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算盤的歷史
算盤的歷史已有千多年,是我國古代發李掘明創造的重要成就之一。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算盤最早的國家。算盤,是由古代的籌算演變來的,籌算就是運籌碼—種削制簽來進運算,唐代末年開始籌算乘除法,到了宋代產了籌算的除法歌訣,明代數學家吳敬著演算法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盤這名稱。
算盤是一種手動操作計算輔助工具形式。它起源於中國,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在阿拉伯數字出現前,算盤是世界廣為使用的計算工具。現在,算盤在亞洲和中東的部分地區繼續使用,尤其見於商店之中,可以從供應中國商品和日本商品的商店裡買到。在西方,它有時被用來幫助小孩子們理解數字,而一些數學家喜歡體驗一下使用算盤計算出簡單算術問題的感覺。
算盤的規格,呈長方形,四周由木條為框,內有軸心,俗稱檔,檔的上端中間用一根橫梁隔開蠢擾戚,上端有兩個珠子,每個珠子當五,下端有五個珠子,每個珠子代表一。運算時定位後撥珠子運算帶陵,謂之珠算。珠算配有口訣,便於記憶,運算簡便。
㈡ 珠算是由什麼演變過來的,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一、萌於商周。珠算是以珠做計數元件,用一定方式排列,用以表示數字,然後根據五升十進制原理進行計算。我國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有了完備的10進制記數系統。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用來計算的圓珠便是西周時期的陶丸。因此珠算的萌芽,可遠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二、始於秦漢。最早出現「珠算」一詞的,是東漢徐岳所著《數術記遺》。書中一共記載了我國漢代以前的十四種演算法及算具,即積算、太一、兩儀、三才、五行、八卦、九宮、運籌、了知、成數、把頭、龜算、珠算、計算。其是對「珠算」方法的記載原文為:「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這種「珠算」被稱為「游泳算板」,它與現在所使用的算盤有所不同,但其計算原理已是五升十進制,所以可視為現代算盤的前身。
珠算算盤三、成於唐宋。現今所使用的這種算盤何時開始出現呢?根據現有史料推斷,至遲在宋代已出現現在所使用的這種算盤。 史料一:巨鹿算珠。宋徽宗大觀二年,即1108年,河北省巨鹿縣故城因黃河泛濫而被湮沒。1921年7月,前北平國立歷史博物館派員前往巨鹿三明寺故址發掘,獲得王、董二姓故宅地下的木桌、碗箸、盆、石硯、圍棋子、算盤子等到二百多件,其中掘得算盤珠一顆,此珠木質,扁圓形,與如今通用的算盤珠大小相仿,只稍扁,這顆算珠現由北京歷史博物館收藏。
㈢ 算盤是第幾年發明的
3世紀。徐岳(?~220)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禪握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孫差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則襲皮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㈣ 為什麼說籌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從歷史上看,算盤是在算籌的基礎上發明的,而籌算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國古代數學史就是一部籌算史。
古時候,人們用小木棍進行計算,這些小木棍叫「算籌」,用算籌作為工具進行的計冊兆首算叫「籌算」。
春秋戰國時期,農業、商業和天文歷法方面有了飛躍的發展,在這些領域中,出現了大量比以前復雜得多的計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復雜的計算問題,才創造出州數計算工具算籌和計算方法籌算。
此外,現有的文獻和文物也證明籌算猜衡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例如:「算」和「籌」兩字,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1、2、3以外的籌算數字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上。
㈤ 珠算是由什麼演變過來的,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算盤,是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重要成就之一,在漢代的徐岳所著的「數術記遺」當中,首次提到了珠算。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算盤最早的國家.籌算與珠算並存了幾百年。
珠算,是由古代的「籌算」演變而來的.「籌算」就是運用「籌碼」——一種削制竹簽來進行運算.唐代末年開始用「籌算」乘除法,到了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明代數學家吳敬著《演算法十全》中,已正式有了「算盤」這一名稱.約在明代初年,算盤逐漸流行,而論述算盤的著作,在十五世紀中葉已經很多了.由於珠算口訣便於記憶,運算方便,遂在我國普遍應用.同時,也陸續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受到廣泛歡迎.
㈥ 算盤的歷史
算盤,是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重 要成就之⼀,⾄今已有⼀千多年的歷 史了。我國是世界上發明算盤最早的 國家。算盤,是由古代的「籌算」演 變⽽來的。 「籌算」就是運⽤「籌 碼」——⼀種削制⽵簽喚凳來進⾏運算。 唐代末年開始⽤「籌算」乘除法,到 了宋代產⽣了「籌算」的除法歌訣, 明代數學家吳敬著《演算法⼗全》中, 已正式有了「算盤」這⼀名稱。約在 明代初年,算盤逐漸流⾏,⽽論述算 盤的著作,在⼗五世紀中葉已經很多 了。由於珠算⼝訣便於記憶,運算⽅ 便,遂在我國普遍應⽤。同時,也陸 續傳到了⽇本,朝鮮、印度、美國、 東南亞等國家,受到⼴泛歡迎。
在⼈類歷史上使⽤過的計算⼯具 多種多樣,⽽計算尺則是最為⼴泛使 ⽤的重要計算⼯具之⼀。早在17世紀 初,計算⼯具在西⽅國家呈現了較快 的發展。⾸先是聞名於世的英國數學 家納⽪爾(J.Napier)最早創⽴了對 數概念,並在他所著的書本⾥還介紹 ⼀種新的數字運算⼯具,既是後來被 ⼈們稱為「納⽪爾計算尺」的計算⼯ 具。這種計算⼯具由⼗根長條狀的⽊ 棍組成,⽊棍的表⾯雕刻著類似於乘 法表的數字,納⽪爾⽤它來幫助進⾏ 乘除法計算,使和絕旅數字運算得到極⼤簡 化。然⽽,納⽪爾在數學領域最偉⼤ 的貢獻則是他在1614年發表的對數概 念,⽽由他開創的對數概念整整影響 了⼀代數學家,並極⼤的推動了數學 向前發展,⽽計算尺的基本原理正是 應⽤了對數原理,所以納⽪爾的發明 也為今後的計算尺發展奠定了基礎。 ⾃納⽪爾發明了對數概念以後不久即 由⽢特(E.Gunter)與奧卻德 (W.Oughtred)等先後創制了對數尺度 及原始形式的對數計算尺。計算尺的 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產需要和⼯ 藝⽔平⽽逐漸進步的,它經歷了三百 余年的發明與創造,經過⽆數名數學 家以及各類專業技術⼈員的不斷努 ⼒,特別是⼆⼗世紀初⾄七⼗年代, 計算尺產品已成為計算⼯具發展歷史 上⼯宏段藝最為先進、製造最為精美、品 種最為繁多、使⽤最為⼴泛的計算⼯ 具。算盤
我國⼈民使⽤算盤⾄今已有⼀千 多年的歷史了,真正流⾏最⼴泛的珠 算書也有400來年了。算盤,是由古 代的「籌算」演變⽽來的。「籌 算」就是運⽤「籌碼」,即⽤⽵簽來 進⾏運算。唐代末年開始見到籌算乘 除法,到了宋代產⽣了籌算的除法歌 訣,明代吳敬著《演算法⼗全》中,有 了算盤這⼀名稱。約在明代初年,算 盤逐漸流⾏。 由於珠算⼝訣便於記 憶,運算簡單,因⽽在我國被普遍應 ⽤。同時也陸續傳到⽇本、朝鮮、印 度、美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深 受歡迎。國際上曾多次進⾏過計算速 度的⽐賽,在和計算機對抗賽中,每 次加、減法的速度冠軍都是算盤。可 見,算盤⾄今仍有⽤武之地。
㈦ 珠算盤起源於()年代,算盤的歷史發展簡介
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學計算的一種技術,算盤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我們中華寶貴的文化遺產,被譽為中國的「第發明」。
在遠古,人類刻木記事,結繩記數。人類在勞動中創造了工具,生產有了發展,特別是商品出現以後,用結繩記數、手指計數已不能適應需要。於是「古人布算為籌」,發明了算籌(即小竹棍),用算籌表示數進行計算叫作籌算。珠算和算盤就是在古代籌算和算籌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珠算和算盤究竟起源於何時?多年來,中外算史家一直為此探討研究。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漢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武田真元、澤田吾一,我國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當代我國珠算界的不少學者和英、美等國一些專家也持有這種觀點。此說依據之一:我國東漢靈帝時(168 ~189 年)徐岳所著《數術記遺》中記載:「珠算,控帶四時,三才。」這部書著錄14種演算法,其中第13種叫「珠算」。到了6 世紀由北周甄鸞註解,曰「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但據一些學者考證,《數術記遺》此書既無珠算的圖樣,而且敘述不明,語句不詳。對《數術記遺》,有人認為此書雖卷首標明漢徐岳著,實際上是北周的甄鸞偽托徐岳之名而作註解的。
依據之二:1954年山東出土的「沂南古漢墓」第六幅、第七幅拓片中有「長方形盤,盤中有三格,每格排列八顆珠」類似算盤的東西。認為這是《數術記遺》書中提到「珠算」的一個形象佐證。但也有人提出截然相反意見:那根本不是算盤,而是卜卦一類的東西而已。
二、唐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鈴木久男和當代我國一些珠算專家。這一說要是根據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圖,推論應在唐代產生算盤。
此說依據之一: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和確立,決非一朝一夕或短時間之事。特別算盤已成為宋代畫家筆下之事,可推想算盤於唐代已逐步推廣至市井,普及在了。
此說依據之二:唐代是我國的安定、經濟繁榮、文化鼎盛時期。尤其是唐代中、後期,商業日盛,計算日繁。為適應商業計算的發展,算盤因此「應運而生」。另外在唐朝中、後期興起了「一位演算法」熱浪,尤其是「求」演算法的產生,更是珠算產生的重要標志。
有人對此說法也提出了異議,認為僅僅憑借宋代《清明上河圖》趙太丞醫寓中算盤之物,而推想唐代已出現算盤,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推測,不可靠。
三、宋代說。此說的代表有日本的那河通高、星野恆和我國清代的數學家許桂林,以及一部分當代我國珠算專家。
此說依據之一: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代故城出土一顆算盤珠。考古鑒定,年(宋徽宗大觀二年)因黃河改道,這顆算珠被水土淹沒800 年之久。其質為木,形與現代算珠一樣為鼓形,中間有孔。這是宋代說的重要實物佐證。但有人認為,算珠權一顆,而且出土地方與算板之類東西不在一處,又沒有其它旁證。因此,尚待進一步考證。
此說依據之二:
北宋元豐年間和南宋紹興、淳熙年間有算書《盤珠集》、《走盤集》,二書雖已失傳,但從書名推斷都是有關「算盤」的書籍。還有宋代的《謝察微算經》中也記有:「中:算盤之中;上:脊樑之上,又位之左。下:脊樑之下,又位之右。脊:盤中橫梁隔木。」此書雖也失傳,但在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的《演算法統宗》中有提及。北宋錢易在《南部新書》也有「鼓珠」、「鼓珠之術」等詞句,所謂「鼓珠」或為算珠,或言撥珠動作。
但也有人認為以上書籍不可為據。因宋代算書《盤珠集》、《走盤集》書中未有算盤圖,也沒有珠算的演算法。至於「鼓珠」只能理解為「盤內置珠,移動算珠,進行計算」,與現代算盤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此說依據之三:《清明上河圖》最左端有一家「趙太丞」葯鋪,葯鋪的正面桌上放一用品,形狀大小如算盤,檔次十五,歷歷可數。1981年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趙太丞葯鋪桌上的長方形東西,攝影放大,大多數人認為此物是「算盤」。但由於畫面老化,色彩模糊,尤其畫上算盤甚小,梁、珠若有若無。故有人認為是錢盤,也有人認為是水牌,雙方爭論不休。
有些學者對宋代說也提出疑問: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對宋代文物無所不談,為什麼不提已流行於世的算盤呢?南宋數學家楊輝在他的算書中,為什麼也沒有一言論及到珠算?這又如何解釋宋代已有算盤了呢?
此說依據之四: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的《井珠》曾引諺語:「凡納婢僕,初來對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故為後人稱作「三珠戲語」。清代《四庫總目提要》載有:「宋人三珠戲語,已有算盤珠之說,則是法盛行於宋矣。」宋末元初人劉因曾以《算盤》為題作五言絕句:「不作瓮商舞,休停餅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宋代張孝祥曾寫過一首《詠珠算》詩,其中有句雲:「提封連嶺海,風土似江吳,去山乳,商歸斗算珠。」有人認為:劉因的《算盤》詩寫於元初而不作於宋代,故不足為憑。而張孝祥詩中的「斗」字,有人作「動詞」,把「算珠」作「名詞」。許多人不同意這種解釋。認為「斗」字應為名詞,屬於量器,「珠」是「珠寶」,「算」屬動同。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服。
四、元代說。此說代表有日本小山田與近藤遠里和我國清代錢大聽等。此說依據之一:清代數學家錢大聽在他的《十駕養新錄》中雲:「今用算盤,以木為珠,不知何人所造,未亦審起於何時。按陶南村《輟耕錄》有擂盤珠、算盤珠之喻,則元代已有之矣。」
此說依據之二:在明初洪武年間刊印的《魁本對相四言》已經出現算盤的圖形。《魁本對相四言》類似今日兒童讀物。另外在元曲《龐誤放來生債》中也有算盤的唱詞,可見在元朝已經比較普遍使用算盤了。因此,元代說也可置信無疑,但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推論,而不能正式定論。
五、明代說。此說代表為清代一些數學家。
此說依據之一:清代數學家梅文鼎曾在《古算器考》中說:「今用珠盤,起於何時,曰古書散亡,苦無明據,然以愚度之,亦起明初耳。」
此說依據之二:明初《魁本相對四言》書中繪有樑上二珠下五珠的十檔算盤圖。年間編印的《魯班木經》介紹了算盤的規格、尺寸。明朝大數學家程大位的《直指演算法統宗》對珠算各種計算作了完整、系統的介紹,可稱集珠算之大成,曾在國內外廣為流傳,影響很大。但有人認為:這種觀點未免過於謹慎,既然明代算盤已普及,那肯定早已有幾百年歷史了。
故明代說毋庸再議了。
六、西周說。這是近一年出現的新說法。此說代表為我國陝西文管所的劉亮等。
1978年,在陝西岐山古周原區(西周官室遺址)發掘出90粒陶丸。根據陶丸出土的位置、形制不同顏色,數量組合認為:這是西周早期宮廷內所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即我國最早的珠算。以此加以推論:珠算起源應在西周時期,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據考證,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計算工具,但不能斷定。大多數人認為:這陶丸不是算珠,可能是周人打鳥用的彈丸或玩具之類的東西。
近百年來,珠算盤之起源,引起中外專家的熱烈爭論,孰是孰非,尚待算史界學者專家進一步探索、研究。
以上就是與珠算盤起源於()年代相關內容,是關於算盤的分享。看完算盤的歷史發展簡介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㈧ 算盤是什麼朝代發明
算盤最早是由東漢末數學家徐岳發明。
據公開資料顯示,「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東漢徐岳所撰的《數術返正記遺》,其中有雲:「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3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每位各有5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後稱之為「檔」。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珠每珠當一。而今天的解釋是:算盤為長方形,木框中嵌有細桿,桿上串有算盤珠,算盤珠可沿細桿上下撥動,通過用手撥動算盤珠來完成算術運算。
(8)籌算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這是十分清楚的。《老子》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這時籌算已經比較普遍了,因此我們說籌算是完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算」和「籌」二字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如《儀禮》、《孫子》、《老子》、《法經》、《管子》、《荀子》等)中,甲骨文和鍾鼎文中到現在仍沒有見到這兩個字。一二三以外的籌算數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貨幣(刀、布)上。
籌算數字中,上面一根籌當五,下面一根籌當一,珠算盤中的上一珠也是當五,下亮頃一珠也是當一。由於籌算在乘、除法中出現某位數字等於漏鍵悔十,或者多於十的情形,所以珠算盤採用了上二珠下五珠的形式。
㈨ 什麼是籌算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枯鬧籌算。她在梁敗培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橡唯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㈩ 算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算盤發明者:劉洪。
劉洪,字元卓,消純東漢泰山郡蒙陰縣(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東漢魯王劉興後裔,是晌棗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宴橋拆者,被後世尊為「算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