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評價歷史改革是否成功

如何評價歷史改革是否成功

發布時間:2023-05-08 06:12:32

㈠ 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對改革進行評價時,我們應該堅持的原則是:
1、我們要把各種改革放在它所屬的特定歷史環境中去加以評價。應該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再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據此,對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場改革的成敗與否,不能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要看這一改革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否得到維持。

㈡ 評價歷史變法(攻革)成功或失敗的方法是什麼

主要看這個國家在變法後有沒有獲得綜合國力上和國際地位上的增強,沒拆歷史上商鞅被車裂了,但秦國富強了,所以被公認成功的變法,王安石的變法,最終也沒有使國家強大起來,終於是失敗的,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中道崩殂,被甲午海戰終結掉了,國力的話你要說在甲午之前一點沒提升也不確切,而廳差且上方的命令策略也很重要, 並不是200斤力氣的人就一定能打敗180斤力氣的人的,但是,在甲午海戰之後,中國的國際地位再次下降,因此評價洋務運動是失敗枯伏棗的,實際上搞不搞洋務運動日本都會打過來,然後喪權辱國,和洋務運動並不相干,只不過洋務運動沒達成它的目的,所以被評價失敗,實際上它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推動還是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最終還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如果改革後,沒來得及發展就被打死了,當然就是失敗的

㈢ 評價歷史上變法成功或失敗的方法是什麼

1、評價變法成功與否主要方法一般是從正反兩個方面罩核:它的積極作用,以及它的局限性。
①以制度或方法得到貫徹實施,並且促進了社會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得到進步,這就是變法(改革)的成功。比如,秦朝的商鞅變法就是成功的,而王莽新政就是失敗的。
②對社會有橋伏沒有促進作用或者說對當前統治有沒有起到維護作用,平民的生活質量有沒有提高。歷史是進步的,有益於社會進步的就是成功的,倒退的就是失敗的。
2、概念簡析
變法,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變法事件敏悶攜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鄒忌的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清朝的戊戌變法等。

㈣ 關於高中歷史科目的問題。如何評價一場改革

通過變法的內容,目的,改消以及影響到的階級層,對當時社會影響比如商鞅變法,繼核扮知承李悝變法,對當時社會是進步的較之儒家,統治階級的幫助,等等缺坦。

㈤ 求問如何評價改革的成敗

用剛性的法規規范改革創新,確保持續改革創新的動力
,這在國內還是首創。
看起來真是個「改革理念」進步的大手筆,寬容的改革制度蘊含著無窮的創新期待,創新智慧的充分涌流,在寬容———這個政治善意的撩撥下,彷彿指日可待!一切真的會如此嗎? 在筆者看來,這只是制度設計者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寬容幻覺」罷了:一來,基於改革事業獨特的屬性,寬容根本起不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另一方面,政府明文寬容失敗,是對公眾「改革評價叢孝權」的僭越。改革成敗的評價,更多還是應該留給「公道人心」。 對於改革事業,我們應該有這樣的基本判斷:一個有著改革公心的人,是根本不會害怕承擔改革責任的,只有心存種種私心雜念的人,才會在「官帽得失」面前畏首畏尾,才會在行動之前考慮「免責」,「免責」設定只能縱容這種改革私心,從而在起點上降低了改革的道德高度;一個完善的激勵制度,常常是獎勵和懲罰均衡的調節效果,獎勵是動力,懲罰是約束,免責只能是一種非常例外的情況,而在「寬容失敗」上開了很大一個口子則可能使免責普遍化,從而在「例外爆炸」中破壞制度對改革的約束。 只要程序符合規定!———這是一個靠得住的「制度前提」嗎,換句話說,我們在程序安排上是完美的嗎?我們具備許多發達國家那種類似「超市敬伍收銀機」式的嚴格程序制度嗎?把「失敗免責條款」系於一個不很完善的程序制度之上,會生長出多少惡之花啊!這個制度如果付諸實踐,將不是「改革君子」的動力機制,而是「改革小人」的寄生機制,以「免責制度」的名義為諸種損失開脫。 更重要的是,這個寬容制度是對公眾「改革評價權」的僭越,本屬於「公道人心」衡量的改革績效,通過「寬容」的安排,被政府獨斷地「接收」:政府說「我赦免你」,於是,所有對公共財政的損失都是白損失了———納稅人的權利哪裡去了? 改革創新,大多是改革者以公共財政為經濟基礎對公共利益的一種安排(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公共財政源於納稅人,公共利益是分散的公眾整體利益,那麼,公眾是最大的利益相關者,那麼,改革的評價,以及是否追究改革者的責任,應該是一種公眾決策———而顯然,只要「程序符合規定,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雲雲就「可予免責」的約束,是對公眾權利的「統一沒收」。有了這種獨斷的「政府對改革評價的接收」,公眾的評價、媒體的監督就沒了意義,改革者也無須顧忌民意。 改革失敗了,就必然會有巨大的公共損失———政府能獨斷地「寬容」這種損失,能讓公亮鄭或共財政隨意為改革失敗埋單嗎?這不符合公共財政精神和公共決策理念。 事實上,政府根本沒有必要獨攬這種「寬容」,如果一項失敗的改革確實是符合程序且出於公心,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從個人到輿論,「公道人心」是能夠感覺和品味出來,自然也會原諒這樣的改革者,寬容這樣的改革和創新。

㈥ 如何評價歷史上的變革者

一,要把改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
首先,分析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要求。
其次,看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或者違背了這一歷史要求,它對社會歷史發展起了什麼作用。
最後,通過對改革的分拿行析得出中肯的評價。
二,一場改革的成敗,不是看改革者個人的結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看:第一,改革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第二,改革是否中斷。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有利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不管改革者處境怎樣,都能繼續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又稱衛鞅、公孫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自衛國入秦後,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中州、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他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消培嘩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史稱「商鞅變法」。

㈦ 你認為應該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要評價歷史上的一些重大的變化,那麼就要從它的一個影響以及採取的措施的一個創新程度這樣去看待

㈧ 變法改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是什麼

變法改革成功或失敗的標準是採用生產力標准和實踐標准。看變法、改革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杜會的發展,看改革者的目的是否達成。評價歷史上重大變法、改革成功或失敗的方法是要把喊鋒談變法、基悶改革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鄭碰環境中。

㈨ 如何評價改革的成敗

改革是歷史發展的鮮明主題,也是歷史發展的動力。改革的成敗主要可以從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新舊勢力的力量對比和改革的措蘆枯豎施是否得當,以及國際環境等幾個方面分析。例如19世紀中後期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在目的和性質方面,雙方都是擺脫危機、發展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但在其他方面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先看社會背景,當時的日本統治階級內部已經發生分化,中下級武士對現實不滿;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對自身處境也越來越不滿,幕敗簡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反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勾結,力量強大。再看領導力量,日本向資產階級轉化的中下級武士用武力推翻了幕府守舊勢力,保證了國內改革的順利進行。而中國的守舊派力量強大,握有實權;維新派又不敢發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導致改革措施無法實施。最後看國際環境,日本明治維新發生時,正處於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未到。歐美各國也正忙於國內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另外,列強集中兵力侵略中國,客觀上也為日本改革提供了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戊戌變法發生時,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國成了列強瓜分的對象,國際環境對中國改革不利。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了造成了一成陪大一敗的結果。

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運動的失敗原因,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入手。主觀上表現為領導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政治思想上的局限和無產階級的經驗局限等;客觀上主要是這一時期內部的封建勢力和外部的帝國主義侵略者相互勾結、破壞和它們力量過於強大導致的最終失敗。例如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主觀上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既不願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還幻想得到帝國主義的支持,又不敢放手發動和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徹底摧毀封建勢力,這就給袁世凱竊取革命勝利果實提供了有利條件。客觀上帝國主義和各種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抵制和破壞革命,幫助袁世凱竊取了革命勝利的果實。

任何事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學習當然也不例外。在平常的學習中做到多觀察、多思考,善於發現和總結找出規律,掌握相關各類題型的解題分析方法,不僅能夠加快你的解題速度,還能讓你在輕松愉快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㈩ 改革是一項嶄新的事業,應該如何評價和判斷改革的成敗和是非得失

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脊指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准。
意義:「三個有利虧帆於」的判斷標准不僅包括了生產銷野雹力標准,而且把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是對生產力標準的深化和發展,「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准,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在「三個有利於」的標准中,最基本的是生產力標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立場,對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歷史改革是否成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