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的進程

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的進程

發布時間:2023-05-08 17:33:37

❶ 歷史決定邏輯邏輯修正歷史

歷史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人們對碼純這一過程的認識;邏輯在此是指上述過程在思維中反映的次序和進程。

歷史特別是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是在先的,它決定著邏輯,是邏輯產生的基礎。

關於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性,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的邏輯也應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唯模攔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範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

但歷史本身包括無數的細枝末節和偶然因素,邏輯則以理論形態把握歷史及其規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舍棄那些細枝末節而抓住主幹和本質的指胡東西。

這就是邏輯對歷史的「修正」,沒有這種「修正」就不可能正確地把握歷史,所以我們說「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是將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觀點。

❷ 人的思想走到哪裡歷史的進程就到哪裡

人的思想走到哪裡歷史的進程就到哪裡:
1、這是唯心主義觀點,過分誇大精神的力量,不正確。歷史上很多例子都證明了人的思想無法脫離歷史的局限性。
2、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的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
3、無論哪種思想,必須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才能得到發展,過於領先時代的思想不僅不能得到發展,連提出這種思想的人的生存都有危險。
4、王莽的改制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其先進性不用質疑,但從王莽的結果可以知道思想的先進性如果不能迎合統治階級的階級利益,那麼不管思想走到哪裡,歷史都會將之拖回去。

❸ 中國古代思想從何時開始的

西漢武帝
關鍵人物董仲舒
歷史原因:首先,儒學自身的發展,董仲舒分別在政治:大一統,天人感應、倫亂耐理:三綱五常、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新的理論
其次,當時的社會經過漢並仿初以來的休養生息及文景之治已處於一個鼎盛的時期,需要一種適應當時情況的理論出現,用現在的話就是結合國情

手段:武帝在長安設太學,將《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設五經博士專門傳授儒學

所以孔孟之道開始成為正統思想

希嘩蔽春望能夠幫助你

❹ 「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14頁

❺ 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關系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關系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的本質. (1)哲學上所研究的思維方法就是指理論思維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目的的正確進行理性認識的方法. (2)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在客觀規律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工具和手段.因此思維方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介性,通過思維方法,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從而搭起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雙向運動的橋梁. 2.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帆旅對認識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 (2)思維方法對於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范作用:①思維方法規范著人們的思維如何運動,規范著思維運行的方向和側重點.②思維方法具有對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解釋功能,具有信息處理和轉換的內在機制. (3)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1.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 (1)歸納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運動;演繹是從一般原理、概念推出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運動. (2)歸納和演繹是統一的人類認識禪租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思維運動形式:①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運動,它本身不能為自己准備好作為出發點的一般原則.通過歸納對個別事物的現象研究所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原則,既是歸納的終點,又是演繹的起點.所以,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②演繹是歸納的向導,歸納首先要解決的歸納什麼、怎麼歸納等目的性、方向性問題,必須由演繹提供理論根據.可見,歸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不能誇大其中一個而否定另一個的作用. 2.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組合為一個統一整體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分析與綜合互相依賴.綜合以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分析以綜合為前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在辯證思維中,總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純粹的分析或綜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與綜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人的認識就是一個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 3.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態襲凳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4.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易出選擇題) (1)邏輯思維中的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具體有兩種含義:一是感性具體,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維具體,即關於事物的許多規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礎上形成的包含著客觀事物各種本質屬性的統一整體的再現.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中的「具體」,是指思維具體. (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邏輯中介的作用,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①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第一,必須是反映對象最一般本質的抽象;第二,應是構成對象的細胞、基本單位;第三,應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對象整個發展中的一切矛盾.②所謂邏輯中介,就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在邏輯上叫做中項.③終點即思維中的具體,它是具有許多規定的豐富的總體.構成思維具體的各個個別規定,通過分析與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對象在思維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1.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的區別. (1)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理論思維的工具.辯證思維是立足於概念的辯證本性而展開的思維,它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和理論體系演化等思維形式的矛盾運動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辯證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方法. (2)科學方法即科學研究方法,一般是指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後由一系列的實踐或實驗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再經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論體系與指導科學實踐的研究方法. (3)思想方。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關系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的本質。

(1)哲學上所研究的思維方法就是指理論思維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目的的正確進行理性認識的方法。 (2)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在客觀規律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工具和手段。

因此思維方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介性,通過思維方法,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從而搭起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雙向運動的橋梁。 2.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對認識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 (2)思維方法對於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范作用:①思維方法規范著人們的思維如何運動,規范著思維運行的方向和側重點。

②思維方法具有對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解釋功能,具有信息處理和轉換的內在機制。 (3)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1.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 (1)歸納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運動;演繹是從一般原理、概念推出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運動。

(2)歸納和演繹是統一的人類認識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思維運動形式:①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運動,它本身不能為自己准備好作為出發點的一般原則。通過歸納對個別事物的現象研究所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原則,既是歸納的終點,又是演繹的起點。

所以,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②演繹是歸納的向導,歸納首先要解決的歸納什麼、怎麼歸納等目的性、方向性問題,必須由演繹提供理論根據。

可見,歸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不能誇大其中一個而否定另一個的作用。 2.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組合為一個統一整體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分析與綜合互相依賴。綜合以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分析以綜合為前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

在辯證思維中,總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純粹的分析或綜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與綜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人的認識就是一個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 3.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

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

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4.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

(易出選擇題) (1)邏輯思維中的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具體有兩種含義:一是感性具體,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維具體,即關於事物的許多規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礎上形成的包含著客觀事物各種本質屬性的統一整體的再現。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中的「具體」,是指思維具體。 (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邏輯中介的作用,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

①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第一,必須是反映對象最一般本質的抽象;第二,應是構成對象的細胞、基本單位;第三,應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對象整個發展中的一切矛盾。②所謂邏輯中介,就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在邏輯上叫做中項。

③終點即思維中的具體,它是具有許多規定的豐富的總體。構成思維具體的各個個別規定,通過分析與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對象在思維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1.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的區別。 (1)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理論思維的工具。

辯證思維是立足於概念的辯證本性而展開的思維,它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和理論體系演化等思維形式的矛盾運動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辯證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方法。

(2)科學方法即科學研究方法,一般是指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後由一系列的實踐或。

邏輯判斷題求解答.求完整答案1.在「歷史的邏輯決定

歷史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人們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邏輯在此是指上述過程在思維中反映的次序和進程。

歷史特別是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是在先的,它決定著邏輯,是邏輯產生的基礎。關於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性,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的邏輯也應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範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

但歷史本身包括無數的細枝末節和偶然因素,邏輯則以理論形態把握歷史及其規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舍棄那些細枝末節而抓住主幹和本質的東西。這就是邏輯對歷史的「修正」,沒有這種「修正」就不可能正確地把握歷史,所以我們說「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是將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觀點。

——分析推理。

歷史與邏輯的關系(馬克思原理題目)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的本質。

(1)哲學上所研究的思維方法就是指理論思維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目的的正確進行理性認識的方法。 (2)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在客觀規律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工具和手段。

因此思維方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介性,通過思維方法,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從而搭起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雙向運動的橋梁。 2.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對認識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 (2)思維方法對於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范作用:①思維方法規范著人們的思維如何運動,規范著思維運行的方向和側重點。

②思維方法具有對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解釋功能,具有信息處理和轉換的內在機制。 (3)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1.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 (1)歸納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運動;演繹是從一般原理、概念推出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運動。

(2)歸納和演繹是統一的人類認識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思維運動形式:①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運動,它本身不能為自己准備好作為出發點的一般原則。通過歸納對個別事物的現象研究所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原則,既是歸納的終點,又是演繹的起點。

所以,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②演繹是歸納的向導,歸納首先要解決的歸納什麼、怎麼歸納等目的性、方向性問題,必須由演繹提供理論根據。

可見,歸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不能誇大其中一個而否定另一個的作用。 2.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組合為一個統一整體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分析與綜合互相依賴。綜合以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分析以綜合為前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

在辯證思維中,總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純粹的分析或綜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與綜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人的認識就是一個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 3.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

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

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4.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

(易出選擇題) (1)邏輯思維中的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具體有兩種含義:一是感性具體,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維具體,即關於事物的許多規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礎上形成的包含著客觀事物各種本質屬性的統一整體的再現。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中的「具體」,是指思維具體。 (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邏輯中介的作用,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

①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第一,必須是反映對象最一般本質的抽象;第二,應是構成對象的細胞、基本單位;第三,應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對象整個發展中的一切矛盾。②所謂邏輯中介,就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在邏輯上叫做中項。

③終點即思維中的具體,它是具有許多規定的豐富的總體。構成思維具體的各個個別規定,通過分析與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對象在思維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1.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的區別。 (1)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理論思維的工具。

辯證思維是立足於概念的辯證本性而展開的思維,它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和理論體系演化等思維形式的矛盾運動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辯證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方法。

(2)科學方法即科學研究方法,一般是指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後由一系列的實踐或實驗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再經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論體系與指導科。

下列判斷中正確說明歷史與邏輯關系的是

A.歷史決定邏輯,邏輯再現歷史

A對,是因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歷史的東西決定著邏輯的東西,歷史是邏輯的客觀基礎,邏輯是歷史的理論概括。歷史唯物主義也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邏輯思想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自然由社會存在決定。

B錯,理由參看A,應該是歷史決定邏輯。這樣的設題也可以看出A、B必有一個對。

C錯,誰是誰的基礎要看誰決定誰,歷史決定邏輯,自然是歷史是邏輯的基礎。

D錯,寫反了,歷史決定邏輯,,那就應該是沒有歷史就沒有邏輯才對。

❻ [課程改革進程中的建構主義思想辨正]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

建構主義思想自上個世紀90年代被引入中國之後,就一直在褒與貶的夾縫中艱難地生存著。特別是,當新課程改清顫察革成為建構主義思想的實踐土壤之後,很多直指新課程弊端的批判也順帶成為攻擊建構主義思想的有力辯詞。一些學者甚至指出。建構主義是一種否認客觀世界、否認人類知識的「反科學」、「反知識」思潮,是一種不可知論、唯我論或獨斷論,它對教育實踐界正產生著很多的危害,對此應當加以正視。但另一方面,諸如情境學習、認知拋錨式教學、認知彈性學習、分布式學習等國際上前沿且被實踐證明為有效的學習與教學模型,卻都將建構主義作為其後台的支撐性理論,共享著有關建構主義的很多思想與假設。我們甚至可以看到,西方學術界自上個世紀末所發起的學習理念之革命,無一不在鞏固、洞閉加深與完善建構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思想的合理性與沖擊力,無一不在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深處尋覓建構主義思想的真正的生命張力。因此。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開始認識到,「不是建構主義本身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論,而是我們在言說、在實踐建構主義思想時走了樣」,那麼,辨明建構主義的思想實質、建立對建構主義的理性自覺、克服對建構主義的諸多誤讀,即是處於當前課改大潮中的人們急需補上的重要一課。

一、建構主義並非一種否認客觀世界存在的學說

幾天前,一位台灣的課程學者楊教授來南京大學給教育系的師生做報告。從其報告的內容看(關於台灣課程改革的興衰成敗),他對建構主義很明顯地持一種不贊同立場。在報告的一開始,他向聽眾拋出了如下一個問題以引出其對建構主義的認識,「站在你們面前的楊教授真的存在嗎?」顯然,他的意思是說,建構主義強調任何事物都是被建構出來的,包括現在正在演講的「楊教授」。現場觀眾的一片笑聲似乎表達了對楊教授幽默且看似深刻的見地的贊同。其實,如果大家都冷靜地思考一下,按照這一邏輯,世界上就沒有什麼事物是客觀地存在的了,任何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事物(高山、大樓、河流等)都是人們主觀建構的一種意念,或者說,都是每個人頭腦中的一種現實幻象。很明顯,楊教授是想把「現實世界都非真實存在的」這一荒謬的認識安在建構主義的頭上。
其實,楊教授的觀點代表了很多反建構主義者的共同立場。但他們都犯了一個無限泛化建構主義觀點的根本性錯誤。對此,建構主義思想的重要奠基者馮・格拉塞斯菲爾德就曾反復申明:「經常有人指責我是在否認真實。這種看法是對建構主義的根本誤解,……,否認真實的存在是愚蠢的,這將導致唯我論,而唯我論是不可接受的」。實質上,建構主義並沒有否認真實世界的存在,而只是強調對這樣的「真實」,我們沒有一種對其加以認識的適當方式。也恰如馮・格拉塞斯菲爾德所進一步指明的,「我們能定義『存在』的意義,但是只有在我們的經驗世界的領域中,而不是在本體論意義上。當『存在』一詞運用在獨立於我們經驗的世界(即一個本體論的世界)時,它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義,而且也不可能有什麼意義」。所以,建構主義思想始終不會在本體論的范圍中打轉,也不會陷入統治西方思想界近兩千年的「思維與存在何謂第一性」的本體論謎團中並使自身走向迷失,它關注的是人們對客觀實在的「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限度與可能。
由此我們更可清晰地看到,科學知識是人類群體對外部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即是一種「建構」。建構的認識在一定的時空范圍中是穩定的、不變的,但在更長的時空界域中卻可能是需要修正、完善與變化的,這體現了科學知識的累積與發展的特性。由此可見,科學並非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而只是否認科學知識作為絕對鏡像式的存在,並主張,作為一種「人類認識」的科學知識,是在人類群體的經驗范圍中的一種「建構」,是主體世界與客觀本體世界的一種聯系,它發生在這種彼此聯系、相互交織的中途,這與建構主義的思想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說,上述的思想正反映出,建構主義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做出了較為深入、准確的刻畫與敘述。由此可得到一個頗具辨證意味的推斷,即,對建構主義答茄的所謂「反科學」特徵的批判,實際上就是一種對科學本身的批判;對建構主義的所謂「反知識」特徵的批判,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對知識本身的批判。說白了,這種批判源自對建構主義思想的誤讀或膚淺的理解。

二、知識的適應性――建構主義思想在教育中的張力

承接上述的論述,一個有趣的問題自然地涌現出來,即,人類所建構的認識是否是任意的、無限制的、隨心所欲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作為建構主義思想的重要奠基者,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一再強調。「認識是一種適應性活動」。這一觀點承接了生物進化論的適應性思想,即是強調,具有適應性的動物有一套處理它們所生存環境中各類困難的行為本領,而人類的知識作為一種概念和行動綱要,本質上就是動物行為本領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此可知,人類的認識(或知識)不是漫無目的、隨心所欲式的建構,而是在一定的經驗背景中、在認識者所賴以生存的事物與關系的網路中產生的,或者簡而言之,在一種情境脈絡中所產生的,是主體在適應外部世界對人類的要求的過程中所自然涌現的。
根據知識或認識的適應性觀點,傳統認識論中的真理概念、傳統教育學中的「正確或錯誤」的概念,就要被一種新的觀念――「生存力」所取代。這一觀念仍然取自生物學領域,即,在生物學家看來,只要活的有機體能設法在環境中生存,它便具有生存力。由此,建構主義者認為,如果概念、模式、理論等能證明它們對於自身被創造出來的情境脈絡是適宜的,那麼它們也具有生存力。「生存力」與真理完全不同,它與目標、意圖形成的情境脈絡相關聯,它在適應這種境脈的特殊性中產生,甚至可以說,它是個體生命適應力的一種真實表達。
知識的適應性以及隨之產生的「生存力」觀念,對於教育思想的轉變產生了極大的挑戰和沖擊。在孩童身上經常出現的所謂「錯誤概念」,在成人、科學家、專家等的眼中的確是錯誤的,但從每個個體的孩童角度來看,這些錯誤概念在其經驗世界中是有效的、是相融的,或者說,在孩童的相關情境脈絡中是具有「生存力」的。這些對孩童而言是合理的觀念,如果得不到教師或成人的悉心關注與耐心引導,則這種所謂「錯誤的」、但卻是「合理的」觀念,將可能長時間地這樣「錯誤」下去、「合理」下去。因此,馮・格拉塞斯菲爾德建議,「教師必須要關心學生頭腦中發生的事情,要傾聽學生,解釋學生所做的,並試圖建立起學生概念結構的『模型』。當然這是一項容易出錯的工程。但若不這樣做,任何旨在改變學生概念結構的努力都只不過是一種偶然事件,或許還會失敗」。

三、我們可以言說一種所謂的「建構式教學」嗎

台灣學術界曾把2001年開始的台灣新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標榜為「建構式教學」,並將其內涵幾乎等同於作為一種教學方式的「發現式教學」。台灣學者後來在 總結新課程改革失敗的經驗時,大都認為,建構式教學、進而所謂的建構主義是導致這輪課改失敗的罪魁禍首。實質上,台灣學術界在課程改革的起點上就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即,完全窄化了建構主義的思想內涵,剝離了建構主義所真正具有的哲學上的思想張力。
如上文所述,建構主義思想給教育帶來的,不僅僅是所謂教學方式上的轉變,而更是一種對學習者、對學習、對教育等認識方式上的根本性變革。傳統意義上的二元對立的教育思維方式,已經被一種更加連續的、更加關注學習者經驗的、更加富有人本意境的全新思想框架所替代。建構主義更加強調的是教育者看待教育的深層認識論的轉變,而不僅僅是所謂的外顯教學方式的彼此替代。更具體地,建構主義更強調的是個體內在的認識發生機制,而教學方式則關注外部的行為表現及其具體呈現。打一個有趣的比方。就吃飯來說,是自己動手吃,還是靠別人喂,就好比是發現學習還是接受學習,這里只存在著學習與教學方式上的不同罷了。但吃下去的飯,是否能靠自己去消化,消化得怎樣,這就進入到了「建構」的范疇中了。建構的好壞。取決於這個有機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如何,取決於這個有機體自身的經驗的質量高低與類型差異。所以說,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著名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就曾用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這兩個維度來描述人類學習的具體類型。很顯然,建構主義所強調的學習對應的應當是有意義學習,它主張這樣的學習必定是主體在自身經驗基礎上的主動積極地建構。而如果按照台灣學者的看法,將建構主義安置在發現學習的范圍內。則顯然犯了歸類上的低級錯誤。發現與接受,都只表明了教學方式上的差異,而不涉及學習者個體的內在經驗上的任何變化。而奧蘇伯爾早已十分明確地闡釋道,發現學習有可能是機械的,如果這樣的學習脫離了學習者的內在經驗;接受學習也可能是有意義的,如果這樣的學習與學習者的內在經驗產生著實質性的、非人為性的關聯。
在今天的國內外教育實踐現場,大量標榜「建構式教學」的言與行普遍地存在,這其實反映了人們對建構主義所具有的思想張力仍缺乏清晰的、深刻的認識。當建構主義真正走入了一個教育者心中的時候,當建構主義真正成為一個教育者秉持的信條時,他已經不會過多地糾纏在所謂外部的、表面的教學形式是否更具「發現性」上了,他必定會更加關注學習者的內在經驗結構,更加關注學習者頭腦中正在發生著什麼,並將這種深入的、細致的思考作為其設計教學的重要起點。教學的藝術性、教學的魅力,恰恰體現在教師對學習者個體經驗的釋讀上,體現在不同的教師所採取的各不相同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上(無論是發現還是接受),體現在不同的教學方式背後所具有的「推動學習者經驗的發展」這一共同目標上。馮・格拉塞斯菲爾德曾說過一句頗具意味的話,筆者願將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即,「真正的教育者一定是一名建構主義者,無論其是否認識到建構主義這一標簽,他對學生經驗的關注已經在其內心深處深刻地烙上了建構主義的真實印記。」

參考文獻
[1][2][4][6]萊斯利・P・斯特弗,傑里・蓋爾 主編,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20
[3]呂林海,走出建構主義思想之惑――從兩個方面正確把握建構主義理論及其教育意蘊[J]電化教育研究,2007(11)
[5]鄭太年,學習:為人的發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33

❼ 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就從哪裡開始是誰的名言

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辯證邏輯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含義就是邏輯的東西與歷史的東西相統一。邏輯的東西與歷史的東西相統一既是一條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又是辯證思維的一種重要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性質

其基本含義就是邏輯的東西與歷史的東西相統一

拼音

luó jí yǔ lì shǐ de tǒng yī

基本信息

辯證邏輯的方法之一。歷史的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以及人類認識客觀現實的歷史(包括科學史、哲學史、思維史等);邏輯的指歷史發展過程在思維中概括的反映。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是指思維的邏輯應當概括地反映歷史發展過程的內在必然性。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方法要求人們在科學研究和在建立科學理論體系時,要揭示對象發展過程與認識發展過程的歷史規律性;在安排理論體系各個概念、范疇的邏輯順序時,必須符合被考察對象歷史發展的順序。

邏輯順序

關於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思想,首先是由G.W.F.黑格爾提出來的。他認為邏輯概念的發展與哲學體系的發展是一致的。但是,他把每一種哲學體系僅僅看作是絕對理念發展的特殊階段。因此,黑格爾的邏輯與歷史的統一隻是停留在純粹思想的范圍,仿脊首其實質乃是唯心主備數義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出發,批判改造了黑格爾的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方法,使之成為科學的辯證邏輯的方法。

基本內容邏輯與歷史的統一的基本內容大體包括:①理論的邏輯進程與客觀現實的歷史發展進程相一致。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野斗、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22頁)。②科學理論的邏輯進程與關於對象認識發展的歷史進程相一致。各門科學的概念、范疇的發展與其理論的歷史發展進程相一致;③思維科學的理論與認識史、思想史相一致;個體的思維規律與整個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相一致;兒童智力發展規律與整個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相一致。

❽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總體是由舊民主思想轉春森變早森叢為新民主思想。
封建思想經過辛亥革命而開始轉變為舊民主革命思想,在五四運動後轉變為新民主主義思想。新陸櫻中國成立後和改革開放後則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的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