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春節是指哪個節氣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手抄報的內容: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作為中國最重要的亮殲純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敬咐的地點放到了飯店。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
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春聯堪稱中華民族獨創的藝術奇葩,它以雅俗共賞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愛。有人曾這樣概括春聯:「兩行文字,撐天柱地;一副對聯,改緩評古涵今。」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春節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B. 古代春節是指24節氣中的
古代春節是指24節氣中的(立春)
在1912年之前,我們現在的春節其實叫「元旦」,並不叫「春節」。早陸衫我國古代的「春節」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而清朝基本定名為「元旦」或「元日」。
所以在古代元旦就是新年,元旦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就是指正月初一。比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雲《介雅》說:「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也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您注意沒?上面所列的春節稱呼無一提到「春」的字陸腔眼,「元「和」旦」兩字倒是經常被用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國的古代並不是一直以春天的開始為一年的開始。夏朝以正月為歲首,而夏歷後來又演變為陰歷、農歷;商朝以十二月為歲首;周朝以十一月為歲首;秦朝以十月為歲首,漢初仍延其舊;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制定《太初歷》,遵從夏歷,以正月為歲首,從此正月初一成為中國人的元旦(即現在的春節悉李)基本確定下來。
不過「春節」一詞也是存在的,只是另有所指,即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立春」。這是有證據的,在《後漢書·楊震傳》中有這樣的話:「春節未雨,百僚焦心,而繕修不止,誠致旱之徵也。」
那麼,是什麼時候「元旦」不再是春節了,而改稱「春節」了?這要與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建國講起。孫中山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不再以農歷清朝宣統年號為主,而採用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年,同時宣布公歷1月1日為「元旦」,春節則不再採用「元旦」一詞,並主張國民過「新」年而不過「舊」年。然而習俗的力量是巨大的,民間繼續通行農歷,並以這年公歷2月18日所對應的正月初一為新年之始,至於這一天叫什麼,筆者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既不叫「元旦」,也不叫「春節」。
袁世凱接過孫中山的總統職位後,覺著民俗難改,於次年1913年批准正月初一為「春節」,是為舊歷新年,「春節」一詞從此具有了現代春節的含義。
C. 春節是指哪個節氣
春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春節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
農歷新年也就是大年初一,也稱春節,春節是中國農歷的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春節的習慣,大抵是從原始社會時代的"臘祭"演變而來的。春節又叫"過年",俗稱"年",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泛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里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羨拍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
到了農歷臘月三十日,時針移過半夜十二點的時候,春節便來到了。按照我國農歷,俗稱年初一,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向長輩明派團拜年,然後到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 「發財」、「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門拜年,節日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激橘,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直到元宵節。
D. 中國春節習俗由來,歷史上各個朝代如何過年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國春節習俗由來以及歷史上各個朝代如何過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由來】: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吵閉猜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習俗】:
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與驅邪。後來以其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燒炮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各個朝代如何過年】:
春節據相關記載,大約起源於4000多年前的虞舜時期,據說舜即位天子,祭拜天地,當日稱歲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春節。自此春節便傳承了下來,雖然春節其意義都大致相同,就是歲首祈年祭祀,祭奠祖先,祭祀神佛,迎接新年祈求豐收,除舊布新登,但各朝各代的春節還是稍微有點不太一樣。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春節定期在秋末,時間是在每月十月初一,稱為元旦,主要意義和活動是為了慶祝當年的豐收。
西漢時期,漢武帝將十月初一的元旦定在了正月初一(也就是現在春節農歷時間,一直延續至今),稱為歲首,主要意義和活動是祭祖。
東漢時期,春節與西漢無差別,關於祭祖的考察據崔提的《四民月令》中有記載:「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
晉朝時期,在原來的元旦和歲首基礎上出現了守歲一說,據《風土記》記載,晉朝有出席之夜大家終歲不眠,以待天明,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此習俗,經唐宋相襲,並沿襲至今。
唐朝時期,春節基本已經有了節日的雛形,春節除了登門拜年外,還出現了「拜年貼」和現在的賀年卡一樣,只不過,現在大多用電子卡了。春節已經有過大節的濃郁氣息了。
宋朝時期,春節過年要吃餃子,目前北方吃餃子的習俗基本源於此,還有就是宋代有爆竹,當今春節放爆竹的習俗都源於宋代。
明朝時期,春節到來明朝時期,已經和現在的春節沒什麼倆樣了,明朝過年十分熱鬧,出來以上的一些習俗,還有就是誕生了接灶神、貼門神、賞燈會等春節習俗,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這個時候的過年,在清朝都正式稱為春節,據記載,清朝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
民國時期,春節的拜年方式是發掛紅名片,就是名片上必須有紅色,代表著喜慶,另外,把名片塞別人家裡,就代表了拜年過節了。
新中國,也就是當今時代的春節,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也就是現在我們過的春節。
【寓意象徵】:
春節象徵著辭舊迎新、祝福。寓意:家家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在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盡可能的和家人團圓,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關典故】:
傳說一:「年」是稔的初文,早在古代的字書上,民間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豐稔之意。
傳說二:民間百姓把年稱為春節是近代以來的事情。數千年以來,中國歷法進行過多次變革,但是一直採用農歷,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開始採用公歷。為了區別公歷和農歷,又因農歷新年在立春前後,所以才把農歷新年叫做春節。
傳說三:古人把歲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裡,正是秋收冬藏與春耕夏耘之間,農閑時光,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投入旺盛體力勞動。
傳說四:傳說「年」是一個生性兇殘的龐然怪物,俗話講:年怕聲響,以爆驅之。」所謂過年,就是要驅趕這個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傳說五:早在神農氏的時候已經有了所謂「索鬼神而祭祀」。年是一個有形的鬼,過年就是驅鬼保平安。這就是雛形的春節文化,也是年文化的一種,更是鬼文化的初型。《民俗博物館學刊》1996年第一期里記載:春節是一個人節,同時也是一個鬼節。
E. 春節一般在什麼節氣里 求跪!!!
春節在大年初一,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民間尤有「大寒小寒殺豬過年」的俗語,一般過了大寒小寒這兩個節氣就要到春節了。具體在哪個節氣里並不固定。
(5)春節歷史上是指哪個節氣擴展閱讀:
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F. 春節的來歷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1]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6)春節歷史上是指哪個節氣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並臘,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絕塵滑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兄賣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G. 過年的時候是什麼節氣
2020年陰歷過嘩唯年的時候,弊辯已經是立春了。到了正月初七是雨水!
已經是立春了租蘆缺
H. 春節是節氣嗎
問題一:春節是不是一種節氣 親愛的網路知道用戶你好,很高興陵弊為你解答
春節是個節日,而非節氣,
我們一年一共24節氣
沒有春節
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好運望及時採納,
謝謝
問題二:春節一般在什麼節氣里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歷法獨到之處,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問題三:春節那天是什麼節氣 最近的節氣是立春。但春節無論如何都不會在立春的當天,其他節氣就更不會
問題四:春節六個節氣的簡介 看完之後,別望採納!!!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模坦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裡
節氣
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四川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干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注意保墒,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注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一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旦汪桐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
節氣
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干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我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
問題五:二十四節氣中為什麼不包括春節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啊。想必是您把這兩者的概念混淆了。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說白了,是一種歷法,和陰歷、陽歷這種記時歷屬於同種性質,只是為了更好地指導農事而已。
春節是慶典節日,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是從上古時期的年初祭祀轉變過來的。
問題六:二十四節氣中為什麼不包括春節? 春節是節日,而立春,春分之類的是節氣。節日和節氣不是一回事。
節日是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節氣是對自然現象的反映。
問題七:春節二十四節氣具體是哪些 各節氣的基本釋義
一年中二十四節氣的時序變化,也正好對應了一年中氣溫、氣候和物候、農事方面的種種變化。在這里,我們將和讀者們一起再領略一下這個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變化過程。
(1)春雨驚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標志著冰河解凍,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生機四起,萬象更新。北國那種千里凍封、萬里雪飄的景象快要結束了,春天就此開始。從此,天氣逐漸轉暖,雨水也開始多起來。風,不再那麼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氣吹,春風燕來柳上歸的詩意。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一幅臘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風光好,春到鳥語花香景色新」的畫面。這時春意雖已來臨,但寒氣卻尚未褪盡,所以仍會給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於在天文歷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為「立春」之日固定不變,由此便產生了人們常說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頭的節氣諺語。
②雨水:2月下旬。標志著大范圍降雪已經停止,開始進入下雨季節(但不排除有時的小雪),我國東南一方的暖濕氣流開始登陸, 雨水逐漸增多。 慢慢給人勾勒出一幅「十里鶯啼綠映紅,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畫面。
③驚蟄:3月上旬。標志著天空開始打雷,氣溫、地溫逐漸升高。被嚴冬蟄伏而冬眠的昆蟲等生物開始復甦、外出活動。一到「驚蟄」,人們自有「平地一聲春雷響,驚得萬物醒夢鄉,花草樹木競相綠,山川將欲換新妝」之感覺。此時步入田間,眼下麥苗已開始展現青色,極目遙望,遠山近水,可見已是草色遙看近卻無,路旁楊花將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時太陽光直射赤道。自此開始,氣溫明顯回升(在氣象上稱之北方春天開始),這一天白天與黑夜時間基本上各佔一半(按農歷說法,二、八月晝夜平,即指此時)。如細心觀察,這時期太陽正東升起,正西落下。從此以後,白天時間都要長於夜間的時間,這主要是由於北半球自「春分」後陽光直射點逐漸北移。隨著「春分」後陽光直射點的逐漸北移,而此時在北極處,漫漫長夜則告退而去,持續的白晝從此開始,這稱為「極晝」――太陽一直在地平線之上,這種極晝現象可持續達半年之久(相當於我們這里191天),即持續到秋分時節,使北極形成極晝區域。「春分」的到來,人們明顯地感到天明得早,給從事農業的人們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感。此時在物候上,楊花競開、柳枝呈綠,田間小麥起身,可謂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誤了農時怨自己。要求人們要從前段時間的冬閑歡樂、意猶未盡的精神狀態下迅速解脫出來,同時提醒人們春季時光如從「立春」算起已過去一半了,要盡快投入緊張的生產勞動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時氣候轉暖,草木萌動,天空清澈明凈,萬物欣欣向榮。說到清明,由於歷史和民間風俗的原因,現今已不僅是一個節氣的名稱,而且更演化成了一個人們較嚮往的春季節日。「清明」時節,春風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見春光明媚,春景如畫,更有千山秀色,萬木崢嶸,草木青青,心曠神怡的明 *** 覺。清明期間,人們往往會結伴外出,郊遊踏青或行田間,或臨溪流;或登山崗,或賞林木。有興趣者,更會扎架子盪鞦韆、放風箏飛鷂子,甚至攜帶妻女到野外去挖薺菜等等。這一天如遇陰雨,更會有另一番情趣。人們便會聯想到「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等的描春詩句而更使人感到韻味無窮。國家機關、學校、團體也在這一節氣期間組織人們去陵園、公墓對革命先烈進行憑吊、悼念和祭掃活動。農家則多有上墳拜墓的習俗。那種清明祭掃各紛然,淚血染成紅杜鵑,夜歸兒女笑燈前的景象不時映入眼簾。
在此需要......>>
問題八:過年有什麼節氣? 中國新年的來歷
中國新年的日期,在各朝代並不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以正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後來歷朝歷代雖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基本上仍然以《太初歷》為藍本,以夏歷的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 *** 。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並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於萌芽階段。此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採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後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於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盪後,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太初歷》推行後,歷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新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游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游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鍾聲,上海人游城隍廟……各地游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歷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吃餃子,拜年,賞燈,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中華過年習俗還輻射到周邊其他國家,如日本、越南、朝鮮、韓國等國家,他們與我們以相似的方式慶......>>
問題九:2015年春節到哪個節氣?屬幾九 公歷:2015年2月19日星期四 農歷:羊年 正月 初一日 四柱:乙未 戊寅 丙寅 節氣:雨水 七九第6天 生誕:新年 距今:還有197天
問題十:春節,的節氣怎麼來的 30分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 *** 。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I. 古代春節是指24節氣中的
漢代前歷法曾多次變革,《禮記·月令》一書和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才有24個節氣的記載。並將24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為春節,意示春天從此開始。這種歲鉛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每年的正月初一為春節。此後立春日,僅作為24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蘆雀握陪慶承至今。
J. 春節是指哪個節日
過年,慎神即是指過「年節衡飢」,百節年為首,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佳節。中國古代民間早有過年的傳統,古時新年曾專指干支歷的「立春」,節氣寬攔虧立春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後由於歷法變動,新年通常指農歷正月初一。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即現在所說的「春節期間」;如果從預備「年貨」開始計算,大約從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進入年關大忙。
春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熱鬧喜慶氣氛濃郁,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