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日本人寫中國的歷史事記,我們要如何看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日本一直強調日本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而極力迴避作為加害者對亞洲國家造成的傷害。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出於「冷戰」需要,美國開始縱容日本右翼勢力,右翼文人借機對教科書開刀,不斷在教科書上做文章,否認侵略,復活皇國史觀。教科書問題由此產生。
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逐漸有日本人主張日本應該正視在戰爭中所犯過錯,並承擔責任。
著名歷史學家家永尺模激三郎就是這樣一位充滿正義感的日本人,他起訴日本政府對他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提出不合理修改要求,開始了他與右翼歷史觀長達30多年的斗爭。日本文部省在審定歷史教科書時,曾要求執筆者家永三郎對《日本史》一書中的8處記述進行修改和刪除。例如對「南京大屠殺」,文部省要求加入日軍的行為「發生於混亂之中」、並要求刪去關於日軍「強奸中國婦女」的內容。此外,文部省還要求刪除有關七三一細菌部隊的記述。家永三郎對此舉不服,並於1984年狀告文部省。這場針對「教科書審定違憲」的訴訟得到了200多名歷史學家的支持,並且迅速影響到了出版界、法律界、政界,後來演變成了一場有關日本歷史觀的大論戰。
1982年春,經日本文部省提出修改審定的一批教科書,其中有關近代、現代史的記述部分,不少內容歪曲史實,隱瞞真相,企圖為日本軍國主義一手發動禍及整個亞太地區的那場侵略戰爭開脫罪責。例如將對別國赤裸裸的侵略篡改成含糊其詞的「進入」等等,從而嚴重地傷害了受到侵略禍害的亞洲各國人民的感情。這件事理所當然地激起有關國家人民的強烈義憤,也遭到日本人民和朝野有識之士的同聲譴責。
當時,中國政府嚴碼粗正指出:承認不承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是兩國關系中的一個原則問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嚴肅對待歷史事實,汲取有益教訓,並以此正確地教育子孫後代,才對日本自身有利,中日友好關系也才能順利、持久地發展下去。
當時的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發表談話說:「日本政府在日中聯合聲明中寫入『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與責任,表示深刻的反省』,這一認識迄今沒有絲毫變化。」談話還表示:「日中聯合聲明的這一精神,在日本的學校教育和審定教科書時,理應受到尊重。日本將充分傾聽中國等國對我國教科書中有關此類問題的批判,並由政府負責糾正。」
1986年還曾出現過一次右翼修改教科書的高潮,遭到日本國內以及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壓制。90年代中期,以戰後出生的第二代右翼分子為後台,右翼學者成立「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開始掀起新的修改教科書潮流,直至現在。(完)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大事記:
1982年:
7月,日本文部省審定教科書時,把「侵略華北」和「全面侵略中國」等段落中的「侵略」改為「進出」,把南京大屠殺改為「佔領南京」。中國就此問題向日方正式提出交涉。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表示中日聯合聲明的精神在日本學校教育和教科書審定中「當然應該受到尊重」。
1986年:
5月底,由「保衛日本國民會議」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省書《新編日本史》被日本文部省教科書審議會審定「合格」。此後日本國內外輿論強烈批評,亞洲有關國家和地區紛紛要求日本文部省修改這一歪曲史實的教科書。
6月7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楊振亞約見日駐華使館代辦,就新編日本歷史教科書表示我嚴正立場,並遞交了外交部備忘錄。
7月7日,日本文部省最後批准了經過多次修改的《新編日本史》。日本政府四次指示和敦促作者修改原書,中曾根首相也多次強調要按照1982年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談話精神修改此書。由於日本少數人的阻撓,至使重新修改和審定工作拖延了一個月,最後基本按政府意見進行了修改。不過,從最後審定的結果來看,這本書仍然沒有完全尊重歷史事實。還有人指出,修改後的教科書仍然沒有明確承認過去那場戰爭是侵略戰爭。
1993年:
10月20日:東京高等法院對原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家永三郎就日本史教科書提出的第三次訴訟陵襪作出判決。判決認為,文部省要求家永對教科書中關於「南京大屠殺」、「日本的侵略」等問題的修改或刪除「有損於教科書記述的完整和准確,因而違反了日本憲法」。
在這次審理中,盡管法院對刪改「南京大屠殺」等問題作出了「違法」的判決,但對七三一部隊等問題,法院仍堅持認為「根據當時學術界的研究結果,文部省提出的修改意見是合適的」。法院還認為,從1948年開始的日本教科書審定製度不違憲。
1999年:
4月22日,《產經新聞》報道,經日本政府同意大阪書籍出版社和文教出版社將中小學教科書中反映當年侵華日軍暴行的照片換掉,以圖掩蓋日本侵略者的歷史罪行。
11月10日,日本東京書籍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決定,刪除中學教科書歷史部分中「從軍妓女」一詞中的「從軍」二字。
2001年:
3月4日,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右翼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主導編寫的初中歷史教科書進行137處修改,然後將予以放行。
3月16日,日本地方史研究協議會、中國現代史研究會、朝鮮史研究會、日本現代史研究會、日本史研究會、歷史科學協議會、歷史學研究會和歷史教育者協議會等8個團體發表聯合聲明,反對日本政府審定批准由「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的美化日本侵略、歪曲歷史事實的初中歷史教科書。
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學省宣布右翼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的歪曲歷史、美化侵略戰爭的教科書審定「合格」。
7月2日,鑒於日本各在野黨和民眾團體的強烈反對,「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向政府提出修改其主編的新初中歷史教科書。
7月9日,日本政府宣布,由於沒有發現明顯違背史實之處以及日本史學界存在不同說法,不能根據中方的要求對「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編寫、扶桑社出版的教科書進行進一步修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表示,日本政府的決定顯然是對右翼勢力的袒護,也背離了自己迄今在歷史問題上的做出的表態,中方不能接受。
8月16日,據朝日新聞社發表的調查結果,日本全國的市、區、町、村立學校沒有一校採用「編撰會」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以及同樣涉及歷史問題的《公民》教科書。採用「編撰會」的學校不是「採用地區」教委決定的,而是由都教委和縣教委決定的。在私立學校中,大約有6校採用「歷史」和「公民」教科書,而另有2校只採用「公民」教科書,採用率尚不到1%。(完)
■日本的右翼勢力
(張煥利)
日本右翼政治勢力遍布各地,在「冷戰」結束後不但沒有收縮反而日見膨脹。
根深蒂固
日本的右翼勢力和右翼團體由來已久。戰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都與日本右翼分子鼓吹法西斯主義密切相關。戰爭期間,日本右翼與軍閥、財閥緊密勾結,狂妄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戰後,佔領日本的美軍一度解散了日本右翼團體,右翼勢力大大削弱。然而,隨著「冷戰」開始,在美國出於反蘇、反共目的的庇護下,不僅日本舊的右翼勢力恢復,而且還產生了新右翼團體,並且逐漸對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被盟國整肅的日本右翼法西斯團體共233個。可是,到1951年夏天,日本的右翼團體卻恢復到540個。目前,日本右翼政治團體已達900個,約12.5萬人。日本右翼團體一般集中在東京、名古屋、大阪、福岡等幾個大城市圈,東京及其周邊就有右翼團體350個,人數約8萬。據說,還有許多右翼政治團體根本就沒有在政府登記,所以很難掌握他們的准確數字。
戰後日本右翼勢力的發展大致分4個時期:二十世紀50年代是恢復階段,60至70年代初是猖狂活動階段,70至80年代末是發展、鞏固和充實力量的階段,90年代至今是瘋狂否定侵略歷史的叫囂階段。從其組織和成員來看,規模較戰前大,成員復雜,從民間到政客都有人參加。從活動的方式和性質來看,戰後的日本右翼與戰前右翼非常相似:進行恐怖活動、策劃軍事政變、鎮壓進步力量、扼殺言論自由、極力否認侵華歷史、堅持皇國史觀、鼓吹民族主義。
二十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政壇和社會出現了「向右轉」的政治趨勢,右翼分子的氣焰越來越囂張,一些右翼團體,特別是那些由黑社會團體轉化而來的右翼組織甚囂塵上。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等領導人執意參拜靖國神社、推動日本走軍事大國道路、修改日本和平憲法等一系列做法,加之日本警方對右翼採取的放縱態度,在客觀上更加助長了右翼政治勢力的氣焰。
財界支持
日本右翼勢力死灰復燃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有日本經濟界的大力支持。二戰期間,日本右翼團體的活動資金主要來自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這三大財閥。但是,這些財閥在戰後沒有被整肅,經濟實力得以保留。戰後隨著日本經濟高度增長的開始,這三大財閥以新的組成形式相繼恢復,又淪為右翼團體的經濟後盾,以各種手段為右翼勢力輸血、打氣,依靠這些右翼團體撈取政治資本。例如,支持否認歷史事實、美化侵略戰爭的右翼政治團體「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的企業就多達95個,財團有16個。
「新歷史教科書編撰會」幾乎網羅了日本所有右翼學者,每年的活動經費達4.2億日元以上。出版了100多萬冊各種否認歷史的圖片集,每年在日本各地組織上百次的否認日本侵華罪行的集會、報告會、講演會等。「編撰會」的會員分「會員」、「正會員」、「顧問會員」和「法人會員」4種。「編撰會」現在約有1萬名會員,一般「會員」1年交會費6000日元,「正會員」1年交會費1.2萬日元。此外,對於能向該會捐出高額會費的個人和法人冠以「顧問會員」和「法人會員」的名稱,這兩種會員1年所交的會費分別為10萬日元和30萬日元。
Ⅱ 某日本學者說:「中國史就是一部漢人南進史。」怎麼解釋
這句話大體上說不算錯,不過不能僅僅用漢人來表述,而應該說「是各歷史時期占據主導地位的民族不斷南下的歷史」。
商周時期,是第一次南下,來自西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政府了黃河中下游的本土居民,建立起了商王朝,這一王朝,目前被視為黃河文明的開端,古代中國文明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東周時期,代表黃河文明的傳統諸侯國,開始與代表著長江文明的楚國發生進一步接觸,隨著秦朝的建立,黃河於長江,第一次步入同一個政治體系的領導下,這就開始了第二次南下——秦征越地。
當然,相比黃河流域,對長江流域或者說對江南(長江以南,兩廣以北)地區的開發時間,要扒含漫長得多,但同時,對南方的開發鍵稿又同樣伴隨了北方在經濟地位上的喪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兩宋時期,當經濟重心轉移到了江南地區之後,原本在秦朝以後作為古代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關中,已經幾乎被荒廢,撇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帶來的經濟增長,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實際上就是單純的從關中遷移到了江南……噢,不小心扯遠了……
到了元代,是一個繼續鞏固的過程,相比北方,漢人在南方是高度的聚集,再加上南方的經濟底子原本就比較雄厚,江南地區的經濟地位重要性被進一步確立,最終也造成了政治重心的南移——明代初期定都應天府是稿此孝這一現象的外在反應,到了此時,南北經濟差距已如南移之前一般變得無比懸殊,而即便是明成祖出於國防需要遷都北京之後,這一現象也未有改變,相反,江南地區發展到清代時,已經更加重要了,江南地區作為經濟重心的地位,一直保持到現代,而其重要的經濟的地位,也直接導致即便作為政治中心的首都位於北方,中央政府對江南地區的關注也從未放低,其政治地位相當之重,比如在明代,南京就是作為陪都而存在,民國時期,更是直接定都南京。
所以,所謂中國史就是南進史這句話,不論是從經濟,政治還是文化角度都可以適用,經濟重心的轉移是基礎,從而帶動政治與文化的方面的變化,這種變化過程,一直穿插著整個古代中國歷史之中,並一直延續到現在(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時期對兩廣經濟的開發又是一個深入發展時期)。
Ⅲ 日本最優秀的學者,是如何講述中國歷史的
其實提到這一段歷史的話,那麼我們對他的記憶相對來說是非常深刻的。可是日本人在面對這些歷史的時候,他們的態度則讓人非常的氣憤,那麼即使是現在日本最為優秀的學者,他們在講述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大多數都是避而不談,或者即使在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最大程度地去掩飾他們的罪行。
比如說日本軍隊他當時在入侵的時候,其實就做出了很多讓人非常氣憤的舉動,比如說他們拿人體做一些超人類難以忍受的實驗或者是做細菌實驗等等,這些作為其實都是讓人感覺到非常反人類反倫常的。但是在後來的時候,他們在提到這樣的一段歷史時,大多數都是會選擇直接的將這一段歷史忽略,甚至是不承認,這樣的態度可以說是讓人感到十分的惡心。
Ⅳ 日本怎麼在國內講述歷史
中國人讀中國史,自然清碧滾是讀自己人寫的了。
可是為什麼一套日本人寫的中國通史讀物在中國翻譯出版,竟然賣瘋了?
這套書叫《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2014年,由國內知名大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答余版社出版,至今慧櫻已是第5次印刷了。
原定價568元人民幣,推薦價368元
這是一套由10位不同的日本教授寫的中國通史,在中國翻譯出版後,掀起一陣史學著作閱讀的颶風!
百思不得其解吧?
那就看過來——
1.出版方——講壇社是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也是日本漫畫出版界三巨頭之一;
2.作者——10位作者均是當今日本學界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教授;
3.背景——這是講談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日文版編寫了5年,中文版引進翻譯、編輯出版又花了5年;
Ⅳ 日本的歷史課本是怎麼描述二戰日本侵略中國史的
將歷次戰爭責任全推給中方
《新歷史教科書》中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右翼新教科書稱:「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九·一八」事變,右翼新教科書變成:「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老版說的日本的步步進逼,表明是關東軍精心策劃的句子也被刪除了。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歷史教科書》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
關於盧溝橋事變,新版教科書稱:「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舊版本尚承認日本大規模派兵在先,新版本則將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侵略變借道屠殺未提及
《新歷史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
對於殖民統治朝鮮,新舊版本都強調朝鮮像一隻手一樣伸向日本,如果被其他國家控制,日本將受到威脅,並且將沙俄在朝鮮北部建立的伐木場稱為軍事基地,為自己吞並朝鮮正當化製造借口。唯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對於日本在戰爭中犯下的罪行,《新歷史教科書》僅指出:沒有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沒有任何殺害和虐待非武裝人員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對日本軍隊所犯罪行提也不提。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的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
但是,在《新歷史教科書》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新歷史教科書》還提到,蘇聯撕毀日蘇中立條約,侵入滿洲,不斷發生掠奪、殺害日本平民的暴行,包括日軍俘虜在內的約60萬日本人被強制帶到西伯利亞,被迫從事嚴酷的勞動,約有10%的人死亡。
同時,《新歷史教科書》繼續把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用與正文等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新歷史教科書》還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此次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把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歷次戰爭都歸咎於中國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2001年版教科書不提日軍首先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而用曖昧的「日清兩軍發生沖突,日清戰爭開始了」。這次送審本則更進一步:「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系。」
關於「二十一條」,這次送審本宣稱:「中國方面期待列強的介入,向國內外泄露了極為機密的談判內容,而且在5大條款中,將並非正式要求的事項也列入,製造了『二十一條要求』的名稱,中國國內的反日輿論開始高漲。」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當時的反日運動完全是中國政府製造謊言引起的。
關於「九一八」事變,送審本稱:「隨著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中國人的反日運動激化,不斷發生妨礙列車運行和迫害日本學童的事件。此外,對日本來說,北面有蘇聯的威脅,南面有國民黨的力量不斷逼近。」主語變成了國民黨統一中國的逼近,而不是日本的步步進逼。
在《日中戰爭》一章中,新送審本比2001年版增加了「西安事變」一節,著重指出:「共產黨獲得了喘息,共產黨員潛入國民黨內部,大肆推進將日本引入戰爭的破壞和挑釁活動。」也就是說,新送審本稱中日戰爭是共產黨陰謀挑唆起來的。
關於盧溝橋事變,送審本指出:「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斗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沖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也就是說,盧溝橋事變完全算成中國的責任,是中國方面擴大了事態。
此外,新送審本繼續將8年戰爭描述為「目的不明的泥沼戰爭」,完全抹殺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
「侵略」變「借道」 「屠殺」未提及
教科書對日本自古至今的歷次對外侵略戰爭從來不用「侵略」二字,對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也稱為出兵。右翼學者可笑地辯解說,為何不用侵略,是因為豐臣秀吉根本沒把朝鮮看在眼裡,不過是借道,真正的目的是征服中國明朝。惟獨對於蘇聯在二戰後期出兵中國東北,教科書毫不吝嗇地用了「侵入」、「侵攻」等字樣。
關於南京大屠殺,2001年版教科書在《日中戰爭》一節的正文中的括弧內加了一句話:「(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但是在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時,又以稍小的字體介紹:「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的日中戰爭中佔領南京時殺害了很多中國民眾。但是關於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這就使括弧中的那句話進一步大打折扣。
但是,在送審本中,括弧中的那句話也被刪除了,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註解重復了上面的那句話。也就是說,教科書進一步否定了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而且幾乎不會使讀者注意到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
突出日本損失 鼓吹「造福」亞洲
相反,教科書對日本在戰爭中的損失則大書特書。2001年版教科書在「戰爭的慘禍」一章中,將日本作為加害者所受的損失與受害國並列,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東京大空襲的問題。
同時,送審本繼續將盟軍對日本的統治稱為佔領統治,而且改變了2001年版用較小字體介紹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非法性的做法,用與正文相同大的字體介紹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非法性,為戰犯鳴冤叫屈,同時指出「直到今天,評價也未確定」,顯然是企圖否認東京審判的合法性。
教科書同時大力宣傳日本「造福」了亞洲,是亞洲的「恩人」。如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增加介紹了八田與一在台灣南部興修水利的內容。在贊頌日本對台灣殖民統治的同時,2001年版教科書和送審本都企圖否認中國自古以來對台灣的主權。
Ⅵ 汪涵有推薦過一本日本人寫中國歷史的書
講談社 中國的歷史
關於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先生的見解是史學界的共識:「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
由於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所以,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國學者的通史寫作偏於專精,採用嚴謹綿密的引征和論述,固然有較高的學術價值,但很難成為大眾普及讀本;而民間歷史愛好者寫史,又過於演繹,不夠專業化,也很難運用到前沿的學術成果。基鄭辯
真正的大眾史學,其實要求一點也不低,既要還原歷史圖景,讓歷史可感可知搏缺,讀者讀之如同親歷,又不能信馬由韁,任意揮灑,最終還是要還原到根本的價值關懷,叢肢並隨時把握住學術脈動,既有「通識」又有「專識」
Ⅶ 歷史不容篡改,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是如何描述中國歷史的
外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情況千差萬別,對中國歷史的描述也不盡相同。各國歷史(中學歷史)主要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對於外國史介紹的都很少。
一般而言,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國家,對中國歷史介紹不多,只是泛泛而談,中國是一個不能不提的文明體,但是隔得太遠,所以只是簡單提及,但是一般甲骨文、青銅器、長城、孔子等還是有簡單介紹的。比如房龍《人類的故事》這種書籍可以推薦看一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歷史稍微詳細一點,但也有限。
日本的歷史教科書中對於中國歷史介紹的比較詳細一點
Ⅷ 日本人為什麼對中國三國時期感興趣
這個問題討論起來沒太大意義,不過我想日本學者研究三國可能是因為,中日是文化同宗,而最後發展的軌跡卻不同,這是為啥?追根溯源起來就是三國時期。日本近代非常厲害的大師級歷史學家內藤湖南的理論為證
內藤湖南提出了「宋代近世說」為核心的中國歷史時代劃分學說和他關於「中日文化同一體」、「文化中心移動說」的中日文化關系論。
內藤湖南認為:一部中國史就是東洋文化發展的歷史,應以中國文化發展的波動大勢作為對中國歷史進行時代劃分的標准。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大體是由內而外地不斷擴大:先是黃河流域形成中原文化,然後不斷向外擴展,影響及於周邊地區,使那裡落後的民族接受中原先進文化,這就像池中漣漪由中心一圈一圈地向外圍、向四周擴散一樣;邊地民族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教化後,逐漸覺醒、成長、壯大起來,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力量,又反過來作用於中原文化,就像池中漣漪遇到岸的抵擋後,由岸邊向池中央反射反作用力一樣。這種反作用力使得文化發達過度、出現衰弱現象的中原文化受到年輕文化的刺激而再生活力,不斷更新延續、發展壯大,老而不死。內藤湖南說,中國文化就是在這樣一個向外作用和受到外來反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壯大的文化體系。根據以上理論,內藤把中國歷史分成上古、中古、近世三個時期,每個時期之間又存在一個過渡期:
第一期:上古。從開辟到東漢中期(……~2世紀中期)。這是中國文化獨立形成、發展,並向外部擴展的時代。(日本受到影響)
第一過渡期:東漢中期到西晉(2世紀後期~4世紀初期)。這是中國文化向外擴展的停止時期。(影響減弱,日本有了自己的空間)
第二期:中世。五胡十六國到唐中期(4世紀初期~9世紀初期)。這一時期是外部異民族覺醒,其勢力侵入中國,反作用於中國內部的時期。(都反作用了)
第二過渡期:唐末到五代(9世紀中期~10世紀60年代)。這是外來勢力極盛的時期。(。。。)
第三期:近世。宋代以後到清代。這是中國固有文化復興和進步的時代。這時期此前的貴族沒落了,君主得以建立獨裁政治,與此相應,中國官僚群體最後形成,開始出現平民主義傾向,文化回歸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國特色的近代。內藤認為:進入近世,是中國文化的老年期,知識分子心態更趨圓熟,嚮往於返璞歸真,崇尚自然,厭棄繁瑣,特別苛求心境的寧靜和生命的延續。民族社會生活中政治和軍事的重要性減退,知識分子將精力投注於文學、藝術方面的建樹。
關於中國文化發展的趨勢問題,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動說」,並在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研究中,逐漸發展和完善這一理論。其基本理論如下:所謂「文化中心」是指中國文化在特定時代、特定地域內形成的「文化集合」。每一個時代都會因「地勢」和「時勢」的關系產生一個文化薈萃的「中心」,這就是文化中心之所在。文化中心一旦形成,並不是永固不變的,而是發展變遷,向前移動的。如中國文明最早發源於九州之冀、豫二州,即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早期文明。到戰國末,洛陽「地氣盡、人力衰」,於是,在西漢後,長安文明代之而興起,直至唐末,形成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長安繁榮」。而「唐來之衰殘」昭示了長安之地「王氣將歇」。長安之後中國的文明中心是燕京,但燕京與洛陽、長安有所不同:它是靠了東北之地氣形勝而形成的政治中心,至於文化中心,從長安衰落後,就越來越聚集於以虎踞龍盤的六朝故都南京為中心的江南,江南是宋以後中國人文之淵藪。這樣就形成了宋以後中國「政治中心在北,文化中心在南」的兩股勢力。他預言:東洋文化的發展,有時還會越出本民族、本國的界限,形成一個「東洋文化圈」。今後,中國文化的中心將移至日本,將由日本來代替中國實現中國文化的復興,這就是近代日本的國家使命、文化天職。(感覺最後這句是他的正題,中國史界要努力啊)
在日本漢學界,內藤湖南享有「東洋史的巨擘」之美譽,他的思想和學術遺產還被列入「日本經典名著」和「日本思想家」的行列。有很大的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