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中國歷史上味的含義是如何演變的
不知何為所謂的「上味」?難道是什麼東西「上了口味」……?!
② 中國歷史上,味的含義的變化
味的基本詞義是舌頭嘗東西所得到的感覺、鼻子聞東西所得到的感覺,引申為情趣、體會。在中葯中也可作為量詞使用,如五味葯。常用的片語有味道、味覺、氣味等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沸切,音未。《說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咸火苦土甘。《禮·王制》五味異和。又《老子·道德經》味無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後漢·郞顗傳》含味經籍。又五味,葯名。《抱朴子·仙葯篇》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綱目》作菋。又《集韻》莫拜切,音鎟。飮食之味。又莫佩切,音妹。器光澤也。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味縣。《注》孟康曰:味音昧。又《釋文》亡曷反,音沫。《禮·檀弓》瓦不成味。《注》味當作沫。沫靧也。○按《集韻》《類篇》引《禮·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釋文》則止亡曷反一音,今兩存之。
4說文解字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味
滋味也。從口未聲。無沸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滋味也。滋言多也。從口。未聲。無沸切。十五部。
③ 歷史課堂需踏踏實實研究怎樣上出「歷史味兒"
關於一節好的歷史課的討論如果是在歷史教學行內研討,大家可以提出若干很專業化的衡量標准和條件,前不久,筆者應邀參加由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研究中心(東北師范大學)組織的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初中)優質課大賽與研討活動,聽到一位非歷史專業的學者對本次競賽的同課異構單元歷史課堂教學的總結點評,其中有一句話引起了筆者共鳴:好的歷史課一定要有足夠的「歷史味兒」。聯系這次歷史課堂研討活動的課例,與會歷史教學同行深感這個點評看似直白平常,也沒有多少深奧的理論,但卻一語中的,耐人回味。
怎樣理解這里的「歷史味兒」?筆者的解讀是,一節好的歷史課,設計思路盡可以獨具匠心、教學目標盡可以豐滿深刻、教學內容盡可以大膽整合、教學模式盡可以鮮活開放,教學媒體手段盡可以豐富多彩……但無論如何巧妙構思、怎樣整合設計,都應以不破壞甚或凸顯歷史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基本屬性為前提,諸如歷史的時序性、線索性、具體性、階段性、聯系性、綜合性、故事性,等等。其中,就初學歷史的初中學生而言,時序性(含空間)和線索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徵。因為歷史進程的展現是以時間為坐標的,歷史的發展、變化、延續等狀況均可從時間上體現出來,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的。因而歷史知識的學習一定以時間順序為基礎,「脫離特定時間,就難以理解任何歷史現象」。①這些應是歷史教師在設計教學中絕對不能忽視的基點,唯有圍繞這些基點來設計和施教的課堂,才可謂靠譜的「歷史課」;唯有這樣的課堂,方可使即便不大懂歷史的人,也能被歷史課堂所吸引、所打動,不經意間品味到足足的「歷史味兒」。
新世紀課程改革以來,在新研製的歷史課程標准中,繼承並發展了有關加強歷史學科基本特徵教學的思想理念,2011年修訂版初中歷史課標分別在課程目標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歷史教育須遵循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更為鮮明地闡述了以時序性、系統性、聯系性為基礎的歷史基本特徵,以使初學歷史的初中學生,初步獲得對歷史發展的整體性認識,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誠然,新課程改革倡導了諸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這些理念本身是積極的、先進的,值得我們結合學科教學實際逐步實踐、貫徹。但不論貫徹實踐什麼理念,不論是教學方式的轉變,還是學習方式的轉變,抑或是教學內容的設計、整合等等,均須以保證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徵為前提。若失去歷史學科的特色,失去歷史課堂的「味道」,也就失去了歷史教育教學的基本意義。因此,我們的歷史教師須時刻關注學科自身的基本屬性和特徵,緊緊扣住這個屬性和特徵來考量和設計教學,從歷史的視角去審視歷史、思考歷史,在此前提之下,再根據實際與可能適當考慮與其他因素的綜合、整合。
本次活動中三位教師圍繞著《交通工具面面觀》進行了同課異構,基於多種原因,在把握與彰顯歷史學科特點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設計1的基本思路是好的,分別從交通工具發展歷程、發展原因、意義影響幾個方面,以問題情境探究的方式展開教學,材料情境內容也很豐富。但在本應重點鋪陳的「發展歷程」的設計上太過簡單,課堂上僅通過幾幅交通工具的圖片,進行了簡單的瀏覽式解讀,缺少相應的歷史材料,尤其看不出歷史的時空的「發展線索」,因而無法落實交通工具演進、發展歷程(時代、時間、地域、環境等)的教學任務,學生也無法形成明確、清晰、具體的關於交通工具發展的歷史表象和概念;本課教學的另一重點之一——「意義影響」,也沒能按照歷史事物的邏輯設計——即不同時代、不同時期的交通工具,分別帶來哪些不同的歷史影響。由於對交通工具發展的時序性、階段性、聯系性的表現揭示不足,因而,盡管整堂課問題情境設計不少,材料運用也較豐富,也注意了歷史與現實社會生活相聯系,注重學生主體學習過程的設計,但最終給聽課人的總體感覺還是欠了「一口氣兒」——即缺少了一點兒「歷史味兒」。
設計2的突出特點是緊密聯系授課教師所在地——海南,課題表達為《交通工具的變遷與海南的發展》。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引入鄉土歷史材料,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生對家鄉和祖國的情感教育,是很有意義的,這既是歷史教育的傳統做法,也是新課程強調的一個理念和要求。但筆者認為,處理這樣的課題,須牢牢把握課程目標的內涵與要求,處理好課程本身內容與地方史、地方材料的關系,其基本原則是要以更好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更好地落實課程規定的教育目標為前提。然而,本課設計恰恰在這里出現一些問題:在整合海南地方史講述交通工具演變歷史的意圖下,既想突出海南地方材料,又要考慮交通工具發展歷史本身的內容;既要從史實中分析出人類交通工具發展的整體影響,又想從海南地方材料中挖掘出某些特殊認識,而又缺少一個符合本課教學目標要求、體現學科特點、統一系統的整合思路,從而導致教學設計和教學首鼠兩端,既破壞了交通工具發展演變的時序性、聯系性、整體性,也沒能貼切地彰顯海南地方歷史的特殊教育意義。
設計3之所以被行外學者認定為富於「歷史味兒」,源自多方面因素,包括執教教師富於「歷史味兒」的生動語言,朴實、自然、本真的教態,巧妙的內容呈現方式和師生間生動的互動方式,以及多媒體技術的恰當運用等。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還在於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中更多地關注了歷史學科基本特點。
第一,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正確,教學思路與定位準確。交通工具的發展見證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發展,同時交通的發展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教師確定本課教學的基本內容是「探究交通工具的發展史以及交通工具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積極和負面影響」;「教學重點是交通工具的出現和發展及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學難點是交通工具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教師對這個課題內容的理解以及中心教學內容、重難點的理解與把握比較准確,教學形式的選擇、教法學法的運用、師生互動的設計,特別是教學內容的整合,地方史內容的嵌入等,都緊緊圍繞對本課內容的這個理解與把握。這也成為本課設計與教學凸顯歷史學科特點的基礎。
第二,著力於基本歷史知識的教學。教師基於對歷史學科特點和本課教學內容的准確理解,以及對教學對象認知能力水平、興趣特徵的把握,將有關交通運輸工具發展演變的基本歷史知識作為本課教學的基礎和重點。如教師對學情的分析是:初中學生「大多數對交通工具比較感興趣,比較喜歡汽車、輪船,喜歡看電影中汽車特技,喜歡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去旅遊,但他們通常缺乏對交通工具縱向演變的相關知識,缺乏對交通問題的深入思考」。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對有關交通工具演變、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歷史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整合,形成知識系統。
第三,緊扣歷史時空、時序要素,創設情境,具體呈現交通工具「演變與發展」的具體史實和歷史過程。本設計明確地將交通工具「演變與發展」作為教學重點,並在課堂上提供了比較充足的時空(本部分內容約佔到教學設計篇幅的4/5,課堂時間的2/3)。
教學設計對交通工具發展演變的具體時期和階段進行了清晰的劃分界定,即分為古代、近代(19世紀上半、19世紀末至20世紀)、現代。通過明確的分期,給出屬於哪個時代的情境,並感受特定時代交通工具的特徵。其中,教師將古代、近代(兩段)列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內容處理上,巧妙運用「時光機器」(多啦A夢—初中學生喜聞樂見,形式上又吻合了歷史時序性的特徵)的形式,創設了歷史時光的「三站」情境,通過生動地再現歷史場景,圍繞時序、時空要素,一步步完成由遠古到近代(20世紀)交通工具演進過程的教學。在穿越之旅「每一站」的教學手段上,注重歷史細節的設計與呈現,通過有關交通工具真實的歷史照片、視頻、音頻等,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歷史情境。如古代的交通工具,通過古代水陸戰爭、戰事場景的視頻,判斷當時使用的交通工具:馬車、轎、船等,其動力是人力、畜力、風力等;視頻及圖片展示19世紀上半史蒂芬孫發明的火車開動、人們興高采烈乘坐的場景。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工具的名稱、發明人、發明時間、發明背景、驅動動力等問題,緊扣時間、地點、人物等歷史要素,逐一討論解決。隨後,引導學生聯想、遷移,推導出這一時期以蒸汽為驅動的其他交通工具(汽船等),這一時期交通工具得到重大發展的主要原因、條件(瓦特改良蒸汽機及其意義)等;呈現20世紀初歐洲街頭的視頻(汽車等),觀察探究出現的新交通工具,學生通過自製課件展示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發明和發展。思考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發明,推導這一時期出現的新的交通工具及原有交通工具的改良等,學生展示介紹飛機的發明發展(萊特兄弟),及現代飛機的發展;輪船——動力由蒸汽機改為內燃機;火車——由蒸汽機改為內燃機等,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內燃機的優勢:效能高、體積小、速度快等。
在講完交通工具發展歷程之後,教師在做課堂階段總結時,還注意交通工具演進發展宏觀時空概念的交代:即指出人類交通工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以人力、風力為動力的歷史用了幾千年;而從蒸汽機到飛船,只用了短短兩百年,從而揭示科技在其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加深學生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解。
第四,注重歷史細節展示和歷史的故事性。如講到最早蒸汽機車時,播放了當時火車開動的真實視頻,呈現火車汽笛聲、機車排氣的聲音和畫面。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沒見過最早的汽車、火車,沒見過蒸汽機車燃煤冒煙、燒水排氣的現場。設計這樣的教學細節,就將孩子們帶入真實形象的歷史情境,直觀感受從古代到現代交通工具發展和演變的具體過程,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講到瓦特改良蒸汽機,教師補充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過程中的故事細節,自然滲透了品德教育。
第五,適度貼切地嵌入地方史知識。在不打斷人類交通工具發展演變整體歷史進程教學的前提下,適度引入地方史中有關交通工具發展的史事。如在進行19世紀交通工具發展的教學時,適時交代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設的史事,讓學生感受作為唐山人的自豪感,教學效果恰到好處。
第六,貼近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設計教與學的課內外活動。古代、近代的內容,因為離孩子們的生活較遠,故而通過教師創設歷史情境、問題,由教師引領著學生以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學習;而現代、當代的內容,由於交通工具大多是近代以來的改進及更新換代,學生大多比較熟悉了解,包括第二教學重點——交通工具發展演變帶來的影響,主要設計成學生課前、課上的合作探究完成(學生分組搜集資料、進行調查,得出報告並製作課件,課上交流展示),如學生調查某路口一小時內通過的交通工具的數量、種類,唐山開平鐵路道口一天內通過的列車數量;調查50名唐山居民家中交通工具的擁有情況;家庭或學校附近容易堵車的路口、堵車的時段及時長,現代交通工具優勢的分析等。從而實現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教學貼近了學生實際,貼近了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
第七,現代媒體技術與傳統媒體手段的有機結合。本課的媒體課件製作並不華麗,但注重直觀性、客觀性和歷史時代色彩;在精心設計運用現代媒體的同時,沒有丟棄像粉筆板書這樣的傳統教學手段。如在上述總結人類交通工具發展的宏觀時間概念即人類以人力風力為驅動的交通工具發展用了幾千年,而從蒸汽到飛機的發展只用時二百年內容時,教師以圖示板書的形式,標出兩個對比鮮明、差異很大的歷史時間段,簡潔、直觀,並固著於黑板上,給學生留下歷史時序、時空變化對比的深刻印象,直觀地揭示了科技的力量,有效地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歷史課堂設計突出歷史學科特點,努力上出「歷史味兒」,按說這是對歷史課堂教學的起碼的、基本的要求,但就目前中學歷史的實際而言似乎存在一些問題。新課程改革倡導若干新理念,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歷史課堂教學帶來許多有益的變化,課堂上也出現了教與學的一些新氣象、新面貌。專業提供專業論文代寫和發表教育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但我們也看到,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有一些歷史課堂不但新課程的理念沒有得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相反屬於歷史學科自身的、基本的、富於特點的東西,也被有意無意地丟棄了。新理念的東西沒整明白,原來看家的東西也給整沒了。我們希望歷史教學同仁在繼續穩步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同時,應該冷靜反思一些問題,審慎地釐清一些誤區,努力恢復和重拾屬於歷史和歷史學科自身基本特點的東西,並依託新課程理念,彰顯歷史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讓歷史課堂充滿「歷史味兒」。
另外,歷史教學設計與教學體現歷史學科特點、特徵,就一般歷史課程內容而言,因歷史要素比較鮮明,大體上可以擔待,至少在設計和教學上不太容易跑偏。但就有些課程內容而言,特別是新課程體系下的某些歷史課程內容,往往與其他學科相關內容相互交叉或聯系緊密,如古代歷史上的文學藝術、科學技術,近代、當代歷史上的有關政治(國際政治)、經濟(經濟學理論)、科技文化等內容,常常與政治課、地理課、語文課等的相關內容相近或者疊加。如何使這些教學內容的設計不僅在外在形式上,更在內在實質和蘊涵上,都較好地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特點?凸顯足夠的「歷史味兒」?如何避免將這些歷史課上成政治課、地理課或語文課?這些都挺值得我們思考、實踐、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