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後30年汕尾的變化
衣食住行 四個方面的變化
衣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察塵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瞎余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住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磨沒滾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
2. 以 祖國發展我成長 為主題的春節有感作文~~
祖國發展我成長
中國——這個令人自豪的名字。偉大的它繁榮、昌盛,一天比一天強大。同時,我就像待哺的嬰兒在慈祥的母親的懷抱里茁壯成長。
我生長在祖國的懷抱了,我看到了,想到了很多很多……
改革開放已30周年,1998年出生的我,應當說我完全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成長的,我的成長幾乎是一帆風順的。在10年歲月里,我記住了很多事,有些事的記憶是極深刻的....
2001年,記憶中,剛跨入新千年的祖國喜事連連,先是申奧成功,繼而成功入世。現在入世已七年,奧運會也近在咫尺,回想七年前那一幕,不禁讓人感慨萬分,與2000年奧運會失之交臂讓人遺憾,08奧運讓我們揚眉吐氣。2008年,今年我10歲,進入新千年的八年是祖國突飛猛進的八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祖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祖國實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08年是奧運中國年,世界目光將再一次聚向北京,奧運是展示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極好機會,三十年風雨路,一朝風采盡展。祖國---東方的巨龍在騰飛,
30年歲月,讓改革開放的30年包容了一切,歲月流逝,時馳勢易。在祖國母親溫馨的懷抱里,中華兒女奮力拚搏,為建設好我們可愛的祖國嘔心瀝血,奏響了一曲曲振奮人心的凱歌。我看到了祖陪核國人民的真情,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災的過程中,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把十三億人民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產生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
今天,我長大了,學會了思考。我想:我們是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成長起來的,我的成長歲月只是改革開放逐漸輝煌的一段。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會有這樣優越的學習環境。我很欣慰,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陽光幸福成長。我還要認真學習,將來為社會,為祖國出一份微薄的力。我相信,祖國一定會更美好。我能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的快樂。啊,祖國,你永遠是我的驕傲!
祖國發展我成長,我與祖國共奮進
祖國的命運也就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祖國的發展與富強要靠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貢獻與奮斗。我們應該時時想想我為祖國做些什麼,而不是從祖國母親那裡索取些什麼,熱愛祖國決不能只靠一句空話。作為一名國有企業的普通員工,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我一定要愛祖國的滿腔熱情落實到自己的日常實際工作中,愛崗敬業,求實奉獻,為企業的發展為企業的興旺添磚加瓦,為企業取得好的經濟效益盡心盡力、兢兢業業地工作,這就是愛國的具體表現 。
學習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於現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它為我們現時期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確立了明確而具體的目標,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對比是何等的鮮明,意義是多麼的深刻,特別對我們部隊以後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同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而緊密,卜孫我們打開的國門不僅讓世界先進的科技浪潮湧了進來,同時也把一些腐朽沒落的殘渣和糟粕挾了進來,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給我們部隊也同樣帶來了許多各方面的困難。尤其現在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由於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型亂鏈治體制改革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在改革過程中有時可能要犧牲一些局部利益,會暫時造成一部分人民群眾生活產生困難,其中國有企業的改革使一些工人下了崗、失了業,生活處於較為貧困狀態,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某些不完善造成許多學校或明或暗的亂收費,教育成本增長過快使得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或者出現了供出一個大學生全家從「吃肉到吃糠」的現象,醫療制度改革的措施不到位,使得城市和農村的很多人民群眾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社會分配製度改革的遲緩使得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已經到了比較危險的地步,以上種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思潮。面對這改革前進中出現的曲折有的人堅定地相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相信人民政府,相信共產主義必將取得勝利,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團結奮進;有的人則信神、信鬼,信異端邪說,拜金主義至上,崇洋媚外,為一己之私而出賣祖國的利益,出賣民族的利益,損公肥私、損人利己、自私自利,一切行為和動機皆物質化。面對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下大力氣來進行撥亂反正,社會急需要一個正確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胡錦濤總書記的這個講話就像指航的明燈一樣,使我們有了正確的工作方向和行動指南,使我們對社會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有了更加明確的分辨能力,為我們對社會丑惡現象的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背叛祖國為恥。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最低道德底線,與人交往,看一個人是否可交是否對人真誠,看什麼,應該看他對待自己的父母、親人如何、孝順與否,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親人都不愛,他又能愛誰呢?而我作為一名軍人也同樣如此,如果一個人連自己如母親般的祖國都不熱愛,他又會熱愛這世界上的什麼呢,又有什麼東西值得他熱愛呢。中國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國家,說她古老是因為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說她年輕是因為中國只是現今世界上的一個發展中國家,百業待興,萬事待舉。中國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治理起來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吧,要使得13億人口都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車行,有醫療,有教育,國富民強,這對任何一個政府和執政黨來說都是件世界之最的挑戰,而這個世界上能戰勝這挑戰使13億人民安居樂業的只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和偉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從遠古到如今,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興衰變幻,可給百姓帶來的是「興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的生活,就是封建王朝的盛世之年也不過是讓百姓稍微過上溫飽之日,減輕拉一些戰爭和勞役之苦;而中國的近現代則飽受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掠奪與蹂躪,割地賠款給列強,遭受侵略與奴役,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直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推翻了壓在人民大眾頭上的「三座大山」,廣大民眾才得到了徹底的翻身與解放。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從「一窮二白」到現在逐步走向富強,從「東亞病夫」到「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正在步入世界強國之列。過去,我們吃著粗糧淡飯,缺魚少肉,缺油少鹽,今天,我們吃著新鮮的蔬菜,餐餐白面大米,頓頓有魚有肉;過去,我們衣衫藍縷,今天,我們穿著時尚,衣著光鮮;過去我們住著潮濕低矮的土房,漏雨透風,今天我們住著寬敞明亮的樓房,冬暖夏涼;過去我們只能聽聽廣播,今天我們看著彩色電視,通過各種媒體來了解世界;過去我們大多數只能接受中等教育,今天我們有很多機會讀大學,考研究生,讀博士。今天,黨和政府正在千方百計地安排好人民的生活,解決矛盾,建設和諧社會。我們生活在這溫暖的祖國懷抱中,我們感受著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怎能不從心底發出由衷的熱愛之情。
祖國發展我成長
祖國是哺育我們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我們應該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此,我們要時常對自己說:「我是中國人,我為此而感到驕傲!」我堅信只有心繫祖國,才會健康成長!」
我啞啞學語的第一個發音是「媽媽」,我首先認得詞是「中華」,我會唱的第一首歌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從那時起,稚嫩的心啊,就一心向著祖國媽媽,人生道路上15個春夏秋冬,我很幸運,時時充滿歡樂,處處鋪滿鮮花,中華的歷史告誡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落後就要挨打!祖國,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是我們最親最愛的媽媽!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經歷風雨,在世界民族林中巍然屹立。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這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而人類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去攀登這座高山,因為山的頂峰有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這樣說道。的確,中國的未來就屬於我們,輝煌的成就已是過去,關鍵的是未來!
要想心繫祖國,我們應該從小樹立起愛國精神。毛澤東主席主張學習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他曾經說過,有的人學習看起來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卻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穿衣吃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為了謀取個人的功名利祿,這是很沒有出息的人。我們應該時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改造國家和社會而發奮學習,努力健康成長,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心繫祖國然後要確立一個遠大的志向,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要立志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把祖國建設成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國家。因此,我們要珍惜和抓緊童年的每一秒,抓緊鍛煉身體培養高尚道德,掌握豐富知識,把自己的學習、成長同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建設振興中華做准備。
其次就要從小事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升國旗時,少先隊員要行隊禮,不是少先隊員的同學要行注目禮。平時日常生活中要愛護紅領巾,應該為自己是少先隊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在學校里要戴紅領巾,上體育課時可以把紅領巾摘下來,疊好放進書包。回到家裡要把紅領巾放在床頭,以便第二天起來時佩帶。紅領巾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凈整潔。雖然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小事,但是卻充分的體現出了自己的愛國意識,只有愛我們的母親祖國,才會健康的成長,為祖國獻力。
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做起。要具有創造意識,效率意識,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法制觀念,勞動觀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到那時,我們將真正成為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狀態,勤奮學習,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的一代新人。�
愛國,是一種堅定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我們青少年要用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繪祖國未來的宏圖,將一片丹心獻給祖過。讓我們一起向著「心繫祖國,健康成長」的目標前進吧!
祖國發展我成長
媽媽深情地說:「祖國呀,就是我們中國人的母親!」噢!我又多了一位母親,太好了!我又天真地問:「祖國母親這么多孩子,她多大年紀了?」媽媽撫摸著我的頭,笑著說:「祖國母親五千歲了!」「原來祖國母親這么大了呀!」「那她長得什麼樣?」「她就像一隻大公雞,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媽媽微笑著回答。我驚愕地問:「她這么龐大的身體,我怎麼看不見她?」媽媽深情地說:「她就在我們的腳底下。」我抬起腳看了又看,尋找母親的影子……
我漸漸明白,原來祖國是一個生命的搖籃,她孕育出了千千萬萬的生命。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又讀了許多歌頌祖國的文章,才知道祖國山清水秀、天高雲淡,城市裡車水馬龍,田野里一碧千里,高原上牛羊成群。西面有遼闊的草原,東面有浩瀚的海洋,南面有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北面有肥沃的黑土地,四周還有群山點綴,兩條孕育了中華民族文明的河流----黃河、長江自西到東橫貫祖國的東西。
曾經飽受欺凌,曾經貧窮落後,曾經是封建社會,曾經簽訂過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後來,封建社會被推翻了。祖國----這條匍匐著的青龍站起來了,被外國列強割占的香港、澳門也相繼會到祖國的懷抱,科技、經濟、體育等各方面都迅猛發展。
神州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返回,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進步,也使中國在世界上列入科技強國之列;加入世貿組織使中國的經濟開始與世界經濟起步走,使中國在經濟上開始與世界強國平等對話;在體育上,雅典奧運會同悉尼奧運會相比,祖國的進步就了不起,雅典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共奪得金牌32枚,共獲63枚獎牌,位居世界第二,比悉尼奧運會多4枚金牌,5枚獎牌,名次也向前進了一個.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的那一剎那,我的眼睛濕潤了,從心底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中國已經從被人瞧不起的東亞病夫一躍而成為世界體育大國,我期待著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那時的中國一定會更強!
祖國是哺育我們的母親,是生命的搖籃,我們應該因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因此,我們要時常對自己說:「我是中國人,我為此而感到驕傲!」我堅信只有心繫祖國,才會健康成長!」
我啞啞學語的第一個發音是「媽媽」,我首先認得詞是「中華」,我會唱的第一首歌是《我愛北京天安門》……從那時起,稚嫩的心啊,就一心向著祖國媽媽,人生道路上12個春夏秋冬,我很幸運,時時充滿歡樂,處處鋪滿鮮花,中華的歷史告誡我們:沒有祖國,就沒有家,國家不強盛,落後就要挨打!祖國,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是我們最親最愛的媽媽!
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經歷風雨,在世界民族林中巍然屹立。我們的民族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這是中華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而人類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就是做一個攀登者去攀登這座高山,因為山的頂峰有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這樣說道。的確,中國的未來就屬於我們,輝煌的成就已是過去,關鍵的是未來!
要想心繫祖國,我們應該從小樹立起愛國精神。毛澤東主席主張學習要有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他曾經說過,有的人學習看起來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卻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穿衣吃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為了謀取個人的功名利祿,這是很沒有出息的人。我們應該時刻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改造國家和社會而發奮學習,努力健康成長,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心繫祖國然後要確立一個遠大的志向,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要立志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把祖國建設成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國家。因此,我們要珍惜和抓緊童年的每一秒,抓緊鍛煉身體培養高尚道德,掌握豐富知識,把自己的學習、成長同中國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祖國建設振興中華做准備。
其次就要從小事做起,規范自己的行為。在升國旗時,少先隊員要行隊禮,不是少先隊員的同學要行注目禮。平時日常生活中要愛護紅領巾,應該為自己是少先隊的一員而感到驕傲。在學校里要戴紅領巾,上體育課時可以把紅領巾摘下來,疊好放進書包。回到家裡要把紅領巾放在床頭,以便第二天起來時佩帶。紅領巾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凈整潔。雖然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小事,但是卻充分的體現出了自己的愛國意識,只有愛我們的母親祖國,才會健康的成長,為祖國獻力。
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做起。要具有創造意識,效率意識,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法制觀念,勞動觀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到那時,我們將真正成為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狀態,勤奮學習,大膽實踐,勇於創新的一代新人。�
愛國,是一種堅定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振興中華的責任感。我們青少年要用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繪祖國未來的宏圖,將一片丹心獻給祖過。讓我們一起向著「心繫祖國,健康成長」的目標前進吧!
3. 開國到現在的變化簡介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 ,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 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前進 ,前進 ,進......
每當耳邊聽到國歌我都會熱血沸騰,尤其是在這建國7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我的心情更是無比激動。下面我來分享畢嘩下建國70周年以來,偉大的祖國巨大變化!
1 科技變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到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實踐中越走越寬廣。
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好孫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
2 交通變化
從走路到自行車,從自行車到摩托車,從摩托車到汽車。在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基本可以說是奢侈品,不是說有錢就能買,還需要一張自行車票才能購買。在那個年代男人結婚都需要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這可是與如今的房子和車子異曲同工之妙。
現如今交通四通八達,上下班公交、地鐵。出差、遊玩飛機、高鐵。中國的高鐵已成為新四大發明之一。
3 生活變化
過去,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空調,沒有......過去什麼都沒有。
現在每家每戶都有電視、電腦,空調,各種家庭電器都有。每個人都不只有一部手機、ipai。
過去交易都是用糧票、米票,各種票;再後來有了人民幣;現如今大部分人身上都不帶現金了吧,大家都用微信、支付寶掃碼支付。用戶通過手機客戶端掃拍二維碼,便可實現與商家賬戶的支付結算。最後,商家根據支付交易信息中的用戶收貨、聯系資料,就可以進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
過去沒什麼好吃的,也沒什麼零食可以吃,現在只要你想到的都可以買到。
過去只有線下購物,現如今網上可以直接購物,就是通過互聯網檢索商品信息,並通過電子訂購單發出購物請求,廠商通過郵購的方式發貨,或是通過快手襪行遞公司送貨上門。 足不出戶可以買到你想要的任何產品。
建國70周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4. 改革開放中國變化-我的家鄉白城 800字作文
<
我愛家鄉作文600字
我的家鄉坐落在三匯鎮的西北角,那裡四面環山.我從小就是在長大的.因此,我愛那裡的山,那裡的水,更愛那裡的一草一木.它是我小時候的樂園.
我在這里看到了太陽光都射不進去的茂密的叢林,也第一次看到了遍山遍嶺的杜鵑花和一種馴鹿愛吃的特殊的苔蘚.夏日的太陽無私地普照著連綿不斷的山崗.暢茂的森林在陽光中顯出青銅色的深綠.山岩之上,一股清流傾瀉而下,潺潺聲響,似跳動的音符,清脆悅耳.山岩之下,清流蜿蜒過狹窄的河谷,河谷兩岸是一片翠綠的草原和叢生的柳樹.世界上哪能找到這樣美麗的花園呢?
我家房子的後門前,有一條小溪.真像一塊落入人間的翡翠,整個水面像一面鏡子.說它綠,綠得彷彿一塊無暇的綠寶石;說它清,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沙石.家鄉的山上有蘋果溝、核桃窪、葡萄園、柿子林等.一到春天,山上便到處五顏六色.花兒競相開放,爭奇斗艷.
我愛家鄉的一草一木,更愛那裡的鄉親父老!
什麼生活水平、收入之類的我就不說了(當然是很大提高)。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農村基本都通上水泥路了,有些很偏僻的山村都通上了。。。啊。農民生活跟過去不一樣了啊 。。
我們黨進行革命的初衷,就是為了改變貧窮落後,求富強。對此,大家的認識都是很明確的。正是 ***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提出共同富裕的要求。1955年10月11日, *** 在七屆六中全會上講話提出:「要鞏固工農聯盟,我們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 *** 選集》第5卷,第197頁)這是講農民的共同富裕。過了十八天,即1955年10月29日, *** 又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講共同富裕。他說:「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階級。」(《 *** 文集》第6卷,第495-496頁)提出共同富裕,是 *** 社會主義思想的閃光點,但遺憾的是,由於沒有從理論上充分加以論證,因而這個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不鞏固的,所以不久,在國內國際復雜的政散悔治背景下, *** 的共同富裕思想發生了大的搖擺,由追求共同富缺李裕到贊賞「窮」、貶斥「富」的大轉變,影響到全黨全民。
「文革」是在「反修」、「防修」的名義下發動和推進的。據說,人富裕了就要變「修」。什麼叫「修」?「修」就是傾向資本主義,就是要走資本主義道路,「修」等於「資」。實際的邏輯就是,窮了才能保持革命性,富了就沒有革命性,就要變「修」,變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在這種輿論的引導和影響下,人們以窮為榮(所謂「窮光榮」),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
以窮為榮,懼怕富裕,不敢求富,不準致富,這是對人們追求財富的正常心理的扭曲(馬克思曾說,致富慾望是所有人的慾望),是「左」的思想的最大危害。粉碎「四人幫」以後, *** 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 明確指出,絕不能講什麼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伏掘遲點不是窮,而是富,是人民共同致富,致富不是罪過。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清算了窮社會主義的思想,徹底否定了「窮革命,富變修」的糊塗觀念和錯誤思想。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富民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人民創業。黨的十六大提出,要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黨的 *** 又提出,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使家庭財產普遍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黨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落實,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步轉變。現在,困擾了我們多年的「窮革命,富變修」的錯誤思想已經被基本消除,廣大群眾能夠理直氣壯地講富,理直氣壯地創業致富。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最具實質意義的思想解放。
轉變之二:對待人的態度——從見「人」就批到「以人為本」
很長一個時期中,在「左」的思想影響下,我們的社會一度把階級的概念絕對化,把階級同「人」割裂開來,只講階級,不準講「人」。由此出發,導致忽視甚至否定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作為人應有的尊嚴與權利,批判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批判資產階級人性論,認為人權是資產階級的口號,等等。這種輕視「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嚴重惡果,對人的輕視和蔑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輕視人,蔑視人,摧殘人,是「左」的突出表現,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我國經歷了長期封建社會,作為封建社會基本人群的農民,他們沒有起碼的做人的權利。馬克思說:「君主政體的原則總的說來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頁)馬克思講的是德國的封建社會,但這個原則具有普遍性,中國的封建社會實際上也是這樣。
撥亂反正, *** 冤假錯案,是對「人」的問題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們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權利。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各種經濟體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實,也是對人的權利問題的生動教育。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首次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後,黨中央對「以人為本」的意義和內涵進一步闡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 *** 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黨中央響亮提出,人的生命高於一切,搶救生命是重中之重。這是對「以人為本」的最明確也是最好的詮釋,把對人的理解提到新的高度。這里,已經拋開了片面的階級論,這里講的人,是覆蓋全社會的,不分階級、地位、財產多少,前後都沒有限制詞。這次抗震救災,使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一次極為成功的關於「人」的問題的普遍教育。
從否定人性、人道、人權,見「人」就批,到提出「以人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表明,在「人」的問題上我們的思想觀念和理論,已經實現了根本的轉變。
轉變之三:對待自然的態度——從「人定勝天」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我們一度堅信「人定勝天」,迷信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支配下,在「敢叫日月換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換地」這些豪言壯語的鼓舞下,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在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以後,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而忽視了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近年來,頻頻出現的生態災難使人們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開始覺醒。
1998年長江洪澇災害後,人們重溫恩格斯的話:「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集第383頁)恩格斯的這些話,好像就是針對我們今人而言,使人們有所醒悟,從此停止了對長江上游林木的亂砍濫伐。2004年12月3日,老一輩革命家任仲夷同北京的一位學者探討科學發展觀,寫了一段很精闢的話:「與天斗與地斗其樂無窮,何樂之有?到頭來還是其苦無窮。從根本上講,人是不能勝天的。天——大自然,大宇宙,只能與之和平共處,與之適應,絕勿做違天之事。違天,即違背自然規律和客觀規律。違天,是做孽。古語曰:人(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治(逭),我說的自做孽是指違反客觀規律之事,教訓太多了。」(引者按:原文有兩處訛誤)這是任仲夷對幾十年來我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也是許多人的共識,具有代表性。
近年來,黨中央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2006年10月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又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之一。黨的 *** 又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這標志著我們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思想觀念已經有了大轉變。可喜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越來越成為全民的共識。
經過改革開放,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改革開放,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破舊不堪的家鄉,經意變成煥然一新。以前,在通往家鄉的路上,總是泥濘的,而如今,現已變成平坦干
凈的馬路。以前,人們住的都是矮矮的平方,現在,人們住的都是高高的樓房,你們說,這與以前相比,是不是天壤之別啊?從前,人們要買個什麼東西,都得走很
遠的路到大城市裡去買,如今,只要走出門口,就能看見許多商店。裡面的物品琳琅滿目,多得讓你應接不暇。這一變化,更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里方便。雖然說再
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以前人們生活艱苦,哪來的錢讓孩子上學?一個村子裡能有多少孩子上得起學?大家頂多就是上幾天學就不上了。而現在,
經濟好了,越來越多的孩子能上學了,這還不只能,甚至有的父母專門把孩子帶到城市裡去讀書呢!!我相信,隨著科技的發達,家鄉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
有一個青山環抱、綠水環繞、驕陽燦爛、美酒飄香,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地方,那就是我美麗的家鄉——大英。這里物華天寶,歷史悠久;這里山川秀美,美不勝收;這里鍾靈毓秀,人才薈萃;這里民風淳樸,民俗豪放。它是一顆,鑲嵌在成渝之心的璀璨明珠;...9357
我的家鄉作文600字 我的家鄉坐落在太行山腳下,一條小溪從村旁流過。從遠處看,那條小溪像一條銀絲帶,緩緩向東流去;走近一看,小溪清澈見底,小魚小蝦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兩岸山上的翠柏四季常青。我的家鄉就像是一個大公園,一年四季都有數不完的美景。 春天,山上的迎春花,果園里的桃花、梨花......都順著時令開了。從遠處看,山坡上一片紅,一片黃,一片白......五顏六色,美麗極了。各種鮮花把山坡全蓋住了,走近聞一聞,花香撲鼻,令人陶醉,不時有幾只蜜蜂在花叢中采蜜。一望無際的麥田裡,農民伯伯正在勞作,更為春天增添了生機。 夏天到了,小鴨子在河裡歡快地游著,不時潛到水下捕食。河面上小船來來往往,穿梭行駛。乘大人們不注意,孩子們偷偷跳到河裡捕魚捉蝦,高興極了。到了傍晚,每家每戶都把飯菜端到門前的石桌上,坐上凳子,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它們和鄉下人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秋天來了,涼氣送爽。小河岸邊的果園里,一片豐收景象。那金燦燦的梨子,紅彤彤的蘋果,還有像小燈籠似的柿子,掛滿了枝頭。秋風吹來,那熟透了的果子隨風舞動,送來一陣陣迷人的清香。農民伯伯正忙著走進果園,去採摘那豐收的果實。他們小心翼翼地把果子摘下來,放在包裝箱里,裝到三輪車上,運到城市裡,讓城裡的人們一起分享這豐收的喜悅。 冬天到了,潔白的雪花飄落下來。山坡上、田野里、屋頂上、院子里到處是雪,整個村莊彷彿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世界。村裡的孩子們在雪地里瘋跑著,有的在堆雪人,有的在打雪仗。大人們也開始忙家裡的事,有的在打掃衛生,有的去購買年貨,有的聚在一起討論明年的致富大事。雖然天氣寒冷,但每個人都覺得很溫暖。
前幾天我在家裡到處亂翻,翻得家裡雞犬不寧,翻得爺爺奶奶大發牢騷,可是連我自己也沒想到,我居然翻出了哥哥寒假買得滑冰鞋。我立刻一蹦三尺高,因為我沒回老家時,晚上在步行街上看到有許多小朋友穿著滑冰鞋,個個滑行自如,生龍活虎。我羨慕不已,於是也躍躍欲試。
我把鞋擦乾凈,穿上去,呀這鞋簡直就是給我買的,不大不小正正好。我穿好鞋剛站起來,就往後跌,摔個四腳朝天。我不服氣,又站了起來,這下好了,不往後跌改往前摔了,害我摔個「狗啃泥」。我沒灰心,由媽媽扶著,慢慢地行走。可是我一會兒往前沖,一會兒往後跌,摔得我渾身是傷。
但我並沒氣餒,我又練習兩天,雖然不再摔倒,但身體還是搖搖晃晃的。我有意注意身體的平衡,我先把重心放在右腳上,右腳向右前方移,再把得以放在左腳上,左腳向左前
家鄉的變化
我的家鄉是山清水秀而又貧窮落後的。我的家在離市區幾百里遠的山溝里。上高中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的懷抱。老實說我對家鄉的發展或是變化向來不是很關心。上高中以前沒有這種意識,上了高中之後沒時間關心。連兩年多前到遠在千里之外的他鄉上大學,又懶得去關心了。因為家鄉經濟的發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來實在太令人失望,提起來就傷心。
不過要說家鄉的變化,我想或許可以這樣做個簡單的、表面的概括吧:錢多了,人「懶」了;樓高了,水臟了。
改革的春風直到八十年代後期才似有若無地吹到我們這個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裡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裡刨食。只是我們深愛的這片土地給我們的回報卻並不多。村裡除了種地再沒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許多人有手藝、能吃苦,但是沒個施展手藝的去處。八十年帶末幾年,村裡人不再指望那塊地了。聽說大山外面的城市裡有金子撿,紛紛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藝的,沒手藝的,都想出去撿點金子回來。他們一去就是一年半載的,回來時雖然不是滿身金銀,總比土裡刨出來的多。於是在家裡歇上十幾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裡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連十幾歲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許多都擠南下打工的列車。農村勞動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開荒開出來的地沒幾年又長滿了野草。近幾年水田也荒了許多,種地太辛苦,家裡有了錢,誰還願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節剛過沒幾天,田頭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沒過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丟臉的事了。留在家裡的農村婦女農閑時隔三差五就會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著朝露出門,披著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到頭沒幾天歇的。
這幾年村裡的樓房就像雨後的春筍般不斷從各個角落冒出來。三層四層,有的外表裝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層的,算不上樓房,看起來畢竟比那些泥磚瓦房要順眼得多。室內的裝修就更不必說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磚啦,華麗的牆紙……簡直是拿錢往牆上貼,拿錢往地上鋪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磚瓦房那樣陰暗、壓抑。
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來越臟了。以前用不起自來水,村裡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條橫穿村莊的小溪。村裡人清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家裡的大水缸挑滿水,以備一日之用。我們小的時候還經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時口渴了就著溪水猛喝一氣。現在別說挑溪水做飯,就是洗菜拿回家還要用自來水再洗上一兩遍。夏天看到這些臟水,我們不再有跳下去的沖動。魚兒在水裡游來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邊隨處可見的是各種各樣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變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習慣將所有的垃圾隨手倒入溪中,他們相信溪水會帶走這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或是堆在門前的空地上,積多了便點上一把火,於是談笑間,垃圾灰飛煙滅了。
可以預計將來村裡人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錢會越來越多,樓會越來越高。人會越來越「懶」嗎?但是水會越來越臟嗎?村裡人的這種「懶」,老一輩的人是看不慣的。不過這也正說明了生活的變好啊!得益的是家鄉的後代。水的越來越臟,村裡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習慣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們嗎?
這樣的行為不好吧。大連這么美你還寫不出來呀
衣食住行 四個方面的變化
衣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住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1: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
小結2: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5. 守江山難:王朝盛衰折射古代國家治理困境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次盛世,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之治等等。然而王朝不斷循環的現實表明,歷史上再偉大的盛世也只能維持於一時。那些無法持續的盛世,折射出來的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的特殊困境。
網路配圖
1、集體性腐敗導致王朝政治周期性紊亂
秦朝二世而亡的歷史表明,統治者對百姓橫征暴斂、竭澤而漁,帶來的往往是王朝的速亡。因此歷史上那些明智的統治者都會以輕徭薄賦、量入為出為基本國策,避免對百姓的搜刮過度。這就是所謂的「仁政」。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往往被認為是實施「仁政」的結果。然而「仁政」的前提是君主與官僚必須進行自我約束,以「明君賢臣」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所以明智的統治者一定是強調「為政以德」的。然而在現實的政治中,對於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來說,道德的約束力永遠是有限的。缺乏制約,缺乏高於王權的法律,君主可以隨意地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與財產。只要他願意的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制止他的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對於官員來說同樣如此。盡管官員被要求清正廉明,但道德的自律無法約束官員的逐利沖動,無法防止官場腐敗的蔓延,而官場集體性腐敗的結果是統治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治理效率的不斷下降,最終使整個社會無法正常運轉。以道德的自許始,以腐敗的結果終,這個劇情幾乎在歷代王朝都不斷地重復上演。
網路配圖
2、人口增長導致周期性的土地消盯州危機,進而導致周期性的社會失序土地佔有相對平均、百姓可以安居樂業,這是形成盛世的基礎,而盛世的結果必然是人丁興旺。但是,土地總是相對有限的,盛世所帶來的人口增加,必然會帶來土地的緊張。再加上稟賦、機會、權力等因素的差異,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貧富的不斷分化。在土地是主要的社會財富的時代,貧富分化的直接表現形式就是土地向特定人群不斷集中。當土地集中由於人口的增加而進一步加劇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農民就會失去土地而變成流民,由此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引發社會的失序。為了應對失序的社會,王朝往往就不得不打破過去奉行的輕徭薄賦、量入為出的政策,開始實施強征,而強征又必然會引發更大的社會矛盾,於是每個王朝都揮之不去的噩夢——周期性的農民起義傳統便開始形成。動盪與破壞導致王朝循環,人口下降,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得以緩和。然而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舊王朝的鼎盛最終成為追憶,人們也就開始在新的王朝中期盼著又一輪盛世的出現。
3、承平日久導致軍事力量的周期性衰敗
網路配圖
幾乎所有新的王朝都拿蔽是依靠武力來建立的,軍隊是歷代王朝維持統治的基礎。然而一旦盛世來臨,暗淡了刀光劍影,軍隊戰鬥力的維系便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出現所謂的武備漸弛。更重要的是,歷代王朝出於控制軍隊的需要,往往會採取「以文制武」的策略,把軍事力量納入龐大的官僚體系之中,其結果是導致軍事力量本身的官僚化,而這就會進一步導致軍隊體制的僵化與內部管理的腐敗化,從而使軍隊一步步喪失戰鬥力,由此歷代王朝的軍事力量也就很難擺脫周期性衰敗的宿命。如明代的軍隊在明初的時候有相當的戰鬥力,然而到正統年間已經「手不習攻伐擊刺之法,足不習坐作進退之宜,目不識旗幟之色則神,耳不聞金鼓之聲」,到崇禎年間更是「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以至於「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的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乾隆年間更是出現了檢閱時「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的可笑場面。八旗衰敗之後,綠營成為清 *** 維持統治所依賴的武裝力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綠營也日趨衰敗,到了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和咸豐年間的太平天國起義時,身為國家正規軍的綠營已經是不堪一用了。軍事力量的衰敗導致的是統治者失去應對內憂外患的基本能力,一旦社會出現大的動盪,盛世外強中乾的真相就會一下子被捅破,王朝也就會隨之進入一個新的循環周期。
6. 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的變化
1、新中國內部由於抗日戰爭發生在中國境內,嚴重破壞了工巧悄宴農業。生產力大幅下降。國家沒有資本,造成了大量富餘勞動力。這些人整天無所事事,滋生起鬨、鬧事的思想。在林彪、四人幫的孝銀影響下,更是發生了文革運動。甚至到運衫了兩派火拚的邊沿。
2、1972年到1979年,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進行了馬拉松似的談判。最終達成協議,即美軍退出台灣,美國跟台灣不再有官方往來,中美再次發表台灣屬於中國的申明。中國外部惡劣形式逐漸緩解。可中國資本市場依然落後,物資嚴重短缺。於是國家鼓勵創業,城市工業蓬勃興起,在沿海地區也有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
3、中國加入世貿後,這一時期稱技術時代。因為加入了世貿組織,使中國有了跟西方國家平等競爭的機會。西方大國看到了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大量的跨國公司湧入中國投資。投資的同時,也把新工業科技引入中國。
4、創新時代,這一時代中國基建基本已定型。貨物市場也逐漸飽合。雖然存在貧富差距,人民所用的商品有檔次區分。
1956年以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但是由於我黨對階級斗爭形勢的高估和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加之我黨缺乏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致使黨的指導思想發生「左傾」錯誤,未能很好堅持社會主要矛盾。
7. 祖國60年的變化
光輝的足跡
60年,光輝歲月彈指揮間,60年,中華大地滄桑巨變。2009年,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了她的60歲生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飽經戰爭滄桑與落後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重新站起來了!中國像一隻巨龍一樣,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
那時的中國,民生凋敝,經濟嚴重落後,國家事業百廢待興,政府和人民面對一個滿目瘡痍的中國面孔,並沒有畏縮,勇往直前,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恢復了國民經濟,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那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許多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於發達國家。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開始編制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它成為我國工業化的起點。敏行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國的工業化水平是極昌森低的。出行用的自行車,人們叫它「洋馬」,點火用的火柴,人們叫它「洋火」,釘東西用的釘子,人們叫它「洋釘」。因為那時的中國人沒有見過這些新奇的東西,也不會造,都是從西洋傳過來的。那個艱苦的年代,我沒有經歷過,但從我看過的資料片中完全能夠體會,當時的中國人民依舊生活在極端貧窮之中。
光陰如水,歲月如梭。時光來到了2009年,我正在電視機前,收看著中橋迅嘩國第三個南極科考站落成的新聞。又是一個重大成就,我開始浮想聯翩,我想起了祖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想起鳥巢,想起了奧運健兒們的英姿,我想起了祖國接連成功發射了神州五號、六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想起太空,想起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我想起了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裡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保持年均10%的增幅,想起中國國力,想起中國已經成為這個世界綜合國力第六的國家,想起新中國成立的這一甲子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的、不斷地提升,想起新中國歷史,想起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光輝的足跡!
8. 建國以來生活上衣食住行的變化
建國以來生活上衣食住行變化如下:
1、衣:從「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開放前人民的衣服沒有過多的色彩和樣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個季節。
改革開放後人們不僅對服裝的質量、花色進行挑選,還要追求品牌和時尚,體現個性與修養,服裝業也由此演變成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時尚產業。「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裝業也成了如今最為多姿多彩的產業。
現在,人們在選擇服裝時,更加強調「綠色環保」和「保健功能」,國內近九成的消費者更喜歡購買棉、麻、毛、絲等天然纖維面料的服裝。
2、食:從吃飽吃好到營養風味。
改革開放之前,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相當一部分人仍處在半飢半飽的狀態,特別是在經濟生活困難時期,家鄉一些地方出現了不少「水腫」病人。
改革開放之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的充裕帶動了多種經消李營的全面發展,農村呈現一派「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3、住:從「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改革開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雜院,水泥房,家裡老老少少擠在一個屋子裡,傢具不齊全,沒有什麼功能。
改革開放後,個人已成為購房主力軍,喬遷之喜降臨到越來越多百姓頭上。我國住房消費的快速增長,預示著享受型消費時代的到來。
4、行:從汽車少見到排隊提車 。
改革開放前汽車還是稀有物品,只有家裡非常有錢的才能夠乘坐汽車出行。
改革開放後,隨著轎車進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變成了現實。推動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主要力量來源於家庭消費。近年來,各類新車型紛紛登場,家用轎車的價格則大幅下降,汽車個人消費力量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廳激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扮橋襪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9. 求建國60年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和他們是怎樣做出貢獻的
建國60年以來的成就簡直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有政治類的、經濟類的、冊或軍事類的、民生類的等等。從軍事戰爭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7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從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從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建國六十年國家發展成就中最重要的是新時期我國改革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2億元增長到246619億元,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0%,山和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四位;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進出品貿易總額從206.4億美元提高到2173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由1.67億美元增加到15282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長到137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3.6元增長到4140元。同時,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州唯伍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其次,讓世人矚目的是在航天科技上取得的偉大成就,我國向宇宙空間進軍的發展速度令人側目。1964年7月19日,我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我國的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從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發射衛星的國家到2003年10月15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3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我們僅僅用了三十三年的時間,2005年10月12日,我國成功發射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了多人多天飛行試驗。2008年9月25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並實現了中國人的首次太空漫步。
當然,我覺得最最重要的是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實現了小康水平。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表明:近25年來,全人類取得的扶貧事業成就中,67%的成就應歸功於中國。這是我們國家對整個世界作出的多大貢獻啊!
10. 1949年至今,中國人們的社會地位是否發生了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並不存在一個「非階層化」時期
就現在世界各國的實際情況來看,每個國家的所有社會成員,都可以被劃分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中。當我們將一個社會劃分為高低有序的社會等級時,不同的人,就在不同社會等級的階梯之上。所不同的是,社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研究對象,不同的社會學家,根據不同的社會學構想或不同的社會學階級階層理論,對同一個社會的階級階層劃分標准,就可能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的不同,卻並不能消除各個社會成員在既已取得的社會等級之上所形成的差納虧階梯差異。
一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往往也是該社會發生劃時代變化的時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社會的時代性變化,就是這個社會的階級階層結構的時代性變化。中國社會在1949年之後的重大變化,則正是新舊制度交替變革過程中的變化。革命打碎了舊有的國家機器,正在新的制度建設中鍛造著新的國家機器。與此同時,國家的階級階層結構也不得不隨之而發生重大的變化。變化的焦點集中在消解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之上。因此,與私有制相關的一整套劃分階級階層結構的社會基礎,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資本家、小手工業者、地主、富農等有產階級的「產業」基礎開始消解。茄磨在國家將他們的產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他們的階級出身,就僅僅被作為身份而保留下來。
國家對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社會地位的提升,與其對資本家、地主、富農等階級社會地位的打壓,形成截然相反的社會流動趨勢。即1949年以前高高在上的階級,其社會地位開始向下流動;1949年以前社會地位相對低下的階級,則在解放自己的過程中開始向上流動。這種社會大流動所形成的客觀結果,表面看起來是在「非階層化」(階級階層之間的差別開始縮小或消除),然則在本質上,卻是在消解原有的階級階層結構過程中鍛造著新的階級階層結構,即從經濟分層為主的社會,開始向身份分層為主的社會過渡。
於是,在這一過程中,幹部作為一個新階層而滋生出來,成為社會的最高等級。城市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有了史無前例的提升,而在其內部,依然存在著全民企業的工人階層與集體企業工人之間,社會地位與社會福利的較大差距。知識分子雖然在政治地位上相對較低,但其收入和消費水平、甚至其工作性質,都要比一般工人階級高出很多。在農村之中,鄉村幹部的社會地位要相對較高,普通農民的社會地位比1949年以前有所提高。那些出身不好的家庭成員,雖然衣食有保障,但階級身份卻處於很低的位置,成為只許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的專政對象。
所以,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中國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個階層高低有序的社會。盡管在意識形態領域,國家的目的是想通過消滅經濟階級以減少社會階層,使其只保留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階級結構框架,並進而在社會主義的演進中進一步消滅階級差別,向無階級社會過渡,但這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的經濟社會生活中,由於生產力落後,經濟發展水平低,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單位差別、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客觀存在著。所以,說那個時期是「非分層化」,與事實不符。可以這樣理解,那個時期,是在經濟階級的消解中,身份階層卻被構建了起來。只虛神是人們那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對當時的社會階層體系作出劃分罷了。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多元化的狀況,開始使中國從身份分層的社會向經濟分層的社會轉軌,並形成中國社會特有的身份分層與經濟分層並存的特殊結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在,中國社會又步入到了身份分層減弱、經濟分層增強的時期。
制度性安排與代際傳承作為先賦性因素交織地影響著人們的地位獲得
影響人們社會地位獲得的先賦性和後致性因素,是社會開放程度的一個標桿。在對中國50多年來社會流動的研究中,我們得出這樣的一個頗有意味的發現:中國社會流動的先賦性因素遠比西方工業社會要復雜,它不僅僅包含西方研究者最常測量的上代的職業等級與教育程度(這恰恰在我們的數據中影響力不甚明顯),而且還包含著特定的制度安排賦予父輩的制度性資源——比如父親的單位與戶籍身份;包含著政治身份給予家庭的階級烙印——比如家庭出身。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產生的單位制,是計劃時代中國獨特的制度安排。單位所有制性質決定著人們來自單位的獲益,單位行政級別也影響著人們的福利水平。我們的研究顯示,單位資源帶有一定的「代際遺傳性」,從業於全民單位的父母親,都想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子女安排或調動進入全民單位——改革開放前的單位「頂替制度」便是如此。因此父母受益於好的單位部門,一定意義上也意味著下一代能獲得好的單位地位。
戶籍制度自其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對農業戶口人群的職業流動製造著負面影響。非農戶口的那些人,自其出生起就比出生於農村的那些人擁有更多升遷機會;而出身於農村的社會成員,就被國家制度限定在農村。更為嚴重的是,戶籍制度對社會成員的影響,也不是「終身而及」的,而是通過家庭關系,傳遞到下一代。一個人的戶籍身份被標定,就意味著世代擺脫不了這種烙印。我們的研究發現,戶籍制度所造成的社會隔離,不僅影響了人們的福利待遇,而且還嚴重影響著人們初職地位獲得、教育資本的積累、現職地位的提升。
家庭階級出身的劃分,是中國革命打碎舊世界社會等級、創建新社會的政治秩序的必然產物。但是階級在經濟上被消滅以後,仍然在政治上被賦予了「敵」與「我」的標簽。工農階級始終是國家的主人,而失去了生產資料的地主、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等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特別是1957~1977年20年間)是監管、控制和專政的對象。階級成分也是講血統的。父母親在1949年之前的階級狀況就決定了子女的階級出身,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中的發展機會。我們的研究顯示,在社會主義改造以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前,家庭出身的確影響著人們的「進步」——家庭出身好的子女往往有更多的機會在職位提拔和單位調動中向上流動。
這些因素來源於宏觀的國家政策,但都藉由代際和家庭的傳承,交織錯落地影響每一個民眾的前途。從開放型社會的立場看,這些規則顯然是缺乏合理性的。因此,社會的開放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制度 - 代際要素的消失。
教育資本與政治資本作為後致性因素支撐著人們的地位提升
考察建國以來人們社會地位獲得的重要影響因素,我們可以發現,個人的後天努力仍然至關重要,體現在個人擁有的教育資本和政治資本——不管是體現個人能力和素質的「受教育程度」還是體現政治忠誠的「黨員身份」——的重要性(回歸系數),一般也都單個大於上述的那些先賦性要素。但具體分析其作用的大小和歷史性的變化,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在「文化大革命」前及「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資本的作用大於教育資本;改革開放之後,教育資本對社會地位獲得的影響作用則日益提升。
黨員身份之所以重要的制度基礎,是黨在整個中國社會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入黨常常是對個人政治忠誠和業績的褒獎。一旦獲得黨員資格,就會變成進一步流動的資源——這在關鍵的身份提升中極為重要,比如工人提干,比如從一般部門進入機要部門,從副職提拔為正職等等。所以,黨員資格既不是輕易可以取得的資本,也不是會隨時間貶值的資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在政治掛帥的時代,這種政治資本要比教育資本更有用。
黨員並不等於權力,但權力掌握者必然來自黨員。再分配體制下幹部往往意味著獲得支配性的權力,因此幹部身份是比黨員更加重要的政治資本,或者可直接稱之為權力資本。權力資本在計劃時代發揮過極其顯著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代際傳遞——有父親做幹部的人,自己當幹部的幾率,遠遠大於平頭百姓的子女。即使在執行國家公務員錄用制度的今天,這一因素仍起著很大的作用。
改革開放引入了市場和競爭機制,它激勵人們以個人才能換取市場回報,教育作為個人能力的體現因而凸顯,政治表現的重要性因此下降;市場經濟體制還逐漸縮小了計劃權力的勢力范圍,使得權力資本也有所貶值。現在,人員數量迅速上升的體制外非公有機構內,不管是工資標準的制定,還是職業崗位的安排,學歷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在國有單位,在幹部年輕化、知識化和現代化過程中,那些有較高的學歷的黨員、幹部,才有更多的機遇進入高層崗位。因此,官員的知識化和知識階層的官員化,管理階層的知識化和技術專家發言權的提高,是我們的社會在新時期表現出的重要特色。
當我們的時代列車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學歷所代表的教育資本,就更加成為決定人們社會地位的決定因素。中國也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一個「文憑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認識到,如果有什麼項目的投入可以幫助後代萬無一失地提高社會地位的話,那麼,對任何一個社會階層的人們而言,教育資本都是可供選擇的項目。
中國社會在漸進地走向開放型社會
如果以長時段視角觀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社會成員地位的獲得過程,就會發現,「文化大革命」就像大海里的波浪,是一個巨大的漩渦,但卻並沒有改變洋流的既定方向。在經濟市場化、產業工業化和後工業化、社區城市化、政治民主化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社會流動的渠道,正變得更加暢通。
1978年發軔的改革,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重要里程碑。這25年來在現代化和市場化雙重的驅動下,中國的國民經濟以舉世矚目的速度向前發展,階層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們的社會關系得到了重大的調整,影響人們社會地位獲得的機制也更加公平合理。那些標志著社會區隔的重大制度和政策,諸如階級成分、單位制、城鄉二元體制,或者退出歷史舞台,或者式微。個人的教育程度和上述那些先賦性要素在社會成員的地位獲得上的作用力大幅度地此消彼長,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對個人才能的重視以及相應的績效回報,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傳統計劃經濟所塑造的那種社會結構已被調整,就業領域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向全民所有制性質與隸屬級別較高單位流動的舊有局面,也被打破,體制外已造就了相當規模的新型流動渠道。現在,對於社會上絕大多數人們而言,他們不是通過國家安排工作,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決定自己的事業的局面。這一切都使我們做出這樣的斷言:中國社會的開放性程度正逐步提高。
然而,當前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依然存有一些既不合理又欠公平的制度歧視,造就著社會成員的社會流動機會的不平等,阻礙著經濟發展。
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主要手段。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全民的廣泛認可。然而,造就社會公平的教育背後,仍然蘊藏著國家制度帶來的受教育機會的不公平。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分配的畸重畸輕,便是不公平的來源。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三點式」的籌措方式,使農民家庭背上沉重的負擔。他們不得不為保證一個子女的就讀而犧牲其他子女的前途。
「高等教育產業化」的理念,也使得以傳統工人階層和農民階層為主的那些人的子女,在高等教育的「高收費」面前,難以像20世紀90年代以前那樣與幹部或私營業主的子弟們憑分數「公平」競爭,弱勢群體家庭中有才華的兒女們只能望校門而嘆息。
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隔離依然存在。上億的「農民工」就業於城市卻不能享受市民的權益。一些大都市出台的職業保護法規,將他們的就業局限於職業體系的底層。勞動報酬和勞動保護還缺乏相應的保障。
中國的經濟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意識到,經濟持續發展要依靠公平而合理的社會關系加以保障。只有進一步打破國家對社會成員流動的一些不公正的制度性歧視,中國社會的開放與公平程度才能更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