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共史學的發展歷程
公共史學在美國史學界的興起似乎帶有某種偶然性。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史學界遭遇了一場空前的危機:傳統史學博士培養過多,許多史學博士完成學業之後,無法在大學里找到合適的教職,被迫改行,脫離了史學界,造成了人才的極大浪費。根據1977年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對144所可授予史學博士學位的高校所作的一項調查,l976—1977年獲得史學博士學位的1605人中僅有52%的人獲得了高等院校的教職,而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約37%)獲得的僅僅是半職工作,而將近32%的人因在學術界謀職無望,只得離開史學界,到其他行業謀職。美國的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的聯系非常緊密,供需關系明確,史學博士就業無望的狀況嚴重打擊了各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項目,尤其是對各州立大學歷史系造成巨大的潛在傷害。這些學校的學術競爭力處在第二梯隊,其畢業生很難與一流大學訓練出來的史學博士競爭有限的教職,如果不能找到一條解決研究生就業的出路,其研究生項目就可能面臨關門的危機。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mia atSanta Barbara)歷史系當時就面臨這樣的困境神殲。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歷史系教授、公共史學的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凱利(Hobert Kelley)後來回憶了他與同事韋斯利.約翰遜(Wesley Johnson)~就此令人堪憂的前景在辦公室進行數次長談的情形。當時他們希望找到一條擴大史學研究生就業的新渠道,以便繼續吸引愛好歷史的青年前來就讀,使本系的研究生項目能夠繼續保持活力,不至於因為市場的因素而遭到校方的裁減乃至撤銷。凱利和約翰遜認為,保住研究生項目就將保證「歷史系繼續成為具有思想活力的地方」,並拓展史學研究和史學教育的前景。公共史學便是他們提出的挽救歷史系研究生項目的一種辦法。
1976年凱利和約翰遜利用從洛克菲勒基金會獲得的一筆為期三年的基金,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開始了公共史學研究生項目的試驗。當年該系招收了第一批公共史學研究生,共9人。因為是試驗,該系最初只是將公共史學作為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的學位路徑之一(換言之,學生在選完必修課程之後,可以在傳統的論文寫作和公共史學的訓練程序之間進行選擇,來決定自己完成研究生學位的路徑。)。最初的課程設計,仍然強調傳統史學對基礎知識、外語、史學方法和史料分析等的專業訓練,即便是選擇公共史學的學生也必須完成這飢悉些基本訓練,並通過傳統的口試後游肢沖,方可進入專業訓練階段。公共史學的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兩門高級研討課(seminar),其中一門注重訓練學生從事公共史學的能力,另外一門則強調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訓練。根據凱利的總結,在第一門課上,教授與學生一起討論公共史學的本質和公共史學家的職業操守(具體說,就是在遭遇外界強大壓力的情況下,史學家應該如何堅持求真的基本史德)。他們特意請來一些曾在公共領域工作過的歷史學家,到課堂上現身說法,與學生分享實踐的經驗。該課還要求學生深入到「公共領域」的第一線——地方政府部門、社區、公司、企業和社會團體等地實習,進行「任務導向型」(mission—oriented)的研究,學會與不同的機構、群體(包括政府官員、社會工作者、檔案人員、新聞記者等)打交道,從中獲得研究材料。該課程還要求學生學習一些行政和管理技巧,包括組織研討會、編輯簡報、為期刊撰稿、寫作基金申請報告等,這些技能顯然都不在傳統史學研究生課程之內。另一門研討課則注重訓練學生如何在歷史研究中掌握和運用其他社會科學和統計學的方法。此外,該項目積極鼓勵學生拓寬知識面,並特別強調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訓練帶給學生一種嶄新的研究生經歷和感受,相對於本系在傳統路徑中接受訓練的學生而言,公共史學項目的學生之間往往能夠建立起一種更為深厚的個人友誼和團隊協作精神。課程訓練結束後,學生離開學校進行六個月的帶薪實習(salaried internship),並根據實習的內容,寫出研究報告(類似論文)。學生實習的研究項目包括:城市用水權的問題、機場噪音、洛杉磯市文官制度的歷史、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運作,等等。這些實踐為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該項目最初兩屆學生在畢業後大都找到了與項目培養目標相吻合的工作。
通過這個試驗項目,凱利和約翰遜摸索出了一些培養公共史學研究生的新方法,也對「公共史學」的概念做了更為清楚的界定。在1978年《公共歷史學家》的創刊號上,凱利第一次公開使用了「public history」(公共史學)的概念,並對其作了如下定義: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公共史學指的是歷史學家的就業(方式)和在學術體制外——如在政府部門、私有企業、媒體、地方歷史協會和博物館,甚至於在其他私有領域中——(所使用的)史學方法。公共歷史學家無時不在工作,他們憑借自己的專業特長而成為「公共進程」(public process)的一部分。當某個問題需要解決,一項政策需要制定,以及資源的使用或行動的方向需要更有效的規劃時,歷史學家會應召而來,這就是公共歷史學家。
可以看出,凱利在此時使用「公共史學」的概念時,主要是指史學知識和史學技能運用於學術界以外的場所中,這些場所包括政府機構、私人企業、大眾媒體、各地的民間歷史學會或組織,以及各種各樣的博物館等。值得注意的是,他將「公共史學家」的工作視為「公共進程」的一部分。什麼是「公共進程」?凱利並沒有展開說明,但不難理解。這里的「公共」既可以理解為「公共事務」(如政府部門和社區的決策、由納稅人支持的中小學歷史教學等),也可以理解為「公眾社會」(包括向公眾傳播信息和提供知識的媒體、電影、電視、出版業等),還可以理解為「公眾文化」(如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歷史遺址、紀念場所或公眾紀念活動等)。公共歷史學家的工作就是運用歷史學家的知識與技能,在「公共領域」中發揮作用。
表面上看,凱利的定義帶有一種赤裸裸的現實主義或功利主義的色彩,這在當時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的。凱利本人對此也毫不諱言。在《公共歷史學家》創刊號的「編者按」中,同為公共史學運動發起人的約翰遜對公共史學的本質和定義做了說明。他提出,公共史學是「一種多維度的新興史學領域」(a many—faced new field ofhistory),它可以有效地將傳統史學訓練中缺失的許多內容組合起來,將歷史研究的技能運用到學術界之外的更廣闊的社會領域。他指出。公共史學的最基本特徵就在於它是一種「使公眾受惠」(for public benefits)的歷史學科。他隨即列舉了歷史學家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的8個「公共領域」:1.政府機構(幫助各級政府做出相關的政策分析和評估);2.商業(研究商業決定的起源,進行政策分析,書寫企業成長的歷史);3.研究機構(進行專項和定向研究,包括開展口述歷史的項目等);4.媒體(為電聲、電影和印刷媒體的作品提供歷史研究和歷史知識,從事歷史研究和歷史書籍的編輯與出版等);5.歷史遺址保護(進行歷史遺址的測繪、評估、環境保護等);6.各地的歷史學會和家族史協會、博物館等(研究地方誌、歷史展覽或地方的歷史項目,提供專業咨詢,進行史學審查等);7.檔案和歷史資料管理(管理和主持歷史資料和檔案的評估和管理工作);8.教學(在大學講授公共史學的課程,培養人才)。約翰遜駁斥了將公共史學理解為「實用史學」(applied history)的說法。他認為,將專業史學(academic history)與公共史學的關系類比成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所謂「基礎研究」與「實用研究」的關系是沒有意義的。公共史學家的訓練無疑會包含「實踐」的內容,但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同樣也是一種「基礎研究」,也是在創造新的知識;他們同樣需要具備專業歷史學家的訓練和技能,他們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他們對自己成果的質量要求與傳統專業歷史學家並無二致。兩者的不同之處是他們的工作環境:公共歷史學家必須「學會在他們的資助機構和僱主所建議的研究種類中來設想和創造(研究的)題目」,他們沒有專業歷史學家所擁有的隨心所欲地選擇研究題目的自由。即便他們有解決現實問題的目的,凱利和約翰遜對公共史學的原始定義卻包含了一種重要思想,即歷史學家必須將自己的史學知識與技能應用到與公眾相關的事務中去,大學歷史系必須承擔起一種社會責任,為社會培養掌握歷史知識、能夠為公眾事務提供具體和現實幫助的人才。換言之,史學必須為公眾事業服務,歷史學家應該在公共領域和公共話語中發出有分量的聲音,而不是關起門來躲進象牙塔,自說白話,與現實隔絕。他們所定義的「公共史學」實際上隱含了「公共領域中的史學」(history in public)的涵義,但這種理解要到數年之後才逐漸演變成為公共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在論述中,凱利以耶魯大學美國南部史專家范恩。伍德沃德(C.Vann Woodward)和著名歷史學家約翰.霍普。富蘭克林(John Hope Franklin)等歷史學家對1954年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Brown v.Board of Ecation of Topeka)的參與為例,來說明公共史學在推動社會進步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但當時,他和約翰遜並沒有直接挑戰專業史學,也沒有把公共史學看成專業史學的對立面。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將公共史學看成專業史學的一個分支,看成是接受過專業史學訓練的人進入公共領域的一種自然延伸。 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和中期,除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外,其他一些學校也在探索培養史學研究生的新途徑,如奧本大學(Auburn Uni— versity)當時在歷史系設置檔案學專業,中田納西州立大學(Middle z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開設了歷史遺址和遺產保護專業等,但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公共史學項目直接提出了公共史學教學的宗旨和方向,對推動公共史學運動的發展起丁重要的作用。賦予了公共歷史學家一種專業身份認同,由約翰遜等人發起創辦的《公共歷史學家》則為該領域的發展搭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重要學術平台。1978—1980年間,一系列關於公共史學的討論會得以舉行,這些討論會吸引了專業歷史學家和那些在政府部門、博物館、檔案館等工作的史學工作者參加。這些會議直接推動了公共史學領域的組織化。1980年5月,全國公共史學委員會(NCPH)成立,成為公共歷史學家的專業學術團體。該學會成立後,將《公共歷史學家》作為學會的學術期刊,並出版會員簡報,召開年會,與包括美國歷史學家學會(OAH)和美國歷史學會(AHA)在內的全國歷史學專業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NCPH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公共歷史學家的聯系網路,鼓勵大家相互交流教學經驗和研究信息,尤其是交換公共史學的教學大綱、課程設置、實踐項目和工作機會的信息。它同時還擔負起推廣和普及公共史學教育的工作。1981—1985年間,NCPH出版了名為《教授公共史學》(Teaching Public History)的季刊,鼓勵各高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設計和發展公共史學的教學和研究生項目,推動該領域教學的專業化。1986年,NCPH發布了《美國公共史學教育指南》(public History Ecation in America:A Guide)的報告,其中列舉了美國高校開設的公共史學項目的名單和情況。1990年NCPH公布的報告指出,當時美國有54所大學開設了公共史學專業。根據2010年NCPH網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開設公共史學專業碩士生項目的美國高校有近90所,至少有7所大學開設了公共史學的博士學位項目。
公共史學教學的迅速發展要求建立該新學科的教學規范和評估標准。1988年NCPH專門組建了評估委員會(Committee on Accreditation,後改名為「專業標准委員會」),對自稱設有公共史學的150所大學進行調查並收集資料,但因為學科評估牽扯麵甚廣,各高校公共史學項目的內容設置並不統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相關專業的專業性組織的存在(如全國歷史遺產保護委員會、美國博物館學會、美國檔案館員學會等),NCPH作為一個綜合性專業組織,不便也無法參與這些具體領域的教學評估標準的制定,所以公共史學評估沒有得到批准。但是,NCPH沒有放棄對公共史學教學的監督。它設立了專門的教育委員會,負責為公共史學的教學提供平台,並向新建的教學項目提供課程大綱和教學參考資料。2008—2009年間,NCPH的「公共史學課程和訓練委員會」(NCPH Curriculum and Train— ing Committee)頒布了兩項重要的項目建議,分別對公共史學碩士項目和本科項目的課程內容和構成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關於碩士項目的建議指出,公共史學的訓練與傳統的博物館研究、圖書館學和檔案學的訓練有很大的不同,盡管公共史學家可能會在博物館等公共領域就職,但他們的功能是不同的,他們除了掌握史學研究的技能外,還必須具備「一種對利益攸關者的興趣保持敏感」和「從思想高度來掌控歷史內容」的能力。該建議稱,一個最理想的公共史學研究生項目應該為學生提供堅實的史學內容和研究方法的基礎訓練,並以獲取教育經驗和技能訓練為導向。學生必須要為在「公共領域」中實踐歷史學做好准備,這個領域要求他們對共享的解釋權(shared authority)、反省式的教育實踐reflex— ive ecational practice)、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政治敏感(pohtical sensitivity)等價值觀具有高度的認同和准備。
盡管各學校的教學計劃有所不同,但他們的公共史學教學都具有某些共同特徵。根據長期從事公共史學教學的南卡羅來納大學歷史系教授、公共史學項目負責人舒爾茨(Constance Schuh)的總結,美國公共史學教學在目的、主題和構成方面都已經達成了共識。在目的(purpose)上,公共史學訓練學生掌握傳統史學研究、解釋和寫作的技能,幫助他們將這些技能應用於眾多的公共領域,使歷史知識和歷史闡釋有助於思考現實問題,並力圖准確理解原始歷史材料。在主題theme)方面,公共史學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了解和理解原始的歷史材料並不僅僅局限於文字材料,而是包括建築物、遺址、場景、文物、口述記憶、影像資料和電子文獻等;公共歷史學家必須學會在同時兼顧地方、區域、民族國家、文化和主題歷史的背景下來思考具體的歷史問題及其細節;歷史學家的工作經常是團隊工作,歷史學家必須學會與其他人進行合作。在教學內容(elements)方面,公共史學教學應做到:保證學生擁有史學研究和寫作的過硬技能,並熟悉至少某一領域的史學發展;學生應掌握在某一公共領域(如博物館、檔案館、公司或企業、歷史遺址)進行研究和工作的理論原則和操作技能;學生應該擁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從事實踐的機會。從實踐的過程來看,這些共識確實得到了貫徹和實施。絕大部分的公共史學項目都設在歷史系,保證了扎實的史學訓練。幾乎所有的公共史學項目都保證給予學生參與實習的機會。與傳統的專業歷史學家相比,公共歷史學家所面對的受眾是不同的。他們必須同時面對學術界和學術界以外的「公共領域」中的不同群體。他們的研究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知識追求,而是必須為滿足現實的需求提供線索和答案。公共歷史學家使用的材料必須是多元的、開放的,而不僅僅限於文字史料。許多學校的公共史學教學大綱都反復強調學生必須重視照片、電影、文物、口述歷史、建築結構圖、環境狀況記錄等,並將它們作為歷史研究的分析材料。此外,公共史學的研究方法也必須是多元的、跨學科的。許多公共史學的訓練項目都特意增加了歷史地理、藝術史、民俗學、商業管理、政策研究、圖書館和信息管理學等學科的訓練。自然,在公共史學開始興起的時代,傳統的專業史學研究也越來越注重從其他學科引進新的研究方法和技巧。1982年度美國歷史學會主席、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伯納德.貝林(Bereft Bailyn)曾呼籲歷史學家必須吸取和學習統計學、文學、經濟學、心理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但正如舒爾茨所指出的,在美國史學界,公共史學的出現對推動交叉學科史學研究模式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一點也為後來大量出現的公共史學成果所證實。
公共史學的發展並非僅僅局限在教學范圍之內,近年來,一些研究專著的出現證明了公共史學對專業史學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對探索和深化公共史學研究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範例。例如約翰.博德納的《重塑美利堅:20世紀的公共記憶、紀念活動與愛國主義》結合方興未艾的公共記憶研究、區域研究、族裔研究和亞文化研究,對不同種類的公共記憶和象徵進行了研究,從社區、區域和國家三個層次來觀察公共記憶的形成與演變。戴維·格拉斯伯格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接受了傳統的專業史學博士訓練,但最終成為了一名公共史學家。他在科羅拉多州弗德台地國家公園工作數年,積累了豐富的公共史學實踐經驗。通過研究美國人對不同戰爭的記憶和表述、新英格蘭城鎮和加利福尼亞地域的發展,他緊緊把握「地域」(place)的概念,以此來分析美國公眾歷史感的形成及其內涵,並將自己的研究稱之為「新記憶研究」而與傳統的記憶研究相區別。在他看來,傳統的記憶研究關注一個群體或一種機制對於過去的信仰,而新記憶研究則關注公共領域(public places)中不同歷史記憶的交織和沖撞。換言之,「地域」也是一種組織和建構記憶的媒介,而公共史學關注的正是社會、社區和群體的「傳統」是如何被編織起來的,即所謂「傳統的社會組織化」(social organization oftradition)過程。凱瑟。斯坦頓則通過考察美國早期紡織業基地洛厄爾國家歷史公園,來探討這個著名國家遺址公園在呈現歷史記憶方面所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羅伯特.科克則記述和分析不同群體的美國人對內戰的不同記憶。安·登科勒則將種族關系與公共記憶結合起來,展示了公共歷史學家在表述歷史時所面臨的挑戰。同時可以看到,公共史學的發展已經不再僅限於美國,而且擴展到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和紐西蘭等國家,並取得了可觀的成果。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公共歷史學家》近期刊登了詹姆斯。弗萊士的論文,該文考察了中國山東省對歷史遺址和博物館等「公共史學」項目的管理。
② 協會、學會、研究會屬於什麼性質的團體各種合作社、商會、工會、行業聯合會呢
協會、學會、研究會和商會、行業聯合會都是民政部門登記的社會團體組織,工會、青聯、婦聯等屬於國務院規定免予登記的人民團體。
③ 有人知道遼寧省歷史學會嗎
遼寧省歷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2000——2005年)工作報告
張 偉
五年以來,遼寧省歷史學會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下面向各位領導和代表們具體匯報。
一 學會組織建設
遼寧省歷史學會理事長孫文良教授因病謝世後,經遼寧省歷史學會常務理事會會議研究,遼寧省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會議審批,並取得中國歷史學會的同意,決定由遼寧大學副校長、遼寧省歷史學會第五屆理事會副理事長顧奎相教授任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仍聘請遼寧省人大孝或族常委會副主任王充閭先生為名譽理事長;支運亭、關嘉祿、楊英傑、高虹、崔粲、董守義同志任副理事長。
學會組織機構健全後,第六屆理事會又著手組建了遼寧省歷史學會的常設辦公機構——秘書處,辦公地點設在遼寧大學歷史系,設秘書一人,負責日常工作。
使遼寧省歷史學會真正做到了組織上落實,專人負責,有章可循。
從而保證了遼寧省歷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 組織學術活動
組織學術活動是遼寧省歷史學會的中心工作。
第六屆理事會主要組織了以下幾項大的學術活動。
1.2001年遼寧省歷史學會在遼寧大學舉辦了「中國社會轉型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本年度學會還與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遼寧省政協、省近現代史博物館聯合舉辦了各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會。
2.2002年7月本學會與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舉辦了「東北軍14年史學術研討會」。
3.2003年本學會與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舉辦了「近代歷史哲學學術研討會」。
4.2004年本學會與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舉辦了「義和團運動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和「抗美援朝50周年學術研討會」等學術活動。
5.2005年本會主持、尚氏宗親理事會協辦,在尚可喜故鄉海城召開「清 平南王尚可喜生平暨<尚氏宗譜>學術研討會」。
會議邀請省內巧弊外社科、歷史、文物專家學者三十餘人蒞會,中央、省、市有關新聞單位到會采訪,海城市鮑輝等老領導及尚氏宗親理事會代表二十餘人列席了會議。
2004年5月顧奎相、高虹代表遼寧省史學會出席了中國史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中國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
三 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
遼寧史學要與世界歷史學科接軌,就必須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
五年來,遼寧省歷史學會的學者們以各種形式與外國歷史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是遼寧省歷史學會的團體會員單位,擁有會員1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0人,是遼寧省歷史學會的一支活躍力量。
這些會員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活動。
該所所長、研究員關嘉祿赴日本等地參加國際滿學研究會。
研究員張志強赴俄羅斯參加「面對21世紀中俄關系學術研討會」,受到與會代表的歡迎。
研究員陳婉赴韓國出席「南漢山城建城370周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王成國研究員赴朝鮮參加「中朝關系及渤海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
遼寧大學歷史系也是遼寧省歷史學會的團體會員單位,擁有團體會員4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26人,是遼寧省歷史學會的一支骨幹力量。
「211工程」建設為遼寧大學歷史學科更快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這五年中,遼寧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廣泛地與學術界進行交流,先後主辦了全國性的社會發展學術討論會、張學良與東北新建設學術討論會、世界近代史專業委員會年會、全國英語史學術討論會。
作為遼寧歷史學會的團體會員,遼寧大學歷史系在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遼寧歷史學會會長、遼寧大學副校長顧奎相教授作為國際訪問學者對美國多所高等院校進行學術訪問。
系主任董守義、胡玉海等十餘名教授先後赴美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學術交流。
四 發揮史學功能,參與社會活動
1.重視歷史教育,培養專門人才
近幾年來,遼寧大學、遼寧教育學院、遼寧師范大學、沈陽師范學院、大連大學等歷史系或政史系,培養了大批歷史學科的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向社會輸送了許多專門人才。
其中,有的已成為學科帶頭人,有的已獲得了歷史學博士學位,有的成了優秀歷史教師。
重視歷史教育,發揮史學功能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2.普及歷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普及歷史知識,宣傳愛國主義是史學的社會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因此,遼寧省歷史學團慶會組織會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貢獻。
遼寧省歷史學會與遼寧省歷史教育研究會、遼寧省教育學院、遼海出版社等單位聯合舉辦「遼寧省第三屆中學生學史一得」演講活動,社會效益突出。
被當時省委領導贊譽為「學校歷史教育改革的一個創新」。
此外,省歷史教研會核心成員還編寫了<遼寧地方史>、<遼海文化>論著以及<遼寧鄉土教材>,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
五 鼓勵會員著述,評選優秀成果
本屆理事會期間,積極鼓勵會員著述。
五年來,遼寧省歷史學會會員發表了一批高質量的論文和近百部原創性著作,在歷史學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袁閭琨、徐徹作為學者、出版家,在繁榮和發展遼寧省史學出版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屆理事會定期向遼寧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推薦會員的優秀論著。
徐徹著<慈禧大傳>獲遼寧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遼寧省新聞出版局優秀圖書一等獎、暢銷書獎,並已在台灣出版繁體字本。
張立真著<曾紀澤本傳>、高虹著<放眼世界——魏源與<海國圖志>>、馮年臻著<袁世凱真傳>、焦潤明著<中國近代文化史>等均獲遼寧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還有多篇歷史論文獲獎。
六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是由於自身缺乏「造血」功能,主動籌集和尋求社會支持不夠,造成學會經費嚴重不足,致使學會活動受到極大限制,一些工作沒有開展起來。
2.是學會主動適應遼寧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獨立開展大型學術活動不夠,發揮學會和歷史科學的教育、服務、咨詢、育人等方面的功能還顯得很不夠充分。
3.是學會的組織與制度建設不夠完善,主動幫助各市加強學會組織建設不夠,指導各市史學會工作不及時、不到位,造成各市史學會組織建設不健全,學會流動開展的不平衡,各學會以及會員之間的科研合作、學術與信息交流較少。
以上諸問題希望通過下屆理事會工作得到改善。
④ 學會什麼的是什麼性質
學會一般是由各類專業組織及個人自願結成的學術性、專業性、營利性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是公共關系的主體,它是公共關系的三大構成要素之一。公共關系學所稱的「社會組織」是狹義的。它是人們為了有效地達到特定目標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統建立起來的共同活動集體。它有清楚的界限、明確的目標,內部實行明確的分工並確立了旨在協調成員活動的正式關系結構,比如,政黨、政府、銀山企業、商店、工廠、公司、學校等。
2021年2月9日消息,民政部日前啟用仿神新版「中國社會組織政務服務平台」,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平台顯示,各級民政部門共登記社會組織超過90萬個,其中全國性社會組織2292個。
定義:
社會組織的產生,其動力來源於功能群體的出現,以及群體正式化的趨勢。在社會的演鋒大中進過程中,一方面,功能性群體自然演化成了正規的社會組織;另一方面,一些社會群體的正式化,也造就了組織的形式。有學者認為,組織可以通過社會功能的專門化、社會動員和社會暴力三種原因而形成。
現代人類社會的組織同樣具有上述的特點,各有不同。像各種跨國公司是功能群體演化成的組織,而軍隊則一直是戰斗群體正式化的產物。那種認為社會組織只能通過社會分工來產生的觀點是片面的。
⑤ 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是什麼行政級別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簡稱"中國僑聯"。成立於1956年10月12日,是彎猜由全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無具體行政級埋螞型別,如果強算的話,近似等於副省部級。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是中華僑聯的下屬物遲事業單位,是正廳級
⑥ 社會科學聯合會都包括什麼團體
大的社會科學聯合會包括的團體就太多了
以湖南為例,湖南省社科聯的團體包括
一、哲學類學會
省哲學學會 省邏輯學會 船山學社 省倫理學會 省佛教文化研究會 省創造學研究會
二、經濟管理類
省經濟學會 省分配經濟學會 省公共關系協會 省機械工業會計學會
省審計學會 省衛生經濟學會 省分配經濟學會 省兵器工業會計學會
省價格學會 省宏觀經濟學會 省林業經濟學會 邵東經濟現象研究會
省稅務學會 省教育審計學會 省市場經濟研究會 省衛生事業管理學會
省財政學會 省城市經濟學會 省青年工作者協會 省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
省金融學會 省城市金融學會 省經濟數學研究會 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
省投資學會 省農村金融學會 省內部審計師協會 省國有資產管理研究會
省保險學會 省地質經濟學會 省縣域經濟研究會 省西部綜合開發研究會
省統計學會 省供銷經濟學會 省農村財政研究會 省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
省會計學會 省教育基建學會 省煤炭經濟研究會 省勞動就業液掘服務研究會
省市場學會 省教育統計學會 省外經貿會計學會 省排泄資源經濟研究會
省檔案學會 省工商行政學會 省民營經濟研究會 省勞動保險福利研究會
省生產力學會 省預算會計學會 省公路征費研究會 省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
長沙海關學會 省總會計師協會 省水利經濟研究會 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研究會
省圖書館學會 省金融會計學會 省國際經濟貿易學會 省社會科學學會工作研究會
農村經濟學會 省交通會計學會 省《資本論》研究會 省外商投資企業財務會計學會
省數量經濟學會 省機關會計學會 省東南亞經濟研滾哪究會 省機械工業生產經營管理研究會
三、政治法學類
省法學學會 省犯罪學研究會 省黨的建設研究會 省證券市場法制研究會
省檢察學會 省水利監察學會 省幹部教育研究會 省市場經濟法制研究會
省監察學會 省中共黨史學會 省民主管理研究會 省內務司法法制研究會
省監獄學會 雷鋒精神研究會 省工人運動研究會 省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
省警察學會 省領導科學學會 省家庭婚姻研究會 省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
省人口學會 省婦女學研究會 省地方立法研究會 省企業統戰工作研究會
省僑務法學會 省群眾文化學會 省南泥灣精神研究會 省毛澤東思想研究會
省社會學學會 省政策科學學會 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 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研究會
省人才研究會 省農業法制研究會 省青少年犯罪研究會 省世界經濟與國際共運研究會
省勞動教養學會 省人大制度研究會 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 省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
四、教育學類
省教育學會 省醫學教育學會 省管理科學學會 省遠距離教育研究會
省書院研究會 省成人教育協會 省家庭教育研究會 省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會
省黃興研究會 省何光岳研究會 省職業技術培訓學會 省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研究會
五、文學類
省文學學會 省寫作學會 省廣播電視學會 省演講與口才學會
省語言學會 省秘書學會 省古代文學學會 省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會
省雜文學會 省新聞學會 省翻譯工作者協會
六、歷史學類
省苗學會 省錢幣研究會 省孔子研究會 省文大埋碼史工作研究會
省歷史學會 省博物館學會 省譚嗣同研究會 省炎黃文化研究會
省考古學會 省地方誌學會
七、高校社科聯
湖南商學院社科聯 湖南大學社科聯 湖南師大青年社科聯 湖南文理學院社科聯
長沙電力學院社科聯 湘潭大學社科聯 省委黨校社科聯
八、民辦非企業
省國際教育科學研究會 湖南啟智經濟研究所
省對外經濟文化發展中心 省國際商務法律研究與發展中心
⑦ 國史學會是什麼單位
中國史學會致力於推進學術活動,主要工作如下:
1、組織編撰出版書籍
在中國史學會建立初期,國內一大批著名的歷史學家參加編輯出版了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叢刊》包括《義和團》、 《太平天國》、 《回民起義》、《戊戌變法》、《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辛亥革命》、《捻軍》、《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北洋軍閥》共12部專著,2,500多萬字。除最後兩部外,其他10部都是在1951年至1958年間陸好遲續出版的。這部叢刊,對培養新中國的歷史學工作者,推進中國近代史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國外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也從中獲益甚多。
2、組織各種類型的敬春學術活動,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術研究
早在五十、六十年代,史學會就組辦、桐裂召開一系列重大的學術討論會,其中包括戊戌變法60周年、巴黎公社90周年、太平天國110周年、辛亥革命50周年等,在歷史學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社會上也引起較大反響。八十年代以後,學術活動更趨活躍,對外學術交流日益擴大,先後舉辦多次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世界史方面的學術討論會,特別是「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兩次規哪困模盛大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都是前所未有的。
3、關注青年史學工作者的成長
先後於1991、1996、2000年成功地舉辦了三屆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會議。會議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社科院推舉在歷史研究方面有所建樹或取得成績的青年史學工作者代表參加。會議在檢閱成果、交流經驗、考察人才、培養隊伍等諸方面,收到很好效果,使青年史學工作者代表中不少人已經成長為我國史學領域內的教學和科研骨幹。
4、積極參與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的活動和中外學術交流
1980年,中國史學會以非正式會員的身份,由著名考古學家夏鼐率團出席第15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1982年成為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局緩閉的正式會員後,由著名歷史學家組成的中國史學會代表團出席了第16、17、18、19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1984年邀請國際歷史科學委員會秘書長阿維勒夫人來訪。英國、美國歷史學會主席也曾訪問過中國史學會。此外,還多次接待來訪的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德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著名歷史學家,推進學術交流。
近些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歷史學家之間的頻繁交流,逐步加深了彼此間的了解,融洽了關系,並共同為繁榮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中國史學會同港澳地區的歷史學家保持著經常的往來交流。
五十年來,中國史學會在中國歷史學界已具有廣泛而深厚的基礎,有相當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同國際友稿李歷史學界已建立起較為廣泛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