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應用歷史情境

如何應用歷史情境

發布時間:2023-05-01 07:17:22

A. 如何創設歷史教學的有效情境

歷史學科而言,所有的歷史知識都是在具體的情境下產生的,可以說,歷史學科是一門天生就跟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學科,在歷史學科中開展情境教學本不需要刻意而為。但從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現狀來看,情境教學反而成為一個問題:一方面,中學歷史教學長期存在去情境化的現象;另一方面,現行的情境教學存在諸多誤區。因此,創設有效情境,開展情境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對中學歷史教學尤為必要。
一、審視歷史情境教學的概念
什麼是情境?什麼是情境教學?請看下面的案例:
美國的一堂歷史課。上課開始,教師宣布考試分數後,發現不少學生垂頭喪氣,便說:「如果想要加分數,就給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種人學生。」學生一聽便都憤怒喊叫,拚命跺腳,把課本、書包扔向教師,表示抗議。教師則像變魔術一樣,拿出早已准備好的盾牌來抵擋,並用水槍向學生掃射。學生的情緒達到了憤怒的頂點。這時,教師才對他們嚴肅地說:剛才就是當年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反對種族歧視,組織示威遊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撓的情境。他倒在了統治者的真槍實彈之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卻給我們留下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今天我們就來走近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歷史偉人並學習他的這篇演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高明地創設、引導,學生自然地參與,教學過程在一個近似真實的環境中展開,這就是情境教學。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心智發展的教學方法。這里的情境,從詞義上看,就是事情發生的環境。創設這一環境的目的是提供便於學生理解的條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所以,情境就像一座橋梁,引導著學生從此岸到達彼岸,由已知探索未知。
情境既然是為教學服務的,它就必然地具備這樣的特徵:基於生活,便於學生接受新知;形象具體,利於學生融入其中;內含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探究;融入情感,激起學生情感共鳴。對於歷史教學而言,情境要能有助於再現歷史、培養能力、建構認識。那些不符合史實、牽強附會、不夠典型和沒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要盡力避免,否則,只能幹擾或破壞教學,導致教學低效甚至是無效。
二、透析歷史情境教學的困境
歷史學科的情境教學主要是指如何從情境化的角度去理解歷史上發生過的人和事,但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一方面,歷史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逝去的便不會回頭,很難復原;另一方面,受制約的因素還有很多:首先是受以理性主義為傳統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的制約。在理性主義基礎上構建起來的學科體系,過分追求理論性、概念化和符號化,追求對事物本質的探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概括,雖然在邏輯上顯得嚴密完整,卻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歷史過程的豐富多彩和驚心動魄,給人一種僵化和干癟的印象。其次是受現行中學課程教材的制約。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受傳統學科體系和觀念的影響以及篇幅限制,大量類似如「標志」「開端」「轉折」「高峰」等符號化的詞語充斥其中,過分追求事物的本質,忽略了對大量歷史細節的關注,呈現出抽象多、形象少,結論多、過程少,深度多、廣度少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第三是受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的制約。看看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等這些專業名詞,就知道中學歷史受高校、專家和專業化的影響之深,歷史學要走向大眾任重而道遠。第四是受目前高考命題方式的制約。雖然近年來情境化的命題在高考試題中漸漸多了起來,對中學歷史情境教學產生了一定推動,但還遠遠不夠。
三、考量不同情境案例的效度
什麼樣的情境是有效的?怎樣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下面結合幾個教學案例,看看不同的創設所帶來的不同效果。
1.再現事件。
美國作家內森・米勒這樣描述美國「大蕭條」的景象:
1500多萬美國人――佔全部勞動大軍的1/4強――絕望地從一家工廠躑躅到另一家工廠,去尋求已不復存在的工作。統計的數字不靈了,失業的人數可能高達1700萬。
驚恐的儲戶包圍著銀行,徒勞地試圖在銀行關閉或破產前提取一生的儲蓄。
在邊遠的高原上,一群群臉色憂郁、緘默不語的人們持槍保護自己的農場和家園,以防被受押人沒收或被地方司法長官賣掉。
失業的匹茲堡鋼鐵工人打發自己的孩子到麵包店去討些吃的;在紐約市的工廠里,女工們為每天掙20美分而沒命地工作。
衣阿華州的農場主將賣不出去的牛奶潑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麥當燃料燒掉;而在芝加哥,飢餓的人群在垃圾堆里覓食。一個寡婦在拾取臭肉時特意取下眼鏡,以免看到蛆蟲。
到處可見到美國人的極度痛苦。它顯示在婦女憂郁的目光中,因為愛和笑已經從她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它顯示在巴爾的摩食品商的臉上,因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設備由於付不起租金而被人搬走;它還顯示在千千萬萬年輕人的絕望中,他們沿著鐵路和公路游盪,因為他們的家庭已無法照料他們。
上述情境比較全面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場景,但文字偏多,閱讀量大,需要進行適當的取捨。事實上,如果播放經過剪輯處理的《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的美國》視頻,能更好地再現事件原貌,使學生更有身臨其境之感。
2.借用人物。
蘇州市新區一中的周春保老師在講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時,將查理一世(無頭之王)、詹姆士二世(被逐之王)、威廉三世(被請之王)、喬治一世(不懂英語的國王)、維多利亞女王(懂得進退的國王)等眾多人物串成一條線,圍繞人物情境,巧妙設計問題,令人耳目一新,從課堂效果來看反應較好。

歷史活動的主角是人,通過借用人物設計情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方法。在中學歷史教材中,除了選修部分有專門的《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外,必修部分也有很多要借用人物的章節,最常見的如「百家爭鳴」。許多教師在授課時設計了角色扮演的情境,但實施效果卻有很大差異。經驗告訴我們,扮演歷史人物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教學的成本較大,而借用歷史人物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錘煉語言。
教學語言是創設教學情境的基礎,也是衡量教師基本功的一桿標尺。好的語言需要有深厚的學識和真摯的情感,既通俗易懂又啟人心智。例如,《西方思想文化》導語:
「從今天起我們將開始西方文化之旅。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與我們在中國文化園地看到的風景大相徑庭。我們旅行的起點是2500年前,終點是100多年前。我們將從西方文化的精神家園希臘出發,經過文藝復興的故鄉義大利、宗教改革風暴的中心德國、啟蒙運動的聖地法國,最後到達科學太陽升起的英國,沐浴人文精神的陽光、科學理性的雨露。我們這次旅行,不是要用眼睛去看自然的美景,而是要走進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精神成長和解放的歷程。西方人有兩次精神的酣睡,第一次是沉睡於神話世界之中,那是人類的童年時代,人與自然分離不久,被希臘人喚醒;第二次是沉睡在宗教的迷夢之中,一夢千年,先後由義大利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和英格蘭人才把它喚醒。」
上段語言來自陝西省西安中學特級教師郭富斌,從中可以看出其駕馭語言的功力和字里行間的真情。用這樣的語言創設情境,學生的興趣和激情自然會很容易地被激發出來。
歷史是豐富多彩、充滿魅力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歷史教學不應該是枯燥無味、呆板僵化的。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有情、有境、有趣的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於再現歷史,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推動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建構新知,因此,它是不可或缺的。

B. 在中學歷史課中如何創設最佳教學情境

新課程改革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創新性的改變。如今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認知特點,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來創設、渲染出歷史教學具體、形象、生動的環境和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歷史,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這樣,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注意主體的感受與體驗,注意其感受能力與感受慾望,在情感與意境最佳組合的情境中,就能使學生受到感染,從而達到情感與審美體驗。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有以下優點: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激發興趣是初中階段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的自我教育過程,學習活動是一種認識過程,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即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也是學習者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習不僅僅是作為觀念形態的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習者全部身心功能的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中必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入,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
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的導課,教師首先拿出一個現代坦克模型(兒童電動玩具坦克),並發出模擬、模擬的槍炮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問:最早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是什麼樣子的?它是在哪次戰爭中首次使用的?通過這樣的設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語言、實物、聲音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過來,為一節課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掌握、理解知識的內涵實質
向學生傳授歷史基礎知識是中學歷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務。藉助於最佳教學情境,不僅能更有效地完成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任務,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實質、把握內涵。
如《美國內戰》一節課的講述中,對於南北矛盾內容的處理,教師首先把課前准備好的關於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勞動力、關稅、奴隸制度示意圖掛出,並把學生分成兩組,然後指出: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進入正在進行激烈辯論的美國國會中,兩組同學分別就是南北方的議員代表,請你們就南北矛盾中的焦點展開辯論。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了結論,化解了難點。學生通過辯論與參與,鍛煉了表達能力,也培養了運用史實分析問題的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教育
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最佳情境的創設,形象地再現了歷史場景,有利於強化學生的情感。運用現代技術及語言,能夠形象具體地再現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境,使學生通過形象受到感染,強化愛憎情感;通過語言深入到人物的內心,讓學生體驗情感,能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與人物同悲歡、共命運,通過語言的導撥,使學生明白道理。歷史教學中,知識教學內容與思想教育內容的一致性決定了歷史教學過程應該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同時通過師生感情的雙向交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高尚的情感,通過多媒體等,使學生感受到歷史氛圍,從而進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
四、培養學生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先進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語言設計,個人情感的真誠投入,創造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最佳氛圍,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為學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
如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與性質,教師在運用微機設計的戰爭形勢與戰爭路線圖展示了戰爭的局面後,向學生提出假想:根據當時戰爭的形勢分析,一戰的結果是必然的嗎?如果你是德國的總參謀長,你是否有辦法來贏得這場戰爭?可從戰略上、外交上考慮。然後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國的統帥,你將如何對付這位德國總參謀長的辦法?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討論得非常熱烈,想出了很多辦法,提出了很多設想。最後教師指出,戰爭的結果不是必然的,但無論哪一方勝利,都不能改變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不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躍了思維,鍛煉了表達與評述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學科的知識特點也為情境教學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如場景的恢弘、人物的再現、事件的來龍去脈、時空的倒置、歷史的進程等,都可以通過語言的渲染、情感的真誠投入以及實物、圖片、模型的充分利用來達成目標,尤其是微機軟體的進入課堂,使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有了可能。
綜上所述,利用現代教學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歷史場景,生動、自然、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能有效地提供信息反饋,促使學生通過這些情境教學更快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學好歷史這門學科。

C. 如何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有效創設情境

歷史課程的開設主要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對史實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我國現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在教學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最為突出的表現就在於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事實上,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十分強的學科,而且教學內容對胡賀初中生而言具有較高的難度,這種情況下,歷史教學質量必然無法實現較高的提升。情境教學是一種將教學內容融入到具體情境中的教學方式,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達到情感共鳴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需要多增設情境教學,轉變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加強情境教學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展現歷史情境
直觀教學是創設歷史情境最主要的方法。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再現性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和媒體,盡可能多的再現歷史畫面,讓學生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和體驗。例如講解《開國大典》時,可以給學生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新中國成立時的盛況,深切感受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例如學習中國的《國防建設》一課時,可以播放新中國不同時期的閱兵儀式,讓學生在掌握國防建設發展歷程的同時,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新中國國防力量的不斷提高,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再如學習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筆者出示了能反映經濟大危機的廳悄四張圖片:《等待領取救濟麵包的長隊》《因沒錢付房租而靠在繩索上睡覺的難民》《因為破產而出售汽車的資本家》和《資本家銷毀大量產品》。通過對圖片中情景的對比,使學生加深對這次經濟危機的感性認識,大量工人失業,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並且感受到此次經濟大危機中災難最深重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從而揭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二、把學生的疑問成為情境創設依據
認為學習是從思考開始的,而思考時就會產生問題,這種疑問的扮做渣解決就成為學習源泉。所以,我們要善於利用學生的疑問來進行教學,把學生的疑問創設成一定的教學情境,問題不光來源於學生,也可以是教師把疑問拋給學生,讓學生在疑問中動腦思考,從而產生創新的火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不斷地質疑,把哪怕是一點點的疑問都要大膽提出來,只有有了疑問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解決問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比如,在學習「貞觀之治」時,學生對「女皇武則天」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其中有個學生提出了一個這樣的疑問,「皇帝一般是由男的來當,但她是個女人為什麼能當上皇帝」。為了讓其他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更為深入的了解,筆者把這個疑問推給了學生自身,作為一個作業讓他們課下利用一切手段解決,他們可以去圖書館,也可以在家中利用電腦完成資料的收集,把與武則天有關的情況都有了解並掌握。雖然這種學習方法會浪費學生的一點時間,但是,學生的學習是自由的,他們用更多的時間了解更多的知識,大部分學生的作業完成的很出色。學生不但找到了教科書的內容,還了解了教科書以外的內容,有的學生還找到了有關於武則天從進皇宮以來到稱帝直至晚年的所有大事,通過這些大量的資料,讓學生真正了解了這位女皇的偉大之處。
三、藉助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角色扮演也是創設情境的一種重要方法,雖然歷史不可能重演,角色扮演只能創設間接情境,但可以通過結合教學內容,穿插真實史料,讓學生在模仿過程中像史事經歷者一樣去發現和探究問題,縮短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從而使學生在其中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增強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和趣味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合作意識,並使學生學習方式發生轉變。比如教師在講述九年級下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扮演戰勝國和戰敗國的代表,依據課本表述的英法美等國的各自主張,彼此爭論,最後達成了《凡爾賽和約》。這樣可以為以下的問題探究做鋪墊:英法美都是戰勝國,為什麼還要激烈爭吵?由此可見巴黎和會是什麼性質的會議?《凡爾賽和約》是怎樣的一個和約?等。
四、用生動的、飽含激情的語言創設教學情境
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最重要手段。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到很多戰爭場面。如何更真實地將這些歷史場面重現呢?簡單地讀一讀還是照本宣科地介紹一下?顯然,這都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此時,教師如果能用生動、飽含激情的語言加以描述,必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因子,利於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講述「一國兩制」時,就可以朗誦詩人餘光中的《鄉愁》。充滿相思之愁、離別之痛的詩句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一國兩制」的偉大意義,使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飽含激情的語言中得以激發和升華。
五、完善學生歷史情境自我創設的環節
初中歷史教學應以課本為基礎進行輻散性教學,通過讓學生在歷史情境創設中進行相應的課堂表演等多項課堂任務,促進對於歷史知識及歷史背景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當學生在扮演不同歷史人物的時候,會以所扮演的人物角度來對當時的歷史事件進行相應的思考與認識,比如介紹「虎門銷煙」這一知識點,筆者讓學生來扮演林則徐、道光帝、清朝大臣等,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並能結合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理解進行發揮,個個演得有聲有色,在角色扮演中學生更能體會到當時中國的現狀及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大背景。這樣的情境教學對於學生的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社會矛盾與歷史發展規律,在矛盾與沖突之中培養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與正確的歷史觀。
六、結語
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初中歷史課程教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通過新的方式對歷史知識有更加直觀全面的認識。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提高歷史課的教育質量。教師需要注意在情境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對新方法做到合理利用,避免問題出現,真正發揮情境教育的作用。

D. 歷史課堂中情境教學需注意哪些問題

1、要注意科學性
科學性要求教師採用各種方法所創設的歷史情境應與當時的歷史史實相符合,不能違背歷史,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並且概念要准確,沒有知識性、思想性的錯誤。
教師在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時,必須尊重歷史史實,不能的誇大或進行藝術的虛構,應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歷史感。教師在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現歷史情境時,應該注意所展示的聲像資料的科學性,如果我們向學生展示的感官形象是文藝作品,比如電影、電視劇、今人的繪畫等,很可能是背離歷史真實的,其作用恰恰是誤導。因此教師對採用的聲像資料光看品種題目不行,一定要看看其內容、畫面,聽聽其配音。了解所有的畫面是否緊密配合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歷史史實?對其進行精心的選取和剪輯。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影視作品與歷史史實的區別。
教師在把歷史小品引入課堂,讓學生編演歷史短劇以再現歷史時,要對歷史小品、短劇的內容進行指導,以免出現科學性錯誤。如在學習禪讓制時學生編演了堯、舜、禹禪讓的小品,學生在表演時說,堯把皇位讓給了舜,舜做了皇帝。後來舜年老了又把皇位讓給了禹。秦朝以前是不存在「皇帝」這一稱謂的,這是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對這種知識性錯誤教師應及時糾正,或讓學生找一找有什麼錯誤。讓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評判史實的真偽,從而形成客觀真實的歷史認識。
2、要注意目的性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目的明確時,行為成果就大;目的不明確時,行為成果就小,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一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在課堂上,教師創設出生動逼真的歷史情境並不是目的。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出發,要考慮通過創設情境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是激發興趣、引起動機還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是解決難點、突出重點,還是加大密度、節約時間;是用來彌補文字教材的不足,還是來加強思想感情上的熏陶……總之,教師要有明確的指導思想,防止和克服盲目性和隨意性。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師是為了展示現代教學媒體,或為了演小品而創設歷史情境。
教師應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計算機輔助教育手段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技術,它的作用只能是「輔助」,它的價值也只能是作為一種為人所用的教育手段而存在,而不能成為教學目的。否則現代媒體成了教學機器,教師成了只會按鍵盤的「機械手」,這樣的課堂教學看起來生動活潑,實質上冰冷死板,極不利於學生完善人格、發展個性等人文素養的培養。
信息技術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廣闊的知識平台,但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有效的歷史信息,要為學生所掌握,這需要學生有一個「內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學生反思、交流和表達來實現的。學生接受信息離不開視聽,對所接受的信息的感知和理解離不開思考。只有將視聽與思考統一起來,才能使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才能實現認識的深化。在這一過程中視聽是感受外界的刺激,思考是人腦對接受到的刺激進行分辯和比較,二者相輔相成。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視聽與思考統一起來,形成完整的概念和認識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只有這樣才能使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環境和場景,不僅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停下生動的形象,而且能從這些形象中得到啟示、悟出道理、受到陶冶,發現和認識一些規律。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歷史,在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中進行分析思考和情感體驗。
3、要注意實效性
實效性要求教師創設歷史情境時使用的方法、手段,選擇的媒體,必須是教學上實用的、能達到最佳效果的,要注意不要拼湊,不要把媒體當成裝飾物,要注意實效。這需要教師堅持兩個出發:一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要求出發;二是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教師要根據教材重點、難點的需要選擇使用最佳的方法、手段,最佳的媒體,發揮各種教學方法、手段和媒體的優勢,讓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使所創設的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記憶新知識,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每一種教學方法、手段、媒體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每一種教學方法、手段、媒體呈現教學信息的功能和能力也不盡相同,某一種方法、手段、媒體應用在某一特定的教學環境中要比其他媒體更為有效。教師應認識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形有影有聲,入眼入腦,活潑感人,這是創新;站在講台上,一本書,一根粉筆,或加一幅圖,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師生心靈感應,產生情感、意識上的共鳴,這也是創新。課堂上師生的對話,既是一種思想火花的碰撞,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一個語言幽默、思想深邃、知識淵博、情感豐富、風度儒雅的歷史老師,他的言行中所折射出來的智慧,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計算機無法取代的。
從現有教學條件出發,把計算機與常規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組合,無疑將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求得實效。在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看到現代教學媒體種類很多,性能各異,在表現方法和使用效果上各自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優缺點,沒有一種能絕對滿足一切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教學媒體。而教學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需要對人體的多種感官進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應該對性能各異的教學媒體進行選擇和優化組合,使其在教學過程中交互應用,揚長避短。
齊健教授說過:「一堂好課的底線是學科本色。教學設計應注意體現「素課」(擯棄濃妝艷抹、穿靴戴帽),在看似朴實的設計中內隱厚實的史學功力和教育底蘊,蘊藉著思維的深刻性、穿透力,強調思辨性。一切的教育教化應當是從「讀史、說史、學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得以彰顯的。在教學手段、教學技巧上宜力求簡約。簡言之,一句話:要『返璞歸真』。」

E. 如何創設有效的歷史教學情境

第一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歷史具有客觀性和過去性的特點,有著時間、空間、人物等特定的場景。然而今天現實的課堂缺失了情感,老師不愛教,學生不想學,這樣的課堂怎麼能有生命的激情!更無法展現歷史的生命力。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人性都被忽略殆盡。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補充資料,豐富歷史內涵。
通過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歷史情境化,再現具體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再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引導學生追溯歷史。學生只有充分感知了歷史,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歷史知識,才能不知不覺神入歷史,達到學習效果最佳。
請大家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1:七年級上冊第10課《秦王掃六合》情境創設實錄
教師模擬豐富的內涵的歷史故事引入本課,很有深意,其目的是為突破「三統一」的背景而設計:
師:同學們,今天我給你們講這樣一個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傳達始皇的命令。可他坐著馬車,一出咸陽驛道就變窄了,馬車便不能再繼續行駛,於是他改為步行,天快黑時他到了洛陽。他又餓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結果老闆不要他的銅錢,他以為是老闆嫌少,又加了許多銅錢,那老闆還是不要,並從自己櫃台下拿出幾把小刀(實為刀形幣),那使臣嚇了一跳,以為是碰上黑店了,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終於趕到了大梁,卻遇到了更大的麻煩:那長官不認識秦國的文字,竟說他假傳聖旨,差點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沒有分文,肚子餓了時只能沿途偷幾個紅薯充飢。使臣很狼狽地回到咸陽,向秦始皇復命。
師:同學們,假知你是秦始皇,你聽了使臣的稟報、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呢?
這個情境創設故事很有趣,那麼大家說說這個案例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呢?
它極大地豐富了歷史的內涵,使久遠而陌生的歷史活生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很容易理解一個國家在文字、貨幣、語言、度量衡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的必要性。
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它有利於豐富歷史內涵。再現歷史,豐富歷史內涵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學習歷史。
第二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助豐富學生的想像力。(培養能力)
從青少年心理特點來看,初中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角色扮演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境再現法,是讓學生先感受、體驗,再用語言表達。在感受體驗時,大腦右半球興奮;在用語言表達時,左半球興奮,這就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力,使學生始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
請大家再看這樣一個案例:
案例2: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情境創設實錄
創設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
為了突破封建制度確立的歷史條件,使抽象事物具體化,我設計了充滿想像力的情境歌謠《一個奴隸主的煩惱》,以詼諧的歌謠交待了這個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以大化小,以小見大。使學生們通過幫助奴隸主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師生互動,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的了解到了私田和封建剝削方式的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階級的產生。水到渠成,突破了難點。
我是一個奴隸主,受封300畝。役使奴隸500個,納貢上千斗。剩餘不夠我揮霍,日子長悠悠。鐵器牛耕初推廣,正是好時候。大家幫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問題一:原來500人耕種的土地,現在只需要300人就足夠了,剩下200人我應該讓他們做些什麼呢?我可不想讓他們白吃飯不幹活呀!
問題二:哈哈,我現在有兩種土地,一部分是公田,是要交納貢賦的;另一部分嘛,不讓上面知道,就全都是我自己的了(私田)。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從這些土地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呢?
問題三:我還偷偷吞並了一部分公田,其餘的公田我也無心答理,長滿了荒草,上面無利可圖,可是我越來越富有。但是私田面積越來越大,奴隸們勞動強度更大了,他們怠工、逃跑、破壞工具;這可影響了我的收成,我該怎麼辦?
問題四:這下我可省心了,奴隸們很高興,他們一家一戶賣力地幹了起來,每畝地還多收三五斗呢!除去留給他們的,我的嘛------保密!他們太愚蠢了,哈哈-------。但是我還有煩惱,我的煩惱是什麼呢?(私田合法化)。
教師拓展:他道出了所有新興地主的心聲。
通過這個情境創設,學生對大變革時期奴隸主生活的時代背景和他所遭遇的問題有了切身的感性認識,對封建制度的誕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此看來情境創設的第二個作用就是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第三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心理動力。歷史教學中最佳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教師語言的精心設計與教師情感的真情投人,現代視聽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嘴、耳、眼的五官,能和大腦一起,進行積極思維活動,可以打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從「過去」走向「現實」, 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構建起學生通過圖像認知史實的境界,構成百聞不如一見的視覺感知。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這樣就能引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而學習興趣是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心理前提,是最好的教師,是新知的增長點。
教師可採用設疑等多種手段,使歷史情境再現,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已達到讓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案例3:七上第15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情境創設實錄
方式一: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虛擬漢武帝招賢令:(也可以學生根據教材自己設計招賢令)
招賢令
我大漢王朝,歷經幾代先皇的休養生息,現民殷國富,兵強馬壯。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為保境安民,徹底根除匈奴大患,擬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現招募有膽有識,果敢中義之人,代表大漢王朝出使大月氏。事成之後,良田美宅、黃金萬兩。如有勇者,速來報名,欽此!
下面設置了兩個問題:
問題一:「招賢令」所招募的使者必須完成什麼任務?
問題二:為什麼漢武帝時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漢武帝以前,漢朝和匈奴是如何相處的?
方式二:設計模擬對話:利用教材中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學生發揮設計一段漢武帝和張騫對話。(漢武帝的囑托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
通過這兩種方式的情境創設,學生的注意力會被教師創設的情境所吸引,積極熱烈、充滿興趣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可見情境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方面作用:情境創設有利於情感教育的培養
如果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我們不僅不可能指望實現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價值,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根本性的方面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就連最起碼的對歷史知識的識記這一最淺層的基本要求也難以達到。應該意識到沒有情感的投入很難識記,記住也忘的很快。
歷史學科「過去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的講課必須生動形象,富有感情,引人人勝,才能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才能在學習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的語言描繪,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

F. 歷史情境創設的方式

歷史情境創設的方式如下:

第一、新穎、別致的導課開堂上課,重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常用開篇形式有:直接通過詩詞、歌曲、故事、圖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興趣。

如,學習《三國鼎立》時,郝穎謙老師先用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MTV導入,然後她說「那迅裂昌么讓我們共同步入那個風雲變幻,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畫面吧!」這種導語起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使學生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三國時代。

第三、精彩、形象的講述馬卡連柯曾說道:「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教師在精心設計課堂、創造氣氛的同時,要對語言進行潤色、加工使之具有藝術性。藝術性的語言與歷史情景的展示相結合,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產生「移情現象」。

例如:學習「岳飛抗金」時,我展示岳飛圖片,並簡介岳飛並有感情朗誦《滿畝扒江紅》。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氛圍中,思想情感轉移到了岳飛身上,達到主動體驗歷史的目的,增強了識別美、丑和客觀評價歷史事實的能力。

G. 如何利用課件進行初中歷史情境教學設計

一、引言

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兒童時期有較大的發展,但形象思維仍在起重要作用。

所以在講課過程中多採用畫面、史料、圖片等直觀手段,有助於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此外,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科教學,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慾,增強對歷史的親切感,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人物,探索因果關系的能力。

問題情境在歷史教學中能夠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運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景,調動學生心理的積隱漏極因素,激發其情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歷史課堂質量的教學模式。

問題情境教學的好處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課堂教活了,把學生們教活了。

那麼如何創設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情境呢?下面筆者就自雹含己的教學實踐感受談一點看法。

二、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當學生原有歷史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就會導致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

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可以成為歷史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驅動力。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用語言文字描述,走出課堂參觀演示,通過角色扮演以及現代教育技術展示等。

1.利用課本材料,想像歷史情境

初中歷史教材,突出了在文字闡述中穿插展示豐富多彩、蔚為大觀的圖文資料。

這些圖文資料不但是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掌握歷史知識、歷史概念、歷史觀點的重要憑據,它們極大地充實、展拓和深化了教材內容。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正確使用圖文資料,可以激發學生興趣。

如地圖作為歷史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有利於學生對地域變化的感知。

根據地圖和教師的講解進行想像,學生對事件的經過即可瞭然於胸。

有效利用教材所給材料,可以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等的形象思維,在頭腦中重現歷史,從而更深入地認識、掌握知識。

2.學生扮演角色,再現歷史情境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經常地這樣設計情境:假如你是歷史中的人物,面對此情此境你如何想?怎樣做?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不再感覺歷史的遙遠和陌生,而能夠以一種親切愉悅的心態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通過模擬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歷史中,和歷史人物一樣思考、行動,以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就孫劉聯合抗曹的問題,可以引出「諸葛亮舌戰群儒」這一歷史場面。

讓學生演出群儒與諸葛亮就抗曹問題進行辯論的場景,辯論的結果正好是赤壁之戰勝敗的原因。

讓學生進入角色,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當時的灶肆爛社會環境,根據當時的客觀條件提出有說服力的論點、論據,「具史實以力爭」,最後再由教師將結果加工成系統的結論。

3.參觀演示,呈現歷史情境

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從課內走到課外,從學校走到社會,參觀實物展覽,將課堂上較為空洞的說教,變成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也是初中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參觀博物館、考古現場、陳列室、紀念館等。

博物館是收藏、陳列人類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遺存的場所,具有實物性、直觀性和可信性的特點,能夠給參觀者以豐富的感知和諸多的思考。

學生能在想像中呈現出特定的歷史場景、社會生活和人物形象。

4.對比歷史事實與歷史假設,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假設和對假設的檢驗,引發思考,激化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二戰」結束之際,美國為盡快結束戰爭,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原子彈。

假如你是一名高級軍事顧問,你是否認為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解決戰爭的唯一出路,是否還有其他的途徑來盡快結束戰爭。

5.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巧妙地利用音(錄音)像(CAI課件、電影、投影)等手段,生動具體地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把學生帶入歷史之中,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如在學習 「官渡之戰」的時候,教師預先可截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片段,加以其他相關材料做好課件。

上課時先簡單介紹一下戰爭的始末使學生有初步認識。

隨後就利用課件來表現戰爭場景,同時結合課文中的材料詳細介紹戰爭的經過。

播放視頻,學生目睹刀光劍影激烈的戰斗場面,聽著老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所做的精彩描繪,彷彿身臨其境,置身於戰火紛飛的沙場。

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而且可以將學生置於特定的歷史條件中去認識、分析歷史,對學生加深記憶,增強對歷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三、創設問題情境需注意的問題

在創設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情境過程中,教師除了掌握以上策略外,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創設的問題情境應與課程內容相適應

首先,初中歷史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必須適合表現一定的歷史內容,空泛的和牽強的情境不但起不到預定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

其次,情境的創設必須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太簡單會使其失掉興趣,過難又會使其喪失信心。

掌握這個原則,學生才會主動地去適應情境,引起興趣,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完成對情境問題的探究。

2.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本身也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情感作為一種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乃至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努力尋找「啟情點」,盡可能地增強情境的情感因素,要設法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師提供的情境相融合,同時要把握好度。

情境過多會使整節課沒有起伏,課堂結構不生動;該用「情」時沒用「情」,則調動不了學生的情感。

3.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服從歷史規律

首先,情景的創設必須要體現出一定的歷史知識、概念和規律,各種情景中都孕育著歷史事實,學生要俄拘多通過它了解歷史事實,形成歷史規律。

其次,教師要通過具體的情景,引導學生進人角色,激起情緒,引發思考,從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產生真摯情感,達到情感與理智的統一。

情理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任何一種脫節的情景設置都是失敗的、不可取的。

四、小結

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有助於體現歷史的生動性,也有助於理解生動的歷史。

問題情境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使學生目睹「歷史的真實」,縮小學生和歷史的時代距離,變以前被動地「聽」、「記」為主動地「看」,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問題情境可以把形狀、聲音、顏色同時作用於學生感官,使之同時接受各種信息,從而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獲得有血有肉,生動且豐富的知識,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是非常必要且切實可行的。

H. 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提升歷史課堂效率

一、情境教學的定義
所謂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法.如果教師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斗頌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教學就必然會事半功倍.
二、怎樣實施情境教學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空祥鄭、教材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設出適合學生且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通過教師的語言和情感創設歷史情境
教學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語言技巧直接影響著學宴晌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因此,重視語言的魅力,重視語言與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如果我們創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就會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如講述講述一二.九運動時,可以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講述青年學生與反動軍警搏鬥的事件,讓學生感受到一二.九學生的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激勵學生向他們學習.

I. 請結合歷史教學實踐談談歷史課堂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一、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
歷史雖然是過去的東西,但歷史又是過去和現實永無休止的對話,是對過去和現在有著某種深刻聯系的一門學科;是人們了解自己的社會,理解變化與延續的唯一途徑。在形式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問題,尤其是人們瀑布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它們的形成不是瞬間的,而是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人們常常需要「以史為鑒」,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反省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借鑒歷史的經驗,來加深對現實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質,從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適時地引入一些「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教好地體現歷史學科「古為今用」的原則,也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這是素質教育對歷史教學的要求。
利用「熱點」問題創設最佳課堂情境可在課前引言,也可在課中以及在課後知識小結,視事實情況而定,根據教學內容是需要適時引入。可以由教師直接引入, 也可以由學生的提問來引入。隨著現代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導入圖片、錄象、聲音等各種資料,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立足於課本,將一些社會現實中學生感興趣發「熱點」與課本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我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在引言設計就利用了學生熟悉的「熱點」問題,美日模擬奪取釣魚島聯合軍事演習,等等引入新課。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滿腔憤怒地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把學生帶入預設的課堂情境,激發了學生對日本滿腔憤怒的情緒,愛國主義教育到了很好效果,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迫切想知道日軍的侵略罪行,這樣就順利成章地進行新課教學。
又如在學習本課的最後一目「台灣人民的反割台斗爭」時,我引入了當今的熱點「台灣問題」,中國的統一政策與台獨勢力的斗爭,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擾。激發了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七嘴八舌討論台灣問題,我就因勢利導談到中國的統一問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新課結束後,我引導學生對比近代中日兩國,十九世紀中葉中日兩國的境遇相似,為何幾十年後的十九世紀末兩國情況卻大相徑庭呢?提出討論問題:談談你眼中的大和民族,這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大和民族進行客觀正確的評價。
但是引入「熱點」不能喧賓奪主,必須立足於教材內容,還要隨時捕捉學生是閃光點,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另外,提醒各位同仁,利用這種方式必須關注時事動態,關心國內國際大事。在平時積累素材,才能在課堂上隨機提取。
二、運用語言與情感等創設氛圍
在歷史課堂教學這個大「舞台」上,歷史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與學生共演一台戲。教師的功夫在於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設一個輕松活動,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語言是我們交流思想,表達情誼的重要工具,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的教學手段,語言描繪情境,對歷史教學無疑是很重要。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授課時,語言簡明生動,能增強藝術渲染力,能把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壯觀的歷史場面展現給學生,使他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充分地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歷史。相反,如果教師忽視這一環節,授課時語言呆板、枯燥、冷漠、照本宣科,必將使得歷史知識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例如在講到「共產黨艱苦的反掃盪」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場景。 「當五壯士英勇跳崖後,日本的軍事指揮官,命令所有的日本戰士整齊的排列成行,站在五壯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的鞠了三個躬,然後慢慢轉身離開……」講到這里的時候,學生眼睛裡閃爍出一種目光是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的,一種崇敬之心油然而生,就在這瞬間迸發出來,無法壓抑。我和學生都達到了一種感情上的共鳴。之後,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感想,表達了自己的感情。這就是歷史情景的魅力。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了未曾有的震撼。要學生在歷史情景中去思考問題,可以更好的感受歷史。在感悟中去探究歷史,更深刻的認識歷史。
又如在講黃海海戰的時候,我給學生講述了鄧世昌的英勇事跡。「志遠號」被日軍魚雷擊沉後,鄧世昌和全體將士全部落水。有人遞給他救生圈,他拒絕不接受;其愛犬咬住他的發辮,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鄧世昌決心以身殉國。將愛犬按入水中。自己帶著滿腔的悲憤和遺憾一同沉沒在黃海驚滔駭浪中。學生聽了以後很感動,感受到了歷史上的那驚心動魄的時刻。感受到了鄧世昌的為國獻身的無畏精神。
三、運用圖片、實物、模型等,直觀展示創設情境
歷史知識雖然具有「過去性」,但又具有「直觀性」很強的特點,包括如實物、模型、歷史圖片、歷史地圖和圖表以及文物古跡等。針對青少年好奇心強、求知心切的特點,把這些「知識」生動、形象、鮮明地展現於他們面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啟發學生的思維與想像,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通過這些直觀材料的展示與解說,也可以把較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距離他們極其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如,在講授「秦朝統一貨幣」時,將仿製的秦「圓形方孔錢」(價格很便宜,容易買到)向學生展示並作了適當介紹,並出示清朝的「康熙通寶」加以對比,使學生對「秦始皇規定以原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銅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後來歷朝的銅錢都仿照秦朝的樣式」的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實物例證是學生獲得概念和發現規律的基礎,它使學生較「真實」地體驗和感受歷史,有條件的都應該在課堂中充分展示。
四、運用錄音、錄像、微機等,再現情境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條件,各種現代化科技成果被用於教學中,既推動教學手段的更新,而且促成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投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影片段、微機的演示,能提高視聽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歷史,激發情趣,活躍思維。尤其是計算機程序教學,可將教師的思維過程用計算機的畫面和文字體現出來,它通過剪輯電影、電視畫面、照片,把本不能再現的歷史現象,「真實地」或「近似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聲、光、形、色、音等多種信息作用於學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提高了學生記憶歷史知識的質量。如在講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這一內容時,不妨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門》、電影《鴉片戰爭》片段等作為背景資料,讓學生走進這段血與火的歷史,去感受民族的恥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談談感受 ,之後再觀賞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主權交接儀式的電視錄像資料,使學生充分感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統一,給每一個中國人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無比的自豪感。這樣既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起起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熱情;最後師生齊唱歌曲《歌唱祖國》(配樂曲),堅定同學們報效祖國的決心。又如在講解「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遍野的大豆和高粱……九一八,在那一個悲慘的時刻,我離開了家鄉,拋棄了無盡的寶藏……九一八……」在悲涼的歌聲中,學生的胸中升起一股對入侵者憤恨的怒火,對祖國母親無比的熱愛;使他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五、運用討論、搶答、爭辯、競賽、游戲等方法創設課堂教學環境
在課堂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的搶答、爭辯、競賽、游戲等活動,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還能通過競賽或搶答等培養學生競爭意識與團結協作精神。
例如在《戊戌變法》中有這樣一個知識點: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榮祿、李鴻章、康有為等,在總理衙門的西花廳進行論戰,從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封建頑固勢力不僅僅單指頑固派,還包括洋務派,同時也了解了兩派論戰的內容,突破了重難點。也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能力。
六、採用角色扮演法體會歷史情境,激活課堂
教師是一堂課的導演。這堂課的好壞,與導演的技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歷史材料,通過精心策劃,使之成為小品,整個教學由學生和教師通過表演進行,將一些抽象的知識,深奧的道理以具體的形象作深入淺出的說明。例如在學習「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一內容時,即可採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學生分別扮演孟子、荀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幾個歷史人物,圍繞「在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期,如何治理國家」這個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辯論。又如在學習商鞅變法這一課時,可將學生分成三個組,分別扮演新興地主階級、奴隸主舊貴族、農民。要求學生從所扮演角色的立場出發,對商鞅變法的措施加以評論。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深入學生中給予適當講解和啟發。然後請學生發表看法。又如如在講西安事變一課,讓學生事先准備,模擬「西安事變」前後,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進行勸說和「兵諫」的大致過程,增強了課堂的生動和實感。學生不僅深刻的理解「西安事變」的重要意義,而且還給學生提供了自我表現的機會和發展潛能的場所,學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種滿足,激發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的求知慾。通過表演,再現歷史,在這樣的歷史情景中,可以更多的體會歷史,感悟歷史,深刻認識歷史,思考歷史,更好的面對未來。
這種教學形式誘發了學生的自我表現,使學生在處於興趣濃厚的興奮狀態中學習,既活躍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七、把課堂延伸到校外,創設現場情境
文物古跡作為一種實物教材,是歷史的見證,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因此許多文物古跡被命名為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國防教育基地。百聞不如一見,文物古跡以具體、形象、生動的物質形態展現在人們面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是任何別的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或別的地方的歷史遺址、文物古跡、博物館、紀念碑現場去參觀游覽,讓學生欣賞、學習、借鑒傳統文化,提高修養,豐富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激發對祖國的熱愛。如近代歷史上廣西欽州曾經出現劉永福、馮子材兩位蜚聲中外的民族英雄,他們打敗侵略者的英雄事跡是近代史上國人引以自豪的亮點,今在市區內的劉永福故居、馮子材故居於1996年11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欽州人民一筆珍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市區內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游覽民族英雄的故居,讓學生去了解、認識和體會「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這段歷史,感受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體會市政府打造「大旅遊」品牌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當然,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最佳課堂情境不僅局限於以上方式,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有時讓學生唱課文內容相映襯的歌,也能創設一個新穎的教學情境。總之,要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歷史的需要和興趣,就要創設出相關的教學情景,把形、聲、色、情融為一體,從而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有助於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如何應用歷史情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