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壯族有多久的歷史

壯族有多久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2-01-21 14:37:01

⑴ 壯族的簡介

壯族(壯文:Bouxcuengh ,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總人口數為16926381人。

(1)壯族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 ,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古代壯族曾流行過文身、鑿齒等習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壯族古稱之一)盡是文身人。宋代史書《太平寰宇記》也記載說今貴港市一帶的婦女出嫁時要鑿去一顆牙齒,古稱「鑿齒」。現在,這些風俗只在偏遠的局部地區有零星流傳。

⑵ 壯族的歷史背景

壯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現代民族學、歷史界一般公認壯族是由中國古代嶺南的越人的一支發展而來。她與周奉時期的西甌、駱越,漢唐時的僚、俚(譯音「俚」字,實是壯語中對「蛇」的稱呼)、烏滸,宋以後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
壯族與百越中的西甌、駱越是一脈相承的,從漢至唐初,壯族地區不斷的主動或被動的接受漢語言文化,在今壯族地區出現了一些「雄於鄉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呂氏,高涼、合浦的冼氏,欽州的寧氏等,稱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⑶ 壯族的起源

族名

「壯」為該民族的自稱。自稱因地而異,有「布壯」、「布越」、「布依」、「布土」、「布沙」、「布曼」、「布傣」等。「布」,意為人。音譯原來的漢字是「僮」、「撞」,含義不清,1965年在周恩來建議下改為「壯」。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為1548.963萬人。

主要分布在廣西(占該族總人口的90%以上),主要聚居區在南寧、百色、河池、柳州四個地區。雲南、廣東、貴州、湖南亦有分布。

歷史由來

壯族是中國嶺南的土著民族。1958年發現的「柳江人」化石,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萬年左右。可見早在5 萬年前,壯族先民就廣泛分布在廣西一帶。他們與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於古代越人中的甌越、駱越,後被稱為烏滸、俚、僚、土。宋代時稱憧人、撞丁。

語言文字

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基本相同。唐、宋時,曾借用漢字記壯音而使用過的「土俗字」。1955年政府為壯族創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壯文,並出版過書籍,1982年又對壯文作了修訂,出版過壯文報紙、課本等。現在也使用漢字。

⑷ 壯族的歷史有多久(有多少年)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人民政府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後因「僮」字的含義不夠 壯族聚居地區
清楚,又容易讀錯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由此可見 壯族從先秦時期就有了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221年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
就是這樣啦

⑸ 壯族歷史什麼時候有文字記錄

古壯字也叫土俗字,產生於唐代,是由壯族一些受漢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師)藉助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古壯字民間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個字,另外,還有音同義同而寫法不同的異體字8000多個。古壯字的構造方式,是借、仿、創三者結合。借,是借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漢字六書中的方法。創,是再創造文字。古壯字的構字方式,大體有如下4種:1、形聲字,是利用漢字的偏旁部首和意符組合而成的字。2、會意字,是利用漢字本體的意義,加上一些特殊的符號,或者是以兩個以上的漢字合並而成的字。3、借漢字,是直接借用漢字。有借音和借義兩種。借音是借用漢字的正者或諧音來記錄壯語字。一經借用,其原來漢義不復存在,而是表示壯義了。另一種是借音借義字。是既借音又借義的字。4、象形字。是依物賦形,依事描樣,以簡單而富有概括力的筆畫,勾畫出物體的基本形象。

古壯字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時期。壯族民間普遍用它來記錄或書寫神話、故事、傳說、歌謠、諺語、劇本、楹聯、碑刻、葯方、家譜、家族、契約、訟訴、經文、記財等,為研究壯族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至風土人情,提供了可資的文字材料。

⑹ 壯族的起源是什麼,又有哪些歷史文化

壯族世居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和北部、雲南省東南部、廣東省、貴州省和湖南省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交界地區以及越南北部邊陲;現代部分壯族因工作、婚姻等原因遷移至廣東省以及中國各地。壯族是嶺南的原住民。自公元前214年始,嶺南進入中原政權的管轄。1965年把舊稱「僮族」改為「壯族」。壯族擁有古老、獨特的民族文化,從古代持續發展延續至今,並且融入一定的漢族文化。壯族約90%民眾的溝通語言是壯語,現代壯族青年已經兼備了漢語、壯語的表達聽力能力。壯族與貴州布依族和越南岱依族、儂族、熱依族的語言文化大致相近,壯語與泰語、寮國語的部分古詞彙有相似之處。

⑺ 誰給我普及一下,壯族的歷史是怎樣的呢

“壯族”中華民族族群之一。原作“僮族”、“僮人”,亦稱“撞丁”、“俍人”、“俍兵”、“土人”、“土丁”。自稱“布壯”、“布越”、“布土”、“布儂”、“布沙”(沙人),“布曼”(意為“村人”)等。

歌圩是青年男女進行文化娛樂與社交活動的傳統場所。傳統的民族節日有三月三歌節、牛王節、吃立節、更將節等。解放後逐步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建有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⑻ 壯族有何歷史由來

古時候,有一個時期,瓢潑般的大雨下得不停,山洪橫流,最高的山頂也被洪水淹沒,數丈高的浪潮湧到南天門,天上的仙人大驚,眼看人間凡人快要滅亡了。玉帝急忙吩咐一個掌管人間的臣子,把內裝六六三十六粒仙丹的葫蘆拿到一座即將被淹沒的高山上,將一對男女嬰兒裝進葫蘆里。大地被淹沒了,高山也被淹沒了,那葫蘆在煙波浩淼的海洋上漂浮。年復一年,那對嬰兒在葫蘆中得到仙丹的滋養,也漸漸地長大了。雨停了,太陽出來了,世界一片金光耀眼,水位漸漸下退,又露出高山平地來。水流到江河裡,那葫蘆隨著水流漂進大江,在江中顛簸漂盪了十八年,那三十六粒仙丹也吃完了。一天,這葫蘆轉了七七四十九道彎,在最後這道江彎里,暗礁林立,一層巨浪將這葫蘆高高托起,拋到岸邊,漆黑的景象變成金燦燦的大地。大地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於是他倆結為夫妻,在水邊定居,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養育了無數的沙族(壯族)兒女,沙族(壯族)的名稱就是因在水邊沙灘生活而得來的。據覃聖敏等學者的研究,壯族來自百越族中的西甌與駱越,與泰國泰族有著共同起源。泰族與壯族在語言、建築、宗教風俗等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比如研究發現,壯、泰語的母音、輔音基本相同;在1000個較古老的基本詞彙中相同或相近的佔75%以上,在語法結構上,壯、泰語則完全相同。壯泰民族建築、服裝、食物等也都接近。

⑼ 壯族的起源以及歷史文化有哪些

壯族:舊稱僮族
秦以來,壯族先人歷代分別稱為西甌、駱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蠻、烏滸,在宋代史籍中始稱為「撞」、「僮」、「仲」,明清時也有稱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僮」與「壯」同音),直到周恩來倡議在1965年改「僮」為「壯」。
壯族主要居於嶺南。嶺南地區自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先秦時代,壯族就屬於百越的駱越、西甌等,遠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有柳江縣的「柳江人」和,「甘前人」,來賓市的「麒麟山人」,荔浦縣的「荔浦人」。都安縣的「干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蓮洞人」和「都樂人」桂林市的「寶積岩人」,田東縣的「定模洞人」,靈山縣的「靈山人」等等。這些古人類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今天壯族的聚居地區。據此部分專家推測壯族為這些古人類的後代。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雲:「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僮」這個民族名稱,是南宋時出現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議」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進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瑤、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後歷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漸增多,但往往與「瑤」並舉。到清代對「獞(僮)」名的引用已遍於廣西各地。1949年後,經過深入調查和進行民族識別,人民政府把廣西、廣東、雲南等地自稱「布壯」、「布土」、「布農」、「布泰」、「布班」、「布隴」、「布諾」、「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們統一稱為僮族。後因「僮」字的含義不夠清楚,又容易讀錯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來總理的倡議,把「僮」改為「壯」,把「僮族」改為「壯族」。 民族區域自治。1952年12月9日在廣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僮族自治區,1956年春改為自治州。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廣西省地區為范圍的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年4月1日,建立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建立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閱讀全文

與壯族有多久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0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9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4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