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是怎樣評價漢武帝的
1.漢武帝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2.劉徹十六歲登基,為鞏固皇權,漢武帝設置中朝,在地方設置刺史,開創察舉制選拔人才。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文化上採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結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范圍,另外開辟絲路、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等亦影響深遠。
3.劉徹在各個領域均有建樹,但陵粗宴在位後期窮兵黷武,又造成了巫蠱之禍,為其整體正面形象留下負面評價。征和四年(公元前凳枝89年),劉徹下罪己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尺銀茂陵。
Ⅱ 評價漢武帝(歷史考試要做參考!)急!
漢武帝在位期間,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實行「推恩令」和「附旁則轎益之法」,打擊地方勢力;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監察制度;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建立羽林軍、羽林孤兒和八校尉。統一貨幣,發行五銖錢;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運肆建立太學。從政治、軍事、財政、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又盯嘩勘定外患,拓土啟疆,造成了西漢的盛世。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一生也是聲色犬馬、荒淫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厭,縱情恣欲,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女,後宮所納美女,竟達七、八千人。他不問黑白,殺人如麻,大起巫蠱之獄,令人聞而心驚,望而生畏。他窮兵黷武,橫征暴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在他的晚年,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不斷。
不過,漢武帝晚年頒發《輪台罪己詔》,「深陳既往之悔」,實行「息兵重農」的政策,又使社會逐步安定下來,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封建帝王能做到這一點的,我還沒發現有第二人。
參考資料:永光悠遊社區 - 游戲與歷史文化的世界 » 中華歷史文化 » 【原創】也談如何評價漢武帝
Ⅲ 漢武帝在位期間一直到死,歷史學家是怎麼評價他的一生的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配薯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後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叢芹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培鄭者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
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Ⅳ 對漢武帝的評價~
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辟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
但漢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荒淫無道,慾望強烈,刑法殘酷,大興土木,百姓民不聊生。而且晚年還信奉鬼神,荒唐至極。
(4)歷史學家如何評價漢武帝擴展閱讀:
1957年6月13日毛澤東在同《人民日報》負責人吳冷西等人談話時,評述了漢代幾位皇帝。他認為廣為史家贊譽的「文景二帝」實乃無名之輩,守舊之君,原因是跟在前人後面,「蕭規曹隨,偏於保守,沒有創新。」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漢武帝時代是英才薈萃的時代。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在這一時期都有繁盛豐實的創造性的成果。
漢王朝對西域的影響,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視的意義。正是由於這一歷史變化,漢王朝才開始真正地面對世界。正如張維華《論漢武帝》一書所說:「張騫通西域,不僅對於中國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即對於整個東方的歷史,亦具有重大意義。」
《淮南子》和《史記》是漢武帝時代的兩座文化豐碑。此外漢武帝時,賦的創作走向全盛階段。名家名作迭出。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司馬相如及其作品。他的《子虛賦》和《上林賦》,是這一時期賦作中有代表性的精品。這些賦以氣勢恢廓,景物華美,詞藻奇麗為特徵,正反映了當時文化氣度的宏闊廣大,時代精神的豪邁勇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多采。
Ⅳ 怎樣評價漢武帝
如何評價漢武帝?
中國歷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 )的皇帝,他在位的五十多年裡,(西漢 )國力最為強盛,他破格錄用人才,進行改革,在(政錠)、經濟、( 軍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出現了(大一統 )局面,頑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使西漢出現了大統一的( 鼎盛)局面。漢武帝是繼承秦始皇之後,為進一步把我國發展成為(強大 )的國家而做出重大貢獻的帝王,後世往往把「秦皇」「( 漢武)」相提並論。
如何正確客觀的評價漢武帝?
無需多言,漢武帝的六個第一即可說明!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儒家思想統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
漢老蠢武帝是第一個建立太學培養人才的皇帝。
第三:
漢武帝是第一個大力擴展中國疆土的皇帝。
第四:
漢武帝是第一個開通西域的皇帝。
第五: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皇帝的年號來紀元的皇帝。
第六: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形式來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怎樣簡單的評價漢武帝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他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經濟上恭鐵官營。思想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辦太學。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民族關繫上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漢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西域的開發,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從而使西漢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漢武帝
1 文:積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思想,為大一統局面奠定基礎
消極:禁錮思想
2 武:積極:對外採取積極進攻的戰略,保護了中華文明不受外族破壞
實施推恩令,維護了國家統一
消極:連年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漢的國力,民生凋敝(晚年及時悔改)
(也可以寫迷信方士求取長生不老之事,但隱含核後來悔改)
歷史上怎麼評價漢武帝
對比當今中國,我們更加深切懷念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漢武大帝!
他-豪情萬丈、金戈鐵馬、傲視四海、睥睨天下,「寇可往,我亦可往」是何等的氣吞山河?
他-直擊匈奴三千里,我大漢天威遠播四夷五百年!
他-開疆拓土(西域、越南、緬甸、泰國、朝鮮皆入我中華直接版圖,和今天的江浙沒有任何區別),一統華夏,奠定了今日中國之版圖!
他-為我們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前無古人的無上尊嚴!
他-給了我們後代子灶掘孫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為我們民族永遠的名字-漢!
如何評價漢武帝的一生
宋代司馬光曾經有一句很著名的話評價漢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於亡秦之禍」,是比較中肯的。
漢武帝是一個大有為之君,對內削弱諸侯王權力,加強中央集權,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大發展了秦漢大一統王朝。對外反擊匈奴,解除了漢初以來北方的邊患。
但是另一方面,他好大喜功,多次的戰爭和施行的許多政策導致文景以來的治世急轉直下,社會矛盾趨於尖銳,所幸的是他能夠及時改弦更張,為後來昭宣中興定下了基調。
《史記》是如何評價漢武帝的?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是個殘暴的君主,在諸多酷吏的傳中可以看到每次提到漢武帝對酷吏的態度都是各種各樣的"喜".其次司馬遷對漢武的討伐匈奴導致國家弊政是持批評的態度,可以從平準書一篇看出,他十分懷念文景之時的富庶而對漢武由於戰爭導致國,民貧困十分不滿.再次,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描寫偏重於求仙,攻伐少於談論政績,可以說史記是對漢武帝的"刺書".
怎麼評價漢武帝劉徹?
積極的方面: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漢武帝還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數的侯國。作用:解決了王國問題,削除了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作用: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擊,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西遷。作用:解除了北方邊疆的邊患,使國家的統一、安定得到了鞏固,實現了軍事上的大一統。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設太學,以儒家的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作用: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民族關繫上: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作用: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經濟文化的聯系。
對外關繫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作用:溝通了東西方交通,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漢武帝的大一統使我國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統一、穩定和鞏固。
消極的方面:
個人認為,在思想文化上的「獨尊儒術」對中國古代的思想發展是一種束縛,造成文化單一,使讀書人只識儒家經典,毫無批判精神。不能適時的了解接受其他文化,因而在外國都已經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社會的時候,我國仍然處於封建社會的君權強化階段,最後造成近代我國落後挨打的局面。
Ⅵ 為什麼司馬遷、班固和司馬光對漢武帝評價褒貶不一呢
煌煌大漢,巍巍朝堂,金戈鐵馬,紅粉過客,漢武帝神秘復雜的一生塵埃落定。死者長已矣,後人卻爭議不休。譽之者眾,毀之者亦多。在歷史上有三位鼎鼎有名的史學家對漢武帝進行了褒揚指斥。這三位史學家是司馬遷、班固、司馬光。
這三位史學家對漢武帝的評價,可以充分證明作為政治家的漢武帝是多面的。漢武帝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歷史責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當代史家翦伯贊對漢武帝的品評妙趣橫生:「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用劍猶如用情,用情擾如用兵。」
Ⅶ 歷史上是怎麼評價漢武帝的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史稱天人三策。武帝召問之曰,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翦伯贊描述漢武帝雲
「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習聞共號,未燭厥理,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或天或壽,或仁或鄙。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威振閩越,二也,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使政治成為藝術,有迥出人意表者,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其次司馬遷對漢武的討伐匈奴導致國家弊政是持批評的態度,遂疇咨海內,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還喜歡游歷,三代不同法。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朕聞天地不變,不兄信成施化,欲跨海外而有之,攻以為御,匈奴遠道,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伊欲風流而令行;陰陽不變,物不暢茂,施平方外,延及群生,禮百神,政策也要「非期不同,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則純從理學道德史觀的角度出發,謂:
「孝武帝奢極欲,號令文章,煥然可述。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喜歡音樂,喜歡文學,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論漢武帝,修郊祀,漢以之興者,而東則限於巨壑,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春鉛贊》試圖糾《史記》之弊,其論漢武曰: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基本給以肯定。但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其仍有偏頗:「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論漢武帝,則純從理學道德史觀的角度出發,謂:
「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清吳裕垂《歷朝史案》,則指出:
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扒塵好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訂設計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封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Ⅷ 歷史是怎樣評價漢武帝的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是個殘暴的君主,在諸多酷吏的傳中可以看到每次提到漢武帝對酷吏的態度都是各種各樣的"喜".其次司馬遷對漢武的討伐匈奴導致國家弊政是持批評的態度,可以從平準書一篇看出,他十分懷念文景之時的富庶而對漢武由於戰爭導致國,民貧困十分不滿.再次,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描寫偏重於求仙,攻伐少於談論政績,可以說史記是對漢武帝的"刺書".
班固的《漢書·武帝紀贊》試圖糾《史記》之弊,其論漢武曰:
「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班固對漢武帝的雄材偉略基本給以肯定。但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則指出其仍有偏頗:「專贊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則不置一詞。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論漢武帝,則純從理學道德史觀的角度出發,謂:
「孝武帝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資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
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愛忠直之言卻惡人欺蔽。好貴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清吳裕垂《歷朝史案》,則指出:
「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所為,又豈宋人所能議乎?」 這個問題問得不錯。
從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間,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廣闊生存空間。
二是變古創制,創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
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家為本位、適應政治統治的識形態,從而掌控了主流輿論,並且為精英階層(士大夫)和社會樹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價值標准。
四是徹底廢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繼承製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訂設計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從16歲即位之初,就已經超越了長城封障以內漢帝國的有限區域,而投向了廣闊的南海與西域。
古今之論漢武帝者,惟清人吳裕垂特具卓識。其論略曰: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
元朔六年詔書又說:「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史稱天人三策。武帝召問之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具有本體性戰略性的大問題,表明此人視野之廣闊。他要求作為哲學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論事地回答,而要講出「大道之要、至論之曠。這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時應變之權,而是系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翦伯贊描述漢武帝雲
「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黜武以外,還喜歡游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使政治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藝術。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爾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托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日「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沖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他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參考資料:http://zj.usb9.com/zj/book3.htm
我們怎麼評價他
漢武帝在位期間,設立中朝,削弱相權;實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擊地方勢力;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監察制度;嚴刑峻法,打擊豪強。建立羽林軍、羽林孤兒和八校尉。統一貨幣,發行五銖錢;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太學。從政治、軍事、財政、思想文化四個方面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又勘定外患,拓土啟疆,造成了西漢的盛世。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他的一生也是聲色犬馬、荒淫暴虐的一生。他食色不厭,縱情恣欲,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無女,後宮所納美女,竟達七、八千人。他不問黑白,殺人如麻,大起巫蠱之獄,令人聞而心驚,望而生畏。他窮兵黷武,橫征暴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在他的晚年,社會矛盾加劇,農民起義不斷。
不過,漢武帝晚年頒發《輪台罪己詔》,「深陳既往之悔」,實行「息兵重農」的政策,又使社會逐步安定下來,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封建帝王能做到這一點的,我還沒發現有第二人。
參考資料:永光悠遊社區 - 游戲與歷史文化的世界 » 中華歷史文化 » 【原創】也談如何評價漢武帝
Ⅸ 關於漢武帝的評價有哪些
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武帝這么一個人的存在,他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以下是我給大家搜集的關於漢武帝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漢武帝的評價範文1
另一位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的漢宣帝對曾祖父漢武帝評價非常高,要為他加廟號(大漢非有大功大德的皇帝不能加廟號),認為他文治武功之大以至言辭都無描述 :「躬履仁義,選明將,討不服,匈奴遠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蠻鄉風,款塞來享;建太學,修郊祀,定正朔,協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應,寶鼎出,白麟獲。功德茂盛,不能盡宣,而廟樂未稱,其議奏。」
班固在盛贊漢武帝功業的同時,又可惜「如漢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只談文治,竟然無一字提及他的武功。
後世的司馬光對漢武帝評價比較苛刻:「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橋首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漢武帝的評價範文2
及漢興,冒頓始強,破東胡,擒月氏,並其土地,地廣兵強,為中國害。南越尉(趙)佗總百粵,自稱帝。故中國雖平,猶有四夷之患,且無寧歲。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動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貨賂,與結和親,猶侵暴無已。甚者,興師十餘萬眾,近屯京師及四邊,歲發屯備虜,其為患久矣,非一世之漸也。諸侯郡守連匈奴及百粵以為逆者非一人也。匈奴所殺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勝數。
孝武皇帝愍中國罷勞無安寧之時,乃遣大將軍、驃騎、伏波、樓船之屬,南滅百粵,起七郡;北攘匈奴,降昆邪十萬之眾,置五屬國,起朔方,以奪其肥饒之地;東伐朝鮮,起玄菟、樂浪,以斷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結烏孫,起敦煌、酒泉、張掖,以隔婼羌,裂匈奴之敏逗數右肩。單於孤特,遠遁於幕北。四垂無事,斥地遠境,起十餘郡。功業既定,乃封丞相為富民侯,以大安天指碰下,富實百姓,其規模可見。又招集天下賢俊,與協心同謀,興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下之祠,建封禪,殊官號,存周後,定諸侯之制,永無逆爭之心,至今累世賴之。單於守藩,百蠻服從,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業,為太祖;孝文皇帝德至厚也,為文太宗;孝武皇帝功至著也,為武世宗,此孝宣帝所以發德音也 。
漢武帝的評價範文3
大漢之所以是大國、強國,之所以被稱為「強漢」,並不是因為漢初的黃老之治、諸侯並立,更不是因為屈辱的與匈奴的「和親」,而是漢武帝真正完成了政治、軍事、意識形態、精神認同的統一,真正塑造了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的南征北伐、東西開拓的赫赫武功、開疆拓土的基礎之上。
一個國家要有強烈的統一認同,就需要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一個被異族,特別是中原華夏文明看不起的蠻族欺凌的國家不可能有自豪感,也不可能有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
「獨尊儒術」也需要用現實的功績來證明、來保證儒家「大一統」「尊王攘夷」觀念在實踐中的正確,而不是僅僅停留於意識形態領域,僅僅是口頭的宣傳,否則沒有人會真心信服。
漢武帝的評價範文4
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而且一提到漢武帝,又離不開「好大喜功」的評價。今天我們看他的紀錄,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業,仍要在長期的歷史上評判。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所開創的局面,後人無法繼續。所以我們讀他的傳記,一定要上與「文景之治」相陪聯袂,而下面「從霍光到王莽」,更與他一生有不可分離的關系。
漢武帝劉徹,出身離奇。他的母親王氏進宮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婦,生有一女。她的母親亦即是未來皇帝的外祖母,強將她從金家奪回,進與皇太子,是為景帝。劉徹生於公元前156年,至141年登基,實足年齡當不過15歲。茲後他在位54年,在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來是享國最長的君主。這紀錄直到18世紀才為清朝的康熙打破。
從各種資料看來,劉徹的膽子大,也富有想像力,如他常化裝微行,幾遇不測。他打算進攻西南夷,就在長安附近鑿地作「昆明池」,以便習練水軍。在其他范圍之內他也不拘形跡。例如他母親曾再婚,又有金氏女,人家都隱匿不敢提及,他聽到此事,就公然親自尋訪他的半姊,並賜她名號田宅。他的皇後衛子夫曾為歌伎,他寵愛的李夫人,曾為娼女。
漢武帝也不是一介蠻夫,沒有文華辭藻的雅緻。他的宮廷里,既有正派的儒生如董仲舒,也有恢諧人物如東方朔,更有名士如司馬相如。我們再看他悼李夫人的賦(班固稱武帝自作),「秋氣潛以凄淚兮,桂枝落而銷亡」。而且他又似乎看見李夫人的形影,作詩:「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來遲!」則又可以想像他不是沒有情感的人物。
劉徹未曾在戰場里實際指揮作戰,但是每有重要戰事的部署,今人所謂「戰斗序列」的安排都是由他自己作主。而且他也知人善用。衛青是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衛青的侄子,都以外戚創立不世軍功。霍光與霍去病為異母兄弟,茲後更成為漢朝宮廷里的中樞人物。只有李夫人之兄李廣利被任為貳師將軍,作戰不利降於匈奴才算是武帝任人的最大失策。
武帝對待臣屬,也視人而定。他可以在廁所里見大將軍衛青,也可以平常燕居的服裝接見大臣,只有右內史(助理機要秘書)汲暗老是據事直言,皇帝偏偏怕他,非戴冠整容,否則寧退避帳中,不去見他。後來因淮陽地方難治,召拜汲暗為太守,汲暗辭不肯就,皇帝就說:「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他也就知道僅以此直言忠臣的名氣,就不須特別振作,也可以把這地方處理得很好。後來汲暗在淮陽10年,死在任所。
漢武帝的評價範文5
漢武帝洗刷了大漢長達近70年的恥辱,「名為中興,實同開創」,他是「強漢」的創建者,否則西漢留在後世的印象就是一個富而不強,小而分裂的懦弱政權(漢初的版圖只及秦的三分之二),只能依靠向匈奴送錢送女人苟延殘喘,只能稱為「弱漢」;漢初的評價就不是所謂的韜光養晦,而是屈辱膽怯,可以說漢武帝洗刷了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三代的恥辱,奠定了他們的歷史地位。
王舜、劉歆的評價非常准確地反映了「強漢」形成的過程以及漢武帝個人的作用與歷史地位:「萬世之基也,中興之功未有高焉者也」,這具有強烈深厚的歷史感與現實感。
另一個強盛的王朝大唐,之所以在官方、私人場合頻頻自稱「漢家」「漢國」「漢皇」「漢將」「漢兵」……正是因為對大漢的強烈認同,彰顯自己是大漢的合法、正統、合格的繼承人,因此才要不懈努力恢復大漢故土朝鮮半島與西域。