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一歷史嶽麓版從哪裡找題

高一歷史嶽麓版從哪裡找題

發布時間:2023-05-12 15:51:23

㈠ 求高一歷史必修一嶽麓版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約前2070--前1600)
第一個國家政權,依據:出現公共權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內服外服 A.內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統治地區B.外服是附屬國管轄地區 C.商王實權,控制有限
2、 神權色彩: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證王室強大,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各地
1)內容:周王:最高統治/王都鎬京/都城王畿/直接駐地
同姓:分封主體/富庶之地/戰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響:A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
B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C形成 「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等級序列
2、派掘 宗法仔羨亂制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製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於凝聚念檔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3、 禮樂制:政治生活准則,實質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課中央集權制的確立
一、 秦朝的統一 (前221年)
1、 條件:A春秋開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壞,大宗頻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並戰爭使小國逐漸被大國吞並。B戰國時,新興地主奪權,諸候競爭,各國變法。
二、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確立
1、 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表現:A皇權至上 B皇位世襲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別輔佐皇帝處理政;監察百官;管理軍務,它們之間互相配合,互相牽制。
3、 地方:郡縣制。皇帝任命郡縣官員。郡縣鄉里
4、 選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細密、嚴苛,輕罪重刑。
三、 影響:形成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徹底打破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對2000多年中國政治產生重要影響。
第3課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一、 西漢
1、 王國問題出現:西漢初年,郡國並行
2、 解決:A 漢景帝:削藩、平叛、廢權。
B 漢武帝:設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響——鞏固大一統,促進經濟發展,東漢後期,出現外戚和宦官專權
二、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
1、背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後周改革
—陳橋兵變—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採納宰相趙普的建議,從「權、錢、兵」入手加強中央集權
A收精兵:禁軍由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統領,發兵權歸樞密院。
B削實權:削弱宰相、節度使、州郡和官,下設通判向朝廷直接奏報。
C制錢谷:州郡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3、 影響:A改變了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C中央與地方分權斗爭處於絕對上風
D皇權與相權矛盾變的突出起來
第4課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運行機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2、 影響:A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效率
B相權分割,利於加強皇權
二 宋朝:分相權:「中書門下」—--行政、樞密院—軍事、「度支、鹽鐵、戶部」—--財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書省,宰相權勢過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廢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襲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訓,控制相權,加強皇權。
2、 概況:明太祖誅殺丞相胡惟庸,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親自掌管六部。
3、 影響:1600年丞相制度被廢除,專制發展到新高度。
(二)內閣的演變
1、 殿閣大學士:明太祖因廢除丞相後,事務繁多而設。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協助章奏,不參與決策。
2、 設立內閣:明成祖正式設立。「票擬」、「批紅」
五 清朝:軍機處的設立
1、 背景:清朝建立, 承襲明制,設立內閣。軍國大事,由滿州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來處理。
2、 概況:雍正年間,為處理西北軍務設軍機處。職權不斷擴大,本身品級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輪流值班,只能跪受筆錄。
3、 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
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六 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遭到壓制。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 愛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標志—產生君主制國家,王宮建築群,象形文字。
2、 邁錫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紀)特點—新的君主國興起出現王宮,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書。
二、 黑暗時代:前12世紀,邁錫尼文明徹底毀滅。此後300年,希臘陷入「黑暗時代」
三、 古希臘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6世紀)
1、 城邦:一種國家形態,以城市為中心,包括周邊村落。
2、 殖民擴張:A 原因: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地少人多。
B 影響:促進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先進文化成果;為創造獨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3、 城邦政體——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權參加公民大會的成年男性成員。婦女、奴隸、外邦公民沒有公民權。
B 政體類型:君主制、寡頭制僭主制、民主制、貴族制
4、 影響: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權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寶貴經驗
第6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體的發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興--貴族制:前8—前6世紀,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由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走向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
2、 走上正軌: 前594年,執政官梭倫改革
3、 確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榮: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A. 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審決國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參與、知情、發言、選舉和被選舉權。最重要的程序是辯論,促進了對知識的崇尚,大學說家輩出。
B.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准備提案、主持大會、公民大會休會期間最高權力機構。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C. 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審核任職資格,避行賄舞弊
三、 意義和局限
1、 積極:A為人類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B多數人參與,決定更民主
2、 消極:A非公民無民主權利B婦女沒有政治權利,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C偉大文明的催化劑,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
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 從共和國到帝國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爾小國,行君主制。
2、 貴族共和制
A執政官:共有兩名,任期一年,權力相等,選舉產生
B元老院:決策機構,貴族組成,政事共商,少數從多數
C公民大會:平民參加,選舉公職人員通過元老院議案。
D保民官:平民斗爭的結果
3、 帝制
(1)原因:積極對外擴張,成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則被廢棄,逐漸走向帝制
(2)概況:A屋大維——前27年,採用元首制。實質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羅馬進入200年穩定時期,史稱「羅馬和平」。 B戴克里先——實行公開君主制。
二、 《十二銅表法》
1、 編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議下,編訂十個法表,為貴族利益服務,前450年,增編兩個法表而成。
2、 內容:基本是未成文的習慣法匯編。明確維護私有財產和貴族既得利益。
3、 影響:A雖未給平民帶來太多的好處,但是平民的勝利。B貴族不能象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C羅馬法的淵源,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紀後,帝國統治者整理、匯編各種法律,最終形成羅馬法體系,代表為查士丁尼法典。
2、 組成:《法典》,《法學總論》、《學說匯纂》、《新敕》,總稱《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
3、 影響:A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B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8課英國漸進的制度創新
一、《大憲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據,加強中央集權
2、簽署:13C初限制王權,保障貴族,騎士與市民利益。
3、影響: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權
二、《權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權
2、影響:A確立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B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C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由人治轉向法治。
三、責任內閣、
1、 形成:光榮革命後,國王「統而不治」,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為第一任首相。
2、 職責: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3、 兩黨政治:19世紀中,議會選舉成為兩大政黨權力角逐的戰場。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四、 英國君主立憲制
1、 特點: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以國王為元首,以首相為最高行政首長,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2、 發展:隨著工業革命深入,工業資產階級在1832年選舉中取得更多席位,確保資產階級政體的穩定。
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一、 聯邦憲法
1、 背景:美國面臨新問題(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A邦聯的鬆散狀態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和主權B需要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政府。C力求在大國中確保共和政體
2、 制定:1781年費城制憲會議
3、 原則:A、聯邦制原則。建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長官,即總統;國會掌管聯邦財政;建立權力在各州司法體系這上的聯邦司法體系,但各州保留較大自主權。
B、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C、民主制原則:總統和議員由民選產生。
4、補充:前10條修正案,規定公民若干自由權。
二、聯邦制度
1、概念:中央與州分權,國家主權屬於聯邦,聯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戰:州權主義活躍導致1861年至1865年美國內戰。
3、完善:憲法第13、14條修正案規定廢除奴隸制,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響: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政治前提。
三、兩黨政治
1、形成:華盛頓之後,總統選舉受到統治控制,國會形成兩黨對壘局面。
2、基礎:19世紀中期,民主黨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利益。南北戰爭後,各自基礎發生了變化。
第10課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一、 初創共和:波旁王朝---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 法國大革命(起因、標志、含義)
2、《人權宣言》(時間、機構、影響)
3、《1791年憲法》,確立君主立憲制,實行三權分立。
4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1、政體演變:法蘭西第一帝國---波帝王朝復辟---七月王朝-----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2、《拿破崙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
三、確立共和-----標志:1875年第三共和國憲法
四、維護共和:議會選舉中,共和派取得勝利,對憲法進行補充,堵塞了君主派復辟之路。
第11課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統一
1、 原因:19世紀中期,德意志經濟連成一體,封建割據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2、 過程:1864——1870年,普魯士在首相俾斯麥籌劃下,發動了三次三朝戰爭,完成了統一。
3、 影響:這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1871年,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1、性質:《德意志帝國憲法》規定實行君主立憲制。帝國國會為人民代表機構,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選舉產生,雖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濃厚專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國家權力。
2、局限:專制色彩濃厚,軍國主義傳統影響深遠。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1919年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權力,並頒布魏瑪憲法。
2、局限:沒有摧毀舊帝國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基礎,民主共和的社會基礎薄弱。
3、結局: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統治
4、啟示:在德國這樣專制主義影響深遠的國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第四單元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3課鴉片戰爭
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對外 尋找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B、直原因接: 禁煙運動打擊了英國在華利益。
2、 結果:中國戰敗簽定《南京條約》:
內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島/協定關稅\此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權
3、影響:A、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開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C、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D、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2)修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2、經過: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戰爭,1860年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中國戰敗求和。
3、結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別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4、影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權力結構發生變化;部分官紳主張學習西方「長技」,自強求富,興起洋務運動。
第14課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一、背景:列強侵略-清朝腐敗-廣西天災-秀全創教
二、經過:金田起義---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變---天京陷落(標志失敗)
三、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核心,影響)
《資政新篇》(評價)
四、失敗:(1)農民階級局限性(2)中外勢力聯合剿殺。
五、意義:(1)太平天國堅持斗爭14年,席捲大半個中國,產生巨大影響。(2)掃盪了清王朝統治秩序,沖擊了綱常名教,動搖了清朝政治基礎。(3)表達了農民群眾的理想追求—《天朝田畝制度》是農民運動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社會改革方案——《資政新篇》。
第15課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一、 甲午中日戰爭
1、 原因:A、日本走向資本主義,形成侵略朝鮮、奪取東北、佔領中國、征服世界的擴張政策。B、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以「朝鮮改革案」糾纏
2、 過程:豐島海戰—黃海決戰 1894年
3、 結果:《馬關條約》 1895
4、 影響:A、《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後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勢力深入內地;嚴重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清政府被迫大舉外債。B、宣告洋務運動破產,中華民族危機嚴重。C、極大刺激西方列強。「三國干涉還遼」,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D、清政府為挽救統治危機,開始軍事改革。E、中國各界救亡圖存。
二、義和團運動
1、起因:A、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B、19世紀末反洋教斗爭迅速發展。
2、口號:「扶清滅洋」3、清政府政策:鎮壓—招撫—鎮壓
4、影響:義和團體現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精神,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推動了清政府的改革。
三、八國聯軍侵華
1、 原因:A、根本原因:帝國主義瓜分中國。
B、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在華利益。
2、 過程:A、1900年,列強組織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進犯北京。B、慈禧太後攜光緒逃往西安,發布「剿匪諭旨」。
3、 結果:1901年簽定《辛丑條約》
4、 影響:《辛丑條約》是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巨額賠款加重苦難,使館區成為侵華大本營。
第16課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同盟會 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3、思想基礎: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發展為三民主義
B、輿論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於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二、爆發:武昌起義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率先發難。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國號「中華民國」,政體「五族共和」。
2、影響:武昌起義使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華民國建立:A、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以五色旗為國旗。B、頒布〈〈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三權分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C、名義上為中央政府,但並沒有實現真正統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統帝下詔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大權在握;立憲黨和舊官僚的支持。
五、意義: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創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第17課五四運動
一、 背景
1、 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 民族矛盾: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 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二、 過程
1、 爆發: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勿作五分鍾愛國心」、「打倒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
2、 高潮: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運動中心有北京轉移到上海,並展開「三罷」斗爭。
3、 初步勝利:A 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職務。 B 中國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C 釋放被捕學生。
三、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四、歷史意義: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場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體現了民主、科學的精神;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的精神;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
第19課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 空想社會主義
1、 原因:A、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貧富分化明顯,工人階級生活悲慘。B、一些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認為資本主義不是公正、合理的社會,提出改造社會的方案,形成空想社會主義思潮。
2、 代表: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
3、 主張:A、聖西門主張實行實業制度,是「工業社會最早的預言家」。B、傅立葉和歐文主張建立合作組織。
二、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發表 1848年
1、 內容:A、肯定了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B、揭示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C、宣告了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 D、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的社會原則
2、 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成為國際無產階級銳利的思想武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巴黎公社
1、 背景:內憂外患 2、性質:新型工人階級政權
3、措施:A、公社委員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公職人員工
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人民可監督罷免。B、維護勞動者利益。C、用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
4、意義:英勇斗爭和首創精神,為世界無產階級和進步人士樹立了光輝典範。
5、教訓及啟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必須徹底消滅資產階級殘余勢力,防止資產階級勢力的反撲;無產階級不能孤軍奮戰,必須建立廣泛的同盟;無產階級缺乏一個統一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當時資本主義社會處於上升時期,不具備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條件。 第20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 背景:19世紀60年代,俄國自上而下改革,推進工
業化,但不徹底;俄國在西方列強中處於落後地位,社會矛盾尖銳;一戰使俄國落後腐朽充分暴露,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
二、 過程
1、二月革命: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起義,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羅曼諾夫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該政府繼續戰爭。
2、四月提綱:A、列寧提出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B、實行土地改革。C、退出戰爭。
3、七月流血事件後確立武裝起義方針。
4、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領導起義,推翻臨時政府。
三、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
1、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一切權力轉歸工兵代表蘇維埃,通過《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員會。
2、1918年,全國普遍建立蘇維埃政權。
四、 意義:是人類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在經
濟文化並不發達的俄國擺脫封建殘余和剝削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給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
第21課新民主主義與中國共產黨
一、 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1921—1923)
1、 中共一大
(1)條件:A、俄國十月革命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俄為師」,接受馬列主義。B、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1920年陳獨秀在上海成立第一個黨的早期組織,《新青年》作為機關刊物。李大釗在北京成立黨早期組織,奠定黨的組織基礎。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開,後轉至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
(3)綱領:A、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B、黨的性質是無產階級政黨。C、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D、黨的組織機構是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中央局。
(4)意義:宣告黨的成立,中國出現馬列主義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標志著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時期。
2、 中共二大:將現階段奮斗目標修改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
3、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1922—1923
(1)領導機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2)起止點:以香港海員罷工為起點,以京漢鐵路大罷工為結束。(3)教訓:必須團結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
二、國民大革命(1924——1927)
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1)准備:A、1922年發表《第一次對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建立民主聯合陣線的方針。B、中共二大討論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正式確立建立民主聯合陣線的方針。C、孫中山同意國共合作。
(2)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重新闡釋三民主義,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標志著國民革命運動開始。
2、北伐:1926年廣州革命政府北伐。
3、失敗: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破裂。
三、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
1、武裝起義:1927
A、南昌起義:由周恩來、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
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B、八七會議:確立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的總方針。初以奪取城市為目標,後轉向農村。
2、井岡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開創井岡山根據地,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井岡山道路,即農村包
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
3、紅軍長征
(1)原因:A、根本原因:王明的「左」傾錯誤;
B、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2)過程:遵義會議——A、糾正錯誤軍事路線 B、確定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C、扭轉被動局面,革命轉危為安。
《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
到達陝北——建立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根據地。
4、西安事變
(1)原因:民族危機加深,國民黨內部分化。
(2)爆發: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事變,扣
留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解決:中共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確定了逼蔣抗日,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4)意義:為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戰打下基礎。

㈡ 嶽麓版歷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題

一、單項選擇題: (每題2分,共50分)
1.秦朝郡縣長官產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襲 B.中央任命 C.地方推薦 D.考試選拔
2.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增加稅收 B.恩澤貴族 C.削弱王國勢力 D.削奪武將軍權
3.19世紀列強一再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中國的落後 B.列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C.清政府的腐敗 D.中國的資源豐富
4.有人說:如果沒有韋石之變或偏師北伐,太平天國本來可以成功,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 )
A.只看到現象沒有抓住本質 B.誇大偶然因素,忽視歷史必然因素
C.片面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 D.缺乏階級分析的觀點
5. 太平天國遇到了中國歷史上任何農民戰爭都不曾遇到的新情況是( )
A.滿漢地主聯合鎮壓 B.農民階級內部變亂導致分裂
C.敵人長期圍困封鎖 D.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6.在下列列強侵華戰爭中,侵略者曾攻入北京燒殺搶掠的有( )
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中國近代史上,帝國主義未能瓜分中國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 B.帝國主義同中國封建勢力的矛盾
C.義和團運動對侵略勢力的打擊 D.中國人民不屈的反抗斗爭
8. 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是在( )
A.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C.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D.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
9.中國共產黨根據國情制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 )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基於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0.建國初期,新中國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一外交政策叫( )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C.「一邊倒」 D.「一條線,一大片」
11.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存在著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舊秩序,其主要根源是( )
A.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B.恐怖主義和分裂主義
C.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 D.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12.我國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國兩制原則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
A.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B.改革開放的實行及其成就的取得
C.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削弱D.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13.「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最深刻歷史教訓是( )
A.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B.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
C.要防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
D.要嚴防西方國家的「和平演余做搭變」戰略
14.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對外關系中所實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針有( )
①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求豎拿同存異」原則
③「一國兩制」方針 ④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外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古代亞胡含非文明成就中,為希臘文明所汲取的是( )
A.中國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 B.中國文明與埃及文明
C.埃及文明與印度文明 D.埃及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
16.下列關於古羅馬法律文獻的敘述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民法基本上屬於羅及其公民的法律,只包括成文法,不包括習慣法
B.萬民法是羅馬帝國統治范圍內的國際法,適用於帝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
C.《十二銅表法》涉及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等,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D.《民法大全》是羅馬法編纂的結晶,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17.下列關於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光榮革命」是英國君主立憲制最重要的成果
B.《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在英國的確立
C.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相融的混合物
D.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是君主立憲制,以議會內閣制為核心
18.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的三權的歸屬不正確的是( )
A.行政權歸總統 B.立法權歸國會
C.司法權歸聯邦法院 D.外交權歸聯邦議會
19.現代英法美德四國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共同點不包括( )
A.都實行兩院制 B.都有利於本國資本主義發展
C.上院權力都比下院大 D.都擁有立法權
20.巴黎公社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沒有科學理論指導 B.沒有發動農民參加革命,也沒有外援
C.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 D.資本主義正處於上升時期,革命不可能成功
21.下列關於俄國十月革命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
A.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 B.是俄國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會革命
C.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 D.是世界現代歷史的開端
22.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
C.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 D.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完成
2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相同之處是( )
A.由一個大國控制的軍事政治集團 B.帝國主義性質的大國集團
C.政治經濟一體化性質的集團 D.代表不同意識形態的大國集團
24.推動當今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歐共體的形成、第三世界的興起 B. 歐共體的形成、聯合國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興起、蘇聯解體 D.歐共體的形成、蘇聯解體
25.20世紀80年代日本提出成為政治大國目標的原因是( )
A.美蘇兩極格局即將瓦解 B.日本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D.日本迫切需要國際承認
二、材料解析題:(共4分)
1. 閱讀下列材料:
有學者認為,美國的民主制度是根據人們的政治經驗,還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來打算,理智地「設計」出來的。權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約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具體體現為三權分立。
簡述美國1787年憲法有關三權分立的規定及其作用。(9分)

2.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謀求歐洲統一有相當遠的歷史淵源。然而在千餘年的發展中,歐洲的政治家和統治者們雖不惜使用最強大的武力,卻都失敗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廝殺後,昔日稱雄於世界的歐洲列強均已降為二等國、三等國,它們面對的是一個虛弱不堪、支離破碎的歐洲。在東方,來自蘇聯和東歐盟國的威脅日益嚴重;在西方,來自美國的經濟滲透和政治控制不斷增強。歐洲政治家們清醒地認識到,如此下去,歐洲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
——摘自《世界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國、聯邦德國等六國簽署了煤鋼聯營協定,由此開辟了由經濟聯合入手的解決歐洲統一問題的新途徑。從戰後資本主義發展環境來看,走此途徑,也是有共同基礎的。1958年,六國又組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1967年,三個機構合並統稱為歐洲共同體。歐洲共同體的主要目標是爭取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的發展。
——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歐共體,向著經濟政治聯盟的方向發展。1991年底,歐共體12國在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舉行的首腦會議上通過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決定在12國范圍內實現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即建立歐洲聯盟。
——人教社《世界現代史》
請回答:
⑴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世界近、現代史上兩個試圖統一歐洲的例子,並分析它們失敗的共同原因。(8分)

⑵結合二戰後的史實說明「歐洲不再是歐洲人的歐洲」。(6分)

⑶依據材料一、二分析歐洲共同體成立的原因及目的。(6分)

3.有人說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悲涼的三部曲,中國一步步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與西方列強打交道的過程中,清政府與列強的關系呈現了四部曲,即從對抗到和好、再到抵抗、直至最後屈服的變化趨勢。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⑴近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9分)

⑵清政府與列強的關系為什麼會呈現這種變化趨勢?(4分)

⑶這種變化趨勢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從中你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8分)

標 准 答 案

一、單項選擇題:BCBBDBDDBCABACDAADCDADAAC
二、材料解析題:
1.1787年憲法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三者獨立平等,達到了權力制約與平衡。
2. ⑴拿破崙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和法西斯德國都曾企圖獨占歐洲。失敗原因:對外發動侵略戰爭,損害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利益,引起了歐洲的廣泛反抗;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缺乏堅實的經濟基礎和民族意識;遭到以英國為首的政治、軍事同盟力量的反對。
⑵二戰後,形成了以美蘇對抗為核心的兩極格局;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組成了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佔領;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加強了對西歐的控制。
⑶成立原因:歐洲實力削弱,蘇聯嚴重威脅,美國對西歐的控制加強。目的:加強歐洲國家間的聯系,促進自身經濟的發展。
3. ⑴鴉片戰爭的發生和《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的破壞,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的失敗及《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⑵這是因為中外反動勢力之間既有矛盾和斗爭,又有共同的利益和彼此的勾結。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變中國為其殖民地,既損害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為危及到統治階級切身利益,因此中外反動勢力之間有矛盾;另一方面,列強要侵略中國,只有「以華治華」、扶植代理人才能達到目的,而清政府要維護其反動統治,也需要借列強的力量來鎮壓人民的反抗,二者又有共同的利益基礎。
⑶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使中國革命的任務更加艱巨和曲折。使近代中國人民不得不肩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歷史使命。啟示:首先,列強的侵略是造成中國近代貧窮落後的根源,而中國反動政府是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因此在反帝的同時必須反封建;其次,列強之間、列強與中國反動政府之間有矛盾和斗爭,這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實現民族獨立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

㈢ 我需要高一歷史嶽麓版的課後題的答案

還有一半貼不上來了,,, 你到
http://eblog.cersp.com/UploadFiles/2008/4-30/430257156.doc下載就可以了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1課中思考題和課後習題答案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第1課 從內外服聯盟到封邦建國
解析與探究
通過分封,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通過宗法制確立了大宗和小宗層層相屬的體系。周嫌察者人血緣紐帶與政治關系結合起來,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西周社會結構具有政權與族權合一的特點。
自我評測
1、商代附屬國獨立性相對大,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屬國有很大的自主權;西周各諸侯與王室的關系更為密切,臣屬關系更為明確,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①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尊貴。嫡長子也被稱為宗子。由嫡長子傳宗繼統的這個系統稱為大宗。
②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
③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
④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屬國。商王通過兩種不同的管理制度來處理本族芹薯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務。由此,商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
1、 可以用教材第4頁關於周禮對貴族飲宴的規定加以說明.
活動建議
「執」字甲骨文形狀像一個戴著手梏,「圉」字像戴著手梏的人被關進監獄,這兩個字反映了商周時期已經出現了監獄等國家機器;「王」字像一個立於天地之間的高大的人,說明王權的強大;「臣」字像一隻豎立的眼睛,說明臣下對上級俯首順目;「劓」字像用刀割鼻子,「刖」字像鋸斷人的一腳,這兩個字反映出當時有殘害肢體的刑罰;「巫」字的形狀反映出當時祭祀、占卜活動頻繁。
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解析與探究
1、王綰主張實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遼闊,將王室親族分封到新佔領的地區,能夠鞏固帝國的統治。李斯主張實行郡縣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導致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2、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主張。原因是歷史經驗證明,郡縣制有利於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
3、分封制的益處:對於距離秦朝統治中心比較遠的地區,分封皇子鎮守便於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諸侯隨著時間的流逝,血緣關系疏遠,諸侯混戰,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來鞏固統治的作用。②諸侯容易起異心,造成天下大亂。
郡縣制的益處:實行郡縣,官吏從朝廷領取豐厚的俸祿,便於控制。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郡縣制的弊端:郡、縣屬於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聽命於中央,地方沒有特權,缺少獨立性,便利於最高統治者的專制,為秦朝的暴政創造了條件。
自我評測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縣制,還制定了選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並制定了 嚴苛、細密的法律制度。影響:①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發展與統一。②有利於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有利於有效沒散組織愛人力物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活動,興建大型工程。③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對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活動建議(略)
第3課 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自我評測
1、原因是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直接結果。漢初大封同姓王,後來諸侯王實力增強,嚴重威脅中央政權。唐朝安史之亂後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是藩鎮割據的繼續和擴大。從根本上看,地方割據局面是有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造成的。
2、相同點: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的權力,加強皇權。在地方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不同點:在中央,漢武帝通過設立「中朝」來削弱宰相的權力。在地方通過設置刺史代表中央檢察地方;宋太祖則將地方的精兵、財權、行政權收歸中央。
活動建議(略)
第4課 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
知識鏈接評析
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說明官僚的地位不斷下降,反映了皇權日益強化的趨勢。
解析與探究
1、漢哀帝把丞相視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認為國家大事與宰相等大臣議決,可保證決策的正確性;明太祖認為秦朝以來宰相的擅專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統治,但多數君主沒總結這一教訓。
2、沒有本質的區別,重視或貶低宰相的作用都是從鞏固其自身的統治考慮。
3、影響:①使中樞權力體系不斷調整,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到明朝最終廢除了丞相。②形成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員只能惟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同時,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及貪污腐化之風盛行。所有這一切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
自我評測
1、不斷加強 2、三省六部
3、廢除丞相制度 4、軍國大事由皇帝一人裁決
第二單元 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知識鏈接評析
希臘地理環境有利於航海交通和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內外交流,形成了希臘文化開放性、多元性的一面;同時又造成希臘城邦小國寡民的特點。地緣性特徵迅速凸現,有利於沖破氏族部落血緣關系的影響,為民主政治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中華文化發祥於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使人們安土重遷,長期以來血緣紐帶不能沖破,治水、對外征戰等公共事務的需要,更容易形成專制集權的體制。
解析與探究
古希臘的城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的不同點:
1.產生或建立的方式不同。前者主要是從氏族制發展而來,後者主要是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的諸侯國。
2.性質不同。前者是獨立的奴隸制城市國家,具有多種類型的政體。後者初期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與周王室是隸屬關系,後期逐漸擺脫周王的控制;政體由單一的奴隸制向君主制過渡。
3.前者體現的民主政治特色鮮明,後者體現的專制特色鮮明。
自我評測
1.主要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殖民運動最初情非所願,但結果擴大了希臘人的生存空間,促進了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吸收了東方的先進文化成果,為創造希臘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2.形式及特點:貴族制:由少數貴族通過元老院或貴族會議掌握最高權力;
民主制:公民大會掌握最高治權,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寡頭制;極少數貴族集體統治;
君主制和僭主制:都屬於個人 專制,但後者主要是通過非法手段奪取政權。
共同點:都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屬於奴隸主階級專政政權性質。
第6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解析與探究
兩者出現的共同原因都是因為沒有專制權利的限制。具體因素不同:雅典是因為民主思想文化活躍;春秋時期是因為國家分裂和社會變革導致思想活躍局面出現。
自我評測
1、典民主政體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歷200多年的顛簸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其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2、措施:集體領導和少數服從多數;抽簽選舉與差額選舉;「陶片放逐法」
辯論等。有效
3、提示①雅典民主不是某個天才的瞬間發明,而是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歷長期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②在堅持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優點的同時,吸取教訓,避免民主的狹隘性。③雅典民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促成雅典政治、經濟、文化臻於極盛,另一方面又是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發展,它實質上是奴隸主階級專制的手段。

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閱讀與思考
這種制度對強調訴訟的規范性有積極的作用。但不作紀錄不利分析辯詞;過於機械的法律術語,不能與社會生活相適應,反而造成了法律功能的削弱。
自我評測
1、羅馬共和制主要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元老院是國家決策機構,全體成員皆由貴族組成,實行政事共商、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公民大會是平民參加的會議,負責選舉公職人員和通過元老擬定的提案。設立平民保民官,保護平民利益。
2、內容:《十二銅表法》內容龐雜,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是習慣法的匯編,它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債務奴役制,維護貴族的利益。意義:《十二銅表法》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纂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在後世漫長的歲月中它雖經過多次修訂,但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由《查士丁尼法典》(完備階段)、《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組成, 包括了羅馬法的全部基本內容,形成完備的法律體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是羅馬法的總結,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休的建立
第8課 漸進的制度創新
閱讀與思考
這段唱詞反映了英國19世紀下半期政治生活中民主化趨勢的發展,人民取得普選權,兩黨制逐漸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解析與探究
1、18世紀英國的內閣承擔行政職責,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內閣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內閣制建立在代議制民主的基礎上。同時期中國的內閣對皇帝負責,品秩較低,僅備皇帝顧問和幫助皇帝起草對奏章的批復,負責處理日常事務,對軍國大使沒有決定權。 2、國王不能超出法律和隨意廢止法律,國王不能隨意征稅,國王平時不能在國內徵募或維持常備軍,議會有立法權,議會選舉自由,議會內演說自由、辯論和議事自由等。(主要考察《權利法案》對君主權利的限制,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地位、首相的權利和地位以及國王和議會的發關系。)
自我測評:
《權利法案》明確規定限制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它以法律的形式把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固定下來,議會的權力開始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英國的統治方式從人治到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以責任內閣制為核心的。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但平常僅扮演儀式性的角色,實際最高行政首長是首相。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手中握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第九課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課中思考題:
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政府來管理,以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組成,所以政府也需要外來的和內在的監督,防止個人或某個集團的專制,
解析與探究:
美國是總統制,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美利堅合眾國總統,政府要聽命於總統,同時美國政治的分權制衡原則使得總統的權力受到國會的制約,英國是責任內閣制,國王是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掌握實際地行政權力。首相是內閣中最高的行政首長,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所以英國首相必須與內閣成員密切配合。一旦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選舉。所以,一般來說,議會對內閣的牽製作用非常有限。
自我測評:
1、鬆散的聯邦難以維系享有獨立於主權的各洲,無權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政策,政治上的鬆散狀態也無法形成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與主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開國元勛們採納了聯邦制。
2、兩部憲法體現分權與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國會有立法權利,但總統又權否決國會通過的議案。總統行使行政權,但國會有彈劾總統的權力,總統和國會可以通過最高法官的提名和任命來限制最高法院的權力,最高法院可以宣布國會的立法和總統行使行政權「違憲」而無效,憲法三上述精神可以防止某一權力的專斷,保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
3、相同點:總統、國王都是國家元首,
不同點:英國國王沒有實權,只具有象徵性的地位,「統而不治」。美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掌握實權。部分立法否決權,總統掌握行政權兼軍隊最高統帥。
第10課 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課中思考題:
1、這種稱謂的變化反映了什麼?
這種變化反映了法國制憲議會廢除世襲的貴族制度的史實,體現了尊重人的平等權利精神。
2、原因:當時法國政局不穩定:經濟難以發展:人心不安寧;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都期盼穩定。選民們對曾給法蘭西帶來榮譽的拿破崙的後代路易~波拿巴寄以厚望,路易~波拿巴在競選聲明中把自己打扮成秩序的象徵和救星,這就使得有產者對他格外青睞;其次工人群眾因六月起義對共和派懷有巨大仇恨,不願意把票投給共和派,;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懷念登上寶座,在農村君主專制的傳統觀念還很深厚,農民排著隊奏著音樂高呼「皇帝萬歲」,將選票投給路易~波拿巴。
解析與探究:
(1)、立法權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行使,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同行使倡議並制定法律的權力,財政法案先在眾議院提出再轉交參議院表決通過(2)、行政權由總統和內閣掌握。共和國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會議依據對多數票選出,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帥。總統與參議院眾議院兩院議員共有創議法律權,總統公布兩院通過的法律,監督並保證實行。總統還擁有特赦權、締約權、統率武裝權及任命全體文武官員、接受外國公使遞交的國書權力,總統有權在徵得參議院同意後提前解散眾議院,內閣部長由總統任命,總統的命令需經各部部長附屬,總統和內閣部長共同向議會負責,同時總統的權力也受到一定限制,非先經兩院同意,總統不得宣戰;總統所締結條約只有在兩院通過之後才能有效。
自我測評:
憲法是規定國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集中表現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保障公民權利的根本大法。在法國民主共和政體逐步確立過程中,隨著當時各派政治力量消長,憲法的制定與修改也起了或積極或消極的作用。但總體上看,兩者是相得益彰的關系,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三權分立原則,維護《人權宣言》的法國大革命成果;在此後的君主制與共和制的反復斗爭過程中,各派政治力量也反復較量,憲法的制定或修改也處於革命或反動的情境中,1875年。國民議會終於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它的頒布標志著共和政體的最終建立。
第11課 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
課中思考題
德意志統一前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各邦國的諸侯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德意志統一完成後,各邦國作為聯邦加入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形成了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德意志帝國頒布了憲法,宣布德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結束了各邦國君主專制政體。德意志的統一促進了德國社會的發展,因此,統一實質上是對「諸侯君主專制」的革命。
閱讀與思考
在行政權方面,皇帝有權任命首相及其他官員,也可免除他們的職務,在立法權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機構開會和宣布延期結束的權力,法律由皇帝簽署並頒布;軍事方面,皇帝為海陸軍最高統帥,有權統率全國軍隊並任命高級軍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國,擁有宣戰、媾和等權力。總之,皇帝成為的意志帝國最高權力掌握者。
解析與探究
德意志長期封建割據局面形成了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歷史傳統,德意志帝國時期沒有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阻礙了民主政治制度的全面建立,民主思想未能深入人心,德國資產階級力量軟弱,無力進行全面的社會改造,導致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舊勢力、舊思想繼續存在並發揮作用。這些情況為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自我測評
1、德意志民族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封建割據的局面,形成了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為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於德國社會的進步。但統一是在普魯志領導下通過王朝戰爭方式完成的,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保留了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傳統,阻礙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全面發展。
2、德意志帝國議會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議會在職權上有何異同點?
相同之處:都是通過民選產生的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
不同之處:(1)、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議會擁有選舉總統的權力,總統和各部部長共同對議會負責,議會對政府行使監督權。
(2)、德意志帝國議會不能組成代議制政府,對政府沒有監督權,皇帝可以召開和解散議會。
第四單元 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第13課 鴉片戰爭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嶽麓版從哪裡找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