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七年級歷史上冊如何落實歷史素養

七年級歷史上冊如何落實歷史素養

發布時間:2023-04-29 19:38:46

㈠ 怎樣落實歷史核心素養

我覺得最主要的應該也就是在教書的時候,或者說在教歷史課的時候,肯定是要向學生傳達出歷史方面的要求的內容,另外的話,最主要的應該也就是知識方面,或者是實在一些知識的一個教授方面的方式,應該要變得更新穎一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

㈡ 怎樣學好七年級上冊歷史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
1、做好預習工作。

預習是學習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通過預習,自己可以先對課本內容有個大概了解,能夠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識點。這樣,在聽老師講課過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並有針對性地重點聽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2、課上做好筆記。
做好筆記,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師各種話語、文字。而是有針對性地記錄課文總體框架,填補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識點,為進一步宏觀把握歷史事件框架、歷程提供指導。
3、課後注意對知識點的串聯整理。
課文中的歷史知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發展和結果等都是遵循一定歷程或規律的,一定要對知識點進行串聯,這樣知識點就會記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遺漏知識點。
4、獨立及時完成作業。
歷史作業,是對聽課效果的一種檢測方式,也是鞏固知識點的一種方式。所以,課後要獨立、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達到及時鞏固學業成果的目的。
5、不要死記硬背。
歷史知識需要記住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有些學生就開始死記硬背。為了徹底牢固掌握知識,要在充分理解歷史知識框架、關系、大意等基礎上,要理解著知識點去記住這些知識,即盡量在把握知識點意思基礎上,可以將知識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6、經常性地復習。
可以安排一周復習幾次,長期性地對歷史知識進行多看,這樣記憶效果會更好。不至於每當考試前期猛地學習,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夠;而是容易記錯知識。

㈢ 如何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徵就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1、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業務素質
形而上者謂之道,總是顯得眾說紛紜,但其中有共同點就是強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古今貫通,進行獨立和批判的思考,關注現實,以達到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教學改革對我們每一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有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本身做到深挖歷史知識基礎,不斷提升能力水平。老師的能力來自平時的積累,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傳媒方式也拓展了我們的讀書渠道,很多微信公眾號都有很精彩的書籍介紹或教學方法,歷史知識等文章,一些聽書app、大學的公開課視頻等都是我們擴展知識面的好途徑。今後在讀書的時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進行記錄,不斷學習。
2、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課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同時把思考作為習慣,在這方面,北京四中的張漢林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他針對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其過程和意義,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入,把自己帶入到歷史情境中,會發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比如:想像一下你自己在那個人的位置,你如何回應當時的情況?在這次決定中,什麼因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些思考,進一步追問:當我們試圖解釋或理解人們過去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考慮什麼?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可能和考試題不貼邊,但是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加深對具體事件的認識。
我同時驚嘆張老師能提那麼多問題,本身也證明將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
3、懷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課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講人是陝西師范大學的老校長趙世超教授,他的主講題目是《史學素養與中學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由中國傳統文化說起》,講座立足先秦文化變遷,用一張紙的提綱,面對會場500多人侃侃而談,內容深刻,時間精確,條理脈絡清晰,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歷史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性,與時俱進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趙教授的講座很多內容我們在大學都接觸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以這么流暢條理的線索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所以我認為,趙教授分析的歷史教師的能力應該再加一條,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熟練,一名教師停止了學習,或者沒有主動把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於嘩眾取寵和稗官野史的講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人文素養,也不利於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和態度。
4、結合個人能力,發掘個人專長
歷史教師之間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憑借歷史教學研究獨樹一幟,有的老師憑借對高考的研究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的老師學識豐富,有的老師妙趣橫生…在實際的工作中,我也要關注自己的特長,在新技術應用到歷史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悟,教研室和學校給了我們這么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復雜信息,身邊有各種專業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沃土,所以,結合他人優長,考量個人能力,多讀多想多寫多實踐,才能推動個人的終生發展。
二、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
學科素養的落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科素養密切相關,
1、把握「五度」,提升課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教師鑽研高考試題,結合高考命題的思路,試著自己在講課的時候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鍛煉學生的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大膽縱貫古今中外的知識,李愛篤老師脫稿講了歷史教學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讓我印象深刻。
通過他的講述,我認為,歷史教學有大局,也有細節,如講德國的統一的時候,必須聯系容克貴族的知識,這樣才會幫助學生明白德國統一的過程和缺點,同時,知識是聯系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樹立時間分期的意識,這里就可以通過一些高考題,過渡到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異同(如聯系美國的獨立戰爭,英國的改革和法國的革命),進而分析其對各自國家的影響,如果時間足夠,教師可以順帶聯系今天德國對歷史教訓的吸取,建立的議會制共和國,進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與時俱進,聯系現實,同時,全民的政治參與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動盪。這些都是可以進行聯系的,長期這樣對比聯系,學生一定會形成習慣。歷史課堂的人文性也可以藉此彰顯。
2、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精細備課
如果這樣做,課堂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所以教師一定課前細致的備課,計劃好時間,調動學生課前思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學生的課前學習和探究,又會反過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㈣ 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摘 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將學生視為生命個體,關注學生個體成長所必需的素養能力,將學生成長的「歷時性」狀態與教育教學的「共時性」狀態結合在一起,體現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性與過程性的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進行分析。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核心素養;綜合思維
時下各學科提出了「核心素養」,但是具體到各學科又不能泛泛而論。歷史與社會是綜合性人文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即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和社會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不但要體現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綜合性和實踐性。也就是需要結合實際學情,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指導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全球視野,促進綜合思維的發展,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鑒於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際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中的綜合思維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一門綜合性人文學科,立足於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能力培養,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為此,新課標明確提出「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本課程的教學要抓住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凸顯綜合的意義,以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綜合性知識內容為媒介,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通過多次公開課的實踐驗證與教師研討,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能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二、以綜合思維為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方式割裂地學習,肯定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學習和體驗學會從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社會問題,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們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從「古今綜合」「中外綜合」「時空綜合」三個角度來指導學生貫通知識,進行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
1.古今綜合
歷史與社會中的「歷史」就是古,「社會」就是今,其實學習的就是古往今來,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古今知識聯系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學習歷史內容可以指導學生對照地圖來加深印象,還可以啟發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學習當前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參照古今大歷史變遷來深刻認知。
比如學習「遼闊的疆域」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代不同時期的疆域。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可以製作成動漫視頻,以漸變的形式,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疆域展現給學生。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和歷史更迭,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歷史進行綜合分析,更加深刻認識到領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2.中外綜合
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在學習歷史與社會時我們要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認知歷史得失,進而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借鑒和幫助。比如,學習「絲路明珠」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可結合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紐帶之一,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交往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的同時,認識到社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這就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考慮問題要全面,要注意從多個視角、用不同方式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思考效果。
3.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顧名思義就是聯系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分析。歷史和社會發展是多樣性的,但是又呈現一定規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並抽象、總結認識到歷史規律,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時空進行綜合分析歷史線索。
比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的路線」的習題時,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後要求學生對照中國地形圖找出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最後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的體會。運用中國地形圖比區域圖更能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紅軍行軍的艱難;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以「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培養為契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進行分析與理解。總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㈤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實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1][2]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定義
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
類別
文化 軌跡
快速
導航
引證解釋

探源

相關

學科
廣義狹義
歷史學: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共11張
歷史文物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2]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3.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菡子《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4.指歷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1]
探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我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紀年術語採用一套古老的「閼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閼逄」相當於「甲」,「攝提格」相當於「寅」。至於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在《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

㈥ 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持續推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不僅局限於傳統知識的傳授,更加大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於統編教材的啟用背景,我們該如何將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部分穩步落地呢?
「歷史解釋」素養作為五項素養中的核心能力,自提出以來便備受關注。所謂「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下面就「歷史解釋」在課堂中的有效「落地」提出三項對策及思考:
第一,利用史料,形成「有依據有邏輯」的解釋能力。歷史學科最大的特點是「論從史出」。教師通過大量史料研讀和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提升自身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查詢相應歷史資料,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提供充足的知識擴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客觀、真實的史料才能幫助學生了解真實、准確的史實。為此,教師授課過程中必須選用「有依、有據、有邏輯的」史料。
某種程度上看,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可以歸結為史料運用能力。史料實證能力是指學生獲取真實可信歷史資料的能力,並據此再現歷史真相,培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的人格及「有依有據有邏輯的」解釋能力。
第二,釐清歷史概念。准確掌握歷史概念是深刻理解歷史現象的基礎。統編教材啟用至今,通過實踐我們會發現:教材的難度較過往有很大提升。以中國近代史八年級上冊第一課《鴉片戰爭》為例,5頁教學內容共涉及以下8個苦澀難懂的歷史概念:「自然經濟」「出超」「入超」「關稅協定」「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新舊民主主義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為教師,若不能在基礎概念上多下功夫,不能讓學生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未來將會限制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與解釋。為此,面對歷史概念繁雜的課程時,教師應加大教學力度,降低講解難度,幫助學生做到真正的概念釐清,為日後的「歷史解釋」打下基礎。
第三,作「歷史背景下的理解」。我們以統編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中譚嗣同這一歷史人物為例,剖析如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從純粹的知識角度講解譚嗣同個人史事,可以簡單概括為:拒絕逃亡、從容就義。但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思考,歷史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這一歷史知識以後,學生會自發形成怎樣的歷史認識?
多年來,每次講到譚嗣同時,我們都會聽到學生這樣回答:「當時譚嗣同應該逃跑,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學生會有這樣的結論,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生命誠可貴」,這是人性本能的反映。但是從核心素養的角度思考,我們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歷史觀看待人和事?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歷史人物的人生閱歷,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理解和評判?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言行分析,能給予我們什麼啟迪?以上種種思考融合在一起,即為「歷史解釋」。
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在知識本身上過度發力,常常糾結於歷史知識的容量和難度,忽略了歷史學科的本質和歷史教育的真正價值。其實,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譚嗣同的身世角度來理解他當時的認知。譚嗣同出身官宦之家,父親是湖北巡撫,所以他本人非常了解並痛恨官僚制度的腐敗。他拒絕科考,拒絕走仕途,在潛心鑽研學問的同時廣交社會進步人士。在譚嗣同的理念中,中國不能再這么下去了,必須要變革。所以,譚嗣同是迎著死亡去警醒國人,去改變中國的命運。所以,他的選擇叫作捨生取義,叫作大義凜然。當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之間需要抉擇的時刻,他的這一選擇是一種英雄的選擇,是一種英雄的氣概。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譜寫的。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歷史上冊如何落實歷史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