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話說你怎麼評價蘇聯這個國家呢
蘇聯是一個超級大扒巧好國,兩寬信極世界中的一極,核武器數量遠超美國的超級存在,只不過呢,蘇聯的政府前幾任都是文盲,政府管理,行政架構存在問題,蘇聯在八十年代社會福利是相當不錯的,蘇聯解體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輿論就大肆宣揚,蘇聯如何不好,如何黑暗,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春鉛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的。其實吧,在某些方面,西方做的還不如蘇聯。
2. 蘇聯曾經很強,那時已經強大到了什麼程度
評價蘇聯,普京的那句話是最准確的:
「不懷念蘇聯的人沒有良心,想回到蘇聯的人沒有腦子」
但盛極必衰,阿富汗是蘇聯國運的轉折點,隨著蘇聯在阿富汗陷入了戰爭泥潭以及80年代後期國力的衰退,4艘基輔級的命運也隨著蘇聯國運的轉折而命運各異。1991年蘇聯解體,繼承前蘇聯海軍衣缽的俄羅斯海軍基本靠變賣祖產度日,4艘基輔級航母也被迫提前退役,其中一號艦基輔號於1994年低價賣給中國,最終變為了航母主題公園,現停泊在天津外海,曾經叱吒海疆的超級航母如今變為任人參觀的游樂場,這不得不令人感惋惜。
3. 如何評價蘇聯的歷史作用
蘇聯模式形成的國際背景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險惡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所處的國際形勢十分險峻,一直處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和國際反共戰爭逼近的狀態中.國際反共戰爭威脅的形勢要追溯到十月革命時期.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曾寄希望於世界革命大面積爆發,使社會主義由一國勝利發展到多國勝利,短期內完成世界革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無產階級在全世界的勝利,至少能改變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社會主義陣營.他認為,「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一天一天地,而是每時每刻地在成熟起來」.並預計,「俄國人開始了,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將去完成,社會主義定將勝利」.在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歐洲革命出現了短暫的高潮.1918年芬蘭爆發革命,1月間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宣告成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同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然而,這些革命由於帝國主義的鎮壓、社會黨人的背叛、共產黨人的錯誤,很快就失敗了.到1923年,保加利亞九月返並巧起義、德國漢堡十月起義、波蘭克拉科夫十一月起義相繼失敗之後,歐洲革命再度陷入了低潮,俄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國際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1918年起,為了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帝國主義糾合14個國家,勾結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干涉和反革命叛亂.為了打退帝國主義的進攻,粉碎反革命勢力的叛亂,從1918年春到1920年末,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打退了帝國主義的干涉,粉碎了反動派的叛亂,初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帝國主義對俄國蘇維埃政權干涉失敗,歐洲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受挫,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關系出現了一種新狀態:帝國主義消滅不了蘇聯,不得不與蘇聯和平共處,但它們並不放棄反蘇的宗旨,總在尋求機會進行侵略和顛覆;蘇聯力量相對弱小,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對外採取的唯一正確的策略是和平共處,藉以利用暫時的和平機遇壯大自身的力量,爭取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蘇聯與國際資本主義呈現一種本質上對立卻又不能不和平共處的關系.到1925年,除美國外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承認了蘇聯,並相互建立了外交和商業貿易往來關系.1933年,美國也最終承認了蘇聯.然而在這種和平共處中,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緩解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無法克服的經濟危機,仍然保留著反共戰爭的野心.當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完全爆發後,為維護統治和擺脫危機,各國紛紛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有的國家(如美國)採用改良政策,緩和矛盾.有的國家(如德、漏鍵意、日等國)則相繼建立起法西斯統治,公開叫囂戰爭,德、意、日三國甚至結成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旨在「協力防止共產主義的破壞」,實行孤立蘇聯、包圍蘇聯、准備條件來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政策,直接把進攻的矛頭指向蘇聯.於是,歐洲和遠東成為兩個戰爭策源地,局部戰爭頻頻爆發.實際上,回顧歷史,在斯大林所處的時代,共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其他各種局部戰爭(包括地區戰爭、國內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等等)也不斷爆發,而且經久不息.當時的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始終是處在世界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始終處在戰爭或備戰的特殊條件之下.蘇聯不僅經歷了國內戰爭,而且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大規模的衛國戰爭,可見,在當時,戰爭的陰雲是非常濃重的.這種持續的反共戰爭威脅的國際形勢必然會對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設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既然戰爭迫在眉睫,要備戰和進行戰爭,那就必然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高度地統一起來,就要求高度集中地統一使用國家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就必須高速度地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並使蔽燃其他一切領域和部門都予以配合.這正如列寧早就指出的:「要麼是滅亡,要麼是開足馬力奮勇前進.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因此,斯大林明確指出:「我們不能知道帝國主義者究竟會在哪一天進攻蘇聯,打斷我國的建設.他們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這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黨不得不鞭策國家前進,以免錯過時機,而能盡量利用喘息時機,趕快在蘇聯建立工業化的基礎,即蘇聯富強的基礎.黨不可能等待和應付,它應當實行最高速度的政策.」 因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
當時國際社會的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與蘇聯國內備戰與高速工業化的社會生活主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產物.在經濟上,斯大林模式的高速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集中資金、資源、人力搞國防重工業的做法,從備戰的角度看,其重要作用自不必多言.在政治上,高度集權制的形成受備戰因素的影響同樣是強烈的.在戰爭陰雲十分濃重的形勢下,抵禦外來侵略,鞏固和捍衛社會主義的問題,成為當時斯大林及其他蘇聯領導人最為關注的問題.為了保衛蘇維埃國家以防止突然的事變,為了隨時准備捍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聯不得不把盡快建成工業強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提到首要地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方式,就是在當時特定的國際形勢下做出的選擇.
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總的來說是正確的,大的方向是對的,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中發現的一些原則,這些原則需要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經過多次反復的檢驗,而且正因為這是一些原則,一些粗線條的輪廓,即使它們具有客觀真理性,要把它們變成現實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中介.從理論上說,要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原則同俄國的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必須牢固地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另一方面必須深刻把握俄國的基本國情.斯大林在把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蘇聯的時候,從總的基本方面來說,是具備了這兩方面條件的.但是,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際方面說,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都存在一些問題.從理論方面說,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有深度和廣度上的不足,而且有某種照搬的缺陷.如在對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解上,將馬克思和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從形式上照抄照搬,在實踐上造成了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超越階段」的失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對馬克思公有制理論的理解限於機械化,將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結構看做始終是單一的全民所有制,把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在全社會實現的、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當作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本質體現,從而把公有制同商品經濟直接對立起來,否認社會主義時期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存在.其實,應該說斯大林對生產資料公有制這一社會主義經濟特徵的理解實質上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實現這一生產關系目標時操之過急,沒有充分注意到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生產力國情,沒有顧及到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顯然是教條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的結果.從實踐方面說,由於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斯大林對本國的實際的把握也還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如他對脫胎於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新社會制度中尚存的封建專制遺毒的認識不深,對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的新的社會制度中存在的地下活動,戰場廝殺年代那種集權主義、命令主義的烙印估計不足,這些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影響
對於蘇聯模式,必須作具體的歷史的評價.在蘇聯模式中,既有反映社會主義共性的方面,也有體現社會主義在不同國家的特殊性的方面.對於社會主義共性的方面,要認識到它們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長途中一個特定階段內關於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普遍規律,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都應堅持的.對於蘇聯模式中反映社會主義特殊性的方面,一定要看到它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蘇聯模式中存在著一些弊端,有的在模式形成時錯誤就是明顯的,有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凸現出來的.二戰以後,蘇聯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要求經濟從粗放經營發展為集約經營,蘇聯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蘇聯沒有適時有效地進行改革,嚴重地影響了蘇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有這些弊端只能通過社會主義改革加以克服.
4. 如何評價蘇聯
全盛時期的蘇聯,除了擁有讓世界戰栗的軍事實力之外,在科學領域也有著一騎絕塵的成就,更可怕的是,它所代表的「主義」 傳遍世界各地,從歐洲的工廠到南美的橡膠林,從亞洲的農田到北美的牧場,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其虔誠的追隨者。
當然,這些也不是毫無條件的,是新中國在朝鮮戰場一刀一槍拼出來的尊重和認可,但如此全方位的援助,即便放在70年後的今天來看,也太不可思議了,也難怪西方說:蘇聯在中國大地上再建了一個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
中國國內也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將至少晚10年!10年,有多大的變局,大家可以想像。
除了這些落到實處的援助,蘇聯帶給這個世界最大的遺產,是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這才是蘇聯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美國最懼怕蘇聯的地方,因為一個國家實力再強,也很難深入輻射到全世界所有地區,但「共產主義」是一種超越人種、民族、國家的信仰,無論你是在西歐的咖啡館里端盤子、還是在東亞的工廠里擰螺絲、或是在北美的農場里割小麥,只要有壓迫和「鎖鏈」,「共產主義」就有可能將所有人聚集在一起。
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是很難想像出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和社會制度,能影響和輻射大半個人類世界,讓上千萬、上億人甘心為之赴死。
5. 如何評價蘇聯這個國家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是1922年至1991年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昌侍家,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由蘇聯共產黨執政。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共領導人民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襪餘二大經濟體。[48]蘇聯於1941年捲入二戰,爆發衛國戰爭,[51]於1945年4月30日佔領柏林,同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52]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蘇聯於1955年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冷戰格局完全形成。1980年代初期,經濟增長速度變慢,國力逐漸落後於美國。在1980年代末,戈爾巴喬夫進行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但失敗。1991年8月,蘇聯國內爆發八一九事件。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耐好吵辭去總統職務,並將權力移交給葉利欽,蘇聯解體。
6. 如何評價蘇聯
蘇聯不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第世殲一國際失敗了。
蘇聯不是恩格斯主義,恩格斯主義的第二國際,在很多國家還存在,就是共產黨參與選舉。
蘇聯是馬列主義,但馬列主義並不是完全的蘇聯。』
蘇聯是馬列主義和斯大林模式。
蘇聯在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情況下,創造了工業化的經濟奇跡,而卜帶且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功勛卓著。
但是蘇聯體制僵化,工業體系不平衡,過分單一。
蘇聯人的性格造就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因為蘇聯在軍工水平、戰略戰術上都遠遠不如德國,勝利主要依靠蘇聯人敢於慷慨赴死的精神。
蘇聯人的性格導致了蘇聯的毀滅。
細說上一條:蘇聯被美國虛假的星球大戰計劃逼型返蘆上了先軍政治路線,軍費拖累經濟。美國乘機聯合其盟友打壓石油價格,造成蘇聯財政入不敷出,經濟步履維艱。這時候,蘇聯人的性格就出現了大問題:戈爾巴喬夫要學習中國的改革,狂妄地吼出《中國人十年走出的路,蘇聯只需要100天就能完成!
於是,激進的改革措施造成經濟停滯,蘇聯人的生活受到了影響,於是,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7. 如何評價當初的蘇聯算發達國家嗎
我認為蘇聯是一個很斗滾強大的國家,是一個發達國家,扒銷敏在當時美國和蘇聯這兩大經濟春枝體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8. 如何評價蘇聯的解體
蘇聯解體原因:
1、蘇共在思想意識和政策方面的失敗是根本原因。
導致蘇聯解體這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蘇共的失敗,而失敗的首先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蘇共後期部分領導人縱容或直接鼓吹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結果導致黨內思想混亂,從而導致了經濟的下降、社會矛盾的尖銳、民族的分裂,也為敵對勢力和西方思想的滲透打開了大門。
2、僵化、不健全的政治體制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蘇畢哪巧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因素,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3、國家在經濟體制運行的失效也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相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後。經濟衰 退,成為蘇聯解體的又一加速器。而蘇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蘇聯僵化的經濟體制、 結構和戰略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4、錯誤的民族政策。
蘇聯黨和國家為解決民族問題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績,但由於歷史上傳襲下來的民族問題的嚴重性和民族關系的復雜性,加在處理民族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失誤,使民族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從而直接導致了最後各加盟共和國紛紛背離蘇聯而去。
5、西方的和平演變。
和平演變戰略對蘇聯的劇變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只有當蘇聯國內出現政治、社會危機和動盪的時候,外因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8)怎麼評價歷史上的蘇聯擴展閱讀:
蘇手鍵聯解體的歷史教訓:
1、社會主義建設緩扒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後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應該始終抓住這個中心不放。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獨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照抄別國的模式最終會落得失敗的結局。
3、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在思想上必須提倡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作風,在組織上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4、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徑。改革必須深深紮根於本國國情,改革的成敗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以經濟的增長、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衡量標准。
9. 歷史上的蘇聯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個國家在建國之初,就開始了集中權力。之後進行了大清洗,1929年到1933年的4年時間里,僅國家政治保衛局就逮捕了519萬名富農,這些人都被送進了在荒無人煙的邊遠地區建立的富農村,其中的絕大多數人要麼死在了遙念友遠而寒冷的路途,要麼死於飢餓的這里。
我們只看到了仔晌槐蘇聯取得的成就,尤其是七十年代,歷史課本上說到這個時期,就是兩極爭霸的唯一一個蘇聯處於進攻的階段。也就是在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他認為發展重工業一直都是蘇聯經濟政策的宗旨。
為此他將85%以上的投資用於發展重工業,這也造成了蘇聯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嚴重落後,一些生活日常用品長期短缺,這也讓蘇聯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也為蘇聯日後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有人說蘇聯的社會福利相當好,可以說現代社會福利的框架,很大一部分就是當年蘇聯為我們搭建起來的。比如說雙休日,全名普選,每個女人都有選舉權。蘇聯人基本上都有免費的房屋分配,水電、熱水、煤氣、暖氣基本上都是免費的。你知道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前也是這樣的,我們生活很好嗎?朝鮮現在也是這樣子,他們的老百姓很好嗎?
以極低的生活物資匱乏下的免費作為社會福利的證明,這是有意的引導,還是常識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