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明、清所有皇帝埋葬地址
清朝是從公元1644年入關,1911年滅亡,統治中國268年之久,其間共經歷10位皇帝,在這之前在東北沈陽還有兩位皇帝,一共是12位皇帝。
大清朝的開創人是太祖努爾哈赤,他入葬在沈陽的福陵,在當地也被稱為北陵,第二位是皇太極,他入葬在沈陽的昭陵,當地也被叫做東陵。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入葬在清東陵的孝陵。第二位皇帝康熙,入葬在清東陵的景陵。第三位皇帝雍正,入葬在清西陵的泰陵。第四位皇帝乾隆,入葬在清東陵的裕陵。第五位皇帝嘉慶,入葬在清西陵的昌陵。第六位皇帝道光,入葬在清西陵慕陵。第七位皇帝咸豐,入葬在清東陵的定陵。第八位皇帝同治,入葬在清東陵惠陵。第九位皇帝光緒,入葬在清西陵崇陵。末代皇帝溥儀入葬在清西陵的華龍陵園。
十三陵 是明朝的十三個皇帝陵墓。可是,歷史上的大明江山共有有十六個皇帝,怎麼就十三個陵墓呢?這得從明朝皇帝說起。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安徽鳳陽人,做過和尚、當過乞丐,參加農民起義,最後打下大明江上的時候定都南京(金陵),也死在南京,當然陵墓建在南京。明朝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因為太子(朱元璋長子)先逝,重立的太子(皇儲,也就是准皇上)是長孫,此人做皇帝沒有幾年因為要收各王叔的兵權,最後燕王朱棣發兵從北京打到南京,在攻進都城的時候,皇帝走散,一直沒有找到,只到現在也是一個迷,他自然就沒有皇陵。明最後一亡國皇帝死後葬在另一地方(亡國之君,自然沒有氣派的皇陵)所以這是里只有13個皇陵。
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是在朱棣當皇帝的時候!他深知北方匈奴總想問鼎中原之心不死,而派重兵把守,又掌兵權者擁兵自重,謀反叛亂(他自己就是這樣當的皇帝)於是自己來守這北方要塞,遷都北京。這故宮就是明、清兩朝皇宮。
從北京城出發,大概兩小時車程(我們是先去長城再去十三陵的,自然不只是兩小時),我們決定參光的是這明朝最鼎盛時期的皇帝朱棣的陵墓——長陵。朱棣稱帝,改元永樂,在永樂年間是明朝經濟、文化、外交都最為鼎盛的時期,鄭和下西洋就是永樂皇帝年間,文化上有《永樂大典》。從故宮到長陵路遙75公里,別說這75公里兩小時就到了!可是古代皇帝從故宮去皇陵卻要走5天時間,為什麼選這里為皇帝陵墓呢?這就要從中國的風水學說起了,在風水學家的眼裡,這十三陵這真的是風水寶地。
據說這十三陵是風水寶地,背山依水御穗早,三面環山,左青龍,右白虎,背靠天壽,座北朝南,這真是風水寶地,古人雲:山環水抱必有氣,而群山不斷為之真龍,呵呵、、、、不說了!這個我也弄不清了。
且說著長陵的,主殿棱恩店由60顆千年金絲楠木做柱,這木頭是從當時雲南的原始森林中筏來,運到京城。整個鎮雀大殿沒有一個釘子,可見當時的建築水平。族沖這樣直徑一米多的木柱在當時沒有其重工具的情況下是怎麼樹立起來的!這到現在也是一個米。
另外:明13陵,從來沒有被成功的盜過墓,歷來盜墓者不少!可都沒有成功的找多過墓室,除了定陵打開了地下宮殿,其餘12陵的地下寶藏還安全完好的躺在地下等待後世的開發呢!
㈡ 清朝的皇帝們都葬在哪
清朝12個皇帝,努爾哈赤在沈陽清福陵,皇太極在沈陽昭陵,五位皇帝(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埋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的清東陵,四位皇帝(雍正、道光、嘉慶、光緒)埋在河北省保定市哪族易縣的清西陵,末代皇帝溥儀埋在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
1、清福陵
福陵位於沈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沈陽東郊,故又稱東陵。 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爾哈赤的後妃葉赫那拉氏、烏拉那拉氏等人葬於此處。
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將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尼亞滿山遷來此處。
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
2、清昭陵
清昭陵,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晌鄭的陵墓,位於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陵園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
建築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後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後妃佳麗,是清初關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之一。
3、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佔地80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東陵於1661年(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247年,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惠陵(同治)。
4、清西陵
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梁各庄西15公里處的宴緩頌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時起四位皇帝的陵寢之地,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慶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緒的崇陵,還有3座後陵。此外,還有懷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爺陵等共14座。
其建築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後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清西陵面積達800餘平方公里。
5、華龍皇家陵園
華龍皇家陵園位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距離崇陵後圍牆僅200米,華龍陵園是一個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的公墓。
清朝末代皇帝、前全國政協委員愛新覺羅·溥儀於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時30分逝世後,骨灰安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1980年5月29日,即溥儀去世13年後,黨和政府為溥儀舉行了追悼會。在1995年的1月26日,溥儀的骨灰入葬位於清西陵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事實上清西陵也是溥儀生前就確定了的葬身之所。溥儀葬入此陵園,是他的第五個妻子李淑賢的精心安排,也是由他的妻子李淑賢親自主持辦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福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東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西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龍皇家陵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清昭陵
㈢ 歷代皇帝的墓都葬在那裡
一,秦始皇陵 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的冢嘩凱弊高55.05米,周長2000米。經調查發現,整個墓地佔地面孫稿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陵寢的形制分為內外兩城。內城為周長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長6264米。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關於其它皇陵資料很不好找的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盤古氏 上古時期 盤古 南海 純系傳說,具體情況無考 伏羲氏 原始社會 太昊陵 河南淮陽 湖北襄陽等 傳說之陵 女媧氏 原始社會 女媧陵 山東濟寧 山西趙城等地 傳說之陵 炎帝神農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32世紀) 炎帝陵 湖南酃縣 傳說之陵 黃帝有熊氏或軒轅氏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6世紀) 黃帝陵 陝西黃陵縣,山東 甘肅 河南 河北等地 傳說中黃帝陵很多,一般以陝西黃帝陵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會 少昊陵 山東曲阜 傳說之陵 顓頊高陽氏 原始社會 顓頊陵 河北高陽 傳說之陵 帝嚳高辛氏 原始社會 帝嚳陵 河南滑縣 陝西 陽等地 傳說之陵 帝堯陶唐氏 原始社會 堯陵 山西臨汾,山東東平等地 傳說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會 舜陵 湖南寧遠縣 傳說之陵 大禹 原始社會(約公元前22世紀) 禹陵 浙江紹興 傳說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後啟殺益自立,天下為私,進入了奴隸社會。大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紀,共傳了十六帝。僅有個別帝陵有一些傳說的記載,大都不可考。由於夏代的歷史情況目前尚未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僅將各帝名稱列表於手,以供參考。 帝號及 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後啟(約前2095--前2086年) 無考 太康(約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縣 傳說之陵 仲康 奴隸社亂族會 不可考 後相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少康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槐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芒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泄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不降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扃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廑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甲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孔皋 奴隸社會 孔皋陵 河南洛寧縣 傳說之陵 後發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後履癸(桀) 奴隸社會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紀初,商湯(成湯)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約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歷時約六四五年,傳位三十帝,殷代情況已有了文字可考的歷史,也得到了考古發掘的證實。其後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陽殷墟等地有所發現 注:商代的貼不上~後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陽 西周王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武王發 七年 武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成王誦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康王釗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陝西咸陽 記載不確,應在今長安戶縣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滿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陝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陝西咸陽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厲王胡 三十七年 厲王陵 周宣王靜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宮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春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陽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陽 周莊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陽 周厘王胡齊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陽 周惠王閬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陽 周襄王鄭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陽 周頃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陽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陽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陽 周簡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陽 周靈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陽 周景王貴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陽 王後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陽 東周王陵(戰國)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陽 周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陽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陽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陽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陽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陽 周安王驕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陽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陽 周顯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陽 周慎靚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陽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陝西鳳翔 秦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陝西臨潼 發現兵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陝西臨潼北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備注 西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漢高祖劉邦 前206--前195年 長陵 陝西咸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陽市韓家灣 惠孝張皇後 漢高後呂雉 前187--前180 呂後陵 咸陽長陵東 漢文帝劉恆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東郊 孝文竇皇後 漢景帝劉啟 前156--前141年 陽陵 咸陽市張家灣 孝景王皇後 漢武帝劉徹 前140--前87年 茂陵 興平縣南位 李夫人 漢昭帝劉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陽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後 漢宣帝劉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長安縣東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後 漢元帝劉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陽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後 漢成帝劉驁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漢哀帝劉欣 前6--前1年 義陵 咸陽市周陵東 漢平帝劉 公元1--5年 康陵 咸陽市周陵西南 孺子嬰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陽王劉玄 23--25年 東漢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光武帝劉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陰皇後 明帝劉庄 58--75年 顯節陵 河南洛陽 馬皇後 章帝劉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陽 竇皇後 和帝劉肇 89--105年 慎(順)陵 河南洛陽 熹皇後 殤帝劉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陽 安帝劉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陽 閻皇後 順帝劉保 126--144年 憲陵 河南洛陽 梁皇後 沖帝劉炳 145年 懷陵 河南洛陽 質帝劉纘 146年 靜陵 河南洛陽 桓帝劉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陽 鄭皇後 靈帝劉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陽 何皇後 王皇後 少帝劉辯 189年 獻帝劉協 190--220年 禪陵 河南修武 曹皇後 三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蜀昭烈帝劉備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後甘氏 穆皇後吳氏 蜀後主劉禪 223--264年 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 後追封 高陵 河北臨漳 武宣卞皇後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陽陵 河南洛陽 文德郭皇後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後 高貴鄉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陽 魏元帝曹奐 261--265年 吳武烈帝孫堅 後追封 吳陵 江蘇丹陽 吳夫人 吳大帝孫權 222--252年 蔣陵 江蘇南京 步皇後 潘夫人 吳會稽王孫亮 253--258年 吳景帝孫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當塗 朱夫人 吳末帝孫皓 265--280年 河南洛陽 滕夫人 西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高祖(晉世祖追崇) 宣帝 司馬懿 河南洛陽 晉世宗(晉世祖追崇) 景帝 司馬師 河南洛陽 晉太祖(晉世祖追崇) 文帝 司馬昭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 265--290年 峻陽陵 河南洛陽 武元楊皇後 晉惠帝司馬衷 291--306年 太陽陵 河南洛陽 晉懷帝司馬熾 307--313年 河南洛陽 晉愍帝司馬鄴 314--316年 河南洛陽 東晉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晉元帝司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蘇南京 元敬虞皇後 晉明帝司馬紹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蘇南京 明穆庾皇後 晉成帝司馬衍 327--342年 興平陵 江蘇南京 成恭杜皇後 晉康帝司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蘇南京 康獻褚皇後 晉穆帝司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蘇南京 穆章何皇後 晉哀帝司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蘇南京 哀靖王皇後 晉廢帝司馬奕 366--371年 吳陵 江蘇吳縣 孝庾皇後 晉簡文帝司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蘇南京 簡文順王皇後 晉孝武帝司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蘇南京 孝武定王皇後 晉安帝司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蘇南京 晉恭帝司馬德文 419--420年 沖平陵 江蘇南京 恭思褚皇後 隋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況 隋文獻帝楊堅 581--604年 太陵 陝西武功 文皇後獨孤氏 隋煬帝楊廣 605--618年 煬帝陵 江蘇揚州 唐代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唐太祖李虎 後追封 永康陵 三原縣陵前 唐世祖李昺 後追封 興寧陵 咸陽市窯店東 唐高祖李淵 618--626年 獻陵 三原縣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禮泉縣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縣梁山 武則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縣梁山 夫婦合葬 唐中宗李顯 684(710)--712年 定陵 興平縣龍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撟陵 蒲城縣豐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縣金粟山 唐肅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禮泉縣武將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李適 780--805年 崇陵 涇陽縣嵯峨山 唐順宗李誦 805年 豐陵 富平縣金瓮山 唐憲宗李純 806--820年 景陵 蒲城縣金熾山 唐穆宗李恆 821--824年 光陵 蒲城縣堯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縣陵前柴家窯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縣徐木桃溝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貞陵 涇陽縣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簡陵 富平縣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縣雞子堆 唐昭宗李曄 889--904年 溫陵 河南洛陽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東荷澤 讓皇帝李憲 惠陵 蒲城縣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後楊氏(武則天之母) 順陵 咸陽市底張韓家村 五代十國帝陵 帝號及姓氏 在位時間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況 後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陽 元貞皇後張氏 後梁末帝朱友貞 913--923年 河南洛陽 次妃郭氏 後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陽 後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陽 後唐末帝李從珂 935--936年 河南洛陽 後晉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顯陵 河南洛陽 後晉出帝石重貴 943--946年 後漢高祖劉知遠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後漢隱帝劉承佑 949--950年 穎陵 河南開封 後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開封 後周世宗柴榮 955--959年 慶陵 河南鄭州 後周恭帝柴宗訓 960--961年 順陵 河南鄭州 吳楊渥 907--908年 紹陵 吳楊隆演 909--919年 肅陵 吳楊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順德皇後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後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陽 太後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後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順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後鍾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陽 南漢劉隱 907--911年 德陵 南漢劉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漢劉玢 942年 南漢劉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鞏義 北宋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鞏義。北宋帝王陵墓,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8陵,分布在鞏義市(洛陽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4個鎮區,陵區以芝田鎮為中心,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范圍內。 (二)南宋帝陵:浙江紹興 南宋共有九個皇帝,除後三帝立於危難之中,倉皇間無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個葬在紹興,他們是高宗(趙構)永思陵、孝宗(趙眘)永阜陵、光宗(趙敦)永崇陵、寧宗(趙擴)永茂陵、理宗(趙昀)永穆陵、度宗(趙禥)永紹陵。稱「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蘇省盱眙縣管鎮鄉 朱四九 懿祖 恆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親 64 陳氏 安徽省鳳陽縣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馬氏 南京鍾山南麓 4 長陵: 朱棣 永樂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長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 5 獻陵: 朱高熾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長子 48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一嶺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長子 37 孫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鎮 正統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長子 38 錢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石門山下 天順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鈺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見深 成化 憲宗 純皇帝 1464-1487 英宗長子 41 王氏、紀氏、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聚寶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憲宗三子 36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筆架山下 11 顯陵: 朱佑元 睿宗 獻皇帝 世宗父親 43 蔣氏 湖北鍾祥縣松林山(又名純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長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蓮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囪 嘉靖 世宗 肅皇帝 1521-1566 憲宗孫 60 陳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陽翠嶺下 14 昭陵: 朱載垢 隆慶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陳氏、李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鈞翊 萬曆 神宗 顯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大峪山下 16 慶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貞皇帝 1620 神宗長子 39 郭氏、王氏、劉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黃山寺二嶺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啟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長子 23 張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潭峪嶺下 18 思陵: 朱由檢 宗禎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 北京昌平縣天壽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爾哈赤在沈陽的東陵 至沈陽舊城東五公里處原來是公園(清福陵) 皇太極在沈陽的北陵 皇姑區泰山路原來也是公園(清昭陵) 順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東側1公里處(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縣15公里的溫州市永寧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順治的孝陵為軸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慶的陵墓 位於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於昌陵西南15公里處的龍泉峪(清慕陵) 咸豐的陵墓 位於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東南(清惠陵) 光緒的陵墓 泰陵東5公里 (清崇陵) 宣統就是溥儀 沒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寶山 備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內。 商:除成湯葬於山西萬榮縣境內(後於元朝沉入黃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陽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陝西長安戶縣附近 ,自咸陽至西安周圍。 東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陽附近。 秦:陝西臨潼附近。 西漢:陝西咸陽西漢王陵群。 東漢:除獻帝葬於河南修武外,其餘集中在河南洛陽東漢王陵群。 三國:蜀昭烈帝劉備 —— 四川成都 蜀後主劉禪——河南洛陽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臨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陽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貴鄉公曹髦——河南洛陽 吳武烈帝孫堅——江蘇丹陽 吳大帝孫權——江蘇南京 吳景帝孫休——安徽當塗 吳末帝孫皓——河南洛陽 西晉:河南洛陽 東晉:江蘇南京 五胡十六國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於江蘇丹陽,北朝多葬於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陽 隋:隋文獻帝楊堅——陝西武功 隋煬帝楊廣——江蘇揚州 唐:分葬於陝西境內。 五代:河南開封洛陽附近 十國:多不可考,在當時各國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鞏義(洛陽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紹興 七陵 遼:因其習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內蒙巴林左旗內。 金:北京房山,後為河南登封 元:因其習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為江蘇南京,世祖後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於遼寧沈陽附近,福臨後葬於於河北遵化及河北易縣清東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區(包括洛陽 鞏義 登封 鄭州 開封等地) 2關中地區(包括西安 咸陽 等地) 3江南地區(包括南京 丹陽 紹興等地) 4燕山地區(包括北京 遵化 易縣等地) 5河東地區(包括安陽 臨漳等地)
㈣ 清東陵,清西陵分別葬了哪幾個皇帝
清東陵安葬了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清西陵第一位安葬於此的皇帝是雍正帝(泰陵)。之後,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三位皇帝也都葬在此地。
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毀櫻燃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
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纖虛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頌遲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後和嬪妃的園寢。
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
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後和嬪妃的園寢。
㈤ 中國各朝皇帝的皇帝陵墓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
風水理論認為,祖墓的風水,會影響後人的命運;而一國之君陵墓的風水,則會影響整個國家的命運。歷代的皇家陵寢都十分重視選擇陵穴,以圖皇權永固。皇陵一般都位於京師附近,如西周、秦、漢、隋唐均以長安為京師,故此這五個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於長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為京師,所以這三代的皇陵皆位於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區,分布於關橡鏈野中盆地北部,陝西渭水北岸之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一帶山地,東西綿延三百餘里。唐陵的特點是「依梁喊山為陵」,不象秦漢陵墓那樣採取人工夯築的封土高墳,而開「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僅獻陵、庄陵、端陵位於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築在山嶺頂峰之下,居高臨下,形成「南面為立,北面為朝」的形勢。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勢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溝壑縱橫,愈加襯托出陵山主峰的險峻雄偉。除了四周山巒的護衛之外,更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山水具佳,愈加顯得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由昭陵主峰迤邐而南,有167座功臣貴戚陪葬墓,佔地約30萬畝。李世民的玄宮居高臨下,陪葬墓列喚虛置兩旁,襯托出昭陵至高無上的氣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縣西北的梁山上。據《新唐書?高宗本紀》記載,李治於光宅元年(684年)葬於乾陵,神龍二年(706年)重啟乾陵墓道,將武則天合葬於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圓錐形,山巔三峰聳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宮所在,為陵之主體,與九峻山遙相比峻。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而形體相仿,猶如天然門闕華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闕,望之似乳頭,俗稱「奶頭山」。梁山東有豹谷,西有漠谷,整個地勢似一個頭北腳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體。乾陵因山為陵,以山為闕,氣勢雄偉,規模宏大,陵園有內城外成之分。內城的南、北、東、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別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為夯築而成。內城四面各開一門。陵園內有石刻群,除內城四門各有一對石獅,北門立六石馬(今存一對)外,其餘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門之間……從南至北,計有華表、翼獸、鴕鳥各一對,石馬及牽馬人五對;石人十對,還有無字碑、述聖碑和六十一個「蕃酋」像,絲毫不減皇宮之氣派。
北宋帝王陵墓,從宋太祖趙匡胤父親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趙煦的永泰陵止,共計八陵,集中於河南鞏縣境內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區以芝田鎮為中心,在相距不過十公里的范圍內,形成一個相當大的陵區。
北宋王朝建都開封,陵區卻設在鞏縣,遠離京師汴京,其主要原因是這里山水秀麗,土質優良,水位低下,適合挖墓穴和豐殮厚葬。陵區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黃河天險,可謂「頭枕黃河,足蹬嵩岳」,是被風水家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選擇上與別代迥異。歷代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則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原來,在宋代盛行與漢代圖宅術有關的「五音姓利」風水術,該風水術把姓氏按五行分歸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利於壬丙方位,必須「東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東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後,風水學特別重視關於山川形勝的形法,因而明清兩代的帝陵風水格外講究,加之建築的配合,皇陵的選擇與規劃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西郊昌平縣北十里處,自公元1409年開始修建長陵,至1644年明朝滅亡,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二百餘年,未曾間斷。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後,即打算遷都北京。永樂五年(1407年),皇後許氏死,朱棣沒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禮部尚書趙江和江西風水名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尋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馬足足跑了兩年時間,才找到幾處可供選擇的地方。據說,最初選在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皇帝姓朱,「朱」與「豬」同音,豬要進了屠家定要被宰殺,犯地諱不能用。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因後面有村叫「狼口峪」,豬旁狼則更危險,也不能用。也曾選過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與「晏駕」諧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雖好,但山間深處,地方狹窄,沒有子孫發展的餘地,也未能當選。到永樂七年,最終選定了由江西風水師廖均卿等人選定的現在這片陵區。
清東陵位於京東燕山南麓的遵化馬蘭關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東傍鯰魚關,西依黃花山,共有陵墓14處,葬150多人。
關於東陵的選址,流傳著一段順治帝親自卜地的故事。自從順治皇帝進了關,在北京立都坐殿後,他的母親孝庄皇太後和叔父多爾袞就派人四處選陵地,先後有兩批欽天監大臣和風水名師來過京東一帶,他們均看中了這塊寶地,回京稟報皇帝後,順治帝非常高興,表示要親自前往審視。時隔不久,順治皇帝由眾多侍衛大臣和八旗健兒簇擁著出外狩獵,他們一路縱馬揚鞭來到了京東的燕山山脈,躍上了鳳台嶺之巔。順治帝登高遠眺,向南望,平川似毯,盡收眼底。朝北看,重巒如涌,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飄渺。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順治帝前瞻後眺,左環右顧,發出由衷的贊嘆。他反身下馬,在鳳台嶺上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祈禱,隨後相度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勢,對左右的侍臣說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說著,將手上佩帶的白玉扳指取下,揚下山坡,道:「落地之處定為穴」。於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後來,當真在這里建起了清東陵的第一座陵寢,即順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兩翼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順勢而布,節奏鮮明,氣勢雄偉。為了防止汛期山洪沖毀陵墓,不僅在建築之下打樁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統。地上利用天然的傾斜地勢設置了排水明溝,使雨水排泄通暢。陵區之水通過明溝暗渠,全部匯集於隆恩門外的神路橋下,再由兩邊水道順勢排泄出去。可見孝陵風水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選址的科學性和建築技術的高明。
古代的風水選址,除了生態、實利功能以外,還是一門藝術,其對環境景觀的組織是十分重視的。在古代,萬物有靈的觀念導致了山川自然崇拜,並逐漸發展成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國家祀典。人們崇尚自然,熱愛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又指導著人們以人的精神、人倫道德及社會秩序擬態於自然,並以此寄託他們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風水的觀念中,也常包含著一種追求優美的、賞心悅目的自然和認為環境思想。
㈥ 一般皇帝都葬在哪裡
以清朝皇帝為例,如下
滿清入關後這十位皇帝,除末代皇帝宣統,其餘九位均葬在了毀李位於河北易縣和遵化的東陵西陵,
其中順治、康熙在東陵,雍正在西陵,從乾隆以後各朝皇帝建陵須遵循「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如父親葬東陵,則兒皇帝葬西陵,父葬東陵。
東陵埋葬著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5個皇帝,15個皇後,137個妃子,4個公主。
清西陵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園,是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個清朝皇帝及其後妃們長眠的地方
滿人入關之前的謹旁兩位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極,再加上他們先祖的合葬墓,則是葬在了關外,號稱滿清關外三陵。這第一座便是在新賓縣境內的永陵,埋著愛新覺羅的幾位老祖宗,第二座和第三座則都在奉天城郊外,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極祥余橡的昭陵。
㈦ 清朝時期各個皇帝的陵寢位置具體在哪裡
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時代距今不遠。其歷代帝王的陵前石雕在中國古代陵墓雕刻中的地位雖不甚重要,但如果是為研究清代與其以前各個時代的對比,尤其是研究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中國雕塑藝術風格和雕工技藝的高低變化,都有必要加以比較,並對於各個帝王的在位歷史年代有所了解,為此再列表如下:
始祖一、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葬遼寧新賓縣啟運山南麓。葬努爾哈赤的父祖父、曾祖父、高曾祖四代,陵前無石雕像;
始祖二、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葬遼寧沈陽東北郊。陵前石雕瑞獸四或六對;
始祖三、太宗皇太極的昭陵,葬遼寧沈陽市北郊。(現為北陵公園)。陵前石雕瑞獸六對,陵道前另有蹲獅一對;
帝陵一、世祖順治(福臨),在位十八年(1644~1661)孝陵,葬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十二對,侍臣六對(在東陵中軸線上);
帝陵二、聖祖康熙(玄燁)在位六十一年(1662年~1722)景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
帝陵三、世宗雍正(胤禎)在位十三年(1723~1735)泰陵,葬河北省易縣城西永寧山清西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陵道前另有瑞獸一對(在西陵中軸線上);
帝陵四、高宗乾隆(弘歷)在位六十年(1736~1785)。裕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六對,侍臣二對;
帝陵五,仁宗嘉慶(顒琰)在位二十五年(1796年~1820)。昌陵,葬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
帝陵六、宣宗道光(曼寧)在位三十年(1821~1850)。慕陵,葬地同仁宗陵。陵前無石雕儀衛;
帝陵七、文宗咸豐(奕訁寧)在位十一年(公元1851—1861年)。定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石雕瑞獸三對,侍臣二對;
帝陵八、穆宗同治(載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惠陵,葬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陵前無石雕;
帝陵九、德宗光緒(載氵恬)在位三十四年(1875~1908)。崇陵,葬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陵前無石雕儀衛;
帝陵十、宣統(溥儀)在位三年(1909年~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