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 幽州在哪裡
這個幽州,要看是什麼時候的幽州了,變化很大,但范圍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聽我給LZ一一道來
1、上古時代: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范圍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2、春秋:周武王平殷,封召公於幽州故地,號燕。
3、戰國:燕與其他六國並為七雄,為幽州。
4、秦、西漢時: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5、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大興縣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6、魏晉以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至北魏時僅領燕、范陽、漁陽三郡。
6、隋唐:隋煬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范陽縣,本幽州或范陽郡屬縣,大歷四年(769)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與此不同。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
7、五代十六國: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
8、然後,就是宋元了,元時改為直隸省。幽州從此沒有了。現在是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朝鮮幾個地方了。
⑵ 歷史上幽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幽州是: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中國東北。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
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2)歷史上的幽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相關資料:
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句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
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於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佔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
天寶末﹐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寧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即以范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干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
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於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
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只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干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勖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
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
⑶ 歷史上的幽州現在叫什麼
幽州是北京及其周邊部分地區
幽州
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范圍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周武王平殷,封召公於幽州故地,號燕。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並為七雄。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大興縣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魏晉以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至北魏時僅領燕、范陽、漁陽三郡。隋煬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范陽縣,本幽州或范陽郡屬縣,大歷四年(769)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即今河北涿縣,與此不同。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
隋唐時,幽州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在涿郡築臨朔宮作為行宮,大業七年後三次用兵高麗,都以涿郡為基地,集結兵馬、軍器、糧儲。唐貞觀十八年(644)出兵高麗,分水陸兩路,陸路也以幽州為後方大本營。唐代中期,東北諸族勢力強盛,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於此,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兵力九萬餘人,約佔全國十節度使兵力的五分之一。天寶末,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治柳城郡,今遼寧朝陽)、河東(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三節度使、河北道采訪處置使,即以范陽為根據地,發兵反唐,掀起「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史朝義部下李懷仙降,唐即授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於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只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亂後長期不奉朝命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直至五代後梁乾化三年(913)十二月為晉王李存勗所滅,割據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據房山雲居寺石經題記,安史之亂前幽州城內有白米行、屠行、油行、五熟行、果子行、炭行、生鐵行、磨行、絲帛行等,行是當時經營同類行業的組織,可見當時幽州商業和手工業之盛。
⑷ 幽州古代是現在的哪裡
幽州在不同歷史上的范圍也是不同的。
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范圍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周武王平殷,封召公於幽州故地,號燕。戰國時,燕與其他六國並為七雄。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
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武帝開邊,置玄菟、樂浪等郡,亦屬幽州。
東漢時,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幽州治所在薊縣,治所薊縣,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的廣安門附近。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
魏晉以後,幽州轄境日漸縮小,至北魏時僅領燕、范陽、漁陽三郡。
隋煬帝大業初罷州置郡,故改幽州為涿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為幽州,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另有范陽縣,本幽州或范陽郡屬縣,大歷四年(769)後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與此不同。
⑸ 歷史的幽州是現在的那裡
國古九州及漢13刺史部之一;隋唐時北方的軍事重鎮、交通中心和商業都會。其范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周武王平殷,封召公於幽州故地,號燕。戰國時,燕為七雄之一。秦始皇滅燕,在燕地置漁陽、上谷等郡。漢高祖時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設燕國。漢武帝設幽州刺史部。東漢時,州治薊縣(今北京市城區西南部)。魏晉以後,轄境縮小。北魏時僅領燕、范陽、漁陽三郡。隋煬帝大業初改幽州為涿郡。唐天寶元年(742)改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又為幽州。州治薊縣。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北達涿郡。故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商業和手工業發達。隋唐時,其軍事地位十分突出。隋煬帝用兵高句麗,都以涿郡為基地。唐先天二年(713)置幽州節度使,以控制奚、契丹等族。天寶元年改為范陽節度使。天寶末,安祿山即以范陽為根據地,掀起安史之亂。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立為燕帝,以范陽為燕京 。廣德元年(763)改范陽節度使為幽州節度使。時平盧已沒於北族,惟存平州(今河北盧龍),平州城內駐有盧龍軍,幽州節度使遂兼領盧龍節度使。此後或稱幽州,或稱幽州盧龍,或只稱盧龍。幽州為安史之亂後長期割據一方的河北三鎮之一 。天福元年(936),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
⑹ 唐朝時幽州是現今的哪裡
唐朝時的幽州是現今的宣武區。
唐幽州城唐代幽州的治所,是當時北方的軍事重鎮和商貿中心,城域大部分在今宣武區域內,幽州之名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大約在戰國時期。
據《呂氏春秋·有史覽》載北方有幽州屬燕國之地。漢武帝時,除京城附近7郡外,其他地區劃分為13州, 北京地區屬幽州。
幽州的范圍大致包括今北京、河北北部和遼寧一帶。東漢時,幽州治所在薊城,又稱幽州城,為薊城稱幽州城之始。隋煬帝大業初年,廢州置郡,改幽州為涿郡。
唐武德元年占據涿郡的羅藝奉表歸唐,此戰略要地為唐所得後,復改涿郡為幽州,更薊城為幽州城,並為幽州治所。
唐時幽州城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每當國勢強大時,必以幽州城為經略基地,用以開拓疆土,國勢衰微之時,則成為軍事防守的要地,國勢穩定之時,成為北方的一個貿易中心,促進漢族與北部游牧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
(6)歷史上的幽州是哪裡擴展閱讀:
幽州鎮位於唐帝國疆域的最北端,治所在今北京市,其轄區因與鄰鎮爭奪,常有變化,但其核心轄地為幽、涿、薊、瀛、莫、檀、媯、平、營九州之地。
相當於今北京、天津二市及山西省東北部、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部。它東鄰大海,北接大漠,西靠太行,南為平原,縱橫二千餘里,是唐朝實力最強大的藩鎮之一。
因在平州盧龍縣設有盧龍軍,節度使由幽州節度使兼任,兩鎮實為一體,所以幽州節度使也稱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或稱為盧龍節度使。幽州鎮兵將驕悍問題之所以如此嚴重,與當地社會風氣及其政治軍事體制有密切關系。
幽州鎮地處邊陲,位於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界處。長期以來即為胡漢雜居的地區,受游牧民族文化影響,歷來民風彪悍好鬥,《漢書·地理志》記載幽州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
同時,幽州是安史之亂的策源地,在平亂之後又長期保持獨立地位,當地人在安史之亂後多年仍崇拜安史,將二人奉為二聖加以祭祀,對唐朝廷反而沒有什麼感情,君臣觀念十分淡薄。
因此《舊唐書·李全忠傳》言:彼幽州者,列九圍之一,地方千里而遙,其民剛強,厥田沃壤。遠則慕田光、荊卿之義,近則染祿山、思明之風。二百餘年,自相崇樹,雖朝廷有時命帥,而土人多務逐君。習苦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幽州風氣如此,所以就算把這些驕兵悍將都殺了,再換一批人來,最後也會變得一樣驕悍。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幽州兵將驕悍蠻橫,藐視上官,稍不如意,就發動叛亂,讓歷任節度使都十分頭疼。
為此,歷任節度使都不得不花費巨大的精力、財力來安撫、討好這些驕兵悍將。幽州節度使在手下的驕兵悍將面前都要做出沒有什麼特權的樣子。
⑺ 古代的幽州大概是現代的什麼地方
北京,歷史上又稱作為薊,豚州等
⑻ 古代的幽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感謝邀請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相信每個人小學的時候都背過,這是唐朝陳子昂做的《登幽州台歌》。
讀這首詩的時候,肯定很多人多會心有疑問:幽州在哪兒啊,怎麼沒聽說有這個地方?
到了乾元元年,又又把名字改為幽州。到了大歷四年,幽州再度改名,名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看到幽州的名字被不斷地改來改去,真是心疼可憐的幽州寶寶。
直到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敬瑭以幽薊十六州割讓契丹,次年契丹以幽州為南京。此後,幽州作為行政區劃不復存在。
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16個州,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幽雲十六州"。別看只有16個州,但是讓大宋掛念了200多年,北宋的滅亡也與之有很大的關系。幽州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仍能在古詩中領略當地的風采。
⑼ 歷史上的宋朝的幽州是現在的哪裡
宋朝的幽州是河北的北部。
幽州原是河北平原北端陸路交通的樞紐。隋大業四年(608)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通黃河,北達涿郡;七年,隋煬帝楊廣乘龍舟自江都(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經黃河入永濟渠,至涿郡;同年,又動用江淮以南民夫、船隻運黎陽(在今河南浚縣東南)、洛口(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由於永濟渠的鑿通,運河的終點涿郡又成為北方水陸交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