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漢字的整形多少次

歷史上漢字的整形多少次

發布時間:2023-04-30 07:20:50

① 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啟昌、醫葯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檔飢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1)歷史上漢字的整形多少次擴展閱讀:

漢字,是用於書寫漢語普通話及方言的文字 ,也可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是中國的唯一官方文悄蠢扒字,也是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之一,目前確切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的甲骨文。在日本語中與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

漢字也曾經是李氏朝鮮的官方文字之一(15世紀朝鮮世宗發明諺文,亦稱朝鮮文/韓文),目前韓國只在需要漢字標記以避免詞義不明的情況下使用,朝鮮則全部採用諺文拼寫。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

由漢族發明並改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中國商朝甲骨文、瑪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漢字是世界歷史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漢字發展至漢朝隸書時被取名為「漢字」。

② 聽說有四十四個漢字要整形

據教育部《通用規范漢字表》,51個異體字被恢復,44個漢字擬「動刀整形」,調整其寫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晌薯最後一筆由「橫」變為了「提」;「唇」字的廠字頭由半包圍結構調整成了上下結構,「親」「雜耐謹派」「殺」等字底下的「豎鉤」改為「豎」……照這個改昌賀動,可能以後字典、教科書、輸入法都得改

③ 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④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液棗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腔者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伍埋薯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⑤ 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了多少個演變

漢字的形體雖然從古到今都是呈方塊形,但在這數千年中曾基逗發生過多次的變革,才成為今天通行的字體。具體地說,漢字形體的演變經歷過以下六個階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其中有先用筆寫好後再刻的,也有刻好後填朱的,但大部分是直接用刀在甲骨上刻寫的。甲骨文是清光緒二五年(1899)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代都城遺址中被發現的,所以也稱「殷墟文字」。1904年孫詒讓著《契文舉例》(甲骨文也稱契文),始作考釋。 1928年以後進行了多次發掘,先後出土的甲骨文達十餘萬片。這些文字都是商王朝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時,寫刻的卜辭和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故也稱它為「卜辭」。據考證,甲骨文是商朝第二十代君王盤庚遷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至紂王亡國這一時期通行的字體,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單字大約有四千五百字左右,其中能認識的僅一千七百字(據《甲骨文編》)。文字結構不但已由獨體趨向合體,而且已經產生了大批的形聲字,是一種相當進步的文字,但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它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最古的漢字體系。甲骨文有以下一些特點: 不標音的字占絕大多數,標音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 大量使用了假借字,被借字包括不標音的象形、指事字、會意字和態遲標音的形聲字。 形體結構未定型,一個字可以有多種寫法,多一筆少一筆無所謂,正寫、反寫、側寫、倒寫也很隨便。筆畫都是細長的「瘦筆」和「方筆」,「肥筆」很少見。
二、金文
金文是指西周時期刻鑄在鍾、鼎及其他青銅器上的文字。在出土的青銅器中,以鍾、鼎佔多數,因此也稱為「鍾鼎文」。後來大家又感到「鍾鼎文」不能包括所有青銅器上的文字,於是又改稱「金文」。古人謂銅為金,所以「金文」也就是「銅器文字」之意。金文內容,有記作器人姓名的,有記作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記載重要文獻的。字數少至一兩個,多至幾百個不等。它是西周時期通行的字體。
三、篆書
篆書是春秋戰國到秦朝時期通行的字體。它的特點是每筆都要引長書寫,所以稱為「篆書」。(《說文·竹部》:「篆,引書也」。)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兩種。大篆又包括「籀文」和「石鼓文」。 「籀文」就是指《史籀篇》里的文字,它是從春秋到戰國初年所使用的「大篆」的一種。我們從《說文解字》所引的「籀文」里可以看出,繁復的結構是它最顯著的特點。 「石鼓文」也是大篆的一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在十塊鼓形的石上,每塊各刻四言詩一首,內容都是歌詠秦國國君游獵的情況,因也稱「獵碣」。
「小篆」也叫做「秦篆」。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實行了「書同文」的政策,以當時秦國通行的「小篆」統一六國的文字,廢掉「不與秦文合」的各種異體。方塊漢字經過這次大改革以後,不僅異體字大大減少,而且筆畫漸趨簡化,結構也從此固定下來了。可以這樣說,漢字的定型化是從小篆統一六國文字之時開始並且又是在那個時候完成的。自從秦朝創制的小篆通行以後,就把以前的籀文稱為「大篆」。
小篆可以秦刻石的文字為代表。它跟甲骨文、金文相比,其優點是整齊、簡單和容易書寫。這可以從《說文解字》所收小篆以及琅邪台石刻、泰山石刻上的文字中看出來。
小篆是從大篆省減筆畫而成的。《說文解字敘》:「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搏閉賣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所謂「省改」,實際上就是筆畫結構的簡化。我們只要拿小篆與籀文作一比較,這種簡化的跡象是看得十分清楚的。
四、隸書
隸書是漢代通行的字體,故也稱為「漢隸」。隸書產生於秦代,開始時只在徒隸之間使用,因名隸書。最早的隸書和小篆非常接近,實際上只是小篆的一種潦草寫法。傳世的秦權量銘文(始皇二六年和二世元年下的詔書)中比較潦草的都是屬於這一類早期的隸書,故也有「秦隸」之名。
到了漢代,因為它書寫方便,於是稍加改革,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更簡單、更容易書寫的字體,這就是「漢隸」。早期的漢隸又叫做「古隸」,古隸雖然已有了「波折之勢」,但多少還帶著點篆書的意味。古隸可以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刻石。
晚期的漢隸,結構比較整齊,每一個字都用「挑法」,字字有稜角,這是它不同於古隸的明顯區別。《魏正始三體石經殘石》(正始是魏齊王曹芳之年號,240~249)的隸書。
可作為晚期漢隸的代表。 隸書把篆書的圓曲線條改為方折筆畫,結構也由長方變為扁平,從此方塊漢字完全失去了象形的意味,進一步符號化了。總之,隸書的產生,標志著今文字的起始,使漢字形體演變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五、楷書、草書、行書 楷書、草書、行書是在漢、魏、晉時期形成並逐漸通行起來的幾種字體。楷書濫觴於漢代,約在西漢宣帝年間已有萌芽,至東漢末年漸趨成熟。三國時代的鍾繇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著名的楷書書法家。東晉王羲之則更是楷書書法家的傑出代表。楷書結構方正,筆畫平直,書寫簡便,容易認識。較早的楷書還保存著隸書的筆法。 晚期的楷書則完全沒有「波磔之勢」。
從此它成了應用漢字的主要形體。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是直接從隸書演變而來的。張懷瓘《書斷》引王愔的話說:章草是「解散隸體粗書之,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的一種書體。其特點是還存隸書的「波磔之勢」,帶有明顯的「隸意」。章草可以三國吳·皇象書《急就章》為代表。
今草從章草演變而來,已完全失去隸意,每字筆畫連寫,上字與下字之間,也往往可以互相勾通。張懷瓘《書斷》概括其特點說:「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王羲之書的《游目帖》可以作為今草的代表。
狂草屬於後起,是唐代張旭等人所創的一種字體。它隨意鉤形,筆畫萬變,且字字相連,很難辨識,因而完全失去實用價值,只能作為一種藝術品供人欣賞。
行書,就是用草書筆法寫楷書。它保存楷書的形體,又受今草的影響,具有草書書寫速度快的長處,又無草書潦草難認的缺點。東晉王氏父子是我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行書名家。膾炙人口的《蘭亭序》(帖)作於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可以作為行書的代表。
晉宋以來,行書一直成為我國人民最喜愛最通用的一種字體。
六、簡化字
簡化字也叫簡體字,是簡化漢字筆畫而成的一種字體。其實簡化字並非今日所獨有,方塊漢字由甲骨文發展成為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就是一個不斷簡化的過程。解放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廣泛搜集、整理了群眾創造的簡化字,並對繁體字進行了簡化,於1956年公布了第一個漢字簡化方案共三個簡化字表。它包括:一十四個簡化偏旁,二一三二個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三三五二個不得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由於偏旁得到了簡化,所以這個方案實際上已涉及到數以萬計的漢字了。接著1977年又公布了第二個漢字簡化方案,但沒有正式推廣使用。

⑥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講,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

總結: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漢字應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悠久。

⑦ 漢字經過了幾次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豎銷旦改為小篆。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如今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7)歷史上漢字的整形多少次擴展閱讀:過去常講漢字始於商代的甲骨文,但其實甲骨文已經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漢字應該存在一段從產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咨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型檔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日常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據統計,1000個常用字能覆蓋約92%的書面資料,2000字可覆蓋98%以上,3000字則已到99%,簡體與繁體的統計結果相差不大。歷史上出現過的漢字總數有8萬多(也有6萬多的說法),其中多數為異體字和罕用字。絕大多數異體字和罕用字已被規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爾出現。此外,繼第一批簡化字後,還有一批「二簡字」,已被廢除,但仍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願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但是《中華字海》一類字書里收錄的漢字絕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今天的書面語里已經廢置不用的字。據統計,十三經(《易經》、《尚余擾書》、《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字數為6544個字。因此,實際上人們日常使斗納用的漢字不過六千多而已。

⑧ 漢字演變過程主要經歷了七個階段,哪七個階段

一、古文字時期 (一)殷商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種被刻在動物的骨頭和烏龜的龜板上的文字,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時期最早的文字。物友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榮偶然間發現的。他在「龍骨」上發現了一些隱約的文字,像極了我國上古時代的象形文字,經過收集研究後,甲骨文就此浮現在世人面前。因商代占卜活動的盛行,無論王孫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無不求神問卜,根據吉凶禍福來做決定。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內容多為卜辭,另有少數的記事辭。甲骨文具有強烈的圖畫性,以象形字體為主,有著比較明顯的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據調查研究顯示,從甲骨文的字體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時期就已經有了較為嚴密的文字系統,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還有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轉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體現了漢語造字中的「六書」原則。 (二)青銅時代的金文 隨著殷商滅亡,甲骨文也隨之逐漸消逝,取而代之的便是金文。金文是一種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周朝把銅也稱為金,故而得名「金文」。金文的內容與甲骨文相似,主要是記錄當時的祀典、賜名、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者相關事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造字方法上,金文的造字方法更加齊備,形聲化的趨勢也相對明顯,形聲字的數量大為增加,但在某些場合中,仍然存在著原始圖繪金文。如金文里的「車」字,開始以一個輪子的形體來代替甲骨文中的兩個輪子。繪圖成分的減弱,使得金文字體的方框結構趨於穩定,偏旁意識逐漸增強,文字開始出現符號化。因為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所以線條比較細,而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之上的,其字體線條也就明罩粗槐顯粗於甲骨文。同時,金文字體脫去了板滯,相比甲骨文而言,較為整齊遒麗,古樸厚重。 (三)秦統一後的小篆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統一文字則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小篆是在秦國原來使用的文字的基礎之上,進行了簡化,創制了一套統一的漢字書寫形式。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進行大規模地規範文字。小篆的產生運用,使得漢字的字體形態開始逐漸定型,象徵意味進一步減弱,漢字變得更加符號化,書寫等方面也簡化了很多,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漢字異體字眾多的情況。小篆字體成豎式長方形,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小篆在書寫時明顯區別於甲骨文、金文的便是對空間的均衡分割和對稱,使漢字在形態上更富有美感。如古漢字「_」,造詞本意是古代檢驗軍權的兵符,因此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分別根據殘缺的兵符繪寫而成,而小篆中的「_」一字,在經過不斷簡化演變後有了統一的漢字形體,字體形態上較甲骨文與金文更加註重了漢字的結構,更加整潔美觀。與此同時,「_」的造字本義也逐漸消失,不再指檢驗軍權的兵符,而是指有作戰指揮權的人、參謀,某個領域的高人,兵符所代表的軍隊,軍隊的編制單位等含義。 二、今文字時期 (一)秦系文字俗體隸書 隸書最早出現在戰國晚期,是以秦國文字俗體為基礎產生的。早期隸書只是作為小篆的輔助字體而存在的,但由於書寫方便,便逐漸替代了小篆的統治地位,直到西漢時期,隸書正式取代小篆成為了主要的漢字字體。漢字的隸化是我國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的一次最為重要的變革,結束了長久的古文字時代。它變圓為方,同時將以往比較象形的曲線變成了比較平直的線條,一筆直下,不再繞彎。並且將原來部分漢字中的斷筆相連接,如「者」、「也」等字。以「點、橫、豎、撇、捺」等筆畫代替了相對象形的圖形,組成了具體的符號,是象形字變得不象形了。如小篆中的「徒」字,依然能看到表示赤足行走的繪圖痕跡,而隸書中的「徒」字,凳薯雖然承續了金文的字形,但已完全脫形。與此同時,隸書相較小篆而言,還簡化了很多偏旁筆畫,如水旁減成三點以及走之旁的簡化等。還有一些字體,乾脆省減部分結構,甚至減到以一種符號代表幾種形體繁復但意義相似的漢字。 (二)漢字的楷模楷書 漢字發展到漢代,已基本上擺脫了象形繪圖的蹤影,形成了一套「方塊字」特有的形態系統。楷書是由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但它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楷體字初現於漢末時期,在魏晉時期逐漸成熟,到了南北朝時期,楷體字已成為漢字字體的主要形式,直至唐代,楷體正字的確立後,楷體字才算最終形成。從初現到成熟,再到最終形成,楷體字經歷了近千年的演變。在此過程中,漢字的隸變對楷書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過程是我國漢字史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變革,是一次把象形字元號化的質變過程,漢字從此由表形文字變成了表意文字,使得漢字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與此同時,它不僅改變了漢字的書寫方式,也改變了漢字的審美趨向。正是在這種劇變的基礎之上,才促成了楷書的最終形成。 (三)草書(漢末)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四)行書(漢末) 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且見功夫;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來源:青年文學家

⑨ 要整形的是哪44個漢字

據新華社專電19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對近日在網上熱議的「調整44個漢字寫法」做出了最新解讀。解讀中稱此次調整漢字寫法的主要原則是為取得與宋體字筆形變異的一致,其他主用字體(仿宋體、黑體、楷體)與非主用字體,以後再逐步進行調整。

據介紹,此次字形調整共有尊重漢字結構、考慮宋體風格、遵循統一規則、嚴格控制特例4個總原則。在總原則賀扒的指導下,此次調整中制定了橫變提、豎變撇、捺變點、豎彎鉤變豎提和豎鉤、橫折鉤去鉤5類筆形規則。經過對字形的調整和美化,進一步取得與宋體字筆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趨於規律性、系統性。

此次公布的44個漢字的調整包括「琴」字上左部最後一筆橫變提,「衾、氽」等字下部件末筆捺變點,「親、殺」等字下部件的豎鉤變豎,「唇、蜃」等字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等。具體是:

「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後一筆橫變提。

「魅」的右部件和「糴、氽、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筆捺變點。

「巽(撰、饌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後一筆豎彎鉤變豎提。「親(櫬同)、殺(剎、脎、棗拍旁鎩、弒同)、條(滌、絛、鰷同)、茶(搽同)、新(薪同)、雜、寨」下部件「木」的豎鉤變豎。

「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橫折鉤變橫折。

「蓐、溽、縟、褥、耨、薅」中的下或右部件以及「唇、蜃凳橡」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

「轂」的左下部件「車」上添加一短橫。

據了解,此次《通用規范漢字表》(徵求意見稿)自本月12日起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開始,在網上產生熱烈爭議。在網上調查中,多數網民認為此舉是「瞎折騰」,因為改動的這些字大部分已被長期使用,在有些字的修改選擇上並不成熟;有的網民認為要改就要統一改,不要「一些改一些不改」;也有網民對此持觀望態度,希望漢字的「整形」要慎行。

《中國教育報》上刊登的「《通用規范漢字表》說明」中列出了字形微調後的44個字

參考資料: http://news.sina.com.cn/o/2009-08-20/065916153844s.shtml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漢字的整形多少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