨之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耕作技術。為擴大耕地,又新開了漢渠。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中原戰亂。寧夏成為羌族、匈奴、鮮卑

游牧、逐鹿之地。公元407-431年,匈奴人赫連勃勃興起,建立大夏,成為十六國之一。現在寧夏的固原、靈武、銀川等地區屬其管轄。李淵滅隋建大唐,分全國為十五道。寧夏屬關內道。在靈州,今靈武縣南,設都督府和朔方節度使,駐軍6萬多人。成為西北的一個政治、軍事、經濟、交通中心。在唐代鼎盛時期,寧夏的經濟也有很大的發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夏。因在北宋之西,又別睜局於十六國之一的赫連夏,故史稱西夏。興慶府,今銀川市,不僅是西夏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樞紐。在西夏時,畜牧業很是興盛。宋朝所用的馬,大部分購自西夏。成吉思汗也從西夏得到許多駱駝。西夏的手工業也很發達,主要有鞣皮、紡毛線、制氈毯。諒祚時建逗早首造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在銀川,表現了西夏人的高超建築技術。

公元1227年,在西夏國被成吉思汗督師所滅之後,元在此設寧夏府路,開始遷入 ***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寧夏地區為邊防要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農民歸耕,承認耕者有其田,墾者享有其地。後來又發詔令,規定寧夏等地的農民墾荒所得土地任其自有,永不征稅。 *** 還組織軍隊興修水利,並把大批 *** 以"屯戍"人的身份安插在靈州、固原一帶。公元1412年前後,人口繁衍,糧食儲備增加。寧夏等地的倉儲可支當地10年的俸晌。但在明朝中葉以後,起兵禍,生靈塗炭,寧夏經濟也遭到很大的破壞。

清設寧夏府,在寧夏地區普遍減輕稅賦。到18世紀末,已經發展到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庄,逐步變成了全國最大、最集中的 *** 聚居區。民國後,公元1929年寧夏建省,轄八縣(寧夏、寧朔、平羅、靈武、鹽池、金積、同心、中衛)以及內蒙古的阿拉善和額濟納旗。

1949年10月寧夏解放,仍沿襲原有建制轄區不變。1954年,寧夏曾並入甘肅省。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寧夏 *** 自治區

3.銀川名稱的來歷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和發展中的山數區域性中心城市,在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

距今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靈武市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銀川西郊的鎮北堡、賀蘭縣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時期( 1929年)成立寧夏省,銀川系省會,時稱寧夏省城。1944年4月寧夏省城定名為銀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25日,寧夏 *** 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銀川的來歷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

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

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灧、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

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銀川鳳凰碑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 *** 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商業中心,以發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銀川地處中國西北地區寧夏平原中部,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是發展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國- *** 國家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說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和「塞上明珠」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區西夏王陵。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3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橫城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北羌、熏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游牧的地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

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

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築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衛、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至今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並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 *** 成立,省會駐寧夏城。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

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 *** 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3] 地名由來 「銀川」作為古地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銀州銀川郡」。

故址在今陝西省米脂縣東北。《讀史方輿紀要》載,宋崇寧四年(1105年),「仍置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金為銀川寨。

尋廢。」 寧夏地方文獻上出現「銀川」一詞,約在明末清初。

一些官吏、文人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灧、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

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這些詩詞中的銀川,還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

銀川鳳凰碑 清雍正年間,「銀川」一詞,逐漸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義。如《惠農渠碑記》上有「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山而北……」的記載,碑文上的銀川,已泛指銀川平原引黃河灌區了。

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范圍趨於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為寧夏府城的代稱。

1944年,寧夏省城(今銀川城區址)改為建制市,正式定名為「銀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2] 鳳凰。

5.銀川的來歷

寧夏城取名「銀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形成有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

今寧夏銀川地區,古為靈州、興州和朔方屬地,史書中曾以「靈夏」、「銀夏」、「麟夏」、「銀麟」泛指過今寧夏和陝北地區,寧夏早就與「銀」字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了。這是因為至少從南北朝到唐代時期,今陝西省與今寧夏毗鄰的陝北地區在地名上就被並稱連呼過。

特別是北魏間,在陝北設立了夏州(治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鄉),北周間又曾設置過銀州 (在今陝西省橫山縣境東),到唐朝時又改名為銀川郡。此外,隋唐時期還在今陝北地區設置過夏綏銀宥節度使。

唐代,今陝北地區成為黨項羌族拓跋氏的割據勢力中心地帶。而到宋朝,陝北更是宋與西夏爭奪交戰的主要戰場之一。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銀州(銀川郡)城被西夏軍攻取,元豐五年(1082年),宋軍又於永樂城舊址(今陝西省米脂縣西北)重新修築一座新城,取名「銀川寨」或日「銀川城」,此城軍事地位十分重要,成為宋夏在軍事上的必爭之地,於是當時和後來的一些史書便把古夏州、古銀州與古銀川城聯系起來而泛泛呼之, 從此,銀與夏就彼此相連,密不可分了。到了明朝,在一些名人、官員先生們的筆下,為了表達抒發懷古之幽情,托古之雅趣,有時別出心裁附會古意,有意識的以夏州含射寧夏,而同時亦以銀州或銀川來隱喻興州與後來的寧夏城(今銀川市)。

如明按察副使曹璉的《西夏形勝賦》文章開頭第一句就是「翳夏州之大郡」。此「夏州」謂何?結合文題來看,文章所謂夏州,就是指古西夏,也是指明代寧夏鎮城,因為文內所提到的,「帶河渠之重阻」,「水旋繞如環雍」,「營興廣武」,「園開麗景」,「靈武秋高」,「蠡山之雲」,「賀蘭晴雪」,「漢渠春漲」和諸如花馬池、鳴沙州、應理州、平虜城以及昊王陵等地名都在寧夏境內,可見此文以夏州代指興州即今銀川市。

又如在山西省《永濟志》中所載《重修河瀆海神廟記》的記文中,所提到的捐修人郭之琮曾任過寧夏巡撫。而記文對此載述是:郭之琮「開府銀夏」,顯然又以「銀夏」指代明朝時的寧夏和寧夏鎮城。

明朝還有一位寧夏巡撫王崇古在《北風行別總戎吳西台》的詩中,也有「三年肩我靖朔銀,九秋驅馳丹心竭」的句子,這里又以「朔銀」代稱明疆寧夏和九邊重鎮的寧夏鎮城。朔,顯然指寧夏全境;銀,則具指鎮城了。

看來明代人正在逐漸把以「靈夏」、「銀夏」、「朔銀」和「銀麟」指代古西夏和寧夏鎮的大范圍,逐漸向具指鎮城(寧夏城)的點上轉移與縮小。這時在詩句、文章中所提到的「銀」和「夏"等字和詞,還基本泛指寧夏全境,尚無明確的地名意義。

終於,在明朝後期,坐鎮指揮西北四大軍鎮的三邊總督劉敏寬,在他所作的一首詩中首次帶來了突破。他在《秋日楊楚璞中丞撫臨良唔長城關四首》之一中曰:「樓台矗矗冠層巒,無限華夷樹大觀。

縹緲煙霞隨劍履,橫斜星斗亂旌干。須憑駝嶺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

函谷玉門堪鼎足,金城百二入安瀾。」 劉敏寬,山西運城人,萬曆五年(1577年)進士,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由延綏巡撫升任陝西三邊總督,開府固原(今寧夏固原市),節制延綏、寧夏、甘州和固原四大軍鎮兵馬和統一指揮西北各戰區的戰守軍務。

這首詩應是他在擔任三邊總督時,由固原赴花馬池(今鹽池縣)執行秋防閱邊任務時,在長城關(為明花馬池城東門外長城關門)上西眺賀蘭山下寧夏鎮防區的即興所賦。詩中所提到的「銀川」已不是以古銀州或古銀川來進行隱喻射比古興州和寧夏鎮城了,因為詩句寫到了河套,並與賀蘭山同時出現,所描寫的長城或黃河就如同兩條帶子,不僅「遙帶」著「銀川」,而且還「挹」注著「賀蘭」。

所以從詩句與整個詩意來看,詩中的「銀川」,已實實在在是在確指寧夏銀川平原或寧夏鎮城了。 這也不難看出,直至明朝後期,仍然沒有以「銀川」確指鎮城,所以鎮城之內也沒有出現以「銀川」命名的情況發生。

就連文人們最喜歡在書院的命名時,採用懷古的做法也沒有出現,當時鎮城的書院分別命名為養正、揆文和朔方等名字。 清代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人們開始紛紛看中「銀川」一詞,並漸漸在寧夏大地上廣為使用,又從河西灌區慢慢收縮而具體定位到寧夏城的一點上,最終完全成為這座古城的別名和代稱了。

清代寧夏府隸屬於甘肅省管轄,府城即今銀川市。 在歷史文獻中,首次以「銀川」代稱府城,見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寧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漢渠暗洞落成》的詩中曰:「河流運行漢唐中,雙拖百練舞長虹。

唐徠西繞蘭山麓,漢延綿亘唐之東。……曾聞河源來自天,一曲伏流路幾千,或是天公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

在王全臣之後,較早使用「銀川」射夏城的是通智,他是清廷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寧夏主持修鑿惠農、昌潤二渠。七年 (1729年)渠成,他親自撰寫了《惠農渠碑記》,碑文一開頭就寫到:「黃河發源於昆侖,歷積石,經銀川,由石嘴而北……。」

立碑應在渠成放水之時,可知,寧夏古城以「銀川」代稱,真正出現在清康、雍之際。 到乾隆十八年(1753年),寧夏府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

6.寧夏的歷史文化

漢朝,屬朔方史部。

西漢,將北地郡治往今甘肅環縣;固原設安定郡;寧夏分屬北地郡和安定郡。東漢,將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肅鎮原縣,將北地區郡治移至今吳忠市利通區西南。

十六國,為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的領土。 北魏、北周,繼續推行移民興屯,再次得到有效開發,寧夏始稱「塞北江南」。

唐朝,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6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登基,為唐肅宗。

北宋,寧夏地區屬秦鳳路,後寧夏北部被黨項族李繼遷佔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寧夏南部改屬涇原路。元朝,在西夏國故地設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設寧夏府路,寧夏由此得名。 明朝,初在寧夏設府,後改衛。

曾增設寧夏左屯衛,中屯衛和前衛、中衛、後衛。後改設寧夏鎮和固原鎮,長城沿線設九個防區,稱九鎮,為明代邊重鎮之二。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清朝在寧夏設巡撫,屬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寧夏為准省級。後撤,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但又升寧夏總兵為提督,繼增置滿營將軍府於寧夏,仍不失省級格局。

寧夏最有名的地方特產,首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二毛皮等種,因顏色分別是紅、黃、藍、白,所以又稱「四寶」。寧夏美食以西北麵食為主, *** 特色居多。

因為農業發達,蔬菜水果較甘肅地區豐富,而黃河等河流分布於區內各地。 牛羊肉是主要的食用肉類,各個縣城都有大型的市場內現殺活羊,所以各色羊肉菜餚不能不嘗。

*** 傳統不近煙酒,所以較為傳統的 *** 餐館不供應酒類飲品。但西北人飲酒者居多,該地盛產的低度白酒、果酒口感純正。

(6)歷史上銀川叫什麼名擴展閱讀: 夏 *** 自治區,簡稱「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銀川。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地區,東鄰陝西,西、北接內蒙古,南連甘肅。

1958年10月25日,寧夏 *** 自治區正式成立,自治區轄2市、1專區、17縣:銀川市、吳忠市、中衛縣、中寧縣、同心縣、靈武縣、鹽池縣、金積縣、固原縣、西吉縣、海原縣、隆德縣、涇源縣。截至2018年底,寧夏 *** 自治區下轄5個地級市,共有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銀川叫什麼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