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與社會教師如何教學

歷史與社會教師如何教學

發布時間:2023-05-04 02:37:48

① 初中歷史與社會怎麼學

初中的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方法有很多 ,但是有些並不適合使用,所有的學習方法都是要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方法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方法一
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恩格斯說:"沒有計劃的學習,簡直是荒.唐。"教育學家們一致認為先進學生和後進同學的差異,重要的一點是先進學生都有比較明確具體的學習計劃,而後進學生大多是學到哪裡算哪裡,或教師指向哪裡自己就到哪裡,或教師指向哪裡,自己也到不了那裡,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在無所事事中度過。因此每位學生在開學伊始,必須制定自己的計劃。

1、 制定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是要分析現有的條件,即個人所處的具體環境和自身已經具備的條件;

第二步,是確定目標。它是主客觀兩方面因素相結合的產物,並不是空中樓閣。

第三步,是選用措施。它是實現目標執行計劃的保證,包括作息時間的調整,各學科之間的調換和搭配,文體活動的安排等。第四步,也是最後一個步驟,是安排步驟,它要求符合認知的一般規律和秩序漸進的原則。

2、 計劃制定要遵循的原則:

(1)確立明確的目標

任何計劃的制定都需要明確的目標,目標是一個人前進的燈塔,它是學生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基礎。作為中學生,應對自己的學習提出目標、明確努力方向,對自己的學習將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有個大致的設想,對自己要發展那種興趣有個打算。同時,對於自己學習上的不足,也要有正確的認識,以便確立改進的目標。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目標上。凡事預則立、奮則進,所以學習的目的越明確,學習行動的意志也就越堅決,尤其是在高尚學習動機支配下的行動目的,更能使我們不顧生活條件的艱辛,不顧各種內部和外部困難,全力以赴來搞好自己的學習。

(2)參照生物鍾原則。

"生物鍾周期律"對人起著一定的影響,我們應因勢利導,在高潮時,增加任務量,提高效率。在低潮時,保持正常的任務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防患於未然。人由於心理和生理條件的不同,其最佳的"生物鍾周期"也不盡相同,即其學習的最佳期也不盡相同,因此只有正確利用生物鍾的調節作用,才能更好地制定一套完美的計劃,圓滿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3)難易適度性原則。

計劃的制定是以實現為目的的,不能過易或過難,只有基於一定基礎之上,遵照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才能更好的發揮它的最終作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人應該基於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目標的選定應據有適當的難度,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索、發現問題,以滿足自己的學習動機,完成自主性學習,使之有所進步。
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方法二
科學預習

所謂科學預習就是要在鞏固舊有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發現疑問,以做到心中有數,為進行新一輪的學習而進行准備,預習的最大好處是有助於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預習使學生變得積極主動,只有站在主動進攻位置上的人才容易打勝仗。可見,只要抓住了預習,就抓住了提高的關鍵。

1、 預習方法:

(1)要認真讀書。先將教材粗讀一遍,領會基本大意,然後再反復細讀。細讀時,可用彩筆在課本上初步勾劃出重點、難點、疑難問題。

(2)要認真思考。預習時要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及有關參考材料,進行積極的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弄清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新內容中的每一個概念、定律、公式等。若有初步的體會和感受,也可適當地作點批註。

(3)要虛心請教。在預改頭換面過程中,有些問題雖經過 立的思考(包括查資料),但仍得不到解決,可與同學討論,必要時要向老師、家長或其他人請教,盡量將總是解決在課前,以便課上集中精力思考些新問題。

(4)要適當地做些習題和實際操作。預習,可適當地做些處選習題,以及時檢查預習效果和鞏固、深化知識系統。如有可能,還可做些必要的操作,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等,從而為上新課作些必要的准備。

(5)要認真做好筆記。寫預習筆記是預習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一定要引起重視。具體來說,預習筆記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每一課(或每一章節)中的重點結構或提綱、摘要(包括自我練習);二是每一課(或每一章)中包括的幾個緊密聯系的主要問題;三是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四是所查資料中有關內容的摘抄,並註明出處;五是主要心得體會。當然,這五個方面不一定每次筆記都記全,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靈活處理。

2、預習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不要全面鋪開。預的好處固然很多,但需要一定的時間,訓了保證預習的質量,我們最好先從基礎學科(語文、數學、理化、外語)或個人感到困難的學科中選出一兩面門進行試點,取得經驗後再逐步展開。對於個人的優勢學科或較易掌握的內容可以不預習或少預習。

(二)時間的安排要服從整體計劃。預習的時間要根據實際可能來安排,不要因預習佔用過多的時間而打亂了學習的整體計劃。時間多時,可多預習一點;時間少時,可少預習一點,鑽得淺一點。有些疑難問題解決不了是正常現象,預習不可能將全部新內容能鑽透。

(三)要有計劃地逐步提高。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預習的要求也不一樣,但有一點卻應該是循著事物的內部規律有計劃地進行預習。從橫的方面說,要由一種學科到多種學科;從縱的方面說,要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如從課前預習到單元預習再到整冊預習等。
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學習方法三
專心聽課

聽課法即怎樣聽好教師講課的方法。聽課對學生來說,其基本任務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無數事實表明,在中學階段,學生的大部分知識和能力都是在課堂學習中學到和培養起來的。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就必須認真對待上課並學會如何聽課。課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1、集中注意,專心聽講。

有人說,注意力是知識的窗口,不集中注意,知識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這形象地說明了專心聽講在課堂學習中所起的作用是多麼重要。那麼,如何才能作到集中注意,專心聽講呢?實踐證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必須將獲取知識的主要希望寄予課堂。前面已經說過,由於課堂學習在中學階段具有時間長、效率高等突出優點,因此,我們要努力向課堂四十五分鍾要質量,力求通過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來減輕課下的負擔。基於這樣的認識,上課才能做到全神貫注而不至走神。相反,如果本末倒置,不是寄希望於課上解決問題,而是專靠課下加班加點,自然就很難做到集中注意,專心聽講了。

2、積極思考,努力把握獲取知識的主動權。

課堂是一具積極思考的王國。能不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是課堂學習的關鍵。因此,我們在課堂上不能只是張著嘴巴等老師"喂"知識,而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能力。具體來說,就是對教師所講的知識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善於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分析和理解,將問題進行加深和拓寬。只有這樣,才能將知識真正把握,從而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老師的提問要勇於回答,積極參加課堂講座和爭論,以闡明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以培養我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蘇聯當代著名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不得:"你首先要把自己培養成長思考者,你才能體會和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智力活動。"

3、要理清教師的講課思路,抓住學科特點和教師的講課特點來學。

思路就是思考線索步驟。是否把握教師的思路,是檢驗一個學生聽課水平高低的標尺。一般來說,教師常用的方法有分析綜合法、歸納演繹法、比較分類法等,常用的思維規律有形式邏輯學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辯證邏輯學中的對立統一的思維規律、量變到質變的思維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等。從一定意義上講掌握了科學的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也就掌握了最根本的學習方法。為此,要認真學點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有關思維的科學知識,以提高思維能力和聽課水平。同時,由於每個教師的講課特點不同,我們的聽課方式也應靈活機動。,如有的教師語言簡練、重點突出、,很少重復,這就要求我們聽課時要特別集中;有的教師板書整齊條理,這就應將教師的板書及時記下來;有的教師課堂上的導語和下課前的小結往往都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這就應對他的導語和小結予以高度的重視。總之,吸有把握住各個學科的不同特點和每個教師的教學風格,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於重點處下功夫,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4、不鑽牛角尖,做好課堂筆記,爭取當堂掌握所學內容。

課堂上,教師總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往上講。有時,我們會遇到些聽不懂的問題,這時,也不要中斷聽講而去死鑽"牛角尖",而應先將暫時不懂的問題記下來,留到課後去解決,以保持聽課的連續性。否則,如果中斷聽講而去死摳某個問題,就會使課堂的整體性遭到破壞。待到你從"牛角尖"中醒悟過來時,老師已經又講到其它問題上去了。這樣就會因一步掉隊而步步被動,甚至造成整堂課都聽不懂的嚴重後果。所以,上課時一定要緊跟老師的思路,不走神,不掉隊,不鑽"牛角尖",始終保持思維的靈活性和聽課的連續性。課堂筆記就是對老師的講課內容所作的書面記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說明,做好課堂筆記,是記憶和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的一條重要措施。具體來說,堅持做課堂筆記,可以促使我們思想集中,及時記下老師講課的要點,重點和難點,便於課後查閱、復習和鞏固;同時,由於聽課做筆記需要眼、耳、手、腦並用,因此可使大腦接受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從而加深對老師講授內容的理解,掌握和記憶。那麼,怎樣才能做好課堂筆記呢?

第一,做筆記時要記下老師的思維方法、思維過程和思維結果,以便課後復習和指導作業。具體來說,就是要記下老師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在黑板上畫的圖形、表格、文字說明、關鍵詞語、有說服力的數據、典型事例和老師在解題過程中提出的要求或規范化示例等;同時還要記下自己在聽講過程中迸射出來的對解決某個問題有啟發意義的思想火花或殊途同歸的解題思路,尤其是最佳方案。

第二,筆記要盡量完整而簡潔。重點、難點、疑點要記全,但不必照抄老師的原話,否則會因忙於筆記而顧不上聽下面的內容。記錄最好能用自己的話或"關鍵詞"概括老師講授內容。這樣可迫使自己集中精力,邊聽邊積極思考,抓住重點,重新歸納,既省時,又省力,還能提高聽課效果。當然,對老師所講的有關基本概念、定理、公式、論點、論據等方面的關鍵問題,記錄則要准確無誤,不能馬虎。另外,對尚未完全理解的內容,最好也可簡要地記下來並加上記號或批註,以便課後復習時予以解決。

第三,筆記不要寫得太密,要留有空白,以便課後補充和修正。需要強調的是,不要只把記課堂筆記看成是一種單純的技巧,實際上它是多種感官的綜合作用過程。記和聽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只有聽好,才能記好;反過來,只有記好,才能檢查和提高聽課效果。因此,一定要正確處理聽與記的辯證關系,使課堂筆記起到它應有的作用。要想當堂掌握所學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課上認真觀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要將重點放在認識事物的思考過程上,千萬不要跳過認識事物的艱苦思考過程而直接去背結論。因為概念、定理、規則的表述只是末,而其形成過程才是本。抓住根本,才能學到根本的學問;否則,舍本求末,學到的只是些"死"的知識,這種知識不能轉變為能力和智力,在實踐中毫無用處。


猜你喜歡:

1. 初中年級各科學習方法總結

2. 歷史與社會教學心得總結

3. 初中歷史應該怎麼學

4. 怎樣學習歷史 學習初三歷史的方法

5. 初中歷史該怎麼學

②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時下各學科提出了「核心素養」,但是具體到各學科又不能泛泛而論。

歷史與社會是綜合性人文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即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和社會實踐。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不但要體現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綜合性和實踐性。

也就是需要結合實際學情,整合歷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指導學生把握生活時空、人地關系,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和全球視野,促進綜合思維的發展,提升社會實踐能力。

鑒於此,我們結合一線教學實際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談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中的綜合思維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一門綜合性人文學科,立足於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能力培養,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為此,新課標明確提出「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

本課程的教學要抓住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凸顯綜合的意義,以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綜合性知識內容為媒介,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

通過橋檔多次公開課的實踐驗證與教師研討,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能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二、以綜合思維為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方式割裂地學習,肯定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學習和體驗學會從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社會問題,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

所以,我們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從「古今綜合」「中外綜合」「時空綜合」三個角度來指導學生貫通知識,進行綜合思敏老亂維等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

1.古今綜合

歷史與社會中的「歷史」就是古,「社會」就是今,其實學習的就是古往今來,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古今知識聯系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學習歷史內容可以指導學生對照地圖來加深印象,還可以啟發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學習當前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參照古今大歷史變遷來深刻認知。

比如學習「遼闊的疆域」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代不同時期的疆域。

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可以製作成動漫視頻,以漸變的形式,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疆域展現給學生。

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和歷史更迭,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歷史進行綜合分析,更加深刻認識到領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2.中外綜合

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在學習歷史與社會時我們要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認知歷史得失,進而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借鑒和幫助。

比如,學習「絲路明珠」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可結合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紐帶之一,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交往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的同時,認識到社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

這就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考慮問題要全面,要注意從多個視角、用不同方式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思考效果。

3.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顧名思義就是聯系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分析。

歷史和社會發展是多樣性的,但是又呈現一定規律。

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並抽象、總結認識到歷史規律,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教含返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時空進行綜合分析歷史線索。

比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的路線」的習題時,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 的詩《長征》,然後要求學生對照中國地形圖找出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最後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的體會。

運用中國地形圖比區域圖更能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紅軍行軍的艱難;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以「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培養為契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進行分析與理解。

總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所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③ 歷史教師如何備課教學才是有效性

課堂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做到:
第一,眼中有學生。歷史教育的價值取向就是「服務人生」,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做好自己。所以歷史教學的責任應該是關注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學生人生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完整的世界觀、公正的價值觀、健全的人生觀。
第二,心中有目標。(前面有敘述)
第三,手中有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在過程的實施、情境的創設、知識的遷移、問題的拓展、活動的安排、練習的設計等多個環節上,始終處於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問題探究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的良好狀態,激發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
1、針對差異性,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新課程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為此,從課程目標到教材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面對有差異的學生,應當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進行教學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布置作業分層、教學評估分層。讓全體學生都可以體驗成功感,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能力的發展。
2、實現師生課堂互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教學的對象。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探究,以學生提出的問題為基礎,緊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層層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創設課堂教學情景,設置懸念,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去討論、發揮,保證學生能在教師精心設置的教學情景中輕松獲得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如果不注意師生互動,而是將問題和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雖然結論清楚,易於教學,但卻起不到創造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目的。
使學生在一種和諧、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他們敢於表現、敢於質疑、敢於爭論,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有了張揚的空間,在這個短短的過程中,師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教學內容。在和學生平等交流過程中,師生達成共識:要堅持實事求是,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認識,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前人。
這樣的課堂討論和交流,師生互動,有利於提高學生對歷史人物評價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組織學生討論評價歷史人物,使學生掌握了歷史人物評價的基本方法;使學生體驗了學習經歷,獲得了學習經驗;也使學生體驗了師生、生生互動過程的樂趣。
3、創設合理的教學情景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載體。情景教學法規定教學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設置,揭示課題;情景展開,分析評價;情景反饋,鞏固提高。這一方法使整個課堂教學在情景所營造的清新的氛圍下進行,並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情景的分析和評價。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或以情感共鳴形式來烘托學習氛圍等等,目的都是要增強教學效果。一般的有效的情景設置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1)故事情景——栩栩如生。
在教學中,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事實、名人軼事等,很容易使他們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緩緩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習新知識的渴望性。如在教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時講到「牛頓」和「愛因斯坦」時,都簡單講述了這兩位偉人小時候的故事,當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時,設問:「從剛才的故事中,同學們覺得牛頓和愛因斯坦是不是天生的天才?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本節課讓我們一起走進偉人的世界」。再如秦始皇改字的故事、達芬奇畫蛋的故事、毛澤東少年言志的故事等等。通過創設故事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也就會很快地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問題情景——環環相扣。
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蘇格拉底說:「問題是接生婆,它幫助新思維的誕生」。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作為一種常規的教學手段,是能否順利完成課程任務的關鍵。良好的提問方式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有利於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充分體現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活動,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例如溫州教育教學研究院的方仙來老師在《美國1787年憲法》一課中創設了一個案例辨析情境:「18世紀晚期,美國有一位總統在任職期間,沒經過會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後因個人私怨,他又免了該法官的職務。後該總統為爭取連任,特意討好選民,否定國會提出的「增加個人所得稅」的立法草案,國會不服,經再次討論,最後以2/3以上的總人數通過。總統很不高興,再次行使否決權並解散國會,卻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總統的這一行為是違憲的,該總統十分郁悶……」。(1)請找出文中的錯誤之處。(2)請根據所學知識,畫出美國中央政府三權分立、相互監督的結構示意圖。這樣的問題情境設計恰當,使學生既體會到美國開國元勛的政治智慧,又學會了用圖示表達歷史知識的方法,滿足了學生求異、求新的思維需求,學生的能力和認識得到提高和升華。
(3)活動情景——身臨其境。
通過活動讓課堂「動」起來,將主角還給學生,給他們以展示自我的空間。豐富多彩的課堂課外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歷史活動的組織有多種形式,就課堂教學這一有限的時間空間而言,開展討論、辯論、知識搶答、角色扮演等都是迅速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如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一課中,教師曾經設置了一場十分鍾的小型辯論賽:全球化是否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氣氛活躍,而且知識記憶簡單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提高了許多。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討論法也是經常採用的歷史活動。討論前教師應當先給學生創設一種能激發起興趣的歷史情景,使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思考,竟相發表各自的意見。如在上近代史本人提出對李鴻章這個人物我們是如何看待的?「他是個賣國賊」,有同學馬上說。「誰說的,李鴻章在近代算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又有同學馬上反駁。針對學生的看法,老師列舉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評價,如《李鴻章傳》的作者連啟超寫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悲李之遇。」李鴻章逝世後,時人說:「權傾一時,謗滿天下。」日本評價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銳的手腕。」著名學者袁偉時在《晚清大變局中的思潮和人物》中對李鴻章定位則為:「晚清庸眾中之傑士;近代化的主要開創者;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凝聚中心」。列出以上觀點後,教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然後學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盡情地發揮他們思維的潛力,廣泛地進行交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必須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能做到觀點趨於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由此,學生也體驗到歷史不是死的一成不變的「古董」,而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人生畫卷。
總之,形式多樣的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讓課堂活起來了,原本沉悶乏味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換成了歡快、互動、和諧的課堂氣氛。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

④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兩項內容。 一 學期計劃 認真研讀並深刻領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及其課程標准解讀,通讀各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各冊教材之間的關系。結合學校、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要求個人先擬訂計劃並經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協商後通過,開學後二周內上交。 學期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所授班級情況分析。包括學校概況和學情分析,如:學校教學環境、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紀律、品德行為、預期知識、興趣愛好等情況;後進生、優秀生情況及如何採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標要求。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理解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教學進度。包括學期、單元、周課時的教學安排,要體現日期、課題、課時數、教學內容(包括綜合探究、社會實踐活動、復習及檢測)等項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課時計劃 課時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對課時備課的基本要求是: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①明確單元、課時教學目的,把握教材內容及結構。 ②確定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閱讀參考書,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實際 分析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教學設計既要符合授課班級大多數學生實際水平,同時又要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的發展。 3.有效組織集體備課活動 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是年級備課組)要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討論並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分析並確定教材的重難點,交流教學方法等。教師要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但教師不能照抄照搬集體備課教案。 4.提前撰寫教案 認真按課時備課,必須提前一天寫好教案,備詳案還是簡案應根據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學校要求等來決定,但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必須寫詳案。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也必須要撰寫教案,但可以是簡案。詳細教案是指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地寫出來;簡案指只寫出主要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的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5.精心設計好教案 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時間分配,板書設計及作業布置等。教案設計具體需注意: (1)教學目標的設置 ①分析《歷史與社會》的課標要求和現行教學資源條件; ②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地位和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主題; ③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態度,包括學習者預備知識和技能,已有的經驗等; ④教學目標的呈現應採取行為化的陳述方式,要防止教學目標的超標或降格。 (2)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教學重點是指體現教學目的、要求最本質部分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難點即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 (3)教學資源的處理 課本、圖冊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就主要依據教科書展開課堂教學,否則就要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結合鄉土教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 (4)教學方法的選定 選定教學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於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較大的教學方法,如系統講授法;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②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徵。 ③要考慮到教學條件。教學條件既包括學校的教學資源條件,也包括教師的自身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運用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恰到好處,不求形式,而求實效。 ④要力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5)教學媒體的選擇 ①要考慮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學掛圖」「教具模型」「投影圖片」等教學媒體; ②更要提倡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cai課件運用等。 (6)板書和作業的設計 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作業設計要少而精、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作業、要有利於鞏固與反饋。 (7)寫好教學反思 要及時總結每節課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再教設計,提倡記錄課堂中生成的問題。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准備好教學用書和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到達教室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課堂上要做到儀表大方、態度和藹、語言規范、清晰准確,堅持正面教育。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按照教學進度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學目標: ①依標施教,科學、具體、合理地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②遵循學生的發展水平,既把握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況,又兼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學內容: ①注重歷史、地理和各種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必要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度。 ②堅持直觀教學,有機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 ③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注意聯系實際,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④挖掘地方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身邊生活,有機地滲透鄉土教學。 3.教學過程: ①要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講究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做到概念准確,思路清晰,科學直觀,明白易懂。注重與學生交流對話,力戒「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引導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 ②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學活動與解決一定問題的具體情境掛相結合,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探究活動。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③合理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的回答做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從圖表、文字等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論從史出;多維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④教學結構安排合理完整,時間分配科學合理,各個環節承轉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發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資源,教學手段多樣、有效;板書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每節課有適量的訓練,訓練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並做好及時地反饋與評價。 4.教學效果: 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 ②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張揚和提升。 ③作業效果好,學生絕大部分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作業布置 科學布置作業是學生達到良好作業效果的基礎,要做到: ①目標明確,作業布置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精心篩選,針對性強。 ②份量適中,題目要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做到以質勝量,提倡以課內作業為主,布置少量課外作業,活動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探究活動,建議每單元一次。 ③難易適度,要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以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著眼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考慮優秀學生並適當照顧後進生,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作業批改 ①批改形式靈活多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意麵批和課後批改的結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結合。 ②課內作業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認真及時,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其餘作業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數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業應准確無誤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作業評判結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閱評語。批閱評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3.作業講評 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訂正錯誤。對個別學生的特殊錯誤,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4.建立作業批改檔案 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對作業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質量測評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學習過程考查。要建立實施簡便的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較長時期內學習態度與習慣的變化,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軌跡,並在期末學習報告單中予以體現。評價記錄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項目評價,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教師觀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應准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等。 2.紙筆測試內容方式。測試內容要以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適當地運用鄉土材料和熱點材料。整卷以主觀題為主,難度不低於0.75。測試方式可以採用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 3.命題體現學科特點。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教學實施。根據「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學科特點,測試命題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重現或記憶方面,更應該考查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水平。要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情景化命題,考查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適當考查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4.質量測試目的。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診斷性是為了改進。教師要及時認真改卷,總結分析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評。提倡教師面批和個別指導,不能公布學生成績。

⑤ 淺談新時期教師如何提高歷史教學基本功

首先,加強歷史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歷史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包括教師的知識結構、教材的處理技能、語言表達能力、板書設計能力、歷史繪圖能力、多媒體使用技術、創設教學情境的能力以及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內容。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起著決定性作用。
歷史教師的知識結構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必須具備貫通古今中外的知識結構和地理政治等其他學科知識,這是提高歷史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教材的處理能力需要在大綱和考綱的指導下,確定好教學的重點、難點,結合教學內容恰當運用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歷史教師的語言既要生動、具體、准確、無誤,又要邏輯嚴謹、通俗易懂和富有時代性,這是創設歷史教學情境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要條件;歷史教師的板書要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結構,既要實用,又要工整美觀,使學生一目瞭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人格魅力,產生學習歷史的心理傾向;歷史繪圖和多媒體技術所獨有的動態效果能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這些教學基本功既是教師必備的素質,又是青年教師努力奮斗的目標,需要青年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鍛煉,在學習中積累,在總結中提高。
其次,運用好高考題、統練題,提高教學能力的策略。從目前情況看,學校和社會評價教師的主要指標是會考合格率和高考成績,如果歷史教師不能在兩率上得到學校和社會的認可,是很難在高中歷史教學舞台上立足的。那麼,青年教師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會考高考成績呢?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的方法很多,我認為以教材為材、以大綱為綱、以高考題和統練題為課堂教學延伸的標尺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教材和大綱是教育部頒布的高中教學的主要依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基本的教學方法都有明確的表述,青年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熟悉,其重要意義不必多談。高考題是國家高等院校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試題的深度和廣度是國家對學生能力進行考察的限度,是教學延展的標尺,具有很大的權威性。統練題是各地教研專家對高考趨向和能力考查進行科學研究的結果,是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任何一個高中教師都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的。作為青年教師單純講課本的內容,不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延展和挖掘,是不能適應高考和大綱對學生能力要求的。那麼,對教材內容延展和遷移到什麼程度,我認為就必須以高考題和統練題為尺度。青年教師只有將教材內容與精選的考題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抓住當前歷史教學的重點和前沿,也才能知道歷史課堂教學內容到底應該怎樣講。
如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時,可以將近幾年來(最好是十年以內)的高考試卷和統練題找到手,從中查找有關「太平天國運動」的問題,無論是選擇題、材料體、還是問答題,都系統地做一遍。要對比教材與試卷的內容,分析哪些試題是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哪些內容是教材知識點的延伸,哪些試題與教材密切相關,哪些知識點在考題中多次出現,出現的頻率如何等等。通過對試卷和教材重點難點的對比分析,就能解決「教材內容講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如「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例,談談農民戰爭為什麼不能贏得中國近代革命的勝利?」,「太平天國運動」是教材的重要內容,教材也談了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但要回答「農民戰爭為什麼不能贏得中國近代革命的勝利?」這一問題,教材的內容顯然是不夠的,教師還不能避開這一問題,否則就沒有辦法理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無產階級肩上」的科學論斷,所以,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講清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就是教材要延伸的內容。通過分析高考題和統練題,我們就會認識到《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是考試中經常出現的,教學中必須把這些問題講透徹。同時,通過對高考題和統練題及答案的分析、研究,查找自己在知識、理論和答題的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學習、歸納和總結,形成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解決不會答高考題的問題。與此同時,將搜集的資料和價值較高的問題設計記錄在教材的空白處,備課時將自己的教學思路與相關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就會寫出高質量的教案,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次,教學目標問題化策略。學生的學習必須有一個平台或載體,通過這個平台或載體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目標的達成,方法很多,但比較直接、容易操作、效果好的方法就是問題教學法,它能很好地體現課堂教學「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理念。在我看來,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學「內容目標化、目標要點化、要點問題化、問題訓練化」,用問題引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合作學習的方式,牽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能圓滿地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如「洋務運動」一課。「洋務運動」是課堂教學內容,「洋務運動」的背景、過程、結果(或評價)是要點,針對這些要點,我們可以設計許多小問題,如「19世紀60年代的清政府面臨什麼樣的局面?面對這樣的局面,清朝政局出現了怎樣的變化?」、「洋務派與頑固派的主張有什麼異同?洋務運動興起有哪些有利條件?」、「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如何評價洋務運動?」我們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落實在具體問題上,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讀書、討論和交流,學習有了抓手,思維有了具體目標,學習也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內容就會得到很好的落實。
當然,歷史問題要精心設計,應遵循啟發性、趣味性、創新性、量力性、梯度性等原則。講「西安事變」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西安事變是怎樣發生的?你認為該如何處置蔣介石?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有什麼重大意義?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深刻領悟「一二·九」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西安事變前後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又能深刻理解隨著矛盾的發展變化中國共產黨靈活處理國共兩黨關系的方針策略,就會收到激發興趣、化解難度的效果。
加強課堂教學反饋,努力達成教學目標。很多教師為了趕進度,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考慮不夠,只顧自己講,有的甚至認為教學內容講完了,會不會是學生的問題,這種思想導致的結果就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學效益差。「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沒有學出效果,就是教師的教學沒有效果,就很難成為學生和家長滿意的教師。因此,必須加強課堂教學反饋這一環節,以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教學目標的檢測方法很多,如課堂提問、課堂小測等,訓練要成為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教師通過學生及時反饋回來的學習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策略,加強學習指導,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規定的學習任務。所以,課堂教學必須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訓練主線」的教學原則,講求教學效率,避免課後或高三惡補。
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是青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遇到的一個難題。我認為歷史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有針對性地設計。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同學,要求能夠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就行了,也就是達到會考程度;而對於一般學生要比會考的要求略高,比高考難度低;對於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日常教學要接近高考的難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對同一問題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梯度,如:講《美國的霸權政策》一節,可以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什麼是美國的「冷戰」政策?「冷戰」政策能夠實行的原因是什麼?「冷戰」政策開始實施的標志是什麼?美國政府如何推行「冷戰」政策?「冷戰」政策的實質是什麼?「冷戰」結束後對世界格局產生了什麼影響?談談對美國霸權政策的認識。通過這一組問題,不同的學生就有了不同的學習內容,不但抓住了基礎知識,同時對問題又有了較為深入地挖掘,達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要求。
第四,調整教學反饋的策略。加強課堂教學反饋是檢測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的重要方法,同時也能促進教師教學策略的調整。課堂教學檢測和信息反饋的手段多種多樣,如課堂提問、小組討論、作業、每節課的課堂檢測、單元檢測等,也可以是調查問卷。
教師要「善問」,給學生明確的思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緊緊抓住學生求知心理,要「善問」、「巧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提問的教學功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如:講「辛亥革命爆發」時,如果單純地提問「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就會使部分學生思路不清,不知道從哪下手,達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變一種問法可能就會更好,「辛亥革命產生的經濟基礎、階級基礎、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各是什麼?」學生馬上就會聯系兩節課的內容去考慮問題,條理也就清楚了,最後還要告訴學生,這就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條件。
調整作業的內容和留作業的方式。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每天都寫作業,一聽「作業」就頭痛,要教育學生作業是檢查自己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讓學生明白通過作業可以檢查老師教得怎麼樣,從幫助老師提高教學水平、改進教學方式的角度談作業的意義,作業就不再是學生單方面的事了,而變成了學生對老師「幫助」,這樣就可以減少學生逆反心理。同時要調整作業的內容和留作業的方式,作業不要節節課都留,更不要留抄書的作業。應該留一些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開放性問題,如「有史學家說楊貴妃是導致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你同意這種觀點嗎?」「你怎樣評價『中體西用』這種觀點」,學生對這些問題是很感興趣的,學生要想答好這樣的問題,既要復習課本的基礎知識,又要查找資料,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主動學習比被動地死記硬背不是好多了嗎?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可以就學生作業中的問題與學生進行「筆談」,交流思想感情和學習體會,有針對性地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智慧,學生也會有親切感,有利於融洽師生關系。這種情感和智慧「投資」 ,能達到其他方式達不到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學生怎麼能不願意學歷史課呢?講完一個單元或一章之後,可以讓學生做出本章的知識結構圖,進一步明確知識的內在聯系;也可以讓學生出一套展出和評比的試卷,讓學生站在教師或出題者的角度審視所學知識,能促使學生進一步挖掘教材,擴展視野,有利於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疏通師生信息反饋渠道,學情及時上達。教學中學生的學是主體,沒有學的信息反饋,教師的教也是盲目的。試卷檢測只能檢查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狀況,卻了解不到學生對老師的課堂教學有什麼要求、希望老師怎麼講以及學生的心理狀況,不便於師生的思想溝通和信息反饋。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更多情況和要求,要加大學生學的信息反饋力度。每學期可以進行2—3次調查問卷、個別談話或集體座談,誠懇地徵求學生對老師課堂教學的要求,如課本上的基礎知識講還是不講、怎麼講法、對各種題型怎麼講,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調查結束後,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能做到的要及時滿足學生的要求,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不能做到的要做出合理的解釋,使學生體諒和理解老師,進而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增進情感和相互理解,使學生感到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這種心理上的溝通會使歷史課學習變得更愉快。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的途徑和方法很多,需要青年教師把實踐作為最好的課堂,把工作看成是最好的培訓,做到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積極吸取他人成功的經驗為我所用,在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⑥ 淺談加強歷史教師培訓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素養

淺談加強歷史教師培訓提升歷史教師專業素養

論文關鍵詞:教師 培訓 目標 專業 素養

論文摘要: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決條件就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高質量的教師培訓。所以,我們加強對教師培訓的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優化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培訓,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素養進行論述,希望能促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培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化發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現有的教師培訓體系的不適應性也日益突出,教師培訓亟待改造與創新。那麼,究竟如何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進行培訓,優化其專業素養呢?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優化培訓方式
近年來,國內外對教師培訓的模式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創造了許多新興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學、園本教研、經驗參與式培訓、體驗式培訓等,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學效果、豐富教育理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今後,需要讓初中歷史與社會師資培訓更加貼近教育實踐,更加貼近學生需求,更加貼近社會需要。教師培訓模式將進一步創新,適用范圍更加廣泛,教學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內容更加細化,教育實踐更加豐富,更加突出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的良性互動,更能充分調動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健全培訓體系
要實現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就必須健全教師培訓體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視教師培訓觀念,特別是職後教育,認識到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專業發展是貫穿於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的全過程。其次,加強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培訓理論的研究,以促進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為核心,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培訓體系有系統考慮和實施方案,確定培訓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實踐基地,整合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增加實踐機會,以保證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有計劃地穩步實施。最後,建立科學有效的培訓制度,根據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發展的各個階段特點建立新教師入職鬧鬧培訓、初級教師學歷培訓、專業教師技能培訓、骨幹教師理論培訓、高級教師研討培訓制度,加速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保障初中歷史與社會悶啟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得到不斷進步和顯著提高。
三、改革培訓內容
一次教師培訓難以解決教師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教師培訓應成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在培訓內容上要拓寬教師的思路,讓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的思維方式更加廣泛和深刻。設置綜合素養類內容,涵蓋科技文化精神價值與教育功能、教師發展、教師發展心理研究、教師教學理念等主題。教學採用專題報告的授液罩罩課方式,邀請校內外著名專家、地方教育部門領導等開展專題講授,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其次,在培訓中應當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人文社會和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調整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培訓課程的內容,讓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的思維更具前 瞻 性。同時,為了適應新課改的.需要,培訓中要積極創造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實踐的機會,實現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努力滿足教師使用多種教育技術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幫助教師科學、合理地設計、組織、實施教育教學行為。再次,設置菜單式培訓,由受訓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提出需求,根據需求設置培訓課程,可擴大選課范圍,幾個縣級市教師一起選課,根據選課,統一設置課表。這樣可以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和資金的不足,從而更好地促進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
四、明確培訓目標
培訓目標的確立能夠為培訓工作指引明確的方向,也是培訓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只有當培訓目標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個人發展目標相一致,滿足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這時,培訓的目標才會變成是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內在的需求。筆者認為,可以將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劃分為新任教師、轉崗教師和骨幹教師三個層次,設計分類遞進的培訓目標。如對於新任教師,可以將培訓目標確定為愛崗敬業,逐步養成良好的師德行為,提升教學基本技能和課堂教學能力,掌握常用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於轉崗教師,可以將培訓目標確定為拓展專業知識,加強語言基本功的鍛煉,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和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對於骨幹教師,可以將培訓目標確定為具備課程與教學理論素養,提高教育教學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質高、教學強、有專長、善研究的學科帶頭人隊伍。
五、優化培訓隊伍
只有學校才能夠直接面對課堂及教學過程,只有一線教師才清楚參加培訓教師的實際需求。所以,讓實際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充實到培訓師資隊伍中來,有利於培訓更具針對性。由於一線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對於參訓教師在教學中哪些知識欠缺、需要培訓哪些方面的知識有個清楚的認識,因此,他們能夠針對參訓教師的具體教學實際展開工作,將自身教學中的典型案例總結出來與他們共同分析、探討,幫助參訓教師將其在培訓中所學到的最新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課堂教學中去,引導他們培養創新的思維和探究的能力,並通過不斷地自我反思,來促進參訓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自身新知識的建構,有利於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
總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只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夯實自身專業基礎知識,提高教育科研、學科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於創新,行動上勤於實踐,才能順利迎接新一輪的挑戰。因此,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師進行培訓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關繫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初貴仁.農村小學校本培訓的策略思考[J].新課程,2011
(6).
[2]王蘊楓.關於農村教師有效培訓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
學報,2011(4).

;

⑦ 教小學生趣味歷史怎麼備課

歷史趣味教學
一、讓備課充滿趣味性
教師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傳授給學生知識。所以,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必須要閱讀大量的相關材料,在此材料中要盡量針對富有趣味性的材料進行選擇,當然這些材料一定要與課堂教學的內容相關聯,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作用,激發學生對歷史與社會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公元紀年」這一內容的時候,歷史教師在課前准備一個「年代尺」的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觀察,然後教師可以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回答。如:假如一個人在公元前16年出生的,在公元後16年逝世的,那麼這個人在死的時候年齡是多少歲呢?」通過問題的推動下,促進學生邊觀察邊思考,經過學生們的計算會有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32歲,一個是31歲,針對這兩個結果讓學生們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一次對「年代尺」進行仔細的觀察以及思考,這樣學生會發現,出現在「年代尺」上的公元元年是公元1年而不是公元零年,在進行公元紀年的正確方法是:16+16-1=31(歲),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同時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掌握。
二、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不容易的,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更顯沉悶,因此教師要不斷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新,不斷的增加趣味,讓教學更加生動。初中學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被扣人心弦和妙趣橫生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所以特別愛聽故事,歷史教師可以過給學生們講感興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個人離不開社會」這一節時,歷史教師可以通過藉助「狼孩」這個典型的故事,將「個人離不開社會」這個問題呈現出來。然後給學生講解我們國家為了培養祖國的後代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環境,還有父母們為他們的無私奉獻。這樣不僅傳授了知識,還做到了育人,促進學生刻苦學習,以後努力做國家的棟梁,回報社會,孝敬父母。這樣的課堂有趣又有活力,自然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三、注重課堂的導入,誘發興趣
其實經過不斷開發與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際上歷史與社會課的內容是相當有趣的,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程枯燥的原因其實是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法,老師講,學生聽,使課堂氣氛越來越沉悶,因此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慾望,無法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歷史教師在講解中國紅軍長征的時候,可以先創設適合課本內容課堂氛圍,利用音樂來渲染,可以播放歌曲《十送紅軍》。藉助這首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學生感到課堂充滿濃厚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歷史教師及時提問:井岡山的老百姓為什麼要「十送紅軍」?整個長征路程上紅軍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紅軍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通過問題的切入,將整個課堂氣氛推到最佳的狀態,同時提出教學的重點,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通過課堂組織討論,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歷史與社會的課堂上適當的融入討論的教學方法,可以顛覆以往傳統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地位,通過討論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的過程,積極探索的新的知識,加強學生的求知慾望。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改善教學觀念,將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讓學生知道課堂的教學活動重點是需要他們參與的。盡量多提出一些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應該對問題進行精心的設置,保障課堂討論的質量。教師在提出的討論問題不僅要有深度還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加強知識的廣泛性。在布置討論題目時,教師還應該強調討論題的目的與要求,同時將需要的參考資料給展示給學生。在討論進行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誘導和啟迪,增加討論的趣味性,學生在回答不出來問題的時候,教師要適當的進行提示,減少學生的緊張度。例如:在講解農耕文明時代(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掌握連綿不絕的中華重大事件,我會從「生活時間」去引導,去設計討論題目。學生對這些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從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5000-4000年炎黃堯舜禹中的,人文初祖、禪讓制、大禹治水。讓學生進行討論,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
五、多為學生布置實踐調查
在講解《生活在社區里》的時候,歷史教師首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完成一篇相關的調查報告,內容主要是:學生生活所在的社區的面積有多大,有多少人口?社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什麼樣的便利?整個社區的布局有什麼樣的優點,存在什麼樣的問題?應該從什麼地方進行改變。鼓勵學生繪制一幅關於改善社區布局的平面圖,通過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設計的平面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在繪制平面圖的時候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學中有關於社會以及社區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有助於學生深層次的理解。在此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加強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在進行社會調查的時候,學生可以把課堂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歷史與社會的課堂真正的充滿了趣味性和活力。

⑧ 初中歷史怎麼教

一、設置有效的問題情境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問題,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促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認真的思考得出准確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給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思維和教師提出的知識點相吻合,具體來說,教師可創設多樣化的問題情境: 首先,教師要重視教材中有用的素材,並將其充分使用到備課環節中,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史料等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這樣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挖掘教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的烽煙》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教材重「林則徐」的圖片來提出問題,讓學生收集有關林則徐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教材得到充分利用,還可以給教師節約更多備課時間,給學生提供便利。 其次,拓展教學內容,在教師的備課階段,可充分使用新聞素材、資料圖片、影像視頻等資料來設計問題,藉助視頻資料在間接激發學生求知慾的同時,吸引學生注意力,幫助學生開拓和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授《美國的誕生》一課時,先使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大國崛起》里的美國篇,這一部分詳細介紹了美國剛獨立時的背景、1787年憲法的頒布、兩黨制的形成和發展。在學生大體了解了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歷史以後,再結合課本教材給學生詳細講述有關美國聯邦建立的教學內容並提出問題,以此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再次,利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就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而言,輔助.學生學習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就是歷史文獻資料,教師在解釋完歷史文獻資料以後,學生相繼形成了對歷史的理解,在教師講解文獻資料的同時,引_學生逐步形成歷史意識。在歷史教學內容中文獻資料占據著較大比例,通過運用文獻資料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有利於弓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從而深化學生閱讀和理解史料的能力。例如,在講授《唐的盛衰》一課時,教師可以融入一些有關婁師德、狄仁傑等人的史料,讓學生分析武則天時期在政治、農業和科舉等方面的措施。 最後,引導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深人到情境中理解教學內容,如在教師講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時,出於幫助學生准確理解和掌握該內容的目的,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完成問題情境的創設。如分別指派九名同學來飾演三省六部的長官,並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職務。如在某年唐朝黃河泛濫,下游百姓無家可歸,這時該讓三省六部中哪個省哪個部來負責治理水患並安置百姓?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並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二、課堂提問技巧的掌握 教師設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主導者,需要藉助適當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基於此,就需要教師嚴謹看待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首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同時,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學情來設計問題;其次,巧妙結合重難點問題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一消化重難點知識,設計的問題還要結合課本教材的內容,此外,教師要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提問,並及時解決相關問題,最終幫助學生扎實掌握知識的整體結構;最後,還需要教師嚴格把控一節課上的提問數量,在適當的時間點提出問題,還要杜絕一直提問,同時,也要重視提出問題的前後銜接,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對於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活動普遍是由低潮向高潮發展,基於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結合學生的思維活動整體規律。准確把控合適的提問時機,可以在課堂氛圍沉寂或學生思維停頓時提出問題,促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改善整體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在學生提出問題以後,教師可對其進行反問,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要將問題反拋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自己存在的困惑並尋找有效解決方式。在遇到學生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讓其他學生做出回答,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要求該學生作答。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促使師生和生生進行良好的互動交流,並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所學內容。還有一點需要引起教師的注意,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每一個提問,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缺少嚴謹,也需得到教師的認真對待,並給予學生的回答以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來自於教師的尊重和認可,增強學習自信心。 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相較漫長且復雜的過程,假如學生並不具備良好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進一步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有效培養自身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共同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還可以得到意外收獲:學會傾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觀點與思想,促使學生形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將自己和他人的想法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實現取長補短;學生在和其他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時,要堅持自身觀點,不要隨波逐流做牆頭.草,促使學生形成積極探索、剛正不阿的良好品質。除此之外,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得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互相尊重、平等、和諧的關系。例如,教師再講授《生活的時代印記》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究,在課下進行資料的收集,與長輩進行談話,歸納一下不同時代,人們在價值判斷、生活情趣上存在的差異,並思考這些差異產生的原因,總結出生活的時代印記。有的學生收集衣服的變化,建國的時候流行軍綠色的軍裝,改革開放.後,服飾有了色彩,樣式也豐富起來,進人21世紀,服裝越來越時尚;有的學生收集住房方面的變化,建國時期的小土房、70年底的筒子樓、80年代的福利房、90年代的商品房、21世紀的高檔公寓等;在出行方面,建國時期基本靠走,60年代出現拖拉機和大卡車、70年代自行車、80年代公交車、90年代私家車、21世紀地鐵、高鐵、飛機等多元化。 綜上所述,歷史與社會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不僅有助於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應用問題情境教學法,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持續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促使學生更好理解和扎實掌握相關知識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探索能力,顯著提高歷史與社會教學質量和效率。 來源: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年13期

⑨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常規要求有哪些

一、備課
備課是課堂教學前的准備工作。包括制訂學期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兩項內容。
一 學期計劃
認真研讀並深刻領會《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及其課程標准解讀,通讀各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全面掌握教材內容,了解各冊教材之間的關系。結合學校、班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要求個人先擬訂計劃並經備課組(教研組)集體協商後通過,開學後二周內上交。
學期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1.所授班級情況分析。包括學校概況和學情分析,如:學校教學環境、班級人數、學生的學習紀律、品德行為、預期知識、興趣愛好等情況;後進生、優秀生情況及如何採取因材施教的措施。
2.目標要求。本課程總體目標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體驗對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綜合探索的過程和方法,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各種問題,逐步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初步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在理解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本學期的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3.教學進度。包括學期、單元、周課時的教學安排,要體現日期、課題、課時數、教學內容(包括綜合探究、社會實踐活動、復習及檢測)等項目,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呈現。
二課時計劃
課時備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它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對課時備課的基本要求是:
1.認真研究課程標准、教材和閱讀有關參考書
①明確單元、課時教學目的,把握教材內容及結構。
②確定重、難點,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③閱讀參考書,更好地掌握教材,充實教學內容。
2.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實際
分析學生現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歷,教學設計既要符合授課班級大多數學生實際水平,同時又要兼顧優秀生和後進生的發展。
3.有效組織集體備課活動
教研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是年級備課組)要組織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討論並確定教學目的,研究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進度,分析並確定教材的重難點,交流教學方法等。教師要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活動,但教師不能照抄照搬集體備課教案。
4.提前撰寫教案
認真按課時備課,必須提前一天寫好教案,備詳案還是簡案應根據教師的個人經驗和學校要求等來決定,但三年以下教齡的教師必須寫詳案。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也必須要撰寫教案,但可以是簡案。詳細教案是指把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都詳細地寫出來;簡案指只寫出主要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的要點、教學步驟和教學方法。
5.精心設計好教案
教案應包括以下內容: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用具、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活動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運用,教學時間分配,板書設計及作業布置等。教案設計具體需注意:
(1)教學目標的設置
①分析《歷史與社會》的課標要求和現行教學資源條件;
②分析本課時的教學地位和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主題;
③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准備態度,包括學習者預備知識和技能,已有的經驗等;
④教學目標的呈現應採取行為化的陳述方式,要防止教學目標的超標或降格。
(2)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認真研究。教學重點是指體現教學目的、要求最本質部分的教學內容,是集中反映教材中心的部分。難點即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教學內容。
(3)教學資源的處理
課本、圖冊和影像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若教科書內容充分反映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就主要依據教科書展開課堂教學,否則就要補充其他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資源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要結合鄉土教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地教學。
(4)教學方法的選定
選定教學方法需要注意:
①必須符合教學目標要求。對於較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較大的教學方法,如系統講授法;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②要符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特徵。
③要考慮到教學條件。教學條件既包括學校的教學資源條件,也包括教師的自身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運用教學方法要揚長避短,恰到好處,不求形式,而求實效。
④要力求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
(5)教學媒體的選擇
①要考慮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條件。要充分利用「小黑板」「教學掛圖」「教具模型」「投影圖片」等教學媒體;
②更要提倡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如CAI課件運用等。
(6)板書和作業的設計
板書設計要有科學性、整體性、條理性,作業設計要少而精、要圍繞教學目標,要有一定比例的實踐性作業、要有利於鞏固與反饋。
(7)寫好教學反思
要及時總結每節課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再教設計,提倡記錄課堂中生成的問題。
二、上課
上課是教學實施的關鍵環節。教師必須做好課前准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准備好教學用書和教具等。預備鈴響後,任課教師必須到達教室候課,督促、檢查學生做好課前准備工作。在課堂上要做到儀表大方、態度和藹、語言規范、清晰准確,堅持正面教育。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按照教學進度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教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基本要求有:
1.教學目標:
①依標施教,科學、具體、合理地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
②遵循學生的發展水平,既把握全體學生的認知情況,又兼顧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
2.教學內容:
①注重歷史、地理和各種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必要聯系,使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開放度。
②堅持直觀教學,有機地運用各種教學媒體,使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
③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強趣味性,注意聯系實際,防止學生死記硬背、機械記憶。
④挖掘地方課程資源,關注學生身邊生活,有機地滲透鄉土教學。
3.教學過程:
①要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要講究教學方法,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做到概念准確,思路清晰,科學直觀,明白易懂。注重與學生交流對話,力戒「照本宣科」「唱獨角戲」。引導師生互動,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參與課堂教學。
②積極創設教學情境,把教學活動與解決一定問題的具體情境掛相結合,在情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和促進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探究活動。精心設計問題,開啟學生思維。問題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啟發性,層次性、開放性。
③合理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有一定的應變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對學生的回答做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如從圖表、文字等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論從史出;多維度、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④教學結構安排合理完整,時間分配科學合理,各個環節承轉自然,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課堂教學的發展。
⑤能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資源,教學手段多樣、有效;板書結構清晰,條理清楚,有利於學生建構知識。
⑥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每節課有適量的訓練,訓練講究科學性和針對性,並做好及時地反饋與評價。
4.教學效果:
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大多數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的發展,特別是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
②師生參與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張揚和提升。
③作業效果好,學生絕大部分能順利完成作業。
三、作業布置與批改
1.作業布置
科學布置作業是學生達到良好作業效果的基礎,要做到:
①目標明確,作業布置要圍繞教學目的,緊扣教學內容,精心篩選,針對性強。
②份量適中,題目要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做到以質勝量,提倡以課內作業為主,布置少量課外作業,活動類作業可結合綜合探究活動,建議每單元一次。
③難易適度,要面向多數、兼顧兩頭,以多數學生的水平為著眼點,強化基礎知識,同時考慮優秀學生並適當照顧後進生,力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和諧發展。
2.作業批改
①批改形式靈活多樣,尊重學生個性差異,注意麵批和課後批改的結合,全批全改和抽查批改的結合。
②課內作業每周全批全改一次,要認真及時,做到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其餘作業可抽查批改,但每次抽查人數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③批改作業應准確無誤地指出學生的錯誤,作業評判結果上既有批改日期、等第,又有一定的批閱評語。批閱評語盡量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進一步學習的積極性。
3.作業講評
針對學生作業中存在的共同性問題要及時講評,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指導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及時訂正錯誤。對個別學生的特殊錯誤,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4.建立作業批改檔案
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作為平時成績之一,對作業優秀的、有進步的學生要予以表揚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質量測評
歷史與社會課程的評價不僅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做出評價,而且要對學生認知能力、思維水平、認知策略、情感態度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尤其要關注學生在這些方面發生的變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1.學習過程考查。要建立實施簡便的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較長時期內學習態度與習慣的變化,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軌跡,並在期末學習報告單中予以體現。評價記錄方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項目評價,學生分小組合作研究,教師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判斷;教師觀察,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的微觀分析,應准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自評,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審視自己的作業,反思已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等。
2.紙筆測試內容方式。測試內容要以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要求為依據,結合學生使用的教材和學生學習實際,適當地運用鄉土材料和熱點材料。整卷以主觀題為主,難度不低於0.75。測試方式可以採用開卷或閉卷的方式進行。
3.命題體現學科特點。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利於歷史與社會學科新課程教學實施。根據「人文性、綜合性、開放性」學科特點,測試命題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重現或記憶方面,更應該考查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的水平。要考查學生對學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情景化命題,考查學生認識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要適當考查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
4.質量測試目的。要堅持發展性評價,診斷性是為了改進。教師要及時認真改卷,總結分析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講評。提倡教師面批和個別指導,不能公布學生成績。
5.學業成績報告單。期末學業報告單成績單由期末測試成績40%,平時測試成績30%,學習態度與習慣(成長過程記錄)30%組成。可分檔評定學生學業報告單:
序號 檔次 分 值
A 優秀 90以上(或占人數的25%)
B 良好 75-89 (或占人數的30%)
C 合格 60-74 (或占人數的40%)
D 不合格 60以下(或占人數的5%)

⑩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

歷史 教育 教學計劃怎麼寫?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歷史教育教學計劃5篇,供大家參考。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1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系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 方法 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鄭歷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 經驗 。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 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桐叢野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 社會實踐 的能力。

四、教學 措施 :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系,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局喊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路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五、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 總結 成功的 學習經驗 ,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 學習方法 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 故事 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4、利用遠教和網路資源。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2

一、教材分析

高一上學期學習歷史必修「政治文明歷程」,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 文化 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二、學生現狀分析

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個的歷史教學工作。通過初步接觸和了解發現學生歷史學科基礎相當薄弱,缺乏學習興趣,基本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都沒有養成,而且對歷史學科一慣當作「副科」,非常不重視。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習,了解人類歷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實,正確認識歷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過程與方法:學習搜集歷有關政治活動方面的資料,並能進行初步的歸納與分析;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歷史影響,理解政治變革是社會歷史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能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與解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從____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社會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史過程,樹立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而奮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

1.強化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水平

就是要將課標要求的基礎知識記憶牢固,理解准確。要注意研究在復習中怎樣把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專題問題、 熱點 問題聯系起來;要研究怎樣整合教材,怎樣加強三個必修模塊內容之間的嫁接與聯系,怎樣整合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之間的聯系;要研究採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讓學生把主幹歷史知識扎扎實實地掌握起來,達到記憶牢固,理解准確,運用靈活。

2.加強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針對前面分析的學生在知識遷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思維能力、審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要採取得力措施

(1)研究怎樣實施問題意識教學,即怎樣在復習教學中滲透問題意識,將教材中陳述性的史實,轉換成問題性的素材,把說史變成問史和疑史,鼓勵學生尋找史實之間的因果轉化關系,把歷史的知識序列變成史實的問題序列。

(2)研究怎樣提高學生理論認識能力,即學會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把理論觀點轉化為認識歷史的思維方法,用以全面地、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研究採取什麼措施和方法落實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即怎樣把各種能力培養與具體的歷史知識相結合,與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結合;怎樣把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教學、測試等各個環節和各種教學活動中,做到能力培養內容化、方法化、經常化,以期切實提高學生解答歷史試題的基本能力。

(4)研究採取那些措施和方法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做到:能夠正確理解材料信息的含義;能夠准確概括提煉有效信息;能夠結合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3.加強學生行文答卷的規范性

初步設想通過老師明確要求和樣卷展覽、個別指導、限期做到等四個環節來落實加強學生行文答卷的規范性的訓練。

通過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達到三個教學目標:一是放慢速度,夯實基礎;二是理清線索,構建結構;三是注重能力,接軌高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要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目的,全面整合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模式,以期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歷史學科的學習能力和綜合探究能力。

五、專業成長計劃

本學期繼續努力學習,廣泛涉獵本學科、現代教育技術以及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方面的理論,並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和培訓,對素質教育和 高效課堂 要有更明確的認識,並積極參加投身教研教改,把成果落實到教學實踐中。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3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 八年級 (1)、(2)班的歷史與社會課,由於學生對本學科的不重視,學生基礎較差,其中有幾為男生調皮,愛說閑話,不講學習,但課堂氣氛活躍,布置作業及時完成,有15%的學生作業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學字跡潦草,書面不清晰,有一種矇混過關的心理,總體比較好的。

二、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史前時代

1、初步了解從古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知道人類產生的基本條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從打制石器到磨製石器是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改變了遠古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3、通過文物資料,了解遠古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與交流中外古代 傳說 ,從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時期社會的巨大變化和無數先民創 作文 明的傳說、故事。

5、通過分析文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樹立自覺保護文物的意識。

第二單元文明的起源

1、通過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國家河早期國家的形成過程,體會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

2、從古代文明的起源特點,發現四大文明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理件自然環境對人類早期歷史進程的影響。

3、通過觀察圖片發資料,掌握文字,城市遺址,青銅器等,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

4、分析縣體資料,理解等級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認識軍隊和刑法在古代社會的作用。

5、從藍田人家園的變遷,認識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識。

6、參與社會調查,利用書籍,網路等多種 渠道 收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學會分析,歸納歷史問題,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歷史現象。

第三單元農耕文明時代(上)----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

1、依據資料,描述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發展興衰和基本社會特點。

2、利用資料,說明歐洲主要封建國家的發展過程,以及歐洲建庄園制度、等級制度和農奴制度的形成和特點。

3、通過對資料的分析提煉。

4、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觀察分析和說明身邊的文化現象,並能進行比較和鑒別。

第四單元農耕文明時代(下)----綿研不絕的中華文明

1、通過本單元基本史實的學習和整合,把握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並能通過比較,發現每個時代各自的時代特色和精神風貌以及與世界文明的差別。

2、通過具體史實的學習,理解歷史發展規律,樹立有關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3、整合相關史實,認識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對於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意義。

4、養成關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識,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5、在學習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文化成就的過程中,培養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內容概括

第一單元分三課:第一課人猿相揖別;第二課原始農業和先民的國家;第三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綜合探究一;保護我們身邊的古老文明。

第二單元分三課:第一課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課早期國家的形成;第三課告別野蠻。綜合探究二;感悟滄桑巨變。

第三單元分三課:第一課希臘、羅馬與歐洲古典文明。綜合探究三;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種性。

第四單元分三課:第一課從封邦建國到一流天下;第二課漢唐盛世;第三課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世俗的時代。綜合探究四:過年,感悟我們身邊的傳統。

四、課時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課42課時,復習6課時,測驗6課時,機動6課時,總計60課時。

措施:按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及時調整課程的淺,難程度,深入了種學習情況,按學習的實際情況,深入淺出,難度適應,瞄準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學有作用,盡量做到教學相長。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4

一、指導思想

1、學生狀況分析:

本學期本人教授高一5、6兩個班,學生的基礎較好,認知能力強。總體來說,作為高一新生,對於歷史的學習還停留在初中階段的認識水平。

2、教材簡析:

高中歷史必修一以古今中外政治文明歷程為主題,著重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分九個單元,30課進行闡述。教材的編寫採取中外合編的專題史體例,每個單元集中探究一個比較宏觀的歷史問題。每個單元分為若干課,每課涉及一個比較具體的歷史問題。對於專題史的學習,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高屋建瓴。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歷史必修課的學習探究,除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外,還要重視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歷史進程,正確認識歷史發展過程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教學質量目標:

在期中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為90%,優秀率為25%

在期末考試中,爭取學生的合格率為95%,優秀率為30%

四、重點工作:

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夯實知識基礎,穩步提高學習成績

五、具體措施:

1、做好初高中銜接,放慢講課速度,讓學生學會高中歷史的基本學習方法。

2、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綱化教學,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有的放矢。

3、抓好課堂效率,擴大提問范圍,關注每一位學生,觀察學生上課狀態。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在教材上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

4、因材施教。

5、做好知識的鞏固,注重課後反饋,每節課後完成練習,每個單元結束後,進行總復習和考核,增強學生的應試能力。

6、注重授課語言的精確,准確適用以下詞彙「了解」「掌握」「重點學習」「知識遷移」。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5

首先,在學期之初,我們就制定了較好較詳盡的教研組計劃、確立了明確的教育教學目標,並明確提出:要在過去取得的一些成績的基礎上,再創佳績,再攀新高;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其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時時刻刻注意修正、提高、完善我們的計劃和目標,並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非常的努力,發揮了集體和個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最後,我們還對本年度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系統的、深刻的總結,決心發揚我們的成績,克服我們的缺點,勤奮學習、努力工作,爭取在新的一年裡取得更大的進步。

總結這一年來的工作,我們組有如下特點:

一、團結協作、樂於奉獻

在歷史教研教學工作中我們發揮傳幫帶團結協作的精神,經常互相聽課,評課。對於新授課老教師總是手把手的教新教師如何上好課,如何編寫好復習講義,如何批閱試卷,如何組織好課堂教學。在教師設計和指導下,本學期製作了許多多媒體課件,為我們歷史教學直觀性、趣味性提供了很好的教學資源。很多學生在課下也主動向我們請教,都得到了很好的答復。

二、不斷學習、更新理念

「要倒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備一桶水、一缸水」。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歷史學知識日新月異,發展很快。加上歷史課剛開始啟用新教材,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我們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查閱資料,充分進行討論,然後進行實施,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為了趕上時代步伐,還經常上網查閱資料,了解現代歷史學新成果、新觀念,並進行下載,做好記錄,結合教學內容,印發給學生,

對於教學上的疑難要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做到每節課都先聽後講,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並注意創新,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積極寫好教後感、 讀書筆記 等。常用多媒體課件上課,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做好個別差生的輔導工作,從不馬虎。

在教學中,認真學習教學理論,努力使課堂教學素質化落到實處,「課外不佔課,作業少而精」已成為歷史教研教學標准,對印發的每一份講義、每一份練習,備課組長都認真把關,在做到統一備課、統一進度、統一練習的前提下,提倡「特色」教學,努力使形成獨特的風格。


歷史教育教學計劃相關 文章 :

★ 歷史的教學計劃範文

★ 歷史教學計劃合集5篇精選

★ 歷史教學計劃精選合集大全5篇

★ 歷史教學計劃5篇匯總

★ 2020初一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關於初中歷史老師教學計劃範文五篇

★ 初中歷史教學計劃5篇大全

★ 中學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 2020初一歷史老師教學工作計劃

★ 2020初中歷史的教學工作計劃

閱讀全文

與歷史與社會教師如何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