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歷史選擇題准確率
先對課本的內容熟悉,然後分析一下錯題,這是我們高考前復習時歷史老師傳授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其實歷史的選擇題出法不過就是那幾種,你只要掌握好方法要領去判斷選擇是不難的:選擇題基本上可以分為材料式、組合式、排列式、最佳、概念型,逆向式這六種基本類型。綜觀近幾年歷史學科高考,考生在選擇題部分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試題所採用的干擾方式缺乏了解,下面以高考題為例子解說:
1.添枝加葉
「添枝加葉」原來是形容敘述事情或轉述別人的話時,為了誇張渲染,添上原來沒有的內容。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是指命題者在題干或題肢中增加一些修飾、限製成分,使觀點趨向絕對化。
[例1](全國文綜卷Ⅰ·23)《歐洲經濟史》描述了18世紀中期以來歐洲某些地區出現的現象,「貴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財富日益增長的資產階級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戰。雖然他們有時被人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但是,他們的購買力形成了他們自己競相仿效的基礎。」這段描述說明
A.工業革命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 B.啟蒙思想的傳播消除了人們的等級觀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貴族告別了昔日生活 D.科技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物價相對低廉
[解析]該題B項題肢的設置,命題者就運用了「添枝加葉」的干擾方式。B項題肢增加了修飾、限制的詞——「消除」,使觀點趨向絕對化,其實題中「被輕蔑地說成是『暴發戶』」,可知社會中的等級觀念依然存在,故B項錯誤。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考生首先要抓住題干或題肢中的主幹成分,然後再對那些修飾、限製成分反復琢磨,看其是否和原觀點一致,若不一致,則必然舌去。對題中出現的「所有」、「任何」、「一定」、「都」等具有絕對性的字詞,一定要仔細推敲,慎重選擇。
2、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對,實際上並不對。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一般以相關、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識組成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例2](北京文綜卷·23)1940年納粹德國在奧斯維辛建立了集監禁、勞役和屠殺為一體的集中營群。現在該遺址已被辟為紀念館,目的是向人們警示①極端民族主義泛濫的後果②麥卡錫主義造成的後果③猶太人和波蘭人被無辜屠殺的災難④恐怖主義造成的慘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部分考生會選D,犯了「似是而非」的毛病,其關鍵是不能正確區分法西斯主義和恐怖主義。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建立屬於法西斯主義,不屬於恐怖主義,故排除④。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於二戰期間,而麥卡錫主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初,故排除②。正確答案是B。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定要根據所學知識和題乾的特定性,對相關題肢逐一辨析,謹防被似是而非的題肢所干擾。
3、答非所問
「答非所問」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問的問題。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命題者常常有意設置一些說法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的題肢作干擾,考生如果不對照題干仔細辨析,就會誤選。
[例3](山東文綜卷·13)1964年,周恩來與美國作家斯諾交談時說:「過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們是做對了,但我們也做了一些錯事。……只有敢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才能改正它們。」針對50年代末經濟建設中的「缺點和錯誤」,黨和政府的糾正措施是
A.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B.正確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C.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D.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解析]以上四個題肢都涉及到黨和政府發展經濟的史實,A屬於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為1953-1956年,B是1956年中共八大的內容,C是1958年提出的,D則是針對「左」傾錯誤而採取的糾正措施,A、B、C三肢說法雖然正確,但和題干無關,純屬答非所問,故不可選。答案為D。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只能選擇那些與題干之間存在聯系,且意思一致的題肢。對那些和題干無關,或沒有直接聯系的題肢,即使其本身的說法再正確也不能選。
4、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原來是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題目往往以相關的知識作干擾題肢,考生如果記憶模糊,就會失誤。
[例4](北京文綜卷·19)新中國建立後,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不斷探索,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這體現在①七屆二中全會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②北戴河會議通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③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中國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再認、再現歷史事實的能力。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前召開,故排除①選項。建立人民公社,搞人民公社化運動屬於「左」傾錯誤,不屬於執政能力提高的表現,故排除②選項。由於考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史實,不少考生會誤選B,就是認為七屆二中全會在新中國建立後召開。
[啟示]在平時的復習中,考生要注意對相關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對重要史實,要盡可能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防止混淆不清。
5、魚目混珠
「魚目混珠」原是比喻拿假的東西冒充真的東西。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識作干擾題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識記能力。
[例5](江蘇歷史卷·23)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許多共同問題,其中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的是
A.腐敗蔓延 B.恐怖主義 C.政變迭起 D.民族矛盾
[解析]本題不少考生會認為四個選項都正確,認為腐敗、恐怖主義、政變和民族矛盾都是「21世紀的政治瘟疫」,犯了「魚目混珠」的毛病。其實腐敗、政變、民族矛盾由來已久,但恐怖主義則不同,2001年「9·11事件」後,恐怖主義並未因為阿富汗等反恐戰爭而被消滅,反而有日益蔓延之勢,成為當今世界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被稱為「21世紀的政治瘟疫」。因此正確答案是B。
[啟示]在高考歷史試題中,幾乎每年都有類似的題目。考生在平時的復習中,必須對相關、相近、易混、易錯的知識進行比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擾准確作答。
6、正逆顛倒
命題者在試卷的中間部分,一改正向思維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維的試題,常常導致一些考生失誤。
[例6](江蘇歷史卷·20)下列關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敘述,不屬於斯大林時期的是
A.推進以重工業為重點的工業化 B.形成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C.聯合個體小農經濟並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
D.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
[解析]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是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的。故選D。但由於受正向選擇思維定勢的影響,有些考生選擇了斯大林時期的A、B、C三項中的其中一項,而把不符合的D項舍棄了,以致失分。
[啟示]解答這類選擇題,關鍵在於判明題乾的方向,在確認題目是逆向選擇題的前提下,只要將原來正確的題肢捨去即可。
7、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來是指舍棄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在歷史高考選擇題中,這類試題以現象或假象否定本質和規律,以細枝末節、無關緊要的東西來代替根本的、主要的東西。
[例7](上海歷史卷·11)20世紀初,人們把信天主教稱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國巡捕踢了一腳,自嘲為「吃了一記洋火腿」;抗戰時期的重慶有「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民諺;其他還有「吃閉門羹」、「吃香」、「吃葯」等等。這些與「吃」有關的大眾語匯本質上反映了
A.中國人向來注重字詞的精練和語法的准確
B.「吃」在中國是一個非常流行和時髦的詞彙
C.中西飲食文化處於不斷的交融與沖突之中
D.「吃」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了深刻影響
[解析]從表面看A、B、C三項和題干都有聯系,本身也正確,但都不符合題乾的規定性,D項才是本質上的反映。答案為D項。
[啟示]解答這類試題,考生必須把「現象只看作是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自覺地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才能排除干擾,否則就會舍本求末,導致失誤。
8、主次顛倒
這類題目常常將相關知識的主次關系顛倒,粗略來看,題肢和題干是吻合的,實際上是以非辨證性干擾辨證性。
[例8](天津文綜卷·24)羅斯福說,工業復興法是美國國會制定的「最具有深遠意義」的法規。實施該法的主要目的是
A.實現經濟復興 B.增加就業機會
C.國家干預經濟 D.防止盲目競爭
[解析]A、C、D三項都是實施該法的目的,B項是該法實施後的客觀影響,此題考生易錯選為C。其實此題考查的是羅斯福實行工業復興法實施的主觀目的,而非客觀影響。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要注意對應知識間的主次關系,諸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是前者決定後者,要警惕命題者以貌似辨證性的手法干擾。
9、因果倒置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將原因和結果倒置,以混淆視線,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確和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把握各種現象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固有的因果關系。
[例9](江蘇歷史卷·3)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展,乃至有「江南之為國盛矣」的贊嘆。該時期江南開發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遷 B.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C.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等政策 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A、B、C三項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而D項則是經濟發展的表現,是題乾的「果」,而不是題乾的「因」。許多考生在答該題時誤選D項,原因就在於沒有弄清命題者在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啟示]解答這類題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試題還是果因型試題;二是看題乾和題肢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是因果型試題,要注意題乾和題肢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否成立;如果是果因型試題,尤其要注意檢查題肢所述原因與題干是不是同義反復,有沒有因果倒置。
10、以偏概全
在這類題目中,命題者設計的題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以一種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10](上海歷史卷·21)下列選項中符合《資治通鑒》的寫作年代、體系和選材原則的是
A.漢武帝生平集中於單篇 B.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跡按時間敘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線詳細記載
[解析]本題不少考生誤選A項,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本題題干有三個限制條件,限制條件一是《資治通鑒》的寫作年代:《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限制條件二是《資治通鑒》的體系:編年體——是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順序,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限制條件三是《資治通鑒》的選材原則:「寧失於繁,毋失於略」,所選史料內容則著重在國家興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A項「漢武帝生平集中於單篇」應屬於紀傳體體裁,是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的方式,與限制條件二不符。正確答案應是C。
[啟示]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要運用辯證思維的方式對各個題肢進行全面分析,將觀點片面性、絕對化的題肢捨去。
最佳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答案切合題意,其他各項看似也對,但因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就不能成為最佳選項。做題中要反復比較後再選擇。
例1:將五四運動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的最主要的依據是 ( C )
A.斗爭的性質是反帝反封建 B.李大釗等先進的知識分子起了領導作用
C.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並發揮主力軍作用
D.是當時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
例2: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短暫的春天」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最大影響是 ( D )
A.客觀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B.壯大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
C.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前提條件 D.奠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級基礎
2、反向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做題要特別注意題乾的仔細閱讀。
例1:下列有關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表述,不準確的是 ( B )
A.江南社會環境相對穩定 B.江南比北方開發得早
C.北方人民的大量南遷 D.民族融合的加強
例2:羅斯福新政與20世紀50、60年代西歐各國社會經濟政策的共同點不包括( A )
A.推行國有化政策 B.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與管理
C.進行社會改革,緩和社會矛盾 D.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3、演繹推理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可以通過推理而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如實質、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基本原因、直接原因、直接目的、根本目的等。其中「實質」就是指事物的本質;「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是指在歷史事件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對事件有較大影響的原因,一般從經濟的角度、階級的角度,從歷史事件的本質或馬克思主義理論上把握。「根本目的」一般從階級的角度上把握。做題要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原理解決問題。
例1:古代韓非子主張法律應向全國公布,臣民必須遵守。其「法治思想」的實質是( C )
A.把法律作為至高無上的准則 B.用法律約束個人的行動
C.將法律作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制代替君主個人意志
例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其實質意義在於
( B )
A.人民當家作主,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
C.確立了民主共和的原則 D.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例3: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D )
A.奴隸的斗爭 B.諸侯爭霸、搶奪土地
C.國君承認土地私有制 D.鐵器、牛耕的使用(D)
例4:人民公社的主要特點是 ( D )
A.反映了廣大農民的 迫切願望 B.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
C.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D.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例5:1978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的根本目的是 ( B )
A.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 B.糾正文革以來的「左」傾錯誤
C.肯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 D.用完整的毛澤東思想指導全黨
例6.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主要是由於 ( A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實行「一條鞭法」
C.海外貿易的發展 D.出現僱傭關系
4、綜合比較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將具有史學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可比較的同類史實放在一起,提出相同點或不同點的要求,所要比較的特點是需要考生自己綜合的,且一般是內在的比較。
例1:馬基雅維利與孟德斯鳩都 ( D )
A.從神學角度考察現實社會 B.是啟蒙運動的主要代表
C.批判封建專制王權的腐朽 D.提出了關於未來社會的政治學說
例2:《聯合國家宣言》和亞非會議共同推崇的原則是 ( C )
A.以集體行動消除對和平的威脅 B.反對殖民主義
C.維護人權和國家獨立 D.聯合利用各國資源
5、序列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現象或事實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序。做題時要注意先確定最先和最後發生的,而後再排除選擇。
例1:下列城市,就其在近代史上開放商埠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是 ( C )
(1)南京(2)廈門(3)天津(4)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首先找出第一個是廈門,排除A、B兩項。在找出最後一個是杭州,排除D。)
例2:下列科學成就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 C )
①達爾文確立進化論②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④倫琴發現「x射 線」
A.①②④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①④③②
6、材料選擇題:此題型的特點是命題者結合一定的歷史事實,給出相應的歷史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這一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現其背後的歷史事實。做題一定要緊扣材料本身。
例1:李清照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真正寓意是 ( D )
A.借贊美項羽來勸說南宋統治者重用人才 B.贊嘆項羽死的悲壯
C.對項羽之死表示同情 D.借贊美項羽來嘲諷宋統治者偏安江南
例2:唐朝大詩人杜甫寫道:「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現代史學家翦伯贊寫道:「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他們的詩句從不同的角度所反映的同一歷史事件是
( D )
A.張騫通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文成公主入藏 D.昭君出塞
7、讀圖選擇題:也是材料題的一種,此題型的特點是命題者結合一定的歷史事實,給出相應的歷史地圖或圖片,要求考生在讀懂地圖、圖片材料的基礎上,充分發掘圖片材料的有效信息,發現其背後的歷史事實。
例1:最早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並以此作為中國革命的思想武器,號召中國走俄國十月革命道路的人物是 ( A )
例2:觀察右圖中通商口岸①②③④⑤,指出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強迫清政府開放的通商口岸是 ( B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8、多選變單選:此類題型的特點是多選題的變種。做題時要注意首先確定肯定對的或肯定錯誤的,縮小包圍圈,而後逐條比較選取出正確答案。
例:法國大革命中,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面臨的共同統治危機是 ( A )
①外國武裝干涉 ②反動勢力反叛 ③人民生活惡化 ④內部出現分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審題與解題
1、歷史試題的審題,必須解決四個問題:審清時間、主體、條件、核心。
(1)審清時間:確定試題內容所發生的確切時間或時代,並要再現這個特定時間內的時代特徵、發展趨勢、歷史潮流、主要矛盾等。
例:在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科學家取得的重大自然科學成就有: ( C )
①牛頓的力學體系②道爾頓的科學原子論③哈維的血液循環學說④法拉第的電學理論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分析:本題要從時間上考慮,工業革命期間指什麼時候?哪些科學家是英國的?解決了上述問題,就可從容解答了。工業革命的時間是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而①③發生在17世紀,②④發生在19世紀上半期,且都是英國的成就,所以選C。
(2)審清主體:主體就是試題指定的專門的思維對象。
例:在我國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是 ( C )
A、洋務派興辦的企業 B、民族資本主義企業C、外商企業 D、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分析:本題的主體是「在我國的近代企業」,而不是「我國的近代企業」。
(3)審清條件:就是試題向考生提供的題目內容與解題的已知部分。除了審清試題中的顯性條件,還要注意對它的隱含內容作深入的發掘。
(4)審清核心:就是確認試題的中心思想、主題,判斷命題者的基本觀點。
2、解題:
(1)直接選取法。一般用於考查學生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能力的題目。此法是以平時的學業水平為基礎,以認真審題為前提條件的。考生一定要仔細審閱題干,准確斷定全部條件與答題指令,而且即使一眼看中了得分項,也不妨把全部選項都認真審閱一遍,找出干擾項排除的理由。
(2)排除干擾法。當遇到一些難於直接選取的試題時,可以用此法,即排除干擾,汰裁迷惑。具體操作時,要分兩步走,先排除後比較。
例: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是 ( D )
①直接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 ②客觀上促進了清政府的變化或改革
③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④打擊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說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直接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肯定是錯誤的,所謂近代化主要表現為「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而在此兩方面兩次運動都沒有直接作用,這樣可以首先排除含有①項的A①③、B①④兩個選項,然後④「打擊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力」肯定是正確的,這樣直接選取D②④
(3)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符
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以上介紹的僅是選擇題中常見的幾種干擾方式,有些特殊的方式就不一一例舉。值得說明的是,高考試卷中的選擇題能力要求較高,命題者常在一道試題中同時採用幾種干擾方式,考生在平時的練習中一定要細心觀察,反復體會,熟練掌握各類題目的解題技巧,努力提高解題的正確率
② 怎樣提高做歷史選擇題的正確率
解答選擇題的策略和非常規技巧 自2003年,高考選擇題從30題減到25題,每一題的分值已增加到3分,這對解答選擇題的能力要求更高,做好選擇題是高考取得好成績的根本保證。 (一)解答選擇的策略: 1、熟記歷史知識,靈活運用。 歷史基礎知識的熟練與否,直接關繫到解題和成績,是能力運用的基本條件。沒有基礎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都是虛幻飄渺,毫無實用的。要保證高考歷史取得好成績,必須過好基礎知識這一關,細細閱讀教材內容。 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做到六個字:全面、扎實、系統。「全面」即要求對歷史知識,事無巨細,全面掌握(不是考點知識除外),包括課文文字、表格、圖表,注釋等。避免記憶中出現知識的空白。「扎實」是建立在對知識的理解之上,死記的東西不會保持長久。任何歷史事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環環相扣,某一歷史事件的結果,可能是另一歷史事件的起因。如:殖民擴張是工業革命導致的結果,卻是民族解放運動興起的原因。這又要求對歷史知識能夠「系統」的掌握。 如何「全面、扎實、系統」的掌握基礎知識。需要:一要在復習的時候注意前後事件的聯系,注意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對比,二要忌只看不練,沒有練習的輔助,知識不可能理解和牢固。三要反復,做到溫故而知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過目不忘,不反復,難扎實。 2、做題小心謹慎,不盲目求快,不輕視。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歷史選擇題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卻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會出錯。應認真審題,小心謹慎。 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審題是應注意:首先看時間和地點的限定,特別是時間限定。二要看條件范疇,原因或結果、主觀或客觀、政治或經濟等。三要注意關鍵字眼。例: ⑴、建國初期,為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經濟,人民政府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 ) A、完成土地革命 B、進行工礦企業的民主改革 C、穩定金融和物價 D、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物價」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秩序的穩定有最密切的關系,故選C。此題關鍵字眼在「穩定社會秩序」。又如: ⑵、1962年初,中共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即七千人大會,其議題主要是( ) A、制定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B、提出調整國民經濟的方針 C、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D、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 A項發生在「1958年」,B項為「1960年」,C項是「1959年」的,故選D。(此題可見對基礎知識的熟練程度要求非常之高)再一例: ⑶、20世紀70年代,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霸主地位發生嚴重動搖,其主要原因是: ①西歐和日本成為美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②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 ③西歐和日本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 ④「星球大戰計劃」實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關鍵詞是經濟霸主,與經濟有關的是①②,③不屬於經濟范疇,④發生在80年代,也不屬於經濟范疇,故選C。(此題是典型) 選擇題題型多種多樣,有理論型、材料型、否定型和多選型,萬變不離其宗,根據題目,聯想其反映的階段內容,細心分析題乾和各個選項,排除錯誤項和無關項,找到正確選項。
③ 高二如何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
有很多的同學在高二學習歷史的時候,選擇題的正確率是不好的,那麼高二如何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呢,請跟隨我來看一下!
高二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的方法
認真審題
想要提高歷史選擇題的正確率我們必須學會審題,有很多的題的都是能在題干里找到答案的,即使是沒有答案,我們也能從當中找到相應思路,知道怎麼去思考這旅稿道題,歷史當中有很多的知識點都是有聯系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歷拆基孝史的時候,一定要熟練的掌握各個章節的內容,這樣我們才能在自己的腦海里形成一個脈絡,我們答題選擇題的時候,才能更准確。
優先關注「阿拉伯」
「阿拉伯」在歷史中就是歷史年代和數據。歷史當中很多的事件都是有歷史年代和時間的,所以可見阿拉伯的重要性,我們在首先找到它就會知道它講的主要是哪個時間段的事情,那個時間段發生了什麼事件,背景是什麼,我們在腦海里迅速形成一個大的知識框架,然後從中找出答案。
最適合高考學生的書,淘寶搜索《高考蝶變》購買
我推薦: 如何秒殺歷史選擇題
怎麼才能提高高二歷史選擇題的正確率「鋒輪穿衣帶帽」是重點
「穿衣帶帽」在歷史中是關注標點符號括弧引號書名號。有很多的歷史選擇題中會出現括弧引號書名號,在括弧引號書名號裡面的內容都是重點內容,所以我們在看歷史選擇題的時候,一定要重點的讀這裡面的內容。
排除法
我們在做歷史選擇題的時候,如果這道題實在是不會的話,我們可以用排除法,把自己認為最不可能的選項排除,然後根據題乾和自己儲備的知識,選擇出答案。
④ 高中歷史選擇題怎樣做正確率才高
想要提高歷史選擇題正確率,那麼一定要夯實基礎,重視對歷史教材的學習,對歷史知識點夯實鞏固,並且能夠合理的應用,學會將其融入到歷史事件中去。
距離高考越來越近了,歷史選擇題的正確率還與做題方法有密切關系的。一般不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要通讀材料,悟出材料的最核心意思,就可以了。
⑤ 歷史選擇題怎麼提高正確率
1、熟記歷史知識,靈活運用.歷史基礎知識的熟練與否,直接關繫到解題和成績,是能力運用的基本條件.沒有基礎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都是虛幻飄渺攔改,毫無實用的.
2、做題小心謹慎,不盲目求快,不輕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歷史選擇題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卻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會出錯.應認真審題,小心謹慎.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審題是應注意:首先看時間和地點的限定謹衡氏,特別是時間限定.二要看條件范疇,原因或結果、主觀或客觀、政治或經濟等.三要注意關鍵字眼.例:⑴、建國初期,為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經濟,人民政府最迫切解決的問題是( ) A、完成土地革命 B、進行工礦企業的祥散民主改革 C、穩定金融和物價 D、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物價」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活,與社會秩序的穩定有最密切的關系,故選C.此題關鍵字眼在「穩定社會秩序」
⑥ 歷史選擇題為什麼老錯 怎樣提高正確率
在做歷史選擇題的時候想要提高歷史選擇題的正確率,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聽課只做為學習的一部分,並且在聽課的時候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將自己不會的內容及時問老師,然後在課下的時候及時做題加以練習,對於出現問題的歷史選擇題,先自己分析錯誤原因,然後如果還是存在問題,及時請教老師或者歷史比較好的同學。
第二個要改變的就是歷史的做題習慣,在做歷史試題的時候首先要學會限時做題,在規定的時間去做題,然後對於不會的試題標記出來,課下的時候回歸書本再次復習,並且在做歷史選擇題的時候可以利用一定的技巧,比如排除法對比法等等提高歷史選擇題的正確率。
⑦ 高中歷史選擇題怎麼提高正確率!
1一定要多看書,記憶住時間人物,例如,焦炭什麼時候被普遍運用2問根本原因的首選經濟,如果沒有就選政治3所有問題都是階級問題,因此要重視有相關字眼的選項4多用排除法,把最不相關的首先去掉,甚至可以都排除掉,只有一個5當有遇到兩個都似乎是答案的,選你第一次認為的,正確率會比選第二個高,不信問你老師。最後相信你有了學習計劃,不過還是給你幾個建議1早做文綜卷,不要買單科卷了,步步練習跟上時間2地市,學校交流卷一定要多做3多做大題,不然會有很大的影響。我是高考失敗者,所以我有反思了很多隻是個人的小建議,希望能學有所成。
⑧ 在歷史考試中各類選擇題如何去做能夠提高正確率
1、熟記歷史知識,靈活運用.歷史基礎知識的熟練與否,直接關繫到解題和成績,是能力運用的基本條件.沒有基礎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海市蜃樓」、「空中樓閣」,都是虛幻飄渺,毫無實用的.
2、做題小心謹慎,不盲目求快,不輕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歷史選擇題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卻暗含陷阱和圈套,稍不留神,即會出錯.應認真審題,小心謹慎.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審題是應注意:首先看時間和地點的限定,特別是時間限定.二要看條件范疇,原因或結果、主觀或客觀、政治或經濟等.三要注意關鍵字眼
⑨ 高中歷史選擇題怎麼提高正確率!
高中階段的歷史選擇題,如果想提高正確率的話,個人認為一方面就是要將歷史書上的內容掌握扎實,多看幾遍,另一方面就是多做題,特別是選擇題,不能夠只看答案的對錯,也要搞清楚為什麼選這道題的原因
⑩ 如何提高高考歷史選擇題正確率
提高選擇題准確性有效途徑
1.反復讀熟教材,落實教材
很多同學做完題後大發感慨,歷史花時間很多,也看了不少書,但就是做不出題目。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了書不等於熟悉了教材,我們一定要腳踏實地落實教材。那麼怎樣才能落實教材呢?
我認為有兩種方法:一是結構法,即抓住課文的主題,然後系統、細化落實教材內容,比如人教版必修《「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主題是「百家爭鳴」的形成,按照結構,本課講了三個問題「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百家爭鳴」的代表及主張和「百家爭鳴」的影響,然後逐步細化知識即可。
二是比照法,即同類事物一般有相同的影響因素,比如在人教版必修中,我們學習了「百家爭鳴」這是思想方面的內容,我們講了它的背景,我們是從政治、經濟、階級階層、思想四個方面講述的,那麼我們再學習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背景時,我們就可以比照著從四個方面去學、去思考。這樣能夠使我們知識掌握既系統又細化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