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發布時間:2023-05-12 13:17:31

⑴ 淺析初中歷史如何開展探究式學習

歷史探究式學習主要指任課老師按照所要教學的內容指導學生採取歷史學家式的歷史探究方法了解、收集、學習、運用相關歷史知識。這樣的學習方法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提問、找尋答案的方式進行歷史知識學習的一種新方法。
怎樣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呢?下面筆者根據多年初中歷史教學的經驗,談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
1.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的思路必然會開闊起來,思維的火花會不時閃現,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就會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擋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盡量是開放的、探究的,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原來刻板的教學模式,將「先講後練」變為「先學後教」或「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將有利於學生的再創造,有利於學生的嘗試和驗證。
2.注重問題價值,拓展探索空間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擇並確立研究專題,以類似或模擬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表達和交流的學習活動過程。它最根本的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其目標是通過全體參與,促使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能力的綜合發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實踐證明,不管歷史什麼事情、什麼問題都需要勇於探究,這是獲得良好學習方法的重要途徑。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歷史的時間、地點是固定的,是不需要探究的。教師不能隨意提出歷史問題,讓學生張口就能答出,所提出的探究課題,一定要具有探究性,有一定深度,才能有效吸引學生,必須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或跟同伴進行合作探究,在對歷史問題有深入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所得到的問題結論才有意義。由此可見,要想讓學生真正探究性學習歷史,關鍵是問題的設計和探究的方式。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了解學生,廣博知識,再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努力設計出有一定探究性的、有價值的歷史問題。
3.抓准重點、難點和疑點
教師應抓住歷史教材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和疑點,以及學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鼓勵和引導他們探索、深思、發現和解決。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推動探究性學習和教學,培養學生大膽地質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獨立獲取與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及正確的認知方法和歷史觀念,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講「中英鴉片戰爭」時,設計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探討:(1)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2)為什麼說鴉片戰爭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受到了哪些破壞?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性質等方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結合《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相關內容和電影《火燒圓明園》的情景,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分析、比較和歸納,加以老師的引導、點撥,這樣很自然地使學生對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有了清楚認識,從而進一步揭露帝國主義掠奪侵略的本性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提高他們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收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功效。
4.以多媒體創設歷史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現在看來它們從時間和空間上都很陌生,這給學生帶來了學習難度。但是,教師可以精心選用情景資料,以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現」歷史場景,縮短和縮小學生感知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感其情,以此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如講「三國鼎立」這一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三國中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分門別類,並將諸葛亮、曹操、劉備、張飛、呂布、司馬懿等人物一一展現在屏幕上,同時在下方打上字幕並播放《三國演義》片頭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學生邊看邊聽邊隨聲附和,如痴如醉。之後,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三國歷史故事的視頻,諸如《三顧茅廬》《揮淚斬馬謖》等,讓學生在影像資料的欣賞中學習歷史知識,自然進入探究角色,教學效果很好。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中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有效實施,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積極效果,對教師的教與學也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有利於學生分析、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其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鼓勵其掌握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本領,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引起廣大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關注與重視。

⑵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品質

一、應用啟發式教學,營造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情境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產生需要依靠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一般來講,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其感知、記憶、創造性能力都能大大提高。因此,教師應利用啟發式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見解。比如:教師在講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時,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探究,立刻有學生提出富於創新的問題:「尼德蘭革命是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也代表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向,但為什麼不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呢?」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須及時引導,使其思維走上正確的軌道,使學生提出並解決的問題符合能力培養的需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提高「三個維度」,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研究表明,一個創造性活動的過程,要經過發散思維到集中思維,再從集中思維到發散思維,經過多次循環才能完成。培養集中思維主要是培養抽象、概括、判斷和推理的能力。這里僅講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1.多角度、多側面思考,提高思維的流暢性。思維的流暢性指對刺激很流暢地作出反應的能力,即單位時間通過的思維量。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尋求盡量多的答案。如《空前繁榮的春秋戰國文化》一課,可提問:「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的哪些主張(思想)對你有啟迪?每人列舉五例以上。」學生的回答內容會涉及辯證思想、學習方法、教學方法、社會改革、法制建設、人事制度及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學生思維活躍、流暢,課堂氣氛熱烈活潑。
2.利用假設或變式,訓練思維的變通性。思維的變通性指對刺激隨機應變的能力。教學中可利用假設或變式,讓學生短時間內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
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將思考題「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為什麼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改為「沒有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為什麼?」促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作用進行全面的思考、歸納。有的認為沒有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就難以取勝;有的認為抗戰是正義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最終將取勝,但需藉助國際抗日力量,否則中國人民將花費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樣,既復習了知識,又促進了學生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3.利用延遲思考,培養思維的獨創性。思維的獨創性指對刺激作出不同尋常的反應,具有新奇的成分。延遲思考,即不讓學生立即回答問題,以求見解的開拓性、獨創性。如《「文化大革命」動亂的十年》一課,可出思考題:「1966年如果你主持中央工作是否開展『文化大革命』?為什麼?你認為當時應抓哪些工作?」讓學生站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他們須認真閱讀課本和有關資料才能回答。多數同學認為不能開展「文革」,應堅持中共「八大」路線發展生產力;有的認為可以開展「文革」,但僅局限在文化領域,以加快精神文明建設步伐並推動物質文明建設;有的認為當時就要解放思想,實行改革開放,同時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學生思維很活躍,很有創見。
三、培養直覺思維,注重把握線索
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是指沒有完整的傳統邏輯過程,迅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它的心理機制是:思維活動在有關問題的意識邊緣持續活動,當腦功能處於最佳狀態時,原來的神經聯系突然溝通,形成了新的聯系。培養直覺思維的主要做法為:1.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歷史知識,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時代背景。2.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推測或猜想,培養直覺思維。3.教師運用直覺思維解答問題,提出設想。如《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中「西安事變」一目,可提問:「如果殺了蔣介石,情況將如何?」有學生立刻說對國民黨上層中不抗日的人是個警告;有的說對人民、對國家、對共產黨進行的革命事業有利。此時,教師告訴學生如果把蔣介石殺掉,國民黨上層將引發奪權之亂,禍及國家。
歷史創造思維的培養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創造活動可以被看成具有雙重作用,它增添和開拓出新領域而使世界更為廣闊,同時又由於人的內在心靈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發展了人本身」。可見,歷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完善學生自我素質的重要內容,同時,歷史創造思維的培養也離不開各具特點的思維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隨時注意吸取學術研究的新成果,只有經常用新觀點去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次,在題目的設置上應該創新,設計符合思維特點的開放性試題,如由過去單一文字型的題變為圖表,圖文並茂。
「社會進步,科技發展,根本之計應從教育入手」。教師應當承擔起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大使命,積極進行探索和創新,努力使中學歷史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的廣闊天地。

⑶ 結合歷史學科實際教學,談談自己如何進行學生關鍵能力培養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實施創新教育
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歷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首先,教師自身要有創新精神,要樹立科學的教學觀,培養學生「學、思、創」的精神。教學要從知識的傳授過渡到對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著重教給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方法,教會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本領,應當追求「知識的創新應用」。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對教學的意見,要研究學生個體的特點,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勤學好問,大膽質疑,開展合作學習。其次,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學生觀。現代科學的學生觀要求教師要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應以學生為本,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在素質教育和教育創新的進程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
二、激發興趣,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當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就會從內心迸發出求知的強烈慾望,並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增強創新意識。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溝通學生的心靈,增進互相了解,營造民主、寬松和諧、溫馨的課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新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往往處於分散鬆弛狀態,因此,教師要想方設法用自己從教材中獲取的「情」給學生創設一種「境」。
三、歷史與社會學科素養中的綜合思維
歷史與社會其實就是一門綜合性人文學科,立足於學生認識社會、理解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能力培養,以期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為此,新課標明確提出「把握相關知識的聯系,充分顯示綜合的追求」。本課程的教學要抓住相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凸顯綜合的意義,以鼓勵和指導學生以綜合性知識內容為媒介,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等主動獲取知識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性思維。通過多次公開課的實踐驗證與教師研討,我們發現,「綜合性學習」能讓學生通過思考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能達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
四、以綜合思維為例,分析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與社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知識和內容較多,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方式割裂地學習,肯定不能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和遷移,也就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以綜合性的學習內容為載體,通過學習和體驗學會從多角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歷史或社會問題,最終達到提升綜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們以歷史線索為主導,從「古今綜合」「中外綜合」「時空綜合」三個角度來指導學生貫通知識,進行綜合思維等核心素養方面的培養。

1.古今綜合

歷史與社會中的「歷史」就是古,「社會」就是今,其實學習的就是古往今來,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古今知識聯系和體驗完成知識到能力的遷移。學習歷史內容可以指導學生對照地圖來加深印象,還可以啟發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學習當前的地理知識還可以參照古今大歷史變遷來深刻認知。

比如學習「遼闊的疆域」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古代不同時期的疆域。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可以製作成動漫視頻,以漸變的形式,將不同時期的歷史疆域展現給學生。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我國地理位置和歷史更迭,還可以啟發學生結合歷史進行綜合分析,更加深刻認識到領土是國家的根本利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2.中外綜合

中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在學習歷史與社會時我們要把中國的發展置於世界舞台上,才能更清晰地在人類文明的歷程中認知歷史得失,進而為現實生活問題提供借鑒和幫助。比如,學習「絲路明珠」時,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可結合張騫出使西域、馬可·波羅來華等歷史事件,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紐帶之一,讓學生全面了解這種交往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的同時,認識到社會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處於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中。這就啟發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考慮問題要全面,要注意從多個視角、用不同方式分析問題,這樣才能產生積極的思考效果。

3.時空綜合

時空綜合顧名思義就是聯系時間和空間進行綜合分析。歷史和社會發展是多樣性的,但是又呈現一定規律。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並抽象、總結認識到歷史規律,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時空進行綜合分析歷史線索。

比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的路線」的習題時,先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毛澤東的詩《長征》,然後要求學生對照中國地形圖找出紅軍長征所經過的地區,最後讓學生談談讀這首詩的體會。運用中國地形圖比區域圖更能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紅軍行軍的艱難;將歷史和地理知識作為背景知識,有助於學生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以「綜合思維」能力歷史培養為契機,對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進行分析與理解。總之,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於學生形成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形成更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

⑷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現代中學生,由於受中國社會傳統觀念和實用主義的影響,基礎教育各學科之間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學生家長乃至全社會對理科和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了人文學科,人文教育被極大的忽視,結果導致目前中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素養缺失的狀況。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中的一門,以其豐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情感和精神。中學歷史教學的目標是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素養,從而正確地認識人類歷史上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知識,並在認識和總結過去的過程中找出歷史的經驗教訓,學會運用歷史的眼光去分析當代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然而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一般是臨考試前背一背,純粹為應付考試而學;高中學習歷史只是為高考作準備,為高考備水一戰。從學生學習歷史的現狀中,可以看出歷史學科在培養人文素養方面的功能在一點一點的流失,這不能不令人擔憂,因為基礎教育承擔著塑造未來公民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的艱巨任務,這將關繫到整個民族的素質和國運的興衰。
為此作為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不僅要在課堂上要注意營建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積極創設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敢於質疑,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素質,同時呼籲提高家庭、社會的重視程度,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同時,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素養。
一、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探究討論方式,建設高效課堂是提升中學生歷史素養的首要途徑。
(一)依據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創新思路,領悟教材編寫新模式,讓學生在設置的情境中體會歷史,在適度的問題中感悟歷史,以培養學生歷史素養。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學習是基於真實世界(真實情境)中的體驗」。歷史新課程強調教學的「情」、「趣」化。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鮮活地再現歷史情境,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以情動情,以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最終達到感情上的共鳴」
。讓學生真切地感悟歷史的真諦,從而真正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統一。對於如何創設教學情境,有位學者概述了以下七種主要的方法: 聯系生活展現情境。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錘煉語言描繪情境。這些方法富有實際操作性,也是完全適用創設歷史教學情境的。
例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之黃海海戰」時,可以播放一段視頻,再補充文字材料介紹鄧世昌的英勇事跡:致遠號被日軍魚雷擊沉後,鄧世昌和全體將士全部落水。有人遞給他救生圈,他拒不接受,其愛犬咬住他的發辮,希望救出主人,但鄧世昌決心以身殉國,將愛犬按入水中,自己也帶著滿腔的悲憤和遺憾一同沉沒。後來,光緒帝為此事揮筆寫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誓壯海軍威」的頌詞。這樣就使黃海海戰的悲壯氣氛和鄧世昌英勇獻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腦海中,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討論式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通過老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和讓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置身於歷史的思維之中、處於積極的課堂參與之中。這樣,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個人更深入地參與歷史的教學之中。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等等知識來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只是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更好地培養了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了更多的合格人才。
二、培養中學生自身素質是提高其歷史素養的必要條件。
(一)大量閱讀各種歷史題材的書籍、史籍等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可以聯系歷史電影或小說來了解歷史,培養歷史素養。《甲午風雲》、《從奴隸到將軍》、《地道戰》等就是學習甲午中日戰爭、護國運動、敵後軍民反掃盪斗爭最好的素材。
(二)關心時事,以史為鑒,學以致用是最高的歷史素養。
歷史學科學習的最高素養是以史為鑒、學以致用,體現了這一學科更強的人文性和實用性。學習歷史最終目標就是用學到的歷史知識和能力來指導自己平時的實踐和行動,理性地辯證地看待現實問題,從歷史事件中找到現實問題的歷史的影子和歷史借鑒。歷史科目也會涉及到現實生活,這就需要中學生在學習史實的同時積極對國內國際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收集和材料挖掘,例如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國際格局和國際關系問題、知識經濟問題、重要的區域問題。

⑸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創新就是在提出問題後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創新能力的人需要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由於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因而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歷史教學中。

一、初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必要性

1.這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為什麼要學習歷史?為了以史為鏡,現實是歷史的延續,了解歷史是為了現在和將來的更好發展,這就需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歷史意識,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斷思考如何「以史鑒今」,這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在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將「死」歷史學活。

2.這是培養學生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途徑

古往今來,所有發明創造都是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出現的,只有發現問題後才能有創新方向。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不斷接觸新知識的認知過程,當學生現有知識儲備與新知識無法銜接的時候,必然就會產生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求真精神和創新能力。

3.這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法寶

初中歷史教師要全面地認識和處理好歷史學科三維目標的地位與關系,著眼於學生素質的提高。

歷史知識是基礎,悔彎學習歷史絕不能僅僅停留在記住一些年代、人名、地名和事件上,「歷史教學並不是單純地傳遞歷史知識而已,同時透過教學活動,對歷史因果的分析、歷史人物的介紹和評價,以培養學生分析、批判的能力,獲得正確的歷史觀念,從而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產生所謂『歷史意識』。

二、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轉變教學思維,讓學生想問

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使歷史教學從重視結論識記轉變為重視對歷史問題的探究,樹立積極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教學理念,與時俱進,並將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打破思維定式,克服思維的惰性,同時鼓勵學生破舊立新,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

只有實現教師到學生的思維的轉變,才能讓學生在歷史課堂想問。

2.營造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一個緊張嚴肅的課堂和一個不尊重學生的教師只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戰戰兢兢、情緒緊張,很難提出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需要學生敢於提問,這就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精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的特性,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不局限學生的思維叢前鄭,讓學生的問題和疑惑能得到有效的表達。

3.重視基礎學習,讓學生能問

初中歷史學科在學校、教師、學生眼裡比語數外次要,這種不重視使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一知半解。

歷史問題意識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對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有著一定的要求。

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實際意義,想要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十分困難的。

很多時候學生不會問是因為他們對歷史基礎知識沒有很好的把握。

教師要重視豐富學滲頌生歷史基礎知識的儲備,對於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教學內容,需要熟記的要及時督促學生記住。

4.正確開展過程引導,讓學生深問

當學生對一個知識點產生疑問,很可能剛開始只是一個淺層次的問題。

如何讓學生的問題更加深入,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假設問題、回答假設問題,不斷歸納總結,由一個問題延伸到另一個問題,環環相扣。

學生提出問題後自主尋求答案,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研究性學習,在自我提問和自我解答的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的歷史知識結構體系,形成理性的批判思維和積極探索問題的科學素養。

5.講究提問技巧,讓學生會問

提問也需要學習。

古語有言,善教者必善問,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歷史課堂提問中的作用,對歷史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提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需要教師注意的是,提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

教學中可以由教師向學生提問,也要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問,實現良性互動。

根據新課改的人才培養目標,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實現歷史教學從結論為主到探究過程為主的轉變,讓學生在不斷的提問與質疑中提高創新能力,真正掌握學好歷史的方法。

⑹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絡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好差信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慶舉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素養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絡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絡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區域性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物件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素養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型別,掌握蒐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資訊,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素養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能夠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能夠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素養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歷史解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歷史敘述中,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素養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友輪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 余文森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任何學科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以分為表層結構(表層意義)和深層結構(深層意義)。表層意義就是語言文字元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小學,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很牢固,解題能力也很強,但是你跟他相處,馬上就會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麼東西,這東西就是素養!學科教學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學校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三大核心素養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們也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優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
價值觀是一個人心靈的風向標(管「心」的)。一個人首先應該對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好的、對的,什麼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堅守的、效仿的,有正確的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這是為人之根本(是人的觀念系統的「根目錄」,其他觀念都是「子目錄」),學校教育若不在這上面紮根,就會迷失方向,人的素養就會有根本的缺陷。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腦力勞動(認識活動)的武器(媒介)(管「腦」的)。它是由思維方向、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等構成的綜合體。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腦力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只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和能力的細節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個人的行為(廣義)表現和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個人素養的直接反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那麼品格則是外顯的。一個人言行粗俗、舉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涵養、教養,其他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根支柱,缺失會造成人的素養大廈的坍塌。
學校教育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價值引領(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價值觀是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觀念、准則、規范,它是一個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核心),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品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對價值觀有較全面的認識。從價值指向的范圍來看,我們可將價值分為:
(1)人類基本價值,即為全人類所普遍認可和提倡的價值,如人道關懷、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社會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行為價值特別是善惡區分上卻有基本的共識,有著一定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人類的基本價值。
(2)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積極的、健康的並被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原則,如愛國、孝親、仁愛、勤奮、禮讓謙遜、恪守誠信等。
(3)現代社會價值,它是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如個體獨立與自主、社會公正與平等、經濟市場化等。教師要充分理解各類價值的內涵和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解、價值准則,這樣才能以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引領學生、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價值多元和社會實踐日趨復雜的今天,要引領學生做出理性的、正當的、合適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學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觀照,缺乏價值判斷的基本能力,價值引領可能淪為一種盲從,失去正確方向,甚至陷入「非價值」或「反價值」的誤區。
所以,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各種價值並擁有價值判斷能力。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麼樣的價值觀都外顯或內隱地傳遞著價值,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引領從「正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引導,直接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側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澄清,即對學生不正確、片面的價值觀進行澄清。
第三,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學校里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學生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學科教學內容按照蘊含價值目標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含有顯性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即教材通過文字材料直接體現出價值目標,比如高中語文《包身工》一文,該內容直接體現出的是反抗壓迫,維護與熱愛正義的價值觀。二是內隱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這類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似乎不含價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觀現實、揭示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同樣蘊含著價值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發現教學內容背後的價值因素,把教學內容中內隱的價值因素挖掘出來,形成價值目標。比如,進行生物學《遺傳病》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描述病人患病時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們心靈上遭受到的折磨,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並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有一類教學內容,本身並未隱含價值目標,對這一類內容的教授,如果教師具有價值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師生交往、教學組織形式等方式,在行動中達成價值目標。」
(二)思維啟迪(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維方式看作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執行模式的總和;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層次(深度)、結構(型別)、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美國教育學家克羅韋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法。」
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維也應該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這是人的能力不斷發展的內在機制。思維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發展也就停止了。
學校和教師要將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到奠基學生能力基礎、關乎學生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的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證、邏輯、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勿必」是指對事物不能絕對肯定或否定,要有辯證思維。「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執。「勿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第二是從主觀性、主體性的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從教學的角度講,第一,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學習)。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以知識授受為任務和以「記—練—考」為特徵的教學方式、模式,這種教學幾乎把思維都剪輯和 *** 了,學生沒有多少再思維的意義和含量。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字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例如,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言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
第二,要積極倡導有高階思維的深度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知識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迴圈的發展。思維水平的發展主要包括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思維態度的養成。實施深度教學,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使學生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度教學是指「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將符號學習提升為深層意義的獲得,使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態的問題。一是根據提問概念的性質不同,提問可以分為「生活提問」和「邏輯提問」。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後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我們知道,教科書知識本身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根本區別的。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於「邏輯提問」。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並運用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後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
(三)品格塑造(優秀、良好品格的培養)
有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答記者問告訴我們:一是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二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作用非常大。我認為,這兩點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特別要重視的問題。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少兒時期,少兒時期忽視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給孩子留下隱患甚至危險。
有專家指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准,不在知識,而在美德,除了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從廣義的角度講,品格可分為:行為習慣、個性修養、道德品質(風范)三大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個「品」字,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品質、有品位的人,這才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形象。「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說的話語;「誠信、寬容、感恩」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懷的意識。
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張揚個性的必要性,但決不能忽略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禮讓仁和、合作共進的為人智慧。值得強調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的勞動有特殊性,在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一個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到學生的認識過程之中。這是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風貌、學識、才能、作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和薰陶學生的心靈。學生有向師性,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傾向。所以,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談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
總之,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 *** 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核心素養將學生視為生命個體,關注學生個體成長所必需的素養能力,將學生成長的「歷時性」狀態與教育教學的「共時性」狀態結合在一起,體現教育教學活動系統性與過程性的統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以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環節為例,就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進行分析。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必備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大方面。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素質教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學家所認同,我們各個學校同樣一直在倡導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那何是素質教育呢?它指的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於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於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我們既然了解並知道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來實現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數學是一種文化,數學文化對人的影響表現為人的數學素養。隨著經濟、社會、文化變革的加劇,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數學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種遠離數學、遠離數學生活,固守過去傳統的人不僅會被時代所淘汰,而且連基本的生存也潛藏危機。要喚醒國人對數學的關注,在數學教育和培養和提高數學素養上擔當起自己應盡的責任。 什麼是數學素養呢?數學素養是指我們用數學的觀點、思維方式和方法去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可能性和品質等等。數學是一門知識結構有序、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是人們對客觀世界進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並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通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顯然數學的嚴密有序性、數學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數學方法的多樣性是我們提高數學素養的極其重要的因素。 數學素養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很生疏,其實它時時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商場打折資訊、家庭投資理財問題等。如何在課堂中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呢?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 新課標的修訂,對數學教育有了很大的轉變,從原來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如今的啟發教學,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從課堂主人來說,教師不在是課堂的主人了,新課改的提出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發展並提高,並將學科更加貼近生活,關注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絡,關注學生經歷探索問題的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注意:首先,讓數學走進生活,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生活是知識的源泉,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其實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從內心深入來說我覺得數學其實是一門比較有有意思的學科,數學在小學階段幾門學科中也是比較貼近並走進生活的,例如最近在學習的位置問題,我可以首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誰,其次請說出你的好朋友坐在哪?這樣就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及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章升與毫升,這章是及其貼近生活的,我讓學生自己去記錄學生自己家瓶瓶罐罐的容量,再到喝的飲料瓶和酸奶瓶的容量,一步步引導,讓學生對升和毫升有基礎的認識,以及比較表象的比較。所以在教學中,我藉助孩子身邊的事物引出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親切、自然,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創設情境,為學生設定懸念,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使他們用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識,並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另外,課堂上採用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興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之中。
二、關注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原來在教學中,教師更加註重結果,而新課標的改變,卻將過程與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享受成果,更加註重培養學生動手以及動腦能力,這就是一個本質的改變。這就是為何老師卻成了學生學習的輔助,而不是學生學習的主體。學生主體地位的改變使學生更加對學習感興趣,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使學生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的、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發展、提高。我在課堂中注意培養孩子以下習慣:多動,培養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動手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獲取知識;多思,通過自學、操作、嘗試等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去獲取知識,獲得能力的提高。多說,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主動地去創造性學習,培養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探索過程中還將動手操作與觀察、思維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如在五年級數學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一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發現、猜想、驗證去認識、歸納面積的計算公式,通過數學活動,孩子們有了不同的獲取資訊的經歷,有了不同的學習收獲,同時更有了不同的學習體驗,他們個個都對數學表現出了無限的熱愛,對學好數學充滿了信心。
三、學會數學思考,培養數學意識。 我們的小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特別是非數學問題時,怎樣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其中的存在的數學現象並用數學的知識與方法去解決,數學意識很重要,數學意識其實是指能主動地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考慮問題或進行思維的習慣,也就是通常說的「數學頭腦」。對於小學生來說,從入學開始就須初步培養,剛開始要求能夠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選擇一些簡單有用的資訊並進行簡單歸類,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慢慢到學會用數和簡單的圖表刻畫一些現實生活的簡單現象,根據需要收集處理資訊並做出猜想,解釋結論的合理性,逐步形成較強的數學意識。在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以下意識:遇到問題能夠自覺地的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面對一些事物時,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質並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能利用已知的知識推斷出與其有因果關系的新的知識的思維習慣,它是數學的嚴密邏輯性的反映。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充分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感悟數學思想和方法,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
四、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刻苦鑽研的探索精神 在教學中常常發現這樣的事:有的學生答案抄錯的,結果算錯的,題抄錯的,看錯的,加減乘除符號看錯的„„,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或許可能說基本上每個學生都可能會犯粗心的小毛病,許多教師把這些都歸結為「馬虎」造成的,其實不盡然。我覺得關鍵在於學生還沒有形成縝密嚴謹的思維品質。作為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夠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質,在教學具體內容時能夠准確預測到可能出現的問題,並積極主動地採取措施進行培養、糾正,形成穩固的思維定勢。 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是非智力因素的內容。現在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只重視智力開發,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造成了許多兒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發展不協調,缺乏刻苦鑽研、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這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我在教學中經常向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使他們有機會經歷克服困難的活動,並讓他們在從事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也要給予肯定,鼓勵他們繼續嘗試,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聯絡實際創造條件,大膽放手,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各種探索活動,促進個性發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實踐探索活動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和應用價值所在,真正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⑺ 歷史課堂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於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則指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興趣。」諸多跡象表明,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麼,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就所教學科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總之,教師要本著「愛人、育人」的職業精神,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歷史教學中優化教材、語言、教法、師生關系等各種因素,挖掘自身潛力,重塑歷史課形象,讓學生滿懷興趣地去學、去研、去思。[好研網]

⑻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因此,課堂教 學 必 須 緊 緊 圍 繞 著 培 養 學 生 核 心 素 養 這 一 主 線展開。
1.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繫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准,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並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貼切,即目標是否准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 平和心理特徵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它是否具體,即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即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 適合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與能力層次;四看它是否落實到位,即目標是否落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這二項核 心素養,在設計「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 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鞏固統一 的措施、漢武帝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 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 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 習 為 主 動 學 習,由「學 會」向「會 學」的 學 習 方 式 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要找准「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教師可用懸 念創設問題 情境以培養 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上課時可先就拋給學生這樣一個懸念:「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自 1851 年爆發以來,勢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東征勝利以後,便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然而,就因為一件事情改變了太平天國的命運,使其迅速走向滅亡,正所謂是「興也速,衰也快」,這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呢? 」在這個懸念的激發下,學生很快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忍不住開始翻書查資料,並急於想要 找到答案。 這樣,在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中使學生發展了思維,獲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養。教師也可用假設創設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這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 」在問題情境的氛圍中,學生很快就會以秦始皇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各抒己見,不但深化了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能夠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感悟和理解相關歷史問題的素養。
3.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確定「探討中國古 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活動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其探究步驟為:讓學生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分組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各組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研讀史料,梳理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各組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辨析,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撰寫本組的研究報告;組織全班的交流會,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研究成果,並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並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將各組的研究報告匯編成冊,作為合作 探究學習活動的成果。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專題探究活動,一方面,通過自己動手搜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 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既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 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實現情感體驗——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需要
習得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並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可見,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間便可速成,而是一種「情動—體驗—理解—內化」的過程。 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無痕地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較枯燥 無味,很難激 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便可以運用富有魅力講述法,以豐 富沛的情感, 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再現歷史人物的容貌與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奮發精進的人生態度;厚 德載物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都是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教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影視和圖片資料,創設聲、像、圖、文並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如歷其事之感, 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 深化對史事的認識與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此外,還可以編演歷史劇,通過扮演歷史角色,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進而對歷史做出價值評判;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觀「景」生「情」,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生成鮮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構建多元評價——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
教學評價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支撐點。 為了促
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建構一種多元的評價模式: 評價目標 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評價目標的多元化,是指在對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評價時,既要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歷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視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更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的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 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應該有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甚至家長參評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要看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的結果,更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悟歷史, 進而體驗到一種歷史情懷。評價的手段也要靈活、多樣,除了紙筆測試外,還可以採用歷史劇表演、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調查活動、歷史檔案等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劣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對於缺乏信心學生的評價更要鼓勵和支持,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發展性作用~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科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