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稅收的制度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稅收法製程度的發展變化
稅收法製程度的發展變化,體現在行使征稅權力的程序演變方面,以此為標准,稅收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自由納貢時期。在奴隸時期,國家的賦稅主要來自諸侯、藩屬自由貢獻的物品和勞力。從稅收的法制觀點看,這種以國家征稅權和納貢者自由納貢相結合的方式所取得的稅收,只是一種沒有統一標準的自願捐贈,還不是嚴格意義的稅收,只是稅收的雛形階段。
2.承諾時期。隨著國家的發展、君權的擴大,財政開支和王室費用都隨之增加。單靠自由納貢已難以維持,於是封建君主設法增加新稅。特別是遇有戰爭等特別需要,封建君主更需要開征臨時稅以應急需。當時,由於領地經濟仍處主導也位,王權有一定的限制,課征新稅或開征臨時稅,需要得到由封建貴族、教士及上層市民組成的民會組伍首高織的承諾。
3.專制課征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封建國家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和常備軍制度。君權擴張和政費膨脹,使得國君不得不實行專制課征。一方面籠絡貴族和教士,尊重其免稅特權,以減少統治階級內部的阻力;另一方面則廢除往日的民會承諾制度,不受約束地任意增加稅收。稅收的專制色彩日益芹旁增強。
4.立憲課稅時期。取消專制君主的課稅特權曾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廢除封建專制制度和教會的神權統治,實行資產民主制和選舉制。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不論是採取君主立憲制,還是採取議會共和制,一般都要制定憲法和法律,實行法治,國家徵收任何稅收,都必須經過立法程序,依據法律手續,經過由選舉產生的議會制定腔尺。君主、國家元首或行政首腦不得擅自決定征稅,人人都有納稅義務,稅收的普遍原則得到廣泛的承認,公眾有了必須依照法定標准評定課征的觀念。
(二)稅收制度結構的發展變化
稅收制度結構的發展變化,體現在各社會主體稅種的演變方面。歷史上的稅制結構的發展變化,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1.以古老的簡單直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在古代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於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貨幣經濟不發達,國家統治者只採取直接對人或對物徵收的簡單直接稅。馬克思指出:「直接稅,作為一種最簡單的征稅形式,同時也是一種最原始古老的形式,是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那個社會制度的時代產物。」如人頭稅,按人口課征;土地稅,按土地面積或土地生產物課征;對各種財產徵收的財產稅,如房屋稅等。當時雖然也有對城市商業、手工業及進出口貿易徵收營業稅、物產稅、關稅,但為數很少,在稅收中不佔重要地位。
2.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後,由於簡單的稅制已不能滿足財政的需要,因而利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條件,加強對商品和流通行為課征間接稅,形成了以間接稅為主的稅收制度,徵收間接稅既可將稅收轉嫁給消費者負擔,又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馬克思曾說:「消費稅只能隨著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確定才得到充分發展。產業資本是一種靠剝削勞動來維持,再生產和不斷擴大自己的持重而節儉的財富。在它手中,消費稅是對那些只知消費的封建貴族們的輕浮、逸樂的揮霍的財富進行剝削的一種手段。」
3.以所得稅為主的稅收制度。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社會矛盾和經濟危機日益加深,國家的財政支出亦隨之增加。資產階級國家深感廣泛而過分課征間接稅,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也帶來不利的影響。首先,對商品的流轉額課征的間接稅,在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往往要經過多次流轉過程,每次流轉都要征稅,流轉次數越多,征稅額越大,商品的價格也越高。這種情況很不利於企業的市場競爭和擴大再生產。其次,對消費品課征間接稅,相應地提高了消費品價格,這就迫使資本家必須提高工人的名義工資。而提高工資又會提高生產成本,從而影響資本家的經濟利益。而且過分擴大間接稅的課征范圍,還會引起無產階級及勞動人民的反抗。資產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增加財政收入、適應國家的財政需要,不得不考慮稅制的改革。因此,18世紀未,英國首創所得稅。以後時征時停,直至1842年開始確定所得稅為永久稅。在其後各國先後仿效,逐漸使所得稅在各國稅收收入中佔主要地位。
4.以所得稅和間接稅並重的稅收制度。這種稅收制度,在發展中國家使用得比較普遍,少數發達國家間接稅也佔一定比重,如法國,自50年代以來,增值稅一直是主要稅種。自1986年美國里根政府稅制改革以後,發達國家鑒於過高的累進所得稅率,不但影響投資者的投資積極性,而且還影響腦力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因而普遍降低個人及公司所得稅稅率。但因政府的財政支出又不能隨之減少,所以一方面需要擴大所得稅稅基,另一方面又只能有選擇地增加間接稅的徵收。於是,一些國家出現間接稅有所發展的趨勢。
(三)稅收徵收實體的發展變化
稅收征納形式的發展變化,體現為力役、實物和貨幣等徵收實體的發展演變。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物物交換是其主要特徵,稅收的徵收和繳納形式基本上以力役形式和實物形式為主。在自然經濟向商品貨幣經濟過渡的漫長封建社會中,對土地課征的田賦長期都是以農產品為主。盡管對商業、手工業徵收的商稅和物產稅,以及對財產或經營行為徵收的各種雜稅,有以貨幣形式徵收的,但貨幣徵收形式在當時還不佔主要地位。直到商品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貨幣經濟逐漸占據統治地位,貨幣不但是一切商品和勞務的交換媒介,而且稅收的徵收繳納形式都以貨幣形式為主。其他實體的徵收形式逐漸減少,有的只在個別稅種中採用。
(四)稅收地位和作用的發展變化
稅收地位和作用的發展變化,體現為稅收收入的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的變化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資本主義以前的封建社會制度下,財政收入中特權收入不足時,才徵收賦稅。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專制制度,特權收入逐漸減少,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利潤在財政收入中所佔較大比重的地位被稅收取而代之。隨著稅收地位的變化,稅收作用已從過去籌集資金滿足國家各項支出的需要,發展成為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稅收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調節收入分配、穩定經濟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雖然西方國家再次提出了所謂稅收的中性原則,但稅收調控經濟的作用仍是不容否定的。
(五)稅收征稅權力的發展變化
稅收征稅權力的發展變化,體現在國家稅收管轄權范圍的演變方面。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由於國家之間經濟往來較少,征稅對象一般不發生跨國轉移,因此,國家稅收管轄權只局限於一國領土之內,稱為地域管轄權階段。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期之後,國際交往日益增多,跨國經營逐步發展。這種生產經營的國際化必然帶來納稅人收入的國際化。一些國家為維護本國的利益,開始對本國納稅人在國外的收入征稅和對外籍人員在本國的收入征稅。這實際等於征稅權力超過了領土范圍,而主要以人的身份和收入來源確定是否屬於一國的稅收管轄權范圍之內。這種被擴大了的稅收管轄權等於延伸了稅收徵收權力,即從地域范圍擴大到人員范圍。現在以人員為確定標準的管轄權即居民或公民管轄權,已在各國廣泛應用了。
(六)稅收名稱的發展
稅收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名稱,特別是在我國,由於稅收歷史悠久,名稱尤為繁多。但是使用范圍較廣的主要有貢、賦、租、稅、捐等幾種。貢和賦是稅收最早的名稱,它們是同征稅目的、用途相聯系的。貢是向王室進獻的珍貴物品或農產品,賦則是為軍事需要而徵收的軍用物品。稅這個名稱始於「初稅畝」,是指對耕種土地徵收的農產物,即所謂「稅以足食,賦以足兵」。但我國歷史上對土地徵收的賦稅長期稱之為租,租與稅互相混用,統稱為租稅,直至唐代後期,才將對官田的課征稱為租,對私田的課征稱為稅。捐這個名稱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但長期都是為特定用途籌集財源的,帶有自願性。當時,實際上還不是稅收。明朝起捐納盛行,而且帶有強制性,成為政府經常性財政收入,以致使捐與稅難以劃分,故統稱為捐稅。總之,稅收的名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稅收的經濟內容,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稅收發展史。
㈡ 從稅收確立方式的角度來看,稅收的歷史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從稅收確立方式的角度來看,稅收的歷史演變經歷了自由貢獻、請求援助、專制課征和立憲協贊四個階段。
1、自由貢獻階段。在人類氏族社會步入奴咐顫隸社會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國王因公產收入難以滿足不斷擴大的支出需求,便開始依賴於社會成員和被征服部落自由貢獻的勞力和物品。「自由貢獻」表明這是一種由下敬上的關系,社會成員貢獻何物、貢獻多少以及休何時貢獻,都具有較大的自發性和隨意性,並不十分嚴格。這時的稅收在人們的觀念中有捐贈、饋贈的意思。由於貢獻階段的稅收,還只是處於萌芽階段,嚴格說來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稅收。
2、請求援助階段。隨著奴隸制國家王室費用和軍事費用的急劇增加,僅靠公產收入和社會成員的自由貢獻已難以滿足支出需要。每當國王或君主遭遇緊急事變或發生臨時的財政需要,便向社會成員提出請求,社會成員承諾之後,便將稅款分攤下去,然後再把籌集上來的資財交付給國王或君主。此時的稅收不再是完全自發的由下敬上,而是先由上對下提出請求,再由下對上給予援助:下對上援助什麼、援助多少以及何時援助,也不再是完全隨意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的。請求援助階段的稅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了稅收的一些性質,但還不是很完備。
3、專制課征階段。到了奴隸社會末期和封建社會初期,各國陸續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度和常備軍制度,王權得到極度擴張,軍費開支也不斷膨脹。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支出需求,國王或君主便開始實行專制課稅。專制課征的稅收是單純的由上取下的關系。至於取什麼、取多少和何時取,完全取決於至高無上的專制權。進入專制課征階段,是稅收開始從不成熟形態走向成熟形態的標志。
4、立憲協贊階段。進入立憲協贊階段後,政府的稅收活鎮好動,無論是開征新稅、御簡鉛廢除舊稅,還是制定工修改稅法,都必須以不違憲法為原則,並經過民選代議機關的同意。稅收發展到立憲協贊階段是財政立憲的核心內容之一,而稅收法定主義原則的確立,以是稅收進入立憲協贊階段的主要標志。立憲協贊階段的稅收區別於專制課征階段稅收的要本標志,是國家的課稅權不再操之於封建君主,而是操之於民意機關,人們最終掌握了課稅權,或者說是課稅權的行使必須經過人民的認可。稅收的確立方式從專制課征過渡到立憲協贊,意味著稅收已經步入最高發展階段。
㈢ 分步驟全面推開營改增,結束了多少年的營業稅徵收歷史
第一,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有利於我國優化經濟結構。在我國的稅制結構中,增值稅和營業稅是最為重要的兩個流轉稅稅種,二者分立並行。即增值稅的徵收范圍是除建築業之外的第二產業,而第三產業的大部分行業則需徵收營業稅。在目前形勢下,這種劃分行業分別適用不同稅制的做法,日漸顯現出其內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對經濟運行造成扭曲,不利於經濟結構優化。
第二,可以進一步充分發揮增值稅的重要作用。增值稅和營業稅並行,破壞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影響了增值稅「中性」作用(即在籌集政府收入的同時並不對經濟主體施加「區別對待」的影響,因而客觀上有利於引導和鼓勵企業在公平競爭中做大做強)的發揮。現行的稅制增值稅征稅范圍較狹窄,導致經濟運行中增值稅的抵扣鏈條被打斷,這種中性效應便大打折扣。
第三,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有利於化解稅收征管中的矛盾。現行的兩套稅制並行造成了稅收征管實踐中的一些困境。例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商品的服務化,商品和服務的界定逐漸模糊,那麼是適用增值稅還是營業稅就成為一個難題。因此,這次的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可以化解這些難題。
第四,對企業而言差額征稅,有可能降低稅負。還可以減少重復征稅現象。也由於增值稅管理比較成熟,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後,實行稽核比對信息,因而監管更加嚴格,納稅人的權利也更有保證。當然了,在營業稅改增值稅的過程當中,無論企業還是我國相關政府機構部門都需要一個適應的時期,營業稅納稅人改為增值稅納稅人,有很多相關知識還需要補充和學習。
這次改革是繼2009年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之後,貨物勞務稅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一項重要的結構性減稅措施。改革將有助於消除目前對貨物和勞務分別徵收增值稅與營業稅所產生的重復征稅問題,通過優化稅制結構和減輕稅收負擔,為深化產業分工和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㈣ 中國建國以來有拿幾次重要的稅制改革
1950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稅政實施要則》,統一了全國稅政,建立了新的稅收制度。
1953年的修正稅制,1958「1963年的工商稅制改革、農業稅制統一,1973年的工商稅制改革以及1983、1984年的二步利改稅。其中,改革開放前的改革基本上是在保持原有稅負的基礎上,實行簡並稅種、稅目,調整稅率,簡化徵收方法,使原有的以「多種稅、多次征」為特點的工商稅收制度逐步變為一種極為簡單的稅制。而改革開放後的稅制改革為了更好的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需要,有步驟的實行了國有企業利改稅,並改革了工商稅制,此次改改比過去歷次改革的范圍都要廣泛的多、經歷的時間也長的一起全面的工商稅制改革。
1994年分稅制改革。1994年稅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四句話十六個字,這就是:統一稅法,簡化稅制,公平稅負,合理分權。主要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中央地方共巧禪享稅。稅務機關分為地方稅務局系統和國家稅務局系統。
2004年改革,取消農業孝清塵稅。
2007年改革,正斗企業所得稅兩法合並,增值稅轉型改革。
2012年改革,營業稅改徵增值稅。
㈤ 2006年1月1日正式取消什麼稅種,結束了大陸農民幾千年來的皇糧國稅歷史
200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業稅已成為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農業稅收為春秋時期(前594年)魯國實行的「初稅畝」,漢代叫「租賦」,唐朝稱「租庸調」,國民政府時期叫「田賦」;期蔽碧間在歷朝對橡拿稅制多次進行改革梁並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未停止徵收農業稅。中國為傳統的農業國,農業稅收一直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國庫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稅收。從現代意義來看,農業稅一直被農民稱為「皇糧國稅」,盡管農民負擔問題一直困擾中國大陸,但農民一直認為納稅是一種義務,對農業稅未有對抗心理。到2005年廢止農業稅止共計實行了整整2600年。
㈥ 1中國分稅制改革已有10年歷史,實踐中逐步暴露出來哪些弊端您認為應如何進一步優化我國的分稅制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按照分稅制改革方案,中央將稅收體制變為生產性的稅收體制,通過徵收增值稅,將75%的增值稅收歸中央,而地方只能獲得25%的收益。中央政府負責國防、外交、轉移支付、戰略性開發等預算開支,而地方政府則負責提供普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經過10多年的磨合之後,重新審視我國的分稅制改革,我們認為應該盡快制定稅收法典,改變這種臨時性的、不正常的稅收體制。當前我國分稅制存在下列弊端:首先,分稅制改革沒有做到事權與財權的科學統一,中央政府稅收比重過高,地方政府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財政汲取能力。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將增加財政收入的目光投向土地開發方面,導致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其次,分稅制改革增加了增值稅,並且從生產環節設計增值稅具體規則,出現了大量的稅收征管漏洞。第三戚圓,分稅制改革重點在征稅比例劃分,而沒有考慮到公共產品投入的需要,這就導致我國在公共產品配置方面出現了嚴重的權利義務不對稱現象。由於事權與財權劃分不科學,導致中央政府在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宏觀調控始終難以發揮作用。第四,分稅制改革是以1993年各地經濟總量為基礎確定分稅比例的,沒有充分徵求各地意見,更沒有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廣泛討論,在程序上存在問題。
近日出台的三條消息,一個是9月29日的「二次調控」,一個是10月11日的「調高存款准備高慎塌金率50個基點」,另一個是10月17日「證監會暫停房地產企業重組」,政府出台的這些政策都是為了控制住房價,手段有兩點,一個是控制需求,另一個是控制投機商。大家要注意到,這些新政出台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但都是以一個城市出現的(比如廣州、上海),還沒有很大規模的消息。具體到地產版塊,地產類再融資的難度比較大(不包括地產公司的其他行業再融資),重組方面,如ST保殼都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投資者對地產版塊要特別謹慎。銀行版塊與地產版塊的聯系很密切。我認為短期內銀行個股還是中性偏好,但如果加息次數增加,周期縮短,長遠對銀行個股是不利的。因為銀行的收支本來是平衡的,隨著加息次數增多,投資被壓制,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銀行,銀行的成本就大了,盈利能力肯定下降。應該說,加息對資金量小的銀行影響不大,但資金量大的銀行影響就大了。
國家外管局10.12發布了消息,稱匯改不等於人民幣升值,並要保持對熱錢高壓打擊。盡管奧巴馬政府的貨幣政策相對溫和,但主導思想還是一樣的。美國要穩穩地站在世界的第一位,強化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核心,用印鈔票的方法來緩和國內經濟問題。近期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美國印鈔票增加了,其他貨幣在升值。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為2.648萬億美元,高於6月末的2.454萬億美元。要明確區分資金的投入是投資還是投機,難度是很大的,通過外匯管理可以有限度地控制熱錢的流入。外匯的信息表明,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以及海外資金預期中國資產價格醞釀新一輪上漲的背景下,熱錢流入速度將會持續加快。
近期人民幣匯率的猛烈增長有關。美國要鞏固它金融老大的地位,就要讓其他貨幣升值。加息是孝升比較傳統的控制通脹的方法。現在政府比較棘手的事情是控制CPI。之所以選擇這時候加息,是因為10月份以來全球經濟的變化,這時候希望用加息的辦法來抵消CPI上漲產生的負面影響。
PS:本人不是財務專業出身,只是比較關注市場,希望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