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培根的評價
弗朗西斯·培根是本世紀唯一的一位享譽國際且具影響力的英國畫家。他的繪畫風格非常一致,從早期到最後都沒有太大的改變。可感受到畫家有非常清楚明確的世界觀。培根擁有絕佳的繪畫技巧,是一位大師。沒有任何一位認識人像畫的困難的人會對於培根在油畫上的處理和表現方式不感到佩服。這種罕見的完善的背後是他無比的毅力及對他所選擇的媒介的徹底了解。
培根喜歡畸形和病態的主題,最擅長運用多變的技法以有力筆觸表現人物形象的孤獨、野蠻、恐怖、憤怒和興奮。並根據自己內心的幻象和痛苦,運用漩渦式樣的筆觸,表現被摧殘後的扭曲和破碎的心態。在培根的筆下,形象不再是按照真人或動物畫出來的,他向人們展現了命運被遮蓋了的景象。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試圖把某種情緒形象化」。正因為如此,使得一個人的孤獨和苦惱成了他最喜歡表現的主題。他的畫面上往往出現的是一個可怖的、痙攣的、孤寂或掙扎的肉體,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屍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這些怪誕的變了形的生物所表現出來的強烈的痛苦和緊張的情緒震撼了西方畫壇,也使培根作為揭示人類生存困境的藝術大師蜚聲大西洋兩岸。培根的作品大都是即興的,他的想像力在他的《基督受難圖》三聯畫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在他的《基督受難圖》中,肉體被隨意地拉扯成各種形狀。據他自己說,他所要塑造的是一個痛苦和恐怖的世界,是要畫出巨頭和掌權者的孤寂。就培根繪畫的特殊技法而言,他喜歡利用畫筆和顏料的效果,使之沉浸到畫布的編織紋理中去。這和他偶然發現的許多方法一樣,源於他用光了材料後而不得不在已畫過的畫布的反面作畫。培根從來不使用上光劑,而喜歡在數年後用玻璃將畫面保護起來,同時增加畫面影象模糊後的效果。培根在作畫時還經常直接用手指上色或用海綿、碎布片塗抹、修改畫面,有時甚至加以沙子以試驗表面的變化效果。他經常選用書里的人作為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使之成為激發自己的想像,尋求更新、更令人驚訝的繪畫機會。培根閱讀廣泛,思想獨立,其作品作為戰後描繪人類形體的力作,在英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都具有獨特的地位。弗朗西斯·培根或許是戰後歐洲最具個人色彩、最強有力又令人不安的藝術家。他在抽象風格為主導的時代,以人的形體作為創作的對象,並且也是首批公開的描繪同性戀主題的藝術家之一。培根是英國20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其作品在他1996年在西班牙馬德里去世後仍然具有廣泛的影沖鏈響力。約翰·拉塞爾對培根有恰如其分的描述:「他從來不把自己釘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如一所學校、一個家、 一個辦公室、一個職業、一種生活方式,乃至一個國家……他老是終止他通常給人們培判碰的形象感覺:他是大自然萬物中不可分類的一個。」 培根懂得自己存在的意義,他不注意社會的准則和禁忌,「遠離這一切,達到了否定或違反的驚人程度」。彷彿一切都不存在,他的存在完全是個人的。他並不忠誠於油畫顏料的傳統性質,作畫筆法草率,卻具有精湛的技巧,他對於一張平庸的彩色照片與一張名畫的態度無太大差別,按照他的觀點,「每一形象在潛在意義上與所有的形象相等」。 他讓自己的想像力在畫面上馳聘,白日夢的基調屢屢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在冥想的沖動中不停地創造著。
培根的作品裡有很多不凡的文章。著名的藝評作家如席維斯特(David Sylvester)、賴瑞斯配談(Michel Leiris)和高文(Lawrence Gowing)等人,都曾經寫過非常棒的文章討論培根作品的內在含義。我這里所謂的「內在的」(internal),指的是他在作品中定下的條件所主導的含義。 培根的作品以「人的身體」為主題。人體通常被描繪成扭曲變形的,然而人們身上的衣物和周遭的景物卻是正常未變形的。你只需要比較雨衣和被覆蓋在雨衣底下的軀體,手臂和雨傘,以及噴出的煙霧和嘴巴。根據畫家本人的解釋,臉部和身體的扭曲變形是一種由發展「直接沖擊神經系統」的特殊效果而演變出來的處理方法。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畫家及觀賞者的神經系統,而且聲稱神經系統是獨立的,不屬於大腦管轄范圍。至於那種由大腦去欣賞的寫實的人像畫,培根認為是圖解式的,很乏味。 ——我總是期望自己能夠盡可能地做到將事實直接地、未經修飾地鋪陳在世人眼前,然而,如果當事實的真相赤裸裸地擺在眼前時,人們往往又覺得可怕駭人。 為了使作品達到這樣直接刺激神經的效果,培根非常依賴於隨機創作他自己所謂的「偶然」(the accident)效果。「在我的經驗,我感受到任何我不曾喜愛的事物,幾乎都來自工作中偶然的結果。」 發生在他畫作中的「偶然」是當他在畫布上「無意的揮灑」時,他的「直覺」在這些揮灑的東西中開發形像。開發的形像對神經系統而言是具體的,但亦同時是有想像空間的。 ——我們總是希望一件事情能夠盡可能的寫實,然而同時又希望它能深具暗示性或具有神秘的感受而不同於簡單插畫般的平鋪直敘,這不也是藝術所包括的嗎?對於培根而言,「神秘」的主體,經常是人的身體,他繪畫中其它的東西(椅子、鞋子、百葉窗、燈的開關、報紙)都只是插畫。 ——我想要做的是歪曲事物的外在,但是在曲解下卻呈現事物真實的面貌。 我們由以下的觀察來解釋這個過程:身體的外貌遭受到「無意揮灑」的意外痕跡,這歪曲了的形像直接進入了觀賞者或是畫家的神經系統,而神經系統重新發現在外加物下身體的形像。 除去偶發的創作所留下的痕跡,有時也在一個身體上或是在床墊上有刻意畫上去的痕跡。通常會很容易看到的是一點點的體液——像是血、精液或排泄物。當事件發生時,在畫布表面的污點,就像是表面上真的接觸過身體的污點。 關於繪畫,培根經常使用偶然、生的(rawness)、痕跡(marks)這些具有雙重意義的字眼,甚至於他自己的名字都似乎變成了激情的代言詞,一種溯源於他自我意識雛型時期的經驗。在培根的世界裡,沒有什麼選擇,也沒有出路。時間的意識或改變的意識也不存在。開始作畫時,培根經常取材於照片去想像。照片記錄了一瞬間。在繪畫的過程中,培根找尋將一瞬間轉成永恆的意外。在生命中,能夠驅逐先前和其後的瞬間的,經常是實質痛苦的瞬間。痛苦或許會成為培根激情渴望達到的理想。然而,他畫的內容,包括它們的吸引力卻與痛苦無關,一如往常,激情的散失容易,而真實的意義卻需另覓。 培根的作品據說是西方男性心靈極度痛苦、寂寞的表現。他的形體隔離在玻璃盒中,在純凈色彩的范圍中,在無名的房間中,甚或只是在他們自身中。他們的孤絕並不能阻止他們被注視。(有一組三聯畫就透露出這樣的徵兆,在畫面上每個形體都是孤獨的,但又可以為其它人所見。)雖然形體是孤獨的,但是他們卻完全沒有隱私。他們背負的痕跡、他們的痛苦,看起來是自殘的結果。一種非常特殊的自殘並不是藉由個人而是人類這個種族,因為在此宇宙性的孤絕情境下,個人與種族間的區別變成毫無意義。
事實上,培根的藝術拿來和哥雅(Goya)或是早期的愛森斯坦(Sergey Eisenstein)比較並不恰當,但是與華德·迪斯尼(Walt Disney)相比倒是一致的遵循者。這兩人疏離的行為都為我們的社會作了建議,雖然是用不同的方式來說服觀賞者接受。迪斯尼讓疏離的行為看起來滑稽而有情感,因此是可接受的。培根的解釋如前所述,是將此類行為變得十分糟糕,所以提出拒絕與希望兩者都是無意義的。兩人作品中令人驚奇的相似性——肢體方式是扭曲的,身體的所有輪廓,背景形體的關連,採用簡潔的西服,手的姿勢、用的顏色的范圍等——是兩人對相同的危機有相同的互補態度。 迪斯尼的世界也逞張著自大的暴力,經常會有可預期的巨大災害。人物有著人性與緊張的反應,但是他們缺乏心智。假使我們只閱讀並相信字幕的解釋——再也沒有別的了,迪斯尼的影片或許會和培根的繪畫一樣震撼人心。 一般認為培根的繪畫里沒有任何批判,對任何實際寂寞的經驗、對身心上的痛苦或是形而上的懷疑無話可說,對社會關系、官僚體制、工業社會或是二十世紀的歷史都不與置評。去評論這些事情,必須先有自我醒覺(consciousness)。培根的畫顯示「疏離」會喚起一種對絕對形式的渴求——這是無意識的。培根的作品不是表達而是印證這始終如一的事實。
❷ 培根的生平介紹,別人對培根的評價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斥,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補充一.培根生平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敦,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准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蔽尺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宏旁高,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啟槐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❸ 弗朗西斯·培根的人物評價
馬克思、恩格斯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
在評嫌塌銀價培根的方法論時,馬克思曾說:
「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的方法就在於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條件。」
培根死後,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誌銘:聖阿爾本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 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霍勒:「培根的書比任何其他的書更能讓人修身養性,他是上帝派來的天才人物之一,他教會我們如何獲得成功,如何造就偉大。他讓人們相信一點,天才不是衫並拜上天所賜,而是靠著勤奮得來的,勞動能夠創造一切奇芹宴跡。」
黑格爾:培根真正關心的是現實,而不是理論。
丹皮爾:除波義耳外,培根對於實際從事實驗科學的人似乎沒有影響,或很少有什麼影響。可是他在提高學術界對於當代科學問題的考慮方面,卻不無功勞……在培根眼中確實可靠的事實是當時迫切的需要。這是很正確的……他的理論和科學方法在哲學方面也是野心過大了,在實踐方面,也是根據太不足了。
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學直接的或感性的締造者」。
❹ 培根的成就有哪些
弗蘭西斯·培根是莎士比亞的同時代人,他是一位政治家,但他的政治事業並不成功。培根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思想家。他是近代英國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人類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傑出人物之一。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於倫敦一個高級官員的家庭。少年培根智力超人,12歲時便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神學、形而上學,同時學習邏輯、數學、天文學、希臘和拉丁文。但大學中教授的大部分學問卻使他在精神上感到窒悶,他開始尋求一條革新之路。當時,英國思想界正受到文藝復興以後在歐洲興起的新文化新思潮的強烈沖擊。培根極其敏銳地感受到了時代的這一脈搏。正是在這個時候,他已經產生了改造當代學術的抱負。以後他為這一目標進行了畢生的奮斗。
1576年,培根大學畢業後開始修習法學,希望將來成為一名律師或法官。由於父親友人的推薦,培根被派赴巴黎擔任一名外交事務秘書,供職於英國駐法使館。但在這里,他只待了三年。1579年2月,培根因父病辭職回英國,不久其父病故。
父親的去世給培根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轉變。因為根據長子繼承法的規定,父親幾乎沒有給這個最小的兒子留下任何財產。培根從此由一個貴公子突然淪為一個窮人。在此後的十幾年中,他不得不借債謀生。由於負債累累,培根此後一生都難以從中擺脫出來。這一點對他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造成了他以後生活中的許多不幸。但在父親去世後的十幾年中,培根堅持自修完成了他的法學教育,終於獲得了律師的資格,並且成為一名國會議員。只是他的收入很少,甚至不足補償所欠債務的利息。
為了得到一個收入較高的職位,培根曾寫信給一個顯赫的親屬,請求幫助。培根在這封求職信中敘述他當時的處境說:「我現在31歲。這已是一個不小的年齡,但是我仍然一無所成……我有幸生逢在當今這樣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時代,我希望效忠女王和國家……然而我處境貧困(這並非由於我懶惰或揮霍所致),我的健康也受到了影響。」在這封信中,培根表述了他的求職方向和抱負,他表示:「我無意於功名利祿,陞官發財。我只希望能得到一個職位可以謀生,並有足夠的業余閑暇使我能從事我所熱愛的猜納物科學研究。我的榮譽感正激使我走向一個新事業。我已經作出了一些重要的發現。我想清掃那些無意義的哲學爭論,而探索一種可以通過觀察、思考和發現去達到真理的新途徑茄巧,使人類知識獲得進步。」培根早年的這一理想,後來通過寫作的兩部不朽名著《學術的進步》和《新工具》而得到了實現。然而,在求職問題上,這位親屬並沒有幫他的忙。但是青年培根作為一名議員和律師,在當時的一系列法律和政治事件中,已經具有優異的表現,因而名望愈來愈高。大約在1590年左右,他結識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年輕的寵臣和情人艾塞克斯伯爵。艾塞克斯機敏多才,他十分欣賞培根的才華。他支持培根的理想並同情培根的處境。為了幫助培根還債,他提供了一筆贈款。這筆錢雖然不夠彌補培根的巨大債務,但還是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艾塞克斯還曾努力向女王推薦培根,但是由於培根在議會中曾激烈批評女王的政策,因此他在伊麗莎白時代始終受到冷遇和埋沒。直到1607年,培根46歲時,他才被新國王詹姆斯一世任命為司法部次長。在此以後,他一度官運亨通。
1613年培根擔任了法務部長。1617年,他出任掌璽大臣穗液。1618年,他就任英國大法官,並被國王授予維魯拉姆男爵的稱號,1621年又晉爵為聖奧爾本子爵。但也正是在這一年,培根被捲入一件巨大的經濟案件。這個案子的背景直接牽連到國王詹姆斯一世,而培根作為法官,則被議會控告犯有受賄和包庇罪。議會任命了一個專門委員會調查培根的案件,培根被確認有罪,但國王赦免了培根。出獄後國王本來還想授予他新職,已看破紅塵的培根辭而不就,從此閉門著書。培根晚年頗為凄涼,在學術上卻卓有成就。1626年初,他想發明一種冷凍防腐的方法,在風雪中做實驗受寒染病,一病不起,於同年4月9日去世。培根是以偉大的思想家流芳千古的。如果說達·芬奇的名字是文藝復興時代的象徵,那麼培根的名字就是近代新興科學與技術的象徵。所以馬克思把他稱做「近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我們常提到所謂「第三次浪潮」,就是說,農業的發明帶來了人類社會的第一次技術和文化革命,而科學、技術與工業的結合,帶來了人類歷史的第二次革命;最近十幾年來,由於信息技術與現代工業的結合,正在把人類推向社會與文化的第三次偉大革命。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早在300多年前,正是培根最早對人類發展作出了與此相仿的一種極其具有遠見的歷史的概括。當時歐洲的資本主義產業還只是在萌芽的初期,中世紀宗教的枷鎖還在嚴重地禁錮著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社會。而培根在《新工具》這部著作中卻指出:「農業的發明是人類的第一次革命,而依靠把科學應用於工業,正在導致人類文明的第二次革命。」
在評論培根時,黑格爾曾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培根所真正關心的是現實而不是理論。在這一點上,培根可以說是他的民族的典型。」這一評價是很深刻的。因為培根在學術上最關注的,是如何讓知識在實踐中產生效果,把科學的理論與工業相結合,轉化為改進人類物質生活的實用技術。這種想法,實際上標志著近代學術方向的一個根本轉變,也是中世紀脫離實際的抽象理論向注重應用技術的近代科學轉變的樞紐點。所以在哲學上,培根可以算作英國實驗主義和後來英國實用主義的始祖。也正因為培根哲學的這一特點,他才能在一個工業革命的前夜時代成為領導思想潮流的先驅。
關於培根的評價,幾百年來幾乎沒有什麼異議,所有的近代思想史和科學史著作都一致公認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偉大學者和科學家之一。他留下的主要著作有:《大著作》、《小著作》、《文集第一編》、《文集第二編》、《文集第三編》、《哲學論文集》、《形而上學》、《關於亞里士多德的批判研究》等。英國人民對培根非常崇敬,把他與莎士比亞一起看做16至17世紀英國民族的驕傲。1662年英國建立了著名的皇家學會,這正是由培根的遺願設立起來的科學組織機構。
在培根居住過的牛津大學的聖芳濟院里有一塊碑石,碑石上的部分銘文是:「羅吉爾·培根,偉大的哲學家……通過實驗方法,他擴大了……科學王國的領域……在漫長的一生的孜孜不倦活動後,他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