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觀念
一. 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
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是歷史教學任務之一。學習歷史,如果沒有時間觀念,則無從分析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也無從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因此,標志歷史發展的重要年代是應要求學生記憶的。
二.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是歷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習歷史,如果沒有空間觀念,則無從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和發展的確定的地點,也不可能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因此,對重大的歷史事件的發生和活動地點是要記憶的。
❷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教了8年文科類課程,分享我的一點經驗。
一說到 歷史 、政治這些科目,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背。
記憶是積累基礎知識必要方式,不管是學習哪個科目都是必須要做的。但多數學生會發現,雖然背的很辛苦,但考試基本不會考自己背過的內容。
現在的考試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分析理解,歸納總結、知識遷移能力的考察,基本不會考硬背的內容。
如果還是一種單純靠背來解決學習問題,在當下的考試環境中,是很被動的。
觀察過很多「 歷史 」學霸,發現他們基本都有一個特質,就是歸納、分析、總結的能力很強,他們的試卷答案也許寫的並不多,但是都能採到點上,分數自然不低。
下面圖片分享的是我自己歸納總結的高中歷思維導圖,將每一學期的「 歷史 」課本總結成10多張成思維導圖,簡明扼要,邏輯清晰,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加深理解理解,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
高中 歷史 知識量很大,學習起來很枯燥。除了有學習的興趣外,還要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來記住這些枯燥無味的 歷史 年代和 歷史 事件,強化記憶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要想學好高中的 歷史 課,除了在初中階段打好基礎,還必須掌握一些學習技巧。這樣學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讀 歷史 書籍的時候要形成一個注意一些細節,做好筆記,針對考點有效的去做好筆記。
首先閱讀目錄,形成框架結構概念;閱讀 歷史 正文,拓展知識面;閱讀注釋後記,拓展知識面;閱讀 歷史 地圖,形成 歷史 時空觀;閱讀書後年表,理清 歷史 線索;閱讀課外相關文獻,擴大視野,鞏固 歷史 知識,閱讀時要思考,動筆把重點、疑點寫在書上。
理解記憶法 :例如通過理解該 歷史 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來記住其發生的過程,造成的影響和對後世人的警戒。
聯想記憶法 :對於 歷史 年代、 歷史 人物等必須記住的數字、人名,要採取聯想記憶、諧音記憶。可以組成押韻的句子以提升記憶強度。
對比記憶法 :對類似的事件進行對比,找出差異,既可以方便記憶,又能分清區別。比如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等等。
反復記憶法 :對於難以很好記憶的事件、人物,容易搞混的,一定要反復閱讀記憶,每天看一遍,反復閱讀,慢慢下來就會在腦子里根深蒂固,不易遺忘。
化繁為簡、去粗取精。 只記好有用的東西,要會概括、會總結。
比如南昌起義的意義只要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新文化運動可簡化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簡化過程是對單元知識進行綱要式整理的過程。
概念圖 :對於某一 歷史 事件進行時間順序的概念連接或者邏輯順序的概念連接。概念可以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意義等等。通過概念的整理,能夠強化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網路。
知識樹 :對專題和模塊進行梳理,將知識點連接成面,從宏觀上把握專題和模塊,能夠更加清楚、直觀。連接是重要的學習和復習方法。經過知識樹的整理後,書本由厚變薄,一目瞭然,閉上眼睛,都能清晰可見。
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 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學好 歷史 要掌握學習技巧,很多同學認為 歷史 是一門最適合臨時抱佛腳的功課,只要考前花點時間死記硬背,成績照樣不差,甚至還會有好分數。真要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想要把 歷史 學好,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這個問題卻是不好回答,因為有許多 歷史 確需要死記硬背。再有你必需要大量閱讀,你不閱讀你連個起碼的摸糊印象都沒有怎麼能談記憶。你怎麼知道那段 歷史 是怎麼回事。我學 歷史 時更側量知識性和趣味性。這有助於你對學習 歷史 的興趣。若無興趣你記什麼都會很費力。有些不好記的地方,我會用一些聯想來增加記憶,最主要的收獲我都是在和同學爭論中記住的,你也可以試試。這只是我個人體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作為一個高中 歷史 老師,我想說的是, 歷史 高分現在很不容易得到了,尤其進入高三以後面對高考的時候。但是不是就真的沒辦法得到高分嗎?肯定不是,不然哪有那麼多北大浙大的學子呢?要讓 歷史 得高分,我覺得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是前提條件。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空談做題,那是無本之木,不可能真正有效。要打下扎實基礎,需要認真去領悟教材,也要能熟記各個知識點,不能認為背記就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也要背記。熟記了知識點,我們才能在做題和考試時做到有底氣。
第二,要在課堂中多跟老師學分析問題的思路。高中 歷史 老師現在一般都是科班出身,在 歷史 教材的研究,高考考綱的研究以及本身這個科目的知識分析和考題的分析上都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課堂上多跟隨老師的思路去學習,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第三,多做題尤其是高考真題。做題有三方面的好處。它可以讓我們鞏固已學的知識,加深對知識的鞏固和理解。它可以讓我們補充教材沒有涉及的知識,拓展 歷史 知識面。它還可以讓我們了解考試到底考些什麼,怎麼考的問題,幫助我們了解哪些地方經常考,哪些地方是重點等等。
第四,多總結。總結主要也有三個方面,一是總結整體結構,單元結構和模塊結構,按照通史體例進行知識綜合等。二是總結考點,哪些是高頻考點哪些是基本不涉及的內容,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三是總結做題的經驗教訓和做題基本思路技巧,做題很多時候都是有技巧的,抓住了做題的技巧,也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排除法,通過時間定位,很多題可以直接選出答案來。
最後,要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史及做題意識。現在的考題基本都是材料型的題目,始終需要記住的是,你要選的答案或者答的問題,都是源於該史料的,所以,有時候這個史料可能會出現與教材不同的觀點,那麼我們要尊重史料而不能生搬硬套教材。然後,史論結合,是我們做材料論述題的時候特別要重視的,你提出的觀點必須有相應的史實來支撐,不能跟寫空洞的作文一樣。我這里就不舉例了。
作為一個曾經的文科生、班級 歷史 學科課代表,雖然每次考試 歷史 總能夠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但是在遇到一些新型的 歷史 題目時,總會勞心傷神、使出渾身解數才可解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在多次經歷過這樣的煎熬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並發現了自己學習 歷史 的壞習慣:勤於背誦,疏於思考!本來打算自己總結一下我個人學習 歷史 的經驗和技巧,但卻碰巧看到了鄭州外國語中學保送至清華的學霸王安瀾的一個采訪,視頻中王安瀾的 歷史 老師正好談了三點學習 歷史 的方法,我感同身受,特此分享給家,希望對於你有所幫助。
(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搜索視頻:學霸來了之王安瀾)
如何學好 歷史 ?
1.樹立信心,信心是學好任何一門學科的前提
信心是學好任何一門學科的前提,你能夠學好語數外,包括其他的一些學科,那麼學好 歷史 也不在話下。我那會學 歷史 ,除了自己感興趣外,更關鍵的就是充滿信心和自信,堅信自己的 歷史 是最好的。
2.轉變學習的觀念和方法
王安瀾老師結合自己學生 歷史 只有70多分的情況,明確指出這位女學霸學習 歷史 依然沿用的初中學習 歷史 的方法,死記硬背知識點。但是高中 歷史 側重於能力的考察,側重於對 歷史 的理解、闡釋、分析、比較的能力,想要學好 歷史 你必須要嘗試著理解 歷史 ,搞清楚 歷史 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前因後果,找出 歷史 問題的一個內在邏輯。
3.用哲學的思維學習 歷史
學會透過 歷史 現象來看本質
最後附一個 歷史 題,據老師說這個題2017年河南省只有10%的學生答對,看看你能否答對!
其實 歷史 的基礎知識只要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能用心記憶,基本上都能掌握住,不會在考試中失分。 歷史 考試中高分和低分的差別,往往在於考生對 歷史 事件的掌握、分析是否到位,也就是對最後那些大題的分析上。我們對 歷史 事件的分析是否能夠一針見血,是否能夠一語中的,能否清楚明白地將事件的前因後果講清楚,直接決定了我們成績的高低。
學霸都是會總結規律的,在 歷史 學習中其實也存在著「公式」,只要學生能仔細研究和分析,就會發現一定的套路。有位高考狀元在總結自己的 歷史 學習經驗時說:「只要在學習 歷史 的時候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 歷史 學起來其實並不難。 歷史 和數學、物理等學科一樣,也有著自己的『公式』。」
比如在對 歷史 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總結時,就可以運用這樣的公式: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其中主觀原因是指事件的發起者或者參與者在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的因素;客觀原因則是指自然、 社會 、環境等外在因素。
同樣是文科生過來,推薦一個自己覺得還不錯的做法。買一本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記得是教材,不是老師給我們的試卷)。
考卷一般的目的是: 第一,加深記憶,老師講的內容即使認真聽了,也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知識了,所以反復練習達到加強鞏固的效果。第二,提高效率,就是在高壓緊迫下催使學生去達到背誦答案的結果。
我能說,如果題目是按全國卷的考法,一半以上的學生即使能做出正確答案,也未必可以解釋出來。能真正用自己知識解釋出來才代表知識是自己。
歷史 的考法一般分為幾種考法
第一:時間線,時間這個我覺得下功夫花時間去背,當然是必須的。但有些人物,其實對他的記憶可能通過記住別人的時間線,靠死記硬背,結果很累,融合起來的知識也很難。
舉個例子,因為學習語文,你可能會知道王安石是北宋的(北宋詩人),你能猜出司馬光是哪個時期的。(政治敵對)
既然比起別人你多看了 歷史 相關的視頻,就應該把這些知識變為自己。其實像百家講壇之類的視頻,主持人在陳述的時候,擴展會很多。換句話來說,就是你學到未必就是考到的東西,但一些別人比較成熟的史觀,其實是通過閱讀形成的。這個是一般高中老師沒有面面顧及教到的。
第二: 概念, 歷史 考題可能會出現考察對某個詞語的理解。課本一般涉及的內容並不深刻,但 歷史 有側重點,在文理未分科的時候, 歷史 的必修會出現變法的時間(但不詳細),而對於變法的具體內容過程和意義包括結果,選修課的課本介紹得比較詳細。但考分不高。
對於大部分的高中生,只是記得了必考的內容,或者把課本背下來了。碰到不拐彎抹角的題,背誦當然派上用場了。個人建議,大部分的 歷史 概念,如果課本無法給出完整的陳述或介紹,最好去網路了解一下這個詞的屬性。
第三: 聯想, 歷史 題考察意義類的選擇題,特別是大題的分數是不少的。 歷史 的答題跟政治的大題,有點類似,要分點。這個分點回答是指方向,一個改革或者一個人物能給一個朝代帶來的影響,一般是落後的朝代開了先鋒,一般的朝代是促進,發展的朝代創新。
大多數的 歷史 考題,分為兩種改革考察,一是經濟,一是政治。那麼記時間線,記概念有木有用呢!我個人覺得對於不熟悉的 歷史 事件,也可以通過對個人詞語概念中的重點,進行剖析。
考試碰到不會,就是比積累和陳述能力的問題了。 歷史 也不是埋頭苦乾的科目,單靠背誦的能力其實是沒有用的。但它又建立在必背的基礎上。
能建立單元框架的同時,也可以寫時間軸,每個時間線填出來,建議時間夠的話,可以查一下事件的三要素,這樣會加強記憶,同時擴展知識。 歷史 可不單單是一個課內的學科哦!
下功夫是一定的,但不要下錯功夫。可以自己買適合自己的教材,目的不是為了做題,刷題。是為了把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如果短時間沒有見效,也不要太著急,學習永遠急不來,知識是自己的,總是會的。 講那麼多,也沒有用,重在自己的興趣和耐心。加油!祝學業有成。
(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高中 歷史 怎麼學?我是一個 歷史 渣渣,指點一下?
下面兩位說的都有理,不能零散的記憶,得把 歷史 串起來,但有一點不同意 ,只要背不死就往死里背,這不是白說嘛,誰不是往死背的,可最後又記住多少呢
看看我是怎麼背的,至少不是死背
公元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聯想:愛溜舞(265),洗盡胃
戰國七雄: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聯想:韓=喊 魏=薇 燕=演 楚=出
記憶:齊秦喊趙薇演出(齊秦韓趙魏燕楚)
公元960年 北宋建立
聯想:就留您(960)背誦(北宋)
春秋五霸: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秦穆公 宋襄公
聯想:齊桓=桓齊=換氣 秦穆公=請木工 楚庄=出庄 宋襄公=送相公 晉文=經文
記憶:換氣工請木工出庄園送相公經文(齊桓 秦穆 楚庄 宋襄 晉文)
五等爵位: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聯想:候=猴 伯=脖 男=藍
記憶:公猴脖子發藍
清朝皇帝 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聯想:雍=擁 乾=前 嘉=夾 咸=閑
記憶:順著康莊大道擁上前夾道歡迎閑魚同志光臨宣城
公元1940年 百團大戰聯想記憶:百團之中,依舊死您(1940),真悲催
四大名剎:靈岩寺、國清寺、玉泉寺、棲霞寺聯想:靈岩=您演 國清=郭青 玉泉=羽泉 棲霞=旗下
記憶:您演羽泉旗下的郭青或 鄰國玉溪
高中 歷史 怎麼學 ?我是一個 歷史 渣渣,指點一下?
高中 歷史 怎麼學?我是一個 歷史 渣渣,指點一下?
高中 歷史 怎麼學?我是一個 歷史 渣渣,指點一下?
高中 歷史 怎麼學?我是一個 歷史 渣渣,指點一下?
我是一名高中 歷史 老師,我來回答。
學不好高中 歷史 的原因無外乎 :對什麼是 歷史 認識不清,連 歷史 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科都搞不清楚,對 歷史 要學什麼不清楚,對學 歷史 的規律掌握不了,對 歷史 有著嚴重的錯誤認知,即背誦背誦就可以。
一、新高考改革下的 歷史 學科
新高考改革正在進行,很多省份的改革方案,要求在物理和 歷史 中二選其一。這種情況下,尤其是在縣級中學的普通高中,物理學不會的才會去選 歷史 。 歷史 就成了那些學不會物理的學生的避風港, 他們抱著的一個普遍心理就是, 歷史 嘛,背背就行啦。而這種觀念是學不好 歷史 的第一大敵,第一大忌。
二、學不好 歷史 的誤區
但是,但是,但是,切忌,切忌,切忌 , 歷史 絕不是背一背就能解決的問題。在選了 歷史 後發現,到了高三 歷史 科目的得分往往考不及格。如果是背一背就能學好的話,那為什麼大多數的考不及格呢?為什麼80分以上的學會很少呢?
所以, 歷史 是需要記憶背誦,就像英語單詞、數學公式、物理公式、化學方程式一樣,也需要記憶。但是只有記憶解決不了問題,考不了高分。更重要的是要對 歷史 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歷史 也需要理解。需要思維邏輯能力。
這就涉及到如何學好高中 歷史 了(終於言歸正傳了)啊。
1.首先要理解什麼是 歷史 、什麼是 歷史 學?
什麼是 歷史 ? 簡單地講 歷史 是指已經發生的過去的事,是關於過去的記憶。
什麼是 歷史 學? 歷史 學是記錄和解釋人類從古至今一系列活動進程中的 歷史 事件、 歷史 人物和 歷史 現象的一門學科,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 社會 科學的基礎。 歷史 學要解決的問題,是通過對史料的考證、敘述和分析,不斷發現、理解、解釋、評判真實的過去,探討發展規律,為當今和未來提供借鑒。 司馬遷講「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辨「。
2.立足 歷史 教育的宗旨, 歷史 要學什麼?
簡單來講就三塊內容: 搞清楚過去的一個 歷史 現象、 歷史 事件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
所以中學 歷史 學科的學習旨在幫助和促進學生在 追尋文明足跡、體驗 歷史 發展、知曉前人得失、感受史學進步的過程中習得了解、解釋與評價 歷史 的思維邏輯,汲取 歷史 經驗,體悟 歷史 規律,開拓 歷史 視野,陶冶道德情操。成為有處事能力、發展意識和責任擔當的公民。 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夠從 歷史 發展的視角理解並 認同 社會 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並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備跨文化的國際視野和溝通能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淀全球素養。
以上內容說得很高大上,很 官方化 。
那麼 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 歷史 要學什麼呢? 就是對一個 歷史 事件、 歷史 現象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也就是知道這件事的內容、過程。這是需要記憶的部分。但這只是 第一個層面 的要求,是學好 歷史 的基礎,這是初中 歷史 要解決的問題。高中 歷史 ,或者說高考,考察的更多的是另外兩個問題,即 為什麼發生這件事?這件事的背景是什麼?再就是這件事對當時和以後的影響是什麼?評價是什麼?有什麼樣的 歷史 意義?
你如果研究 高考題 你會發現,材料題的出題規律都是這樣的。第一問首先讓你根據材料,歸納材料中的內容。第二問就開始問你原因或影響了。
3. 遵從 歷史 教學的規律,看看 歷史 ,要怎麼學?
這也是要學好 歷史 的關鍵之所在。 切記以下幾點要求。
(1)認識 歷史 的過程比記住 歷史 事件更重要;
(2)廣泛閱讀 歷史 材料,從中發現問題,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比記住所謂的標准答案更重要;
(3)知道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史料,同一史料有不同的解釋,比背誦結論性的 歷史 陳述更重要;
(4)洞察 歷史 認識的時代性和發展性比牽強附會某些觀點和俗見更重要;
四、總結
所以,基於以上我們可以講:
首先 一定要拋棄 歷史 背一背就可以了的觀念。
其次 ,運用唯物史觀的理論,基於學科本質、學科規律來學習。對 歷史 學科的核心素養不僅要知道,還要理解其內涵,再者會運用,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素養。
再者 ,多畫時間軸,形成 歷史 的通史意識。多閱讀 歷史 材料,不要懶於做材料題,學會如何分析材料。多多體會 歷史 的邏輯,體會 歷史 學科背後的時代性和規律性。學會多角度看待同一 歷史 事件,即思辨, 歷史 解釋。 歷史 也需要多做題。練習題要有針對性,對同一知識點,從不同的材料出發可能得出不一樣的結論,練習題的過程中慢慢掌握一些基本的規律和技巧。
最後 , 歷史 的學習一定要基於單元來學。在單元主旨的引領下思考為什麼把這幾節課放在這樣一個主題之下。理解、梳通它們和單元的內在聯系及它們之間的 歷史 聯系,形成通史意識。進而在這種聯系之下再細化每一課的知識點。
相信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些。 歷史 考個70以上還是一點也不難的。
歷史 不同於數學、物理,全是客觀題。 歷史 主觀題是主觀的、客觀題還是主觀的。這也決定了 歷史 想要拿到80以上是不容易的。那麼如果做到了以上幾點。考個70以上還是很輕松的,80以上也是能夠達到的。
我的文綜其實很好,只不過當時選了理科而已,不過我找到一位文綜考265的文科學霸,來傳授一下他的學習經驗。
在這里再送給大家這位學霸的筆記吧,私信「 歷史 筆記」,即可免費領取這位學霸的筆記!筆記中包括了這位學霸在 歷史 學習中的一些心得和一些小竅門,還有 歷史 知識框架哦!看完了 歷史 考到90分沒問題!近幾年來, 歷史 考試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題型固定。
②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內容兼顧,政治史內容比例最高,次為經濟史,再為文化史。
③記憶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④由圖入史、因文入圖,圖文聯系緊密。
⑤現實熱點穿插在題中。
下面來看一下學霸對於 歷史 的一些建議和學習經驗!
針對高考 歷史 的命題趨勢,我們在學習高中 歷史 的時候應該如此去學習!
1.注重 歷史 整體性!
文科的學習總是離不開課本的, 歷史 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是息息相關的!一定不能把 歷史 割裂開來!
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歷史 的整體性,一些事件都是互相關聯的,把 歷史 切割開來去思考,一定是錯誤的!
2.通讀課本。
歷史 從來都不是片段,而是連續性的!但是我們學習 歷史 總是割裂成了片段!務必通覽一遍 歷史 課本,形成一個自己的 歷史 概覽,要具備基本的 歷史 常識!
還要重視 歷史 課本的一些圖片,現在出題有可能會去考這些小圖片!
3.古今中外史結合
為什麼要學習 歷史 呢,就是要以史為鑒,那麼在學習理解的時候注意古今中外史結合, 歷史 上的一些大事都是相互有關聯的!一些問題需要古今對比,中外結合去解答!
歷史 事件間都是互相有關聯的,對於某一時間段發生的事件,一定要結合古今,還有中外史去看待!中國近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在做中國近代史題的時候,引入世界近代史永遠沒有錯!
4.注重時間線
熟練掌握中國古代的王朝更替、世界 歷史 繼承,形成比較明確的時空定位。
歷史 的時間線沒有搞懂,總會產生一種懵懂感,感覺雲深霧里!
5.看一遍《全球通史》
可以了解世界的 歷史 ,在你做題的時候會發現很多題都是出自於這本書!
考試的時候經常會發現, 歷史 的一些題目出自於這本書,當你大略看過這本書,一些考題對你而言那是相當簡單!對於提高分數和培養 歷史 學習興趣超級有幫助!
6. 歷史 熱點、趣聞
瀏覽閱讀一些史學界研究熱點、考古新發現、 歷史 古跡圖片、中外 歷史 趣聞等,增強對 歷史 的了解,提高 歷史 學習興趣。
記得私信「 歷史 筆記」,免費領取可以提高 歷史 成績的學霸筆記哦!
❸ 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5篇
時間一晃而過,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獲,是時候開始制定工作計劃了。那麼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大家喜歡!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盡管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較高,但總體的學科能力不強,對新教材的整體框架和歷史發展脈絡模糊不清;學習方法上存在死記硬背和臨時抱佛腳的現象重點抓好基礎,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使學生逐步清楚新教材的整體框架和歷史發展的大致線索;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悟歷史的真諦,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多種品質。
二、重點工作:
1、明確教學任務、抓好教學常規、注重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興趣。
2、精心備課,把每一堂課當成優質課來准備,注重教學設計的探索。
3、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進,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更能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
三、具體措施:
1、立足課堂教學
①備課組高度統一,分工協作,精心備課;
②注重基礎,不簡單趕進度;
③注重知識(教材前後、中外知識)聯系,注重規律性知識總結;
④注意學習方法介紹,注重能力培養;
⑤要求學生記好課堂筆記。
2、注重訓練質量
①練習試卷盡量自己組編;
②努力做到每練必批,每批必評,每評必透;
③考後要求學生將錯題訂正到糾錯本上;
④針對問題較大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⑤每節教學內容都有配套練習,每章都有階段練習,練過後附發參考答案。
3、加強基礎訓練,增強學法指導,教學工作計劃《高二歷史第二學期教學計劃2》。高二學生文理分科後,學習模式已經開始發生重大轉變,理性思維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於畢竟高二年級的學生還沒有完全過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維,完全枯燥和單一的理性分析還不完全適合他們的認知層次。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他們對於事件本質和事件規律的認識和分析,輔助學生對當時歷史環境和歷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4、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研究能力。
(1)每學完一個單元引導學生概括本單元的知識體攜高拆系,培養他們的概括總結能力。
(2)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題的演練,培養他們的應考意識。
(3)在時間允許的范圍內會組織學生擴大歷史閱讀領域,拓寬知識面,培養他們的聯系能力。
高二年級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通過全組教師共同努力,力爭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夯實基礎,提升能力,進一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為高三年作好知識與能力的充分儲備。
一、指導思想
1、認真貫徹教育部頒布《辯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對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學目標定位於完成歷史必修三和選修一規定的各項教學任務。
2、歷史教學要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指導方針,把教學目標定位於使學生通過對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能力,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中汲取營養,達到淵博學識、提高自身修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注重對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順利完成高二歷史的學習。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為依據,以人民出版社新編《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一至三(必修)》、《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一、四(選修)》為教材,以人民出版社《高中歷史一至三(必修)教師教學用書》《高中歷史一、四(選修)教師教學用書》為教參。
三、教學內容
教材按歷史必修三、選修《歷重大改革回眸》、《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教師可依據課標要求靈活安排教學內容。
四、教學要求
1、認真研究課標、教材,妥善處理教學內容,正確處理好教師和學生之間教與學的關系。
2、教學中應著重於對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獻資料的運用等方面,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的能力。
3、提倡多種教學手段的使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而掌握基礎知識,養成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備課組工作要求
1、本備課組將按照學校要求,認真開展備課組活動,每周一次,每次活動都要做到針對該章的內容,確定重點、難點以及教法,輪流作專題發言並進行討論,以念笑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學效果,還要作好詳細記錄並上交給學校。
2、備課組內做到六統一: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的內容,統一測試題目,統一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措施,統一聽課和評課。
3、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詳細的、規范的教案。還要積極採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授課,並利用網上的豐富視頻資料,再現歷史事件,以便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4、在備課組內開展互相學習活動,互相聽課共同提高。
新學期開始,為了更好的配合和完成本學年的歷史教學任務,特製定此教學計劃,內容如下:
一、教學內容:
高一歷史必修(I)是政治文明歷程。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
二、指導思想:
新高中課程計劃在明確高中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確保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方式轉變等方面作了積索。所以教學中應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確保高考的順利推進,確保高中教育質量的穩步前進,教學中要切實有利於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教材分析:
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問題是極其復雜的。
歷史必修(I)的8個學習專題,共27課。主要是了解人類歷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站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理解從專 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市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從而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人類的政治活動既受制於經濟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又發作用於經濟及其他活動,給社會發展以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學習歷史,了解人類社會政治領域中的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共5個班,每個班將近50個學生,生源質量高低不一,因此,我在教學當中一定要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地鞏固和提高。針對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則要進行一定較難的作業布置和試卷的布置。針對學情和特點略講某些章節教學中一定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並以基礎知識為主。
五、教學方法:
綜合考點內容,突出學科內的知識銜接,注重學科間的貫通,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基礎訓練,重在運用;拓展訓練,重在提高;綜合訓練,重在發展。使學生既從「點」上拓展,有能對所學知識點結合,融會貫通。
高中歷史教材的主體結構按「學習專題」購建。共八個學習專題,包括#工作計劃#導語、學習建議、主要介紹專題的歷史發展線索或學習重點,並提出一些學習方法上的建議。正文後輻射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的政治活動是豐富多彩、極其復雜的,他與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一起構成料人類歷多彩的生活活動。只要同學們潛心學習,細心探究,就一定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收獲,感悟許多歷史的真諦。
一、指導思想
深刻貫徹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精神,優化教師的教育理念,僅僅圍繞高中歷史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踐,有效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升教學效果。
二、現狀分析
1、高一年級共有班級10個,共分三個層次,創新實驗班2個,實驗班4個,省招班4個。學生層次豐富,但總體素質比較高。
2、教師方面,高一年級共有兩位歷史老師,兩位老師同時還擔任高二部分歷史會考班的教學工作,課時任務重。
3、隨著近年來歷史會考難度的增加,並適應新一輪高考需求,提升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迫在眉睫,而高一年級作為起始年級,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三、工作思路和目標
1、「興趣是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踐行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作用。
2、夯實學生高中歷史學習的基礎,制定合理的教學和復習計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3、參加市區教研活動,並積極開展組內的聽評課交流,加強集體備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重點工作
1、有效進行分層教學
措施:針對高一年級三個班級層次之現狀,應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創新實驗班及實驗班在教學中除了進行常規教學外,更應注重學科綜合能力素養的培養,省招班則更注重常規教學,再此基礎上努力提高學科能力。
2、高一歷史劇(12月)
措施:提前制定計劃,安排相關人員和具體任務。11月布置到各個班級,進行劇本編排和演練。
3、歷史講座(12月待定)
措施:提前聯系確定講座專家。此項為待定。
一、關於教學
1、備課:做到深和通。教師必須按教學進度提前寫好單元教學計劃,在備課組組織下集體備課,深入鑽研課程標准和教材,弄清本課在承上啟下的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務,熟悉教材的全部內容,寫好課時教案。教案設計要做到規范化。另外,認真做好導學案,考慮到學生語數外的學習任務較重,導學案要求在課堂完成。
2、上課:
(1)明確目標。明確單元及課時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要緊扣教學目標,及時反饋,合理調控,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2)設計好#工作計劃#導語。從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好#工作計劃#導語,以新穎的方式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學目標上來,為實施教學目標創設良好的學習氣氛。
(3)把握好內容。重點要突出,講授要得法,要在重點、難點和關鍵地方下功夫,防止面面俱到,貪多求全和主次不分的現象。
(4)注意啟發式教學。講授知識富有啟發性,努力做到科學准確,深入淺出,具體形象,生動有趣;要注意啟發式的提問,精心設置問題意境,做到難易適中,形成探索性問題群;討論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發表獨到見解,引導學生討論圍繞中心,逐步深化。
(5)學法要指導。鼓勵學生多動口、動手、動腦,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
(6)課堂重訓練。課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是教師精心組織,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訓練過程,課堂習題配備要精當,有梯度,使優生和後進生都能得到訓練。
(7)優化教學環節。做到語言要精煉,富於啟發性和趣味性,板書板畫設計要科學;書寫規范工整、大小適宜;教態親切自然,感情真摯;注意儀表,衣著樸素大方,堪為表率。
(8)採用現代教學手段。自覺地將現代教學媒體引進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教學要恰當有效。
(9)運用課堂教學機智。對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要按照寬容的原則,恰如其分地處理,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3、作業:根據年級組的要求,我們歷史學科盡量不布置課外作業,作業在課內完成。這就要求作業要適當。緊扣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難易適度,有層次性。注意「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使學生綜合運用知識。
二、加強教課研
1、認真學習新課改的理念:包括學習課標、考綱、高考題;深入鑽研教材、加強集體備課和研討;積極開展和參加各層次公開課的觀摩、學習和交流;本組內教師進行推磨聽課(具體見附表)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和素質。
2、本組年輕教師爭取在本學期根據平時的教學實踐及時總結,寫心得、感想或反思。能撰寫教學論文。為每年各級論文評比做准備。
三、校本課程的開發和使用
按照學校教務處的要求,根據教研組的統一安排,高一年級的校本教學的內容為《大國崛起》。通過學習,能從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激發學生探索真知的欲 望。
四、教學資料庫的建設
本組教師把自己的教案、課件整理,形成自己的和備課組的資料庫。另外每人上交一篇質量較高的教學案例和課件,也可參加各級評比。
❹ 高中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幾種方法有哪些
目前,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學工作者所重視,創新教學方法不斷被研究出來。歷史學科教育的使命,在於向學生介紹人類歷史上一切文明進步的成果。要做好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改變落後觀念,進行大膽創新。下面,我為大家總結了各種歷史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習更是攔晌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 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真正做到‚讀史使人明智‛。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友衡悶,由表及裡‛。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有圖畫,還有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好彎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歷史教學中的幾種創新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
歷史學科具有時間、空間、人物的特定場景,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形象具體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與感悟,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當然課前要精心選用好情境資料,比如影片、圖片、古詩、漫畫、故事等,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之中。例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這一課時,我選擇了愛國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國代表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與日本代表據理力爭我國山東主權的場景。「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顧維鈞話音未落,教室里霎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學生們情不自禁地說:「中國不能失去山東!中國不能失去山東!」此時,我補充相關資料:「日本在巴黎和會上無視中國主權,操縱最高委員會奪取山東的一切特權,他們的外交大勝利了!我們的外交大失敗了!日本奪取山東,嚴重侵犯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中國就要滅亡了!同學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熱血兒女,中國到底應該怎麼辦?!」「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北洋政府!」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喊出和當年青年學生一樣的愛國口號……通過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紛紛表達自己的意見,培養了他們高尚的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多元思維教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多種思維的訓練,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巧設疑難,激活思路。「思源於疑」,思維活動通常是由疑問而產生的。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問題產生疑問時,才能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在講授西安事變時,你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蔣介石曾瘋狂追殺共產黨,共產黨為什麼不乘機消滅蔣介石?」學生可能對這樣的提問十分感興趣,從而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思維。經過學生討論後,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統一認識,從而不僅幫助學生認清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重大意義,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敏捷性。二是縱橫歷史,多元思考。為使學生在學習中能打開思路,學會全面地觀察問題,抓住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問題,進而把握其本質,教學中需注意縱橫聯系。如,以一國歷史為線索,在講抗日戰爭時,把「平型關大捷」、「台兒庄戰役」、「百團大戰」聯系起來思考。又如,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在講世界史日本大化改革時,可聯系同時期中國唐朝時的政治制度和改革措施來思考;將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原因、經過、結果、意義等聯系起來思考。在縱橫聯系中,會拓寬學生的思路,訓練學生思維的廣度。三是創設情境,拓展思維。在教學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時僅靠教材中的材料是不夠的。教師要想辦法向學生提供一些與教材有關聯、並且有利於學生理解教材的新材料,創設新的情境,引導學生去產生新的思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需要有意識地引入最新的史學研究的成果,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在對新觀點甄別論證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指導活動,勇於探究。中學歷史新教材的每一單元都有《活動與探究》題目,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教材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歷史作文並進行實踐探究活動,這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在以歷史為題材的作文中,能有效地展開他們思維的雙翅,暢快地在無際的史空中翱翔。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親身感受歷史事實,充分調動了思維的積極性,往往能提出一些新見解、新觀點,從而使創新能力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語文教學法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是文史結合的典範。「文史結合」是歷史教學本身的規律所決定的。再現歷史現象,探討歷史規律,闡明歷史概念,本身就離不開「文」。同時,文學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她對人的道德、思想和審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文與史有機地結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講述歷史原因、結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則採用議論文的寫作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這樣一來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聯想能力。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四、串聯知識教學法
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並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比如,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間的轉移為線索,按一定的地點、區域或國別范圍來講授歷史;以人物的活動為線索,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往往貫穿了整個時代,中國民主革命史與孫中山、毛澤東的名字幾乎密不可分;以歷史事件的發展為線索,講清起因、經過和結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種歷史現象的興衰過程。此外,還可以把握一定的社會矛盾為線索,分清兩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對抗性矛盾和非對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決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產生、發展、激化和消失的過程。用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原理來分析歷史問題,我們就會發現一切歷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會矛盾引發的,而歷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必須同一定的社會矛盾聯系起來,如評價歷史事件的性質要看其主要方面,評價歷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為二。
❺ 淺談怎樣上好高中歷史課
淺談如何教好高中歷史課;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有目的、有計;一、激發興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對某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當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時,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三、緊扣課時中心,優化教學目標;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本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編排不;四、實施開放性互動
淺談如何教好高中歷史課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有目的、有計劃地以教材為中介,通過教和學來共同完成預定任務的統一活動過程。教學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傾向於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應建構起以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和方法培養為目標的現代教學模式,最關鍵的是要給學生搭建好一個平台,而平台搭建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有效地創設了歷史情境。
一、激發興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
當學生對某事物產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心情愉快地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談幾點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形成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對學生影響很大,因而教師要作到教態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進師生關系融洽。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利用相應的歷史事實激發學生憤怒感、自尊心,使學生了解祖國歷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時,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習動機的培養是指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首先,要給學生概括介紹歷史課的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了解歷史課的總體目標以及如何學好歷史課。其次,結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動機。教師可以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導入新課,提出新課內容、重點及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事件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慾。再次,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在學習具體歷史問題上讓學生感到知識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縱橫聯系的方法,古今對比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的某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處理好歷史中趣味性與科學性的關系。教師應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正確反映歷史史實,不能為了引起學生興趣隨意誇張歪曲歷史史實,把神話故事、傳說故事當作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三、緊扣課時中心,優化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本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編排不一樣,它是按照專題形式編排的,既然是專題就肯定是圍繞某個中心的,我們在進行情境教學切忌偏離甚至遠離課時中心。如《太平天國運動》,此課的課時中心在導語中已闡明的比較清楚: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我們在講課時必須緊扣這個中心,正確定位太平天國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驅地位。如果說過多地講述太平天國的經過和失敗的原因,這明顯是偏離了課時中心,那樣的課肯定是失敗的。緊扣課時中心可以說是情境創設有效性達成的前提,接下去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緊扣課時中心下的具體情境創設。我們都知道,新課程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這種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必然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優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分組合作探究的互動展開,讓學生既掌握了科舉制度的意義這個知識目標要求,又學會了分角度換位思考的能力目標要求,還在集體探究的活躍氣氛中培養了集體合作感和榮譽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相應得到了提升。所以說,有效的情境創設有利於課堂三維目標的生成。
四、實施開放性互動式的教學
歷史課堂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有固定的同桌學生互動;有學習的互動,也有作業的互動;有教學內容的互動;也有學習方法的互動等等。比如將普通作業改變為師生對話交流式的互動作業;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改進為可輔以圖畫、照片、影視資料、互聯網資料形式的作業,甚至是歷史人物角色表演、社會考察、人物采訪等多形式的互動作業;將過去學生被動完成、教師機械批改的作業,改變為師生雙向設計。例如平時的檢測或考試試題交學生自己去出,教師把學生的試題精選成一套試題。學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慮題有一種自豪感,他們會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思考、創新。也可以把作業實行師生雙向批改,由學生寫出批改總結,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學習的經驗教訓。
五、鎖定時空要素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感覺到,教材中的某些內容較抽象,年代久遠或地域空間概念強,不論是教師或是學生都會覺得枯燥無味,如《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這一節內容時間跨度太大,從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一直講到了清朝,學生很難在這么快節奏的時間跳動中定位重點難點,往往是學生生硬地跟著老師的節奏而「疲於奔命」,更不用說自身素質的提高了,對於這類教學內容,我們在創設情境時就必須首先鎖定好時空落點了。時空落點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要素,不管歷史離我們有多遙遠,她必然發生於特點的時間特點的地點中,與特點的人物相聯系。我們如果能鎖定好時空落點,整節課就會豁然開朗了。講授《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時把落點定在了漢武帝身上,以漢武帝為突破口創設了「漢武帝和諸大臣宮廷辯論」這樣一個教學情景,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現和意義。
總之,要想教好高中歷史,就必須讓課堂活起來了,原本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換成了歡快、互動、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
❻ 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
1、時空觀念。教師可以使用時間軸、年代尺以判斷重大歷史事件的時序問題。如梳理中國近代屈辱歷史、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新中國社會主義的探索與挫折等等,簡明扼要,直觀有效。
2、史料實證。引導學生自主搜集歷史材料,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歷史材料的不同類型,包括文獻、圖片、實物、遺址及歷史文學作品等。同時,引導學生掌握搜集歷史材料的主要途徑,如書籍、網路、博物館等。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教師教授歷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重要載體。歷史教科書在內容選擇和編排上都有明顯的針對性。它選入的許多有價值的一手和二手材料不僅提高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也可作為學生理解和解釋歷史的「證據」。
3、歷史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針對一些重點歷史事件,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去思考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以及最後的影響,然後讓小組派代表上台講一講他們對於歷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評價,這樣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4、歷史解釋。「歷史解釋」絕不是簡單的給學生講解幾個歷史概念和歷史事件。它指的是教師在授課時,通過一些「誘導」「 啟發」等教學方法,以史料和教材為依據,把整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發展的前因後果,歷史事物的本質、歷史觀點的局限,對同類歷史事件的比較、概括與綜合,傳授給學生。
5、家國情懷。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應該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歷史人物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愛國人士,他們性格不同、生存的時代也不同,但是他們能夠青史留名主要就是因為那一身凜然正氣以及飽含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教師應該重點讓學生感受的。
❼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絡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好差信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慶舉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將學生視為生命個體,關注學生個體成長所必需的素養能力,將學生成長的「歷時性」狀態與教育教學的「共時性」狀態結合在一起,體現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性與過程性的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進行分析。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所認同,我們各個學校同樣一直在倡導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那何是素質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於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於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我們既然了解並知道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實現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為人的數學素養。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變革的加劇,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種遠離數學、遠離數學生活,固守過去傳統的人不僅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連基本的生存也潛藏危機。要喚醒國人對數學的關注,在數學教育和培養和提高數學素養上擔當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什麼是數學素養呢?數學素養是指我們用數學的觀點、思維方式和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和品質等等。數學是一門知識結構有序、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進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通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的嚴密有序性、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數學素養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生疏,其實它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打折資訊、家庭投資理財問題等。如何在課堂中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呢?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新課標的修訂,對數學教育有了很大的轉變,從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如今的啟發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從課堂主人來說,教師不在是課堂的主人了,新課改的提出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發展並提高,並將學科更加貼近生活,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注意:首先,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其實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從內心深入來說我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比較有有意思的學科,數學在小學階段幾門學科中也是比較貼近並走進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學習的位置問題,我可以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誰,其次請說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這樣就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章升與毫升,這章是及其貼近生活的,我讓學生自己去記錄學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飲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基礎的認識,以及比較表象的比較。所以在教學中,我藉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創設情境,為學生設定懸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識,並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另外,課堂上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
二、關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原來在教學中,教師更加註重結果,而新課標的改變,卻將過程與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註重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這就是一個本質的改變。這就是為何老師卻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改變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感興趣,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發展、提高。我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孩子以下習慣:多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動手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獲取知識;多思,通過自學、操作、嘗試等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獲取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多說,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創造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探索過程中還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如在五年級數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發現、猜想、驗證去認識、歸納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數學活動,孩子們有了不同的獲取資訊的經歷,有了不同的學習收獲,同時更有了不同的學習體驗,他們個個都對數學表現出了無限的熱愛,對學好數學充滿了信心。
三、學會數學思考,培養數學意識。 我們的小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怎樣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數學現象並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數學意識很重要,數學意識其實是指能主動地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考慮問題或進行思維的習慣,也就是通常說的「數學頭腦」。對於小學生來說,從入學開始就須初步培養,剛開始要求能夠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選擇一些簡單有用的資訊並進行簡單歸類,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慢慢到學會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收集處理資訊並做出猜想,解釋結論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意識。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以下意識:遇到問題能夠自覺地的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面對一些事物時,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質並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能利用已知的知識推斷出與其有因果關系的新的知識的思維習慣,它是數學的嚴密邏輯性的反映。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刻苦鑽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事:有的學生答案抄錯的,結果算錯的,題抄錯的,看錯的,加減乘除符號看錯的„„,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許可能說基本上每個學生都可能會犯粗心的小毛病,許多教師把這些都歸結為「馬虎」造成的,其實不盡然。我覺得關鍵在於學生還沒有形成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夠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質,在教學具體內容時能夠准確預測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進行培養、糾正,形成穩固的思維定勢。 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內容。現在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只重視智力開發,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造成了許多兒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不協調,缺乏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這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我在教學中經常向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使他們有機會經歷克服困難的活動,並讓他們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也要給予肯定,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絡實際創造條件,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促進個性發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探索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❽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
提高現代中學生的歷史素養,方法如下:
一、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探究討論方式,建設高效課堂是提升中學生歷史素養的首要途徑。
(一)依據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創新思路,領悟教材編寫新模式,讓學生在設置的情境中體會歷史,在適度的問題中感悟歷史,以培養學生歷史素養。
(二)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討論式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通過老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和讓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置身於歷史的思維之中、處於積極的課堂參與之中。
二、培養中學生自身素質是提高其歷史素養的必要條件。
(一)大量閱讀各種歷史題材的書籍、史籍等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可以聯系歷史電影或小說來了解歷史,培養歷史素養。
(二)關心時事,以史為鑒,學以致用是最高的歷史素養。
三、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素養,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重視。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但是歷史與社會學科具有一定的過去性特點,導致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使得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同時,由於學生長期受生活環境和家長的影響,以及高考體制的束縛使他們對學習的被動應對,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
❾ 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滲透歷史時空素養
中學歷史教學有著比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更重大的使命——素養養育,鑄造未來國民的核心素養、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是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歷史學科的真正價值不在教與學的法則,而在於學習歷史對學生的成才、成長、成功、成人的養育價值,即對人性的養育。當歷史教學還在普遍流行歷史知識傳播手段或傳授技術上的不斷花樣翻新、想盡各種法與招式解決學生「怎麼吃」的問題時,我們會經常這樣問自己:對於一個幾近成年的高中學生來說,歷史課堂教學是告訴他們「怎麼吃」重要?還是「吃什麼」更重要?理所當然,中學歷史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學生如何吃的問題,而是要基於成長的需要,解決吃什麼,提供什麼樣「營養」的問題,吃什麼比怎麼吃更重要。成長需要營養,它不會管太多這個營養是怎麼吃進來的,如同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人吃雞蛋是因為它有我們所需要的營養,而不是天天去研究這個雞蛋是哪個母雞生的?是怎麼生下來的?我怎麼把雞蛋吃下去?因此,以養育學生人格人性為主要目的的歷史教學內容選擇與歷史教育價值的挖掘就顯得比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要重要得多了。知識固然可以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也能培養能力。但從歷史知識中挖掘出的價值觀卻能決定方向,用真的史實和美的方法養育善的價值觀。歷史知識只有在幫助學生追求真善美時,才是最重要的,智慧與價值觀比知識與能力更重要。如果高中歷史課堂缺乏價值引領的正確選擇,就很容易培養有學問甚至是有藝術修養的惡魔,或精神變態者;任何機會都有可能變成陷阱與危害,能力越大,破壞性越大。素養立意與養育是中學歷史課堂的核心目標與最主要的追求。1.笨鳥也有矮樹枝:人人都是愛因斯坦的人才觀是素養養育的基礎斯黛肥在《這才是判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准》一文中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新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雄也認為:「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新教育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自然生命強調長度,社會生命強調寬度,精神生命強調高度」。「學校要通過各種方法,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在學校里呈現出來,讓每個學生在和偉大事物相遇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找到自己,最終成就自己[1]。」而中學歷史教材描述、記錄和呈現的大部分都是歷史上的「偉大事物」,歷史課堂就是直接讓每個學生與「偉大事物」經常相遇的場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歷史課堂上相遇偉大的事物,歷史教師就首先必須具備全面的人才觀。因為每個生命都會有自己的光芒,即使是一隻笨鳥,上帝也為他准備了一根矮樹枝。這也是中學歷史課堂進行素養養育的基礎。第1,人才不再只是精英的專屬。當今世界既需要少數的高精尖人才,也需要大量做普通事的大眾化人才。任何人只要他遵紀守法,對社會有所貢獻,被這個社會所接納或需要,他就是人才。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分層培養,重點應該放在普通人才培養上;不能為了培養少數精英人才而讓大部分普通人才陪玩「高爾夫」。隨著4D工業時代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趨向多元化和個性化,人人都是愛因斯坦,喬灌各擅其美,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不可缺乏的人才。喬木大材可以做高大上的棟梁,或桌椅板凳;灌木在社會上同樣不可缺少,可以綠化這個世界,改善人類所需要的空氣;也可以減少霧霾;還可以制葯,或製成黑粗茶或普洱茶。當人們把喬木製成棟梁之才時,灌木黑粗茶也會因為收藏時間長而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寶貝。因此,當今的教育必須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從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走向「素養」為中心的教育體系,讓教育不再只是為培養少數幾個精英分子服務,它必須面向所有學生,為所有學生的成長和提高他們素養提供「有機肥」。第2,大眾教育時代的來臨,大學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基礎化、通識化和大眾化。這種普遍化的大學教育,已無法為學子們提供「超額利潤」,知識已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了,也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階梯。從概率上講,社會所認可的世俗成功,往往只是少數人的成功。事實上,現在的高考早已不再是選拔幾個精英分子了,大學也不僅僅只是培養少數幾個頂尖人才。當大多數人都有機會讀大學時,中學歷史教育就必須要服務於廣大平凡之輩的人性與成長,以良好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坦然面對生活挫析與苦難,培養平凡、平談、平坦、平靜、平常甚至平庸的幸福快樂人是今後中學歷史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常態,不歧視甚至要鼓勵學生成為幸福的普通人,歷史教育不但要為精英服務,更要為平常人服務。第3,健康、普通而幸福地活著也是人生的成功。為了成功而折壽,或變成了高學歷而野蠻的人絕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教育的核心目標就是養育人格,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幫助他們找到幸福的生活方式。而不單單是世俗是認可的陞官發財,或事業有成。「三平兩健康(三平是平淡、平凡、平常,兩健康是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同樣是一種成功,是一種社會上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成功。當學生在今後人生道路上遭遇命運的反復無常或不公平時,他能笑著說:我依然能保持著美麗的心靈,繼續追求著做一個善人、好人,因為歷史讓我對未來不再恐懼!第4,適當與適度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才是最好的教育。過去,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基於知識的貧乏和知識對改革開放的重要,人們對知識十分渴求,如同一個人要解決溫飽一樣,中國初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應試教育成為了學生發展的全部內容和唯一追求,白加黑(白天加黑夜),橫七豎八(每周課程表橫著看七天,豎著看每天八節),爭分奪秒,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多的知識。殊不知,當教師的知識傳授過度或熱衷於滿堂灌的時候,學生知識過量攝入如同吃得太飽一樣,容易成為不諳世事的書獃子,容易導致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發展下降,嚴重擠壓學生未來發展與提升空間。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和現代化進程,「能力」決定一切,能力解決一切,能力證明一切,全社會形成了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體制。如果一個人的能力不大,或無法精英化時,他所接受的教育與培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對精英化人才的過度關注與培養,事實上侵犯了其他非精英人才的平等受教育的權力,重點中學、重點班的設置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無論是知識體系,還是能力體系,歷史教育都沒有權利強行占滿學生的全部時間和空間。的確如此,成長期間,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但這個主要目標不是學生成長的全部,要給他們留足自我反芻與成長的閑暇時間與活動空間,讓他們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發展作好充分的准備。真正的教育既要為學生成長打下堅實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又要他們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2.用良知點燃課堂:歷史教學能讓學生習得終生受用的素養「素養是教化的結果,是自身努力、環境影響的結果,由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思想、品性、知識、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進人生命成長、人生發展,可提升、可進階的就是核心素養[2]。」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是由遺傳、環境、社會來決定的,其中的學校教育對個人素質的形成起了關鍵性作用,而這種關鍵性作用又主要體現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各個學科和它的核心素養中,多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共同組成與形成了學生個人的素質。當學生走向社會時,他們所學過的歷史知識也許早就忘記了,但他們學歷史時所形成的核心素養卻讓他們終生受用,他們與哪些沒有學過歷史的人在素質方面、特別是情商方面就是有不一樣的表現。因此,歷史學科在養育學生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獨特核心素養即是「時空邏輯、史料實證、發展眼光、多元聯系、客觀評判、置身理解」等六個方面。讓學生在今後的人生中,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能時時、處處、事事具備「基於時空與實證、立足發展與多元、善於理解與評判」的價值理念與素養[3]。(1)時空邏輯。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與地理條件下發生。歷史時空觀具體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時間邏輯與空間邏輯,通過分期、分段、分地域、分國家、分民族的方式來描述和認識人類過去的發展。並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考察與理解它們存在的意義。時空邏輯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認識任何事情都是建立在時空基礎上的,這是學生未來做人處事的基礎要求。二是時、空、事三者共生相機,歷史事件一定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中,過去的時空,一定有很多我們已知和未知的事情發生了。時間到了,空間也具備了,我們就應該做完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要理解世間有很多事情不能錯過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三是要善於把握事物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里意義是完全不一樣,效果和影響也可能是絕然不同的。四是掌握事情發生的、發展乃至整個進程的具體時間和地理環境,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和空間因素,建構起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及因果關系,並能正確理解事物的變遷、延續、發展、進步等意義,正確對待自己人生過程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或對整個社會的人和事都能做出正確而且合理的解釋與恰當相處。(2)史料實證。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人文社會科學。任何歷史結論與評判都必須基於真實的、可靠的歷史史料,論從史出,證由史來。自覺養成以史料為依據的證據意識,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孤證不立。能夠把有價值和意義的史料作為論證歷史結論的證據,形成歷史論證的實證意識。史料實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史料實證至少能夠養育學生在今後的人生與社會生活中,特別是在待人處事過程中,形成自覺的實證意識,學會如何搜集、選擇和使用各種信息,並養成在浩如煙海的資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的習慣,並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比對判斷信息能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二是不僅要善於搜集信息,還要善於判明它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史料來源要具有廣泛性,以客觀的態度辨析史料可靠性和史料價值,准確判斷所選史料的價值,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形成較高水平的實證意識,並能從信息中形成新的問題,建構屬於自己的價值敘述和情感態度。四是學會在論證過程中注重邏輯推理;論證過程嚴密,結論必須是建立在真實客觀的史實基礎上的,只有史實史料真實了,結論才可靠。五是虛假或偽造的歷史培養不出善良與誠實的公民,達不到憑證據說話和理性處事是公民社會這個基本要求。只有真實而崇高的歷史才會讓我們擁有走向未來的信心。(3)發展眼光。人類歷史是永無止境地向前發展的,任何人、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在中學歷史教學任務中具體體現為:了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線索、變化和發展的基本情況,辯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形態,認識和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和潮流。發展眼光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對歷史進程中變化、延續、繼承、發展的總體把握能力和具體辨明歷史發展變化基本形態與類型的能力。二是人類歷史是發展變化的,是在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前行的;它不是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即便是歷史有停滯或後退現象,那也只是發展過程中的暫時曲折。學生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歷史學科知識的延續、變化和發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了只有具備歷史發展變化這個宏大的視野,才能准確把握歷史發展和自己未來發展的總方向和總趨勢。三是理解不同時期歷史發展的差異性與演進的關聯性,明了不同時代之間、過去與現在的共同點與區別,以及歷史的傳承;認識和理解歷史發展的借鑒性與現實性。(4)多元聯系。歷史不但是發展,而且聯系是多元的,這種多元聯系往往表現在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具體性與特殊性之中。歷史的多元聯系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主要表現為:多元聯系既體現在民族、國家、地區之間;又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宗教、意識形態等各個領域;也體現在社會中每個個體存在的不同經歷、想法、信仰與態度。了解人類歷史在各個地區、國家、民族以及各個領域的多樣化發展情況及縱橫聯系,需要我們精準把握和認識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多元聯系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學生未來的人生和所處的社會,與我們學過歷史一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有機關聯,多樣性、復雜性、具體性、特殊性不但常常表現為內外聯系,如縱橫聯系、古今聯系和中外聯系等。二是學會從整體關注、把握和解釋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和普遍聯系,不能單一的、獨立的、分散的看待事物。三是具備歷史發展存在多樣性與多元選擇的觀點,既要看到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和趨勢,也要看各個文明之間的獨特性、交融共進及相互影響。四是重視現實與歷史之間的聯系,立足現實,追溯歷史,研究和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五是善於把各國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發展大背景中進行綜合考察,也要善於挖掘各國文明的影響與價值,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服務。如政治文明中的「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經濟文明中的「社會公平、整體效率、可持續發展」,精神文明中的「寬容、妥協、尊重、欣賞、開放」等。(5)客觀評判。秦暉認為:「歷史學的任務就是解釋,去解釋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如果不去解釋,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4]。」冀朝鼎先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一書自序中認為:「新的經驗會導致新的歷史見識,而根據新的見解,又可以闡述新的問題,可以重新審查新老論據,可以從大量似乎無用的資料中挑選出頗有意義的事實來。因此,歷史必須不斷地加以再寫,才能滿足各個特定時代中人們的需要,再寫歷史是人類為駕馭歷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歷史過程的每一轉折點,這一任務都變得特別迫切。」克羅齊也認為「從觀念形態上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以上三位賢哲告訴我們這要樣一個歷史規律:每一代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經驗來看待歷史和重新解釋歷史。對歷史,一代有一代的經驗,一代有一代的解釋。歷史評判是建立在對史實的掌握、理解、解釋的基礎上的,任何歷史敘述實質上是對過去的闡釋與評判,不僅包括史實的描述、整理、組合,也包括敘史者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如歷史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同人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是不相同的,是多元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對歷史的解釋與評判也有可能不同。客觀評判落實到中學歷史教學就主要表現為: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闡釋,辯明導致歷史解釋與評判不同的原因;能夠對史實進行實事求是的判斷,全面客觀地論述歷史問題;能夠運用正確的史觀,全面清晰地論述自己對歷史的看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不能預設結論進行推理論述,要麼一否到底,缺乏必要的敬畏與溫情;要麼頂禮膜拜,滿是盲從與妖媚。溫情敬畏、折中持平、嚴厲譴責等都可以是自己的觀點與結論,但這種結論或觀點不能是先預設好的,嚴重違背論從史出的研究邏輯。客觀評判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歷史評判必須建立在真實可靠的史實基礎上的,歷史不是勝利者的宣言書,也不是失敗者的墓誌銘,它因真實而崇高。在課堂上,我們既不能神化、聖化、美化、正統化、維新化、妖媚化歷史,把他捧得縮地戡天;也不能醜化、矮化、僵化、妖魔化歷史,把它罵得天誅地滅。二是立足於當代社會需要,置身當時歷史情境,思考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重要性。正如史學大家袁偉時所說的那樣:「現實環境也會刺激歷史研究者的思考,影響他們的研究方向和對史料的選擇和分析。」三是接觸不同的史料的歷史敘述,理解別人的歷史評判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手段和不同方式形成對歷史的解釋,並探究其意圖,客觀評價各種歷史解釋的意義和價值。了解為什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價值體系會導致不同的評價。四是通過對歷史進行實事求是的闡釋與評判,反思歷史,汲取歷史經驗教訓,是形成自己對歷史的正確評判,讓本質性的認識成為歷史教學的靈魂與學生成長所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這也是學生通過客觀評判歷史獲得學習自主性與創新性的養育。(6)置身理解。置身歷史理解是指歷史本身的發展,和人們對歷史理解的認識過程。前者以史料為主,後者以歷史概念、歷史范疇為主;後者以前者為基礎和內容,後者是前者的理論再現;兩者不能等同,後者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了客觀的歷史理解;後者反映前者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與認識,它主要體現在客觀解釋歷史、寬容歷史、認同歷史之中。置身理解具體表現為:能夠理解各種歷史敘述的內容含義與要點;能夠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實,對歷史形成合理的想像與理解;認同並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繼承與發展、動機與效果、偶然與必然。這種建立在歷史解釋基礎上所形成的歷史認識,不但是中學歷史的靈魂,更是學生成長需要的人文素養,歷史讓學生對未來不再恐懼。置身理解對學生進行了人文養育的主要表現有:一是將歷史放置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具體考察、闡釋與理解,設身處地理解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二是讓思維回到歷史現場,正確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過程、結果、性質、影響,歷史人物的言行、貢獻、歷史地位。三是從歷史的角度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不能用現代人的價值觀或標准苛求於古人;從而分析概括出事物的特徵、性質、意義和影響。四是理解是基於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反過來,歷史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有助於養育上述「三觀」。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不僅是機械傳遞人類自己的記憶,更重要為當前社會發展提供歷史經驗教訓與人類共同追求,為社會個體提供成長養分與人生啟示。五是形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認識到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中國強盛的重要保證。六是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與胸懷。3.心中時常有風景:歷史教學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概念,並特別強調它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是新一輪教育改革和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和導航儀。歷史教育的本質是養育人格,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的精神站立起來。提前准備好從事各種職業或事業所要求的素養基礎,盡量避免德不配位。當一個人智商不夠、能力不強時,超強超足的情商、品德和素養都可以彌補其不足,同樣可以讓他事業成功,人生幸福。但是,當一個人智商超高、能力超強而情商、品德和素養嚴重不足時,高智商和超能力根本無法彌補德行和素養缺陷,人生很難獲取巨大成功,容易遭遇各種障礙,甚至毀滅性打擊。因此,中學歷史要善於挖掘、制定、落實每一個歷史知識的素養目標,讓它們為學生成長服務。第1,挖掘與制定素養目標不可缺失的觀念:以素養養育為核心的中學歷史教學目前存在六大問題:一是對歷史教學素養概念的認識和界定搖擺不定。二是對每個或幾個歷史知識點素養目標的制定含糊其辭。三是對歷史的解讀與認識是一知半解,或過度解釋。四是圍繞素養養育核心目標的教學設計是兩張皮。五是價值觀引領容易扭曲變形。而當前我們的歷史課堂主要是存在第六大問題:課堂以展示教師的優秀為主,遠離以學生為核心。課堂教學中表演的豐富性、游戲比賽與講故事的靈活性、繪畫演講與對話的新穎性等都是用來佐證上課老師的卓越,而不是用來服務學生的。不斷讓課堂來展現上課教師的幽默風趣的語言、超群的專業技能、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手段等,讓學生完全成為課堂中的配角。學生之間的同伴交流與合作也主要是為襯托老師而做秀,課堂的討論、合作、思考和多姿多彩的活動只是為了製造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假象。即便是這樣的做秀也被嚴格限制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以不影響展示教師的優秀為目的。學生的討論與真正意義上的探究都是蜻蜓點水,始終處於變相的被壓制狀態;深度思考與思維發展更是淺嘗輒止。上述這些不良現象在各級各類優秀課、示範課、比賽課中表現得更加嚴重。正是基於當前的歷史教學現實,素養目標的挖掘與制定必須具備幾個不可缺失的觀念。其一,學生是一切素養目標的最終目的,是歷史課堂的出發點和根本所在。養育學生素養、為他們成長提供合適的營養是中學歷史課堂最主要的目標和功能,基如此,歷史教學目標的合理設定、歷史教學內容的恰當選取、歷史教學流程的合理編排、歷史教學評價的選擇與使用等都必須建立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基礎上。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知識構建與技能訓練、能力培養與個性形成、合作競爭與交流互動等都是所有學生的事,人人有份。歷史課堂教學的最優化效能是既能讓學生廣泛參與,又能學生滿足個性需求。其二,素養目標對中學歷史學科教學起著指導、引領、輻射作用,是學科素養目標的上位目標,是建立在「目」基礎上的「綱」。知識與技能產生力量,過程與方法培養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決定方向;進一步簡言之即是「知識產生力量、價值觀決定方向」。過去,知識立意與能力培養是學生的整個世界;但知識與能力也如同喂養孩子的母乳,開始不吃,成長會受一定影響,但如果一直吃下去,就一定會精神營養不良。現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育的核心目標已從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走向更為本質的素養體系。因此,再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都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或主旨,課堂一切的主旨是學生的需要與對他們成長的養育,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永遠只能附從學生素養養育的需要。沒有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的歷史教學課堂,只要它符合上述要求,同樣是精彩的課堂。圖片、音樂、視頻、動畫等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再精彩,也只能是一種輔助性的傳播手段,是以服務課堂、服務教師、最終服務學生為主旨。萬千課堂,唯此為大。其三,評價一堂好課的根本標準是對學生素養養育程度的高低或是否適合。一堂優秀的歷史課可以展示教師播音員般的普通話、幽默風趣的語言、前沿的教育思想、先進的教學理念、淵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靈活豐富的教學策略、獨特新穎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也可以展現整堂課的豐富性、靈活性與新穎性,讓教學有難度、思維有高度、發展有長度、拓展有寬度。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上述所作所為都必須以養育學生素養為中心。基於學生成長需要的歷史課堂應該是朴實簡約重於奢華花哨、內容效果重於形式氛圍、價值導向重於知識能力、素養養育重於考試分數。如果基於學生的素養目標無法成為歷史課堂教學中雄居山頂的導航塔,或被嚴重弱化和邊緣化的話,本該簡約而養育人生的歷史課堂教學會讓學生在繁瑣、雜亂的人灌或機灌面前無所適從。同時,中學歷史課堂還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一堂課的功能無限放大,嚴重擠壓學生成長與養育的時間、自主發展的空間。高效不等於容量大,好課不等於目標多。適時、適量、能夠讓大部分學生吸收和消化才是最理想的課堂容量追求。確定一二個教學目標,解決一二個教學問題,運用一二個教學策略,傳授一二個學習技巧,完成一二個教學任務,養育些許人生素養。因此,一堂好的歷史課必須是以養育學生素養為核心,教學容量簡約而不簡單;教學活動適度而不紛繁,不能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手段可以豐富多彩但不能變人灌為機灌,更不能眼裡只有優秀生而沒有全體學生。其四,歷史基礎知識是能力培養與價值觀養育的基礎,「任何認識和結論的得出都要在建立在堅實的史實之上,從歷史的角度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沒有歷史知識作為思考的原料和進行比對的參照,也不可能真實、准確和有實效。從歷史素養的高度看,歷史知識既是具體的,也是整體的,既是獨立的,也需要前後貫通、上下相連、左右相逢,既要保證知識的完整和獨特,也要對它進行消化、加工、提煉[5]」。高中歷史學科的課程標准和高考考試大綱均對學生所需要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作了明確的規定。如高考大綱規定了28個一級知識點,90個二級知識點。如果沒有歷史基礎知識作為媒介與依託,學科能力培養與學生人生養育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❿ 怎樣上好歷史課,上海特級教師的經驗摘錄
1.《唐朝的詩畫》這堂課也不知是滿足於講出唐代詩畫興盛的時代背;而是透過詩畫及其創作者的人生,點出詩畫能夠反映時代特徵,社會風貌,寄託作者情感,態度與價值取向的證史價值與路徑,這才是歷史教學所追求的史料實證、詮釋評價的目標,而這也就構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中心」。
2.《漢莫拉比法典》如何解釋石刻畫面。學生答案「君權神授」。何以產生如此整齊劃一的結論?殊不知這段歷史為初中所學知識,多數學生對這一陳舊的,錯誤的歷史結論深信無疑。但根據歐陽曉莉副教授推介的2012年發表於某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漢莫拉比法典及其受眾》中的節選,木條和線圈的組合源於兩河流域把「正義」的概念理解為「被弄直的東西」,它代表著這一地區的測量師在打下建築地基時確定是否筆直的工具。太陽神沙瑪什授予漢莫拉比的並非權杖,而為木條和線圈。遭遇認知顛覆的學生倍感詫異,產生了尋根究底的濃厚興趣。教師趁熱打鐵因勢利導:史事是一定客觀內容的反映,但史家研究史事,難免會摻雜撰寫者的主觀意識。因此,對歷史學習者而言,要立足整體的視野和聯系的視角,以期盡量求得歷史的全貌。教材提供的史事及其解釋並非一成不變,有些結論是可供討論,可以質疑的,這正是基於史學的靈魂——求真,即經過探究,無限接近歷史的真實。找准歷史解釋的突破點,把准詮釋論證的思辨性便是好課的關鍵所在。
3.轉型是指事物結構的內涵在一定的內外條件的作用下,或快或慢地發生變化,從而增加或減少事物功能的過程;而「社會轉型」是指社會結構的內涵在一定的內外條件的合力作用下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從而引發社會各領域劇烈變革的過程,有學者把這一過程稱作「新陳代謝」。如,甲午戰爭後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線索梗概。經濟形態: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國家政體:晚清帝國~中華民國。思想觀念:儒學主導~西學漸入。教育體制:科舉制度~新式教育。
4.分析教材,語言表達,板書設計,要提高教師的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設計能力。歷史生動是歷史教學語言主要特點。講人時要鮮活可信,講事時要身臨其境,講物時要繪聲繪色,講景時要歷歷在目。這樣的歸納很有道理。
5.李惠軍,涵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是教育的責任,現實的擔當和未來的期許。好的歷史課要有靈魂,歷史的智慧往往在通感,通識中萌發,在聯系聯動中生成。要善於將具體的歷史課題放置於總體歷史坐標中加以考量,從中發現歷史課的靈魂。年鑒學派代表人物布羅代爾的時段理論~地理時間(長時段對應結構),社會時間(中時段對應局勢),個體時間(短時段對應事件)~拓展了歷史認識的視野。在長時段大空間中去察變觀風,磨勘貫通,才能領悟歷史的真諦,才能揭示歷史的前世今緣和遞進邏輯。唯其如此,歷史課才能體現出它的雄渾,寬廣和大氣,具體歷史問題才有了宏闊和厚實的支撐。淬煉和捕捉歷史課的靈魂,不僅要善於在歷史的高處眺望,也要善於在歷史的深處與細處凝思和雕琢。歷史教師應該胸懷「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視界和心界。在一定程度上說,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的學科素養,就是「涵養我們的歷史思維」。從歷史哲學層面而言,「歷史解釋」的客體是過往的歷史現象,「歷史解釋」的主體則是作為對過往現象加以觀察思考和理解評判的人。
6.莊子眼裡人的認識有三個局限性:拘於虛,井底之蛙不可能跟他們討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篤於時,夏日之蟲不可能跟他們討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術於教,鄉野之士不可能跟他們討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學識的束縛。要突破空間,時間和學識的藩籬,培養不局限於眼前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眼界,學習歷史無疑是必需的選擇。歷史之用不僅在於博聞厚學和格物致知,他更能夠讓我們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不斷超越自我的藩籬,擁有見微知著的洞見,領略「山外青山樓外樓」的勝景。歷史不僅能照見過去,照耀未來,還能照亮靈魂。學習歷史使我們擁有寵辱不驚,海闊天空的心境,指引我們走向一個更寬廣和開放的心智,養成更大的格局。
7.談歷史教學中的通感意識。錢穆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我們研究制度,必然是一種通學。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所因,無可憑空特起,此須通古;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時必與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為某一時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此須通彼此。
王家范先生在《中國歷史通論》中提出:呂思勉先生一再感慨「通人之難得」,讀書人之百,通者無一焉……歷史通識乃是史家所必備的要素,而通識之由來,必由讀書長期積累而得。讀多,讀廣而後方能不斷產生聯想,觸類旁通以至於豁然貫通。
歷史研究和中學歷史教學都需要通感意識,聶幼犁教授主張備課環節要有「三通」,即本課與前後課相通,本課與單元相通,本課與整冊書相通。縱向打通多為制度的演變,前代經驗積累所致,橫向打通多為挖掘某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在聯系促進當時的變革。總之,有了通感意識,教師可以引領學生激活看似孤立的知識點,加深歷史的貫通感,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也頗有意義。舉例:縱向如古代選官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秦漢統一與隋唐統一的差別。民族交融歷史等專題史多為縱向。橫向如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是在經濟,文化思想政治方面層層遞進後逐步確立對世界的統治。此外,歷史道法語文也可建立跨學科通感教育。如宋朝武將如岳飛,陸游,辛棄疾等文采飛揚皆是重文輕武政策的結果。近代英美法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後紛紛用相關法律予以保障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此乃法治保障民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相通之處。
我們也可以站在西方文化視角看看中國歷史,如西方人更看重製度建設,工程建設,秦始皇統一中原,築長城,隋文帝創立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等。中國人更看重人,比如唐太宗時期「君明臣直」。這是法治和人治兩個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的結果。
何為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人們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釋過去,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後的深層因果關系。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我以為,具有穿透力的歷史解釋,必須將看似零散無序雜亂無章的知識點用一條主線串聯起來。那麼,如何挖掘這條主線呢?毋庸置疑,打通知識的縱向聯系,橫向聯系,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8.圖像證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半路徑:一是考察圖像的背景資料,如時間地點作者的個人信息,圖像流傳過程中是否被毀壞或者篡改等現象;二是充分挖掘圖像內容中的顯性和隱性信息,要想坐實所提取的信息往往需要多種材料相互印證,避免孤證論史;三是考證作者有無刻意美化醜化扭曲甚至造假等現象,如果存在,則論證史實時須謹慎,但這些被歪曲的照片可用作探究作者內心動機的直接史料;四是注意圖像流傳的方式和廣度,這往往可以折射出不同社會時代對圖片所承載的內容,所表達的意思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等方面的價值判斷。
如文物圖片,一是描述文物背景,二是引導學生觀察文物,挖掘表層信息,如青銅牛尊的鼻環,再挖掘隱性信息,禮器;三是以文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相互印證牛耕技術的出現和推廣問題。環環相扣且富有邏輯性,比較清晰呈現文物圖片證史的一半路徑。
9.歷史學科所要傳遞的本質是一種人文精神,它的有效達成和價值取向,取決於教師的史識,決定於教師基於史識的教學立意。正如杜維運所言:史識是歷史學家選擇事實的能力。它是對於歷史的看法觀點,是研究主體面對研究對象時一種特具的歷史眼光,是對歷史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柔美的歷史還是殘酷的歷史。內容不同的歷史,所發生的影響迥異。」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歷史教師的史識決定著他在課堂上選擇什麼樣的史實呈現,從而也影響著課堂的價值取向。教師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創造有利於學習主體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這種嘗試的實踐行動中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態度與價值。
10.每個時代的學生群體因時代特徵不同而有其特有的時代氣質和特點。不同時代的好課是有共性的:首先要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其次是點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是點化學生正確的「三觀」。如時空觀念之教法轉化為考慮大局的思維方式。
重思維,即培養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對現實或歷史等問題採用分析,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理性思考,進而形成自己的觀點。重情感,即引導學生用歷史的眼光去評價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徵,行為和動機,用基於社會道德觀的角度去分析個體的價值觀和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常懷包容之心。重方法,即引導學生秉持實證精神和科學方法去探究問題,注重歷史研究的跨學科探索,有意識地將歷史與文學,化學,地理,心理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知識貫通和遷移的能力、釋史求通的能力。可以說,重思維是歷史深度的課堂體現,重情感是歷史溫度的人文折射,重方法是歷史效度、信度的技能支持。如有關《大憲章》簽字問題的學術探究,其未必與高考有關,但他背後啟發我們去關注習以為常的歷史細節,在歷史細節中發現問題,並打破了用現代語境去理解過去歷史的思維習慣,學生們在釋疑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大憲章》的真實解讀,接近了歷史的真實。而這也正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序觀念的培養目標,即讓學生明白,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空背景下發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實有準確的理解。 再如,法國元帥福煦「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的休戰。」這句話並非針對凡爾賽體系,而是對法德兩國未來的擔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亦是梁啟超的偷梁換柱,雖是「假史」卻有著堪比真史的效用,為何偷梁換柱?凸顯了革命氣概卻掩蓋了公論。
11.徐藍教授說過:「歷史課堂教學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要具備比了解一般的歷史知識更上位的東西。」例如能夠像一個歷史學家那樣去理解歷史,構架自己對歷史的解釋;當學生畢業以後,特別是不再以歷史的教學與研究為其生涯的時候,以往的歷史學習留給他什麼樣的思維品質,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夠讓他們終身受用,並能夠帶給他們成功的人生。
12.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敘事~理念與實踐
不管觀念如何變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通史教育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盡可歸為敘事。而在歷史教學敘事中,如何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如何錘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如何深化學生的歷史意識是三個始終繞不開的問題。
一、巧敘事~歷史知識的拓展藝術
歷史學家克羅齊說,沒有敘事就沒有歷史。優美的敘事也是歷史著作的防腐劑。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往往言簡意賅,提綱挈領,使學生無法充分感受歷史鮮活的生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要努力展現嚴謹有邏輯、趣味有思考、溫暖可觸摸、厚重可感悟的歷史,不能完全被背景、原因、影響等所謂的歷史要素分析所充斥。在歷史教學中提升敘事品質,首先要進行精彩巧妙的敘事設計,將碎片化的歷史人物,事件置於有意義的敘事結構中,這是歷史知識的拓展藝術。教師敘事能力決定著課堂品質,巧敘事把握三原則。1.立意為要 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和浩如煙海的史料,課堂敘事首先要教師從史學維度和教學維度兩個方面精心設計一堂課的思維軌跡,確立一節課的核心觀點,以此整合教學內容,開展敘事。2.學生為本 課堂敘事要盡可能站在學生視角,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熟悉的事物出發,從學生認知規律,思維邏輯出發。「我們不應當把學生不能想像,不能理解的東西,教給學生。即使是歷史中最重要的東西,也只好舍棄。」在歷史教學中尤其要避免概念飛來飛去、帽子甩來甩去,不能讓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渴望消弭在教室對歷史知識自以為是的切割和分析中。如上海特教教師姚虹在講述德國統一的背景時用學生熟知的格林童話作為敘事切入點,格林童話有三多,公主多,王子多,後媽多,為什麼呢?當時德國的小王國很多。那為何後媽多?我的理解是格林童話是在集體記憶中缺少母愛,沒有祖國,備受欺凌的民族,19世紀初,德意志民族精英想要藉助傳統文化的力量,重塑日耳曼精神,贏得廣泛民族認同的努力之一。3.細節為重 巧敘事還要善於利用細節。追求的是大歷史中的小切口,於細微處見精神,引導學生發現新知,形成認識,洞見思維。比如講述北洋軍閥時期內戰重稅對新興事業的摧殘時,使用如下細節:為籌措軍費,各路軍閥橫征暴斂,四川某軍向百姓預征田賦,每年達14次之多,十幾年內已把到2008年為止的田賦都預征了。
二、重方法~歷史思維的錘煉路徑
胡適先生有個觀點:史學一面是科學的,重在史料的搜集與整理;一面是藝術的,重在史實的敘述與解釋。 美國歷史學家蓋伊認為:沒有分析的歷史敘事是瑣碎的,而沒有敘事的歷史分析則是欠缺的。
三、求融通~歷史意識的深化邏輯
在歷史課堂中,巧妙的敘事設計,科學的思想方法都是為了追求歷史學習的「融通」。「巧敘事」是前提,決定學生與古人前人對話的親密程度;「重方法」是路徑,引導學生學會與古人前人對話的方法;「求融通」是課堂教學的目標,使學生在與古人前人的對話中主動尋找歷史的智慧,感受歷史學習的價值。三者相輔相成,是歷史教學中三個漸次遞進的層次。 1.學科知識的貫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表明:「作為縱向發展的歷史中的每一個時代,其結構都是前代遺留下來的,這是縱向發展對於橫向結構的作用;同時,每一個世代又是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前代的事業,所以又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改變原有的結構,並遺留給下一代,這又是橫向結構的變化對於縱向歷史發展的作用。人類歷史的客觀進程,就是這樣橫向矛盾與縱向發展的不斷相互推演的結果。」中學歷史的學習也越來越強調對於歷史發展線索整體性的梳理和理解,中外歷史知識的對比聯系和貫通等。這就要求在教學敘事中關注歷史知識的「上下脈絡連貫一氣」和「點~線~面」的歷史縱深感,理解人類歷史的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互為條件,相輔相成。2.學科素養的通達。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是諸素養得以達成的理論保證;時空觀念是諸核心素養得以達成的必要途徑;歷史解釋是諸素養中對歷史思維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唯物史觀是教學敘事的出發點;任何人事物都有特定的時空,要培養學生通過合理想像把自己置於特定的時空,去和古人前人交流,對話的意識;敘事的理性通過史料實證彰顯,通過教學敘事和史料解讀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基於史料的思維」,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即任何結論都必須基於史料和論證;以歷史理解為基礎的歷史解釋,通過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使過去的人和事變成有條理有意義的歷史知識。培育具有中國心,世界眼,有社會責任,有人文追求的現代中國人,是歷史教育責任所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固化對「核心素養」的理解,不能為了素養而講素養。在教學敘事中,要釐清五大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雖不可能在較短的課時中凸顯所有素養的培育,但也不能在敘事中「厚此薄彼」,要有通達的意識,盡可能將核心素養的培育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拓展知識,豐富思維,涵養品質。
3.歷史與現實的融通
歷史思維有其獨特性,是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世界的工具。歷史學習不是要使人偏激,恰恰相反,是要教會人們更加理智。有時要從歷史看現實,有時要從現實看歷史,在教學敘事中嘗試把歷史現象放在一個有更廣視域的棱鏡下,利用豐富的史料,引導學生在課堂核心知識的解構中去發現歷史規律,感悟多元,包容,開放,嘗試歷史與現實的融通,學會理解與尊重,汲取人生智慧與力量。
13.歷史教學邏輯的優化
簡單來說,歷史學科邏輯由歷史發展的邏輯和歷史研究的邏輯組成。
歷史教學呈現「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時要充分重視因果律,確保因果關系的科學合理。所謂整體感,是指歷史發展的各層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作用,整體演進的,與此相洽的歷史教學邏輯是要展現這種整體性,讓學生感知到歷史發展中的各種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
強調教學邏輯,絕不是反對和排斥突破常規的教學安排,比如,時序是歷史發展的邏輯,從始至終的講述就符合時序邏輯,但如果某一事件的結果出人意料,令人唏噓,教學中倒敘展現,反而可以吸引學生,這恰是最合乎教學邏輯的安排。教學邏輯要讓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有序嚴謹合乎邏輯規律的思維過程,而不是要用程序化的思維扼殺教學靈性。歷史教學有規律,但沒有公式,歷史課堂呼喚靈動飛揚的教學創意,更呼喚順暢合理,圓潤自如的教學邏輯。
14.思辨性課堂
運用「問題系統」的追問策略:1.問題集優化。在學習中,根據知識的內在要素或思維的結構模型,形成問題集。2.問題鏈優化。根據問題的層次或推演過程,形成問題鏈。3.問題網優化。圍繞核心問題與輔助問題,形成縱橫交錯的問題網。4.問題域優化。在綜合領域,可根據多元智能的參與程度,跨領域地整合知識,形成一個更宏觀的問題域。
依據歷史學科特點,基本問題分為三個層級:識記層級,包括基本史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等基本要素;理解層級,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並能解釋已經形成的歷史觀點;內化層級,在唯物史觀下,通過對史事的辨別審慎,運用科學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歷史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層級的基本問題是遞進關系,學生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是歷史學科素養逐漸培育的過程。
15.教學特色:立意有高度,視野有寬度,思維有深度,教學有效度。
西周通過分封制度,天下歸姬;宗法制度,天下歸嫡;井田制度,天下歸王;禮樂制度,天下歸序;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歷史課應不斷地有力推動人類克服偏見。
歷史的當事人已經逝去,我們只能基於歷史意識,進行同情之理解和解釋。歷史意識,簡言之即遇任何事均須回到那個時代,回到那個時代背景里,回到那個時代背景里諸種事物之間的復雜關聯和這種關聯所導致的變化及其變化所導致的走向來審視歷史。構成歷史意識的證據意識,時代意識,背景意識,變遷意識,批判意識,價值意識等要素,不僅可以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所謂學科素養一網打盡,而且對避免類似時空觀念等概念給歷史教學實踐或多或少帶來的非專業困惑,興許會有幫助。歷史意識到位了,時間就不再是簡單的物理時間而是帶有文化變遷過程和方向感的時間,空間也不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而是帶有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系構成的復雜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的空間。歷史意識的這個鮮明特質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故而才說這是歷史學科的看家本領,必靠歷史教學來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