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教育事業統計歷史沿革填什麼

教育事業統計歷史沿革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4-24 21:52:18

⑴ 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企業沿革是什麼意思 企業沿革,也叫企業歷史沿革,通俗說,就是該企業從設立後至今,經過的各種改制、改組、改革、變更、更名等歷史情況。

問題二:創立發展沿革什麼意思 創立是就第一次創造出來的東東,發展是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完善和提升,沿革是現有的狀態的歷史淵源和發展過程。

問題三:企業的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沿革的意思 就是發展變化
這就是企業從創立到現在所經歷的各種改革和發展

問題四:企業的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沿革的意思 就是發展變化
這就是企業從創立到現在所經歷的各種改革和發展

問題五:「單位沿革簡介」與伏純「單位簡介」有什麼不同 單位沿革簡介,是指單位從組建開始一直到現在,期間的主要變化情況,比如職能變化、人員編制變化、完成的重要任務等等,這些都是單位過去的重要歷史,都屬於單位沿革簡介。
單位簡介,是指單位現在的主要情況,如人員編制情況、領導班子編制情況,擔負的職能情況,近一兩年完成的重要任務等等。與歷史沿革相區別的是,單位簡介主要圍繞當前(這一兩年)。

問題六:單位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單位的歷史

問題七:統計的歷史沿革 夏禹時代(公元前22世紀)分為九州,有人口約1352萬,可見人口統計的久遠。《書經・禹貢篇》記述了九州的基本燃茄土地情況,被西方經濟學家推崇為「統計學最早的萌芽」。西周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統計報告制度。秦時《商君書》中提出「強國知十三數」,其中包括糧食儲備、各國人數、農業生產資料及自然資源等等。公元前27世紀,埃及為了建造金字塔和大型農業灌溉系統,曾進行過全國人口和財產調查。公元前15世紀,猶太人為了戰爭的需要進行了男丁的調查。公元前約6世紀,羅馬帝國規定每5年進行一次人口、土地、牲畜和家奴的調查,並以財產總額作為劃分貧富等級和征丁課稅的依據。15至18世紀,歐洲出現了許多以報導國情為內容的統計著作。 在19世紀30年代後,出現了所謂「統計狂熱時代」。十七世紀,在英格蘭居住的人們開始對「政治算術」產生興趣。1662年,John Graunt發表了《natural and politics observations upon the bills of mortality》,分析了生男孩和女孩的比例,發展了保險公司所用的那種類型的死亡率表。英文的statistics約在十八世紀中葉由德國學者Gottfried Achenwall所創造,是由狀態status和德文的政治算術聯合推導得出的,第一次由John Sinclair所使用,即1797年出皮廳察現在Encyclopaedia Britannica。(早期還有一個單詞publicitics和statistics競爭「統計」這一含義,就開始流行publicitical learning)。 近代統計學指的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的描述統計學,其發展過程與概率論的廣泛研究和應用密切相關,在統計分析中經常使用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術語都始於這一個時期,例:最小平方法、正態分布曲線、誤差計算等。在近代統計發展的一百年中,也形成了許多學派,其中以數理統計學派和社會統計學派最為著名。數理統計學派的原創始人是比利時的A・凱特靳,其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法國的古典概率引入統計學,用純數學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社會統計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K・克尼斯,他認為統計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現象,研究方法為大量觀察法。在近代統計學的發展過程中,這兩學派的矛盾是比較大的。 1. 概述統計學的英文statistics最早是源於現代拉丁文statisticum collegium (國會)以及義大利文 statista (國民或政治家)。德文Statistik,最早是由Gottfried Achenwall(1749)所使用,代表對國家的資料進行分析的學問,也就是「研究國家的科學」。在十九世紀統計學在廣泛的數據以及資料中探究其意義,並且由John Sinclair引進到英語世界。統計學是一門很古老的科學,一般認為其學理研究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代,迄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於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統計學至少經歷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數」和「統計分析科學」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數理統計」並非獨立於統計學的新學科,確切地說它是統計學在第三個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新方法的一個綜合性名詞。概率論是數理統計方法的理論基礎,但是它不屬於統計學的范疇,而屬於數學的范疇。 2. 三個階段1.第一階段稱之為「城邦政情」(Matters of state)階段「城邦政情」階段始於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撰寫「城邦政情」或「城邦紀要」。「城邦政情」式的統計研究延續了一兩千年,直至十七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政治算數」這個名詞所替代,並且很快被演化為......>>

問題八:取得時效的歷史沿革 時效制度濫觴於羅馬法,包括消滅時效與取得時效兩類。兩者構成了完整的民法時效制度,該制度對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交易安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取得時效,是指無權佔有人以行使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的意思公然、和平和繼續佔有他人的物達到一定期間,而取得所佔有物的所有權或其他權利的制度。取得時效始於羅馬法的《十二銅表法》,謂之usucapio。該法規定了動產和不動產的取得時效分別為1年和2年。到優帝時代,建立了統一的取得時效制度。該制度主要是為了彌補羅馬法中財產轉讓形式過於繁瑣造成的缺陷,包括在物的轉讓方式和轉讓人權利的缺陷。但適用范圍狹窄,並不是通常獲得所有權的「有效形式」。此後,羅馬法對其不斷完善,近代大陸法系無一例外地在民法中規定了該制度。在英美法系國家中亦有相對應的「不利佔有(adversepossession)」制度的設置。現代各國都對取得時效制度進行了改造,原先取得時效規定有正當原因,即確證佔有時未侵害他人而且是以使所有權取得合法化的關系。然而對前者已經不再要求為無權利人,當事人之間也無須存在一定之法律關系,法律對於佔有人取得方式在所不問,只要具備足以相信自己為所有人之事實,且持續的事實狀態屆至便可成立。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怠於在法定期間內行使權利,期間經過後將產生對權利人不利的法律後果,《民法通則》中規定了訴訟時效制度和勝訴權消滅主義,沒有規定取得時效制度,導致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後無法確定財產歸屬,顯然民事立法存在漏洞。

⑵ 高等教育政策的歷史沿革分為哪些階段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我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培養了大批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推進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在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收費政策也經歷了一系列的演變。主要由以下幾個階段構成。
1 第一階段:1949年-1952年
1.1 政策內容
延續國民黨時期的收費政策:國立大學學費每年22~40銀元,私立大學每年約45~120銀元,平均90銀元,改州運教會大學每年約160銀元,師范類免跡虧費(20世紀30年代1銀元的日常生核梁活用品購買力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30元。按照這個比例,30年代國立大學每年約22銀元的學費相當於今日的人民幣660元,私立大學每年約90銀元相當於今日人民幣2700元,教會大學每年約160銀元相當於今日人民幣4800元)。
1.2 實施其政策的原因
大凡教育政策調整或者改革,均受制於當時的國家和社會需要,並與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法規等密切關聯。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收費政策源自1949年的建國大法《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其中第四十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法,制定新的教育政策。」這是建國後教育改革第一個方針政策。舊教育要「循序漸進」的改革方略在會議上被確定。認識到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並強調「不能性急」。教育改革需要積累經驗,經驗成熟後才能進行徹底改革。會議還明確規定,「對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採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這種態度反映出中央人民政府對當時教育改革的一種基本認知。
中央謹慎地對待大學改革,經濟制約是其主要因素。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國家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工業總產值同歷史上最高水平相比下降了一半,人均國民收入只有亞洲國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1949年財政預算中,文化、教育、衛生三大項加起來也只佔總開支預算的4.1%(實際並未兌現)。1950年上半年,全國經濟一片蕭條,特別是大城市,僅上海就有千家企業破產倒閉,全國上百萬工人失業。經濟形勢如此嚴峻,毛澤東包括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設想是:共和國成立後,首要任務是迅速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開始大規模的國家工業化建設,使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形態有相當程度的發展,為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奠定基礎。剛剛誕生的政權,當務之急是恢復國民經濟,國家並沒有力量推進教育領域的改革。
關於怎樣改革高等教育,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就提到,「對於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辦的學校和醫院等,暫時讓其在遵守我們的法令的條件下繼續辦下去。但不許再設新的,待將來國家有力量接收這些學校和醫院時,將加以接收。」後來的實踐證明,這一時期的各種高等教育政策是按照預期進行的。
2 第二階段1953年-1985年
2.1 政策內容
中國的高等教育長期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收費政策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指導思想下制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最後明確了兩個字,一個叫「包」,一個叫「統」,一切由國家「包」下來,一切由政府「統」起來。具體說來就是:這一時期,中國高等教育對大學生普遍實行免費受教育的政策,教育經費全部由政府負擔。政府還為學生提供助學金(生活費)和免費提供醫療、住宿及部分交通費。
2.2 實施其政策的原因
中國採用全「統」全「包」的這種費用政策完全受蘇聯教育制度的影響。1951年11月,全國工學院院長會議召開,決定從1952年起高等教育進行全面改革。教育改造的先聲是從工學院院系調整開始,工學院院系調整方案在會議上提交討論,由於相關阻力比較大,方案經五個月擱置後,於1952年4月才正式公布。這次調整是根據蘇聯大學體制,以建單科專門學院為主,削減綜合性大學,改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學,增加工科和師范的比重,取消學院建制,改為校系兩級管理。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從「點」到「面」地推行蘇聯大學體制,蘇聯模式對中國大學的影響主要有:(1)大學必須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2)堅持以培養工農出身的專業人才的根本方針。(3)建立以單科學院為主的大學體制。(4)建立培養專業人才的教學制度。(5)實施全免費教育政策。在高等教育「以蘇為師」的影響下,高等教育在1952年完成全部改造。這年,不僅將私立高等院校全部改為公立,連私立小學、中學也開始改為公立。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獨特教育政策,而高等教育實行全免費就是其特徵之一,中國的高等教育以蘇聯為師,確立了免費教育的政策。
3 第三階段:1985-1995年
3.1 政策內容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明確賦予高校應有6個方面的自主權,其中的重要一條是「在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計劃的前提下,高等學校有權在計劃外接受委託培養和招收自費生。」一部分高校開始對一部分學生收取學費,改變了國家全部「包辦」經費的模式。1985年,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的出現讓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中國高等教育開始進入局部收費階段。
3.2 實施其政策的原因 (1)高等教育收費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20世紀60~70年代,由於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世界各國都投入了相當多的資源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獲得了迅速的發展。然而,高等教育擴展的成功實施,也使各國政府認識到,世界上沒有一個政府的財政預算能夠完全滿足公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讓學生、家庭及社會分擔高等教育成本或進一步加大成本分擔的力度,以調動私人資源支持高等教育發展的成本回收政策,逐漸成為高等教育財政的一個趨勢。「成本分擔」一詞是伴隨著高等教育收費改革而為人們所熟悉的。1986年,紐約大學校長、經濟學家約翰斯頓(D.BruceJohnstone)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提出了成本分擔理論,即應由納稅人(政府)、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捐贈)共同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此後,「成本分擔」理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制定學費政策的理論依據。
(2)改革的需要。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五年改革開放實踐,經濟取得很大成就。經濟理論的創新與經濟實踐同步進行。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的傳統觀念被打破,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並指出「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經濟的改革帶動了教育的改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透徹地分析了我國高教管理體制的弊端,即:在教育事業管理許可權的劃分上,行政化嚴重,導致高等學校僵化死板,活力缺乏;而在政府該管的領域缺位、錯位嚴重。《決定》要求以改革為手段,以簡政放權為內容,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決定》明確賦予高校應有6個方面的自主權,即「在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計劃的前提下,高等學校有權在計劃外接受委託培養和招收自費生;有權調整專業的服務方向,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編寫和選用教材;有權接受委託或外單位合作,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有權提名任免副校長和任免其他各級領導;有權具體安排國家撥發的基建投資和經費;有權利用自籌資金,開展國際的教育和學校交流」,等等。這個決定反映的信號就是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收取自費生。在此決定下,高校自主權增大,開始向一部分學生收取學費。
4 第四階段:1996年以後
4.1 政策內容
教財〔1996〕101號文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實行對非義務教育階段收取學費的政策。具體情況如下: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由國家及企業、事業組織舉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第三條高等教育屬於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向學生收取學費。第四條學費標准根據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不同地區、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校的學費標准可以有區別。

⑶ 義務教育的歷史沿革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如鍵仿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有關統計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個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法。各國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限長短,大體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以後正式頒行的國家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亮螞保證的國民教育,為現代生產發展和現代生活所必需,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志。
清朝末年,歐美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大都普遺實行了義務教育。清政府某些官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在20世紀初草擬清廷有關文件時使用了「義務教育」、「強迫教育」這樣的詞語。
1903年。清政府順布了《奏定學堂章程》(舊稱「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以法令形式公布的並在全國推行過的學校教育體系。
舊中國正式提出試辦義務教育是1911年。該年7、 8月,清政府學部派人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央教育會議,會議議決了《試辦義務教育章程案》等文件。本案明確規定以四年為義務教育期,並提出了試辦義務教育的辦法。
1912年,民國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了《學校渣纖系統令》,即《壬子學制》,也是規定了「初等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至此,從清末以來,擬議、醞釀了10餘年的義務教育之事,終於被認定。1937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學齡兒童強迫入學暫行辦法》,這個時期的義務教育概念是強迫教育。1940年4月,民國政府教育部制定《國民教育實施綱飯》,規定國民教育分為義務教育和失學民眾補習兩部分,兩者同時實施。

⑷ 幼兒園歷史沿革怎麼寫

歷史沿革寫法如下:

1、從企業最早成立的時候寫起。

2、要從最初的情況寫起。

3、然後寫類似於大事記一樣。(把發生的重大事件,主要負責人更換,單位名稱的變化等,按年份羅列。)

簡介:

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

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拆銀朋友的快樂天地,旅悶宴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

幼兒園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體系基礎的基礎,是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其教育課程沒有明顯的區分,大概由語言、科學、藝術、健康和社會等五個領域以及罩者各種活動構成。各個領域相互融合,決定教學內容。

⑸ 學校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學校歷史沿革是指一間學校的歷史發展沿革。

歷史沿革指的是涉及活動規律和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節點,重點是說明這些節點的關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響、實際作用、歷史和現實意義,根本從改革開放對企業發展的基本利益出發,突現了歷史革命,簡稱歷史沿革。

學校的定義歷史來源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學校)。孟子曰:「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一出現,便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為己任,從而出現為培養人才所採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歷史賦予學校較高的地位。

二千多年齊國的稷下學宮引發了百家爭鳴、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開設杏壇以六藝而教眾賢、宋朝的六大書院所承擔著選俊功能。

19世紀末20世紀初,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黃宗羲提出「公其非是於學校」,他認為學校不僅具有培養人才改進社會風俗的職能,而且還應該議論國家政事之能。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的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教育
建國前基本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性質的教育:一種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新民主主義的教育(見新民主主義教育);一種是國民黨統治區奴化的、封建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教育(見國民黨統治區教育)。
建國前國民黨統治區的教育事業,十分落後,而且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色彩。據國民黨政府教育部統計,1947年高等學校在校學生15萬人,1946年中等學校在校學生 179.8萬人,小學在校學生2285.8萬人。按當時全國 4.7億人口計算,平均每萬人中僅有高等學校學生3人,中等學校學生38人,小學生486人。全國80%以上的青壯年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通常在20%左右,中等以上學校的學生中勞動人民子女極少。幼兒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更為落後。
在舊中國的教育中,封建的私塾占相當大的比重,城鎮私立學校中受外國津貼的所佔比重也比較大,而且學校的分布也很不平衡。中等學校絕大多數設在縣城以上城鎮,有的地區,縣無中學,鄉無小學。高等學校有41%是設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武漢、廣州六個城市,國立大學的40%、私立大學的46%是設在沿海地區。邊遠省份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很少。1946年新疆只有一所100名學生的新疆學院和8所中學,寧夏只有5所中學,青海只有 4所中學,西藏連一所中、小學也沒有。
但是,舊中國學校的進步師生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創立了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19年北京大學學生發起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政府投降賣國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後,中國教育界的進步力量,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進行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1926年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師生參加了「三·一八」反帝愛國大示威,同年11月清華大學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支部,成為清華大並輪學地下革命活動的中心。1935年在北平爆發了偉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後來,中國各地學校師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更廣泛地開展革命斗爭。例如,1945年在西南聯合大學掀起的反內戰、爭民主的「一二·一」學生運動;在全國解放前夕,各地學校進步學生在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下開展的護校斗爭,等等。在學生運動中廣大青年和有志之士,與反動當局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有的英勇犧牲,為爭取社會進步和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學生運動中的骨幹分子,經過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培養,後來大多數都成為黨的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
舊中國的教育界為中國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也不乏其人。如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共產黨員楊賢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寫作了《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綱》,在教育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的力圖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並組成各種教育團體,進行教育試驗,積累了一些辦學經驗,培養了一批人才。著名的如蔡元培提出的科學與民主的主張,黃炎培等人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社,等等。他們提出的主張和教育工作的實踐,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中國的教育事業有相當的影響。 建國後對舊有學校的接管和改造
建國之初,全國人民面臨的任務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與此同時必須對舊有教育事業進行改革。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為改革與發展教育事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全國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地軍事管制委員會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國民黨遺留下來的各級公立學校,採取了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辦法。1950年12月,按照政務院《關於處理接收美國津貼的文化教育救濟機關及宗教團體的方針的決定》,接管了受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21所,中等學校514所,初等學校約1500所,收回了中國的教育主權。1952年 9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逐步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人民政府接辦,改為公立。此項工作到1956年才基本結束,共接辦了私立中等學校1412所、小學8925所。還有65所私立高等學校,在1952年開始的院系絕指信調整中全部改為公辦。
在接管和接辦舊有學校的過程中,進行了教育改革。1950年 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強調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事業和舊有社會文化事業的改革工作,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對舊教育進行改革的主旨是按照1949年 9月1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的要求逗灶,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當時中國教育工作的任務,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的經驗,藉助蘇聯的教育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教育。因此,在這時期,對舊有學校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改革,完全是必要的。最初人民政府宣布廢除了國民黨設立的「黨義」、「公民」、「軍訓」、「童子軍」等課程和教材,開設了「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新課程。從1950年末開始,結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的斗爭,對師生進行了愛國主義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教育,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流毒,清理以親美、恐美、崇美為主要內容的帝國主義奴化思想,並開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運動。另外,當時還實行了「向工農開門」的方針,政務院頒布了《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這對於改造舊教育都起了重要作用。
為了徹底改革舊有的學校教育,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並對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
學習蘇聯教育的先進經驗,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建國初期,中國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而且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只有斯大林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各級各類學校都學習了蘇聯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有組織地翻譯了蘇聯的各科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各種教育文獻資料,聘請了蘇聯專家。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1950年創辦和改建了中國人民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蘇聯先進的教育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對於清除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影響,改革不合理的教育體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曾出現了結合中國的實際不夠,生搬硬套的偏向。
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也是在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過程中進行的。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在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重點,發展專門學院,整頓和加強綜合大學的方針指導下,進行了院系調整。當時以華北、華東、中南地區為重點,實行全國一盤棋,盡可能使學校的布局合理。在院系調整中,使大多數省份都有一所綜合大學和工、農、醫、師等專門學院;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校改造成多科性工業大學,並加強了綜合大學和師范院校。這對於改變舊中國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使教育適應經濟建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在舊中國,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文科的比重太大,應該適當調整。但是,當時對文科一些專業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不適當地把這些專業砍掉,致使財經、管理、政法、哲學社會科學多數學科、專業受到嚴重削弱,這是錯誤的。在院系調整中,對高等學校的專業也進行了調整,但是也出現了文科與理科、理科與工科分割的現象,有些學校專業設置過細、專業面過窄,這也是一個缺點。

⑺ 基礎教育季報如何填寫

填寫方式如下:

一、首先確定季度財務報表要填哪些項目,如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等。

二、確定每個報表應填的各項數據以及期末余額,來確定季度末余額。

三、依次分別計算填列。資產負債表是靜態報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是動態報表。前者是填某一日期的值,洞差後者填一個季度的動態變化值。

四、注意第四季度報表的資產負債表和12月末的數據一致。

五、填列時間為3月31號,6月30號,9月30號,12月31號。報表分為主表,附表和附註。

注意:在填列之前,一定要試算平衡。

教育季報

《教育季報》創刊於1919年,季刊,由安徽省立第二師范學校學區教育聯合部編行,屬於初等教育刊物,停刊時間及原因不詳,館藏1923、1925和1926年部分卷號。

欄目方向

本刊主要探討安徽徽州地區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如改進地方小學教育,論獨學主義之教育制度等,偶爾也刊登一些文藝隨筆,設置了通論、講演、專論、雜集、文苑等欄目。「通論」一欄刊載與教育相關的論說類文章,主要的載文有江謙的沒顫悶《勸學篇》,反對青年受傳統說法「習聞佛老異端之議」的影響,認為「佛學博大精深,未讀其書,弗明其諦,固不妨加以原諒」,鼓勵有志於此的青少年去加以研究。

「專論」欄目刊載的文章多就某個具體問題進行探討,代表性的載文枯彎有江樾的《明心見性說》和 《止於至善說》,對儒家的《大學》所講的「止於至善」和佛家《圓覺經》里的「明心見性」的說法分別進行了探討和闡釋。「講演」部分刊載講演稿,內容多與儒、佛、道學的研究相關,如胡晉接的《修道之途徑與次第》等文。

⑻ 教育大革命的歷史沿革

「教育大革命」的發生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與時代背景。
(一)對各類人才的強烈需求
建國以來,經過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有較大發展,而且要繼續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猛咐這必然要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當時我國的教育還相當薄弱,對於人才的需枝檔純求十分強烈。
(二)「大躍進」政策的推動
1957年,我國提前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黨和全國人民深受鼓舞,並激發了迅速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面貌的信念。但是,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對中國的經濟建設情況認識不足,就出現了驕傲自滿、急於求成的傾向,因此誇大了主觀努力的作用。在經濟建設上,1956年曾出現急躁冒進傾向,周恩來於1956年11月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所作的《關於一九五七年度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的控制數字報告》中,曾經提出1957年的計劃應該在保證重點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作適當壓縮,調整各經濟部門的比例關系,以適應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1957年1月,陳雲針對1956年的冒進現象指出:建設規模的大小還須與國家財力物力相適應。但這些思想在1958年1月召開的南寧會議上遭到了嚴厲批評,從而使一些主張實事求是的人受到壓制,促進了急於求成的思想的發展。3月在成都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又多次更加嚴厲地批判主張反冒進的人。會後,各省市都提高了經濟指標,加快了建設速度。1958年黨的八屆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蠢槐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總路線」的推行,破壞了國民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進一步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為「教育大革命」的產生提供了思想政策氛圍。
(三)「教育大革命」的提出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突出強調了「兩條路線之間的斗爭」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右傾思想和教條主義思想」,提出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應當成為中等以上學校「普遍和經常的方法」,提出「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每個學生必須依照規定參加一定時間的勞動」。在教育事業發展中,提出從大區到省、地、縣都要建立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要求在15年左右時間內普及高等教育。

⑼ 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領導歷任審計 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沿,就是延續。革,就是變遷。
歷史沿革就是某地方歷史上沿續與變遷。
一個縣的歷史沿革就是指這個縣歷史上的延續與變遷。

單位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單位的歷史

企業的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沿革的意思 就是發展變化
這就是企業從創立到現在所經歷的各種改革和發展

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中國扇子的歷史沿革和製作工藝

可以這么理解,歷史沿革材料就是關於特定領域或特定地方的歷史發展過程的材料,比如中國政治制度發展沿革,就可以從最早的宗法制一直講到人民代表大會,這方面的材料就可以稱之為「中國政治發展沿革材料」

幼兒園的含義與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廣義環境觀認為,幼兒園環境,是指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兒園內的小環境,又包括與幼兒園教育相關的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台州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地屬閩中郡。漢初,先後有東海、東越等王國封立。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東越國除,徙民於江淮間,改其地屬會稽郡鄞縣,置回浦鄉。
秦漢 三國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縣回浦鄉置回浦縣,以其地河流彎曲迴旋入海而得名。縣治回浦(今章安)。屬會稽郡,隸揚州。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3府。是為台州建縣之始。
東漢建武年間(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縣改名章安縣。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境內)。建安四年(199)(一作興平二年〈195〉),分章安縣西南部置松陽縣。
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章安縣西北部置始平縣,分章安縣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以縣境臨海山而得名。赤烏二年(239),分永寧縣置羅陽縣;立羅江縣。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隸揚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臨海,尋徙章安),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轄境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兩晉 南朝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鄞縣800戶、章安縣北部200戶置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安陽縣為安固縣。太康四年(283),分安固縣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縣,隸揚州。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豐縣南鄉置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南朝轄縣如故。
隋唐 五代
隋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廢郡,並臨海郡各縣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初,復分臨海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5縣。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並寧海縣入章安縣。次年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並入臨海縣,台州僅轄臨海縣。貞觀八年(634)復分臨海縣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分臨海縣南部再置永寧縣,分始豐縣置樂安縣。永昌元年(689)復分臨海縣東北部置寧海縣。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山而得名。神龍二年(706),分寧海縣與越州的鄮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開元二十一年(733)隸江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復稱臨海郡。乾元元年(758)復稱台州圓瞎,隸浙江東道。此後反復改隸浙江東、西兩道。肅宗上元二年(761)改始豐縣為唐興縣。廣德二年(764)象山縣改屬明州。中和三年(883)隸義勝軍。光啟三年(887)以台州置悄源德化軍。
五代,橘運空屬吳越國,軍、州建置及轄縣如故。天寶元年(908),改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復改為始豐縣。寶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樂安縣為永安縣,以祈永保平安。後晉天福間(936—942),吳越又改始豐縣為台興縣。北宋建隆元年(960),吳越復改台興縣為天台縣。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除,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兩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遮蔽周衛,多神仙之宅」,詔改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隸兩浙東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為台州路,隸江浙行省浙東道,轄縣如故。元貞元年(1295),黃岩縣以民戶達5萬,升為黃岩州,仍隸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復黃岩州為黃岩縣。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黃岩縣南部方巖、太平、繁昌鄉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清順治三年(1646),入清版圖,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隸浙江省紹台道。七年隸寧台溫海道(駐台州)。十一年隸台海道(駐台州)。二十四年隸寧台道。雍正四年(1726)隸寧紹台道。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溫州府。太平縣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 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軍政分府,隸省軍 *** 。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制。2月,玉環廳改為縣。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各縣直屬省 *** 。3年,省下設道,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同年,北洋 *** 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改名溫嶺縣。16年道廢,各縣直屬省 *** 。21年月,省 *** 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縣為第六區。因內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設特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22年10月改劃為第四特區。24年月,省 *** 正式設定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稱第七行政督察區。29年月,以南田縣全部境域及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置三門縣,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35年增轄天台,磐安2縣。37年4月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解放後,置浙江第六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1953年6月,分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另建洞頭縣,屬溫州專區。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1958年月日0月,三門縣撤銷,並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並入象山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並入玉環縣,仍屬溫州專區。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1959年4月, *** 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所屬境域分屬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玉環7縣。1978年10月改稱台州地區。1980年7月置海門特區,屬台州地區,轄境包括原黃岩縣海門區、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以其行政區域置椒江市,以境內有椒江而得名。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置臨海市。1989年10月撤銷黃岩縣,置黃岩市。1994年,撤區建市,並搬市 *** 至椒江,台州地區現轄路橋、椒江、黃岩3區,臨海、溫嶺、天台、仙居、三門、玉環6個市。

什麼是「歷史沿革」?

沿,就是延續。革,就是變遷。
歷史沿革就是某地方歷史上沿用與變遷。

NBA歷史沿革

1946年:「全美籃球協會」(BAA-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成立。當時一共十一支球隊,分為東西二組。
十一支球隊分別是:
波士頓凱爾特人隊Boston CLETICS;
芝加哥雄鹿隊Chicago STAGS;
克里夫蘭反叛者隊Cleveland REBELS;
底特律獵鷹隊Detroit FALCONS;
紐約尼克隊New York KNICKERBROCKERS;
費城武士隊Philadephia WARRIORS;
匹茲堡鐵人隊Pitt *** urgh IROMEN;
普羅登斯蒸汽碾路機隊Provedence STEAMROLLERS;
聖路易斯轟炸機隊St.Louis BOMBERS;
多倫多壯漢隊Toronto HUSKIES;
華盛頓首都隊Washington CAPITOLS。
1947年:克里夫蘭反叛者隊,底特律獵鷹隊,匹茲堡鐵人隊,多倫多壯漢隊四支球隊解散,巴爾的摩子彈隊Baltimore BULLETS加入,這樣參賽球隊就剩下八支球隊。
1948年:「國家籃球聯盟」(NBL-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中的四支球隊加入,參賽球隊增加到12支。
新加入的四支球隊分別是:
韋恩堡活塞隊Ft.Wayne PISTONS;
印第安納波利斯噴氣機隊Indianapolis JETS;
明尼波利斯湖人隊Minneapolis LAKERS;
羅徹斯特皇家隊Rochester ROYALS。
1949年:NBL六支球隊與BAA合並,兩個聯盟合稱為「國家籃球協會」(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新加入的六支球隊是:
安德森包裝工人隊Anderson PACKERS;
丹佛金塊Denver NUGGETS;
西伯根紅人隊Sheboygan REDSKINS;
西拉克斯民族隊Syracuse NATIONALS;
三城黑鷹隊Tri-City BLACKHAWKS;
滑鐵盧鷹隊Waterloo HAWKS。
普羅登斯蒸汽碾路機隊解散,另外,印第安納波利斯噴氣機隊改名為印第安納奧林匹亞隊。自此,NBA正式成立,有17支球隊參賽,分為東、中、西三個賽區。
1950年:安德森包裝工人隊,丹佛金塊,西伯根紅人隊,滑鐵盧鷹隊退出聯盟,芝加哥雄鹿隊,聖路易斯轟炸機隊解散,剩下的十一支球隊再改回東西兩區。
1951年:華盛頓首都隊解散,剩下十支球隊,三城黑鷹隊遷往密爾沃基,更名為密爾沃基鷹隊Milwaukee HAWKS。
1953年:印第安納波利斯奧林匹亞隊解散,全聯盟剩下九支球隊。
1954年:巴爾的摩子彈隊解散,全聯盟剩下八支球隊。
1955年:密爾沃基鷹隊遷往聖路易斯,更名為聖路易斯鷹隊St.Louis HAWKS。
1957年:韋恩堡活塞隊遷往底特律,更名為底特律活塞隊Detroit PISTONS;羅徹斯特皇家隊遷往辛西納提,更名為辛西納提皇家隊Cincinnati ROYALS。
1960年:明尼波利斯湖人隊遷往洛杉磯,更名為洛杉磯湖人隊Los Angeles LAKERS。
1961年:芝加哥包裝工人隊Chicago PACKERS重新加入聯盟,球隊數目成為九支。
1962年:費城武士隊遷往舊金山,更名為舊金山武士隊San Francisco WARRIORS;芝加哥包裝工人隊更名為芝加哥和風隊Chicago ZEPHYRS。
1963年:芝加哥和風隊遷往巴爾的摩,更名為巴爾的摩子彈隊Baltimore BULLETS;西拉克斯民族隊遷往費城,更名為費城七六人隊Philadephia 76ERS。
1966年:芝加哥公牛隊Chicago BULLS加入聯盟,球隊數目上升到十支。
1967年:聖迭戈火箭隊San Diego ROCKETS和西雅圖超音速Seattle SUPERSONICS加入聯盟,球隊增加到十二支。洛杉磯湖人遷往Inglewood,隊名不變。
1968年:密爾沃基雄鹿隊Milwaukee BUCKS和鳳凰城太陽隊Phoenix SUNS加入聯盟,參賽球隊達到歷史上最多的十四支。聖路易斯鷹隊遷往亞特蘭大,更名為亞特蘭大鷹隊Atlanta HAWKS。
1970年:水牛城勇士隊Buffalo BRAVES,克里夫蘭騎士隊Cleveland CAVALIERS和波特蘭開拓者隊Portland TRAIL BLAZERS加入聯盟,參賽球隊數目上升到十七支。分為東西兩區,東區還分為中央賽區和大西洋賽區;西區分為中西賽區和太平洋賽區。
1971年:聖迭戈火箭隊遷往休斯敦,更名為休斯敦火箭隊Houston ROCKETS;舊金山武士隊遷往奧克蘭,更名為現在的金州勇士隊Golden State WARRIORS。
1972年:辛西納提皇家隊遷往堪薩斯和奧哈馬,更名為堪薩斯-奧馬哈國王隊Kansas City-Omaha KINGS。
1973年:巴爾的摩子彈隊遷往Landover(藍道佛,位於美國馬里蘭州),更名愈首都子彈隊Capital BULLETS。
1974年:新奧爾良爵士隊加入聯盟New Orlando JAZZ,參賽球隊增加至十八支。克里夫蘭騎士隊遷往Richfield,隊名不變。首都子彈隊也更名為華盛頓子彈隊Washington BULLETS。
1975年:堪薩斯-奧馬哈國王隊落戶於堪薩斯城,並且更名為堪薩斯城國王隊Kasas City KINGS。
1976年:ABA(American Basketball Association)四支球隊並入NBA,NBA參賽球隊也增加到了二十二支。這四支球隊分別是:丹佛金塊隊Denver NUGGETS,印第安納步行者隊Indiana PACERS,紐約網隊New York NETS,聖安東尼奧馬刺隊San Antonio PUURS。
1977年:紐約網隊遷往Piscataway(位於新澤西州),更名為新澤西網隊New Jersey NETS。
1978年:水牛城勇士隊遷往聖迭戈,更名為聖迭戈快艇隊San Diego CLIPPERS;底特律活塞隊遷往Pontiac,隊名不變。
1979年:新奧爾良爵士隊遷往鹽湖城Salt City,更名為猶他爵士隊Utah JAZZ。
1980年:達拉斯小牛隊Dallas MAVERICKS加入NBA,參賽球隊變成二十三支。
1981年:新澤西網隊遷往E.Rutherford,隊名不變。
1984年:聖迭戈快艇隊遷往洛杉磯,更名為洛杉磯快艇隊Los Angeles CLIPPERS。
1985年:堪薩斯城國王隊遷往薩克拉門托,更名為薩克拉門托國王隊Sacramento KINGS。
1988年:夏洛特黃蜂隊Charlotte HORNETS與邁阿密熱浪Miami HEAT加入,NBA再次擴軍為二十五支球隊。底特律活塞隊遷往Aubuen Hills,隊名不變。
1989年:明尼蘇達森林狼隊Minnesota TIMBERWOLVES和奧蘭多魔術隊Orlando MAGIC加入,球隊數目再次上升到二十七支。
1994年:克里夫蘭騎士隊再次遷回克里夫蘭Cleveland。
1995年:兩支加拿大球隊多倫多猛龍Toronto RAPTORS和溫哥華灰熊隊Vancouver GRIZZLIES加入,球隊數目成為二十九支。
1997年:華盛頓子彈隊更名為華盛頓奇才隊WIZARDS。
1999年:洛杉磯湖人隊再次回到洛杉磯Los Angeles。
2001年:溫哥華灰熊隊遷往孟菲斯,更名為孟菲斯灰熊隊Memphis GRIZZLIES。
2002年:夏洛特黃蜂隊遷往新奧爾良,更名為新奧爾良黃蜂隊New Orleans HORNETS。

延吉市的「延吉」是什麼意思,延吉市的歷史沿革,主要

延吉市土名煙集崗,又名南崗。「延吉市」地名的起源說法不一。明為瑚葉吉朗等衛地,「葉吉」音轉為延吉;清代叫南崗(南荒二字的音轉),又名延吉,「延吉」滿語山羊之意;又說在開發初年,此地常常煙氣岡岡,霧氣籠罩,故稱煙集崗,延吉即煙集的音轉;延吉乃吉林的延長之意等。清後期又稱局子街,即官衙所在地之意。在民國時期,通常叫局子街,也叫延吉。
唐朝及以前,延吉曾先後屬渤海國、高句麗王朝轄地。
元、明時代,延吉地區先後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努爾干都使司布林哈圖等衛所。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清朝廷借「長白山一帶為先祖龍興之地」之名,將興京以東,伊通州以南,圖們江以北劃為禁山圍場,封禁長達200年之久。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 *** 設琿春協領。琿春協領下設卡倫(哨所)15處,隸屬於寧古塔副都統。次年始建協領衙門於渾蠢水(即琿春河)之北,並開始建城。
雍正七年(1729年)琿春協領隸屬寧古塔副都統。
同治九年(1870年),屬吉林將軍。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朝鮮及中國山東、河北一帶遭大災,延吉災民大批遷入,清朝逐廢除封禁令,在南崗設立招墾局。撤銷協領,改設琿春副都統,延吉全境歸琿春副都統管轄。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隨著人口日增,清朝在局子街設延吉廳。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吉林東南路兵備道台公署移住局子街,延吉廳升為延吉府。
1912年,延吉府改稱為延吉縣。
東北淪陷時期,延吉淪落於日寇鐵蹄下,為偽滿間島省省會。解放戰爭時期,吉林省 *** 、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等行政機構曾設在延吉。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延吉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延邊地區管轄。為延邊地區行政公署駐地。當時稱延吉街。11月9日,成立民主 *** 。11月20日,在延吉召開延邊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成立延邊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從延吉街遷往龍井。12月,延吉街隸屬於吉林省延邊地區延吉縣,為公署駐地,延吉縣 *** 駐地。
1946年1月,延吉街歸吉遼省吉東分省延吉縣管轄。8月,吉林省 *** 遷至延吉街。7月13日,吉東分省更名吉東專區。
垂柳夜景(2)1947年2月15日,劃出延吉等4個縣,恢復延邊專區,延吉街為延邊專區行署駐地,仍隸屬於延吉縣。
1947年9月25日,重新組成吉東專區,轄延吉縣等8個縣,延吉仍隸屬於延吉縣。
1948年3月10日,吉林省 *** 從延吉街遷往吉林市。3月27日,吉東專區更名為延邊專區,延吉街劃歸延邊專區延吉縣管轄。吉林省 *** 從延吉街遷往吉林。
1948年7月,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吉林省 *** 決定,設延吉市

⑽ 學校歷史沿革是什麼

即是學習的歷史,學習的辦學經歷。

如下:

學校歷史沿革

1959—1963天水師范專科學校

1959年4月28日,天水師范專科學校創建,校址在天水市玉泉觀內(天水專員公署〔59〕文衛字第102號)。9月1日,首批28名學生開學上課(校慶紀念日)。9月9日,天水師范專科學校印章啟用。

1963—1966天水教師進修學院

1963年9月,改建為天水教師進修學院,停止大專班招生,「負責輪訓、培養天水等專區的在職初中教師、小學校長、教導主任和專、縣(市)文教科(局)主管教育工作的行政幹部。」(教育廳〔63〕教辦劉字第023號)校址由玉泉觀遷至秦城區長開路45號。

1966—1969天水工讀師范專科學校

1966年6月,更名為天水工讀師范專科學校(〔66〕教計劉字第052號)。文革開始後停止招生。

1969—1971天水專區「五·七」紅專學校

1969年3月30日,撤消天水工讀師范專科學校、天水師范學校和天水地區衛生學校,三校合並改組,成立天水「五·七」紅專學校(天革〔69〕31號)。

1971—1979天水地區師范專科學校

1971年11月,撤銷天水專區「五·七」紅專學校,分別成立天水地區師范專科學校和天水地區衛生學校(天革〔1971〕173號)。1977年,恢復大專招生。1978年3月,高師班入學。

1979—1992天水師范專科學校

1979年1月14日,國務院電告甘肅省委,正式批准成立天水師范專科學校。1979年3月31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同意成立天水師范專科學校的通知》(教育部〔79〕教計字099號)。1982年2月,啟動新校區建設工作。1984年3月,確定在呂二公社蓮亭大隊區域新建校舍(今校址)。

1992—2000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1992年9月30日,校名調整為天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教委發〔1992〕107號)。1994年8月,完成校區搬遷工作。1995年5月,經省政府同意,天水市工業學校並入(甘政函〔1995〕13號)。

2000至今天水師范學院

2000年3月,經教育部同意,更名為天水師范學院(教發〔2000〕56號)。2011年10月,被教育部列為培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工作建設單位。2013年,開始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2015年,被甘肅省列為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院校。2018年5月,被國務院學位辦列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以上內容參考:天水師范學院-學校歷史沿革

閱讀全文

與教育事業統計歷史沿革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