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測量地球儀多少年的歷史

測量地球儀多少年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3-05-12 16:01:05

㈠ 地球儀是誰發明的

地球儀是誰發明的:墨卡托

墨卡托(1512年3月5日-1594年12月2日)是16世紀的地圖制圖學家。精通天文、數學和地理。1512年3月5日出生於荷蘭佛蘭德斯省(現比利時安特衛普附近)。15301532年就讀於盧萬大學。1552年移居德國的杜伊斯堡。早在1537年繪制了第一幅地圖(橡察蘆巴勒斯坦),後接受對佛蘭德斯進行實地測繪任務,採用哥倫布發現的磁子沒核午線為標准經線,為實測地圖的開端。1540年在盧萬開設地圖作坊,印出依比例實測地圖,引起廣泛重視,並製成了地球儀,1568年製成著名航海地圖&世界平面圖&,該圖採用墨卡托設計的等角投影,被稱為&墨卡托投影&,可使航海者用直線(即等角航線)導航,並且第一次將世界完整地表現在地圖上,1630年以後普遍被採用,對世界性航海、貿易、探險等有重要作用,至今仍為最常用的海圖投影。晚年所著《地圖與記述》是地圖集巨著,轟動世界,封面上有古希臘神話中的撐天巨人阿特拉斯像,後人將&Atlas&用作地圖集同義詞,至今沿用。墨卡托是地圖發展史上劃時代人物,結束了托勒密時代的傳統觀念,開辟了近代地圖學發展的廣闊道路。

世界上第一個地球儀是什麼時候製作的

1540年在盧萬開設地圖作坊,印出依比例實測地圖,引起廣泛重視,並製成了地球儀

地動儀的歷史

地球儀在歐洲

世界現存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現如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了一架直徑20英寸的地球儀。因為這架地球儀是根據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地圖製成的,所以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早期地球儀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印刷出狹長的三角形圖塊,然後將這些圖塊剪下來,粘貼在木球上。德國最有名的地球儀製作者,是紐倫堡學者瓊漢恩斯&肖納。他在16世紀早期製作的兩個地球儀保存至現如今。

地球儀在中國

中國地球儀的製作始於元代,由西域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為元朝廷督造,球面上反映了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狀況,屬於原始的繪制方法。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後,為向中國傳授古希臘的地圓說,親自製作地球儀,並著有《坤輿萬國全圖》。受其影響,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學者李之藻製成一架地球儀。約在崇禎三年(1630年),朝廷也製作了一架地球儀。這些地球儀上繪制了經緯網,擴充了我國此前的地球儀上只有27處觀測點的緯度,包括了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整個地球緯度,也彌補了我國此前不知經度的空白,並標注了五洲說,使當朝人能以了解西方地理大發現的新知識。繼明之後,喜愛科學的康熙皇帝不僅引進、製作,還熟練使用許多來自西方的科學儀器,使他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都超出了其他歷代的統治者。明、清兩朝製造的地球儀現僅存3件,其中2件存於故宮博物院,1件存於倫敦英國博物館。

右圖為故宮博物館中收藏的一架康熙朝的地球儀,清初康熙皇帝敕命在朝的傳教士會同一些朝廷官員製作了此件地球儀,球面的圖像、刻度及相關的文字敘述等大體沿梁帶用利瑪竇的繪制方法。這件儀器的製作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地圓說&理論在中國得到鞏固,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對世界地理知識的認識水平。

該地球儀為清宮造辦處製作,通高135cm,球徑70cm。清宮舊藏。球體中腰處的銅圈為地平圈,上刻四象限。與地平圈相交的銅圈為子午圈,上刻360°。球北極處附時盤,上刻十二時辰,分初、正。球面上繪黃道、赤道、經緯度,其中赤道繪以紅色,黃道繪以黃色,經緯線每隔10°畫一條。黃道上標有二十四節氣名稱、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北極圈。球面繪大陸行政區域,標注一些大城市的名稱,如中國的&北京&、&太原&、&寧夏&、&蘭州&、&南昌&、&蘇州&、&廈門&、&武昌&、&漢口&等,還繪有河流、湖泊、島嶼,如南美南部的&火地島&、北部的&亞馬遜河&及西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菲律賓&、&爪哇&、&馬來半島&、&新幾內亞&等。球面還標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如中國的&長城&。地球儀下端的一部分表現的是在寬闊的海域中有奇形怪狀的水獸、大小帆船及航海線等。地球儀安放在工藝較好的紫檀木雕花三彎腿支架上。

地球儀的分類

按用途分類

按用途分類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

(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

(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

(3)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

(4)示意性地球儀,球體僅顯示大陸版塊及海洋分布情況,常見於裝飾性用品;

(5)教學地球儀,用於學校及家庭地理教學;

(6)工藝禮品地球儀,常用於家庭及辦公擺掛件裝飾等;

(7)大型展示地球儀,常用於大型展覽展示、教學觀摩演示等。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語音地球儀、視頻地球儀等。

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GJ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內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號;GJ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號。國內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鑒別盜版地球儀的方法

三看即:一看審圖號,二看書號,三看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看審圖號

地球儀在出版發行前,都要通過GJ測繪局的審核,只有審核通過的地球儀才授予審圖號。地球儀雖小,但是涉及到國際行政區劃,是否認可一個GJ的成立,以及GJ之間的國界線,並且代表一個GJ的外交立場與政治原則,因此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看書號

地球儀也屬於GJ正式出版物,事關版權問題,地球儀只有出版社才能出版發行,和圖書一樣,圖書不是印刷廠出版發行的,印刷廠只是加工單位,不擁有圖書版權,如果印刷廠直接印刷並批發銷售,肯定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也就是盜版行為。同樣,地球儀不是普通的教學儀器,如果一個教學儀器企業直接將生產的地球儀批發銷售,亦是盜版侵權行為(出版社可以委託教學儀器廠加工)。

看出版和出版日期

地球儀作為一個出版物最核心的屬性是知識屬性,而知識的正確、豐富與否取決於哪個出版社出版發行,而國內僅有中國地圖出版社、星球地圖出版社擁有出版地球儀的自主知識產權。所以,如果您購買的地球儀沒有核心信息的詳細描述,那肯定是有問題的。

㈡ 地球儀是我國什麼時期偉大的科學家誰發明的它的作用是什麼

地虛游旁球儀可不是我國古代科學家的發明,你說的應該是地動儀。
地動儀是我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它的作用是監測地震。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差橡所處的東漢時代,磨鍵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㈢ 地球儀的歷史

1.地球儀的歷史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由行行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閉臘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他當時所畫的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

地球儀是縮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地球是運動的星體,由於它的自轉和傾斜地繞太陽公轉而形成了種種自然現象,用地球儀作為教具來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直觀易懂,所以地球在坐中、小學的地理教學中是一種必要的教具。學校中常用的地球儀是直徑30厘米左右的、地軸傾斜約23°27′而又可以繞軸旋轉的地球儀。為了適應教學上的多種需要,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的地球儀。(3)地貌地球儀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儀。(4)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檔態嘩不平的。

2.世界上最大的地球儀有多大

現存於聖彼得堡羅蒙諾索夫博物館塔樓里的戈托普大地球儀,一直被世人譽為珍奇的藝術品.當年它被陳列在夏宮御花園里,成為彼得大帝引以自豪的三件瑰寶之一.它集地球儀與天象館於一體(球的外表為地球儀,球的內里則為一小型天象館),既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地球儀(直徑3.1米,表面積達30多平方米),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天象館之一(建於1664年).其設計之精巧、歷史之曲折離奇,也為世所罕見.現在修復工作即將竣工,記者成了有幸從其近旁,甚至從其內部觀賞這一稀世之珍的第一批參觀者.我們還可能成為從球體裡面參觀該球的最後一批觀眾,因為不久之後將給地球儀加上一個密封的玻璃外罩,以利於保護.到那時,人們只能憑借虛擬現實技術進進球體裡面參觀了.。

3.地球儀的歷史

世界最早的地球儀是由德國航海家、地理學家貝海姆於1492年發明製作的,它至今保存在紐倫堡博物館里。

1480年,貝海姆(1459年~1507年)作為佛蘭芒貿易商人初次訪問葡萄牙時,自稱是紐倫堡天文學家米勒的學生,所以成為約翰二世的航海顧問。當時航海者用星盤來測定日、月、星辰的高度,以推算時間和緯度。

用黃銅代替木製星盤,可能是由他創始的。他可能曾與D·考航行到非洲西岸(1485年~1486年)。

1490年回紐倫堡後,在畫家格洛肯東的協助下,開始繪制他設計的地球儀,1492年完成。他當時所畫的世界地形既不準確又已過時,在這個地球儀上,印度洋是向東西擴展的海洋,特別是非洲西海岸,錯誤之多實在驚人。

不過有趣的是,在發現北美洲的前夕他繪制的地球儀,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關於地理上的一些有益設想地球儀是縮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地球是運動的星體,由於它的自轉和傾斜地繞太陽公轉而形成了種種自然現象,用地球儀作為教具來解釋這些自然現象,直觀易懂,所以地球在坐中、小學的地理教學中是一種必要的教具。學校中常用的地球儀是直徑30厘米左右的、地軸傾斜約23°27′而又可以繞軸旋轉的地球儀。

為了適應教學上的多種需要,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的地球儀。

(3)地貌地球儀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儀。(4)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4.地球儀的主要功能和歷史地位

為了便於認識地球,人們仿造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按用途分類

按用途分類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也稱經緯儀。(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分的地球儀。(3)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可分為平面和立體隆起兩種。(4)示意性地球儀,球體僅顯示大陸版塊及海洋分布情況,常見於裝飾性用品。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

按產品材料與功能分類有紙質地球儀、塑料地球儀、樹脂地球儀、石質地球儀、金屬地球儀、實木地球儀、磁懸浮地球儀、古典工藝地球儀、電子點讀語音地球儀等。

目前,中國對地球儀的出版發行實行行政許可管理。國家測繪部門負責審核地球儀的地圖內容,審核通過,發放審圖號;國家新聞出版部門負責管理地球儀出版發行需要的書號。國內出版發行的地球儀有1600多種款式規格。

地球上實際存在著晝夜變化,但地球儀沒有這種信息的顯示,日出日落的時間只能實測或問天文台。天文地球儀給出了這些信息,可以讓你在賓館、家中或辦公室內便予知了。節氣(季節)過去由日歷給出,天文地球儀不僅給出了節氣(季節)而且給出了相應各個地域的日出日落時間和晝夜長短,同時給出了太陽直射點的所在緯度。極晝、極夜區域以前只是在學習地理知識或夏季去高緯地區旅遊時才提到。天文地球儀隨時給出極晝、極夜區域的信息,這對於旅遊事業空前發展的今天有很大的實際意義。人們去高緯地區旅遊前就知道極晝、極夜區域的情況了。太陽直射點過去只有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人們有體會,廣州還有一個太陽到北回歸線的測量建築物。有了天文地球儀人們可以通過它體會太陽直射點的含意。它處在光照區的中心,可以用它的緯度變化反映日照區的緯度移動,顯示節氣(季節)。地方時、世界時、時差等,以前的顯示只是掛了許多鍾,標上鍾所指時間的城市。這樣顯示多少城市就要掛多少個鍾,太繁瑣了,所以往往只給出幾個城市的地方時,很不全。也有在地圖上掛鍾顯示的,這就要佔很大面積。天文地球儀可以給出全世界地域的地方時、世界時、時差等信息,而且是按時間定義(太陽中心相繼兩次上中天的間隔時間)給出的,形象逼真。同時給出產生各個天文信息的時間,不僅使人們獲得了時間信息,同時又增加了知識。至於地球日照區的形象以前人們是無從知曉的,天文地球儀可以給出模擬它們的形象。人們可以從各個角度去欣賞這大自然的美景,啟發你對太空的想像。天文地球儀是個全新的產品,它的使用功能有待進一步開發,會有更多用途的。

5.地球運動的歷史

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趣談 現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著一種「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終於發現,有一些客觀現象是無法用早期的那種直觀而質朴的觀念來解釋的。實踐迫使人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於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生了「渾天說」。著名的漢朝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公元前3世紀,球形大地的觀念就已經產生,但這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人們對此並沒形成共識。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環球航行,進一步證實地球確實是個球體。從此,人們才一把我們居住的「大地」稱為「地球」。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實現,是人類最終證實地球是個大圓球的里程碑。當時西班牙國王送給航海家們一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然而又不被人們真正認識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上面刻著一行寓意深刻的題字——「你首先擁抱了我」。 大地是圓球形狀,到了16世紀,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了。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並沒有終止。地球是個怎樣的球體呢,是 *** 體還是橢圓體,是扁球體還是長球體,是規則的還是不規則的?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於17世紀80年代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從這個理論出發,提出地球由於繞軸自轉,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只能是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樣的扁球體。也就是說地球的半徑隨緯度的增加而變短,赤道的半徑最長,極半徑最短。法國天文學家裡希爾在南美洲進行天文觀測時發現,擺鍾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擺動的,在法國巴黎和在南美洲擺動的周期不同。他認為這是因地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並進而說明地面重力變化的情況。他的推測與牛頓的理論完全吻合,里希爾便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結論。可是當時的巴黎科學院的權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會有變化的客觀事實。在地球形狀上,反對牛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巴黎科學院所屬的巴黎天文台第一任台長卡西尼父子。他們曾對從巴黎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爾刻之間的子午線進行過很不精確的弧度測量。他們的測量結果與里希爾的結論完全相反。因而伏爾泰在文章里說:「關於地球的形狀,在倫敦認為是個桔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一個西瓜。」 到了18世紀30年代,關於地扁和地長的爭論更加激化。法國巴黎科學院分為兩派,擁護牛頓在理論上確定的扁球學說的人,在科學院內形成了強大的力量。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出兩個遠征隊,再一次去實測子午線的弧度。一個隊到北緯66度的拉普蘭地區,另一隊遠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魯地區(南緯2度)。這是18世紀科學史上一大壯舉。南美遠征隊經過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這次精密的子午線測量結果一公布,便轟動了巴黎科學院,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因為他們用事實證明了牛頓的扁球說理論是完全正確的。為此伏爾泰風趣地寫道:兩個遠征隊用最雄辯的事實,「終於把兩極和卡西尼都一起壓下去了」。 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里(39600千米),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千米,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的。 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測距,特別是人造衛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於得到確切的數據: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6738.14千米,極半徑為6356.76千米,赤道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現,北極地區約高出18.9米,南極地區則低下24~30米。看起來,地球形狀像一隻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確切地說,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

6.地圖的歷史

地圖的歷史

我們的地圖的歷史悠久,隨著社會的表格、不斷發展,地圖從單一承載政治、軍事功能的工具發展到人們學習地理和旅遊出行的工具,使用者從官員和軍事將領發展到普通百姓。包含一些簡單線條和符號的原始地圖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至一萬五千年之間出現了。最初人們用簡單符號表示事物,後來逐漸產生了文字,於是符號與文字同時出現在地圖上。中國的文字是從象形符號發展起來的,如川字是水流,山字由三個山峰組成,田字就是分成小塊的土地等。這些古代圖形符號,也許就是最先在地圖上標記的符號。

中國有記載的最古老的地圖是4000年前夏禹的九鼎。九鼎是當時統治權力的象徵,在鼎上除了鑄有各種圖畫外,還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圖。已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地圖是河南安陽花園村出土的《田獵圖》和在雲南滄浪縣發現的巨幅岩畫《村圩圖》,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而現存發現最早的平面地圖是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遺址中發現的《兆域圖》(宮堂圖)。它是一幅墓地設計的平面地圖,除繪有「宮」、「堂」、「門」等規則圖形外,還有文字與距離數字,刻繪相當精細,充分說明那個時期我國已有較高的地圖製作水平。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出來,是遠古人類外出狩獵和勞作的指南。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地圖已廣泛用於戰爭和國家管理,秦漢以後損失嚴重。西晉時,中國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地圖專家裴秀。出於政治和軍事需要,裴秀領導和組織編製成《禹貢地域圖》18篇,這是中國和全世界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我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制圖學理論的基礎,一直影響著清代以前中國傳統的制圖學,在我國和世界地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9世紀中葉以前,人們認為地圖就是「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縮寫」,或者說成「地球在平面上的縮影」。這個定義很簡單,容易被大多數人理解,但不準確、不全面。因為這個定義也適用於其他圖像,比如風景油畫、風光照片、航空照片或者衛星照片。它沒有充分表達出地圖區別於其他圖像的特性。

隨著地圖應用范圍的擴大和地圖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圖有了更深入了解,對地圖下了更准確的定義,即:地圖是依據一定的數學法則,採用地圖語言,經過制圖綜合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圖形。這個定義概括了地圖的三個特性:有一定的數學法則、運用地圖語言來描述、經過了制圖綜合。地圖所具有的這三個基本特性,是其他影像、圖畫、文字都不可能同時具備的。

現代社會中,地圖的種類更加豐富,地圖的使用也日益普遍。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經常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地圖。除了常見的紙質地圖、特型地圖(如塑料立體地圖、地球儀等),還有電子地圖、多媒體地圖、網路地圖等。

不管是傳統的紙質地圖、特型地圖,還是電子地圖、多媒體地圖、網路地圖,都是地圖的不同表現形式,它們所具有的地圖的三個基本特性是不會改變的。

每一幅地圖都包含著大量的地理信息,利用點、線、面的組合,可以形象地表示地形、河流、湖泊、交通線、城鎮等有形事物,也可以表示境界、經緯線、等溫線等無形現象。對這些點、線、面組成的符號的解釋就是圖例。符號系統和注記構成了地圖獨有的語言。用地圖語言表示地理事物,比其他語言、文字、電碼等更直觀。

7.關於地球儀的詳細介紹

看了加分啊!

地球儀是縮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儀上沒有長度、面積和方向、形狀的變形,所以從地球儀上觀察各種景物的相互關系是整體而又近似於正確的。

地球儀有以下幾種類型:(1)經緯網格地球儀,在它的球面上只有經緯網格以及度數的注記。(2)政區地球儀,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區劃的地球儀。(3)地貌地球儀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儀。(4)地形地球儀,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具體看:/view/86238.

你是學生是吧?看看這個有用嗎?是課本知識!

/jiaoan/UploadFiles/2005/200512104346847.doc

閱讀全文

與測量地球儀多少年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