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18世界歷史上,有什麼大事件
1,1918年5月15日,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狂人日記》,是國內首次發表白話小說。
2,1918年5月20日,孫中山辭去大元帥職務,乘船離開廣州赴上海。
3,1918年8月,列寧與托洛茨基一起創立蘇聯紅軍和蘇聯紅海軍,因布勒斯特和約的分歧意見,遭到左派社會革命黨暗殺並受傷,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4,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歷史5月15日是什麼日子擴展閱讀:
1918年曾爆發史上"最殺人"流感上千萬人死亡。
1918年殺人流感史稱「西班牙流感」。1918年5月,西班牙因流感死亡800萬人,殺人流感因此得名。其實,早在1918年初春,殺人流感就在美國堪薩斯州的福特·雷里軍營爆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軍營里就有1100多人被感染,46人死亡。
不過,由於這種流感最初的死亡率似乎並不高,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後,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士兵渡過大西洋,這種流感開始在歐洲傳播。遍布於歐洲西部各地的美國兵營,到處彌漫著殺人流感的陰霾,被殺死的美國士兵的人數,佔美軍死亡人數的一半。
1918年9月,隨著戰時物資的航運,殺人流感在美國波士頓登陸,隨即傳遍全美。這一次,美國人終於看到了殺人流感的猙獰面目。僅僅在10月,美國就被「西班牙流感」殺死了2萬人,死亡率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5%;在紐約僅10月23日一天,就有851人死亡。
1918年11月11日,戰爭結束,在慶祝停戰日遊行時,人群聚集在一起通宵達旦地狂歡,致使數百萬人染病,又有數萬人因此喪生。
在幾乎整個1918年裡,殺人流感沿著貿易路線和海運航線向全球傳播,橫掃北美洲、歐洲、亞洲、巴西和南太平洋,造成極為嚴重的傷亡。印度的死亡率特別高,每1000人中就有50人死於殺人流感。
B. 1996年陽歷5月15日歷史上發生什麼重大事件
1996年5月15日,捷克電影《給我一個爸》公映,該片獲得了第6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決定》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於1996年5月15日通過,予以公布並施行。
C. 歷史上的今天(5月15日)
·1912年5月15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中國在近代史上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大學,其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北大以中國最高學府的身份被創立,最初也是當時的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國家教育部的職能,統管全國「教育事宜」。北大傳承著中華數千年來國家最高學府——「太學」的學統,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在現代的延續,自建校以來一直享有崇高的名聲和地位,可以用「上承太學正統,下立大學祖庭」這句話來評價。辛亥革命後(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目前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理科、文科、社會科學、新型工科和醫學學科都是它的強項。在2006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HES)的世界大學排名里,北京大學位列世界第十四位,也是亞洲排名最高的大學。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發祥地,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源頭之一,也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根據地之一,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D. 每年5月15日是國際什麼日子呢
每年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
1989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1993年紐約特別會議提出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
以此提高巧扮各國政府決定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加強在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
設罩寬辯立宗旨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個體單位。從很早以前起,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有關的專家對家庭在社會的組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家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物缺家庭是應人的需求而出現的。人根據其本能的特徵,需要同類的關懷和憐憫,而家庭就是為滿足人的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個集體。
男女的結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雙方的關系,而且使他們相互完美。並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過他倆。又可建立起新的親戚關系,而這一裙帶關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加強社會基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家庭作為對社會最有影響的單位在解決困惑人類社會的危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E. 5月15日是什麼日子 5月15日是什麼宣傳日
5月15日是什麼日子
全國碘缺乏病日和國際家庭日。
一、全國碘缺乏病日
5月15日是「全國碘缺乏病宣傳日」, 也被稱作「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 是為了提高國民對「碘缺乏病」危害的認識,促進國民身體健康而設立。
由來:
碘缺乏病是世界性疾病,全球有110個國家共16億人生活在缺碘地區,每年因缺碘造成死胎3萬,新生兒智力和身體發育障礙12萬,地方性甲狀腺腫5.66億,克汀病人600萬以上,腦功能受損病人高達3億人。
碘缺乏病是一種世界性地方病,我國是世界上碘缺乏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原病區人口達4.25億,約佔世界病區人口的40%,亞洲病區人口的60%。
目前,我國仍有700萬地方性甲狀腺重病人和19萬克汀病人,14歲以下的智力殘疾兒童有539萬人。
我國現有智力殘疾人1017萬,其中80%以上是因缺碘造成,如不採取防治措施,每年還將有數量相當可觀的智殘兒出生。
1990年聯合國召開的「世界兒童問題71國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及其《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要在2000年全球世界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李鵬委員長在任國務院總理時曾在文件上簽字、承諾。
我國政府對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視,在1991年羅馬召開的國際營養會議上鄭重宣告中國將在10年內減少碘缺乏病的流行。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於1993年9月國務院在北京成功地召開了「中國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動員會」,討論通過了《行動計劃綱要》,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對我國進行支持和援助。為實現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國際家庭日
1989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1993年紐約特別會議提出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國政府決定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
歷史發展: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世界家庭數目急增,已達10.3億個;家庭規模日趨縮小;離婚率普遍上升,美國每2對結婚者中有1對婚變,西歐有三分之一的婚姻以離婚告終;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全世界65歲以上老人已達3.5億,歐洲60歲以上的老人已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們的家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這些家庭問題給社會帶來巨大沖擊,日益為國際社會所關注。
1989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嘩氏鋒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Family),並確定其主題為「家庭:變化世界中的動力與責任」,其銘語是「在社會核心建立最小的民主體制亂晌」。此後聯合國有關機構又確定以屋頂蓋心的圖案作為「國際家庭年」的標志,昭示人們用生命和愛心去建立溫暖的家庭。國際家庭年的宗旨是提高各國政府、決策者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各政府機構制定、執行和監督家庭政策。
1993年2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又作出核桐決定,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Day for Families)。設立「國際家庭日」旨在改善家庭的地位和條件,加強在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
設立意義:
家庭是人類社會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個體單位。從很早以前起,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有關的專家對家庭在社會的組成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給予了高度的重視。
家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家庭是應人的需求而出現的。人根據其本能的特徵,需要同類的關懷和憐憫,而家庭就是為滿足人的這一天性需求,而建立的一個集體。
男女的結合是符合人性的,它不但能加深雙方的關系,而且使他們相互完美。並奠定牢固的家庭基石,通過他倆。又可建立起新的親戚關系,而這一裙帶關系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在加強社會基礎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家庭作為對社會最有影響的單位在解決困惑人類社會的危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F. 農歷5月15日是什麼日子
在有些地方,農歷5月15是端午節,而非5月初5.
G. 歷史上的5.15是什麼日子
5月15日是「全國碘缺乏病宣傳日」, 也被稱作「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 是為了提高國民對「碘缺乏病」危害的認識,促進國民身體健康而設立。1993年9月國務院召開「中國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動員會」,會議並提出:5月5日為全國碘缺乏病防治日,藉以加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防治碘缺乏病的認識。1994年起每年的5月5日定為全國碘缺乏病宣傳日。國家設立五一長假後,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5日)包含在了五一長假里,不便於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經過衛生部與 碘缺乏病防治相關部委的協調,防治碘缺乏病日自2000年起改為5月15日。
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Family Day)。1989年12月8日,第44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年為國際家庭年,1993年紐約特別會議提出從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為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國政府決定和公眾對於家庭問題的認識,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聯大還為每年的「國際家庭日」確立一個主題,以便世界各國圍繞這一主題開展各種活動。2007年,聯合國將國際家庭日的主題定為「家庭與殘疾人」。2008年的主題是「父親與家庭:責任與挑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要影響的個體單位。
H. 歷史上1871年發生什麼大事
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建立,德國統一。 2月17日——梯也爾出任法國政府首腦。 2月28日——法德和約簽訂,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 3月1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發。 3月26日——巴黎進行選舉。 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成立,巴黎公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4月2日——巴黎公社戰士與凡爾賽政府軍在巴黎近郊展開激戰。 4月16日——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 5月8日——凡爾賽軍開始炮擊巴黎城防工事。 5月10日——法、德正式簽署《法蘭克福條約》。 5月15日——德國頒布第175條,開始了德國迫害同性戀者的歷史。直至1994年條例廢除之前,因此條例而受害或被殺的同性戀者數以萬計。 5月28日——巴黎公社失敗。 9月13日——《中日通商章程》在天津簽訂。 11月27日——牡丹社事件。一艘琉球漁船遇颶風,飄到台灣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一些水手因同台灣高山族居民發生沖突而被殺,其餘由清政府送回琉球。 12月24日——朱塞佩·威爾第的著名歌劇《阿依達》在埃及開羅的歌劇院(Khedivial Opera House)首演。
麻煩採納,謝謝!
I. 歷史上在5月15號都發生了什麼樣的大事情
·1904年5月15日中國紅十字會創立
·1911年5月15日石油托拉斯被認為非法(圖文)
·1912年5月15日京師大學毀穗嘩黨改稱北京大學
·1918年5月15日魯迅發表小說纖行《狂人日記》(圖文)
·1925年5月15日顧正紅被日本資本家殺害(圖文)
·1926年5月15日整理黨務案事件發生(圖文)
·1929年5月15日蔣馮開戰,韓復榘、石友三叛馮擁蔣(圖文)
·1932年5月15日日本五一五政變
·1936年5月15日舒施尼格成為奧地利唯一政黨的首腦
·1943年5月15日「共產國際」解散
·1946年5月15日《人民日報》創刊
·1949年5月15日張軫率部起義武漢和平解放(圖文)
·1955年5月15日奧地利國家條約結束了外國控制(圖文)
·1957年5月15日百萬幹部下放基層(圖文)
·1959年5月15日科學家警告藍鯨瀕於絕跡
·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沖繩歸還日本
·1990年族陵5月15日菲律賓宣布中止美國在菲軍事基地協議
J. 農歷5月15日是什麼節日
是的,今天是農歷五月十五為「大端陽」」。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帆畝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虧轎數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y6,共同拾東西)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端午節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銷首「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物原》雲:「始於漢武」。據梁朝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四民並踏百草,又有鬥草之戲。"《年華記麗》:「端午結廬蓄葯,鬥百草,纏五絲。」
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劉賓客嘉話》雲:「唐中宗朝,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宋代擴展至平日隨時可斗。歷代文人作品中對此多有描述。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群嬰鬥草圖》,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賽雙方先各自採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樓蘭案:多為車前草,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邊、溝 旁、田埂等處。無莖,具多數細長之須根;葉自根際叢出,薄紙質,具五條主葉脈,全緣或波狀,或有疏鈍齒,長達15—30厘米;具綠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實成熟後會如蓋子般掀開,釋出四至六顆棕黑色種子,其長長的花軸,用來鬥草的好材料。)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
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被稱為「武鬥」。王建《宮詞》,吟詠鬥草游戲的情狀:「水中芹葉土中花,拾得還將避眾家,總待別人般數盡,袖中拈出鬱金芽」鬥草除有「武鬥」外,還有「文斗」。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寶玉生日那天,眾姐妹們忙忙碌碌安席飲酒做詩。各屋的丫頭也隨主子取樂,薛蟠的妾香菱和幾個丫頭各采了些花草,鬥草取樂。這個說,我有觀音柳;那個說我又羅漢松。突然豆官說,我有姐妹花,這下把大家難住了,香菱說,我有夫妻穗。豆官見香菱答上了不服氣地說:「從來沒有什麼夫妻穗!」香菱爭辯道:「一枝一個花叫『蘭』,一枝幾個花叫『穗』。上下結花為『兄弟穗』,並頭結花叫『夫妻穗』,我這個是並頭結花,怎麼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時被問住,便笑著說:「依你說,一大一小叫:『老子兒子穗』,若兩朵花背著開可叫『仇人穗』了。薛蟠剛外出半年,你心裡想他,把花兒草兒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說得香菱滿面通紅,笑著跑過來擰豆官的嘴,於是兩個人扭滾在地上。眾丫鬟嬉戲打鬧,非常開心。這時,寶玉也采了些草來湊熱鬧。
端午節其他的游藝娛樂活動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扎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游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為角黍。無競渡俗,亦競游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屈原故里的三個端午節
在屈原故鄉秭歸有三個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頭端陽」,五月十五為「大端陽」,五月二十五為「末端陽」。秭歸人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忙碌――泡糯米,殺雞鴨、掃庭院,備鑼鼓,修龍舟……到了五月初五頭端陽這天,人們開始包粽子、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還采來白艾和菖蒲用紅紙條紮成束後懸於門前。到了農歷五月十五這天,各家各戶備下佳餚接女兒、女婿回家同享,俗稱「過大端陽」,這期間的重頭戲包括劃龍舟、投粽子、辦詩會,這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一直持續到農歷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陽」,前後長達20天。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浙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
(台灣省) 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里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前清時期的端午習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錄中的記述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采,號日斗龍舟。午為小兒女結五采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煉。
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插艾、榕能使身體強健。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私塾里的學生,照例要在端什節送紅包給先生作謝禮,先生則以一把扇子作為回禮。
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記載,喪期中的家庭,端午節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之為「送節」。喪家則以糖做為回禮。而農家把稱為「福金」的金紙來在竹竿上,插在間,據說可以防害而獲豐收。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有作「咸茶」的習俗,就是用鹽來腌紫蘇葉和蕃石榴葉,據說可以當葯茶,清除一切毒氣。
日治時代的屏東縣佳冬鄉,還有在端午節這天打石戰的習俗。石戰在佳冬地區已流傳了數百年,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幾天,眾人紛紛拳擦掌,准備打場硬仗。石戰以村落為單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男人在「前線」擲石作戰。婦女則在後方負責運送石頭。單況淚烈時,動輒造成傷亡。戰勝的一方可至戰敗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戰敗的村民則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對方俘虜了,會被強迫脫褲處罰,當眾羞辱一番。這項奇特的習俗,據說可保一整年好運,所以佳冬人樂此不疲。但是因為石戰常造成嚴重的傷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漸式微。
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最富傳奇色彩的午時水,則來自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葯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便被傳說得神奇無比。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沒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據說端午節正午對著井中仔細觀看,還可以看見鄭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見劍影的人,這一年一定無災厄。
劃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據《民俗台灣》一卷六號上記載,日據時代士林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俗語說:「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
在節日食俗方面,台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製法分為南北兩種。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干後用油炒香,並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因為製作方式有別,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各特色。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栗子、蚝乾等,隨個人喜好增添。
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咸粽。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客家人過端午須准備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萬善爺,一付拜附近的大廟。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則分米粽及粄(粿)粽兩種,純粹用來解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