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湖南武岡屬於哪個市
湖南武岡屬於邵陽市。
武岡市,湖南省轄縣級市,由邵陽市代管,位於東經110°25′35″至111°01′58″,北緯26°32′42″至27°02′09″,地處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東麓,南嶺北緣,資水上游,總面積1549平方千米。
市境地勢東、西、南三面環山、中部低平,由南向北傾斜,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武岡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自漢高祖「令天下縣邑城」開始,武岡先後封候立郡、設府置州,已有2200餘年建城史。
屈原、陶侃、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文天祥等眾多名家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瑰寶。有以黃埔軍校二分校舊址為代表的黃埔文化、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岡絲弦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武岡鹵菜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雲山勝力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
湖南武岡風景名勝
武岡名勝古跡有雲山森林公園型粗、法相岩、武岡城牆、文廟大成殿、都梁侯國遺址、凌雲塔、化龍寺、四季岩等。紀念地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二分校舊址、宣風樓、烈士陵園、革命歷史紀念館。
雲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伍畝武岡城南5千米處。雲山集名勝、古跡、森林於一體,歷為武岡風景名勝區,東西綿延數十里,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山。集游覽觀光、宗教旅遊、教學科研和度假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城郊型森林公園,分為伴山沖、雲山堂、紫霄峰、鳳凰嶺四大景區。
凌雲塔位於武岡市城北東1.5千米迎春亭附近,瀕臨赧水西岸,俗卜橘鎮稱東塔。建於清道光九年(1830年)。塔高36.2米,七級,內有陰陽兩徑直達塔頂。因塔壯麗挺拔,「絕似青雲一枝筆」,故稱凌雲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岡市
⑵ 湖北省武岡市屬於哪個市
邵陽市。
⑶ 武岡的歷史沿革
據1981年《湖南省志》載:「長沙近郊出土有西漢『武岡長印』石印一枚。漢大縣稱『令』,小縣稱『長』。」由此印證,武岡自西漢建縣,已有二千多年的建制史。
武岡曾名都梁。《元和郡縣志》雲:「武岡西二十里有都梁山,北五里有同保山,即武岡山。」酈道元《水經注》曰:「縣左右二崗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後漢伐五溪蠻(又稱武陵蠻。『蠻』是統治者對當地百姓的鄙稱――編者注),蠻保此崗,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接著又曰:「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其中悉生蘭草……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這就是武岡(都梁)名稱的由來。 西漢文、景帝年間(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置武岡縣,隸屬長沙郡。
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長沙定王之子劉遂為都梁侯國敬侯,侯址設今城郊七里橋,世襲歷時131年。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改武岡縣為都梁縣,隸屬零陵郡。
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年)復名武岡縣,隸屬昭陵郡。
晉太康元年(280)將原武岡縣析置武岡、都梁、建興三縣,隸屬荊州邵陵郡。
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封王導為武岡侯。
東晉至隋朝末年,武岡縣相繼改名為武剛縣、武強縣、武攸縣;唐高祖武德四年復名武岡縣,治所在今城步縣,隸屬邵州;宋初,武岡縣治所遷今武岡城。
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升武岡縣為武岡軍,領武岡、綏寧、臨剛(後改新寧)三縣,隸屬荊州湖南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置武岡安撫司,次年改為武岡路總管府,領武岡、綏寧、新寧三縣,隸屬湖南道。
明洪武元年(1368)改武岡路為武岡府,領屬不變。
洪武九年(1376)改武岡府為武岡州,轄新寧縣,屬寶慶府。
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1423)十月,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從雲南改封武岡州城,建王邸,世襲14代,歷時232年。
清順治四年(1647)四月,南明桂王朱由榔建立永曆王朝後遷武岡,以岷王府為王宮,改武岡州為奉天府;八月,永曆帝敗走黔滇,武岡復為州。
民國元年(1912),武岡知州公署改為武岡州行政廳;民國二年九月,武岡州改為武岡縣,隸屬湘江道,後廢道直屬湖南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武岡縣隸屬邵陽專員公署。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武岡縣,設立武岡市。 明代,武岡劃9鄉31里。
清嘉慶年間,將31里分東南西北4路、4坊、9鄉、120團、17村;清康熙九年至三十四年(1661~1695),武岡州編為9鄉、2廂、28里、26都。康熙三十五年,廢廂、都名稱,設鄉、里、團(村)。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武岡州為9鄉、31里、152個團村、20個瑤團、13個瑤峒。
民國2年廢9鄉31里,置9區37鄉(鎮);民國27年7月廢區並鄉,劃為37鄉(鎮)、283保、4506甲。
1949年11月,武岡劃為6個區37個鄉(鎮),其時疆域面積為5226平方公里。
1952年初,析出洞口縣後,武岡縣行政區劃調整為8區(鎮)79鄉;隨後縮小區、鄉規模,改劃為12區(鎮)333鄉(包括城關鎮6個街道未動)。
1956年6月,在劃出部分地區分別歸新寧縣和隆回縣管轄後,根據上級撤區並鄉指示,將境內154個鄉合並為29個鄉,城關鎮6個居民委員會劃作18個居委會。
1958年實現人民公社化,全縣區劃為10個人民公社、114個生產大隊(含城關鎮7個)。10個人民公社是:紅旗(頭堂上)、火箭(鄧元泰)、和平(龍田)、先鋒(灣頭橋)、超美(歧塘鋪)、躍進(荊竹鋪)、衛星(楊柳井)、東風(鄧家鋪)、大勝(大勝場)、前進(縣城)。
1961年3月,恢復區建制,將10個公社劃為7個區和武城公社(區級)及30個農村公社。
1969年春,撤區並社,全縣為29個公社;12月恢復區和部分公社,全縣有7區1鎮32個公社。
1984年4月,全縣32個公社改為32個鄉,487個大隊改為487個村。
1995年撤區並鄉(鎮),將原7區1城鎮32鄉(鎮)撤並為17個鄉(鎮)和4個辦事處,其中保留龍田、大甸、秦橋3個鄉和龍溪鄉(後改鎮)的行政區劃不變;其餘28個鄉(鎮)合並設立13個鄉(鎮)――江塘鄉、城西鄉與鄧元泰鎮合並設立鄧元泰鎮,南橋鄉、泉塘鄉與灣頭鎮合並設立灣頭橋鎮,石羊鄉、新東鄉合並設立頭堂鄉,獨山鄉與法相岩鄉的塘富、雙圳、紫田、紅星、春光等5個村合並設立安樂鄉,安心觀鎮、文坪鎮合並設立文坪鎮,勒石鄉與雙田鄉合並設立司馬沖鄉(後改鎮),朱溪鄉與荊竹鋪鎮合並設立荊竹鋪鎮,田家渡鄉與馬坪鄉合並設立馬坪鄉,梅樹鄉與晏田鄉合並設立晏田鄉,法新鄉與稠樹塘鎮合並設立稠樹塘鎮,天鵝鄉與水浸坪鄉合並設立水浸坪鄉,雙橋鄉與鄧家鋪合並設立鄧家鋪鎮,龍從鄉與米山鄉合並設立雙牌鄉;1994年撤銷原城關鎮,決定在市區設立法相岩、水西門、迎春亭、轅門口4個街道辦事處,實際設立迎春亭、轅門口兩個街道辦事處,2010年設立法相岩、水西門兩個街道辦事處。
2010年,轄8個鎮、9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下轄480個村、5個居委會和16個社區。
2015年,根據武岡市鄉鎮區劃調整方案,調整後下轄3鄉11鎮4街道。
2015年9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推進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出台。根據《方案》,武岡市成為湖南國土資源省直管縣經濟體制改革試點縣(市)。
⑷ 湖南武岡是幾線城市
武岡市是四線城市。武岡市,湖南省轄縣級市,由邵陽市代管,位於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東麓,南嶺北緣,資水上游。地勢東、西、櫻圓差南三面環山、中部低平,由南向北傾斜,最高海拔1410米,最低海拔260米。資水由西南流向東北,匯納眾多支流斜貫市境。市屬脊皮中亞熱帶季風腔核濕潤氣候,氣候溫和。
⑸ 武岡在哪裡
武岡市,位於湖南省西南部,處在邵陽市西南五縣市中心,湖南湘西南中心城市,為湘桂門戶,素有黔巫要地之稱。全市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共約7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20萬。武岡歷史悠久。東周時系楚地,秦屬長沙郡。公元前179年,始設武岡縣於今市郊七里橋,後置都梁侯國。宋元為府、路、軍、州治,明清代兩代為府、州。1913年9月廢州為縣,1994年2月18日撤縣設市。武岡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桐渣有山林面積99.24萬畝,主要有松、杉、柳等材林和油桐、油茶、板栗、柑桔等經濟林,活立蓄積量156萬立方米。探明極富開采價值的礦藏主要有煤、鐵、錳、鋁等21種。武岡交通便利,通迅發達。境內有公路800多公里,S219、S220兩條省局做悄道貫通全市,且緊鄰婁邵、京廣、湘桂等鐵路和320國道,2009年7月14日開工的洞新高速為武岡騰飛增添翅膀。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以主要省道為鋪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胡耐武岡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名優特產品久負盛名。是武岡鐵路網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豐收計劃」重點市和省瘦肉型豬、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武岡工業生產持續發展,民營經濟穩中快進。工業已形成食品、輕紡、機械、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有蜂窩煤機、微型電機、汽車萬向節等拳頭產品。武岡商貿、金融事業繁榮。歷史上是湘西南的通商要道,現已成為湘西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武岡文化教育蓬勃發展,科技力量雄厚。全市有各類學校433所,其中武岡職業中專為國家重點。二中、一中為省重點。武岡師范為全國優秀師范。武岡體育衛生發達,社會保險體系完備。武岡名勝古跡眾多。城東一公里有可與桂林七星岩、蘆笛岩媲美的法相岩;城北3公里處的同保岩內,北宋名家王安石題刻的「水崖」二字仍十分清晰。距城5公里,海拔1372.5米的雲山,1992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這座文化歷史悠久的名山,道書載為全國七十二福地之一。雲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繁多,早在明代就被禮部儀制司主事潘應星題為「一瀑飛濤,仙橋橫漢」等10景,雲山經過不斷開發,已更加多姿多彩,成為武岡城市旅遊的秀色景觀。武岡古城牆是最讓武岡人為之自豪的一大古跡,它高大堅固,素有:「東安獅子寶慶塔,武岡城牆甲天下」之說。相傳解放時期日軍的大炮對城牆轟炸了多日,但城牆毫發無損,實為奇跡。經過修繕,武岡保留的城牆更加具有觀賞性,讓都梁古城多了一道古色生香的景色。按照中等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城市建設的要求,武岡人民正努力把武岡建成湖南湘西南經濟文化政治中心。
⑹ 湖南武岡是什麼時候建的縣級市
武岡建縣已有2100多年歷史,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盛產大米,素有「金武岡」之稱。現為全國紅碎茶出口基地市,湖南省商品糧、瘦肉型豬、辣椒、烏桕生產基地市,農業部養鵝「豐收計劃」重點市。
武岡地處東徑110°25′~111°2′,北緯26°32′~27°2′。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東北與隆回、邵陽縣接界,東南、西南與新寧縣、城步縣為鄰,西部與綏寧縣接壤,北部與洞口縣相依。
武岡市春秋時屬楚,秦屬長沙郡。漢武帝元朔五年建都梁侯國。後漢初改為都梁縣。三國吳改都梁縣為武岡縣,以後分會不一,名稱更迭無常,或為武岡軍、武岡路、,武岡府、武岡州,1913年復名武岡縣。1949年10月10日武岡解放,1995年撤縣建市、隸屬邵陽市。
⑺ 湖南武岡名字的來歷
都梁古郡--「武岡」之由來
都梁侯國於西漢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免侯,此後都梁侯國改建為都梁縣,直到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66),都梁縣才復名為武岡縣(從都梁侯國建立至都梁縣終止,共歷近四百年,這一歷史時期叫作「後都梁時期」;而春秋至漢初武岡置縣以前為「前都梁時期」)。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武岡縣改名為武攸縣;38年後的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武攸縣又復名為武岡縣。此後至今一千多年裡,武岡作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再也沒有更改,只有行政級別和領轄區域的變化。
http://www.wugangren.net/news/wgxx/2011-01-18/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