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西方用什麼記載歷史紙被發明以前,中
公元3到13世紀,歐洲各國普遍使用羊皮紙書寫文件,從公元前2世紀起,羊皮紙與紙莎草紙同時被普遍使用。14世紀起逐漸被中國的紙所取代,但仍有些國家使用羊皮紙書寫重要的法律文件,以示莊重。都有使用石板,木板和黏土板的國家
❷ 西方歷史是怎麼記錄的
古埃及的紙莎草書莎草紙是為古埃及人廣泛採用的書寫介質,它用當時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的紙莎草的莖製成。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莎草紙,並將這種特產出口到古希臘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地區,甚至遙遠的歐洲內陸和西亞地區。
歷史:
莎草紙一直使用到8世紀左右,後來由於造紙術的傳播而退出歷史舞台。在埃及,莎草紙一直使用到9世紀才被從阿拉伯傳入的廉價紙張代替。在此之前,羊皮紙和牛皮紙已經在很多領域代替了莎草紙,因為它們在潮濕的環境下更耐用,而且它們在任何地方都能生產。在歐洲,教會直到11世紀左右依然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莎草紙。現在留存下來最近的具有確切年代的莎草紙實物文件是一份1057年的教皇敕令和一卷書寫於1087年的阿拉伯文獻。拜占庭帝國直到12世紀依然在使用莎草紙,但是沒能留下實物。
莎草紙消亡以後,製作莎草紙的技術也缺乏記載而失傳。後來跟隨拿破崙遠征埃及的法國學者雖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紙的實物,但也沒能復原其製造方法。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師哈桑拉賈(Hassan Ragab)利用1872年從法國引種回埃及的紙莎草,重新發明了製作莎草紙的技術。
製作與使用:
古代的莎草紙以下是哈桑拉賈重新發明的莎草紙製法。
生產莎草紙的原料是紙莎草的莖。先將莎草莖的硬質綠色外皮削去,把淺色的內莖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長條,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之後,將這些長條並排放成一層,然後在上面覆上另一層,兩層薄片要互相垂直。將這些薄片平攤在兩層亞麻布中間趁濕用木槌捶打,將兩層薄片壓成一片並擠去水分,再用石頭等重物壓(現在一般用機器壓制),乾燥後用浮石磨光就得到莎草紙的成品。由於只使用紙的一面,在書寫的一面要進行施膠處理,使墨水在書寫時不會滲開。
古埃及人最初是將紙捲成卷軸使用的,後來為了方便,就裁為一張張的以便製成抄本,這樣,書本就出現了。現在莎草紙偶爾還用於繪畫,但水質的顏料會使紙張變形。
❸ 西方歷史學界的記錄方式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我們當代所看到的歷學寫作方式就是西方的史學記錄方式。五四以後向西方學習的方面指祥之一。以如範文瀾先生寫得《中國通史》就是是不是就是西方的史學記錄方式,按其年代,人唯鎮搏物,相關事件全部逐一的旅兆記錄下來。
❹ 西方文明有什麼重要的史藉
古代希臘羅馬的史學 西方史學導源於古希臘。希臘最早的史跡是靠荷馬史詩流傳下來的。相傳在公元前9世紀,盲詩人荷馬把民間流傳的希臘人戰勝特羅亞人的事跡編刪為兩部史詩:一為《伊里亞特》,一為《奧德賽》。這兩部史詩大約到公元前 6世紀中期才用文字寫下來。荷馬史詩充滿著神話和文學的渲染,然而從中可以想見公元前12~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概況。
希臘人在愛琴海東岸、小亞細亞西部所建立的殖民地伊奧尼亞是希臘文化的搖籃。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伊奧尼亞出現了許多用散文來寫作的紀事家,如赫卡泰厄斯、狄奧尼修斯和查隆等。紀事家所寫的題材范圍很廣,他們或是把口舌相傳的故事記載下來,或是用古人的事跡來進行道德教育,或是把自己在異邦絕域的見聞寫成游記,或是根據口碑和文獻資料來編寫歷史。他們有聞必錄,力求使自己的記載與事實相符。後來,這種求真的精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希臘史學中最寶貴的傳統。
古希臘史學的開山之作是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此書以描述希波戰爭為中心內容,亦稱《希波戰爭史》。希羅多德著書的目的,如他本人所說「是為了保存人類所達成的那些偉大成就,使之不致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不彰,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其應有的光彩,特別是為了要把他們之間發生戰爭的原因記載下來,以永垂後世」。
希羅多德所著之《歷史》最初約在公元前 430年問世,比中國孔子所著的《春秋》要遲四五十年,但它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歷史著作,所以後來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希羅多德為「史學之父」,以後這個美名一直在西方沿用下來。
與希羅多德同時的修昔底德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體現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縝密的史學方法,記載翔實,可稱為信史。他把當時希臘哲學家們那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邏輯方法應用到歷史研究中去,為後世的歷史編纂學樹立了光輝的典範。修昔底德寫道:「在敘事方面,我決不是先入為主,一拿到什麼材料就寫,我甚至不敢相信我自己的觀察就一定可靠。我所記載的,一部分是根據我親身的經歷,一部分是根據其他目擊其事的人向我提供的材料。這些材料的確鑿性,總是盡可能用最嚴格、最仔細的考證方法檢驗過的。……我的著作不是為了迎合人們一時的興趣,而是要作為千秋萬世的瑰寶。」憑著這種精神,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不朽的。
在修昔底德之後,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有色諾芬。他是個多產作家,著有《希臘史》、《長征記》(亦譯《遠征記》)、《居魯士的教育》、《斯巴達政體論》、《回憶蘇格拉底》、《經濟論》、《論稅收》等書。在這些著作中,比較出色的是《長征記》。
公元前2世紀中期,希臘世界被羅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然而這時希臘的史學仍在發展,產生了古代歐洲最傑出的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
波利比奧斯所著的《通史》(亦稱《羅馬史》),系以羅馬的武力擴張及其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中心,始自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爆發,止於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的滅亡和希臘各邦的被征服。然而,他所記載的不僅是羅馬的歷史,而是他所知道的那個「世界」的歷史。在他的著作中,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都佔到其所應有的比重。波利比奧斯可稱為「史學家中的史學家」,在古代西方史學家中,波利比奧斯的著作最合乎科學方法的要求。
羅馬的史學興起比較晚。從公元前 8世紀中期至公元前3世紀中期這500年間,羅馬竟沒有產生過一個歷史學家。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才開始出現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第一位著名的羅馬歷史學家是Q.費邊·皮克托爾(約生於公元前254)。他寫了一部《羅馬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公元前 3世紀末年,對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經過有精詳的記載。波利比奧斯和T.李維都曾讀過費邊·皮克托爾的著作,李維曾以崇敬的心情稱費邊·皮克托爾為羅馬最古老的歷史家。
羅馬史學真正的奠基者是M.P.加圖(老)(公元前234~前149),他著有《羅馬歷史源流》7卷,他認為歷史著作必須達到「垂訓」的目的,宣揚愛國思想,把古聖先賢的事跡當做進行道德教育的教材,以培養青年一代的優良品質。這部書早已失傳,後世只能從其他古典作家的引述中略知其梗概。
公元前 1世紀中期,羅馬的史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代表人為 G. 薩盧斯特。他著有《喀提林叛亂記》和《朱古特戰爭史》。這兩部書對理解羅馬共和時代末期的政事均甚重要。
G.J.凱撒不但是政治上、軍事上的風雲人物,而且在史學上也有貢獻。凱撒在戎馬倥傯之際,留下了兩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一為《高盧戰記》;一為《內戰記》。前者是記述他經營高盧的始末,其中包括他對高盧人、日耳曼人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以及他於公元前55、前54年兩次侵入不列顛的經過;後者是記述他戰勝龐培及其黨羽的經過。這兩部史著都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而且文筆簡練,曉暢可讀。
在「奧古斯都時代」(即屋大維執政時期,約公元前31~公元14),羅馬的國勢強盛,學術上也呈現出高度繁榮,產生了偉大的歷史家李維。他竭畢生之力,寫了一部通史性質的《羅馬史》,始自羅馬建城時期,止於公元 9年。在西方史學中,首創通史體例。李維的歷史著作,洋溢著愛國熱忱,意存勸誡而且褒貶分明。其書原有 142卷,惟大部分已散佚,今僅存35卷以及少數殘篇。古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家,無疑當推C.塔西佗,他的主要著作有《關於雄辯術的對話》、《阿格里科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歷史》(亦稱《羅馬史》)和《編年史》(亦稱《羅馬編年史》)。公元 1世紀羅馬帝國的歷史,主要是靠塔西佗的記載而流傳下來的。他在政治上傾向於貴族共和,對帝制深為不滿。他的史著被稱為「懲罰暴君們的鞭子」。
與塔西佗同時的普盧塔克是古代最著名的傳記家。他的傳世之作是《希臘、羅馬名人合傳》(簡稱《傳記集》)。他所寫的這些傳記,實際上都是通過具體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來宣揚自己的倫理思想。而其文瑰麗多姿,夾敘夾議,極其生動有致,所以傳誦甚廣。
中古時期歐洲的史學 在中世紀西歐史學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基督教史學。基督教史學家用基督教神學的觀點解釋歷史,認為人類的一切都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一部歷史就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基督教神學家聖·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國》支配著西歐的思想界。基督教史學家認為《聖經》中所說的一切都是不容置疑和爭辯的。而希臘、羅馬古典作家的著作則受到鄙薄,往往束之高閣甚至散佚失傳了。
基督教史學是不足為信的。然而,基督教史學家的紀年方法,以後卻被沿用了下來。基督教史學家以傳說中的耶穌基督誕生之年為准,大大簡化了紀年方法,並且為各國歷史紀年的統一提供了一個方案。
拜占廷的史學 在公元7世紀以前,拜占廷在文化上大致還保持著希臘、羅馬的傳統。基督教會的勢力不像在西歐那樣至高無上,它是隸屬於皇帝,作為專制政體的支柱而存在的。因此,與同時期西歐各國的文化比較起來,拜占廷文化具有較多的世俗性。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位時,拜占廷帝國的國勢最為強盛,出現了最著名的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他留下兩部重要的著作:一為《當代史》(即《查士丁尼皇帝征戰史》)。主要是記述東羅馬帝國興兵滅汪達爾王國、東哥特王國,並移師向東與波斯帝國爭衡的經過;一為《秘史》,描述查士丁尼時代的宮廷內幕,對當時的顯貴人物頗多譏評。
拜占廷的學者致力於古籍的整理,其中貢獻較大的是大教長佛提烏(約820~891)。他編纂了一部《群書摘要》,輯錄的古典著作達280種之多。有不少古典著作賴有佛提烏的輯錄而保存了下來。
5~13世紀西歐各國的史學 在中世紀的西歐,史學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是神學的奴僕。當時西歐的載筆之士多為僧侶,他們留下一些編年史和傳記。茲按照國別略述如下:
① 義大利。在中世紀初期,義大利著名政治家、史學家F.M.A.卡西奧多魯斯(約490~585)著有《哥特史》12卷,是研究東哥特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材料。惟此書原本已經散佚,只能從朱爾丹尼斯所作的節本中略見其梗概。
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北部的歷史,是由基督教執事保羅(約720~799)記載下來的,保羅所著之《倫巴德史》是中世紀歐洲史學的要籍之一。
中世紀後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1254~1324)口述、魯斯蒂恰諾(或魯斯蒂切洛)筆錄的《馬可·波羅游記》,即《東方見聞錄》,廣泛介紹了東方各國特別是中國的概況,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書」。
② 法蘭克王國。法蘭克王國的第一位歷史學家是都爾城的主教格列高利(約538~594)。他著有《法蘭克人史》10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591年,對法蘭克王國早期的歷史作了精詳的記載。
9世紀初著名的傳記家愛因哈德(約770~840)。用華美的文筆寫了一部《查理大帝傳》,此書是世界歷史文庫中的要籍之一,傳誦甚廣。
③ 西班牙。中世紀早期西班牙最著名的歷史家是伊西多爾(約560~636)。他曾當選為塞維利亞城的主教。著有《西哥特、汪達爾、蘇維匯諸王的歷史》,記敘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蘇維匯人遷徙和建國的經過。
④ 英格蘭。英國史學的奠基者是比德。他著有《英國教會史》,所敘史事止於 731年。此書雖然主要是敘述天主教在不列顛傳布的經過,但也涉及到當時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
英國早期的史事,主要是賴有《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而流傳下來的。從7、8世紀起,盎格魯、撒克遜各邦的宮廷和寺院中已經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及至英國統一後,阿爾弗烈德大王在位時,組織了一批學者,把從前各地所積累下來的編年史加以刪改和增益,匯編在一起,命名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英國的第一位通史作家是亨廷頓的副主教亨利(約1084~1155)著有《英國史》,所敘史事始自G.J.凱撒時代,止於1154年。
13世紀,英國產生了編年史家M.帕里斯(約1200~1259)。他的著作對1215年《自由大憲章》的制訂和英國國會的起源均有記述。
⑤ 德意志。在西歐各國中,德意志的史學興起比較晚。11世紀中期,德意志出現了編年史家蘭伯特·馮·黑爾斯費爾德(1025~1088)。他用宗教史觀寫了一部《編年史》,始自遠古,止於1077年的「卡諾莎事件」。
埃克哈德·馮·奧拉(?~1125)著有《世界編年史》5卷。前3卷敘述自上古直至查理曼時代的史事,後2卷記載自查理曼直至亨利五世當政時期的史事。此外,他還寫了一部《神聖羅馬帝國史》。
中世紀德意志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弗賴辛的主教奧托(約1111~1158)。他留下兩部歷史著作:一為《編年史》,以《聖經》中所說的「創世記」作為開端,一直寫到1146年;一為《皇帝腓特烈傳》,記述這位皇帝連年用兵的經過。
14世紀以前東歐各國的史學 東歐國家形成比較晚。這些國家的史學興起於10世紀以後。
捷克最早的一位歷史學家是布拉格的科斯馬斯(約1045~1125)。著有《波希米亞史》3卷,是捷克第一部堪稱為歷史的著作。
在12、13世紀之際,波蘭產生了歷史學家W.卡德武貝克(約1160~1223)。著有《波蘭史》 4卷,始自傳說時期,止於1203年,是波蘭史的開山之作。
這時匈牙利最早的史籍是記述阿爾帕德王朝第一位國王斯蒂芬一世(977~1038)生平事跡的《大實錄》和《小實錄》,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俄國最早的一部歷史著作,是涅斯托爾的《編年紀事》。相傳涅斯托爾生活在12世紀初年。其所撰之《編年紀事》,始於公元 9世紀中期,止於1110年,為基輔羅斯時代最重要的史籍。
中世紀俄國最重要的一部文獻資料,是《諾夫哥羅德編年史》。在諾夫哥羅德大公國的一個寺院里,從11世紀初葉起就有人開始撰寫編年史,逐年把重大事件記載下來。此項工作一直繼續到15世紀末期。所以,從11世紀初葉直到15世紀末期這 500年間俄國歷史上的大事,其中包括金帳汗國統治時期的史事,在《諾夫哥羅德編年史》中都有反映。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史學 義大利第一個著名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是L.布魯尼(1369~1444)。他首先在史學領域內打出「人文主義」的旗幟,用華美的文筆,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盧塔克等名家的作品譯為拉丁文,並用義大利方言為文藝復興的先驅者但丁、F.彼特拉克撰寫傳記。此外,他還著有《佛羅倫薩史》12卷,始自建城時期,止於1404年,把佛羅倫薩城邦的發展過程作了精詳的敘述。
與布魯尼同時而稍晚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F.比昂多(1388~1463),著有《羅馬衰亡以來的千年史》。比昂多把從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文藝復興這約1000年間叫做「中世紀」,意為介於兩個文化高峰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中世紀」一詞,最初就是這樣提出來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疑古精神和考證學有所發展。在這方面,意義特別重大的是L.瓦拉(1406~1457)對《君士坦丁的贈與》這一文件的辨偽工作。瓦拉以淵博的知識和精密的考證方法,令人信服地證明這一文件出於偽造,從而狠狠地打擊了教皇的權威。
以政治理論家著稱的N.馬基雅維利也是一位傑出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1513年,馬基雅維利寫成《君主論》(亦譯《霸術》)一書,侈談君主為了國家的利益可以蔑信棄義。晚年,著有《佛羅倫薩史》 8卷,始自日耳曼「蠻族」入侵時期,止於1492年。馬基雅維利是用新興資產階級政治家的眼光來寫歷史的,他以古喻今,借歷史事實來宣揚改革之道,讀之令人知所鑒戒。
比馬基雅維利稍晚的F.圭契阿迪尼(1483~1540)也是一位有成就的人文主義歷史學家。圭契阿迪尼第一次打破地區的界限,把義大利各邦的歷史熔於一爐。著有《義大利史》20卷,是近代西歐民族主義史學的先導。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繁榮,也產生了藝術史家G.瓦薩里(1511~1574)。著有《義大利藝苑名人傳》。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其他國家的史學 中世紀晚期法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J.弗魯瓦薩爾(約1337~1410)。他生活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用法文寫了一部《法國、英國、蘇格蘭、西班牙編年史》,所敘史事始自1326年,止於1400年左右。主要是記載百年戰爭的戰況和有關各國的外交活動。
法國的第一位人文主義歷史學家應該首推P.de康明(1447~1511)。他是個政治活動家,晚年寫成《回憶錄》8卷,追述15世紀後半期法國的政事。他強調歷史學的實用價值,告誡政治家和外交家必須熟讀歷史,因為那是理解現實生活的一把鑰匙。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 T.莫爾,也是一位人文主義的歷史學家。在名著《烏托邦》之外,他還寫了一部精粹的歷史著作《理查三世傳》,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生花之筆,繪形繪聲地刻畫了理查的陰險狠毒及其最後的被殺,鞭撻了這個歷史上罕見的暴君。
16世紀下半葉,英國產生了編年史家R.霍林謝德(?~約1580)。他編寫了一部體大思精的《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編年史》,始自傳說時期,止於伊麗莎白當政初年。霍林謝德的著作被認為是信史,許多文學家都從中吸取創作的素材。W.莎士比亞的名劇如《李爾王》、《麥克白》、《辛白林》等,大部分均取材於此。
伊麗莎白一世時代(1558~1603)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還應當推W.卡姆登(1551~1623)。他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利益,用歷史來為資產階級的政治服務。卡姆登留下兩部重要著作:一為《大不列顛志》,一為《伊麗莎白女王在位時期的英國史》。有人認為,近代英國的史學是從卡姆登開始的。
被K.馬克思譽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F.培根(1561~1626),也是一位歷史學家。除了《新工具論》、《論學術之進步》等名著外,他還寫了一部《亨利七世在位時期的英國史》。培根認為歷史是最好的政治教材,多識前言往行,能啟人心竇。他說:"哲學使人深邃,數學使人嚴密,歷史使人明智。"
荷蘭人文主義學者P.C.霍夫特(1581~1647),著有《尼德蘭史》20卷,描述尼德蘭革命期間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跡,讀之令人奮起。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個多方面的人物,以一身兼為哲學家、詩人、戲劇家、政論家和歷史學家,著述宏富。伏爾泰把「理性主義」應用於歷史研究,主張要理智地看看過去,衡量前人的功過得失,寫出「有哲學意味的歷史」。他擴大了歷史學的領域,認為舉凡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諸如政治、科學、文藝、風俗習慣、農業、工藝、商業、生產技術的演進、飲食起居、人口的增加等等,均為歷史研究的范圍。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文化史的真正的奠基者。伏爾泰留下 4部比較重要的史著:《瑞典王查理十二傳》、《路易十四時代》、《風俗論》、《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史》。其中最足以代表其史學觀點和文章風格的是《路易十四時代》。
啟蒙時期德意志最博學的歷史學家應推 A.L.von施勒策爾(1735~1809)。他著有《俄國史》、《北歐諸國史要》和《世界歷史概略》。
與施勒策爾同時的L.T.施皮特勒(1736~1794),也是啟蒙時期德意志傑出的歷史學家。他留下兩部比較重要的史著:一為《基督教會史》,敘述基督教會在歷史上的作用;一為《歐洲各國史要》,著重敘述西歐各國文化的演進軌跡。施皮特勒的著作反映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觀點,要求達成德意志的統一並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政府。
德意志文學家 J.C.F.von席勒(1759~1805),也是一位有成就的歷史學家。他的兩部文情並茂的歷史著作:一為《尼德蘭革命史》,敘述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封建統治的斗爭及荷蘭共和國的成立;一為《三十年戰爭史》,記載三十年戰爭期間那些驚心動魄的事跡和德意志人民所遭受的種種苦難。此外,他還寫過很多歷史劇,如《瓦倫斯坦》、《威廉·退爾》、《奧爾良的姑娘》等。席勒是個才華橫溢而又富於革命情操的人,他的著作在反封建的斗爭中起過積極作用。
17世紀末~18世紀末英國的史學 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是G.伯內特(1643~1715)。他著有《英國宗教改革史》和《我這個時代的歷史》。他代表輝格黨人的觀點,竭力贊美1688年「光榮革命」所達成的妥協。18世紀英國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D.休謨也是一位歷史學家。著有《英國史》 6卷,始自公元前55年羅馬統帥凱撒入侵不列顛,止於1688年的「光榮革命」。此書為18世紀出現的最為詳備的英國通史,傳誦甚廣。 與休謨誼兼師友的W.羅伯遜(1721~1793),在歷史學方面的成就比較大。主要歷史著作有:《蘇格蘭史》、《皇帝查理五世在位時期的歷史》、《美洲史》和《印度古史譚》。羅伯遜的治學態度頗為謹嚴。他認為歷史家記事載言,必須有文獻根據。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每一章後面都附有注釋和參考書目,註明出處,以昭信實。
18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歷史學家無疑要推E.吉本,他用「羅馬帝國的衰亡」這一概念來概括2~16世紀這1500年間歐洲的史事。他竭畢生之力,寫了一部卷帙浩繁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此書共分71章,從奧古斯都時代開始,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作為結束。吉本雖然主要是記述羅馬帝國由盛而衰的經過,但也提到波斯、匈奴、日耳曼諸部族、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在他以前,歐洲還不曾有過這樣規模宏大的通史著作。
吉本認為羅馬帝國的衰亡是由於「基督教和野蠻主義」的勝利。其書的第15章和第16章,專論基督教的興起及其本質,寓褒貶於深沉,既是歷史性的敘述,也是辛辣的諷刺。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著英國資產階級史學的高峰,是啟蒙時期西歐最重要的歷史著作之一。
❺ 外國課本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人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爾基
中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文化,在經歷的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有過盛世,也有過屈辱,但這些都已經成為了歷史,這些歷史也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被人們銘記,對於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去繁榮還是屈辱都應該以真實的情況被銘記,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的尊重,歷史不應該被掩蓋,更不應該被曲解,這是毫無疑問的。
結語
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來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雅各布·布克哈特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居安思危,表達的意思就是在和平年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內心中一定要有憂患意識,時刻保持警惕性,畢竟人心復雜,任何地方都會成為缺點,包括他們介紹我們是所說的,中國古代文化更加講究情感和禮儀,而不是理性和務實,是啊,中國有多少禍端都是因為意氣用事而導致的,大家如何認為呢?
參考文獻
《世界名人語錄》
❻ 西方不記錄歷史,亞里士多德生平確切紀年是如何知道的
錯了喲!
希臘是公元前776年起,就有精確紀年了。(這一年誕生了古奧林匹克運動,大猛寬之後四年一屆,於是希臘城邦自此開始用統一年份紀年),在此之前,各城邦紀年方式不一,存在較大出入。
而西方不是不記錄歷史,而是很晚才出現官方給工資的史官!
對亞里士多德的生卒年,來源於其他文物記載。(但即便如此,我們知賀迄今也無法得滾亮知這人最後是病死還是跳海的。)
❼ 西方社會怎樣寫歷史
我在閱讀歐洲有關歷史著作的時候,常常很困惑,也很感觸,因為,根據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學問的規模和格式的標准去參照西方歷史,西方的歷史學問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我認為,西方歷史著作大多是偽作。
中國歷史歷來有信史和野史之分,所謂的「信史」,就是這樣的歷史著作往往是由那些訓練有素的史官或者民間歷史學者按照嚴格的時間空間流行秩序,而對歷史過程中的人、事、言的「直言」記載。中國的「信史」,往往有三個大的特點,一是資料詳盡,二是時間清晰,三是強調直言真實。這樣的「信史」與中國歷史上早就存在專職的史官和天官制度有直接關系,更與中國精耕細作的農業社會所孕育出來的歷法相關,只有那些確立了清晰的時間空間節律理念的民族,才真正可能產生得出相應的歷史知識和歷史觀念。當然,中國歷史書籍中也有時代造成的一些神秘理念,但是,這樣的神秘和官本位的記載,是符合那個歷史時代的認識水平的,其也與中國歷史著作的「信史」本質無關,這是應該區分開來的。
相比之下,西方歷史在17世紀之前,猶如茫茫霧靄,或者說是猶如一團亂麻,不僅中國人難以將西方17世紀之前的歷史了解清楚,恐怕連西方人自己也是永遠說不清楚自己17世紀之前的歷史的!我常常感到奇怪,中國近幾十年來所編篡的「世界史」中的「西方歷史」章節怎麼會那麼富於邏輯條理,而且,這些「西方歷史」怎麼就和中國歷史典籍一樣,時間、空間和人物及其事件的脈絡是那樣的清晰和「真實」。這到底是西方歷史本來就如同中國歷史那樣清晰可信,還是因為現在的中國歷史學者誤入了什麼套子呢?他們是否是在使用中國的歷史定式和思維框套去編篡了「西方歷史」呢?而事實上是,西方的所有歷史著作,在描述自己的歷史的時候,往往有兩種情況,要麼,他們就象18世紀末期的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本(1737——1793)那樣,可以在不引證任何考古資料和歷史文獻資料的情況下,就幾乎憑空杜撰出了厚厚的幾大本《羅馬帝國衰亡史》;要麼,就象18世紀法國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伏爾泰(1694——1776)那樣,在自己的《風俗論》中,僅僅對歐洲中世紀以前的歷史做一種很模糊的簡單介紹。那麼,伏爾泰和吉本的各自歷史著作,到底誰更嚴謹呢?應該說,伏爾泰更嚴謹!因為,在18世紀,各西方民族國家的圖書館中,要麼就只有阿拉伯文和羅馬文的歷史殘本(這個情況,美國的歷史學者湯普森(1869——1941)從嚴謹的角度,在自己的《歷史著作史》一書中對西方歷史上的各種歷史著作做了考證和介紹,根據他的研究,西方歷史上的歷史著作,大多就是些殘篇殘本,或者就是西方基督教會的杜撰本),要麼,就只有聖經和荷馬史詩這樣的「神說」,要麼,就只有基督教會里的各種明顯杜撰的歷史文獻,所以,西方的歷史在當時還基本局限在基督教的說教中和民間的傳說中,並無真實可信度可言。
西方社會開始進行「信史」研究,僅僅始於19世紀,與西方考古手段的科技化直接相關,這就如同湯普森說的那樣:「在19世紀以前的兩千多年中,關於希臘時代以前的世界史,人們並不了解任何新情況,直到19世紀初。羅素塔石刻才提供了一把辨認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鑰匙。這個著名的石刻是1798年跟隨拿破崙到埃及去的法國學者發現的。」(湯普森:《歷史著作史》上卷P3商務印書館)。由此可見,西方國家關於歐洲中世紀以前的真正的「信史」研究,是從拿破崙時代的考古實物工作以後所開始的,所以,象英國吉本那樣在18世紀就在沒有實證的歷史資料的情況下便杜撰出了厚厚的幾大本關於羅馬歷史的「巨著」,實在是不可信的!這點,目前中國歷史學界好象並沒有充分注意到!筆者發現,即使是西方現代嚴謹的歷史學家和他們的著作,比如美國的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美國的威利斯頓?襖爾克的《基督教會史》,也包括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他們在描述西方17世紀之前的歷史和思想史的時候,大多也都是採取虛寫的辦法,他們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去引證19世紀之前那些西方古代的「歷史巨著」,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所謂的希臘思想家的那些「巨著」,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些著作幾乎就是「說書」(湯普森語,他屢屢將西方19世紀以前的各種歷史著作說成是「說書」),或者說,他們在當時已經有確鑿證據,清楚知道這些歷史典籍和思想史著作(羅素在自己的《西方哲學史》中多次提到過古希臘古羅馬的哲學著作的不可靠性),都是中世紀的基督教教會和基督教會統治下的「大學」所杜撰的。但是,很糟糕的是,筆者注意到,中國歷史學界和哲學界在編撰西方的歷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時候,大多都將19世紀以前的西方歷史書或者思想史著作當成為了「信史」,特別是中國哲學界還普遍對古希臘時代的一些「思想巨著」(比如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一系列「巨著」)十分看重,這樣,就造成了中國人所編篡的「西方歷史」和「西方思想史」,往往比西方一些嚴謹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史專家編撰的歷史書和思想史專著,還要「可信」,這,簡直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為什麼中國歷史學界和思想史界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我認為,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所致:一是一些中國歷史學者在研究西方歷史的時候,所閱讀的歷史典籍往往很狹窄,他們大多習慣中國的治學習慣,將西方的宗教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分開來審視,這樣,就很容易導致他們看不清楚西方歷史著作因為存在基督教教會參與杜撰的「偽」問題;二是中國人已經習慣了自己的「信史」歷史學情況,所以,許多中國人,當然也包括中國的一些歷史學者和哲學學者,他們往往是「以君子之心」去看待西方的歷史和思想史,先入為主的就以為那些西方著作都是很嚴謹的,他們當中的許多人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想到過西方歷史著作和西方思想史著作與中國的歷史學著作和思想文化著作的產生條件,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三是因為中國人太習慣歷法時間空間概念了,中國人一說自己的歷史,往往很自然的就有種時間秩序觀,象「張飛殺岳飛」這樣的事情,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笑話;但是,中國人卻很少想到,西方歷史上的政權組織就沒有設立過專職天官和史官,所以,無論是西方歷史學者,還是西方政權官僚,甚至也包括基督教會中的學者,往往沒有中國人這樣明確的歷年意識,在西方的歷史典籍中,「張飛殺岳飛」的事情及其人神相雜的事情已經普遍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地步了,這正如湯普森說的那樣,在19世紀,西方社會還習慣引證《聖經》里編造的情況去說明自己的歷史,這,就是為什麼西方歷史著作往往有「說書」味道的原因。
❽ 古代西方用什麼記載歷史
在人類歷史上,隨著人們交往的發展,僅用口耳相傳的簡單有聲語言已不能適應思想交流和行動上的需要。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記錄下來,迫切需要一種記事的工具和方法。在文字發明之前,曾先後有過結繩為約、堆石記事和刻木為契的傳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最重要的輔助工具,文字的出現突破了有聲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文字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實物文字——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書寫文字和拼音文字等幾個發展階段。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蘇美爾文、埃及文、印度梵文、埃蘭文和中國漢文等。文字來源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後來,又由圖畫文字逐漸變成書寫文字。書寫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早期的文字是書契,書是由圖畫來的,契是由記號來的。文字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有了文字,人類知識才能記錄下來,得以在空間和時間上廣為傳播。當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城邦時,他們就發明了文字。開始是一種象形文字,後來為書寫方便而演變成了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使用了幾千年之久。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他們以濕軟的泥板為文字載體,用一根小木棒或蘆葦桿在上面斜壓上一些筆劃組成文字。因為這些筆劃都呈楔形,故稱楔形文字。把泥板曬干或烘乾之後,即可長期保存。據說,當時官府和寺廟里都藏有很多這樣的泥板書。至今還保存有大約3萬塊。現代學者已能認讀泥板書上的楔形文字。
古埃及人早期也是用象形文字,後來,他們又發明了拼音文字,對西方文字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居住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約在現在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地中海一帶)人,以海上貿易和殖民著稱。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他們主要依據由古埃及演變出來的北閃光特字母制定了歷史上第一批由22個輔音字母(無母音)組成的字母文字,被稱為腓尼基字母。後來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古希臘就產生了希臘字母。以後又從希臘字母櫱生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文字字母的共同來源。在文字的書寫方式上古埃及人發明了草紙書。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帶,盛產一種形似蘆葦的植物——紙草,人們把紙草切成長度合適的小段,將其剖開壓平,拼排整齊,連接結片,曬干以後即成為一種草紙。他們用蘆葦桿之類的東西作筆,蘸上油菜汁和黑煙未調制而成的墨,即可以在草紙上書寫文字。英國大英博物館內至今還保存著古埃及抄寫家阿摩斯(約公元前1650年左右)在草紙上抄寫的數學論文:《揭露事物一切奧秘之指南》。這此草紙書上的文字現代學者已能譯讀。以上這些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泥板書和草紙書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極為寶貴的古代信息,對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1900年,英國考古學家亞瑟·約翰·伊文思在克里特島克諾索斯古代宮殿廢墟上,發現一些泥版殘片,上面顯然刻著一些文字。
最古老的泥版殘片的文字,約刻於公元前2000—1650年間。較為近代的泥版殘片的文字,約刻於公元前1750—1450年間.當然也有刻在石頭上的文字。
古希臘使用的書寫工具是用一種硬皮植物Phragmytis communis造成的。這種筆尖堅硬,用途廣泛。這種新筆具有與鐵和木製尖筆一樣的硬度,便於在蠟板上寫字,所以廣被採用。又叫:蘆葦筆
公元前2世紀,莎草紙在地中海國家中一直是流行的書寫紙。這一時期,除了希臘和小亞細亞的諸國外,羅馬帝國對莎草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導致了莎草紙的短缺和價格上漲。波利尼長老告訴我們大約在公元前197-156年,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王朝為了阻止其敵對者小亞細亞的白加孟(Pergamon)的尤米尼斯二世(Eumenesll)建立世界第一大圖書館,便切斷廠了其莎草紙的供應。羊皮紙「parchment」一詞即源於白加孟,是一種由皮革製造的、書寫面光滑、莎草紙的替代品。事實上,皮革用於書寫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開始了,白加孟人再改進了加工程序,造成光滑、潔白、可雙面書寫的皮革紙。
從中世紀到公元19世紀,羽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記錄廠歐洲文明進程的每一階段。 (以動物的羽毛做成的筆)
中國人紙的製造和使用漸漸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向西北傳播開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達建成了一座造紙廠。在隨後的一百年裡紙迅速傳遍整個歐洲。人們在15世紀就開始研究金屬筆(鋼筆),直到1800,鋼筆才得到大批量的生產。
❾ 西方歷史故事
蘇聯:戰場消防員——朱可夫
總體印象:
朱可夫是前蘇聯最偉大的元帥之一。他善於運用豐富的實踐經驗訓練軍隊,具有組織指揮大軍團作戰的卓越才幹;在訓練與作戰中深入實際,作風果斷,深得官兵擁戴。他所組織指揮的重大戰役,較好地體現了前蘇聯的軍事學術原則,如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在突擊方向上集中使用大量兵力兵器,以坦克兵團實行迂迴穿插、分割合圍,迅速粉碎敵軍主要集團等。4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勛章6枚。
肖像描寫:朱可夫臉龐寬大,目光深邃,精神飽滿,殷勤好客,為人和善。艾森豪威爾曾經形容朱可夫是一位和藹可親有著軍人風度的人。
二戰作用:
在德軍包圍列寧格勒,形勢岌岌可危之際,朱可夫受命出任方面軍司令。他一跨進斯莫爾尼宮,當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會議,毫無留情地撤換了兩個集團軍司令,逮捕和處決 了一些擅自撤退的軍官。他迅速擬定了守城計劃,建立縱深的防禦配系,並以部分兵力出擊 德軍側後,終於打破了希特勒妄圖奪取"十月革命的搖籃"的迷夢。
1941年9月底,德軍以180萬軍隊向莫斯科發動總攻。在此關鍵時刻,朱可夫奉命趕 回克里姆林宮。在斯大林領導下,他參與制定了一個將防禦、反攻和總攻緊密結合的計劃, 經過浴血奮戰,將德軍擊退至遠離莫滲衡飢斯科100-350公里之處,使德軍的"閃擊戰"徹底破 產。
1942年夏,斯大攔談林格勒前線告急,朱可夫與華西列夫斯基向最高統帥部建議,應將德 軍主力緊緊鉗制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在其兩翼實施強大突擊,圍敵打援。他不僅運籌帷幄, 還親臨前線指揮戰斗。斯大林格勒一戰,全殲德軍25萬,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偉大轉折點。
最後時刻:
朱可夫曾被赫魯曉夫撤銷了黨內外一切職務,並於1958年3月被迫退休。勃列日涅夫上台後,朱可夫得以恢復名譽,1974年6月病逝。
最初的美國,是印第安人的家園,他們過著與世無爭的幸福生活。
然後,隨著時代的發展 和歷史的進步,這一切不復存在了。 16世紀以後,歐洲殖民者紛紛搶灘,將這塊與世無爭的大陸變成相互角逐的舞台最初 的殖民者只是佔領了這里,並沒有對這塊荒涼的大陸進行開發。
18世紀以前,在密西西比河 以西居住的美洲人僅僅只有數千人心 18世紀初,易洛魁人和北美西部居民之間開始有了聯系,一些商人也開始進行皮貨貿易。 隨著皮貨貿易的發展和深人,皮貨商逐漸進入到俄亥俄河流域叢返以及阿利根尼山以西的區域, 也就在這一段時間里,土地殖民活動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到18世紀中葉的時候,土地殖民活 動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另一方面,由於土地所有者的殘酷壓榨和盤剝,那些不堪忍受欺壓 的農民和小商業者們紛紛逃離到更加遙遠的西部地區,並在那裡開墾了屬於自己的土地,這 就興起了一場開發西部的熱潮。
再者,北美在建立政權以後,為了能夠在世界范圍內5:足,便 將工業革命延伸到了西部,這也為西部的大開發做了充足的准備。 1775年,丹尼爾•布恩開辟了「荒野之路」,這條公路也在1796年正式成為通往內地的公 路。
從此之後,越來越多的公路和運河相繼開發,使得東西部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在這種 情況下,一些土地投機者、農場主、工人、職員以及各色人等都對西部產生了極大的嚮往,於是 便有很多開始湧向西部。
就這樣,一場群眾性的大規模移民運動開始了。 與此同時,美國國會方面通過了「西北條例'條例決定在西北地區設立領地制度,公開 向移民出售土地。
此外,政府為了更好地對西部進行開發,還嚴格控制土地的價格。相對而 言,當時的土地價格已經非常低了。
於是,「西北領地」、「西南領地」也相繼建立了起來。 那些 來自新英格蘭、美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的人則在西南領地搶灘,建立了田納西州,並在那裡從事 起了玉米栽培和煙草種植。
而那些拓荒者則源源不斷地湧向了俄亥俄河以北的地區,並於 1803年在那裡建立起西北領地上的第一個州一俄亥俄州。 隨著擴展運動的不斷進發,生活在西部最原始的印第安人則成了擴展的主要障礙。
為了 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政府便開始有計劃地將印第安人生活區轉移,那些原本屬於印第安人的 家園也逐漸變成了白人的生活區。1830年,美國政府又頒布了「土地交換法令」,強制性地用 密西西比河西岸的土地交換了東部印第安人的土地。
而這些無辜的印第安人則被迫在軍隊 的押解下來到了印第安納。 在這場大遷徙中,有將近1/4的印第安人死於非命,而他們割讓給 白人的土地則高達80萬平方公里。
1837年,經濟危機的爆發迅速席捲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這使得西進的狂潮再次被掀 起那些最初到達中西部地區的人賣掉已經開墾好了的土地,換成物資,准備向西進一步開 發。 1848年,由於在薩克拉門托的薩特鋸木場發現了金礦,更多的人被吸引而來。
這樣,不到 7年的時間,這里的人口迅速突增到30萬。後來,隨著淘金潮的冷卻,一部分淘金者開始投資 農業開發,一部分則倒流回去,成為征服洛基山脈和大草原的中堅力量。
美國的這場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西進運動,使原本荒涼的西部土地變成了千頃良田。 而這些變化不僅使那些淘金者實現了致富的夢想,更是促進了美國的經濟發展。
進而出現了 羅伯特•利文斯和法國當局進行了一次購地談判的事件。與此同時,傑斐遜和美國國會也正 拿著200萬美元專款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年1月12日,傑斐遜又任命門羅為全權公使前往法 國,協助利文斯進行談判。 而此時的法國正處在內外交加的時期,急需一大筆錢來補充國庫於是,拿破崙便做出 了放棄路易斯安那地區的決定。
經過幾番交涉,雙方終於在4月30日簽訂了購買條約。美國 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後,便在新奧爾良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宣布 正式佔領該地區。
經過一系列的購地運動,美國的疆域幾乎翻了一倍,購地運動更為美國的 西進運動掃除了障礙,使美國人從此毫無阻礙地跨過密西西比河向西擴張。 之後,美國又與俄國進行了交涉,想要購買俄國統治下的阿拉斯加。
經過長期的談判,美 國人最終得償所願。1867年3月30日,美俄雙方簽署了割讓條約,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 購買了阿拉斯加。
至此,美國的領土再次翻倍,美國人又撿到了大便宜。
永恆的羅馬城
著名的「母狼乳嬰」故事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台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
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羅馬集中了義大利統一運動的大部分紀念物。在威尼斯廣場右邊的紀念碑中央高台上,矗立著艾馬努埃爾二世騎馬的鍍金大銅像。艾馬努埃爾是曾經領導人民趕走外國佔領者、統一義大利的國王。這座紀念碑被義大利人稱為「祖國祭壇」。在台伯河西岸的佳尼科洛嶺上,聳立著率軍解放羅馬的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紀念碑。
惜命
巴黎的德軍投降後,仍有零星的德國兵負隅頑抗。哈里·萊特霍爾德少校逃脫了被俘,躲到協和廣場海軍部三樓的角落裡。他聽到廣場上群眾的歡呼聲,偷偷朝外望去,看見一輛黑色敞篷汽車開進來,後座上是一位法國將軍。
打死一個法國將軍不失為結束他的戰爭的傑出辦法。萊特霍爾德少校想,提起輕機槍,瞄準那個人。這時又有一個念頭出現在他腦袋裡:如果開槍,群眾就會來搜查他,將他打死。
他不情不願地把輕機槍從窗檯上放下來,覺得不管那將軍是誰,他的命都抵不上自己的命。
兩年後,在一所戰俘營里,這個海軍軍官從報紙上的一張照片,知道了他的機槍瞄準器在剎那間對準的人是誰。那是夏爾·戴高樂。
二戰中一個小故事
歐洲某海灣,德海軍的佈雷艇每周一、三、五來佈雷,英海軍的掃雷艇每周二
、四、六來掃雷。有一天英國人厭煩了沒去掃雷,想看看明天會發生什麼事。結果第二天
德軍佈雷艇撞中自己上次布下的水雷沉沒。英國人把德國人救了上來,德軍艇長破口大罵
:「你們怎麼能這樣不負責任?這在我們海軍里是決不允許的。」
二戰中的小故事
在那一場一場殘酷的戰斗結束以後,所有倖存的英雄們終於可以回家和親人團聚了.一個年輕的士兵在火車站打了電話給父母.
"親愛的媽媽,我是PETER,你的兒子,我要回來了."
"哦,我的孩子,你還活著,真是太好,我和你爸爸總算把你等到了."
"可是,媽媽,我有一個戰友,他現在無家可歸,我們能不能收留他?"
"哦,當然可以,我的孩子,我們很歡迎我們的英雄."
"不過,媽媽,還有一件事我必須告訴你,我的那位戰友他應為在戰爭中被炮彈擊中,所以失去了雙臂."
電話那頭沉默了,時間在一點一滴的流逝著,
"我的孩子,我們很同情那個孩子,可是你要知道,我們家並不是那麼的富裕,而且,還有許多的人需要照顧,所以,很抱歉,恐怕我們不能收留他了."
"沒關系."年輕的士兵略微惆悵的說到.
"對不起兒子,那你快點回來吧,我和你爸爸等著你呢,再見."
"再見.媽媽."
但是過了很久很久,他們的兒子始終沒有出現.第二天,有一個軍官來到他們家中,告訴他們,他們的兒子死了.他們覺得有如青天霹靂,軍官帶著他們去認領兒子的遺體
當他們看到兒子的時候,驚呆了,他們的兒子,沒有雙臂.
年輕的士兵從戰場上逃過了死神的追趕,幸運的活了下來,而他的父母,卻把他推入了死亡的懷抱.
【吸血鬼的傳說】 歐洲中世紀14世紀左右,教會公開對外承認確實有吸血鬼存在。
吸血鬼的起源,最早是在基督教《聖經》上出現的。其人物為該隱。
相傳,因為人類始祖亞當與夏娃受撒旦誘惑而吃下智慧之果被上帝詛咒並驅逐出伊甸園後。亞當和夏娃生下該隱與亞伯兩個孩子。
該隱是負責耕種,亞伯負責放牧。有一次,向上帝獻祭時,該隱只能拿出了一些蔬菜和稻穀作為祭品,而亞伯卻拿出了羊羔一類的肉類作為祭品。
上帝惟獨垂青亞伯的祭品,導致該隱的嫉妒並最終用石頭砸死其弟弟亞伯。這一切都沒有逃出上帝的眼睛,上帝喚該隱到自己身前。
問其弟弟亞伯的去向,該隱謊稱不知道。後上帝便將該隱所做之事一一道出並詛咒該隱: 「你做了什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里向我哀告。
地開了口,從你手裡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詛咒。
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盪在地上。」該隱對上帝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
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盪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
上帝則對他說:「凡殺該隱的,必遭報七倍。」上帝就給該隱立一個記號,免得人遇見他就殺他。
於是該隱離開上帝的米那,去往在伊甸東邊的挪得之地。(《聖經·創世紀》4章10至16句) 在聖經中的記載到這里就算完了,但是相傳該隱後來流浪到紅海附近,遇見因為不服上帝而跳紅海成為夜之魔女的莉麗斯(也被人認為是撒旦的情人,地球上現在的惡魔大多是他所生)。
他從莉麗斯那學會了利用鮮血而使用魔法和力量,加上上帝對他的誓約「不得殺他」所以就給了該隱永生的條件。而使用魔法和力量需要大量的鮮血。
所以該隱就是如此成為了吸血鬼始祖(也有人認為吸血鬼始祖是指得莉麗斯)。順便提一下,這里有個很好玩的事情,就是吸血鬼內部流傳的預言之聖書《挪得之書》和《聖經》中記載該隱出沒的地方重合。
成為吸血鬼後的該隱和莉麗斯生下擁有「最近乎神力量」美稱的13個第三世代吸血鬼。而這13個第三世代吸血鬼就演變成了現代吸血鬼的13氏族。
也有傳說是說,這第三代吸血鬼是指得挪亞方舟里的人類。等洪水退後,他們從方舟中走出來與第二世代吸血鬼發生聖戰,並將所有第二世代吸血鬼殺死就是如此,第三代吸血鬼就被譽稱為「最近乎神力量」的吸血鬼。
而數千年後的今日,吸血鬼的血脈已經到達第13至第15代了。 在中世紀以前,吸血鬼成員由於擁有特殊異能和不死之軀,通常可以成為一方霸主,甚至互相爭權。
直到十四世紀左右,天主教廷宗教審判所確知吸血鬼的存在,隨即大肆進行補殺。雖然吸血鬼擁有異能,但是任何一名吸血鬼都無法同時阻擋千百名凡人的合作威脅。
於是吸血鬼的生存陷入空前危機。 為了因應惡劣的局勢,當時的幾個吸血鬼氏族(約為第六至八代)不得不進行結盟,於是產生了 Camarilla (密黨) 盟派。
這是由七個氏族所組成的盟派 ,也是至今較大的盟派。密黨創立之時立下了六道嚴格的誡律傳統 (Six Traditions ),要求盟派中的後世吸血鬼永遠遵行。
整個戒律傳統的最高宗旨, 就是規定吸血鬼必須隱匿於人類社會中,絕對不得暴露身份,以免導致吸血鬼生存的危機,這就是「避世」戒條的來由。 密黨之外的另一個盟派是魔黨(The Sabbat)。
雖然每個氏族都可以加入魔黨,但主要是由兩個氏族所控制。魔黨是卡瑪利拉的宿敵,他們不承認避世的教條,他們以恐懼、武力和威脅作為統治方式,傳說魔黨會將新加入的吸血鬼活埋,造成其恐懼,並再以儀式和血系 (Blood Bound)加以控制。
魔黨還將人類視為低等動物,隨意驅使殘殺。密黨成員通常稱呼撒霸特為「黑暗之手 」。
另外,未加入密黨或魔黨的其餘四個氏族,則通常在兩個盟派的斗爭中保持中立或見機行事 到這里,可以算是上古吸血鬼們就沒有什麼記載了,或許有但是沒有找到。為什麼都認為吸血鬼大多背景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這是因為一本最早最經典的吸血鬼文學而造成的。
再加上標准吸血鬼總是住在歐洲中世紀那種古堡里,又是活個幾百年幾千年的,而且吸血鬼又是超級懷舊主義者,所以總讓人聯想到歐洲那個殘忍野蠻的黑暗時代。而這本書造成現代吸血鬼的是Bram Stoker的《吸血鬼伯爵德古拉》 (英文《Dracula》)。
當時Bram Stoker准備寫這本小說在查閱資料時無意間發現了關於這為意含惡魔之意的大公的名字。後來就用這名字命名了。
而且在歐洲歷史上,確實有德古拉這個人。他以殘忍而出名。
常常將戰俘從臀部插入一根長長的木棍然後一直穿過正個身體從嘴巴出來,再將木棍高高樹立而起,讓戰俘折磨而死。 看看我們的猶大是為了什麼出賣上帝之子的?對了!13枚羅馬銀幣!!!!所以也就另一個說法,吸血鬼的另一始祖——猶大。
這里要注意,就是第三世代的吸血鬼在完成聖戰後,似乎就都進入了休眠。之後吸血鬼的一些事物就很少了。
一直到14世紀左右,基督教會公開承認了吸血鬼的存在然後就導致宗教裁判所大規模的捕殺。而在這一段時間,唯一能和14世紀掛上一點點鉤的就只有猶大了。
❿ 在美國歷史教材中,又是如何記載中國歷史的
對於歷史,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先是大人們以口述的方式而進行的總括引導,其次就是從初中開始一直陪伴我們走過高中甚至大學的歷史課。從中國的古代文明經過層層江山易主直至現代文明,我們在這個學習的道路上不知重復了多少個回合,其中的繁榮衰敗,跌宕起伏,我們都已文字的方式把它看的明明白白。
而我們學到和看到的都是以我們自己的視角觀察到的我們的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那麼,在外國人看來,是如何寫中國的歷史的呢?那咱們就從美國和日本的歷史課本中來瞅瞅他們是如何寫中國歷史的。
這本書在介紹中國的歷史方面雖然相對較少,但是其發生的基本重要事件也在本書中以比較客觀且公正的態度都進行了描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