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看待社會歷史的兩重性

如何看待社會歷史的兩重性

發布時間:2023-04-27 01:50:51

Ⅰ 如何認識世界歷史的兩重性

歷史的發展是具有兩重性的,一既有推動中國歷史發展的先進性,同時也給中國歷史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Ⅱ 如何看待歷史

問題一:如何看待歷史的真實性 相互促進:文藝作品取材於真實歷史,增加了文藝作品的題材,豐富了文藝作品的內容。
真實歷史借文藝作品宣傳了自己,使得普通百姓得以了解。
相互包容:中國的考古學的一個方法是:「證經補史」證明經典文學中的真實歷史成分。經典文學中往往包含真實歷史。
區別:歷史以真為貴;文學在於生動形象。必須嚴格區分。

問題二: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1、「怎樣看待和評價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並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首先,「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人們的看法並不是完全一致的。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使用過「馬克思主義」這個詞,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學說。最先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的其實是馬克思的論敵。原是一個帶有貶義的稱呼。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了該同盟的綱領性文獻――即《 *** 宣言》,嗣後「馬克思主義」宣告誕生,在其後的160餘年間。以「馬克思主義」為招牌的理論學說可謂多矣。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有「青年馬克思」、「晚年馬克思」的說法;也有「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等各種各樣的提法。換言之,「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學說,有著不同的理論上的歷史表現形態。另則,馬克思有句話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重要的事要改造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種理論學說,而且是一種社會運動。因此,說到「怎樣看待評價馬克思主義」,不應當只是從理論形態方面來評價而且也應當從社會運動形態方面來評價: a.「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原始資本主義向自由資本主義的過渡階段。是生產力生產關系發展到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人類思想的產物。 b.同時,它也是自由資本主義深刻的內在社會矛盾的產物,這個矛盾集中表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關繫上,就是受壓迫的受剝削的產業無產階級級同資本家階級的深刻尖銳的階級矛盾,因此,馬克思主義也是這一深刻的社會階級矛盾的產物。 c.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形態,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身難以克服的內在矛盾,預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而且這個總趨勢至今並沒有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依然是我們今天觀察、審視、分析當今世界發展狀況的有效的方法論; d.馬克思主義推動了世界工人階級階級意識的覺醒,因而使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很大的發展,進而造成了世界范圍的革命性的變革,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政治格局; e.馬克思主義,反映了世界絕大多數人的社會政治要求和對美好社會的嚮往,因而仍是當今世界最具革命性和創造性、最具社會進步意義的理論學說。 2怎樣理解社會歷史發展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人們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即基於社會存在,來從事社會生產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以及社會生活;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這種活動中,是通過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不斷深化的認識來進行的,只有在主觀符合客觀的情形下,即只有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才能談得上、也才能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因此,「社會歷史的發展」,實質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結果。但在歷史長河中,主觀性與客觀性並不是總是相統一的,因此社會歷史的發展,總是呈現出波浪式地前進的態勢。 3、 怎樣看待當今資本主義世界 當今世界的總的發展趨勢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就整個世界的經濟、社會而言,其基本屬性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因此,所謂「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幾乎就是「當今世界」的同義語。 幾次金融危機已經表明: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其主要根源依然是馬克思曾經揭示過的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的反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這個總趨勢下,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但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走到它的盡頭,還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發展時期。

問題三:如何看待歷史 你好,歷史是人寫的,我們看到的歷史可能和歷史真相有偏差,當然這也是一種文化!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而不是迷失歷史!如著名的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本來沒爭議的,東晉習鑿齒說「隆中」屬於南陽,於是起爭議!
事實上,隆中不屬於也不可能屬於南陽,而後人就憑借諸葛亮身後200年習鑿齒的「話」就斷定躬耕地在襄陽隆中!我們要問的是:隆中屬於南陽嗎??襄陽人閉口不達!
當然,這是一種文化,文化可以存在,但歷史只有一個。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河南南陽卧龍崗,不在今天襄陽隆中!

問題四: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規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問題五:應該怎樣對待歷史? 通常人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只能說明過去,所以沒有必要糾纏於歷史,把歷史問題看得太嚴重了。這十分不妥。
歷史所載都是舊東西,但怎樣記載、怎樣看待舊問題,卻反映著當代人們的思想與立場。不同的人,將運用不同的手段,選取不同的題材去述說歷史、編寫歷史。歷史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活動,也影響著我們對歷史的看法。同時,必須正視,正如那位影響深遠的義大利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所言:「只有現實生活中的興趣才能使人類研究過去的事實」(轉引自《人心中的歷史》第143頁)。所以,他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研究歷史總是現實現刻的思想活動;二、歷史研究是由現時的興引起的;三、歷史是按現時的興趣來思考和理解的」(見《人心中的歷史》第144頁)。既然如此,就不難認識問題的嚴重性了。
我們是從歷史中走來。歷史影響著我們,也在某種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當前,為什麼日本國內會從上至下颳起一股歷史的「翻案風」呢?為什麼 *** 同意修改歷史教科書、公然同意篡改歷史呢?為什麼極右勢力瘋狂叫囂,要為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鳴不平呢?為什麼不少人熱衷於參拜,熱衷於「戰敗日」的祭鬼活動呢?說穿了,他們不只想改寫歷史,立足點是要改變現實。怎樣對待歷史,將決定其未來的走向。弄得不好,歷史將在現實中重演,日本很有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這並非危言聳聽。
應當承認:很多日本人參與以上活動是出於無知,出於湊熱鬧,出於認識不清,甚至是懷有善良的意願,或是僅僅出於對親人的緬懷。這次日本 *** 為了體現善意,花費巨資邀請千名中國學生去日參觀,從青少年一代抓起,以改善日中關系,這也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必須指出:若沒有正確的歷史觀,日本 *** 的所作所為仍將誤導國民,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中日關系,改變日本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對歷史認識的不一致,只能導致人們現實活動的不一致,並很可能促使矛盾向對立和沖突的方向發展。
作為國家 *** ,應當想方設法凝聚人心、保護積極因素、振奮民族精神、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然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正確的歷史觀上去做,才站得住腳,才是對的,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日本人有許多優點和長處。這些優點和長處,值得他國人民、當然包括中國人民去學習和借鑒。一個彈丸之地的島國,為什麼能在二戰中發揮出那麼巨大的威力與能量?為什麼在歷史上能外拒強敵入侵,並在近代多次打敗中國甚至打敗俄國等大國?為什麼二戰之後不長時間,就能在一座廢墟之上創造出經濟奇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於日本人的優點與長處。但是,日本人最突出的短處是:講團結而忽視理智,頑強奮斗有餘但容易走上極端。從而使得日本人成於斯亦困於斯,命乖運蹇。
其實,不管對一個人,一個集團,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來說,最重要的一點,不是別的,而是要有理智。而有無理智的第一要素,不是聰明與否,而是懂不懂事。所謂懂事,就是要明辨是非曲直,能以變應變。筆者看過不少日本小說和電視劇,發現一個問題,不少日本人就顯得不夠懂事。只要是上級說的,就盲目服從、不折不扣地照辦;只要對集體有利,就不管是否正確、是否合乎情理,去堅決維護;只要自己認定了目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全力以赴而奮斗;甚至於只聽親友等「圈內人」的意見,對外一概排斥,管它是黑是白,有理無理……這怎麼行呢?即使有時應該這樣,但效果值得懷疑。中國人為人處事的特點是注重講理,以理服人。古人就強調,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從。即使是上級的指示,若有不當之處,也應善意指出;當時應該服從,但事後應該提出。這樣的話,效率可能差些,但效果可能好些。更重要的是,如此才能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促使人人具有......>>

問題六:你如何看待歷史傳說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 古代歷史傳說盡管有些虛構、不太真實,但是我們要看到認識和理解、研究那個時代的歷史可以從傳說中找到一些與真實歷史本身的相關系和彼此之間的聯系。因為史前時代缺乏文字記載,而這些歷史傳說的背後有著符合歷史真實的一面。 如《伊利亞特》、《奧德賽》,還有中國古代的炎帝和皇帝的傳說。炎帝和黃帝可以說是炎帝族和皇帝族。這兩大部族彼此互通婚姻,同時又征戰不休。如果沒有這些傳說,僅僅只靠有限的文獻資料和出土的文物來印證,是遠遠不夠的 。對於上古歷史的研究來說,在傳說中尋找到與歷史相關的線索是很重要的。從描述的文字中探尋古代文明的禮儀、習俗、民族、戰爭的歷史,對於古代文字學、上古史、民族歷史的研究是很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

問題七:怎樣看待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歷史造就了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的出現能夠加速歷史的發展。
絕對正搐。
答案上寫的。

問題八:如何看待歷史 你好,歷史是人寫的,我們看到的歷史可能和歷史真相有偏差,當然這也是一種文化!我們要做的是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而不是迷失歷史!如著名的南陽、襄陽諸葛亮之爭,本來沒爭議的,東晉習鑿齒說「隆中」屬於南陽,於是起爭議!
事實上,隆中不屬於也不可能屬於南陽,而後人就憑借諸葛亮身後200年習鑿齒的「話」就斷定躬耕地在襄陽隆中!我們要問的是:隆中屬於南陽嗎??襄陽人閉口不達!
當然,這是一種文化,文化可以存在,但歷史只有一個。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河南南陽卧龍崗,不在今天襄陽隆中!

問題九:怎樣評價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是世界上延續最長最為完整的,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值得驕傲的,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在鴉片戰爭以前,一直是領先世界,是當時的超級大帝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於古代中國抗衡,從秦朝建立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開始,這種優勢一直保持到了清朝中後期,但從明清開始,中國封建君主實行閉關鎖國,不能與世界交流,作擁自大,逐步落後於世界,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失敗,揭開了中國近代一百多年屈辱歷史的序幕,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的歷史。評價中國歷史,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醫學、對外交流等,中國的政治制度在封建時代是較為完善的,在唐朝可以說是很發達的,只是到了清代這種封建政治體系走進了死胡同,不能與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相比,經濟上,在鴉片戰爭前,也就是清朝中後期,中國經濟仍占據世界30%左右,一直處於出超地位,正是因為這,英國才蓄謀對中國發動鴉片戰爭,文化上,在唐宋時期,是非常繁榮的,明清時,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文化就有些凋敝了,軍事上,秦、漢、唐、元、明、清前期時代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像漢、元的騎兵在當時世界上是所向披靡的,根本沒有敵手,清後期,政治腐敗,軍紀渙散,加上鴉片的毒害,清軍戰鬥力就很低了,古代科技一直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地方,四大發明更是改變了世界,醫學上,中醫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自成體系,留下了大量醫書典籍,對後世影響深遠,從秦漢時,中國就與外國進行友好交流,特別是唐宋時期,極度繁榮,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歷史太龐雜,評價中國歷史不是幾百幾千字就能完成的,這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個方面,中國歷史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還原最真實的中國歷史,更要熱愛中國歷史。

問題十:如何看待「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這是克羅奇在其專著《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中提出的。對於克羅奇這句話很多人抱有不同的觀點,其中比較被人所接受的是柯林武德的論述:「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但並非在這個詞的通常意義上,即當代史意味著為期較近的過去的歷史,而是在嚴格的意義上,即人們實際上完成某種活動時對自己的活動的意識。因此,歷史就是活著的心靈的自我認識」 。這段話恰當的說明了這一命題的重要內涵――當代史是自我認識在歷史中的再現。而要把這種再現歸結為歷史本身,重心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當代史對歷史的全面涵蓋,這種涵蓋需要對當代史做出一番新的詮釋:「『當代』一詞只能指那種緊跟著某一正在被做出的活動而出現的、作為對那一活動的意識的歷史」 。當代並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更多的是一個思想概念。正如克羅齊自己所表明的,「當代」是對歷史做出敘述時所出現的一種思考狀態。這種思考無疑是思想的現實化和歷史化,並通過思想的歷史花進而發現了歷史學的真諦所在,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歷史就是過去與現在無休止的對話:我們在現實世界中,要了解當今世界的格局為什麼會這樣,要知道世界未來可能會有怎麼樣的發展,了解歷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說有一句話,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同樣的,歷史其實是在一個不斷重新構建的過程。因為我們所了解到的歷史都是聽別人說的(文獻影片資料)。這些未必真實。所以說,歷史其實是在不斷地重構,可能這種重構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和當時的統治階級有關。懂嗎?封建社會宣揚孔孟,剛理倫常,社會主義社會就不會宣揚,甚至對有些持否定態度。這就是歷史的重建,在古人眼中,朱熹是個聖人,但是現在很多書中介紹的來看,朱熹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這就是一種歷史古今的對話。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個時代的統治階級都需要塑造有利於自己統治基礎。所以說,唐朝的李家要把自己認作是老子的後代,這就是一種改變歷史為自己的統治服務。歷史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所以很多時候你看到未必真實,特別是歷史教科書上的。所以說,日本要修改自己的教科書。這個曉得撒。沒有那個國家想讓自己的人民認為自己的國家曾經是邪惡的。所以說有句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成王敗寇。

Ⅲ 論述:資本主義歷史地位的二重性

試論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的兩重性 答: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資本主義曾有過它璀璨的年華。但它的每一個進步卻包含著自己的反面,最終不能逃脫被更高的社會形態取代的歷史命運。
一、資本主義在歷史上首起過巨大的革命作用
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會發展中的一次大飛躍。它全面破壞了封建主義的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引起了——系列革命性的變革。主要表現搏租在: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使生產力沖破封建主義生產關系的桎梏,社會財富的急劇增長猶如沖破閘門的洪水奔騰出來。「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總和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等,這—切都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
資本主義不僅消滅了封建割據狀態,建立廠統一的國家,而且消滅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許多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開拓了世界市場。資本主義把世界變成丁一個開放的世界,使—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各國經濟形成了相互依賴,滲透和競爭的新格局。
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生產電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思想領域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家從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出發,高舉理性原則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維護它的宗教神學進行了無情地批判。他們以「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天賦人權」為"號,沖破了中世紀以來封建專制的精神枷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次精神大解放。
資本主義所以能在歷史上起革命作用,根本原因是順應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打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腐朽的封建所有制生產關系,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道路。
二、資本主義的每一個進步都包含著自己的反面。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適應於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是它是以一種私有制代替了另—種私有制,以—種剝削制度代替另—種剝削制度。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在它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是產生自己一切反面的根源。
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產力,促進廠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但是生產力的進步是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加深,它成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自己致富的手段和物質力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進步與資本主義保守的私有制度的對立,資本主義的發展與隨它發展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對立就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否定因素。雖然資產階級巴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殲虧,但這種調整歸根到底是為了保持自己存在的基礎不變,這個基礎就是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僱傭勞動制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與發展著的生產力之間,資產基改兆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是無法克服的。
資本主義提供了造福人類、解放人類的物質條件,但卻利用這種物質條件破壞了人類的進一步解放,把人類又推向災難的深淵。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同時又帶來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和破壞。
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文化、教育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時又使社會風氣腐敗,精神道德頹廢,社會治安惡化,這形成了顯明的對照。
總之,資本主義在繁榮進步的之後,包含著日益加深的社會資本主義向更高社會形態轉化的必然性。

Ⅳ 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記錄,當然包括了主觀和客觀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如何看待歷史=你的歷史觀是什麼

帶著疑問去看歷史~~~批判繼承的看待

對於歷史學家報著崇敬之心

對於疑問報著探究之心

對於惡人報著寬容之心

對於英雄報著批判之心

對於統治者報著評定之心

對於戰爭報著審判之心

對於屈辱史報著自強之心

對於光輝史報著平常之心

Ⅳ 應該怎樣看待歷史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現實和未來。急急急!!! 40分
客觀看待歷史,正確面對現實,奮力贏取未來

歷史就是歷史,誇大(縮小)功勞,放大(縮小)污點都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對歷史的不負責任自然就會危害到後來的歷史和現實,即是對自己和後人的不負責任。那麼如何具體的看待歷史,簡單的說,就是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過去的歷史,放在此篇文章里,就是客觀的看待建國以來的歷史,這是馬克思主義交給我們分析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正確面對現實也就是要找到我們的中國現實的出路。中國的現實是什麼,我想這個不管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大家都能說一大堆,尤其是前面所說的,資源破壞,生態危機,糧食危機,經濟危機,外交危機,兩極分化、社會矛盾、技術(尖端)缺乏等等,已經是血淋淋的現實。

我們客觀看待歷史,正確面對現實的目的就是要分析清楚我們社會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麼(或者說社會問題出在什麼地方),而解決這個主要矛盾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奮力贏取未來過程。我們只有解決了這個矛盾,我們的社會才會繼續向前發展和進步,負責就要挨打,因為落後就要挨打。

我們應要怎樣對待歷史?
歷史是發生過的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只能是把他掩蓋。我們現在所做的事,轉瞬間也成了歷史。對於歷史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的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把已過去的事實全面的展現在給現在和未工。而不是只抓住歷史的某一部分,把他作為攻擊別方的工具!現在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歷史問題,就是因為很多人揪住別人的過錯而否定他的全部或是故意的混淆、掩蓋事實。我們不應該這樣做,我們應該盡自己的能力把事實都挖掘出來,是黑是白,都擺出來讓大家看,自會有公理!對待歷史,我們不應該只憑著自己的好惡,自己一時的激動就妄然發表意見,我們要自己努力的去看事情的真相!在很多歷史問題上,我不想和別人爭論,我會拿出事實讓他們看,讓他們自己判斷是非。這就是我心裡所想的 取其精華,去之糟柏。
說說我們應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從哲學角度講,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也就是一分為二的評判,既要看到好的、先進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落後的一面。然後再根據當時的歷史時期和時代發展特點分析這件事情是否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潮流。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
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事件應遵循的主要標准和方法:

1 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

2 是否推動生產力發展

3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4 把歷史事件置於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加以評價,主觀目的和客觀作用分別評價

5 具體歷史事件具體分析

6 全面的觀點,辯證的一分為二的方法,看主流----比如歷史人物的功過(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

歷史評價的基本原則

歷史評價,是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歷史事件、人物、觀點等進行分析、評判,作出正確的、符合客觀規律的論斷。在評價歷史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一、堅持一個標准。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最根本的標准。在歷史上,凡是促進生產力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人和事都是進步的,反之,則是消極的落後的。

二、運用兩個觀點。一方面要用歷史的觀點,把歷史事件、人物、觀點放到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考查、評論,不能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去苛求古人;另一方面,要用辯證的觀點,全面的、一分為二的去考查、分析評價對象,講清評價對象的積極性和消極性、進步性和落後性。

三、注意一個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評價歷史不能空穴來風,不能主觀臆斷,所有的結論都要來源於事實,堅持「不惟書、不惟上、不惟師」的精神,才能得出公正、客觀、合理的結論。

◆歷史評價的基本層面

1.性質: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所具有的特性

2.實質:事件、現象反映的根本性問題(即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 3.消極作用:從危害/局限/不足等角度思考 4.積極作用:通常又稱之為意義

◆歷史評價的基本方法

歷史人物評價:

(1)定性評價即整體評價;---康梁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 是無產階級革命家。

(2)定量評價,即以史實說明。

(3)一分為二和看主流相結合。

歷史事件或現象評價:

(1)根據要求放到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進行評價。

(2)需要結合背景、特點、作用、影響等等,看評價角度。

歷史評價的原則

一般而言,歷史評價首先應該恪守求真的原則,即該評價應客觀如實,應符合對該人該事的總體描述。為達到這個目的,歷史主義地看問題,即發展變化地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看問題是必需的。以此為前提,歷史評價總體上說有歷史評價尺度和道德評價尺度。

歷史評價或評價上的歷史尺度,指的是把所評人或事放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看其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大趨勢,重在考察其較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道德評價或評價上的道德尺度,指的是用一般善惡標准來衡量所評人或事。比如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道德尺度出發,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死於非命,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顯然是一件壞事;從歷史尺度出發,它破壞和平,逆歷史潮流而動,致使歷史發展出現停頓甚至倒退,因此應給予它否定性的歷史評價。但是,評價上的歷史尺度和道德尺度也會出現矛盾,如秦修長城和隋修運河,都造成數以十萬計的人民死亡,並成為大起義的導火線,道德評價是不好的;但前者有利於國家疆域的穩定、農業生活有了保證,後者則成為溝通南北的經濟命脈、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故於歷史評價是好的。在此種情況下,我們雖應把上述兩方面都一一指出,但二者間應尤重歷史的評價,因為歷史的評價是較為長期的、比較客觀的,而道德尺度是因時因地而變的、主觀性較強的。...
應該怎樣看待美國歷史
美國人了解中國歷史的比較有限,除了一些「漢學家」和專門的歷史學家之外基本上對中國歷史缺乏了解。歐美的歷史研究主要是以自身為中心的(經常說的「歐洲中心論」),對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關注比較少。而且中西之間在文化觀念上差距顯著,歷史研究方法多有不同,對同樣歷史的解讀也許會大相徑庭。近現代史因為免不了意識形態因素(針對雙方而言),為客觀起見在此不作評論。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里有涉及中國歷史(包括古代、近現代),去看的話可以起到換個視角的作用。另外費正清(應該沒有記錯)主編的《劍橋民國史》、《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好像還有一本是晚清史)專論中國近現代歷史,而且作者本身對中國文化研究很深,可靠性比較高。
我們應該如何讓正確對待歷史
以史為鏡,可以正衣冠。摒棄糟粕與吸收精華並存。寬容與銘記歷史發生一切的不平等事件。

Ⅵ 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第二節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教案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往往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結為人們的思想動機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會歷史的真正奧秘。唯物史觀超越了唯心史觀,它沒有停留在「精神動力」的層面上認識社會歷史,而是透過歷史的表象,進一步探尋並發現了社會歷史深處的「動力的動力」: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動力;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等,在社會發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薯喚攜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社會領域也不例外。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從社會領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並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並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規定並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社會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觀念結構主要是指以經濟結構為基礎,並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即觀念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數伏之間的矛盾。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17世紀和18世紀從事製造蒸汽機的人們也沒有料到,他們所製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會狀態革命化」[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385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擴大,各民族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類歷史逐漸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於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頁。]。「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頁。]
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系:體現在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體現在生產關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這雙重關系猶如社會歷史的經緯線,構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矛盾。生產力發展既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鏈雀建築這一基本矛盾的運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產生和發展。如前所述,當舊的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生產力就必然要求改變或變革生產關系,而一旦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狀況發生了變化,就會同原有的上層建築發生矛盾,並要求改變舊的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發展又會引發其他社會矛盾的產生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恩格斯有時把生產關系稱為「交往形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頁。]。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也會影響和制約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最終解決還有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解決。生產關系變革或經濟基礎的變化,不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受制於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層建築的變化或變革。當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時,也就必然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只有解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才能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再次,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要通過一定社會的階層或階級的矛盾表現出來,或表現為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會導致代表或擁護不同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階級之間的矛盾的尖銳化,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積累到一定
程度就會引發階級斗爭甚至社會革命,進而促使一定社會形態的變遷、更替。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中,社會基本矛盾通常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種程度的解決,從而促進社會發展。無論是階級斗爭、社會革命,還是社會改革,都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
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離開了階級斗爭,就無法理解階級社會的發展。「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頁。]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列寧1919年在《偉大的創舉》中給階級下了一個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於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階級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同經濟發展過程聯系在一起的。
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根源於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於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一切階級斗爭,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恩格斯指出:「以往的全部歷史,除原始狀態外,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的由法的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念形式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9頁。]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都總是憑借它們所佔有的生產資料和在生產體系中所處的統治地位,對剝削階級實行殘酷的壓榨和掠奪。同時,為了維持和加強他們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又必然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被剝削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來進行反抗。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客觀存在的必然現象,並貫穿於階級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通過階級斗爭表現出來。社會發展的經濟動因與階級斗爭動力是聯系在一起的。恩格斯指出:「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705頁。]如果說近代以前階級斗爭在歷史中的作用還較為隱蔽的話,那麼近代歐洲伴隨封建制度土崩瓦解而來的洶涌澎湃的革命,則非常明顯地展示了階級斗爭的作用。法國復辟時期的一些歷史學家在總結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歷史事變時,也承認階級斗爭是理解中世紀以來法國歷史的鑰匙。19世紀初,英國的土地貴族和資產階級這兩個階級爭奪統治的要求,是英國全部政治斗爭的中心。從1830年起,在英國和法國,工人階級已被承認是為爭奪統治的第三個階級。恩格斯說 :「這三大階級的斗爭和它們的利益沖突是現代歷史的動力,至少是這兩個最先進國家的現代歷史的動力。」[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頁。]
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中。當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時,即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必然同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形成尖銳的對抗。這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斗爭,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才能建立新的社會形態,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前進。階級斗爭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剝削階級的統治,迫使反動統治階級作出某些讓步,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關系和政策,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階級斗爭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它的作用是歷史的、變化的。對於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必須從不同時代生產發展的狀況、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來說明。不能脫離客觀現實,片面否認或誇大階級斗爭的作用。歷史上的一些階級斗爭,如奴隸反對奴隸主、農民反對封建地主的斗爭,雖然不同程度地打擊和動搖了剝削階級的統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但是,由於它們並不代表新的生產方式,並且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嚴密的組織,因而這些斗爭往往不能避免最終失敗,成為剝削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歷史上處於上升時期的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曾經扮演過革命的角色,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於剝削者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他們斗爭的目的是用一種剝削制度取代另一種剝削制度,因而,此種斗爭的革命性和進步性是有限的。無產階級不同於歷史上的其他一切階級,它代表了新的生產方式,是最有前途、最富有革命徹底性的階級。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是以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制度、最終解放全人類為最終目的的斗爭,其歷史進步作用是其他階級斗爭不可比擬的。

Ⅶ 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兩重性

一、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另一方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即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作為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生產出物質產品的活動,這是人類社會勞動的共性的一面。由於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要素都被資本家所佔有,由此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兩個特點:其一,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其二,勞動的成果或者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1、 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更是作為價值增殖過程而彰顯其本色。資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購買了機器、設備、原材料等生產資料,另一部分購買了勞動力。這兩部分在生產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生產資料形態存在的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被消耗,生產出新的產品,只轉變自己的物質形態而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不發生增殖。生產資料的價值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被轉移到新產品中,轉移的價值量不會大於它原有的價值量。
2、而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其價值是由工人的勞動再生產出來的。在生產過程中,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遠高於資本家所預付的勞動力價值,從而形成了剩餘價值,使得一般價值形成過程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
3、 馬克思指出:「作桐肢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畢輪稿,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由此可見:資本是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這就是資本家發財的秘密。在揭示資本價值增值秘密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透過現象認識資本的本質。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在物質外殼掩蓋下的一種社會生產關系,是資本家剝削工人勞動的關系。
二、剩餘價值生產的基本方法,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的基本方法是: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1、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生產技術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資本主義增加生產主要靠增加勞動量來實現,因此延長勞動時間、提高勞手孝動強度就成為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首先採用的基本方法。對於這種方法,馬克思剖析說:「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就是剩餘勞動的吮吸——通過延長勞動日,不僅使人的勞動力由於被奪去了道德上和身體上正常的發展和活動的條件而處於萎縮狀態,而且使勞動力本身未老先衰和過早死亡。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
2、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隨著生產技術條件的不斷改進和工人階級反抗資本家延長勞動日的斗爭力量的增強,資本家不斷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其生產的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爭當領頭羊,以獲得超額剩餘價值。結果是整個社會各個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導致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和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而剩餘勞動時間相對延長,整個資本家階級普遍獲得相對剩餘價值。
兩種剩餘價值的生產方法,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聯系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哪種方法有利就用哪種方法。

Ⅷ 社會歷史觀包括哪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攔神律問題上,歷來存在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唯心史觀曾經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納衡敬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精神發展史,根本不懂得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不懂得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唯物史觀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洞慎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這一段話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是我們考察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基本理論依據。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社會歷史的兩重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