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你是如何駕馭歷史課堂教學的

你是如何駕馭歷史課堂教學的

發布時間:2023-05-09 18:41:28

Ⅰ 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在歷史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上好一堂歷史課,首先要把握好歷史教材的深度,更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其次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最後,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
一、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
要挖掘好教材的深度,首先要吃透教材和大綱,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編者意圖。弄清知識體系和教材結構,熟悉教學內容,把握重點,難點。其次掌握學生情況,有的放矢。由於學生基礎不一,教材撐握的深度應有分寸。否則是對牛彈琴。顯然這里所說的挖掘教材深度並不是越深越好。關鍵是不要做夾生飯。應做到深淺適宜恰到好處,讓學生感到津津有味,能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
二、要把握好調動學生的廣度
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是區別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意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落實好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氣氛的好壞關鍵要看調動學生的廣度,要使每個學生都處在積極的學習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現象不多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許多教師仍覺束手無策,在課堂上仍看幾個尖子。教師提問,學生發言的,老是那麼幾個人,對大多數學生從不過問。學生情緒低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活動脫節。有些學生即使想主動學習,也因教學目標過高和方法不對胃口,只是騰雲駕霧,一堂課下來,不知所雲,收獲甚微。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課堂上要善於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學困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是個合格的教師。
三、要把握好課堂訓練的密度
課堂訓練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講練結合是課堂教學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抓好課堂訓練的密度是落實知識體現學生主體,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一堂課就做到訓練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這樣效果就會必然好。從當前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完全沒有課堂訓練的課很少發現。主要是課堂訓練的密度不足,主導和主體一頭重一頭輕。在多數情況下,仍然存在著講的多,練的少,重灌輸,輕引導,把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器。
一堂課應該內容好、方法得當、密度大。講、想、練三者不可偏廢,教師講給學生指出的方向,起到引導作用。重要的是學生要吸收,消化,讓學生能力有一定提高,做到學以致用。
四、要把握好教學藝術的力度這里是就教學藝術給人的感染力而言,抓好教學藝術的度就是捉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學藝術強,給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學藝術差,效果就蒼白無力。教學藝術的魅力就和我們看電視劇一樣。一部好的電視劇,如果只是乾巴巴地把角本讀給人聽,印象一般不會深刻。但如果配合角色、活現,就會給人終身難忘的深刻的印象。
總之,把握課堂教學中的度,雖然不是課堂教學的完整的評價標准,也不失為課堂教學所必須考慮的四個方面。它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你若能達到這一點,你的歷史課堂教學更會錦上添花。

Ⅱ 怎樣教好歷史課

現在的歷史教學存在很多困惑,例如學生在課前不能預習,在課堂上學生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如何上好一堂歷史課。

人們往往視歷史課為「副課」,使得大多數學生對初中開設歷史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輕視歷史課,再加上七八年級每周兩節歷史課,九年級每周也只有三節歷史課,在這種情況下想把歷史教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我擔任的中學歷史課教學中體會到,要想把初中歷史教好需要做好以下幾點:一、充分利用和歷史有關的故事導入新課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

學生對某堂課是否感興趣,注意力是否集中,學習效果是否優良,導課是前提。

所以,教師一開始上課就應該採用適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內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不感到枯燥。

二、努力鑽研,不斷豐富積累知識歷史學科是一門無所不包,無不涉獵的社會學科。

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具有扎實的歷史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要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知識,不僅要掌握與之相關的語文、政治、地理知識,而且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知識以及藝術、體育民風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

專業而廣博的知識可以使教師在課堂上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游刃有餘。

在平時工作中,教師要多讀書、多總結、多反思,不斷豐富和更新知識,吐故納新。

只有良好的教學藝術加上優秀的人格魅力,學生才會信服你,在教學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只能被動地服從、接受,這種傳統的師生關系使學生缺乏心理自由空間,而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受到壓制。

在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建和諧、寬松、平等、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

根據教學的需要,巧設疑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給學生一個展示才華的平台。

學生回答問題時,會出現爛旦答不全或答不上來的情況也是正常的。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有時會冒出一些所謂的奇談怪論,教師不但應該允許,而且應該鼓勵,關鍵是正確引導,使學生體驗到一種收獲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問題回答錯了,不一定是學生錯了,也有可能是老師錯了,所以得慎重對待。

錯攜蔽了不要緊,師生互相協商,共同探討,找出原因,改正錯誤。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良師益友,只是引導者,而並不是指揮者,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為學生做好指導和服務。

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以後,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壓力,學習氛圍輕松愉快,其辯歷州樂融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思想的火花閃爍生輝,個性的發展暢通無阻。

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歷史中原王朝 李秀麗

Ⅲ 如何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

隨著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歷彎差陵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一直在困繞著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

國家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組核心成員、福建師大余文森教授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

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傑老師也曾說過:「教育的效用,從根本上說,是服務於我們的人生。」筆者想結合自己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就如何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埋戚導作用。

教師教學理念和業務素質的優劣,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因此,教師應積極參加各種培訓活動,努力成為一個業務素質好、基本功扎實、教改意識強、課堂教學最優化的研究者和實踐者。

要把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放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樂於學、主動學、學會學。

蘇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最有價值的本錢。」

二、緊扣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是國家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之一,是課程標準的細化、具體化,體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慶磨和終身發展的基本規律,體現了時代對基礎性學習能力、發展性學習能力和創新性學習能力培養的整體要求。

既有指導教學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

歷史教師的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教學的成敗。

所以備課要以課程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備課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只有好的「劇本」,才能有精彩的表演。

三、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和歷史思維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

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呢?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成就感與自信心。

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在他的效果律中認為,人們對工作或學習如得到滿意的結果,能增強自我效能感,樹立自信心,從而會增強動機,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新穎益智的導入,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教師思維過程的示範及對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評價、剖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精彩的課堂小結,正確的學法指導等途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實現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四、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倡導新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以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

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並迅速被遺忘,自然也就談不上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所以歷史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

另外,接受式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等學習方式不能讓學生用已知說明未知,不能以史為鑒,一見到新情境、新材料、新問題就茫然不知所措。

為此,應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

在合作學習中應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使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

在探究性學習中,可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五、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曾指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其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

教育學研究也表明,人在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才可能有豐富的想像,才會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

而要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就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並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讓他們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見解,還要學會贊賞他們。

六、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歷史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具體要求有:第一、問題設計不宜過難或過易。

多設計些不會使學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夠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的問題。

第二、准確表達問題。

第三、做到因人施問。

根據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

第四、變換提問方式。

可以採用疏導式提問,即把一個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歷史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比較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逐一引導學生作答,或者採用迂迴式提問,也可以採用學生互相提問,學生向老師提問等。

第五、留出等待時間。

等待時間要視問題類型和學生反應而定。

第六、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和反應。

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回答,打斷學生的回答不利於創造學生積極參與的氣氛。

即便學生朝向一個錯誤的答案方向,也不要立即打斷。

有時候其他學生可能從這一錯誤中得到借鑒。

第七、及時作出評價。

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回答的內容,對學生回答的表述方式及態度也要作出評價。

七、合理利用教材

第一、合理利用好教材中的「資料回放」、「歷史縱橫」等內容。

這樣做,一方面輕松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問題,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同時還減輕了教師負擔,省去了教師費盡心思地到處找材料的痛苦;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書上的材料往往在很多考試題中就有出現,這對提高學生考試成績也有很大幫助。

第二、課本知識材料化、問題化。

即老師根據課本知識的重要線索提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把教材內容當成教學材料自行閱讀並進行探究分析。

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把老師從繁瑣冗長的講述中解放了出來,同時也解救了學生,把學生從枯燥無味的被動接受中解放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的思維含量,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

八、關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身邊的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並藉此達到教師的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

第一、開發社區資源,加強歷史直觀感。

社區教學資源分為人力、物力、信息、組織等有形資源和社區文化、社區認同感及歸屬感等無形資源;第二、多角度挖掘物質資源(圖片、視頻、實物、報刊、文學作品等),體現歷史多樣性;第三、全方位開發人力資源(教師、學生),展現歷史的鮮活性。

綜上所述,實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是歷史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實踐模式,一種價值追求,歷史教師應在正確的教育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師生在課堂上的有效行為,取得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Ⅳ 如何打造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

在教學活動中,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課堂上的每一分鍾,都得盡其所用,教學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沒有教完內容,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講得很多,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辛苦,也是無效學習。
歷史學科內容多(既有中國歷史,也有世界歷史)、跨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那麼在有限的課堂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到底如何有效地實現歷史課堂高效高果呢?這一直是我們這些歷史教師不停地琢磨、探討的。
一、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充分用好這四十五分鍾的每一秒,充分的課前准備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因為我們不能由於自己預設得不充分、目標掌握得不明確,對於課堂即時生成調控不力而浪費時間。
在備課的階段我們教師就必須多下功夫,熟練把握教情和學情,注意教學中的取捨,努力減少無效勞動,做到「四個到位」:精心備課到位,准確講解到位,能力訓練到位,學法指導到位。確保上課不打無准備之仗。
將集體備課落到實處,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要有機的結合。特別是課前備課,一般是每人每周備一節課,或者兩人備一節,所以在初備過程中,教師除系統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則,學生該背的內容你也要會背誦;典型題例自己先要做,相關的知識要充分學習了解。上課中,經師生碰撞,你再把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課後更要備「課後課」, 發現問題,就要想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問題?有沒有必然的規律,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分析一下,記下來,不管是什麼情況,就像拍照片一樣。積累多了之後,再來集中總結。這樣通過課堂反思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結合,一節完整的課才算備好,也才能促進課堂效率的提高。
這種備課方法,我覺得它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很強。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已經在這么做了。我們一般都要教幾個班級,同一節課要講幾遍,你會發現這幾個班級你講得並不會完全一樣的,兩三遍後基本這個課是最精華的,在別的班發現的問題在這個班幾乎都及時糾正過來。特別是我們將備課這一日常教學工作通過准備、實踐、再加上反思解決就上升到了教學研究的高度,順便也實現了教研與備課、上課的有效統一。
二、要創造高效的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抓學生主體作用。教學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該擺正位置,只起引導的作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是老師教了什麼,關鍵是學生掌握了什麼。一個小孩要喝水,你便去取一杯水給他,過了沒多久他又要喝水,你又去取水給他,如此反復,他始終依賴於你,……但如果你在他第一次要喝水的時候就教會他怎樣自己去取水喝,他便學會了取水這一技能,也就不會依賴於你了。因此,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自主的、發現式的學習方法。
怎麼引導學生呢?課堂上我們不能不講,也不能一講到底,那太累了。所以從自己所教年級學生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特點、知識結構,編寫各具特色的導學案還是比較實用的。編導學案要注意:
講授新課,必須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
復習課,必須注重知識的整體、系統性及運用能力。
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對課文有了由面到線到點的認識。在編寫導學案時,為了地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總體印象,最好運用提綱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時解決,這種形式看似簡單,但都是考試的考點,必須准確無誤地掌握。讓學生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15分鍾左右)學生在自己整理知識點時,往往丟掉一二個,或先後錯位,針對這種情況,在編寫導學案時,學生容易「丟」「錯」的地方變成「填空」,讓學生填寫,達到強化記憶,反復記憶的效果。學生在書上找到並劃出知識點時就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對一部分好學生來說,相當於復習一遍。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積極參與,認真閱讀教材,分析課文,尋找答案,並深入的思索和探討問題。【這里有一點要強調一下:學生總說對課文、書本不熟,沒時間看書,我們也試了一下,每堂課預鈴與正式上課鈴之間大約有2-3分鍾,如果利用上,也是很好的時間段,讓課代表領著學生讀課文,至少能讀一大段,組織好的話,都能讀上近三分之二,時間長了,課文多多少少也熟悉多了】然後鞏固記憶(5分鍾),現在學生的時間實際上非常緊張。課下看歷史的時間非常少,只能向45分鍾要成績。而且,不讓學生記憶也是不行的。歷史知識點繁雜,如果單靠閱讀教材,不但費時,而且記憶效果也不理想,所以要進行提煉記憶。沒有識記基礎的思維,就象空中樓閣。所以,這5分鍾是不能舍棄的。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 對已經明確的答案要及時進行鞏固,在鞏固的基礎上進行反饋。對於開卷考試來說,僅掌握基礎知識是不夠的,必須上升到理解運用的層次。就是說,不僅要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怎麼用?這一部分應該是整節課的精華,就需要教師幫助解決。例如有些問題的政治性、專業性、理論性太強,該講就要講,打造高效課堂並不避諱講,講得合時、合適,講的過程中要啟發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而言其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師要精講點撥,講清講透;特別是當學生的學習基礎普遍較差的情況下,我們教師則應放低起點,怎麼講學生也不懂的問題乾脆就不講,否則不僅沒有教學效果,反而給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更大的壓抑。我們必須正視學生的基礎-----這一教學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15分鍾)最後鞏固練習(10分鍾左右)設計一些練習題,附在導學案的後面,當堂檢測、查看教學效果,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同時,也知道自己的教學缺陷,及時補充和修正。練習分為兩部分:一是基礎知識運用。這是要求全部學生都掌握的最基礎的知識。二是強化訓練,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進行篩選後得出。要針對本節課復習重點,以求達到即時鞏固的目的。要注意梯度,要循序漸進。 練習題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精選習題,選題的原則一:少而精,有明確的練習目標,針對學生易錯點有的放矢。原則二:難易適中,做到不選難題、偏題、怪題等,所選題的難易度能夠培養學生的雙基。總之,教學活動離不開習題,只有靈活、正確地運用習題,才能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試題中的共性問題要認真全班講解,個性問題單獨解決,絕不積壓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目前對復習課來說採用學案導學精講精練的復習模式效果還是較好的,而對於新授課來說則應注重基礎、注重規范、注重技能。總之,復習課要體現考點考綱,體現知識主脈,體現規律方法,體現能力的培養,新授課的教學則應體現基礎技能、體現規范與反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借鑒別人的東西,是最快的途徑。
應該堅持聽校內外其他教師的公開課或常規課,同學年的教師互相聽課。各級學科帶頭人、備課組長課堂要隨時開放。要充分利用博客和網路這個研討平台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利用博客發表教學設計、論文、反思、教學方法,開闊自己的教學思維,學習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搞好教學課堂的實效。
四、加強課堂上的管理
①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排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干擾因素。
因為糟糕的紀律之下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總聽到很多老師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越來越難教」, 迫使教師總是在課堂上說:「不要講話」『「要注意聽講」等。有時我們老師講課就跟唱催眠曲一樣,下午上課經常睡著一片。因此如果學生有溜號、睡覺等現象,要及時糾正。其實想要控制學生也很簡單,將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到學習上去。關注每個學生,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我們上課時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緊跟老師。比如講試卷的時候,念完題目後可以問:「這道題該選什麼啊?」讓大家就一起回答。象這種情況讓學生跟著喊一喊,有助於他們集中注意力,也有助於加強對題目正確答案的印象。如果總是悶著頭聽,就很容易走神。不能讓他們埋著頭聽課。要讓學生的眼睛看著黑板、看著老師,耳朵注意聽,手要在書上做記號、口要大聲朗讀、記憶。就像打麻將。麻將是我國國粹,也是利用「五到」的典型。首先,眼到,所謂「看著手裡的,盯著鍋里的」,兩隻眼睛肯定不閑著;手到,洗牌、砌牌、摸牌、吃碰杠胡,樣樣都要動手,有的人連摸牌都不用眼睛看,只用拇指在上面一摸,就知道什麼牌了,這也是一種本事;口到,打麻將就圖個熱鬧,一邊打一邊埋怨手氣差、侃侃家常自然是免不了的,尤其是逢年過節親戚朋友見面,有什麼事情就都在牌桌子上就說了,玩麻將反而成了一種形式;有人開口就有人聽,耳到自然不在話下。最後,心到,打牌自然要算牌,什麼是生張什麼是熟張那是一定要計算清楚的,不然自己聽了牌胡不了,還光給人家點炮就損失慘重了。有了這「五到」,你看有幾個人打麻將不專心致志的?不僅專心致志,而且精力旺盛,越打越精神,熬個通宵都不成問題。人感到精神勞累,往往不是由於工作時間長,而是由於想的事情太多、精力分散所致,真正跟打麻將一樣集中精力做某一件事情,很難感到勞累。這就是「五到」的神奇效果,雖然用打麻將來跟聽課做對比有些不倫不類,但它們的原理是相通的:其實就是把你的全身感官都調動起來,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所以我們要想要成績,你就得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意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有「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思想。什麼方法只要有效就行,學生能學到東西就行。
②千方百計要讓成績差的同學考出好成績,盡量不讓他們拉後腿。最好是能穩定住他們的情緒,想辦法不讓他們在考試中落隊。其實所謂的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成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包括思維上的懶和練習中的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為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練習中懶的表現為練習速度慢,拖拉等,針對以上情況,分別要施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在課堂中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的密度,把一些略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讓他們形成一定的自信心;課堂作業堂堂清,我們要嚴格監督,不能讓他們有拖拉的機會:例如學生的課堂練習必須檢查或者抽查,發現完成情況不好的、交白卷的都要給予處罰。這種處罰既不能傷害他們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挺難受,挺累的,讓他們感到還不如寫題了,下回就不想再受這種折磨了,當然,如果我們做不過來還可以請班主任配合,但是千萬不要打和罵,別跟他們對著干,要講法和藝術。其次他們的分數低,往往是在知識、技能掌握上存在缺陷,或者是記憶不牢,或者是理解不透,或者是應用不熟練。想提高成績還是讓他們回歸課本,課本是法寶,讓他們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背熟目錄才能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學好本學科的先決條件,絕對沒有什麼捷經可走,這些東西記不好,就學不好歷史。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
③眼看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必須讓學生記筆記,讓學生動起來。我們所說的筆記一般分為三種:即課文中劃符號,課文旁寫評或注,還有課堂筆記。學生在聽講的同時,需用紅筆或彩色筆在課本上勾畫各種符號。學會在課本上作符號寫批註,既可以使學生聽講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學習,突出要點,把書由「厚」變「薄」;還有利於今後復習,翻開課本,重點難點和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從而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了學習效果。
可是很多學生也讀了這么多年的書,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筆記。我們經常發現有很多同學,筆記記得非常認真,還拿一個非常好看的本子記,你翻開他們的筆記本,有時比我們老師的講義還規范。但他們的成績卻不見得好。原因很簡單,課堂上認真聽課才是核心,筆記只是輔助手段。筆記應該記得比較簡略,自己能看懂就行了,一邊聽講一邊埋頭記筆記,老師講的東西全記在紙上,腦子里卻是一片空白,這樣本末倒置,學習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呢?所以記筆記應該只記重點要點,要爭取在心裡把它弄明白,老師一邊講,要一邊動腦筋想想為什麼。如果是我們老師要求記的,最好給學生時間。這里我說一下:我個人認為筆記還是抄錄在書里比較好,方便和課本知識緊密聯系。這樣在考試中方便查找和分析,與基本知識點相對應更准確,進而不失分。
五、無論怎樣高效,最直接的檢驗結果還是體現在試卷上。要答出一份滿意試卷,培養答題技巧非常重要,讓學生掌握各類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訓練他們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狠抓審題能力的培養、答題技巧與規范性訓練。
選擇題重在正確率,選擇題在考查歷史基礎知識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覆蓋面廣,能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記憶能力和幾乎所有層次的思維能力,所佔分值比重大。從近年的試卷看,選擇題的難度值低,避免這部分的失分將有助於提高整體成績。解題時,須要求學生讀懂題意,抓住題乾和題中的關鍵字。其後,運用正確的方法解題,如運用直選法、排除法、比較法、分析法進行選擇極為有效。
材料解析題重在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題要遵循幾個步驟:先看設問,再根據設問有針對性地讀懂讀通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最後按設問要求結合教材分析解答問題。解題時,讀懂發問很重要,比如「根據材料」,就說明答案基本上在材料中可以直接找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 則要求先找出材料與教材的契合點,然後依託已知材料知識和藉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答案基本在書上。此外,還應要求學生注意看分答題,堅持問什麼答什麼,語言簡潔准確,不必像問答題一樣展開回答。
列舉題重在仔細,答案要准確、完整。適當運用目錄、大事年表或歸納的資料。
這里還要注意應努力避免「兩不」問題
所謂的「兩不」,就是學生尤其是好學生易犯的錯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
有的學生基礎都不錯,拿到一道題目並非束手無策,而是在正確的思路上,或考慮不周、推理不嚴,或書寫不準確,最後答案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叫「會而不對」;有的學生解題思路大致正確,但丟三落四,不把話寫完整,這叫「對而不全」。例如寫錯別字、不寫單位名稱等丟分現象。因此,會而不對,令人惋惜,對而不全,得分不高. 我們培養高分的好學生,更要培養好考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腦子能夠快起來,說得實際一點就是做題的速度能夠快起來。但這種心理造成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為一味的想做得快一些,結果慌里慌張,前面的題還沒有思考清楚就去看下一道,做得越快錯得越多,不會做的題目還是不會做,連原本會做的也做錯了。古語有雲「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快腦不等於著急,要想快,首先要「慢」。細節決定成敗,學習「由不會到學會」是一個過程,再由「學會到做對」又是一個過程。後一個過程的完成需要付出更為細致艱辛的勞動,考試的成敗就看這些細節,要想把看似簡單的問題完成得完美,關鍵不是考試時的仔細、認真,而是要求學生平時對自己存在問題的較真,對平時練習中的失誤,要小題大做,不僅要分析失誤的原因,還要讓他們將這些失誤記錄在錯題本上,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並再三反思,保證下次不再出錯,不能讓他們用「粗心」二字一帶而過。書寫要規范,答案要准確精煉,要努力做到「會又對、對又全、全又美」,這也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好學生在考試中「會而對」。
六、養成復習錯題和典型例題的習慣(這種方法最好在好學生中提倡)
錯題是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我們常說要貫徹「三個本」的概念:就是課本、筆記本和錯題本。其中筆記本和課本用來理清知識的思路,可以合在一起,錯題本用來理清解題思路的。因此我們應該提倡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用一個錯題本來整理錯題。每次考前要把自己以前的錯題拿出來再認真的看一遍,理清解題思路。中考中的題目基本都是新出的,但是它的絕大部分題型不可能是新的,大多數知識點也是練習過的基礎知識,只要我們復習好了錯題和典型例題,大部分題目都可以不用花什麼時間去思考就知道怎麼做了,節約大量的時間來檢查。整理錯題,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總結,在總結中前進,沒有總結,只能停滯不前。整理出有價值的錯題好題,總結出學習經驗,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高效課堂是在我們教師的不斷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才能形成,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我們的歷史老師成為高效課堂的實踐者,新做法的嘗試者,因為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
最後我再特別說一下初三的復習,怎麼做效果更好一點。
初三歷史復習課教學應該有規劃、系統地進行,復習課的質量必須全面提高。既要注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更應注意歷史知識的整體、系統把握,注意學生能力的訓練。但不論歷史中考怎麼考,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日常教學要有思想、靈魂,復習指導要有方法、策略。
第一階段,全面、系統復習,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
鑒於初一、初二師資力量缺乏,學生所學歷史知識甚少,在這個復習階段更要依據課本逐冊、逐課、逐節全面復習,但要注意不要搞成上新課,重點內容一節課仍上一課書,必要時當堂消化落實,非重點內容則上到哪裡就停在哪裡,下節課再接著上。上課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效率,要盯住學生,隨時檢查學生書上劃書記筆記和課後練習及知識的鞏固情況。也可以讓班主任配合,決不能讓學生落下,或學夾生了。
第二階段,主題(單元)歸類復習,注重主幹知識和重點知識的落實。
這一階段的復習,一方面進行綜合復習,突出重點知識。既要有一定的跨度,又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要抓住中心,以點帶面;另一方面要進行強化訓練,要麼以單元為單位定期自出試卷,通過練題、講題,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和鞏固。要麼將重點知識具體化,分主題(單元)讓學生熟讀、記憶,逐人、逐題落實;理清線索,讓同學結合學校自編資料跟著一起復習一遍,主要是已考過、經常考、以後可能會考的基礎、重點知識,書本由「厚」變「薄」,知識躍然腦海中。這時期採用上當教學法挺有用的。在教學中不要怕學生錯,不要處處不放心,老是抱著、扶著學生走。要給學生思維沖擊,在出試題時有意設計點小陷阱,誘發出學生易犯的錯誤,不要在練習前去指導、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練習後的講評環節中讓學生去分析和認識各種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的錯誤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實際上就能顯露了學生學習中的缺陷,再通過講評糾正,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更扎實了。
第三階段,關注焦點、時政熱點和重大周年紀念,小專題、針對性復習。
為了把教材學活、用活,還需要打破體系,比較對照,縱橫聯系,進行一些小專題的復習。同時,歷史是為現實服務的,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現世問題。近年中考試題均涉及時政熱點問題。
在整個復習過程中,要以教材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狠抓知識的落實是關鍵。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五抓五性」,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基礎、抓線索、抓主幹、抓重點、抓落實;啟發性、互動性、整體性、針對性、計劃性。知識不可不記,也不能全部叫學生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歷史,必須要「死」去「活」來。有些知識點,只能「死」記。考試時,才能更快更好地把記往的知識靈活運用,這就是所謂的「死」去「活」來。「翻餅烙餅」。學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復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總得兩三遍才能完成。惟其如此,方能教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後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績。

Ⅳ 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教學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植學生熱心求知心向
興趣是學習的原因、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成功教學不可缺少的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明確教學目標,科學實施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細化,具體化,既有指導教學的實踐的導向功能,又是教學評價的客觀依據。歷史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能否體現新課程關於教學目標的要求,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的成敗。只有充分正確認識有效教學的教學目標定位,當教學目標發生深刻、實質的變化,才能在充滿確定和不確定性的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滿足不同學生的的個性需要,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設有效學習歷史的條件
所謂有效學習是學會學習,發現學習,是知識的構建。構建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自身原有的知識與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離開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就不可能發生,新知識便是孤立的,無法被理解了,並迅速被遺忘。所以新知識的教學必須深入到學生原有的知識或經驗中去,當然原有知識或經驗貯存於學生的長時記憶中,不會自動與新知識相連,需要一個激發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條件,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如老師、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個人的經驗世界相對照,對學習材料給出合理的「假設」或「解釋」,從而構建出客觀對象的個人意義。
一堂歷史課要重視師生互動,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達到「學會歷史」。歷史教師應優化課堂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如要有新穎益智的導入,縮短學生與教材的距離,教學過程中要有豐富多彩的活動設計和啟迪思維的問題設計,創新性的練習題設計,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有精彩的課堂小結。這些都是一堂好課所具備的,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歷史教師在學法指導上,應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如預習、聽講、復習、作業等方面的習慣;二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切實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學好歷史。
此外,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直觀、形象,使學生用較短的時間獲得清晰准確的認識,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縮短了教學時間,如在歷史教學中合理利用歷史圖片,歷史視頻等媒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加大課堂教學密度,增強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著重要作用。

Ⅵ 如何讓每一堂歷史課成為優質課

怎樣的歷史課才算是優質課呢?我認為,一堂歷史優質課必須具備四個方面:
(1)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三維目標清晰。
(2)有很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學過程流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3)課堂和諧、民主、自由,注重教學情感交流。
(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上述目標呢?我認為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去努力:
一、教師要愛崗敬業,熱心本職工作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假如我們不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沒有極強的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那麼,你所上的課一定不會成功,歷史優質課就變成一句空話。作為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努力鑽研教學大綱,挖掘教材,確定每一堂歷史課的重點、難點以及三維目標,找出適合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口胃的教學方法,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業務水平,才能上好歷史課。
二、大練基本功, 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我們每一位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熟練,做到脫稿講課。注重語言表達准確、精煉,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注重板書設計和字體端正,提高駕馭課堂和教學應變的能力,努力實現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體現「以史為鑒」的特點,能讓學生獲得一種享受,獲得人生體驗。
三、必須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如下特點:
1、移情和信任效應 師生關系好,學生就會愛其所教學科。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高,就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教師傳授的歷史知識才能容易接受,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2、期待效應 師生關系好,教師對每個同學充滿信任和期待,會在學生中產生一種暗含的期待效應,使學生從中得到鼓舞和力量。
3、感染效應 師生關系融洽和諧,學生的崇師度高,教師的模範言行,治學精神都會給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而言之,歷史優質課是充滿愛的教學,沒有師生之間的愛,就沒有優質課的產生,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正當渠道建立起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教學內容。
現在的歷史教科書,許多內容圖文並茂,直觀性較強,我們要充分的利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1、教學內容要新穎 實施歷史優質課的前提是喚起學生的興奮和愉悅,而新穎奇特的東西就能達到此目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注意篩選,突出重點,切忌面面俱到,有時真是要「忍痛割愛」,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教學內容要難易適中

難易適度的歷史教學內容,是取得最佳效果的重要原因。內容較難,會影響信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內容偏易,學生感覺沒意思,沒有挑戰性。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抓住兩頭,照顧中間,面向全體,盡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跳起來能摘上「果子」,學有所得,增強學習的信心。
3、教學內容結構科學
內容結構科學主要指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強調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把紛繁復雜的歷史教學內容簡約化,精要化,向深度和廣度邁進。另外,教學要舉「一反三,以一當十」,切忌陷入題海之中。目前有些教師還在搞「題海大戰」,弄得學生頭昏腦脹,教學效果並非理想,事倍功半。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習較多的內容,必須使教學的有效信息密度(內容的廣度)增大,學生才會越學情緒越高,效果越好。
五、選擇適合學生口味的教學方法,組織教育教學過程
1、「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歷史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
2、講究教育的藝術性 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具體說就是提倡多種教育藝術的有機配合。如語言藝術、體態藝術、文學藝術、問題藝術等。
3、注意教育情感性

首先要建立教育「情緒場」,使整個教育都彌漫著一種和諧、融洽、振奮、飽滿的情緒氣氛。其次,要濃化信息的感情色彩,學會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實現知與情統一和諧優化。第三,教學教育不能只考慮認識過程結構。若把一堂課比作一曲動人的樂章,要力求「起調」引人入勝,「主旋律」扣人心弦,「終曲」余興未盡。
綜上所述,希望能對我們的同行有所啟發,有所幫助,並能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進行反復實踐,不斷反思,從而提高我們自身的教學水平,做一個受學生尊重、家長信任、人民滿意的合格教師!

Ⅶ 如何搞好中學歷史教學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是歷史科歷來被認為是文科,所以教學中教師注重講授,學生強調記憶,這有背於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危機引發改革」,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成為了當今教育的熱門話題,出現了大量的針對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論文,這是一個喜人的局面。筆者在學習新課程改革方案和他人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改變初中歷史教學方式和方法提出了幾點自己的想法,以求與同行們共同探討。1改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素質1.1改變教育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中,老師被給予很高的地位,以至於有「天地君親師」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說法。這種思想對現今教育的不良影響甚大,在學校里老師是管理者和權威,在課堂上老師是主導者和控制者,這與現代教育是不相容的。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們要樹立師生之間平等和學生人人平等的教育觀念。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是「讓每個學生健康、全面和自由地發展」,要求教師轉變觀念,要認識到教師的職責是以智者、長者和友者的身份幫助我們所教的每個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老師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服務於學生。這樣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1.2提高自身素質:何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要求人人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但也要看看《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專著,如果文學功底不及,那也要能靜下心來翻翻《中國通史》和《外國歷史》等專業書籍。另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並且身體力行,達到言傳身教的效果。教育心理學就認為初中生處於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其中老師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容低估的。在諸多的名人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對青少年成長影響大的一是家庭父母;二是學校老師。可以毫無誇張的說,我們老師的一言一行就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要努力以淵博的知識教好書,以高尚的情操育好人。2適應時代發展,改革課堂教學2.1改革教學方式:我們現行的教學模式源於前蘇聯所提倡的「五環節」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張嘴巴」的課堂教學方式。歷史老師典型的講授方式就是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和階段,最後就是歷史意義。2.2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以前的光學投影儀,現在的電學投影儀、多媒體平台和網路教學等現代的教育技術是直觀性教育原則的充分體現。如果我們能科學地應用電教媒體教學,就能把遠的拉近、把抽象的變具體、把虛的變實,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課堂效率。對於多媒體和網路的應用,我的做法有三:一是利用互聯網,對課堂的某個課題搜尋的歷史材料,豐富課堂內容,讓學生理解更全面;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學平台演示相關的歷史圖片,尤其是歷史地圖,這樣就可以克服在黑板上畫費時和照課本講不明的缺點,讓學生了解更明白;三是每學期有計劃的選定幾個好的課題播放與歷史題材有關的音像片段。2.3開展探究式教學: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是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師主導地位的同時,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出要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是一種適應時代要求,借鑒西方教育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水平和教師的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要從理論上逐步完善,在實踐中慢慢探索。我目前的做法有二:一是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動――動腦、動口和動手。每節課聯系課堂內容,備課時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學生在課本上能找到答案,然後照念一遍,這樣提問意義不大。而是一些如「太平天國為什麼會由勝而敗」,「星星之火,為什麼可以燎原」等問題,這樣才有思考的空間,討論的餘地。提出問題後要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同學回答,如果課堂上時間不夠,就布置學生以書面作業的形式繼續完成;第二個做法是每個月用一節課的時間讓三個左右的同學走上講台來講歷史故事。要做到有實效,還得想些小法。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激發學生上台,開始時可鼓勵班上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帶頭先講,以此來影響其它同學;其次,就是要指導上台講的同學准備好資料,認真地幫他們修改發言稿;最後,就是要搞「賞識教育」,尤其要鼓勵成績落後的學生上台,多表揚多贊賞,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熱情。如上學期我教的初二(3)班有個姓林的男生喜歡聽歷史評書,我就先鼓勵他上台講幾段《隋唐演義》,在他的影響下,班上一下就有十來個同學要求上台講歷史故事了。這樣就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了「一言堂」、「滿堂灌」的課堂形式。3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中學歷史教學法》就強調「中學歷史課的課外活動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並指出課外活動具有「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靈活,直觀性強,實踐性強等」特點。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加上農村中學條件的限制,初中歷史課外活動實際成為了「紙上談兵」。為改變這種狀況,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對課外活動的開展我有以下三點做法:其一,每學期開學初就要求每個同學至少寫一篇歷史讀書報告,以初步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文字表達能力。先對照歷史課本,讓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選題,然後給他們開出相應的參考書目,讓學生充分利用我校圖書館的資源,同時鼓勵家中有電腦的同學上網搜集資料,期中的時候要求寫出提綱,期末結束之前上交。為保證效果,開始就告訴學生這讀書報告計入期末成績,平時也注意加強指導,多給予幫助,這樣期末時各班絕大部分同學還是能完成的;另外,為了豐富學生生活,我們學校每個月公開放映一次電影,借這個機會我們歷史科組給學校領導推薦放映如《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開國大典》等歷史題材片和歷史文獻片,以延伸和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第三就是組織少數同學參觀和進行鄉土調研。由歷史科組組織我校家庭條件允許的,同時對歷史科有興趣的同學自願地在周日參觀已成功申請世界遺產的開平碉樓,並開展相關的調研,雖說參加的同學不多,但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育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廣,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都有了好的轉變。作為初中歷史教師,要利用目前歷史科考試壓力相對小的因素,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盡力推進新課程改革。讓學生通過歷史科的學習,能「知興衰、辯善惡、明是非」,完成歷史教學的「知識教育、思想教育、發展智能」三大任務。

Ⅷ 我對如何上好歷史課,做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上課要拋開教案,對於所講的內容要瞭然於胸,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一個老師,連自己所講內容都不熟悉,講兩句還要看一下教案,或乾脆照本宣讀,講了半天,恐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講的是什麼,又如何讓學生掌握呢?而且只顧埋頭讀教案或課本,哪裡還顧得上學生的反應?至於和學生的交流、師生間的互動等等,就更談不上了。前蘇聯學者斯卡特金說過:「未經過人的積極情感強化和加溫的知識,將使人變得冷漠,由於它不能撥動人的心弦,很快就會被遺忘。」實踐證明,即使完全相同的教學內容,講課時能否拋開教案,教學效果會大不一樣。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上課拋開教案呢?這就需要老師對所教內容必須熟記與於心、融會貫通,需要精心備課和長年累月的不懈積累。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神采飛揚、口若懸河、妙趣橫生的時候,不要憑空羨慕,要知道這位老師在背後不知為此下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多少心血。精心備課,就要深入鑽研教材和教輔資料。我認為每本教材,至少應准備多套教輔資料,博採眾長。在寫教案時,不宜將上課所講的每句話都寫出來,因為一是容易造成教學語言書面化,比較死板,另外,這樣做備課時間也不夠用,即使夠用,也太辛苦。而且實踐證明,把所有時間都忙在寫教案上,沒有時間在腦子里回顧整理,上課仍然難以脫離教案,教學效果仍不理想。我的想法是,備課認真仔細,但教案本上可以簡寫,具體詳細的內容則記在心裡。而且課備完了,我總要自己再回憶一遍,有時甚至掐一下時間,進而做出適當的調整。 其次,在備課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背課本和教參,完全照書上的去講。這樣做,盡管講授的知識准確無誤,但是你講的內容和課本上的一字不差,這樣會使學生失去聽課的興趣,而且會使老師給學生留下呆板的印象,影響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做課本﹑教參的傳聲筒,而應在對課本﹑教參的內容准確把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加工處理,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表述出來,並開動腦筋,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尋找事物發展的規律、知識相互之間的聯系等等,這樣就把「死」的變成了「活」的,使講授的內容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在運用時得心應手。另外,對高中生而言,僅教給他們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教給他們分析問題的方法,引導他們運用歷史的﹑辯證的唯物主義觀點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所謂「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這樣就把歷史教學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使教師不再是教書匠,而成為一把開啟心智之門的鑰匙。 要把課本、教參上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還要注意對自己語言的錘煉,要力求語言口語化,簡潔、准確、生動、幽默,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要做到這點很難,不僅備課時要下功夫,而且平時就要注重對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一個平時說話就有聲有色、風趣幽默的人當然比一個不善言辭、語言貧乏呆板的人更容易當好一名教師。 第三,教學內容是否生動有趣,也是吸引學生,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因素。因為即使一個很好的說書人,也不可能把情節平淡的故事講好。而歷史教科書由於受篇幅所限,文字簡單概括,不足以激發學生興趣。因此教師應選擇一些典型生動的材料進行補充,使整個歷史教學血肉豐滿,使描述的歷史人物栩栩如生,使敘述的歷史事件讓學生如臨其境。這就需要我們歷史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平時看書、讀報、上網、看電視,總之要利用一切機會,多多收集歷史資料,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只要遇到與我歷史教學相關的、有益的內容,我們都應該積極的收集起來,日久天長,我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越來越豐富,在教學中,因為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學進度又不能拉下,所以老師補充進的材料不能太多,不能喧賓奪主,一定要精挑細選,選取最能解釋說明課本內容的、最生動有趣的典型材料,語言務必精煉,力求用最少的話表達更多的內容。 最後,老師上課時應當說標準的普通話,不宜帶口頭禪,而且語言應抑揚頓挫,把握住節奏,高低快慢、輕重疾徐富於變化,要講出美感。板書書寫力求工整美觀,要善於從評書、戲劇、電影、朗誦、音樂、書畫等其它藝術形式中汲取養料,為我所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設施的不斷改善,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能極大激發學生的興趣,且信息量大,課堂效率高。我們應當積極學習相關的信息技術,使它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但我認為也不能過分依賴電化教學,它畢竟只是我們教學的手段、工具,而整個教學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講解、與學生的交流、答疑解惑等等,大量的工作還需要我們老師來完成,老師仍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主體。 總之,要上好歷史課,做一名優秀的歷史老師,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質,甚至需要我們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當我們滿足了、自以為是的時候,就是我們止步不前、徘徊不進的時候,所以對歷史教學完美境界的追求可以說永無止境。

Ⅸ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Ⅹ 怎樣上好歷史課

要上好一節歷史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處理好課堂的導入。

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

導入相當於「鳳頭」,內容好不好聽,要看上課前簡簡單單的導入。

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會被將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導入非常重要,要設法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都感覺具有挑戰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

在設計《甲午中日戰爭》一節的導入時,開始准備從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北洋水師導入,後來改為從中法戰爭結局導入。

開始的導入顯得太冗長,需要的時間長。

而後面的導入相對來說,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使學生很快就能從舊知識進入新知識中。

要處理好導入,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書、報、影視,收集、積累各種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導入語時才有豐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特點,這樣才能用生動的導入語來達到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

其次,應處理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

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課堂的三個部分之間過渡不夠圓潤,顯得生硬。

最好的過渡應該是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將前後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

好的過渡,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從上一環節到下一環節,給學生一個容易接受並且完整的知識。

不能直接說「下面咱們講下一個問題。」這種生硬的過渡,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

要處理好一節課中的過渡,就要開動腦筋思考,並參考別人已有的過渡不斷完善。

第三,應處理好重點結論的講述。

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將自己收集的重要結論直接讓學生記在課本上,以應付考試。

這樣的做法是歷次考試經驗的總結,書上的許多內容需要補充,才能適應考試。

不過自己在課堂上生搬硬套的讓學生記,沒有進行分析,沒有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看起來自己也知道什麼是重點、難點,但是處理重點、難點的技巧還欠妥。

要給學生講好這些重要結論,在備課時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釋給學生。

分析得好了,會使學生感覺記憶歷史不再枯燥,因為已經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課堂語言的抑揚頓挫。

語言是教師的法寶,教師要運用語言來傳授知識。

平鋪直敘的課堂語言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使教學遇到障礙。

而生動活潑,充滿波浪起伏的課堂語言,會在學生的腦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使語言充滿抑揚頓挫,就需要在課堂下經常性的鍛煉。

這次在片區上講課,評委老師的意見就是語言要盡量抑揚頓挫。

這也需要多讀像《演講與口才》一類的書籍,提高理論知識,加上不斷練習,就能使自己的課堂語言抑揚頓挫,充滿磁性。

怎樣使自己的語言抑揚頓挫?先要練好發音,要純正,不要忘了節奏和調,這是抑揚頓挫的基礎,這是理論,也是實踐。

好了之後,找一些名人演講,跟著模仿,體會其中的規律和節奏等等。

正音、貫口,即一口氣說下去,如何抑揚頓挫,每天對著鏡子不下30遍地練。

最後,應處理好板書與多媒體的關系。

板書是課堂知識的重要展示。

這次在片上講課時,雖然寫了板書,但是只是副板書。

板書是一個人基本功的體現。

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並不是,每節課都在使用多媒體。

在以後的公開課中,應寫板書,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板書。

在授課中,有適量的板書,能強化知識點和難點,暗示學生做好筆記。

通過書寫板書,控制講課節奏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和快慢,反饋學生信息。

同時也體現任課教師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我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的體會,要上好一節歷史課,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精益求精。

閱讀全文

與你是如何駕馭歷史課堂教學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4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