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七下歷史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認識

七下歷史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認識

發布時間:2023-04-28 01:11:20

⑴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轉變的認識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轉變的認識如下:

社會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在最與當時生產力相適應的地區形成一個經濟重心,這個地方也就是國家和當時社會最主要的經濟區,一般表現為人口數量大,農業發達,經濟發展迅速。我國在歷史上有過三次經濟重心南移,使得經濟重心從長江流域慢慢移到黃河流域。

黃河是中國古代北方人民生活與生產的核心,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民因在黃河沖擊而成的廣闊平原中耕地種植生活、勞作,才能獲得經濟上的富裕。在銷豎農耕經濟時代,經濟重心即是農業重心。第一次經濟重心南遷之前,黃河流域農業水平高,所以北方是經濟的核心所在。

農耕自然經濟

農耕自虧慶大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後,自然經濟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農經營,具有幾個特點,分別是封閉性、狹隘性、保守性、自給自足、對外界依賴性較小。

中國古代也有為數不多的海洋貿易,但在海外經濟往來中,主要是一種「賜」、「貢」的貿易形式,屬內斂型的海洋貿易。比如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船隊滿載的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到外國後,都是把這些特產「賜」給當地的國王。同時接受該國的所謂「貢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寶等特產,並不計較經濟得失差慧,屬於一種友好交往。

⑵ 初一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0課:經濟南移的原因是那些

這是我學的時候老師讓總結的,考試還考過,絕對正確寬早。陪巧納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1 南方戰亂較少。
2 許多中蘆沒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
3 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⑶ 結合中國古代史歸納出能夠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初中歷史復習

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科技發明與著作、文化發展與革新、政治制度與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國家繁榮富強。

  1. 科技發明與農業、工商業、手工業著作:如四大發明、黃道婆與棉紡織技術、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睜老腔、徐光啟與《農政全書》等,大大刺激了經濟發展,促進了農業、悉衫工商業、手工業機械化、專業化。

  2. 文化發展與革新:如唐詩、宋詞、元曲、京劇含兄等,推動了文娛、生活經濟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政治制度與民族交融、中外交流:如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西域的技術、物產;唐朝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名族政策與中外政策,東、西市胡商、西商絡繹不絕,胡漢交融、中西貫通,使唐都長安成為了國際化的大都市;鑒真東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經,為傳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宋朝的重商政策,紙幣出現,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發展,海外貿易空前繁盛;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各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引進豐富物產,促進造船業、航海業發展。

  4. 國家繁榮富強:政治清明、民心穩定、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如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只有國家的和平大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穩定的中央集權才能給予經濟發展一個良好的環境。

⑷ 我國古代經濟發展出現了什麼變化,原因有哪些,現在

變化:經濟中心南移 原因:1、北方環境惡化,適合耕種的土地越來越少 2、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耕具的改進,南方獲得了有力的開發 3、五代十國後隨著少數民族的入凳卜冊侵和諸多小國的建立,戰亂不斷,人民困苦而南遷 4、南方在三國孫弊敏吳時期,唐朝時期,得到有力開發,為宋朝建立奠定雄厚的經濟基礎,受統治者棗宏格外重視,南宋時期經濟中心正式南移

⑸ 初中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經濟重心的南移

經濟重心的南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緩敗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歲哪汪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乎仔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⑹ 中國近代和古代歷史經濟發展的知識(農業、工業、商業等)

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由於統治階級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中國古代的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產慶仿生和發展十分艱難。從宋朝宋太宗開始,就有了「海禁政策」,接下來的元、明、清的政策更加嚴格,清朝便達到了頂峰——閉關鎖國。工業發展較多是輕工業,如:麻紡織業、棉織業、陶瓷業、造紙業 ,也有重工業,像:冶鐵業、造船業。
至於近代,洋務運動興譽芹纖起,近代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和民辦工業;19世紀首帶60年代,洋務派在「師夷長技」的思想指導下,創辦了一批軍工企業。從此,中國就有了使用機器進行生產的工廠。
中國近代商業是指從清代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的新式商業。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傳統商業已有發展。但最大宗的商品糧食和土布還都是農民家庭生產,並主要是自給有餘的產品。商業網集中城鎮,廣大農村基本上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商業屬於前資本主義性質,大商人資本集中在鹽、絲綢、茶、木、葯材等行業。
進入20世紀後,通商口岸的近代工業(包括外商工廠)發展很快。它們的產品也進入這個商業網。棉花、小麥、煙葉等工業原料的貿易也經這個商業網向口岸集中。隨著口岸人口膨脹,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也改變了傳統流通渠道,而以通商口岸為中轉和消費中心。據1936年國內埠際貿易統計,機制工業品已佔貿易總額的34%,並以上海等地的生產為主;埠際貿易中大米的40%,葯材的46%都是運到上海。估計1936年埠際貿易總額約達47億元,比19世紀末增長約20倍。
中國近代商業缺乏完整統計,總計約有100多個行業,趨勢是不斷發展的。以上海為例,1900年前後有棉布商一百三四十家,五金商58家,百貨商約100家,西葯商6家;到抗日戰爭前,棉布商增至七八百家,五金商897家,百貨商約1000家,西葯商165家,分別增長幾倍乃至一二十倍。從業人員、資金、營業額等也都有相應增長。根據30年代的一些調查估計,全國約有坐商164萬戶,從業人員859萬人,另有行商312萬人。估計1936年私人商業資本約達30億元。 官僚資本和商業投機化 1927年以後,出現另一種新的商業資本,即官僚商業資本。它是在國民黨政府實行金融壟斷的基礎上,憑借政權力量發展起來的。首先插手的是出口貿易,1936年起先後壟斷了鎢、銻、錫的運銷。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借口統制經濟,實行多種物資的統購統銷、公營專賣,獨占絲、茶、桐油、羊毛、豬鬃的收購和出口,管制棉花、紗、布貿易。同時國民黨政府大官僚的私人商業也利用特權,投機壟斷,發「國難財」。抗戰勝利後,它們又勾結美帝國主義,壟斷了部分進口貿易。

⑺ 中國古代史商代經濟發展狀況

導語:商朝是繼夏王朝的第二個奴隸制度的封建王朝。商朝是十分強大的,尤其是在武丁執政的時期,經濟和軍事力量也一度達到了頂峰。當時的商朝,無論是在農業,商業或是手工業等領域,無疑都是最強的。毫不誇張的說,當時的商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戴星理農業:商朝的農業

說起農業,我想大家都知道咱們中國的農業生產規模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這么強大的農業實力,自然要得益於咱們的祖先。古代自夏朝開始出現農耕,商朝時期,農耕水平發展已經十分之高了。商朝農業的農作物主要有粟、黍、稻、麥等等。其中黍為主要種植物。

商朝和夏朝一樣,也實行土地國有制度,也就是土地是國家的,跟百姓關系不大。所有的農民都是以奴隸身份為國家進行耕種。其基本制度主要有:

1.農民持有七十畝土地作為私有。

2.各官府貴族不論高低都要義務耕種七畝田地。

3.對公田實行"包產到戶"制度



這種制度相對以前得到了較大的進步,他允許農民具有自己的土地,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

雖然商朝在青銅冶煉方面頗有建樹,但是以當時的經濟水平來看,青銅器並沒有大面積融入到農業中,農奴使用的工具仍然以石頭、木頭做的鏟子,鐮刀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木頭製成的"耒(lei)"和"耜(si)",今天的耙和杴就是由這兩種工具演化而來的。



在古時候的荒林茂草中,經常會有野獸出沒,人們因此特別害怕,但是還要開發這塊土地,用來耕田,於是人們為了趕走野獸開發農田,就開始採用放火開荒的方式。等到大火熄滅後,將土地稍加整理,撒下種子,就這樣荒田就會變成可以耕種的土地了,這種對後世廣泛採取的方法叫做"火耕"。

火耕後的人們進行播種

在商朝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將人糞,畜糞作為農肥的方法,這一方法使得了農作物產量大大的提高。商朝實行的"包產到戶"制度,大幅度提升了商朝的農業發展,從而使得商朝的手工業和商業從中獲得收益。

蠶眠桑葉稀:商朝的手工業

與返啟商朝的農業一樣,商朝的手工業在商朝經濟中也是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的。

在當時,商朝對於青銅器的冶煉技術十分的精湛,青銅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所以當時的手工業發展尤為的迅速,通常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造出接近幾萬支武器。

如此龐大的青銅器生產量,商代就建立了許多法律法規加以監管,其性質就像現在的監管局一樣。

商朝的青銅文化

說起商代的手工業,不能不提起商朝的制陶業,除了生產大量的灰陶之外,紅陶,黑陶占的比重也是十分巨大的,此外還生產少量精美的白陶供官員欣賞。

商朝的白陶

商朝陶器的種類可以大概的分為生活用陶和建築用陶。生活用陶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陶器,例如:碗、豆、盂、缽等等,有少量困判陶器用於隨葬。建築用陶主要以灰陶為主,主要用於建築生產等方面。商朝末期的三通管就是最好的例子。

商朝的三通管

紡織業是商代手工生產的重要內容,雖屬於紡織業,但是卻於農業有著密切的聯系。

農業的生產促進了養蠶業,養蠶業又帶動了紡織業。商朝絲麻紡織技術是十分高超的,考古學家在商朝居住址中發現了斷裂的麻布殘片,經鑒定可以確認為大麻纖維,其製作工藝於=與西漢時期的麻布十分接近。

商朝的紡織品

商業鼻祖:商朝的商業

"商"朝,看這個名字也能知道商朝的商業十分發達吧,其實不應該這么說,應該是商朝發明了商業。

商國的第七任君主"王亥"通過馴服牛馬大力發展生產,緊接著又發明了牛車。王亥通過用牛馬馱著貨物的方式,到商國以外的部落進行交易,久而久之,人民就將從事交易的商朝人就做商人,將交易的物品叫做商品,將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做商業。後世人稱王亥為"商業鼻祖",所以商業就誕生於商朝。

王亥與人交易

商朝自亳建都兩百多年,一直遭到洪水的襲擊,所以頻繁遷都,導致經濟十分不理想,但是自盤庚遷殷以來後,都城穩定,商朝的經濟有所改善,到武丁執政時期,隨著武丁四處出征討伐小國,領土不斷擴展,商朝的經濟一度到達頂峰。

"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從殷商時期出土的文物看竟然有鯨魚的骨頭,從此處可以看出商人交易十分的廣泛,所以商品經濟發達。

多姿多彩的商朝

何為青銅?青銅就是紅銅和錫的合金,顏色多為青灰,所以名曰"青銅"。歷史上最早進入青銅時期的地方是埃及和兩河流域,開始於公元前三千多年。歷史十分悠久,在商朝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已經十分的成熟了。

商朝的青銅禮器

商朝青銅器的種類繁多,分為禮器,兵器,樂器等,其中最尊貴的就是禮器了,當時商朝的君王和貴族信仰巫術,經常占卜,經常祭祀,所以禮器就成為了貴族們進行祭祀的主要器物。

青銅也被用來鑄造武器汪世改,當時的有名的官員或者武將都會在自己的武器上刻畫一些圖案,代表自己。

商朝的青銅刀

商朝對於陰陽歷法也有所成就,商朝的歷法是在夏朝的基礎上,將陰陽合歷加以調整,使其趨於完備,大家所熟知的"閏月"就是由商朝所發明。陰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有二十九天,將陽歷與陰歷相差的天數合並到一起就多出了一個月,於是這一年就多了一個月就是閏月了。

商朝的甲骨文

商朝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很大的,商朝發明了文字,即甲骨文,文字的發明是使人們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對於各國文明傳承與交流都具有極大的意義。

結語:商業誕生於商朝,使得人們第一次有了商業的概念:"以物換物",它改變了原始的經濟體系,促進了人類歷史發展。如此繁盛的商朝在農業上也是頗有成就,發明了"耒(lei)"和"耜(si)",為以後的農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紡織業,使得商朝在紡織業上也有建樹。如此富強的經濟對青銅製造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使青銅器得到了普及。 商朝這一時期對科技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它發明了"閏月",發明了文字,推動了人們從原始部落到文明社會的發展。

⑻ 歷史題,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

我國古代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所以自然經濟的特點也是封建經濟的特點 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經濟形式。又稱自給自足經濟。與商品經濟相對立。自然經濟是與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它的基本特徵是:①排斥社會分工,經濟活動限制在以家庭為單位的狹小圈子裡,每一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不僅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自然經濟的特點。②生產形式相對封閉、墨守陳規,排斥技術進步,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明了。 在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差數、封建社會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自然虛吵首經濟一直占統治地位,商品經濟只具有從屬性,起著補充的作用。只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自然經濟不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時才逐漸趨於瓦解,並為商品經濟所取代。
主導思想:重農抑商(或碰模重本抑末)、黃宗羲的工商皆本

閱讀全文

與七下歷史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認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