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福州三坊七巷多少年歷史

福州三坊七巷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4-28 22:18:44

Ⅰ 三坊七巷資料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

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和衡族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

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

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

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

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

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攔昌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

」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喚弊具特色。

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

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

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

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

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

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

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

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

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

」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

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

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

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

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家郭柏蒼、近代小說翻譯家林紓、著名作家郁達夫等等。

還出過不少才女,如黃任之女黃淑宨和黃淑畹,齊鯤之女齊祥棣,郭柏蒼之女郭拾珠姐妹,她們或精書畫,或工詩文。

光祿坊名勝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以及宋至清摩崖題刻多處,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

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因原來光祿坊旁的房屋都比較老舊,目前該地正在進行整體大修工作,預計2010年國慶節前全部完工。

楊橋巷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

楊橋巷古名登俊坊,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

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便更名為「楊橋路」。

在楊橋路與南後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

冰心小時候在這里居住過,《我的故鄉》中,亦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

巷道擴大為道路後,林覺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可參見詞條「福州冰心故居」),有相當部份被保存下來。

楊橋巷(南)有座「雙拋橋」,規模不大但傳奇多。

一是此橋所處內河溝道,是東西兩水「合潮」的地方,「萬里潮來一呼吸」的內河奇觀,在此感受得最為真切。

二是雙拋橋邊兩岸相向而長的一對榕樹,在空中竟枝葉連理,相擁成陰,於是就有個青年男女殉愛的凄美故事,傳之久遠,以至後人已說不清先有愛後有樹、先有樹後有橋,還是相反。

近聞有海外作家將之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絕唱相提並論,更添了幾分悲情。

不過,由於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設的緣故,雙拋橋已經由「橋」慢慢變成了一座街邊的「亭」,成為路人歇腳品茶的場所。

郎官巷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南後街的東側,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據清《榕城考古略》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

宋代詩人陳烈原籍長樂,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

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東能八一七北路鬧市區,西能南後街。

據《榕城考古略》載:「舊名修文,宋知縣陳肅改名興文,後改文興。

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

」此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被視為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還在,以後未見記載。

清代在巷內砌造半片的小塔,作為古跡紀念。

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

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傳有一首贊譽他詩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

」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

黃巷在塔巷之南。

隔著南後街,與衣錦坊東西相聯。

據志載,晉永嘉年間(307-312的)中原黃姓人家避亂入閩,落戶在此,故稱黃巷。

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里。

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

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

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後稱新美里。

巷內有一「唐黃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還有人見過。

黃巷中有一庭院名曰「小黃樓」,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安民巷

安民巷位於黃巷之南,隔著南後街與文儒坊相對,安民巷舊名「錫類坊」,它改名「安民」,與黃巢入閩有關。

據《福州地方誌》載:「因唐代農民起義軍黃巢入閩時,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舊有錫類坊,以宋劉藻以孝聞,後太宰余深居此改曰:「元台育德」。

歷史上巷內人家多為社會賢達。

元行省都事賈訥居之。

巷西側民居舊宅仍保留勻稱格局和古樸風韻。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駐閩辦事處設在其間。

今此老宅列為革命文物保護單位。

宮巷

宮巷宮巷在安民巷之南,東西兩端分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後街相接。

據清《榕場面考古略》載:「舊名仙居,以中有紫極宮得名。

後崔、李二姓貴顯,更名聚英達,明得改英達。

宮巷裡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今人嘆為觀止。

如漏花窗戶採用縷空精雕,榫接而成,而且通過木格骨骼的各種精心編排構成了豐富的圖案裝飾。

在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上常飾以重點雕刻。

各種精巧生動的石刻在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上隨處可見。

可以說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

吉庇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稱「吉避巷」。

宋鄭性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 *** 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

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

福州著名的「安泰樓」酒樓也就位於吉庇巷口。

南後街

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後街。

三坊七巷之南後街福州南後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路達澳門橋,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

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這里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

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

「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

客里偷閑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

」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後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後街以前的文化風貌。

明、清時期的南後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

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

南後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 翻修後的南後街將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將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和兩側各2~2.5米的路側帶。

起於楊橋路、止於吉庇路的南後街全長只有634米,定位上,它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閑文化商業街。

歷史上的南後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

有關人士說,根據相關規劃,南後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初步打算根據老字型大小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

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後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現在,在南後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

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後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後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目前已經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後街」的歷史風貌。

[編輯本段]建築特色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

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

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

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

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

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馬鞍牆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

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線型,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

江南建築中,絕大多數是成90度角的直線構成的階梯形的山牆,福州僅個別建築有,包括福建的閩北、閩南、閩東也有存在,惟獨福州三坊七巷民居的馬鞍牆是曲線形的馬鞍牆。

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翹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雕飾

三坊七巷在建築裝飾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數對門窗扇的雕飾。

普通居民樑柱多不加修飾,簡潔朴實,而在門窗扇雕飾上則煞費苦心。

其窗欞製作之精緻,鑲嵌的木雕之華美,是其他省份居民難以企及的。

窗飾的類型特別豐富,有卡榫式圖案漏花,有純木雕式窗扇,也有兩者相間使用。

可以說是江南藝術的集大成者。

在卡榫式漏花中,工匠通過精心編排,構成不同的裝飾效果,有直線型、曲線型、混合型--直線型疏密有致,曲線型富有動感,混合型變化多端,且各有吉祥寓意。

在木雕式窗扇中,有透雕,有浮雕,題材有飛禽走獸,人物花卉,整個窗扇雕飾有對稱式有不對稱式。

如文儒坊尤恆盛的明代古宅,在二進廂房的門窗隔扇上,透雕了較復雜的瓶花圖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

滌環板上是淺浮雕的花開富貴.這些用卡榫斗拼或木材鏤空精雕而成的花窗雕飾,充分顯示了福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

建築門

三坊七巷建築門的處理也極具特色,約有四種。

一種是在前院牆正中,由石框構成的與牆同一平面的矩形師門,另一種則是兩側馬鞍牆延伸作飛起的牌堵,馬鞍牆夾著兩面坡的屋蓋形成較大的樓,像沈葆楨故居、陳承裘故居、林聰彝故居都是這種門樓。

[編輯本段]《三坊七巷宣言》

《三坊七巷宣言》是在2009年7月20日在福州舉辦的「老城保護與整治———三坊七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通過。

宣言就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出如下共識和行動倡議: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它不僅屬於一個城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每個城市都有責任和義務保護。

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發展的進步。

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應不僅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應注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應重視建立民眾與文化遺產間的情感聯系,應建立、積極、合理、有效的途徑,使文化遺產為民眾所關注與分享,使文化遺產真正為社會發展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

文化遺產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是潛移默化而深刻長遠的,是不可復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

文化遺產的喪失是無法補償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每個城市都有她應保護的「紫禁城」。

[編輯本段]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

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當代藝術中心,擬選址藍建樞故居。

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

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擬選址二梅書屋。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

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

「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

「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

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編輯本段]坊巷名人

近代以後的重要歷史事件,如虎門銷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 、 「一二·九」運動、盧溝橋事變等等,都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

從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這些事件中扮演了時代推手的角色。

林則徐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則徐(1785—1850)是揭開中國近代史序幕的傑出政治家,又是反抗外國侵略的民族英雄。

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採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並為我所用的態度,故能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之開風氣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有林則徐祠堂。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

沈葆楨(1820—1879)在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中,被推向前台。

他擔任福建船政大臣,負責造船、練兵和人才培養,為組建福建水師、南洋水師而努力,成為早期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引進西方科技的先驅,我國近代教育和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之一。

他腳踏實地、不遺餘力地將林則徐、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付諸實踐。

曾宗彥(1850—1972):近代「陸軍之父」。

曾宗彥居於安民巷。

他甫任江南道監察御史,便於1898年5月,上書光緒皇帝《時艱孔迫,宜用洋操剋期練軍陸軍折》。

他主張:「為今之計,莫若先盡各省已有之餉,練各省洋操之兵,但求其精,不患其少。

」即以新法精練陸軍。

並提出必須「整頓軍隊,各省陸軍一律政習洋操,尤以東三省為急」。

光緒皇帝十分重視,立即下諭:「今日時勢,練兵為第一大政,練洋操尤為操兵第一要著。

惟須選教習以勤訓課,核餉力以籌軍實。

」曾宗彥的奏摺,引發清廷兵制改革,所以有人稱其為「近代陸軍之父」。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冰心 。

「一片冰心在玉壺」。

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

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

在南後街與楊橋巷交界處有她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 煙台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南後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後』。

這個住址,現在我寫起來還是非常地熟悉、親切,因為自從我學會寫字起,我的父母親就時常督促我給祖父寫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寫。

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

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後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後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

那裡就成了我的樂園……」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穎絕秀出,為特達奇才。

他追隨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歷時百日,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守舊派殺害,年僅24歲,其英名永載史冊。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引發者。

1919年5月2日北京《晨報》與《國民公報》上出現《外交警報告國民》的文章,作者林長民驚呼:「山東亡矣,國將不國,願四萬萬眾誓死圖之。

」言辭懇切而沉痛。

事情緣於1918年的巴黎和會:彼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外交總長陸征祥奉命出使巴黎和會,總統徐世昌特設外交委員會,聘林長民為委員會主任兼事務主任。

日本與英法三國秘密約定,戰後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既得侵略權益;並同曹汝霖約定,由日本出資建設「濟順」、「高徐」兩條鐵路,藉此進一步控制中國。

林長民知後氣憤難平,決定向國人披露此等外交黑幕與賣國行徑,遂於1919年5月2日發表文章,並由蔡元培校長告知北大學生及北京各高校學生。

一石激起千層浪,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12所學校的3000多名愛國學生群情激昂地舉行 *** *** ,「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

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舉行抗日救國 *** *** ,史書記載,這是「中國 *** 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學生運動」,之後波及全國各地。

北平燕京大學學生陳矩孫時年22歲,參與組織了這次大 *** 。

在 *** 的前一個晚上,是他將參與 *** 的大部分學生匿藏在釣魚台。

在「一二·九」運動前夕,他以學聯幹部的身份做了大量思想動員工作,將燕京大學的革命學生有效地組織起來,成為「一二·九」運動的中堅力量。

王冷齋(1891—1960):「七七事變」見證者。

王冷齋,家住福州黃巷。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時,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區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

在日軍攻擊宛平城前,他轉移民眾,避免了更大的傷亡。

事變中,王冷齋調動城內警察積極配合駐軍,堅決反擊敵人,保住了城池。

他還專門舉行了一次記者會,向公眾說明日軍主動攻擊盧溝橋的情形。

自盧溝橋事變後,日軍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見證者出席審判日本戰犯法庭,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編輯本段]傳統小吃

同利肉燕老鋪三坊七巷特色菜:

牛滑·紅糟醉香雞 ·雞茸魚唇 ·荔枝肉 ·太平燕 ·佛跳牆 ·白炒鮮竹蟶 ·雞湯氽海蚌 ·香露河鰻 ·一品蟹抱蛋 ·春卷 ·蔥肉餅 ·光餅· 蝦干肉餅·蠣餅 ·七星魚丸 ·燕皮(燕絲) ·芋泥 ·鍋邊(糊) ·線面

Ⅱ 三坊七巷有多少年歷史了啊大家幫幫忙吧。

三坊七巷概況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正房、後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 三坊七巷圖
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Ⅲ 福州三坊七巷建於那一年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形成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在這里重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人為主要居民的街區由此形成。

福州建城於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也許是千年來偏安東南的緣故,自有一種慵懶閑適、寧靜自守的性情。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

1.據已故的南後街原永嘉玻璃店老闆洪一棠先生生前告訴我:南後街林覺民、謝冰心的故居,亦是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倆的祖居,因為長民與覺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們的祖輩已在此處居住了幾代人。

2.林則徐三女婿倉山區臚廈人鄭葆中的玄孫女鄭家純女士曾告訴我:宮巷沈葆楨、林聰彝故居斜對面坐南朝北的老房子,是鄭葆中的故居。

Ⅳ 三坊七巷的由來和歷史文化是什麼

三坊七巷的由來和歷史文化是:

1、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2、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3、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4、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5、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

Ⅳ 福州的三坊七巷指什麼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於福州歷史文化晌毀街區「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於福州市中心城區(鼓樓區),是從南後街兩旁從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總稱。「三坊」即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即楊橋巷、郎官巷、塔爛臘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基本格局形成於唐代後葉,到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中葉發展到了鼎盛,總佔地約45公頃,現存古建築200多座,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粉牆黛瓦、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中國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許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宴歷備七巷」或與之密切相關,其間蘊涵的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閩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潛沖和的底蘊。

Ⅵ 三坊七巷歷史意義

1.三坊七巷的意義及影響

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2.三坊七巷的意義及影響

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3.三坊七巷的來歷

1、來歷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2、基本簡介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3、特色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正房、後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為中國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4.三坊七巷的來歷

三坊七巷,習慣上先講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來看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的。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房」。然後隔一條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型結構的街區。三坊從北到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衣錦坊,是三坊里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時被河澤包圍著,在它的巷北還留著大小兩條「水流彎」的巷名。可惜到了宋代,水巷的景緻已經消失,巷子里又出了人當大官,先是宋代陸蘊、陸藻兩兄弟衣錦還鄉,改地名為祿錦坊,後來明朝的王益祥當了更大的東江提刑,為了榮耀鄉里,從此改名為「衣錦坊」。

文儒坊,在原始狀態在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當小山看不見,林蔭也消失的時候,坊內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於是改為「儒林」。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安居,里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

三坊之中,最靠南邊的光祿坊成名較晚,宋時以光祿卿身份任福州太首的程師孟為民辦事。擴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路搭橋、民間口碑甚好。當時的巷內玉尺山旁有閩山保福寺,寺僧出於對他的尊重,在池邊的摩崖上修刻了「光祿吟台」四字,無意間為程師孟也為寺廟留下一方文化遺產。後來的作家郁達夫,也曾在光祿吟台旁劉家花廳居住。

七巷從北到南依次為:楊家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辟巷

七巷最北端的一條小巷,俗名叫楊家巷。真的大名叫「登後坊「。女作家冰心回憶她在福州的童年故居,就在南後街靠近楊家巷的古宅大院里。正月初一祖父發放的壓歲錢,正月十五外婆送來的花燈與門口熱鬧燈市,以及家裡用大水缸承接雨水泡茉莉花茶的習俗,都是三坊七巷常年風情的寫照。

現在的郎官巷內,雖然窄而短,兩側的土牆和板牆居民卻是一派古樓。

至於被叫做塔巷的巷子里,現在已經沒有塔了。五代閩國之時,這里剛築起小巷的時候,據說有過木質的佛塔和附屬的寺院,後來消失在什麼時候連記載也找不到了。

黃巷很古老,距今1600多年的晉朝永嘉年間,有一書香家族黃氏落戶於此,故有了巷名的由來。到了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揮師福州,據說格外尊重文化人,經過此地都是「滅矩而過」,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安民巷的名字,來自於古代此地是官方傳統的張榜「安民」之地。

宮巷,裡面的小學遺址上古代有過道觀紫計宮,也叫「仙居巷」。

三坊七巷最南端的吉辟巷,名字來歷最怪,據說是明朝進士鄭性之苦讀時,曾受到一屠夫再三欺凌、羞辱,等他衣錦還鄉時,一怒之下杖斃了那屠夫,於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因為懼怕他而急避門戶,所以此俗名為「急避巷」,後來因為鄭的勢力,而改成諧音的雅名「吉辟巷」。

有人說,這一帶的淵源,始終是跟古代的士大夫官場文化緊密相連的,因此三坊七巷再雅,也是絕對世俗的。但我不明白官場文化就不是文化了嗎?就都是世俗了嗎?

也許對於這樣一片古建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畢竟每個人都有抬頭看星星的權利。但我始終認為三坊七巷絕對不是世俗的。它在今天的福州城市建設發展中,更應加以保護,保護原有的坊巷和建築精華,還有那古樹名木。

三坊七巷,相信你會和福州一起走下去的。

5.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給你些資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

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

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

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

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

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

6.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

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

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

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

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

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

7.簡述福州三坊七巷城市布局的由來及影響

福州地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處亞熱帶,閩江下游,背山面海,山水相抱,環境優越,資源豐富,素有「福海寶地」之譽。作為陸地農業文化與海洋商業文化交匯點的福州不僅有山區、陸地的經濟因素,更有著濃厚的海洋經濟因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陸地農業文化具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而海洋商業文化更富有拼搏開拓的意識,兩種文化並存且相互交融,呈現出總體文化態勢上的既封閉又開放。

閩清縣坂東鎮是福州山區的一個具有典型陸地農業文化特徵的古鎮。閩清縣在福州地區的西北部,群山連綿,素稱山縣。位於閩清縣西南部的坂東鎮,距福州市區七十多公里,四周群山環繞,中央形成寬6公里、長4公里的平坦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早在新石器時代,當地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唐末中原漢人帶著中原的農業文化南遷至此,從而推動了坂東的開發,使其形成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內向、保守、封閉的文化體系。這種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的文化體系,保持著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態勢,並在當地濃厚的宗族觀念中又得到強化和鞏固。坂東是閩清第一大的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集鎮,每年一度的「十八坂」傳統墟市已有180多年歷史。

福州城位於閩江的下游入海處,自古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和商埠。明清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福州海外的貿易,也使得民間的風尚習俗更具開拓進取的氣息。在漫長的歷史洗禮中,福州逐漸形成了以商業經濟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與重義輕利、禮教森嚴、內向保守的傳統農業文化相比,海洋商業文化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又有外來的東西方文化,呈現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徵,具有多樣性、包容性和開放性,如重利的價值觀、冒險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寬容的開放意識等。這種頗為強烈的海洋性格,在相當多領域已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桎梏,適應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使福州成為近代中國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位於福州城區中心的「三坊七巷」傳統街區始建於唐末,到了宋代,它已經開始成為福州官宦、富商、文人的聚居的「高尚住宅區」。清代,更是發展到了鼎盛,僅清朝一代便住有名人將近三十位。由於「三坊七巷」居住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註定了其民俗文化在表現形式上的繁雜、豪華、奢侈。作為其中心街區的南後街成為南街以外福州商業最繁榮的地方,清代還被人們稱為「福州的琉璃廠」,足可見「三坊七巷」深厚的文化商貿內涵。

8.三坊七巷的開發歷史

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藝術中心(閩都文化大觀園),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2009年國慶節起向遊客開放。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選址二梅書屋。2010年春節起向遊客開放。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名人: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

曾宗彥(1850—1912):「近代陸軍之父」。

嚴復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引發者

林覺民 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

王冷齋(1891—1960):「七七事變」見證者

陳寶琛

甘國寶

左宗棠

9.三坊七巷歷史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閱讀全文

與福州三坊七巷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