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新橋曾氏有多少年歷史

新橋曾氏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05 06:16:04

㈠ 曾氏大宗祠的布局

大宗祠坐西北朝東南,為五開間三進深布局,由前堂、牌樓、中堂、後堂和前中後庭院天井、左右重檐歇山亭、花廳等組成,面寬21米、進深50米,佔地面積1050多平方米。
前堂為五間,前後檐廊,四塾台式樣,大門口頂部鑲有鐫刻「曾氏大宗祠」字樣的紅石大匾額,進祠門兩側有一米高雕花鐫刻飾紋圖案堅硬紅砂岩石門枕石一對,造型別致。打開宗祠大門抬頭向上觀看,前堂後葉懸掛著一個牌匾,寫著「保障一方」。是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時任兩廣總督莫榮新為新橋子弟「保衛桑梓,捕賊有功,嘉諭表彰」題贈的。「保障一方」,這牌匾還有些來由,(原牌匾在上世紀文革時遭毀,現牌匾是在1983年重修時補上的),相傳民國五年冬,本縣公明金竹園村,有數位華僑榮歸故里省親過年,並帶有不少銀兩及貴重物品,回鄉准備購買田地及置理房產。此信息被其村內歹徒獲悉,迅速串聯其黑道賊邦,集結數十岩沒蔽余眾擇日行動,力圖洗劫金竹園村。怎知,金竹園村也獲得此情報,立即組織人員全力保衛,劫賊察睜打了整整一個晚上都無法攻入村中。天亮了,賊人無功而返。撤退路經新橋三坊的土糖寮時,強行奪食該寮的甘蔗和砂糖,村民見他們如此霸道,隨即組織鄉勇群起將賊人擒獲,共捉拿到36人逮押上雲霖區府收監。次年經區府批示,就地在雲霖後山就地處決,這就是轟動一時「打三十六友」的故事,莫榮新特送來此匾以示表彰。
再回眸上望,大門內上方也寫著「詩禮傳家」的牌匾,以示曾氏歷代後人對文學的卓越追求。
走進宗祠,前堂兩側為廂房各一間。進入前庭院天井,一座四柱三間仿木結構式的高大石作牌坊粗州映入眼簾,牌樓材料由雕琢細膩的花崗岩砌築而成,四柱三間三樓仿木結構,每樓有三層花拱一層托斗,廡殿頂牌正脊中央有石刻壽桃雲,兩側各飾鴟吻,垂正脊各雕飾一條龍圖案。石仿木結構七踩如意斗拱,每柱前後有抱鼓石相護,抱鼓石是用一塊完整青石雕琢而成。牌樓正匾橫額上書寫著「大學家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既紀念始祖曾子,又勉勵本族後人,以先祖為典範,要「行於孝,勤於學,施於禮,修於德」。右側署「大清嘉慶三年戊午冬初冬之吉立」,左側署「堂下孫騰光拜題,應中敬書」等小楷。橫匾兩頭有一手托鼎、一手抱芴的文臣浮雕像,橫匾上還有一石刻「貽典」兩個篆字,左、右兩間門額各書「體忠」,「行恕」。
牌樓背面正中匾橫額也書寫著「片石留輝」四個大字,右側署「堂下孫煜拜題」,左側署「堂下孫王雩敬書」。橫匾兩頭各有雲鶴展翅的浮雕,橫額上一樣石刻「止肅」兩字,左、右兩方門額各書「仁型」、「講讓」。牌樓總橫跨度寬為10米,深進為3米,主高為7米左右。
整個石牌樓,設計獨特,造型高雅莊重,浮雕上的文臣像和雲鶴展翅圖——鶴鳴九皋騰達之寓意也,用料講究,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歷經兩百多年,依然絲毫無損,堅固如初。在陽光照射下,熠熠放射光芒,是深圳地區難得的花崗岩石建築藝術的精品。跨過三級石階梯石牌樓,走到中庭院,碩大的庭院兩側有重檐八柱歇山亭各一個,其中進南側的那一個,有一扇門通過隔壁古井以作取井水之用。來到中堂,中間是四級花崗岩石階梯,兩側為對稱塾台,正中央上方懸掛著「大學堂」三個醒目楷書的金字牌匾,兩側有番禺小龍村贈送的楹聯一副,上聯「千古華夏歷數百秋惟巫公始定曾姓」,下聯「萬世師表學儒雖眾獨子與得領其宗」
所說的大學堂,也可謂名正言順。該祠在民國初期改辦學校至改革後建了新學校止。近百年來,此地學堂、學校,都是新橋曾氏子孫讀書學習的地方,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可同時容納在校就讀學生500多人,一直被新橋人(包括今新二、上星、上寮等)都稱為大學堂。中堂(也稱大堂),有石柱、木柱多根,柱礎造型美觀;中央部分的高達六、七米,柱直徑為約40厘米,石柱、木柱、梁架、斗拱還有駝峰、花角等木雕刻,造工細膩。大致算來,整個大宗祠有圓木柱12根、圓石柱10根、方石柱4根,紅砂岩石圓方柱14根,共40根。正堂後屏風上有新造的雍正皇帝欽賜的雙龍圖章牌匾一個。整個中堂結構嚴實,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從石牌樓三級、中堂四級再到後堂五級的階梯布局來看其層次之鮮明,修砌之講究,古色古香,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走過小天井,往裡面看,後堂同為五開間,正中供奉著曾氏歷代先祖的神位,當年仕行、仕貴兄弟分手時砸開的那塊豬腰石,原來是供放在這里的,據見過此石的人講述,該石閃爍有光澤和五羊石相似。左右兩側為間牆小房,庭園天井兩側有南北花廳。整個祠堂內,有各色各樣的彩色壁畫和灰塑,以山水人物和動植物為題材,活靈活現、造工精美。它是深圳市惟一一座五開間帶牌樓的宗祠建築,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
武將人才輩出
成為望族之鄉
據說,原宗祠前有旗墩十多對,古時,凡族中弟子中舉或進爵,均在宗祠前立桿豎旗,以示榮耀。據清嘉慶《新安縣志》卷之十五·選舉表記載,從康熙二年(1663)癸卯曾太元取得恩科副榜,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曾省取得己卯恩貢,新橋曾氏子弟共有34人取得了功名。其中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的曾文韜,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的曾文光和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的曾鵬量還是武舉人。新橋曾氏弟子在有史籍記載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的四個年代中可謂四鄉人才輩出,八里耀武揚威,特別是武官。這樣一村一姓一個宗系中出現這么多人才,在廣東、甚至全國也是少見的。當年,新橋曾氏弟子在新安縣的地位可想而知,難怪清代新安縣武科、武職大都出自新橋曾氏,其中曾國泰擔任虎門中營把總,曾光耀擔任江南南匯營把總,曾天保擔任挪湖營千總,曾天祿擔任宮江南川沙營參將等武職。
新橋曾氏的勢力就是憑借這些武科武職的弟子,在沙井乃至新安縣名聲顯赫。所以,建造這樣一座規模龐大的宗祠光宗耀族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㈡ 曾氏到現在有幾年歷史了

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中國姓氏排行第31位,台灣第18名)——是軒轅黃帝的後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孫。

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曾姓之祖,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後仍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察迅於是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禹受命後,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消除了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禹繼承舜位後制定了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後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後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少康的這一房子孫所建的鄫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但不忘先祖,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曾參。
曾參,俗稱曾子,字子輿,春秋末魯國南武城人(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村,一說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魏庄鄉南武村)。生於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歲拜孔子為師。盡傳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先祖),民德歸厚,犯而不校(計校)的主張。《大戴禮記》對其言行記載甚詳,相傳《大學》一書是他所著,後世尊為「宗聖」。如今曾姓均以宗聖公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宗聖公曾參是武城曾氏的開派祖先。曾參字子輿,巫的五世孫,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轎沒襪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營養。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氏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相傳帝舜時,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賜予禹姒姓。據《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載,相傳夏禹的第5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後,曾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鄫」的地方,在今山東省蘭陵縣西北。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就此世時代代承襲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中國五聖人之一的宗聖——曾子乃巫公之五世孫。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如今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太子巫,系出上古聖君夏禹,名副閉激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當代中國少數民族中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有此姓,但有大部分是漢改少民而來,而且絕大部分少民曾姓的父系都是漢族,因為與當地少民雜居而改的,但從祖輩的族譜可以知道是較純正的漢族所以「天下一曾無二曾」是正確的,四千年前是一家,不要身份證的民族身份所迷惑。

㈢ 曾姓氏是從什麼時候沿用至今的

分類: 文化/藝術 >> 民俗傳統
問題描述:

其曾氏家族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解析:

曾氏源於「鄫」或「繒」,根據《辭海》中記載:「鄫,古國名,姒姓,在今山東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所滅。」曾氏源自春秋時代鄫國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相傳帝舜時,夏禹的母親因在夢境中食薏苡而誕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賜予夏禹姒姓。

據古老的姓氏傳書《世本》記載:「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後為莒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得賢人相助下,使夏室中興,分封其幼兒曲烈於鄫(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後來,於公元前567年鄫國被莒所滅,太子巫逃亡到鄰近的魯國,他嘆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國「鄫」為姓,但感嘆封邑已失,故刪去邑部(邑部為「」),改姓為「曾」。這一段歷史緣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記載。

純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無二曾」,曾氏只有一個祖宗——曾巫。然而,在中華民族中,許多姓氏雖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無法確實地追查祖源。但經專家及學者的考證,長久以來曾姓從未發現經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來源既清楚且純正。曾氏後人對其祖籍深感認同,無論遷移到何處,也會自稱為山東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廟上列明「山東武城」或「魯國堂」,而且在堂聯上亦清晰寫上祖籍於鄫國,如「望居魯郡,源起鄫衫閉國」。

儒家宗師為曾族添榮

曾氏自古以來具有崇高地位,成為名門大族,歷史當中出現過不少傑出人士,為氏族贏到榮譽。曾氏出現一位儒家宗師——曾子,是孔豎寬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稱為曾子的後裔。《辭海》記載「曾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名參,字子與,孔子學生,以孝著稱。」他曾著書《孝余塌亮經》,被歷代君主封為「宗聖」。

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響不斷擴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與孔、孟、顏三大家族,獲得歷代統治者的尊重及贊賞,被表揚為「四聖」。「四聖」之嫡繫世代封襲,能享有朝廷的優惠和特權。

排行38 人口六百萬

字輩是輩份的代表字,輩份標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內部等級身份高低,故此古時每個家族對字輩均十分講究。特別是名門望族,要求更為嚴格,家中子孫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輩排列,以識別其出身。自孔子被封為「至聖先師」,其後人均可獲封為「衍聖公」,歷朝皇帝亦偶有賜名。直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於乾隆九年下旨,賜孟、曾、顏的後人,可與孔府子孫共同沿用統一的五十個字輩,地位顯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國至今,已持續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約有650萬人,在中華民族22000個姓氏中,人數占第38位。

㈣ 我要曾氏歷史資料

歷史名人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人。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無繇、帆嫌孟子之父孟孫激等並祀於曲阜孔廟後部的崇聖祠。《論語》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梁轎豎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裡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風,然後唱歌回來。孔子聽後大加贊賞,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弔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 曾子:即曾參,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稱。相傳《大學》是他所著,被後世儒家稱為「宗聖」。 曾譚:漢代泉陵人。推舉為孝廉,拜官為尚書郎。有文韜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參十三代孫二支曾頊的長子、曾嘉的孫子,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人。拜官漢御史大夫。 曾萬:漢鎮南將軍,曾率兵征討南部邊境,開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後被封為南康逸士。 曾輝:曾參三十九代孫,曾駢次子、曾慶的孫子,生於太和六年【公元833年】卒於914年享年81歲,任吳散騎常侍,鎮南節度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經任程鄉縣令,當時老百姓為瘴氣所苦,曾芳用葯來接濟百姓。來求葯的人接連不斷。 曾布:北宋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省)人,嘉祐進士,曾參與王安石變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間為相,主張調和新舊兩派。 曾慥:今福建晉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詩人,能詩文,曾編有《類說》,又廣輯有關遒教的文獻資料,編成《道樞》。 曾幾:今江西贛州人,南宋詩人,曾歷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詩學江西派,風格清雋。陸游曾從他學詩。 曾鞏:北宋文學家,字子固(1019-1083),南豐(今屬江西省)人,世稱南豐先生。嘉祐進士,嘗奉詔編校史官書籍,官至中書舍人,曾為王安石所推許。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對當時在位者的因循守舊表示不滿,主張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對「法制度數」進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豐類稿》。另《隆平集》也題為所作。 曾魯:明朝時新淦人,自幼好學,博學古今,以文字聞名於時,後官拜禮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禮》流傳於世。 曾瓊:今福建甫田人,明代傑出的畫家,其人擅畫人像,號稱「如鏡取影,妙得神情」。其畫法曾風行橡大一時,弟子眾多且出眾,被時人稱為「波臣派」。 曾銑:明江蘇省江都人,嘉靖進士,以御史巡撫山東、山西,進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聲,廣東省深圳坪山鎮石灰陂人。曾參加「一二�6�1九」抗日救亡運動,被推舉為中山大學員生工反抗日救國會主席團主席、廣州抗日聯合會主席團主席,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後參加游擊隊轉入部隊。抗戰時期,歷任香港海員工委書記、工會組織部部長,中共惠(陽)寶安工委書記,廣東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東江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渤海軍區黨委副書記兼副司令員,兩廣縱隊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兼珠江軍分區司令員、政委,華南軍區副參謀長,南海艦隊第一副司令員。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第三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兼廣州市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街。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人大常委,中國共產黨十二次全國人大代表並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著有《曾生回憶錄》一書。 曾文迪:後梁雩都人。天文、讖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堯:字正臣(950-1007),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曾布祖父,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是北宋以來南豐第一個進士。先後任過符離主簿、梁州錄事參軍、著作佐郎、兩浙和京西轉運使;當過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知州。官至禮部郎中,後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堯為官期間,減免民間苛捐雜稅,體察百姓疾苦,所到之處,頗有政聲。在壽州當知州離任時,壽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幾天不能成行,後以單騎帶二卒,才悄悄地離開了壽州。曾致堯性格剛直,敢於揭人之過,諫議大夫魏庠知蘇州,所作所為多行不法,別人不敢言,致堯則進行彈劾,魏庠被罷了官,致堯常因奏章言辭激烈,得罪不少權臣,因而屢遭降職或調任。卒後贈諫議大夫、太子太師,封密國公。致堯一生著述甚多,有《仙鳧羽翼》30卷、《廣中台紀》80卷、《清邊前要》30卷、《西陲要紀》10卷、《直言集》10卷、《為臣要紀》3卷,共達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號樂正,北宋名相。泉州晉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稱,曾主編過《武經總要》。 曾國藩: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首領。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兩江總督等職,後病死於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慶敏:(1898-1937)又名澤寰,字渡生,廣東東莞人。畢業保定軍官學校六期。陸軍第66軍159師457旅副旅長。奉令於上海阻敵。8月17日在江蘇江陰與敵激戰時,肉搏殉國。國民政府追贈少將。 曾紀澤:字頡剛(1839-1890),曾國藩長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時事,博覽群籍,通西文,好西學。初以蔭補戶部員外郎,後襲侯爵。光緒四年(1878年)出任駐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駐俄公使。中法戰爭時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軍衙門幫辦,旋為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1887年著《中國先睡後醒論》,主張「強兵」優先於「富國」。有《曾惠敏公遺集》。 曾國荃:曾國藩弟,字沅甫(1824-1890),號叔純,貢生出自。1856年起與太平天國軍作戰,1862年進圍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撫,因對捻軍作戰失敗稱病退職。1875年又被提用,歷任陝西、山西巡撫,署兩廣總督。1884年升任兩江總督。 曾運乾:湖南益陽人,音韻學家,曾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一生撰有《切韻五聲五十一紐考》、《喻母古讀考》及《尚書正讀》等。

㈤ 曾姓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曾姓: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全國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㈥ 曾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

魯郡:西漢改薛郡置魯國,治在魯縣(今山東省曲阜)。相當今山東曲阜、滕州市、泗水等縣地。晉改為魯郡。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廬陵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石陽(今江西省永豐縣,也就是吉水東北梁橋地區),三國吳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當今江西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
魯陽縣: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省魯山縣。
武城郡,所在今山西省吉縣。
堂號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參非常注意修身,每天從三方面檢查自己:(1)為人做事有沒有盡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3)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復習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兒子曲烈於鄫(在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建立鄫國,滅國後太子巫逃往魯國,後稱之武城。
追遠堂:取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曾參「慎終追遠」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號還有:「魯陽堂」、「敦本堂」、「宗聖堂」、「守約堂」、「養志堂」、「若文堂」、「武城第」。等。 三省傳家
典出《論語》「學而篇」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非常注意修身。「三省傳家」由此聞名。 ●四言
南豐撰史;西府養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文學家曾鞏,世稱南豐先生。曾奉詔編校史館書籍,官至中書舍人,著有《元豐類稿》。下聯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天聖年間進士,歷官會稽知縣、鄭州知州、開封知府,仁宗時任宰相。晚年被兒子曾孝寬(官端明殿學士)接到西府孝養,世人都以為榮耀。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武城世德;沂水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省身世澤;傳道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曾參,孔子弟子。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聯典指宋·曾鞏,主張先道後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豐世澤;魯國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南豐世澤;東魯家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南豐撰史;西府迎親。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三班判押;兩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曾公亮為政有能聲,至夜戶不閉。累遷至同中書門下事。下聯典指宋·曾致堯,出為兩浙轉運使,性剛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墳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和保合;萬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酒肉養志;童冠詠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武城世第;魯國家聲。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聯
三省門第;一貫家聲。
——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聯
●五言
東魯家聲遠;南豐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魯國家聲遠;武城世澤長。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大學家聲舊;萬民氣象新。
——曾氏宗祠「宗聖堂」通用堂聯
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邦。
——孫中山撰(贈賜)曾姓宗祠通用聯
●六言
才遇天麟地鳳;志在沂水春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七言
宗傳內無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
——台灣省屏東市曾氏宗祠聯,聯以鶴頂格鑲嵌「宗聖」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南北真傳唯一貫;古今道學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一部孝經貽世業;八家文蘊紹宗風。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傳內無雙學士;聖教中第一名賢。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氣象更新綿世澤;現歸依舊煥人文。
——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曾氏楊公祠「若文堂」堂聯
●八言以及上
投杼逾牆,誤疑賢母;躍舟赴水,飲恨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道德春秋橡悄猛,學繼一宗聖;文章唐宋,名揚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堂構相承,維凜修齊盈舊德;宗公流慶,冀將鍾釜妥先靈。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聖紹尼山,道德文章齊日月;徽傳魯國,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衍一貫薪傳,聖道淵源昭萬古;相三朝誼辟,官勛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祖運讓德何如東魯,傳經光百代;家風曷似南豐,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傳大學十章,明德新民,治人當先治己;衍孝經一冊,敬親思長,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泗水樂從游,親炙既深,道統源流傳一貫;明堂呈賀表,新奇無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道統紹一貫之傳,師孔友顏,來者直開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譽,接韓步柳,同時並駕歐蘇。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基開寧化,念石壁生支,嘉應衍族,邑遷台疆,濃山沂水顧蒸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資水如練、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
——曾國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春風沂水,上下同流,江漢秋陽,後先合撰;地鳳天麟,孫曾濟美,芝山霞嶼,堂構長新。
——新加坡華僑丘菽園撰曾姓宗祠通用聯
宗祠楹聯參考資料來源: 地域、派別字輩四川宜賓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智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日元維榮集學紹登鵬舉四川合江文友仲大孝,萬時紹應興。夢汝如天傑,惟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廷懋月四川成都青白江泰延文仲德,承仕和伯盛。紋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國正添新順,家和祖德昭。孝義能為保,詩書可作調。聖世儒珍重,永有仕名標四川瀘州江陽通灘、宜賓黃傘、江安水清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祖必次景應。添元水金可,永陽文世良。學賢道正愈,興嗣載祖明。宗肅立鳳鳴,齊起振家聲。超群拔萃光前代,偉業豐功佐朝廷四川瀘州江陽況場、興文泰延文仲德,承仕思友子。汝九世從德,添元沔廷顯。如單孔達昌,方鳳忠肅恭。懿宣慈惠和,齊聖廣淵明。允篤誠洪煥,圖章萬代隆四川樂至、遂寧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國正天心,順家和如一。孔光昌榮耀,孝道啟高賢。萬世興良善,學修永日新四川廣漢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一任,存忠志萬。維由義行,慎修正位。理啟迪廣,居仁有善。昌邦彥此,顯永利成,國思天心順,文宗世發長。德厚維先澤,道大顯榮昌四川金堂克朗廷秀家永昌,儒修啟緒選賢良。治平作用承先代,雲集科名世澤長四川隆昌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志國棟梁,英賢清泰邦。廣章文明淵,成傳右隆和。曰騰貴永新,光廷逢進德。國作忠良相,家乘孝為先。昌隆恩澤錫,富貴吉祥開四川新都歷廷山淑,集熙培鎰。源本為重,銘法新輝。基錫永秀,列代均宏,志(誠)廣(淵)甫紋。人受士子慶,仁德仲希守。日統省元郎,冠起秀恆光。進鼎見臣清,恩綸大錫芳。徽遠一德勛,華慶永生四川自貢廣甫文法誠。有師道景開,芳鳳簡應聲。聯世慶繁祥,一品佐朝裔。居職國棟梁,英賢清太邦四川成都國正天星順,家和萬代興。修身錦世澤,養志慶常丞。忠恕心源守,明新學術承。詩書門第顯,勤儉古今純。宗聖流徽遠,武城衍派升。悅親資繼述,道脈識薰蒸。篤族昭雍睦,敦倫啟瑞徵。人文長蔚起,富貴用飛騰四川瀘縣伯子元鵬,泗萬世祥。一品佐朝裔,居職國棟梁,英賢清泰邦四川蓬溪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學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經義先揚名。湖山鳳翅秋聲舉,蒸水鯤鱗春雨驚。奕葉箕裘相遞及,業隆族盛慎持盈四川南溪汝質章士登(元)。文運天開國,朝廷正上賢。學田時達字,德道永光清武城派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龍山派圭壁呈雲瑞,人文煥國華,台衡思繼武,鼎甲勵承家,一貫書紳永,千秋錫福遐,貽謀資燕翼,世業仰清嘉,宏道經綸遠,淵源德澤深;世應亨(63派)佳日,明廷佐聖君;文章華大國,學業秉彝倫;師范隨時立,綱常恆古存;詩書相繼武,作述先迎門,家運三星次,躬調七政尊獺江派洪伯子敦,肇元國志,經際克紹,貽謀燕翼,昭其世守,聯以友敬,和厚致祥,永為家慶福建晉江縣內坑克欽洪孚光玉銳淑懋耀惟種澤森昭德愈鴻裕振公派仁玉天章海,山水盛景長,富貴由天賜,承先啟後長,英才宜正義,俊傑紹賢良,道德傳家寶,文明增國光,平和昭吉慶珍和縣派芳玉文章海山水,盛德文明進化祥,勛宏道大福盈堂,家傳忠恕宜珍重,寶樹芝蘭永熾昌廣西玉林賢才輔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榮福建平和子宗垂令緒,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開成規兆瑞,恆奕善綿礽,令德維綏祐,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光復振家聲湖南宜章平和汝玉子壬必福永當大萬承繼世修德四川岳池新塘福志厚家道永隆昌圭公盛會家安定,應宣象愈賢,永繩高顯達,還見向臨傳,作述常循序,享嘉每克全,類由居敬錫,欒運至連綿金蘭德繼仁行,文友仲大,孝萬世紹,應興夢汝,如添福唯,宗祖必榮,思承昌盛,嗣元開庭,懋日奇仕,振朝光允,守嘉兆志,民良國祚長江西寧都聖賢裔孫謀期克紹誠正達家方順德錦里廣立紹尚,伯良生宗,公和順積,中英華發達金盤勝子達永德,文秀顯朝廷廣東梅州市珊全村賢才輔佐邦基茂,道德光昌宗祖榮四川宜賓縣永興高坎和白花失主村爛泥溝成仕永遠景。思彥祖宗志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湖南邵陽太平福財友志景興大,永惟朝廷萬載榮,世子開宗延夏統,賢侯紹武示周行,文章代煥貽風遠,忠恕家傳德教成,勉迪後嗣善繼述,聿懷紹義先揚名四川宜賓縣永興成仕永遠景思念,祖宗志朝廷,學仁存義萬長齡.從本德政必顯達,定逢賢良繼高明廣西懷遠縣(今三江縣)啟學昌傳有文明顯繼先庭恢為日省守訓定宗賢南豐二源吉水派文章節義,性道勲名,志學而立,知命從心,齊家治國,興讓敦仁,求其在我,行之以誠,修身為本,明德新民廣東江門市鶴山縣勝(新)子達永德,文秀顯朝廷湖北省紅安縣八里鎮國大綱常永家和世澤長統一輩分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聲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字輩排序參考資料來源:

㈦ 曾氏大宗祠的介紹

曾氏大宗祠是一處漢族祠堂建築,屬於備瞎漢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座落於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社區深巷路北,與觀音天後廟、古喬曾公祠和武術館形成大片建築群體。始建年代有待考證,現建築是清嘉慶三年戊午(1798)大規模擴建而成的,代表著漢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1984年9月6日公布為深圳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作過修葺,2002年7月17日公布為第擾仿四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最近的一次修葺是2005年,並在中堂前天井處重新仿李空豎立石碑,記述了新橋曾氏始祖的避亂、逃難、手足分離、剖石各執一半,兄在番禺小龍開基,弟在東莞南柵定居及後裔再遷新安新橋發跡的經過。後人賦有源流詩以作懷念。詩曰:原自少康數百秋,子與得道永貽謀。內侯避亂因王莽,光祿遷徒到贛州。搜匿皇妃戈盾起,賓士交廣兄弟愁。羊城剖石分南北,花萼聯輝燦斗中。

㈧ 「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請問哪位高人知道這幅對聯的意思

天下斯文宗一貫;兄悄
古今喬木第三家。
——佚名撰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新橋村曾氏宗祠聯
新橋村曾氏宗祠約建於明代(一說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橋一帶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據說他們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之後,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羨慧渣,繁衍32代。祠堂佔地1050平方米,三進三間,由檐廊、山門、前殿、正殿和後廳等組成,氣勢恢宏,是深圳現存最大的古祠堂。走過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門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額撲進眼簾,兩側柱木上鐫刻著這一副對聯,聯語說的是先聖曾參的事,因為曾參在孔門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後人便自稱「喬木第三家」。據說居住在這里的曾姓後碧拿人崇尚詩書傳家,僅前清時便出過翰林7個進士、數十個舉人和秀才,祠前現存的10多對旗墩,便是彼時族中子弟中舉或陞官時升旗慶賀留下的遺跡。

㈨ 曾姓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曾姓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夏朝少康的小兒子名曲烈,受封於.公元前567年,國被莒國所滅.太子巫逃奔魯國,其後以國叢好跡名「」為氏,後去邑旁寫為曾氏. 曾姓恭跡多克鼙久俄勛藩魔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為當代中國第32姓,在文登2007年底統計為第176姓.

曾氏姒姓後裔 具有黃帝血統 曾,這個受人敬仰的姓襪猜氏,根據考證,是傳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滲並興夏室的賢君少康.

㈩ 四會南塘村曾氏宗祠的歷史

新橋村人非常敬曾子,將曾子謙虛從師和他的教導作為傳家風范。於嘉慶三年建了這座石牌坊,既紀念了曾子,又告誡子孫要學而不怠,志而不忘,這和新橋村歷史上科舉蟬聯、人文蔚起是不無關系的。這座大宗祠的堂號也號以「大學堂」,可見曾姓人是如何崇拜曾子的。
曾氏大宗祠在民國初期改辦學校至改革後建了新學校止。近百年來,此地學堂、學校,都是新橋曾氏子孫讀書學習的地方,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可同時容納在校就讀學生500多人,一直被新橋人(包括今新二、上星、上寮等)稱為大學堂。

曾參主修《四書五經》中的《大學》,新橋曾氏則把《大學》中推崇的修身、齊家、安邦治國、平天下理念融入祠堂,並作為「家風」傳訓子孫後代。

歷經元、明、清數代,曾仕貴後代人丁興旺。自新橋立村後,播遷出的村莊有沙井街道的黃莆村、拍啟南洞村、上星村、上寮村等,公明街道的玉律村、長圳村、唐家村等,石岩街道的浪心村,以及香港的元朗村等。這些曾氏傳人秉承大學家風的文脈,弘大中揚崇林尚武的精神,子子孫孫勤學苦讀,博取功名,在明、清兩代就出過數十位舉人和秀才。

清嘉慶二十四年(1759年)舒懋官編修《新安縣志·人物誌·忠勇》載:「曾榮,邑之新橋人。其父天祿,曾任江南川沙營參將,庭訓甚嚴。常勖以『異日為官,當為朝廷實心辦事』。榮亦以忠勇自負,由行伍歷官至游擊。」曾榮巡洋捕盜,屢立戰功,升任南澳海門參將(正三品)。在廈門殲滅多幫海盜,後在一次出海追捕中以身殉職,年僅三十餘歲。皇上下詔嘉獎封曾榮兒子為雲騎尉,子孫世襲。

該志「選舉表·重宴」條載,「曾文韜,新橋人,雍正乙卯科,重宴鷹揚」。文宴鹿鳴,武宴鷹揚,但需中舉整個花甲(60年)後,才可享受。雍正乙卯科,即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深圳歷史上,見載只有三人享受過,還有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潘甲第重宴鹿鳴和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宴鷹揚。

該志「人物誌·行誼」卷載:「曾愷,字澤西,新橋人,盧桐之孫也。性喜讀書,家綦貧,好學晏如也。其學則專以主靜為務,嘗兀坐終日無情容,語人曰:『此心實難把握,非功力既至,鮮不為所動耳滾賀山。』而尤以誘獎後進為念,故邑中英俊,出其門者,多以莊敬自持焉。乾隆壬午年,始以廩庠領鄉薦,未仕而卒。」

又載:「曾煜,字挹川,新橋人,領乾隆甲午鄉薦。丁未,以教諭借補韶州府曲江縣訓導。到任,以振文教為己任,設帳於韶陽書院,多士宗之。歷任十三年,曲邑科名鵲起,皆教澤所致。後卒於官,縣令劉光暉為旌其額,曰『儒林宗匠』。子殿傳,諸生;孫瀾,廩生,俱能以一經世其家。」

閱讀全文

與新橋曾氏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