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數字是什麼樣的。
1、中國古代曾使用象形文字記憶數字,見圖片所示:
2、後隨著通商口岸,羅馬數字傳入中國。羅馬數字是最早的數字表示方式、比阿拉伯數字早2000 多年、起源於古羅馬,但它的產生晚於中國甲骨文中的數碼,更晚於埃及人的十進位數字。羅馬數字用「 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表示,但是沒有0這個重要數字。「0「在羅馬教表邪惡。
3、清朝康熙年間,何國宗、梅谷等人編著的《數理精蘊》,列舉了一套專用數字名稱:個(100)、百(102)、千(103)、萬(104)、億(108)、兆(1012)、京(1016)、垓(1020)、秭(1024)、穰(1028)、溝(1032)、澗(1036)、正(1040)、載(1044)、極(1048)、恆河沙(1052)、阿僧祗(1056)、那由他(1060)、不可思議(1064)等;其中前幾個是十進制、從億開始為萬進制。
《太平御覽》稱「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京,是京謂之垓,」《孫子算經》稱「十垓為秭」,說明存在兩種不同的計數方法).比個位小的數,按遞減,依次為分、厘、豪、絲、忽、微、纖、塵、埃、渺、漠、模糊、逡巡、須臾、瞬息、彈指、剎那(一念之間、六德(《周禮》6種樂器的聲音)、虛空(最小可數量)、清靜(無限小的數).從選用的詞彙來看,顯然是用越來越短的時間和越來越小的空間來描述越來越精確的數量的變化了。
4、現在使用最多的是阿拉伯數字和中文數字。阿拉伯數字用於計算,中文數字用於文字描述。大寫的中文數字則用於財務制度。
中文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中文大寫: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萬、億。
(1)歷史上數字什麼特點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
數字後來被阿拉伯人用於經商而掌握,經改進,並傳到了西方。
西方人由於首先接觸到阿拉伯人使用過這些數據,便誤以為是他們發明的,所以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造成了這一歷史的誤會。後來,隨著在世界各地的普遍傳播,大家都都認同了「阿拉伯數字」這個說法,使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都誤認為是阿拉伯人發明的數字,實際上是阿拉伯人最早開始廣泛使用數字。傳到歐洲後,歐洲人非常喜愛這套方便適用的記數符號,盡管後來人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於習慣了,就一直沒有改正過來。
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
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
「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古印度發明的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㈡ 古代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數字」是什麼,寓意深且地位不一般
古代歷史上最有趣的一個“數字”是108,寓意深且地位不一般。每個人對於數字都不會感到陌生,而且許多人也都會去給自己找幸運數字,而在中國古代也是如此,在明代的一本書中《七修類稿》就有著這樣的記載:“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氣,七十二侯,正值此數。”這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扣鍾要扣108下,因為一年有著12個月,24節氣,72侯,而三者相加就剛好是108,它有著獨特的理論也特別的祝願於其中。
其實有趣的並不是這數字的本身,而是它背後的歷史故事和它含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
㈢ 阿拉伯數字有什麼特點,為什麼可以全球通用呢
我寬禪茄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大量的阿拉伯數字,缺少這些數字,我們的生活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但是由於阿拉伯數字太過常見,以至於我們不會去探究它襲櫻背後的故事。那麼,現在就來看一下阿拉伯數字的發明以及傳播歷程。
在古代,一直有四大文明區域。自從公元6世紀歐洲的希臘文明滅亡後,歐洲的科學發展就陷入暫時的黑暗時期。這時候,來自東方的文明在科學領域突飛猛進,在數學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步。
阿拉伯人
看起來,阿拉伯人將印度人的發明占為己有,不過若是沒有阿拉伯人的大力傳播,印度數字恐怕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使用。另外,早期的阿拉伯數字與今天的阿拉伯數字在符號上有一些不同,阿拉伯人在使用中加以改造,使其更易於使用,這也是阿拉伯人所做的一點貢獻。
㈣ 試述中國古代數學的特點
3 中國古代數學思想特點
(1). (實用性)《九章算術》收集的每個問題都是與生產實踐有聯系的應用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從《九章算術》開始,中國古典數學著作的內容,幾乎都與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不僅表現在中國的算學經典基本上都遵從問題集解的體例編纂而成,而且它所涉及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某些實際情況和需要,以致史學家們常常把古代數學典籍作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生活、典章制度(特別是度量衡制度),以及工程技術(例如土木建築、地圖測繪)等方面的珍貴史料.而明代中期以後興起的珠算著作,所論則更是直接應用於商業等方面的計算技術.中國古代數學典籍具有濃厚的應用數學色彩,在中國古代數學發展的漫長歷史中,應用始終是數學的主題,而且中國古代數學的應用領域十分廣泛,著名的十大算經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同時也表明「實用性」又是中國古代數學合理性的衡量標准.這與古代希臘數學追求純粹「理性」形成強烈的對照.其實,中國古代數學一開始就同天文歷法結下了不解之緣.中算史上許多具有世界意義的傑出成就就是來自歷法推算的.例如,舉世聞名的「大衍求一術」(一次同餘式組解法)產於歷法上元積年的推算,由於推算日、月、五星行度的需要中算家創立了「招差術」(高次內插法);而由於調整歷法數據的要求,歷算家發展了分數近似法.所以,實用性是中國傳統數學的特點之一.
(2).(演算法程序化)中國傳統數學的實用性,決定了他以解決實際問題和提高計算技術為其主要目標.不管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還是具體的演算法,中國數學都具有程序性的特點.中國古代的計算工具是算籌,籌算是以算籌為計算工具來記數,列式和進行各種演算的方法.有人曾經將中國傳統數學與今天的計算技術對比,認為算籌相應於電子計算機可以看作「硬體」,那麼中國古代的「算術」可以比做電子計算機計算的程序設計,是一種軟體的思想.這種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中國的籌算不用運算符號,無須保留運算的中間過程,只要求通過籌式的逐步變換而最終獲得問題的解答.因此,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中的「術」,都是用一套一套的「程序語言」所描寫的程序化演算法.各種不同的籌法都有其基本的變換法則和固定的演算程序.中算家善於運用演算的對稱性、循環性等特點,將演算程序設計得十分簡捷而巧妙.如果說古希臘的數學家以發現數學的定理為目標,那麼中算家則以創造精緻的演算法為已任.這種設計等式、演算法之風氣在中算史上長盛不衰,清代李銳所設計的「調日法術」和「求強弱術」等都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傳統的遺風. 古代數學大體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長於邏輯推理,一種是發展計算方法.這也大致代表了西方數學和東方數學的不同特色.雖然以算為主的某些特點也為東方的古代印度數學和中世紀的阿拉伯數學所具有,但是,中國傳統數學在這方面更具有典型性.中算對於算具的依賴性和形成一整套程序化的特點尤為突出.例如,印度和阿拉伯在歷史上雖然也使用過土盤等算具,但都是輔助性的,主要還是使用筆算,與中國長期使用的算籌和珠算的情形大不相同,自然也沒有形成像中國這樣一貫的與「硬體」相對應的整套「軟體」.
(3).(模型化)「數學模型」是針對或參照某種事物系統的特徵或數量關系,採用形式話數學語言,概括的近似地表達出來的一種數學結構.古代的數學模型當然沒有這樣嚴格,但如果不要求「形式化的數學語言」,對「數學結構」也作簡單化的解釋,則仍然可以應用這個定義.按此定義,數學模型與現實世界的事物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與之有關的現實事物叫做現實原形,是為解釋原型的問題才建立應用數學模型的.《九章算術》中大多數問題都具有一般性解法,是一類問題的模型,同類問題可以按同種方法解出.其實,以問題為中心、以演算法為基礎,主要依靠歸納思維建立數學模型,強調基本法則及其推廣,是中國傳統數學思想的精髓之一.中國傳統數學的實用性,要求數學研究的結果能對各種實際問題進行分類,對每類問題給出統一的解法;以歸納為主的思維方式和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式,傾向於建立基本問題的結構與解題模式,一般問題則被化歸、分解為基本問題解決.由於中國傳統數學未能建立起一套抽象的數學符號系統,對一般原理、法則的敘述一方面是藉助文辭,一方面是通過具體問題的解題過程加以演示,使具體問題成為相應的數學模型.這種模型雖然和現代的數學模型有一定的區別,但二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4).(寓理於算)由於中國傳統數學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因中國人綜合、歸納思維的決定,所以中國傳統數學不關心數學理論的形式化,但這並不意味中國傳統僅停留在經驗層次上而無理論建樹.其實中國數學的演算法中蘊涵著建立這些演算法的理論基礎,中國數學家習慣把數學概念與方法建立在少數幾個不證自明、形象直觀的數學原理之上,如代數中的「率」的理論,平面幾何中的「出入相補」原理,立體幾何中的「陽馬術」、曲面體理論中的「截面原理」(或稱劉祖原理,即卡瓦列利原理)等等.
中國古代數學的特點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了其自身的發展,但正是因為這其中的某些特點,中國古代數學走向了低谷.
4 中國古代數學由興轉衰的原因分析
(1).獨尊儒術,蔑視邏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當時注重形式邏輯的墨子思想未能得到繼承和發展.儒家思想講究簡約,而忽視了邏輯思維的過程.這一點從中國古代的典籍中能找到最准確的說明.《周髀算經》中雖然給出了勾股定理,但卻沒給出證明.《九章算術》同樣只在給出題目的同時,給出一個結果和計算的程式,對其中的邏輯思維卻沒有去說明.中國古代數學這種只注重計算形式(即古代數學家所謂的「術」)與過程,不注重邏輯思維的做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禁錮了中國古代數學發展.這種情況的出現當然也有其原因,中國古代傳統數學主要是在算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來發展到以算盤為工具的計算時代,但是這些工具的使用在另一方面為中國人提供了一種程式化的求解方法,從而忽視了其中的邏輯思維過程.此外,中國傳統數學講究「寓理於算」.即使高度發達的宋元數學也是如此.數學書是由一系列的數學問題組成的.你也可以稱它們為「習題解集」.數學理論以『術」的形式出現.早期的「術」只有一個過程,後人就紛紛為它們作注,而這些注釋也很簡約.實際上就是舉例「說明」,至於說明了什麼,條件變一下怎麼辦,就要讀者自已去總結了,從來不會給你一套系統的理論.這是一種相對原始的做法.但隨著數學的發展,這種做法的局限性就表現出來了,它極不利於知識的總結.如果只有很少一點數學知識,那麼,問題還不嚴重,但隨著數學知識的增長,每個知識點都用一個題目來包裝,而不把它們總結出來就難以從整體上去把握這些知識.這無論對學習數學還是研究,發展數學都是不利的.
(2). 崇尚玄學,迷信數術,歪曲數學思想.魏晉時期,儒學雖然受到一定的沖擊,但其統治地位並未受到動搖.老莊學說和儒家學說相反相成便形成了玄學.玄學原本探究的是有關人生的哲學,但後來與數學混在了一起.古人曾就常常以玄術來解釋數學問題,使得數學概念和方法遭到歪曲.張衡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當時他雖然已經知道圓周率「周一徑三」不準確,但由於他始終相信「周一徑三」來源於「參天兩地」的說法,一直沒深入探究,因而未能將圓周率推算到更精確的地步,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當玄術和數術充塞數學時,數學已經明顯存有落後的隱患.
(3). 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拒絕數學符號.中國古代數學是以漢語描述的,歷來不重視漢字以外的數學符號,給邏輯思維帶來很大的困難,使我國長期不能形成演繹推理的傳統,嚴重影響了我國數學的發展.從明朝開始,中國就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道路.這種行為與小農思想相適應,早在秦代就已經出現端倪,建一條長城將自己圍起來,對外面的東西不聞不問.相比之下,西方在度過了中世紀的黑暗時期後,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擴張、航海技術開闊了西方人的眼界,同時也大大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18世紀的改革和動盪中,新出現的資產階級推翻了英、法的君主政治.封建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思想被經典的自由主義哲學所取代,這種哲學促進了19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的提高成了西方數學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最終,近代的數學在西方被建立起來,而曾是數學大國之一的中國,在其中卻無所作為.
(4). 此外,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遲遲未能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也是導致中國古代數學發展停頓的直接原因.從整體上看,數學是與所處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封閉的小農經濟環境,生產力低下,不僅沒有工業,商業也不發達.整個社會對數學沒有太高的要求, 自然研究數學的人也就少了. 恩格斯說,天文學和力學是推動數學發展的動力,而在當時的中國這種動力已趨近枯竭.
㈤ 古人是怎麼發明數字的為什麼
「結繩計數」是遠古時代 的人最常用的記數方法,因為 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阿拉伯 數字,人們在計數的時候,就只能藉助外物的幫助了。所謂 「結繩計數」 就是用打繩結的辦法來計算物體的數量。當然,除了「結繩計數」外,遠古時代的人們還發明了很多其他的辦法,比如用利器在骨頭上刻下痕跡來計算數字。隨著刻痕刻印的發展,漸漸地就出現了純粹的數字元號。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轎野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公元8世紀,印度一位叫堪克的數學家,攜帶數字書籍和天文圖表,隨著商人的駝群,來到了阿拉伯的首都巴格達城。這時,中國的造紙術正好傳入阿拉伯。於是,他的書籍很快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在阿拉伯半島上流傳開來,阿拉伯數字也隨之傳播到阿拉伯各地。
隨著東西方商業的往埋帆拍來,公元12世紀,這套數字由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歐洲人很喜愛這套方便適用的記數符號,他們以為這是阿拉伯數字,造成了這一歷史的誤會。盡管後來人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但由於習慣了,就一直沒有改正過來。 阿拉伯數字傳人歐洲各國後,由於輾轉傳抄,模樣兒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經過1000多年的不斷改進,到了1480年時,這些數字的寫法才與現在的寫法差不多。1522年,當阿拉伯數字在英國人同斯托的書中出現時,已經與現在的寫法基本一致了。 由於阿拉伯數字及其所採用的十進位制記彎羨數法具有許多優點,因此逐漸傳播到全世界,為世界各國所使用。
㈥ 數字的來歷
數字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1、數字起源於我國,史書上說中天皇君兄弟十三人,號曰天靈,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干、地支。發明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
2、亦有另一種說法,數字是發源於古印度,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數字後來被阿拉伯人用於經商而掌握,經改進,並傳到了西方。
(6)歷史上數字什麼特點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1、阿拉伯數字傳入歐洲
十個數字元號後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歐洲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由於採用計數的十進位法,加上阿拉伯數字本身滑碧筆畫簡單,寫起來方便,看起來清楚,特別是用來筆算時,演算很便利。因此隨著歷史的發展,阿拉伯數字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2、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
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由於我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算籌」,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
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困搭拉伯數字在我國才開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推廣使用才有100多年的歷史。阿拉伯信尺舉數字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㈦ 中國人對數字的感知有什麼規律或者特點
中國人對數字非常講究,比如喜歡吉利數字,二,六,八,九,五二零;忌諱數字四,三八,二百五。這些數字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都是經常使用。
歡的人表白時,在微信或者QQ上發520。
忌諱數字是人們最不喜歡看到的。因為這些數字,代表著不好的事將要發生。或者就是這些數字有點不好意思。數字四他的諧音是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數字四是人們最忌諱的。每一個人都希望稿仿改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平安。因此人們都遠離了它。三八這兩個數字連在一起,在中國它就變成了罵人的話。三、他是專門用來罵人的,又見鬼,又見人,又見鬼。第二個就是二百五,他也在罵。當別人做錯什麼事或者是頭腦有點問題的時候。有的人就會說這個人是個二百五。
㈧ 數字的起源是什麼
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創造的,而是發源於古印度,後來被阿拉伯人掌握、改進,並傳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將這些數字稱為阿拉伯數字。以後,以訛傳訛,世界各地都認同了這個說法。
阿拉伯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
「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數學含義
在相應的記數系統中,數字位置決定了它所表示的值。例如「3」這個數字:
在十進制數37 中,它表示的值為30(十進制);
在八進制數23 中,它表示的值為3(十進制);
在八進制數 37 中,它表示的值為3×8=24(十進制)。
㈨ 數字中的歷史:你知道這些數字的含義嗎
【二程】指程朱理學的奠基者,宋代理學的創始人程顥、程頤二人,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中國北宋理學家。
程顥(1032~1085)、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程頤(1033~1107),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世稱「二程」。著作有《二程集》。他們從「理」作為宇宙本體而氣化萬物出發,在心物觀方面,提出「心是理,理是心」,客觀事物是「心」畢照的結果。
【二王】:後人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並稱為「二王」。
「三代兩漢」中的「【三代】」指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個奴隸制王朝。
【三綱五常】
封建思想: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三公九卿】是指夏商時期就出現的中央官制,到漢代是完善,各朝三公九卿的官名有些不同,職能卻相似。
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禮記》:「夏後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通典·職官一》),也有的說三公為司馬、司空、司徒(《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秦變周法,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史記》「漢初,因秦置丞相,而弘為之,則丞相為三公矣。」),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又設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為丞相副手。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沖粗團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漢之三公九卿:
(1)三公並列,太尉專管軍事不問政治,丞相作為皇帝的總管處理國凳伏事,御史是負責監察的副丞相,而且漢代有個不成文規定,丞相必須做過御史才能升任。九卿制度因循於先秦封建時代,本是諸侯家僕,後來由家散橘而國,成為2000石官員。
(2)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一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唐代的【三生六部】: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在古代白話小說中,往往含有貶義。
三教
中國三大傳統宗教:
儒(即儒教)
佛(即佛教)
道(即道教)
九流
在《漢書·藝文志》分別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九流可細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卻有不一的說法。
上九流
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佛祖、天、皇上、官、閣老、宰相、進、舉、解元
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莊田
佛祖、仙、皇帝、官、燒鍋、當、商、客、莊田
中九流
舉子、醫生、相命、丹青、書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醫、丹青、皮(皮影)、彈唱、金(卜卦算命)、僧、道、棋琴
舉子、醫、風水、批、丹青、畫、僧、道、琴棋
舉子、醫、風水、批、丹青、相、僧、道、琴棋
下九流
師爺、衙差、升秤、媒婆、走卒、時妖、盜、竊、娼
高台、吹、馬戲、推、池子、搓背、修、配、娼妓
打狗、賣油、修腳、剃頭、抬食合、裁縫、優、娼、吹手
巫、娼、大神、梆、剃頭、吹手、戲子、街、賣糖
【四書五經】: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
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並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後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中的《五經》是指:
《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面八方】:
四面指的東,南,西,北
八方指的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
【春秋五霸】:
關於春秋五霸的問題,原創者孟子並未說明五霸具體是說哪五人,因此後人諸多猜測,單就戰國及漢代至少已有四種不同的排列:
墨子、荀子稱齊桓、晉文、楚庄、吳闔閭、越勾踐為五霸;
《左傳》、《史記》、應劭、趙岐以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庄為五霸;
《白虎通義》以齊桓、晉文、秦穆、楚庄、吳闔閭為五霸;
《漢書》顏師古注引江以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吳夫差為五霸。
【六書】
指古人分析漢字的構造和使用而的歸納出來六種條例。
「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
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是一個不夠完善周密的條例。但是,它對於大多數的漢字,特別是對古文字,它還是能夠予以說明。「六書說」是我國文字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見。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 包括: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鱓、汪士慎八位畫家。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後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僅據今人所編《揚州八怪現存畫目》記載,為國內外20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及研究單位收藏的就有8000餘幅。他們作為中國畫史上的傑出群體已經聞名於世界。
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花之寺僧,祖籍安徽歙縣 ,寓居揚州,曾住在綵衣街彌陀巷內,自稱住處為〖朱草詩林〗。是金 農入室弟子。一生未做官,好游歷。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 ,既繼承師法,又不拘泥於師法,筆調奇特,自創風格。作品面目有多 種,尤以畫鬼著名。《鬼趣圖卷》是他的存世名作,畫家以誇張手法描 繪出一幅幅奇異怪譎的鬼怪世界,藉以諷喻社會現實,堪稱古代傑出的 漫畫。袁枚、姚鼐、錢大昕、翁方綱均為之題詠。兼能詩,有《香葉草 堂集》。妻方婉儀,子允紹、允纘皆善畫梅,有〖羅家梅派〗之稱。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 重視藝術的獨創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黃慎(1687--1770 尚在),字恭懋.躬懋、恭壽、菊壯,號癭瓢子 ,福建寧化人。青年時,學習勤奮,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 畫,夜無所得蠟,從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 ,多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筆法入畫, 變為粗筆寫意。多以歷史神話故事,佛像和文人士夫的生活為題材,也 畫流浪乞丐、纖夫、漁民等,衣紋線條,兔起鶻落,變化多端,往往寥 寥數筆,即能形神兼備。亦善畫山水、花鳥。黃慎草書,得懷素筆意, 用筆枯勁,上下勾連,喜作怪筆,人多難以辨認。他的詩被同鄉人雷宏 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 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 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 左 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 詩集》。
金農(1687--1763),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平生 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好游歷,〖足跡半天下〗。博學多才,精篆刻、鑒定,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 。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但不少作品由羅聘代筆。又長於題詠,〖每畫畢,必 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刻印。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篆刻得秦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畫題記等。
李鱓(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 〗畫風束縛而被排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 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鄭燮關 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 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 ;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 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 〖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 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高翔(1688--1753),號西唐,又號樨堂,一作西堂,江蘇揚州人 。終身布衣。晚年右手殘廢,常以左手作書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 為友。清. 李斗《揚州畫舫錄》雲:〖石濤死,西唐每歲春掃其墓,至 死弗輟〗善畫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從 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全以韻勝。〗亦 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人、抑園、借 園主人等,江蘇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東蘭山(今臨沂)知縣,因得 罪上司被捕入獄,乾隆元年獲釋,官復原職。後在安徽潛山和合肥任知 縣,仍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官 後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 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乾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 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 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㈩ 古代人們的數字是怎麼演變來的
公元前2500年前後,古印度出現了一種稱為哈拉巴數碼的銘文記數法。到公元前後通局絕行起兩種數碼:卡羅什奇數字和婆羅門數字。公元3世紀,印度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數字中零的符號日益明確,使記數逐漸發展成十進位值制,例如公元8世紀後出現的德溫那格利數字。
大約公元9世紀,印度數字傳入阿拉伯地區,從原來的婆羅門數字導出兩種阿拉伯數字:被中東的阿拉伯人使用的東阿拉伯數字和被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使用的西阿拉伯數字。東阿拉伯數字和阿拉伯人使用的形式很相似,西阿拉伯數字後來發展成我們廣泛使用的形式。
阿拉伯桐前姿數字筆畫簡單,書寫方便,加上使用十進位制便於運算,逐漸在各國流行起來,成為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阿拉伯數字在Unicode碼中的位置是048到057。
(10)歷史上數字什麼特點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數字起源
公元500年前後,隨著經濟、種姓制度的興起和發展,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區的數學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天文學家阿葉彼海特在簡化數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數字記在一個個悔塌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個符號,比如是一個代表1的圓點,那麼第二格里的同樣圓點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圓點就代表一百。
這樣,不僅是數字元號本身,而且是它們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樣擁有了重要意義。以後,印度的學者又引出了作為零的符號。可以這么說,這些符號和表示方法是阿拉伯數字的老祖先了。
公元3世紀,古印度的一位科學家巴格達發明了阿拉伯數字。最古的計數目大概至多到3,為了要設想「4」這個數字,就必須把2和2加起來,5是2加2加1,3這個數字是2加1得來的,大概較晚才出現了用手寫的五指表示5這個數字和用雙手的十指表示10這個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