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中醫:這6個穴位可治病(詳細圖解),非常實用,記得收藏+分享
穴位按摩是用滲透的指力治療疾病的方式,穴位按摩好處在於既可以用從來診斷疾病同時也可以用來治療疾病,中醫上來說,穴位按摩主要就是針、灸、推拿等。
用恰當的按摩手法能取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而按摩的關鍵就在於掌握不同穴位的位置以及作用,今天就為大家分享6個比較重要的穴位,建議收藏起來,或許哪天就能用到。
老中醫:這6個穴位可治病(詳細圖解),非常實用,記得收藏+分享
穴位一:合谷穴
合谷穴在右手拇指內側,對應左手的虎口,拇指向下按壓時,拇指指關節處就是合谷穴。
經常按壓合谷穴,可以消除疲勞,去除黑眼圈,同時對失眠也有很好的緩喊則解作用。
穴位二:太沖穴
太沖穴是位於人們的足背部位,靠近第一根和第二根腳趾骨之間的位置。
平時適當按摩太沖穴,能起到降壓和緩解情緒急躁的作用,對於一些肝臟郁結導致心情比較暴躁的人們也有很好的緩解的作用,除此之外在感冒初期的時候大家也可以適當按摩太沖穴來幫助緩解感冒的症狀。
穴位三:角孫穴
角孫穴位於人體的頭部,折耳郭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便是角孫穴的所在。
具有疏風活絡,清熱消腫,散風止痛,吸濕降濁,清利頭目的功效,對痴心腫痛,耳腫痛,目罩嘩赤腫痛,目翳,耳腫痛,面頰腫痛,以及現代醫學的腮腺炎,視神經炎,偏頭痛,牙齦炎,視網膜出血等頭面五官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穴位四:太淵穴
太淵穴的准確位置在腕前區,並處於舟狀骨與橈骨鄭悶棚莖突之間,在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
具有理血通脈的功效,按摩該穴位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血瘀等狀況,也具有宣肺平喘的功效,對咳嗽、氣喘等狀況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還具有清泄胃熱的功效,有益於身體 健康 ,人體在按摩太淵穴的時候要控制好力度,防止用力過大使局部肌肉發生損傷。
穴位五:太陽穴
太陽穴是經外奇穴、臨床常用穴,位於外眼角與眉稍連線向後一橫指的凹陷處。
在太陽穴進行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疲勞,同時也具有鎮定安神的作用,太陽穴屬於眼部保健操較好的穴位,具有改善眼睛視力、改善眼部疲勞的作用。
穴位六:風池穴
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在頭部非常重要的腧穴,這個穴位於後頸部,如果是男士,當他低頭的時候因為後面的頭發比較短,就能看到後頸部在顱骨的下方有一個凹陷。
這個凹陷是胸鎖乳突肌,就是前方的肌肉跟後邊的大脖筋,也就是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這個穴入後發際上一寸的位置,這就是風池穴。
經常按摩風池穴可以祛風止痛、祛風通絡、對於風寒感冒有著治療作用,對於面癱和中風的患者有著功效,對耳鳴、耳聾有著緩解作用,按摩的時候一定要適度揉,只要有酸脹感就行,每次按摩35分鍾。
❷ 太淵簡介
tài yuān
Tàiyuān LU9 [中國針灸學詞典]
tàiyuān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L9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LU9 [中醫葯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葯學名詞(2004)]
穴位 太淵 漢語拼音 Taiyuan 羅馬拼音 Taiyuan 美國英譯名 Great Gulf 各
太淵為經穴名(Tàiyuān LU9)[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代號LU9[2]。別名大泉、太泉、鬼心[2]。屬手太陰肺經[1]。手太陰肺經五輸穴的輸穴、原穴,五行屬土;八會穴中的脈會[1]。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淵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淵,脈氣旺盛,故名太淵[1]。主治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百日咳,咳血,唾血,咽喉腫痛,胸痹,胸悶,胸痛,胸搏伏背痛,心痛,心悸,噫氣上逆,腹脹,噫氣,嘔吐,嘔血,心絞痛,無脈症,肋間神經痛,臂內廉痛,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手腕痛,手腕無力,半身不遂,肋間痛,掌中熱,目生翳膜,咽干,聾啞,無脈症,經閉,痛經等。
鬼心、太泉(《備急千金要方》)、大泉[2]。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
太即甚大,有旺盛的意思,淵即深潭,此穴位局部深陷如淵,脈氣旺盛,故名太淵[1]。
太,古作大,同大而有加甚之義。《說文解字》段註:「後世凡言大,而以其義形容未盡則作太」。淵有深義,又指口中之津。太淵為神話傳說中的天池。口之津與肺之脈內外相應,亦天地合氣水津四布之象,為本經原穴。「原」意為「源」,乃生命之源之意,故原穴鬧坦為本經脈氣之源,指脈氣深聚之處,因而稱為太淵也。[3]
手太陰肺經五輸穴之輸穴,五行屬土;手太陰肺經的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腕[4]
標準定位:太淵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5][6]。
太淵位於掌後腕橫紋橈側端,當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2]。
太淵位於腕前區,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1][7]。
太淵在手太陰肺經中的位置
太淵的位置
上肢內側部經穴——太淵的位置
太淵的位置(手太陰肺經)
太淵的位置(肌肉)
太淵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仰掌取穴,在腕掌側遠端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1]。
仰掌,在腕掌側遠端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取穴[7]。
快速取穴:掌心向上,腕橫紋外側摸到橈動脈,其外側即是[8]。
太淵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骨骨膜。有橈動、靜脈。分布著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在皮下筋膜內,經橈神經淺支、頭靜脈與橈動脈掌淺支之間,穿前臂筋膜,在橈動、靜脈外側,拇長展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達深部橈骨骨膜。前肌(腱)由橈神經支配,後肌(腱)由正中神經液銀桐支配。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1]。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和拇長展肌腱[6]。
淺層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深層有橈動、靜脈干經過,有正中神經肌支和骨間後神經(橈神經分支)分布[6]。
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及橈動、靜脈[2]。
太淵穴有止咳化痰,通調血脈的作用。
太淵穴有宣肺止咳,寬胸利氣作用[1]。
太淵穴為手太陰肺經之原穴,為肺臟原氣經過和留止之處,又為五輸穴之輸穴,配五行屬土,為肺金之母,故擅治肺氣虛諸證[7]。
太淵穴為脈之會穴,故可治血脈閉阻之無脈症[7]。
手太陰經筋「下結胸里……抵季肋」,故太淵穴治療肋間痛[7]。
「還循胃口……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太淵穴能治胃腸病、咽喉病[7]。
太淵穴有順氣平喘、化痰止咳之用,治肺脹、喘滿、狂言、嗌干、妒乳等症,以清涼退熱之功為多,凡諸郁熱之宜以清涼者,皆可取此穴[3]。
太淵穴主治咳嗽,氣喘,支氣管炎,哮喘,肺結核,百日咳,咳血,唾血,咽喉腫痛,胸痹,胸悶,胸痛,胸背痛,心痛,心悸,噫氣上逆,腹脹,噫氣,嘔吐,嘔血,心絞痛,無脈症,肋間神經痛,臂內廉痛,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手腕痛,手腕無力,半身不遂,肋間痛,掌中熱,目生翳膜,咽干,聾啞,無脈症,經閉,痛經等。
太淵穴主治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無脈症、手腕痛[6]。
太淵主要用於呼吸系統及心胸疾患等。如咳嗽、氣喘、唾血、支氣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結核、胸悶、心痛、心悸、噫氣上逆、心絞痛、肋間神經痛、臂內廉痛、掌中熱、無脈症、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1]。
太淵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關節痛、無脈症等[2]。
肺胸病:外感,咳嗽,氣喘,心痛,胸背痛[7]。
胃腸病:腹脹,噫氣,嘔吐,嘔血[7]。
婦科病:經閉,痛經[7]。
五官病:咽喉腫痛,目生翳膜,咽干,聾啞[7]。
經脈病:手腕無力、疼痛,半身不遂,肋間痛[7]。
其他病:無脈症[7]。
呼吸系統疾病:扁桃體炎,肺炎;
循環系統疾病:心動過速,無脈症,脈管炎;
其它:肋間神經痛,橈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膈肌痙攣。
太淵配列缺治咳嗽風痰[1]。
太淵配內關、神門治胸痛,心悸,心痛[1]。治失眠[7]。
太淵配人迎治無脈症[1]。
太淵配內關、四縫,治百日咳[7]。
太淵配魚際、肺俞、列缺,治咳嗽、氣喘[7]。
太淵配豐隆、天突,治風痰咳嗽[7]。
太淵配內關、人迎,治無脈症[7]。
太淵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7]。
太淵配內關、沖陽、三陰交,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7]。
一般直刺0.3~0.5寸,避開橈動脈[1][2][6]。
直刺0.2~0.3寸,局部有酸脹感[7]。
注意:穴下有橈動脈,針刺時應避開動脈。
可灸[6][7]。
禁直接灸[1]。
艾條灸3~5分鍾[2]。
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鍾。
注意:不宜瘢痕灸[7]。
用拇指指腹用力點揉太淵3分鍾,直至穴位處有酸脹感,能很快緩解咳喘[8]。
用拇指及指甲尖掐按太淵,每次1~3分鍾,可預防心肺疾病[8]。
《備急千金要方》:唾血振寒嗌干,太淵主之。
《玉龍賦》: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
《醫宗金鑒》:主治牙齒疼痛,手腕無力疼痛及咳嗽風痰,偏正頭痛等症。
《針灸甲乙經》:病溫身熱五日以上,汗不出,刺太淵,留針一時取之。若未滿五日,禁不可刺也。咳逆,煩悶不得卧,胸中滿,喘不得息,背痛,太淵主之。臂厥,肩膺胸滿痛,目中白翳眼青,轉筋,掌中熱,乍寒乍熱,缺盆中相引痛,數咳,喘不得息,臂內廉痛,上膈,飲已煩滿,太淵主之。狂言,太淵主之。唾血,振寒,嗌干,太淵主之。口僻,刺太淵,引而下之。
《針灸大成》:主胸痹逆氣,善噦,嘔飲食,咳嗽,煩悶不得眠,肺脹膨,臂內廉痛,目生白翳,眼痛赤,乍寒乍熱,缺盆中引痛,掌中熱,數欠,肩背痛寒,喘不得息,噫氣上逆,心痛,脈澀,咯血嘔血,振寒,咽干,狂言,口僻,溺色變,卒遺矢無度。
對肺功能有明顯調整作用:用肺功能測定儀檢測針刺太淵後肺通氣功能障礙者的肺功能,結果阻塞性通氣功能障礙者的一秒用力呼氣容積佔用肺活量的比值及最大用力呼氣中段流量數值均升高,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太淵有改善肺通氣量的作用,可使肺呼吸功能加強。[7]
針刺太淵穴可降低氣道阻力,改善肺通氣量,使肺的呼吸機能加強[3]。
對血液運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較好的療效:臨床觀察表明,針刺太淵對咯血及腦出血均有顯著效應[7]。
對血壓有較好的調整作用:臨床觀察表明,針刺太淵對3期高血壓有降壓作用[7]。
❸ 太淵定位的准確位置 太淵的功效和作用
1太淵屬手太陰肺經,其位置位於手腕前區沖唯悄,橈骨莖突和舟狀骨之間,拇長展肌腱尺側凹陷中,從解剖學來看,就是在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也就是說,只要將手仰掌,然後在掌後第一橫紋上,用手觸摸,感到有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太淵。
2
太陰穴布有橈動脈、靜脈,以及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因此刺激此處,可以起到理血通脈、宣肺平喘、清泄胃熱等功效,在臨床上對咳嗽、氣喘等肺系病證,以及無脈症、腕臂痛等疾病,都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而且經現代研究,太淵對血液運行失常及出血等疾患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臨床上,對咯血、腦出血及調整血壓也都具有顯著效應。
只不過需注意的是,穴位治療對病症起到的效果較慢,因此對於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還是應散渣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專業葯物治療,才能起到好的療效。
3可以經常按。
穴位只有在外界刺激的情況下,才可以起到效果,因此太淵是可以經常按摩的,只不過需注意的是,穴位刺激過度反而會引起疼痛,而且太淵是肺經原穴,儲存的是腎的先天之氣,要是過度刺激,還有可能會泄露氣機,引起氣虛睏乏、肺弱等不適情況,所以太淵按摩的時間和力度需注意。
4可以艾灸。
艾灸是一種利用艾條或艾柱產生熱量,刺激人體穴位或特定部位,激發人體經氣活動調整紊亂的生理生化山卜功能的理療方式,而太淵是人體的穴位之一,並且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價值,因此是可以艾灸的。
只不過艾灸本身屬於一種刺激性很強的理療方式,而太淵也不宜過度刺激,因此艾灸相對於按摩來說,其頻率和時間,更需要控制。
❹ 尺澤與太淵在什麼位置
前臂內譽碧側稱尺;澤,指沼澤,低窪水聚之處。本殲鉛穴是手太陰經之合穴,屬水,位在肘窩,手太陰脈氣至此,象水之歸聚處,故名。 定位取穴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仰掌,微屈肘取穴。 太淵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孔最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取法】伸臂仰掌,於尺澤氏虛好與太淵的連線上,距太淵穴7寸處取穴。
【功用】清熱止血,潤肺理氣。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咯血,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2.運動系統疾病:肘臂痛,手關節痛。 具體還可以參照 http://www.21nx.com/c/am/pic/
❺ 太淵的准確位置在哪裡
太淵為手太陰肺經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掌後腕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太淵穴可以治療咳嗽、降壓、氣喘、感冒、咽喉腫痛、無脈症、腕臂疼痛等。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防病保健。在針刺操作時要避開橈動蘆野脈,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太淵穴配伍列缺、尺澤,對治療感冒療效顯著;配伍太沖,陪中喊可以治療咯血;配伍神門,可以治療嘔血。
按摩順序與技法:先以拇指端交替點壓對側合谷穴各1分鍾;再用一手的拇指與中指彈扣對側少商穴十餘下,然後換手依法操作另一側;接著雙手握拳伸出拇指,以指腹輕按揉培散喉結旁1.5寸處人迎穴1分鍾;最後按壓太淵穴30次。
肺朝百脈,脈會太淵;肺主氣、主呼吸,氣為血之統帥,此處穴位開於寅,得氣最先,所以在人體的穴位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按摩太淵穴對於身體虛弱、氣不足、講話有氣無力、面色蒼白、脈博微弱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補肺益氣,止咳化痰,通經復脈 此穴為肺經之輸穴,五行屬性屬土,土能生金,故是手太陰肺經的母穴,「虛則補其母」,加上又是肺經之原穴,為肺經之原氣流注之處,故此穴擅長補肺虛,即可補肺氣之虧損,又可滋肺陰之虧耗,可治療久病體弱,肺虛諸證。
肺主氣,以助心脈行營血,因此穴居寸口,肺朝百脈,此穴又是八會穴之脈會,是臟腑脈氣會聚之處,有調氣血,通血脈,助心脈搏動之功,故可用於心脈瘀阻的心痛心悸、無脈症。因此穴位於腕部,可舒筋利節、通經活絡,故可治療手腕疼痛無力。
❻ 太淵穴的准確位置在哪
太淵穴位於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淵穴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是大補肺氣的要穴,當肺部有不適時,太淵穴便會現實出肺臟的異常,通過太淵穴就可推知肺臟的盛衰,頸椎病是由於是肺氣虛而造成的,在兩側太淵穴貼白參片,把肺氣補足就可以達到治療脊椎的目的。
太淵穴歸屬手太陰肺經穴,有緩解治療嗽氣喘、咽痛、胸痹、腕掌關節痛、無脈症等作用,太淵穴的位置:橈動脈搏動處
太淵穴屬於手太陰肺經穴,太淵穴位於人體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手掌心朝上,腕橫紋的橈側,大拇指立起時,有大筋豎起,筋內側凹陷處就是這處穴位。
坐位,伸臂側掌,在腕橫紋橈側輕觸橈動脈,從感覺到搏動處稍往橈側移動,至凹陷處。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骨骨膜。皮膚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針在皮下筋膜內,經橈神經淺支、頭靜脈與橈動脈掌淺支之間,穿前臂筋膜,沒肆在橈動、靜脈外側,拇長展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達深部橈骨骨膜。前肌(腱)由橈神經支配,後肌(腱)由正中神經支配。
【主治病症】咳嗽、感冒、支氣管炎、氣喘、胸痛、咽喉腫痛、失眠、無脈症,脈管炎,肺炎,心動過速,隔肌痙攣等
【功效】止咳化痰,通調血脈,通經活絡,順氣粗哪平喘。
【穴位配伍】咽喉腫痛配伍穴位:合谷穴、少商穴、人迎穴、太淵穴
疾病概述:咽喉腫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變的主要症狀,以咽喉部紅腫疼痛、吞咽不適為特徵,又稱「喉痹」。
按摩順序與技法:先以拇指端交替點壓對側合谷穴各1分鍾;再用一手的拇指與中指彈扣對側少商穴十餘枯凳轎下,然後換手依法操作另一側;接著雙手握拳伸出拇指,以指腹輕按揉喉結旁1.5寸處人迎穴1分鍾;最後按壓太淵穴30次。
❼ 太淵怎麼找最簡單 太淵什麼意思
1太淵穴屬於手太陰肺經穴,太淵穴位於人體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2太淵穴,經穴名。屬手太陰肺經。出《靈樞。本輸》。
別名:大泉、太泉、鬼心。
1.「太淵」:「太」,大並達到了極至的意思;「淵」,深澗、深洞的意思,此處是指穴位的形態。故名「太淵穴」。
2.「太泉」:「太」,大也。「泉」,水流、源泉也。本穴位處手內橫紋凹陷處,經水的流行是從地之天部流向地之地部,且如瀑布飛落而下,為山上落下之大泉,故名太泉。
3.「鬼心」:「鬼」,與神相對,神處為天,鬼處為地,鬼在此代表地部。「心」,內部也,中心也。鬼心之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流向地之地部。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土者,生金之物,因本穴為肺經天部之氣的主要輸供之處,表現出土的生金之性,故其屬土。7)本穴為脈會。脈,脈搏也,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本穴形如深淵,上接天部,下通地部,天、人、地三部之氣皆會於此,故為脈會。
31.緩解治療咳嗽氣喘、咽痛、胸痹、腕掌關節痛、無脈症等
2.按摩太淵穴的功效:通調血脈、止咳化痰
41.配遲戚神門治唾血振寒,嘔血上氣,配經渠治臂內廉痛 (《千金要方》);
2.配列缺治咳嗽風痰 (《玉龍賦》);
3.配魚際治咽干 (《針灸大成》);
4.配神門、行間、太沖、魚際治嘔血 (《針灸資生經》);
5.配列缺、孔最,有疏風解表,宣告旦亮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咳嗽,氣喘,胸背痛;
6.配內關、沖陽、三陰交,襪寬有益心通陽,祛瘀通脈的作用,主治無脈症。
❽ 太淵穴———無脈症的特效穴
我們一直所說的無脈症臨床上主要是指手部橈動脈無搏動或搏動減弱,不能觸及,手掌部有動脈供血不足,一般來說無缺血壞野喚缺死,嚴重的有皮膚發涼、指端發紺及壞死。這個問題我們中醫可以用太淵穴來進頌辯行治療。
我們來看看中醫是怎麼認識這個太淵穴的:
1、太淵穴是八會穴,什麼是八會穴呢,中醫把人體的一些重要的部分分成八個部分,分別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那八個部分在人體分別有八個穴位來體現經氣聚集的地方,而這個太淵穴剛好就是全身脈絡匯集的地方,也就是或太淵穴是脈絡的精氣體現的地方,所以無脈症剛好對應的就是這個穴位。我們可以在這穴位進行針刺,避開橈動脈,直刺0.3到0.5刺,可以行燒山火手法,進行溫補。
2、太淵穴有是肺經的輸血,也是肺經的原穴。鏈培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而中醫認為肺的一大重要功能就是肺朝百脈,肺朝百脈的意思是肺的功能,通過人體的各條經脈、各個穴位而發生作用,肺的功能好壞,通過各條經脈、各個穴位而表現;其二,人體的各條經脈、各個穴位,其功能作用的好壞,最終表現在肺。而恰恰太淵穴是肺的原穴,原穴又能直接體現臟腑的功能,所以太淵穴能夠治療無脈症。
太淵穴除了能治療無脈症以為,還能治療一些外感、咳嗽、氣喘、咽喉腫痛、胸痛,腕臂痛等問題,太淵穴是臨床上非常常用的一個穴位,這個穴位在針刺的一定要避開橈動脈,這樣子才不會出現設么危險。
臨床上有太淵穴治療早搏的報道,在做太淵穴向上斜刺0.3寸,捻轉30秒,使患者有酸脹感,每隔10分鍾行針一次。
太淵穴的定位:在腕掌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
進針演示請看擴展鏈接:
❾ 太淵穴 在什麼位置
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主治病症: 此穴的主治病症為:指壓太淵穴,對於腕部疾病有療效。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大陵穴兩手腕關節橫紋的正中兩筋之間的大陵穴
陽池穴【定位】在腕背橫紋中,當指總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
【解剖】 下為腕背側韌帶,在指伸肌腱(橈側)與小指伸肌腱之間;布有腕背靜脈網、尺動脈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經手背支、前臂後皮神經分布
間使穴腕橫紋上3寸 即你除拇指外餘四指拼攏放入腕橫紋上方中間是穴
郗門穴,位於手腕第一橫紋與肘關節彎曲處之間中間點
❿ 六陰原穴之太淵穴
原穴
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原穴名稱,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提出了五臟原穴,肺原出於太淵,心原出於大陵,肝原出於太沖,脾原出於太白,腎原出於太溪。晉代《針灸甲乙經》將心之原 大陵改為神門 ,確定了十二原穴的名稱與部位,流傳至今。
十二原穴的理論起源於《黃帝內經》,為後世醫家發展和完善,原穴是臟腑原氣留止的部位,是十二經之本,十二經各有一原穴,陰經的原穴與五腧穴中的輸穴相同,陽經則於輸穴之外另有原穴。《靈樞經校釋》謂原穴是「處於神氣之所遊行出入」、「真氣之所過」的部位。
十二經的原穴均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腕、踝關節附近,為原氣所出止之所,並以其與臟腑緊密聯系,臨床療效顯著,適用病症多樣,臨證配伍應用廣泛,被歷代醫家和針灸工作者所重視。
《難經》記載:「五臟六腑之有疾者, 皆取其原。」趙文麟等醫家認為治療五臟之疾首選五臟原穴,次選背俞穴,最後選用合穴。
五臟原穴與五臟之間具有密切相關的特異性,確實反映五臟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用以治療相應五臟疾患, 今天和大家交流六陰經 原穴手太陰肺經之太淵穴。
太淵穴
太淵
手太陰肺經原穴
手太陰肺經 五輸穴 的 輸穴 、, 五行 屬土; 八會穴 中的 脈會;
位置: 太淵在腕掌側 橫紋橈側 , 橈動脈 搏動處。
功效: 宣利肺氣、活血通脈
主治: 咳嗽、氣喘、腕臂痛、無脈症等。
太即大,寓意旺盛,淵即深潭, 脈氣 旺盛如淵,故名太淵;
曾用名:太泉、大泉、天泉、大淵
《針灸甲乙經》雲:「肺脹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淵。…『咳逆煩悶不得卧,胸中滿,喘不得息,太淵主之。」
主治
1、主治肺病
太淵穴的定位首見於《靈樞·本輸》:「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針灸大成》記載:「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可見,太淵穴的位置即為「寸口」(氣口)的位置,而根據中醫脈學理論,右寸之脈候肺與胸中。由此可見右寸的位置與右太淵穴幾乎重合,故太淵穴在定位上與肺臟密切相關。
從現代解剖學角度來看,太淵穴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其下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等神經分布。
神經生物學認為,穴位對內臟的調節是以節段性的、節段問的和全身性(脊髓上)作用為基礎的,穴位的傳入可以通過脊髓上下節段問的投射聯系,對內臟的傳入和運動起調節作用,以擴大穴位在節段間的聯絡效應。
綜上,無論是從中醫學還是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太淵穴在定位上都與肺臟有著密切的聯系。
古代文獻亦有很多記載,如《針灸甲乙經》記載「肺脹者,肺俞主之,亦取太淵」,「咳逆煩悶不得卧,胸中滿,喘不得息,太淵主之」。《脈經》和《備急千金要方》記載:「肺病其色白,身體但寒無熱,時時咳,其脈微遲,季夏刺太淵」。
近代研究太淵治療胸肺疾病,多見的有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哮喘等。
2、 失眠
《難經》記載:「人之安睡,神歸心,魂歸肝,魄歸肺,意歸脾,志藏腎,五臟各安其位而寢。」如情志過極,悲慟傷魄,肺氣虛耗,肺臟不安,人不得寢。對於這種失眠,針灸太淵有效地促使經絡中的肺氣回歸肺臟中潛藏,以補肺氣之虛。當肺魄得藏,則睡眠恢復正常。
3、 無脈症
太淵穴為脈 會 ,可用於治療血脈閉阻之無脈症;
4、 痹症
太淵為手太陰肺經腧穴,肺主氣,氣能夠推動血液運行,抗禦外邪,且太淵為五輸穴中的輸穴,可治療關節疼痛,且為肺經原穴,具有通經活絡,活血止痛的功效,故針刺太淵可治療痹證。
5、 血證
太淵為八會穴之脈會,全身氣血匯聚之處,有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故可治療血證。《普濟方·唾血》:「治唾血,振寒,嗌干,穴太淵。」
現代有研究顯示針刺太淵對咯血有顯著效應。
6、 其他
也有研究發現太淵對血壓有調整作用,針刺太淵穴對3期高血壓有一定的降壓作用。
配伍應用
頻率最高的為魚際、列缺
太淵、魚際和列缺均為手太陰肺經腧穴,若治療肺系相關病證,可優先考慮太淵配伍魚際、太淵配伍列缺,再根據臨床症狀進行辨證加減。
魚際在手拇指本節後凹陷中,為手太陰肺經滎穴,主治咳嗽、哮喘、咳血等病證,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絡穴,屬肺絡大腸,肺朝百脈,主一身氣血,手陽明大腸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太淵為八會穴中的脈會,具有通調周身氣血的功效,配合使用增強了臨床治療范圍及效果。
一般 直刺 0.3 0.5寸, 避開橈動脈!
可灸,不宜 瘢痕!
保健按摩:可用 拇指 指腹點揉太淵3-5分鍾,有酸脹感為宜,對緩解 咳嗽有一定作用。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感謝閱讀,歡迎交流,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收藏、轉發。
每周更新內容主要為成人針灸推拿及兒童推拿為主!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