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黔江有什麼歷史底蘊

黔江有什麼歷史底蘊

發布時間:2023-04-28 00:38:53

A. 黔江區的歷史沿革

黔江,《禹貢》為梁州之域。 商周為古濮國、巴國屬地。秦屬巴郡。
漢初為涪陵縣地。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在梁州巴郡置涪陵縣。元封五年(前106年),改梁州為益州,屬益州刺史部。東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析涪陵縣置涪陵、永寧、 丹興、漢葭四縣。丹興縣治設於今城東街道南海城居委(古稱楠木坪)。
三國沿用丹興縣名。蜀漢延熙十二年(249年),涪陵人徐巨殺都尉反,後主遣大將鄧芝征討,徐巨戰死。事後,徙徐、藺、謝、范等數千家於成都。
西晉,武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敬族涪陵郡下設涪陵、漢葭、漢夏、漢平等四縣,丹興廢,其地入涪陵、漢夏二縣。西晉光熙元年(306年),今酉、秀、黔、彭等地沒於蠻僚,歷宋、齊、梁、魏、周等250餘年。
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涪陵少數民族首領田思鶴以地內附,歸順中原王朝,在彭水置奉州。
隋朝,文帝開皇五年(585年),置石城縣,兼置庸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庸州,石城縣隸屬巴東郡。
唐朝,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石城縣改屬黔州,其縣治移無慈城。後改黔州為黔中郡笑毀,轄彭水、洪杜、洋水、永寧和石城5縣。太宗貞觀四年(630年),治所遷回楠木坪。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名黔江,屬黔安郡(黔州)。
五代十國時期,黔江屬黔州。後唐長興五年(935年),孟知祥據蜀,黔州地屬之。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黔州升為紹慶府,黔江縣隸屬於紹慶府。
元代,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明玉珍據川,稱帝10年,黔江縣為其屬地。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藍玉征黔,省黔江入彭水縣。洪武十一年(1378年),藍玉再次征黔,駐官兵1216名,置黔江守御千戶所。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黔江縣。黔江守御千戶所隸四川都司所屬的重慶衛,持續275年。
清初,黔江縣屬重慶府。康熙元年(1662年),改黔江守御千戶所為黔彭營,鎮守黔江、彭水等縣,兼轄酉陽、石耶、平茶、邑梅五土司。雍正四年(1726年),改黔江縣為黔江廳。雍正十碰稿備二年(1734年),含彭水縣升為黔彭直隸廳。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陽土司改土歸流後,置酉陽直隸州,廢黔彭直隸廳,復置黔江縣,屬酉陽直隸州。宣統三年(1911年)11月13日,黔江反正,成立軍政府。
民國成立後,廢府、州、廳,黔江直屬省。四川防區制時期,黔江屬劉湘防區。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酉陽專署)。民國34年(1945年)10月,設立川黔湘鄂邊區綏靖公署,綏署駐黔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1月25日成立黔江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專區。1950年1月23日,置酉陽專區,領酉陽、秀山、黔江3縣。1952年9月,酉陽專區並入涪陵專區,黔江隨之屬涪陵專區。1983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黔江縣,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8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區,轄石柱縣、彭水縣、黔江縣、酉陽縣、秀山縣。1998年,改置重慶市黔江開發區。2000年6月,撤銷重慶市黔江開發區、黔江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行政正廳(局)級。

B. 黔城鎮的歷史文化

洪江市治所地塌租黔城鎮,自漢以來,各朝均在此設立縣治,漢立鐔城,唐天寶初更為黔江、龍標。宋熙寧七年復置黔江。宋元豐三年始置黔陽。自漢立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黔城古城文化大致包括古建築文化、古書院文化、古遺址文化、古廟宇文化、古碑刻文化、古墓葬文化、古名人文化、民族文化等。
古廟宇文化:黔城古廟宇眾多,尤為明清為盛。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縣治建有的著名廟宇有曾明寺、先龍壇、玉皇閣、城隍廟、東岳廟、將軍廟、馬王廟、龍王廟、文廟、山川壇等數十座,今尚存的有萬壽宮、先龍壇、文廟等。
古建築文化:主要指至今保存下來空衫攔的明清建築群,包括楚南上游第一勝跡--芙蓉樓;明清古街--南正街; 古龍標山鍾樓--鍾鼓樓;城西紅砂石拱門--中正門;高橋古塔--赤寶塔等。這些古建築群,歷時數載,得以保存下來,或雄偉壯麗、氣勢不凡,或飛檐卷垛,朱欄白牆;或精緻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堪稱中國湘西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黔陽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建築藝術風格。黔陽古城以明清建築為主調,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紅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並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築特色,如窨子屋、曬樓等。古民居敞亮明凈,古宮祠華麗精緻,建築風格極具特色。
古碑刻文化:黔城古碑刻眾多,歷代遺留下來的古碑刻數以千計,惜廢棄不少。今芙蓉樓內建有碑廊廳,刊有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頫、陳梅仙等歷代碑刻一百多塊,具有較深厚的文化底蘊,蔚為壯觀。
古名人文化:黔陽古城山水秀美,地靈人傑,蘊育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他們在這里留下了眾多神奇的傳說和紀念地。
唐代「詩家天子」王昌齡在此為官七年,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尤以《芙蓉樓送辛漸》一詩最為世人所傳頌,詩人詠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以「玉壺冰心」明志,後人以千古絕唱。
同時由於他為治以寬,政善民安,至今尚流傳有「苗女聽歌」、「遮道迄詩」、「佳句退兵」等傳說,史稱「王龍標」。他在黔城留下一批珍貴的詩篇和詩論。芙蓉樓碑坊刻留有他當年的酬唱詩。後人為紀念他,建 有芙蓉樓,芙蓉樓成為國內較完整的紀念王昌齡勝地。一代名宦高力士也流放巫州,州治即之黔城。
古墓葬文化:黔城春秋戰國古墓群、西漢古墓群分布在黔城鎮玉皇閣村南頭坡、牛頭灣山坡、汽車站北面的丘陵地帶,墓葬密集,封土堆無存。
1983年、1988年、1991年、1998年、2000年先後在這些地方挖掘古墓400多座出土各類陶器及銅劍、侗矛、銅鏡、銅鈴、琉璃珠、滑石壁等數百件,陶器組合有罐、豆、鼎、敦、壺等1000多件,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和西漢時期沅水流域的淵源文化及五溪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龍標書院
古書院文化:寶山書院和龍標書院構成了書院文化的主流。舊縣志載: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初建學官於縣治。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遷學宮於城東普明寺。寧宗嘉泰元年(1201年)又遷學宮於城西。南宋寶慶元年乙酉(1225年)縣令饒敏學建寶山收字於赤寶山麓,後遷於城東。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縣令陳鋼復修。
清康熙五年(1648年,縣令張扶翼建於城北。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遷學宮於城西。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范德灝建排樓額曰:龍標書院(今洪江市第三中學),四十九年(1784年)建制一新,同治八年(1869年)復修。學院一時名流師生和韻成帙。寶山書院石碑一塊現立在黔城小學內。龍標書院石碑一塊原立在三中教師宿舍門口(已殘缺)斗胡。
古遺址文化:古鐔城遺址所在地,即今黔城鎮。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設立鐔成縣。明朝以前為土城牆。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於苗。次年靖遠伯王驥軍重築城牆270丈,高1丈7尺。
成化八年(1472年)遇大水,城東南傾塌。隆慶五年(1561年)頹於水,僅存西、北兩偶,再復修。民國35年(1949年),遭土匪洗劫,城中受極大破壞,城址破敗不堪。文化大革命前後,城牆及五門樓被毀,現僅存西城門洞及部分城垣。
民族文化:在黔、湘邊陲民族矛盾激化時,黔城是少數民族反壓迫的首義地:唐建中二年(781),湖南觀察使竇群建敘州城,逼使辰、敘苗、瑤族首領張伯靖聚眾反抗;後梁開平三年(909),瑤族首領潘全盛據黔城反梁;後周顯德元年(954),敘州瑤族首領彥通稱王於溪峒間,也以黔城為據點。
黔城是湘、黔邊陲的軍事:元至正六年(1346),靖州零溪吳天保率部隊起義,明正統十四年(1449)貴州苗民起義,順治五年(1648)臨濟會人陳友龍抗清,均先攻佔黔城。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師入川,在黔城擊敗清兵。
同治二年(1863),翼王部李復猷回師,仍以黔城南上托口,取道會同返廣西。黔城古稱五溪蠻地,唐時,黔城為民族居住地,唐代大詩人王昌齡任龍標尉時,積極推行民族團結政策,他所作的《箜篌引》詩就表達了他的這一願望。至今仍有「苗女聽歌」、苗女乞詩之傳說,王昌齡也為少數民族人民所敬仰。
幾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有以目連戲、儺戲、陽戲為代表的民間戲曲;有以「沅江號子」、「漁鼓」等為代表的民間音樂舞蹈;有以「石刻木雕」、「竹編花籃」等為代表的民間工藝;有以「祭楊公」、「放歌燈」為代表的楚巫習俗;有以「春卷」、「綠豆粉」等為代表的地方風味小吃等等,其中集藝術、民俗、宗教於一體的黔城目連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C. 黔江地區的風俗文化

黔江區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4個。在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里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好客,禮節周到,讓人有一種入歸之感。倘若遇上「哭嫁」、「跳喪」盡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綉,苗家臘染,堪稱一絕。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 是土家人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一種娛樂,莊稼漢們吆嗬在一起對莊稼地進行除草時,農歌手在前面邊打鼓邊唱歌,薅草的農夫們手持薅草的鋤頭邊聽歌邊幹活。誰在勞動中偷懶,歌手就馬上針對偷懶者編些歌來唱。誰在勞動中使勁地干,也能得到歌手用唱歌對她的贊揚。促使大家在勞動中不偷懶,個個都使勁。莊稼漢們感到在歌聲中勞動非常歡快。
迎賓禮與日常生活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席上,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黔江區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朴,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返森、過禮、布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迅謹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漏昌畝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背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背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美麗的「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即土家織錦,「西蘭」,意即被面;「卡普」,意即花,直譯為「花的被面」。它是土家族民間藝術的精華,色彩斑爛,朴實典雅,圖案新奇,具有極高的實用與欣賞價值。
西蘭卡普的圖案,多用象徵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呈單一型的演進變化,紡織時,以紅.藍.白等色棉線為經,各色絲.棉.毛線作緯,採用挖空工藝,手工挑織而成,粗獷洗煉,結構豐滿,其傳統圖案有二百多種。
土家姑娘從小就拿牛角挑針,上木質腰機,學織西蘭卡普。生活在黔江的土家人中,有不少打花能手。今天,西蘭卡普已成了質朴.典雅.極富民族特色的藝術之花,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睞。
哭嫁和跳喪
哭嫁: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新娘對家中每位親人要唱一首,來一位親朋又唱一首;遇上陌生人來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現在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昔日,土家人有這樣幾種婚俗:
黔江區
一是 「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無論年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長十餘歲,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稱為『坐床』」。二是純男性選擇式。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去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女子被幾個男子舉行放炮定親儀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則千方百計掠取婚姻,甚至殲滅婚敵,因此而有殃及女家安全的。
三是搶親,所謂「搶來的」。
四是童養媳,所謂「引來的」過去,土家姑娘的命運是悲慘的。
跳喪:與「哭嫁」不同,土家人的喪事卻辦得十分熱鬧。「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充分表現了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
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
彷彿亡人逝去,人們必得歡送慶賀。那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鼓、鑼、大錢、小錢、鉸、嗩吶等,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或高歌狂舞,或輕歌曼舞。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其餘三人邊跳邊唱,此名「坐喪歌」,有時掌鼓擊鑼二人坐唱,另二人邊跳邊唱,此名「跳喪鼓」;有時,四人圍棺轉圈,邊跳邊唱,此名「轉喪鼓」,也有騎棺領唱的。曲調.有「撒兒嗬」、「叫歌」、「搖喪」、「將軍令」、「正宮調」、「一字詞」、「節節高」、「螃蟹歌」等數十個曲牌,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贊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土老師還借跳喪,規勸教育世人:哪怕你帝王將帥,也難免土內藏埋,哪怕你高官厚祿,無非是一墳棺材。從舞中、曲中、詞中,哪兒有一點悲哀的痕跡!
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誰都把「跳喪」當做情誼的象徵,說:「把不起耙把送不起情,跳一夜喪鼓送人情」。「跳喪」與巴人樂舞有著淵源關系。<夔府圖經>載:「巴人尚武,擊鼓跳歌以興哀。……父母初喪,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眾必跳。」<巴東縣志>卷二十曰:「喪葬,歿之夕,其傢具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呼達旦,或一夕至三夕,至十餘夕不等。
「年節」和「舍巴日」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黔江區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年節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有的姓氏為三月三,有的姓為四月八,有的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
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關於「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後,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於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征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後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於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
精美的刺綉,迷人的蠟染
黔江的苗族刺綉.蠟染手工製品久享名,飲譽國內外,刺綉以紫色為基調,工藝十分精湛。
蠟染更別具特色,獨領風騷。苗家姑娘就常用自己的手工藝品刺綉和蠟染,來裝點自己的花團錦簇的美麗青春。
黔江區
刺綉 是在布謳上用五綵線綉出各種圖案花紋。苗家女的刺綉技藝高超,刺綉前已成竹在胸,不需先在布上繪出草圖,而是根據布的顏色和經緯,直接在布上用綵線綉出構思精七巧的長形、方形、圓形、鋸齒形,然後將各種圖案綉入其中,經過細針密線,形成絢麗多姿.五彩斑爛的花紋圖案。苗族刺綉的運用,在生活中無處不見,大至廳室圍簾、被面、服裝,小至枕頭、圍兜、荷包、褡褳等,配以刺綉,無不精美動人。蠟染久負名。由於蠟汁流動形成自然龜裂,還在布料上留下許多人工無法描繪的冰花,使蠟染畫面產生一種奇特的藝術效果。穿上一件蠟染製品裙裝,戴一頂蠟染太陽帽,妙齡少女如錦上添花,倍增風韻;在廳堂卧室,以蠟染品裝飾點綴,更是賞心悅目,滿室增輝。因此,蠟染在當代倍受青睞,已進入大都會,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工匝們採用浪漫手法,將現實中的湖光山色、花草蟲魚、珍禽異獸,加以變化、誇張,組合搭配,生動別致,栩栩如生,絕不拘泥刻板。各種動的和靜的形體,整個圖案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具有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虹染,以其圖案變幻無窮,取材豐富,線條粗獷,造型優美等特點,表現出苗族同胞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

D. 重慶黔江那裡共有多少個民族其分布和民族文化是什麼特色的

主要的3個:苗族、土家族、漢族 黔江,一片用碧水與青山描繪的天地,洋溢著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閃爍著悠遠獨特的民族文化。 在240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信閉敏佔49萬人口的72.8%。巴楚後裔在自成一脈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獨特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其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節慶禮儀、婚戀喪葬、生產交通等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地方,形成特有的習俗風尚、傳統和禁忌。長期沿襲而形成的共有的行為方式濃縮出族殊俗異的民族文化。服飾習俗 土家族男穿對襟,女著滿襟,配上綉花圍裙、鄉花鞋,已婚婦女梳發,插金銀首飾。苗族男裝簡朴,女裝繁華,婦女上穿上襟大領,下著長褲大襟衣,胸前和袖口及褲腳要滾邊、透花或抽紗,並加上欄桿花瓣於其間。男子多穿對襟大褂。男女頭纏青帕、花帕或白帕,花帕層層疊疊,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苗族首飾中頭花、銀帽、銀角、壓領、銀披肩及各種衣片銀領等造型精美,品種繁多。態改居住習俗 黔江少數民族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喜居吊腳樓,為「干欄式」全木結構,底樓作畜舍或擱置農具及石磨等生活設施,樓上住人。樓的四周鋪設走廊,方形窗戶用木條裝上萬字格花紋,屋檐呈魚尾上翹,屋基選擇看重「龍脈」走向和地理氣勢。歌舞習俗 黔江人民雖然生活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但世世代代樂觀豁達,安居樂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擅長歌舞,其勞動歌、薅秧鑼鼓歌、山歌、哭嫁歌、木葉情歌等皆即興創作,出口成章,且構思精巧,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馳名區內外的擺手舞、花燈舞等極富群眾性,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朴,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黔江,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手工製品 黔江人民心靈手巧,竹編、騰編精巧雅緻,木製器皿小巧玲瓏,織錦、刺綉、蠟染等豐富多彩,木雕、石雕、木刻等美觀大方,西蘭卡普更是黔江一絕,琳琅滿目的商品是黔江人民智慧的結晶。婚戀習俗 黔江的婚戀帶著對歌傳情的自由戀愛色彩。同時也包含了媒人求婚,討庚,送期,哭嫁,娶親,對歌及搶新等莊重的傳統習慣。婚戀流程一環扣一環,既嚴謹又自然。而喪葬則帶有濃濃的封建迷信色彩,從滑枝送終,報喪,入棺,辦「道場」,唱孝歌,招魂到跳喪,發喪,下葬無不體現超度亡魂的民間習俗。古時曾有懸棺葬的習慣,如今大都實行土葬。生產生活 黔江人勤勞勇敢,基本是手工勞作,以肩挑或背的形式負重運輸,生產工具多為自製,迄今仍保留著石磨、臼、風包等原始的勞動工具。生產中團結協作,薅秧鑼鼓即是一種集體勞動方式。生活中熱情好客,迎賓、待賓、送賓禮節淳樸濃烈。以鳴炮迎賓,用油茶湯和上等飯菜款待賓客並獻咂酒,挽留客人千言萬言,情真意切,送客一程一程,極盡地主之誼。空閑時婦女做布鞋、綉鞋墊,男人則以竹木製作各種器具。農閑季節常常全寨青壯男人上山圍獵,或放孔明燈等,其樂融融,親密無間。節慶習俗 黔江除傳統的清明、端午、月半、中秋、春節等五大節氣外,還有擺手節、趕秋、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過苗節、羊馬節。節慶或祭祀或慶祝,側重各不相同,哪種節慶過哪種生活,以釀豆腐、米粉、粽子、油茶湯度過節日,同時開展一系列活動。游藝民俗 黔江人擅長打鎦子,吹長號、打鑼鼓、奏咚咚奎,經常性開展舞龍獅,滑龍船,扭秧歌等活動,年霄舞、花燈、銅玲舞、儺戲、板凳舞等民間游藝喜聞樂見,扭扁擔、竹玲球、搶花炮、打三棋、踢踺、和尚棋等競技活動異彩紛呈。 黔江,古遠的丹興,悠遠的歷史進程造就了獨樹一幟的民族風情。這里不僅有大眾廣場擺手舞的魅力無窮,旅遊天地的風情萬種,而且還有橋梁村原汁原味的民風民俗,以及散布民間的風土民情,構成一個洋洋大觀的民族風情園。山水的美麗賦予了人性的靈動,歷史的沉澱鑄成風性的獨特。山之奇、水之美、林之茂、人之淳、俗之異、情之濃……結合成神秘怡人的黔江旅遊。熱忱歡迎海內外朋友光臨每年9月28日在黔江舉行的「中國土家擺手舞節」!

閱讀全文

與黔江有什麼歷史底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